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重视小学生“读后感”写作的指导

要重视小学生“读后感”写作的指导

● 嵇春明

完全有理由说,掌握读后感的写法是对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的挑战。

小学阶段的作文训练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类作文为主,而读后感是以议论为主的。 从阅读对象看,以议论为主的文章在现行各种小学语文教材中比重极低。以苏教版为例,中高年级每册教材一般都只有一篇,不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更不是作文教学的重点。其他版本的小语教材的情况也大抵如此。以议论为主的文章,在小学生的课外读物中更不唱主角,语文新课标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籍都是文学类、科普类、传记类图书。

此外,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为薄弱,而读后感的写作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能力。

但是,无论是从阅读教学来看,还是从作文教学来看,让小学生掌握读后感的写法都是必要的。认为写读后感不是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的重点,也不是考试的必考内容,大而化之,一带而过的做法不无可议之处:一是从学生思维和语言的发展规律来看,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通过读后感的写作可以强化这种能力。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略作指点,就能写出合乎要求的读后感,也充分证明了让学生学会写读后感是可行的。二是通过读后感的写作,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内和课外阅读。读后感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练笔形式,通过写读后感可以改变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变浮泛地阅读为精读、研读。所以,无论是从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作文能力看,都应该重视读后感的教学。三是读后感这一文体一直悄悄地“隐藏”在课文后面的练习题中。书后的理解重点词句、课文主旨、写作手法以及评价人物形象等题目,实则就是要求学生完成一篇篇微型读后感(片断练习)。问题是教师对此有没有足够的认识。

让读后感“淡出”小学高年级作文视野的做法不妥,但挑战毕竟是客观存在并需要面对的。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让大多数学生学会写读后感又绝非轻而易举之事。下列问题比较常见。一是以“读”代“感”。以抄录、叙述原文内容代替感想,甚至把读后感写成了原文的故事梗概。一些所谓的“范文”都有这样的毛病,违背了读后感的基本要求。二是“读”“感”分离。所写感想和所读内容无关,或联系不紧。三是“读”“感”比例失调。写“读”一大篇,写“感”一小段,寥寥几句。四是写“感”的部分要么过于抽象,泛泛而谈。要么过于具体,举例子,把记叙的六要素都交待清楚,不知道或者不会抓住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学生初学写议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全都暴露无遗。

其实,问题虽多,但只要对“症”下“药”,还是可以“药”到“病”除。问题就在教师要学会“淡化”。

首先,教师要“淡化”目标,就是控制学生对读后感的“掌握度”,这个“度”,宜低不宜高,宜粗不宜细,也就是用读后感的“下限”目标要求学生,不能用初中生甚至高中生的标准要求小学生。对一般学生只要做到以写感想为主,“读”和“感”有一定的联系就行。这样既符合大多数小学生的能力实际,又有利于保证学生的写作兴趣。

我一般不要求学生(优秀生除外)写名著或整本的书的读后感,因为写名著或整本书的读后感存在下面一些问题。一是有些学生根本没有读过名著。一定让他写,实际上就是“逼”他(她)抄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名著,但一般都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还要具备相应(人人有书)的条件,不易操作。二是不容易确定“感点”。名著篇幅过大,学生时间有限,难得有涵咏体察的闲暇。勉强写,往往导致空泛,或变成现成材料的“搬家重组”。很多所谓的“范文”其实是抄袭的。

其次,教师要彻底摒除企图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和做法,学会“淡化”过程,把学会写读后感当做一学期或者一学年的教学目标,而不是一两次作文课的目标。

应把指导学生写读后感的过程融合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之中,结合阅读教学的需要,学写“微型读后感”,这是我的基本做法。以《小草和大树》为例。先让学生学会概括叙述,以逆境成才为着眼点,让学生叙述夏洛蒂姐妹战胜了哪些困难(贫困的家境,社会的偏见,写作过程中的困难),避免叙述细节,尽量用一个词组或一句话概括。然后针对其中的一两点谈认识(联系自身实际、学过的课文、读过的书等)。先说(同桌互说,当众讲述)后写,写后再读,师生评议后再改。通过这样的有坡度的说写结合的片段练习,不仅可以深化、巩固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有效地降低学生写成篇读后感的不适感。因为是片断练习,当堂完成,一般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写微型读后感合乎规范之后,再提高一步,学写一篇文章的读后感,就容易得多。

写成篇的读后感,同样要把读后感的一般要求细化为可操作的程式。

标题。对一般学生可用“从(主人公的主要事迹)想到的”、“读(文章题目)有感”、“(或标题或主要事迹)的启示”为题。对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根据写作内容另拟标题。

结构安排。因为是初学写成篇的读后感,教者应让学生有“章”可循,如同练习书法需要先临帖那样。总体结构宜用最常见的“三段式”。具体做法:第一段先用一两句话概括所读内容,然后再用一句话从所读内容引出“感点”(对所读内容的评价、印象等)。中间部分采用“一文多点”式或“一文一点”式。所谓“一文多点”式,就是分条列述读后的感想。在分条列述时,先“叙”,用一句话概括所读内容,后“议”,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如写《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读后感。可以分别从“要下苦功夫”、“要持之以恒”、“要学以继用”三个方面着手,先概述课文内容,再生发感想。所谓“一文一点”式,就是紧扣感受最深的一点而不是两点或数点。在明确感点后,先以阅读材料为例加以分析,然后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或推己及人,或正反对比。还以《冬夜读书示子聿》为例。原文涉及的三个“感点”,习作中不必面面俱到,可以着重写最感兴趣的某一方面,比如“要学以继用”。然后可以陆游或其他名人和自身的体会阐述下苦功夫的具体表现、为什么要下苦功夫。结尾注意与开头呼应,或总结,或引申,不要重复开头或中间部分的话。这样的要求虽嫌呆板,但对小学生学生还是适宜的。先求“入格”(中规中矩)才可能“出格”(灵活变化)。

写感想。实际教学中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发表看法。我的基本作法还是要让学生“有法可依”,“依法而行”。在引出“感点”后,第二部分的第一节通常要求学生通过所读文章中的事例的分析来阐发自己的观点。这样既可以保证不偏题,又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然后再联系生活实际、思想实际进一步阐述。可以先摆事实后讲道理,也可以概括说理后再列举事实。列举事实时,尽量限制用一两句话概括,不要描述细节和过程。

用一题重做式来扭转偏差。第一次写读后感一定要保证一般学生达到基本要求。但这样做还是不够的,只有换一篇课文,或同一篇文章换一个角度写读后感,还能保证符合基本要求,才能说明学生掌握了读后感的基本要求。所以,一题重做式宜采用。比如写《螳螂捕蝉》的读后感,先从劝说的角度写,再从理解寓意的角度写。写了《螳螂捕蝉》的读后感后,再以《学会合作》为阅读材料写读后感。这样反复练习,学生写读后感的水平一般都有明显提高,叙述过于具体、枝蔓,论述偏离或者脱离观点,表达不够严密等毛病会大大减轻。

教师写“下水”作文。对读后感这样难度较大的习作,教师要想在指导学生方面如鱼得水,最好的方法是和学生一起写作。这样既有说服力,又便于深入具体的指导。以《螳螂捕蝉》为例,我以《切勿利令智昏》、《如何看待委婉的劝说方法》为题从不同角度写了两篇读后感。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我详细的讲述了自己是如何概括课文内容,提炼感点,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如何总结。以写导写,学生非常容易接受。

只要真正重视,循序渐进,“淡化”处理,小学高年级学生不仅完全可以初步掌握读后感的写法,还将为以后学写议论文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意义是不容低估的。

(嵇春明 阜宁县羊寨镇单港小学)

 

第二篇:《如何指导小学生初次写读后感》常翠萍

如何指导小学生初次写《读后感》

常翠萍

作文教学大赛已结束,语文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作文是写《读后感》,由王薇老师执教。作文教学难,教小学生写读后感更是难上加难,可是教者往往在遗憾中奋力前行,让同行们不断进步。

此次课,第一,作文教学目标明确,共三个。1、读懂原文,明确中心。短文一则《七个背囊》。2、抓住重点,写出感想。3、联系生活实际。

恰当指导学生作文,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有了目标,才会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没有目标,则会无头绪,指导也就缺乏方向。所谓明确,一是指教师对小学作文教学的总体目标以,及分段分组目标认识要清楚、定位要准确。二是指具体的某一堂作文指导课上的目标必须落实到位、保证其实现。有些教师对总体目标以及分段分组目标认识不清。有时缺乏目标,随意教学、还有的目标零乱、面面俱到。这些都是目标不明确的具体表现。那种目标模糊或干脆无目标的指导课必定是没有效果的。所谓恰当,一是指制定的目标要具有可行性、适合儿童的思维认识水平以及他们的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学生能够接受、“跳起来能摘到桃子”、而不是把“门坎”垫得太高、使学生“可望而不可及”。二是指实现目标的方式方法要恰当,不要把这些写作目标一古脑儿地硬塞给学生。要分解这些目标、找到“渗透点”,在教学过程中妥当地、不露痕迹地把写作目标渗透进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接受并努力去实现、达到消除恐惧感、培养自

信心的目的。这一堂作文指导课写作教学目标明确和恰当。这是第一步的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写读后感的定位很准。

第二,调动了学生说和写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这是保证学生写作成功的关键。作文指导课上,王老师采用语言激趣。激发兴趣使学生乐说。问:“如果你就是那个年轻人,你会丢掉什么?”学生各抒己见,跃跃欲试。诱发情感,使学生想说。“为什么要丢掉金钱,而不是诚信?”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即感想。《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写作评价要重视写作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作文指导课从课堂气氛、学生情绪,师生关系诸多方面去分析判断教师激趣、动情以及诱导学生爱说、爱写的方式方法是否恰当有效。要做的工作不是大谈写作方法,而是如何充分调动学生说和写的主观能动性。王老师用讲故事一样的方法做到了这一点。

第三,丰富和调动学生的积累不够,学生泛泛而谈,感受不深。因为此次作文目标3是:联系生活实际。教师没有巧妙地引导《七个背囊》最佳的感点:诚信最重要,从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证明它。学生写的作文空泛无力。学生写作无“话”可写。“无话可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因生活面狭窄而缺乏写作的素材;二是指因阅读量少而缺乏语言积累。写作指导课中,我们要做的主要工作是丰富学生的积累,调动学生的积累。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学生缺乏多姿多彩的生活,所以写作时只能“咬笔杆”。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

学语言,从阅读中学语言,还要注意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方式积累语言。写作指导课上,教师可以利用语文版五年级上册的有关诚信的事例。因为事实胜于雄辩。《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

遗憾的是:在作文修改课上王老师也没有提及如何利用诚信事例和名言,只是点了一下这句名言用错了。因为有关诚信主题的文章和名言,五年级上册课本上都出现过,可以为我所用,轻松“拿来”。学生写的作文不至于空泛无力了。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如何客观科学地评价一堂作文教学课,不能一概而论,应该从实际出发,特别是从小学生年龄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评价中应持的正确态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