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总结

第一章 流行病学

一、疾病分布的测量指标

1998年某地新诊断200名糖尿病患者,该地年初人口为9500,年末人口为10500.该地年初有800名糖尿病患者,这一年中有40人死于糖尿病。

1.发病率:指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1年),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暴露人口指有可能发生该病的人群,多采用期间平均人口数)用作描述疾病的分布,能反映该病发生的频率。

发病率==

3.患病率:也称现患率,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现患某病者(包括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患病率的高低与发病率和病程有关,患病率=发病率×病程。用来描述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发生或流行情况,如冠心病、糖尿病、肺结核。

时点患病率=

期间患病率=

4.续发率:也称二代发病率,指某传染病易感接触者中,在最短潜伏期与最长潜伏期之间发病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用于比较传染病传染力的强弱。计算时需将原发病例从分子分母中去除。

续发率=

6.死亡率:指在一定期间内(通常1年),某人群中死于某病的频率。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

死亡率=

7.病死率: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所占的比例。。用于病程短且易引起死亡的疾病,多用于急性传染病。

病死率=

8.存活率:又称生存率,指随访期终止时仍存活的病例数与随访期满的全部病例数之比。用于评价某些慢性的、病死率较高的疾病如癌症等。

N年存活率=

二、疾病分布的形式

1.疾病的地方性:包括自然疫源性(在动物中繁殖,一定条件下传染给人)、自然地方性(与某地的自然环境有关)、统计地方性(由于某地的生活习惯、卫生条件、宗教等,与环境无关)

判断疾病地方性的依据:①该病在当地居住的各人群组中发病率均高②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的人群组中发病率均低,甚至不发病③外来的健康人到达当地一定时间后发病④迁出该地的居民发病率下降⑤当地动物也可能发生类似的疾病。

2.时间分布:①短期波动②季节性③周期性④长期变异

三、疾病流行强度

1.散发:某病发病率维持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无明显的时空联系和相互传播关系。表现为散在发生,数量不多。

2.流行:某病在某地区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的发病率水平。

3.暴发: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大量相同病人的现象。如学校食物中毒。

四、现况研究

1.普查:在特定时间对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每一成员进行的调查。当目的是早发现早诊断病人,使其得到及时治疗时采用普查。优点:获得的信息没有抽样误差。缺点:工作量大,耗费人力物力,获得信息粗糙。

2.抽样调查:按一定的比例从总体中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人进行调查,以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优点:工作量小,节省人力物力。缺点:仅适用于患病率较高,变异程度不太大的疾病。①单纯随机抽样②系统抽样(每隔若干单位抽取一个单位)③分层抽样(按某种特征分成若干层)④整群抽样(将总体分成若干群组)⑤多级抽样

五、病例对照研究

1.概念:选择患有和未患有某特定疾病的人群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调查各组人群过去暴露于某种危险因素的比例或水平,通过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判断暴露因素是否与研究疾病有关联及其关联程度大小的方法。

暴露:指研究对象曾经接触过某些因素或具备某些特征

2.特点:①属于观察性研究 ②是回顾性的,由果至因的 ③不能验证病因,用来分析疾病与病因间的联系。

3.种类:①非匹配~:对照组人数>=病例组人数 ②匹配~:两组人数保持一致,不超过1/4。

4.病例的选择:①诊断可靠,使用金标准 ②选择确诊的新病例 ③较少选择现患病例,尽量不选死亡病例 ④所选病例必须具有暴露于危险因素的可能。

5.对照的选择:①与病例相同的诊断标准 ②对照应是产生病例的人群中未患有该病的随机样本 ③对照与病例应具有可比性

6.成组比较法资料的分析:

(1)列出四格表:

(2)假设检验: X=

 X>3.84时,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计算OR值:OR=

OR=1时,暴露于疾病无关。OR>1时,暴露是疾病的危险因素。OR<1时,暴露是疾病的保护因素。

(4)OR的95%可信限:OR,OR=OR

可信区间包含1时,因素和疾病之间可能无关联。不包含1时,因素与疾病有关联。

7.配对资料的分析

(1)列出四格表

(2)假设检验

b+c>=40时:X=

b+c<40时:X=

 X>3.84时,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计算OR值:OR=

OR=1时,暴露于疾病无关。OR>1时,暴露是疾病的危险因素。OR<1时,暴露是疾病的保护因素。

(4)OR的95%可信限:OR,OR=OR

可信区间包含1时,因素和疾病之间可能无关联。不包含1时,因素与疾病有关联。

8.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

优点:①可在医院手机病例,更适用于罕见病的研究 ②所需研究对象少,节省人力物力,容易组织 ③研究周期短 ④一次调查可同时研究一种疾病与多个因素的关系,对研究对象多无损害。

缺点:①不适于研究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 ②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先后常难以判断 ③选择研究对象时易发生选择偏倚 ④获取既往信息时易发生回忆偏倚 ⑤易发生混杂偏倚 ⑥不能计算发病率、死亡率,因而不能直接分析相对危险度。

六、队列研究

1.概念:将一个范围明确的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以因素或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各组的结局并比较其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素与结局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程度大小的方法。

2.特点:①属于观察法②设立对照③由因至果,符合时间顺序④确证暴露

3.种类:前瞻性~、历史性~、双向性~

4.暴露组的选择:①生活或工作上暴露于某种特殊因素的人群 ②经常接触暴露因素的一般人群 ③选择有组织的团体,利用他们收集随访资料。

5.对照组的选择:应是暴露组来源的人群中非暴露者的全部或其随机样本。

6.观察终点:研究对象出现了预期的结局就达到了观察终点,之后将不再对其继续随访。观察终止时间:是研究的随访工作截止的时间,应以潜伏期为依据尽量缩短。

7.统计推断

(1)资料的整理

(2)累计发病率=。发病密度=(观察人时数=观察人数×观察时间)。

(3)标化死亡比SMR=

(4)相对危险度RR=。归因危险度AR=(a/n1)-(c/n0)。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或AR%=

8.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优点:①研究结局可靠 ②是由因至果的观察 ③能直接估计暴露因素与发病的关联强度 ④一次调查可观察多种结局。

缺点:①不适用于研究发病率很低的疾病 ②观察时间长,易发生失访偏倚 ③耗费人力物力和时间较多 ④设计要求高,实施复杂 ⑤分析复杂。

七、实验流行病学的基本特征:①要施加干预措施 ②是前瞻性观察 ③必须有平行对照 ④随机分组。

八、筛检:也称筛查,是运用快速、简便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措施,在健康的人群中,发现那些表面健康,但可疑有病或有缺陷的人。

九、1.选择性偏倚:由于研究对象的确定、诊断、选择等方法不正确,使被选入的研究对象与目标人群的重要特征具有系统的差异。如入院率偏倚等。

·控制方法:①首先考虑选择社区人群 ②最好选择新发病例 ③提高应答率,降低失访率 ④控制时间效应偏倚。

2.信息偏倚:又称观察偏倚、测量偏倚,指研究过程中进行信息收集时产生的系统误差。如回忆偏倚等。

·控制方法:①准确界定各种暴露因素 ②对疾病要有统一明确的诊断标准 ③对各种仪器、试剂要有统一明确的诊断标准

3.混杂偏倚:一个或多个既与疾病有关联又与研究因素有联系的其他因素歪曲了与疾病的真实联系。

·控制方法:①对研究对象的选择条件加以限制 ②采用个体配比或频数配比的方法 ③随机化分组 ④对混杂因素进行分层,然后随机抽样。

第二章 营养与食品安全

一、营养素指食物中可给人体提供能量、构成机体和组织修复以及具有生理调节功能的化学成分。人体所需的营养素与可分为六大类: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水。生理功能:提供能量、构成细胞组织、调节机体生理活动。

(一)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

1.平均需要量EAR:可满足群体中50%个体对该营养素的需要。

2.推荐摄入量RNI:可满足群体中97%~98%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是以EAR为基础制定的。

3.适宜摄入量AI: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准确性远不如RNI。

4.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不产生健康危害的每日摄入量最高水平。

(二)蛋白质

1.生理功能:组织构成成分、构成各种重要生理物质、供能

2.必需氨基酸EAA:借一两本淡蓝色书

3.蛋白质含量测定:食物粗蛋白含量=食物含氮量*6.25

消化吸收率=(吸收氮/食物氮)*100%

(三)脂类:脂肪(甘油三酯)、类脂(磷脂,固醇)

1.生理功能①供能和储能 ②维持正常体温 ③保护作用④内分泌作用 ⑤构成机体成分 ⑥改善感官,增加饱腹感 ⑦供给必需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

2.必需脂肪酸EFA:亚油酸、α-亚麻酸

(四)碳水化合物:

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

双糖(蔗糖、乳糖、麦芽糖、海藻糖)

寡糖(低聚糖)

多糖(糖原、淀粉、膳食纤维)

1.生理功能:体内CHO功能:①供能和储能 ②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③节约蛋白质 ④抗生酮作用。食物CHO功能:①改变食物色香味形 ②提供膳食纤维 ③主要热能营养素。膳食纤维功能:①增强肠胃功能,利于粪便排出 ②控制体重和减肥 ③减慢餐后血糖的迅速升高 ④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

(五)能量:人体的能量主要由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的消耗包括:①基础代谢 ②体力活动 ③食物的热效应。

(六)矿物质:常量元素(K、Na、Ca、P、Mg、Cl、S)

微量元素(碘锌硒铜铁等)

生理功能:①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 ②调节细胞膜的通透性,维持细胞内外液的正常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及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③构成酶、激素、维生素、蛋白质和核酸,参与酶的激活。

1.钙缺乏:骨骼病变(儿童佝偻病、成人骨质软化症、老年人骨质疏松)。过量增加肾结石的危险。

2.铁缺乏:缺铁性贫血,儿童异食癖。

3.锌缺乏:生长迟缓、性成熟受抑制、味觉嗅觉异常、食欲减退、伤口愈合迟缓、皮肤干燥痤疮等。

(七)维生素

1.VA缺乏:夜盲症、干眼病。

2.VD缺乏:佝偻病、骨质软化骨质疏松。

3.VC缺乏:坏血病

4.VB1缺乏:脚气病(硫胺素缺乏症)

5.VB2缺乏:口角炎、眼睑缘炎、皮炎

6.叶酸缺乏: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舌炎、胃肠道紊乱。

二、平衡膳食(合理膳食):指膳食所提供的能量及营养素在数量上能满足不同生理条件、不同劳动条件下用膳者的要求,并且膳食中各种营养素之间比例适宜的膳食。

· 膳食指南10条:①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②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③每天吃奶类豆类及其制品 ④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 ⑤食量与体力活动保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 ⑥吃清淡少盐的膳食 ⑦限量饮酒 ⑧吃清洁卫生,不吃变质食物 ⑨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适当 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

三、食品安全:

· 黄曲霉毒素:花生、玉米、食用油,以肝脏损害为主。

· 炭疽杆菌、鼻疽杆菌、口蹄疫病毒、猪水疱病毒、禽流感病毒。

· 食物中毒的特点:①季节性,食物关系明显②潜伏期短,暴发性③临床表现相似性④非传染性

1.沙门菌属:动物性食品,不耐热

2.副溶血弧菌:海产品,嗜盐、不耐热

3.葡萄球菌:乳制品,耐热

4.赤霉病麦中毒:镰刀菌,“醉谷病”

5.霉变甘蔗中毒:节菱孢霉,损害神经系统。洗胃灌肠。

6.河豚中毒:河豚毒素,神经毒素,对卵巢和肝脏毒性大。

7.毒覃中毒:临表:潜伏期、肠胃炎期、假愈期、内脏损害期、精神症状期、恢复期。

8.亚硝酸盐中毒:腌制品。解毒剂:美兰、吸氧。

第三章 环境卫生

1.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被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条件,其中许多因素对集体健康是有利的,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组成的空气。水、土壤、适宜的阳光照射和微小气候等。

2.次生环境:由于人类生产生活以及社会交往等活动使天然形成的环境条件发生了改变的自然环境。

3.二次污染物:指排入到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环境物理、化学、生物因素作用下本身发生变化,或在环境中与其他化学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理化性质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酸雨、有机汞等)

4.剂量-效应关系:即化学物质的摄入量与摄入该化学物质的生物机体呈现某种生物学效应程度之间的关系。

5.剂量-反应关系:指一定剂量的化学物质与在接触其有害作用的群体中呈现某一生物学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例的关系。

6.温室效应:温室气体包括CO2、甲烷、O3、氟氯烃等。

7.酸雨:指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所有降水。

8.环境污染的分类: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9.介水传染病的特点:水源一次大量污染后可出现暴发流行、病例的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一旦对污染源采取治理措施则疾病的流行能得到迅速控制。

10.光化学烟雾的成分:NO化物和泾类污染物

第四章 劳动卫生学

一、高温作业对机体健康的影响:(1)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高温作业时,人体可以出现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心血管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方面的适应性变化。(2)热适应:是指人在热环境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热负荷生产适应或耐受的现象。(3)中暑。

·中暑:指高温或强辐射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失衡和水盐代谢紊乱产生的以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综合征。

·中暑按发病机制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热射病(体温调节中枢紊乱)、热痉挛(水盐代谢紊乱)、和热衰竭(脑供血不足)。

二、噪声所致健康危害:1、暂时性听阈位移:指人或动物接触噪声后听阈提高10-30dB,脱离噪声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听力可以恢复到原来水平,属于生理性改变。包括听觉适应和听觉疲劳。2、永久性听阈位移:是指噪声引起的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的听阈升高。根据损伤的程度,分为听力损失或听力损伤以及噪声性耳聋。

三、振动性白指:又称职业性雷诺现象,指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而引起的,以手部末梢循环或手臂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疾病,并能引起手臂骨关节-肌肉的损伤。临床表现为手指的间歇性发白或发绀。具有一过性和时相性特点。

四、人体对粉尘的防御和清除:鼻腔、喉、气管支气管树的阻留作用;呼吸道上皮粘液纤毛系统的排除作用;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防尘八字方针:革、水、密、风;护、管、教、合。

·尘肺: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矽肺:由于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游离的二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粉尘达到一定量后引起的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的全身性疾病。

病理改变:①矽结节形成②弥漫性间质纤维化③矽性蛋白沉淀④大块纤维化

五、窒息性气体的分类:①单纯窒息性气体(N2,CH4,CO2)②血液窒息性气体(CO,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③细胞窒息性气体(氢化物,H2S)

·治疗原则:尽快脱离中毒现场、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有效使用解毒剂、及时纠正脑缺氧、积极治疗脑水肿。美兰。

·CO中毒后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轻度中毒10%、中度30%、重度50%

六、刺激性气体

1.毒理作用:①以局部损害为主②病变程度主要取决于吸入毒性的浓度、吸收速率和作用时间③病变部位与毒物的水溶性有关,水溶性越小毒性越大。

2.毒作用表现:

①急性刺激作用(眼和呼吸道粘膜刺激症状、喉痉挛和水肿)

②中毒性肺水肿:指吸入高浓度刺激性气体后引起的,以肺间质及肺泡腔液体过多集聚为特征的疾病,最终可导致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毒作用机制:肺泡血管通透性↑、肺泡壁通透性↑、缺氧、淋巴回流受阻

③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七、铅中毒的临表:(1)常见症状:口内金属味、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腹隐痛、腹泻与便秘交替。(2)特殊体征:①铅线:硫化铅颗粒沉积②铅绞痛:常伴有铅麻痹等神经系统征象,中或重度急慢性中毒时发生。(3)类神经症:头昏、头痛、乏力、失眠、功能性减退等。属功能性症状。(4)周围神经炎:①感觉型:肢端麻木、四肢末端呈手套、袜套样感觉障碍。②运动型:握力减退、伸肌无力等。腕下垂、足下垂。③混合型。(5)铅中毒性脑病:头痛、恶心、呕吐、高热、烦躁、嗜睡、精神障碍、昏迷等。

·驱铅治疗:首选依地酸二钠钙,次选二疏基丁二酸钠。   铅绞痛:静脉注射葡萄糖钙或皮下注射阿托品,适当休息,合理营养,补充维生素。

2.汞中毒临表:(1)易兴奋症:①大脑皮层抑制减弱②睡眠障碍③烦躁易怒、情绪不稳④精神不振、嗜睡、记忆减退。(2)震颤:①神经性肌肉震颤②细微震颤:眼睑、舌头、手指,集中精力明显,安静消失。③动作迟缓、全身性震颤,步态不稳,后期出现幻觉和痴呆。(3)口腔—牙龈炎:①流涎,牙龈酸痛、红肿、易出血、舌肿胀及溃疡②口腔不卫生者,沿牙龈可出现暗蓝色色素沉着。(4)汞毒性皮炎:①发病1—3d,红色斑丘疹,四肢及头面部较多②肾功能损害:尿汞增高,尿中出现蛋白、红细胞。

·特效治疗:首选二疏基丙磺酸钠,次选二疏基丙醇。误服汞盐者:尽速灌服高蛋白物质或用活性炭吸附,不能洗胃。

七、职业病的特点:1、病因明确2、病因大多是可以检测和识别的,存在接触水平—反应关系。3、群体发病,在接触同种职业性有害因素的人群中常有一定的发病率,很少只出现个别病人。4、如能早期发现并及时合理处理预后较好,恢复也较容易。5、大多数职业病目前无特效治疗办法,发现越晚疗效越差。

·职业病诊断原则:1.职业史:是职业病诊断的重要前提。应详细询问患者现职工种、工龄、接触有害因素的种类等和既往工作经历,以便判断接触毒物的机会和程度。

2.职业病危害接触史 3.体格检查:手机临床症状和体征 4.实验室检查:常规、生化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活体组织检查等 5.生产环境调查:了解患者所在岗位的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同一工作场所其他职业工人是否有类似表现等。

冠心病的三级预防

1.第一级预防:旨在减少人群总体的行为危险因素,并积极治疗高危个体防止其发展为疾病。因此应通过健康教育、环境干预或立法减少不利于健康的行为,促进危险因素的转变。(1)降低血压(2)合理膳食:限制总能量、脂肪、胆固醇、食盐的摄入,供给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碳水化合物适量 多选粗粮蔬菜水果(3)禁烟限酒(4)适度运动

2.第二级预防:积极全面的控制危险因素可改善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复发事件危险和减少介入治疗的需要,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1)戒烟,远离烟草环境(2)控制血压:小于140/90mmHg(3)控制血脂:LDL-C<100mg/dl(4)体力活动每天30分钟(5)控制体重BMI:18.5~24.9kg/m2(6)糖尿病控制:糖化血红蛋白<7%(7)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8)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阻滞剂应用(9)β受体阻滞剂应用(10)流感疫苗接种。

3.第三级预防: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

脑卒中的三级预防

1.第一级预防:饮食行为方面:①合理饮食,低盐低脂肪低热量②限制饮酒,严格戒烟③控制体重,增加运动④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劳逸结合⑤保持良好的思想情绪。

积极治疗相关疾病:①有规律的长期坚持有效的控制盒治疗高血压②定期做身体检查,监测空腹血糖浓度③定期测量血脂控制高血脂症。

2.第二级预防:一旦有脑卒中的前期征兆,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强调及时就医的重要性。早期防止脑卒中病情的加重,对于改善病人的预后,防止并发症都是有意义的。治疗理念:进行超早期干预。

3.第三级预防:为了减少脑卒中的后遗症,应尽早进行神经功能锻炼,加快和促进脑卒中患者各方面的康复,防止复发。用尽可能好的办法来管理好所患的其他疾病,预防脑功能的进一步丧失。进行康复训练,注意心理功能恢复。

恶性肿瘤的三级预防

1.第一级预防:①控制吸烟②合理膳食③控制感染④消除职业危害。

2.第二级预防:癌症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死亡率和提高生存率的重要策略之一。筛检是早发现的重要途径。注意肿瘤的十大症状以便及早发现。

3.第三级预防:对癌症病人提供规范化整治方案和康复指导,进行生理、心理、营养和锻炼指导。对慢性患者进行姑息镇痛疗法。注意临终关怀,提高晚期癌症病人的生存质量。

高血压的三级预防

1.第一级预防:高血压的发生既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又与个人生活方式有关,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2.第二级预防:①限制钠盐摄入量②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补充钾、镁离子③限制饮酒及戒烟④减轻体重⑤适度的体力活动和体育运动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3.第三级预防: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坚持服用降压药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