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

“传承经典”德育课程教学

模式研究实施方案

为弘扬民族优良传统,传承国学经典文化,濡养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一代新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根据抚宁县教育局《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启动“经典诵读”的文件精神,经校领导研究,决定在我校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系列活动。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指导,以弘扬民族文化,培育道德人才为宗旨,以诵读国学经典名篇为载体,诵经典、知经典、悟经典,营造和谐的、人文的、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使学生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培育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培养崇高志向、自强人格和诚信品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活动目标

1、传承国学经典文化。通过诵读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从经典中汲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2、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在诵读中,与经典同行,和圣贤为友,提升境界、丰富内涵、开阔胸襟、陶冶性情、启迪智慧,让中华民族智慧的精华引领学生的生命追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和谐发展。

3、夯实学生文化底蕴。国学经典内容丰富,文字精炼,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高度凝炼性和表达应用技巧。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夯实学生的文化功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深入推进素质教育。通过诵读活动开展,营造儒雅高洁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使学生道德、文化、情操、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三、活动主题

读国学经典,育道德人才。

四、活动内容

1、全校学生经典诵读共背篇目:《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满江红》。

2、各年级重点诵读内容:

一年级:《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前10首,《中华文化传统经典诵读》第二册

二年级:《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前25首,《中华文化传统经典诵读》第四册

三年级:《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前40首,《中华文化传统经典诵读》第六册

四年级:《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前55首,《中华文化传统经典诵读》第八册

五年级:《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共70首,《中华文化传统经典诵读》第十册

六年级:《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共70首,《中华文化传统经典诵读》第十二册

五、活动的时间及形式

1、每天利用上下午预备铃前、后,进行5—10分种的国学经典诵读。(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学习委员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多种形式,可表演,可吟诵,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根据年级诵读内容并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背诵量目标。)

2、语文课前2-3分钟诵读或背诵古诗词;

3、双休日各班语文教师可安排学生背诵国学经典内容;

4、每周四得下午第三节课外活动时间,由各班语文老师具体指导本班学生的国学经典诵读。

5、班级文化建设要努力体现国学经典教育特色。

6、创新诵读形式,不断开展诵读比赛。

(1)诵读:以读经典、背经典为主要形式,让学生日有所诵,大量积累。

(2)表演:以吟唱经典、演绎经典为主要形式,让学生感受、体验经典文化的魅力。

(3)讲故事:了解与诗文创作以及作者相关的故事,通过再创作改编成有丰富内容、语言生动的故事,开展讲故事活动。

(4)写作:在讲故事的基础上,仿照文包诗的形式进行写作,根据自己对诗文的理解进行改写、扩写。

(5)诗文绘画:根据诗文的内容和意境,进行创作性的诗配画。

六、活动具体措施

1、各班语文教师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并动员全班学生,全面启动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2、学校定期深入班级检查指导活动开展情况,搞好研讨交流,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热情,确保此次活动扎实高效开展。

 

第二篇: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 20xx.9

经典诵读实施方案

2012---2013学年度

一、指导思想

小学生幼小的心灵纯净空灵,直感能力强,记忆能力也强,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若老师善加引导,他们还可在诵读经典的同时,学到各类知识,对于提高少年儿童的资质品格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益无穷。因此,诵读经典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

二、领导小组

组 长: 赵才广

副组长:周卫东 徐太松

组 员:蒋宏标 王 浩 顾建春

各班语文老师

三、活动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组织学生诵读、熟背经典诗文,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获得中华经典文化的熏陶和修养。

2、具体目标:①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②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③培养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④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品质。

四、活动原则

1、差异性原则

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我们以推荐书目为导向,把最有价值、最感动的作品推荐给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

2、 激励性原则

鼓励和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让每一个孩子看到自己的成长,体验到读书的快乐。

3、主体性原则

要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和教师,把读书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和教师,让学生和教师主动与作者进行思想的沟通,心灵的对话。

五、活动口号

与经典同行,打好人生底色。

读书,为精神打底,为人生奠基。

与博览同行,开拓广阔视野。

读最经典的书,做有根基的人。

诵读经典诗文,传承中华文明,让书香伴我们成长。

六、经典诵读内容

一年级:诵读《三字经》,古诗选。

二年级:诵读《笠翁对韵》,《论语》(一),古诗选。

三年级:诵读《论语》(二),《孙子》(一),古诗文选。

四年级:诵读《论语》(五),《礼记》,古诗文选。

五年级:诵读《老子》(一),《孟子》(一),古诗文选。

六年级:诵读《老子》(二),古诗文选。

七、活动实施方法

1、创设诵读氛围,丰富校园内涵。

围绕着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这一主题,我们利用墙壁、宣传栏营造浓厚的经典文化气息,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能闻到书香。建立班级图书角,各班开展“献一本看百本”活动,充实各班图书数量,班级与班级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建立“好书交换站”,举行“感动接力——图书漂流”的活动,充分发挥学校、班级、个人藏书优势,让每个学生动能多读书、读好书。各班还通过集体到图书馆借阅图书,老师们推荐适合的图书,组建了个性化十足的“书香角”,使校园在诗文化的浸润中日益散发出淡雅的诗香,使学生在充满诗意的氛围中栖息徜徉。

2、加强家校合作,开展“亲子共读”。

我们充分利用好家长课程,宣传走进经典诗文的重要性,以取得家长支持。在家庭开展“亲子共读”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家长的作用,使其成为学校读书活动的支持者、宣传者和参与者、建设者。有效的“亲子共读”活动,能使家庭、

社会都成为学生诵读经典的场所,可以让诗文的诵读由校内向校外延伸,营造家庭小课堂、社会大课堂,让孩子们能尽情徜徉在诗词的海洋里,体验感悟文化经典的内涵。学校以发告家长书、开家长会、随时家访、邀请家长参与学校读书节活动、发送家校短信等形式,将学校营造书香校园的信息带给家庭。让家长感受学校的书香文化,继而为创造家庭阅读文化打下基础。

3、以活动为载体,激发诵读兴趣。

经典诗文言简意赅,易读易背但并非很好理解。因此,我校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凭借课内课外组织丰富的活动与竞赛来激发诵读兴趣。

(1) 组织学生开展每天“一诗一文”诵读活动。

把每天“一诗一文”诵读活动当作创建“书香班级”的基本条件。根据校本教材并加以指导,直至学生能流利的背诵。每天早上学生一到学校,便开始自由诵读诗文。教师适当点拨鼓励,帮助学生提高诵读效率。上课预备铃一响,各班班干部组织全班学生齐声诵读。

(2)将诵读的内容与各学科相交融。

要将经典诵读融进学生的学习生活,必须要将诵读的内容与各学科相交融。在音乐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可放开歌喉唱古诗,用优美的旋律抒发情怀;在美术教师的引导下,可拿起彩笔画古诗,用多种色彩表达优美意境;语文老师可鼓励学生编写剧本演古诗,体会诗人创作的背景,从而体会深刻含义。

(3)开展富有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

以时令、节日为契机,选择适合的主题,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多种方法诵读经典诗文。如中秋节来临,让学生收集有关月亮的古诗文,并做一张贺卡寄给远方的亲人,让他们懂得感恩,懂得象征合家团聚和美好时刻的中秋节的内涵。如国庆节来临时,让学生收集有关歌颂祖国的古诗。看似普通的诗文,既表达了礼轻、意重、情深的文化内涵,又能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

(4)开展各具特色的竞赛活动。

学校定期组织诗文小报设计比赛,读书书签设计比赛,以班级为单位每月开展一次赛诗会;每学期举行一次全校性的经典诗文诵读比赛等;举办“快乐就从阅读中来”课本剧比赛,指导学生改编阅读内容,把内容艺术化,立体化地表演出来,让课本也变成学生们发自内心、发自兴趣的阅读。每逢节庆日或重大活动

日,组织学生开展文体活动,以学校自主开发的经典诵读读本为内容,各班级以小品、课本剧、诗文朗诵、讲故事等形式创造性地展示诵读成果。每学期组织开展一次“背古诗小能手”、“阅读之星”和“书香班级”评选活动。

八、评价反馈

在活动中,采用形成性评价和跟踪性评价的方式。采取“每周评价”“每月评价” “每学期评价” “弹性评价”。

1 .每周评价:每周中由各小组推选出诵读之星,教师予以表扬。

2.每月评价:每月最后一周利用诵读课时间开展诵读展示,评选班级 “诵读能手”、“每月之星”。

3.学期评价:采用专项考核的方法给学生定级。考核内容为诵读优秀诗文或片段。

4.弹性评价:根据学生需要、结合学校活动开展适时适度评价。

阜宁县东沟中心小学

二〇一二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