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在反思中前行

              ____《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B16

     一、  潜心钻研,智慧思考

    为了上好《岳阳楼记》,我把《教师教学用书》和关于《岳阳楼记》的各类论文、教学设计翻了个遍,经过认真思考,吸收借鉴,最后确定教学思路。并将教学目标设定为:1.积累文言知识。主要是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和特殊句式;2.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刻含义;3.学以致用,学习文章布局谋篇的方法,运用到实际的习作训练中。

     经过广泛学习,我明白了《岳阳楼记》这篇文章能经久不衰,历经九百多年还依旧青春永葆的奥秘,就在于它的立意、构思、章法、意境、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别具一格。首先,它的意境富于变化,笔力豪放,写得惊心动魄。有险境“惊涛拍岸”的气势,也有佳景 “晓风残月”的意味,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情随景生,情景交融,具有了诗一般的意境;其次,《岳阳楼记》的立意高远,作者从小就有“立志天下”、“先忧后乐”的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的行为准则。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句话在当时已经成为士大夫阶层的信条。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正被贬官在外,本来他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但他仍然以天下为己任,借朋友嘱托为岳阳楼写记的机会,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来写,为我们展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在借景抒情“以物喜以己悲”的基础上,提出了个人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观点,接着又由个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上升到胸怀国家、以人民为先的政治抱负,使本文立意达了其他写景文无可企及的高度;最后,本文的构思相当巧妙,它不落窠臼地避熟就生,记楼而不写楼,这种另辟蹊径的写作方法对学生写作很有帮助。另外,本文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结合得天衣无缝,由叙引出景,由景又生情,由情引起议,非常值得借鉴。

我享受着思考的愉悦,并且非常想把这愉悦拿来和学生分享,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自己的人格,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自己的灵性,宏阔的视野支撑起自己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自己的特性。而这一切大多来自于读书学习,来自对前人成果的审视,来自对文本的潜心钻研,来自自己智慧的思考。我这样去做了,尽管过程是辛苦的,但收获时的幸福是无与伦比的,所以,我的教学设计思路也渐渐明晰了。

二、 独辟蹊径

经过充分的钻研,我意识到传统的逐段讲解的方式,对《岳阳楼记》来讲,不是最好的教学方式,因为逐段不但与文章构思特点相悖,并且上起来毫无新意和灵气。根据上述的阅读感悟,加上听课时听说初三的学生已经上过本文,决定独劈蹊径,将本节课设计为品味欣赏课,先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理清行文思路,然后从文章诸多闪光点中选择出意境美、立意高、构思巧三个方面让学生进行具体的赏析。

三、课堂教学的优缺点

(一)教学中的一些亮点

1.教会学生举一反三,归纳总结

在字、词、句的积累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让学生以抢答的方式回顾,并把文言词汇分类归纳记在笔记本上,并且每讲一个知识点,都要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中类似的例子,帮助加强记忆和学会总结归纳。

2.以读代教、以读促悟

《教师教学用书》中提示:“本课要以诵读感悟为主,以检验学生是否理解本文精邃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语言为核心”。我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通过教师富有感情的配乐背诵,让学生情感得到了熏陶,把握了文章各段的感情基调。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诵,经过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用“以读代教、以读促悟”的方式,达到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的目的。

3.教会学生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引导学生理解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思想感情,教会学生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并布置课后练笔,加强习作训练,落实读写结合的课标要求。

4.有效抓住课堂生成

虽然我预设的赏析角度重点在意境、立意和构思,但当学生提到本文语言特色时,我及时抓住课堂生成,将语言的鉴赏融入到意境美的鉴赏中,通过串讲完成。当我让学生说这篇文章永葆青春的奥秘时,有位男生说到了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我又及时抓住这一生成,表扬他能从语言方面来鉴赏文章的做法,并且以《与朱元思书》为例,讲解了骈句的特点。

5.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通过学生自主,师生合作、探究的方式,突破重点和难点,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鉴赏古代优秀文学作品,感悟其中的美,学习古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崇高的政治抱负。

6.依托文本又高于文本

通过立意高这一鉴赏点的把握,让学生感悟范仲淹非同一般的人格魅力,理解他以天下为先,敢于担当的博大胸襟和崇高境界。课堂最后以教师问大家,范仲淹在九百多年前呼喊:谁与我一道呢?学生们答:我!干净利落地收束全课,引发学生深思,学习范仲淹吃苦在前,享受后的品质。

7.利用阶梯状的板书,把作者在文章中所体现的三重人生境界清楚地展现出来。

                                                     先忧后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物喜以己悲

 

(二)教学中的缺憾

虽然设计的时候自信满满,但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上完课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1.备学生不到位

备课应该备学生,这是基本的备课常识,但因为此次竞赛不能见学生,课前对学生情况不了解,听课时从其他班同学处听说,本文单元已经全部学过,我就想如果进行常规的字、词教学,等于是让学生炒冷饭,学生肯定没有新鲜感。面对云大附中高素质的学生,我决定把课堂教学设计得大气、深刻和丰富些。没想到这个班是个特例,学生来到教室后告诉我,老师只讲了一点字、词,其他的基本没有涉及,这对我不啻一个晴天霹雳,但我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积极想办法应对,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基础知识的指导上,导致了预设好的鉴赏文章构思巧的环节,也没时间让学生归纳总结,就匆匆结束教学。这是我课前没见学生,没有备好学生的结果,也给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提了一个醒,在借班上课的时候不妨准备两套方案,以应对突发状况。如果我知道学生未学过本篇文章,我将设计一节原汁原味的朗诵课,通过指导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读,解决字、词、句问题,归纳各段大意,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2.时间没有把握好

因为学生没上过本课,所以在时间的掌控上没有把握好,在鉴赏意境美的环节,原计划是让三位学生上台有感情地朗读二到四段,通过学习重点词句,鉴赏景物来把握意境美。但因时间关系没能实现,在鉴赏过程中没有完全展示出我以读代讲,以读感悟,用语言再现文章美丽景物的想法,最后只能由学生自己说,如果你看到这样的景色,会有什么样的感情,来反观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的心情。

3.教学任务未能圆满完成

由于时间关系,没能鉴赏“构思巧”这一美点。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既能升华对主题的理解,又能学习范仲淹避熟就生、另辟蹊径的写法,学以致用指导学生作文。据我了解很多同学不明白本文写景的作用,所以这一环节我用了一个很形象比喻来生动诠释写景的作用——如果险境悲情和佳景喜情是两条龙的话,那议论就是一根擎天大柱,两龙从不同方向游来紧抱擎天大柱,这一“双龙抱柱”的结构十分巧妙,有利于学生今后作文结构的创新。

4.口误导致了不该出现的失误

因为比较紧张出现了口误,把范仲淹讲成了陶渊明,当时我心里想着要用《桃花源记》为例,说明本文不是单纯借景抒情,一时心急把范仲淹说成了陶渊明。这点我觉得非常抱歉,敬请我的学生们和老师们原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注意认真学习,沉着冷静地组织教学,不能再因为慌张,让教学留下遗憾。

5.设计中有贪多求全的倾向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一节课的关注点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要舍得放弃。针对实际学生情况,这节课的容量较大,有贪多求全的倾向。但在教学中我敢于大胆放弃,当时的想法是在学生没上过课的情况下,为了确实解决学生临时产生的问题,我及时进行了调整,重新分配了时间,导致原先的预设未能很好的完成。但我并不后悔,因为我觉得拿奖不是唯一目的,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才是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做的事情。

《岳阳楼记》的教学提示我:教学这条路很长,我将且行且反思,与各位参赛选手交流心得,向各位前辈学习,在反思中前行。静思之,深反之,故诫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二篇:岳阳楼记教学案例

《岳阳楼记》教学案例 (第一教时)

史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讲解难字词来疏通文意

2.能力目标:体会写景的形象性,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意

图,培养学生初步文学欣赏的能力(品味本文精妙的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刻体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

已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理解文意,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 难点: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

教学方法:讨论、探研、合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前几天,我上网看到这样一则消息:有一个日本旅游团游览寒山寺后,向苏州市政府提议,要为张继铸一枚一吨重的金质奖章,以表彰他及不朽的《枫桥夜泊》。因为《枫桥夜泊》,寒山寺成了一座著名的文化公园。同样,湖南岳阳市的岳阳楼,由于北宋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而名满天下,成了中华民族的一座“文化楼”、“精神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岳阳楼记》。

(板书课题、作者,文化楼、精神楼)

教师:学课文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包括岳阳楼在内的中国古代四大名楼的一些概况。请上网搜集资料的同学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甲:我国古代四大名楼指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昌的黄鹤楼和山东的蓬莱阁。 学生乙:不是蓬莱阁,应该是鹳鹊楼。

教师:一般说来,应该是山西的鹳鹊楼。

学生甲:(继续)我提的问题是:你能列举出有关四大名楼的诗歌吗?

(学生神色兴奋,议论纷纷,但背诵不出)

教师:被称为全唐诗的第一首、王之涣的《登鹳鹊楼》,开头一句是“白日依山尽——”

学生: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师:李白有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怎么说? (学生七嘴八舌,背不出的急得跺脚)

学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教师:唔,不错。初二时我们还学了崔灏的《黄鹤楼》,开首一句是“昔人已乘黄鹤去——”

学生: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声音参差不齐,有学生笑了。教师提醒)——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教师:前面学,后面忘,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可见,平时的积累是多么重要。余下的,老师给你们简单搜集了,请看——(投影四大名楼及诗篇等)

教师:关于滕王阁,最著名的莫过于王勃的《滕王阁序》,里面最著名的是“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今后大家上高中或大学,肯定要学到。所以啊,书是一定要好好读的。至于岳阳楼,《岳阳楼记》是我们马上要学的。现在我想考考大家的是:这四大名楼中哪一座不属于我们江南?

(学生兴奋,注意力集中,小声猜测)

学生甲:是滕王阁。

学生乙:不对,滕王阁在江西,在长江一带。

学生丙:是鹳鹊楼,因为它在山西,在黄河一带。

二、整体感知

教师:很好,你们的地理概念还是蛮清晰的。所以啊,学习语文,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包。下面,我还想请同学介绍一下本文的作家作品、写作背景。

学生甲: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人,1015年进士,是仁宗朝政治改革派的中心人物,深为欧阳修钦佩和拥护。景佑年间被贬饶州;庆历新政失败后,贬邓州、杭州、青州等地。范仲淹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声望极高,他的文学创作也很有成就,写景抒情文《岳阳楼记》,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盛传不衰的登临杰作;他以政治家、军事家特有的情怀创作的《渔家傲》,突破了词专写男女风月的界限,开苏轼辛弃疾豪放词之先河。但可惜,范仲淹创作的数量不是太多,因此,我们学习他的文章,会倍觉珍贵。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此时他身体很不好。昔日好友藤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一口答应。庆历六年六月,他就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范仲淹用冼炼优美的文字描绘了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景色,尤其是阴晴变化引起登临者的或喜或悲之情,归结到“古仁人之心”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故当以“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己任,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这跟欧阳修写作《醉翁亭记》有异曲同工之妙。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从青年时代开始,范仲淹就立志做一个有益于天下的人。为官数十载,他在朝廷犯颜直谏,不怕因此获罪。他发动了庆历新政,这一政治改革,触及到北宋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各个方面,虽然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而失败,但却开了北宋士大夫议政的风气,传播了改革思想,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教师:你介绍得十分全面,告诉大家,这段资料从哪里来? 学生甲:就是报刊上的,大家都知道。(学生们笑起来) 教师:所以,上网、读报,也是我们获取语文知识的一个途径。下面,请大家仔细听老师朗读,感知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三、分析课文

(教师充满激情地朗读全文,学生听得很专注,听完了,大家吁出了一口气。)

教师:请大家集体朗读全文,要求读出节奏和气势。 学生:集体朗读。

教师:还不错,太快了点。请看小黑板,哪位同学上来完成拼音汉字互写?

(一学生上去书写,其他同学指指点点,表示有意见) 教师:有不同意见的,请说明。(学生纠正两处错误) 教师:我这儿有两副对联:(出示投影)

洞庭西下八百里, 四面河山归眼底,

淮海南来第一楼。 万家忧乐到心头。

请大家选择:如果形容岳阳楼气魄雄大,该选哪一则;如果用来概括全文内容,哪一则最恰当?(学生又开始议论) 学生:前者选第一则对联,后者可以概括全文内容。(大多数学生赞同)

教师:既然这样,这“四面河山”可以具体到文中哪些段落呢?

学生甲:第二小节开头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学生乙:第三小节也是。

学生丙:第四小节还是。

教师:(板书写景部分)岳阳楼有此“大观”,才会让“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这里优越的地理条件体现在哪八个字上?“迁客骚人”看到不同的自然景物产生的思想感情如何呢?(学生寻求答案,举手了)

学生甲:“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是说它交通便利,所以迁客骚人很容易来。

学生乙:当他们看到阴沉沉的天气和萧条的景色时,心情就很坏,文中用“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来概括。 学生丙:当他们看到春和景明的景色时,就“喜气洋洋”,端起酒杯喝起酒来了。(学生笑,)

教师:很好,能各用原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他们的感情吗?

学生:(集体)“悲”和“喜”。(声音拖得很长;教师板书两字)

教师:不错。请大家鉴赏一下这副画,是黄红同学画的,怎么样?

(学生伸长脖子看,议论)

学生甲:上面画了几只破船,还有阴沉沉的天色、湖水。就是没把“浊浪排空”画出来。

学生乙:还可以,那个颜色好。

教师:我同意,如能画出“浊浪排空”的样子,那就更好。 大家继续思考,作者写“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仅此而已吗?

学生:不,是为了写后面的“古仁人”,写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感情。

教师:你能解释这话的意思吗?

学生:意思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这跟“迁客骚人”的感情不一样。

教师:很好。(板书)具体说来,“古仁人”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怎么理解?

学生:(集体,迫不及待)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出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教师:意思是—

学生:(集体,整齐不够)在高高的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老百姓;不在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君主。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

教师:不错,你们预习得真不错。我再问大家一句,这“古仁人”整天担忧,他们就没有快乐的时候了吗?

学生:(集体)不,他们在应该快乐的时候才快乐。(有一部分人笑起来)

学生甲:应该是“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享乐之后再享乐”。

教师:对。如果我们来分析两者忧乐的出发点,那么“迁客骚人”是“个人忧乐”,而“古仁人”应是怎样的呢?请用上面对联中的四个字回答。

学生:应是“万家忧乐”。

四、总结、拓展

教师:很好。(板书)我们来总结一下:本文并非单纯写景,写景是为了引出“迁客骚人”及他们的“悲喜”之情,而这又是为了引出后边的“古仁人”及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操。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的思想倾向显而易见。最后自然得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旨句,真正做到了“水到渠成”。

教师: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再来读文章,会读出更好的语气和感情来。 学生:有感情地集体朗读。

教师:大有进步。我们想啊,一千多年前的封建士大夫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能时时处处忧国忧民,这种闪烁着民族精神的人格力量对我们后人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教育。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你能从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学生相互商量)

学生甲:唐朝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学生乙:南宋陆游的《示儿》说-------“但悲不见九州同------” (背不出,教师带领大家一起背)

学生丙: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也是。(集体背) 学生丁: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也是。 教师:多好的例子,典型的“万家忧乐”!

学生:还有屈原。屈原用自己的生命来书写爱国爱民的篇章,令我们肃然起敬!(学生举出更多的例子)

教师:举了这么多例子,我们也应从中受到教益,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下面是老师给大家搜集的这方面的格言,请大家读一读,品一品,课后摘录下来:(出示投影片,学生在教师带领下集体读,情绪激昂。)

儒家学说: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陆游: 位卑未敢忘忧国

明朝东林党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清朝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孙中山: 天下为公

毛泽东: 粪土当年万户侯

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国共 产 党人:解放全人类

五、布置作业

教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请大家课后以两人小组为单位,口译全文,不懂处作好记号。下课!

板书:

《岳阳楼记》 范仲淹

文化楼、精神楼

岳阳楼之大观 迁客骚人:个人忧乐

霪雨霏霏------ 悲

春和景明------ 喜

古仁人 : 万家忧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主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