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语版自我介绍书

? ? ? ? ?

韩语版自我介绍书

韩语版自我介绍书

韩语版自我介绍书

韩语版自我介绍书

 

第二篇:项目介绍书

项目介绍书

一、什么是黄曲霉素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 AFT)是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寄生曲霉

(A、parasiticus)在生长过程中产生、分泌的次级代谢产物。它是一类毒性极强的物质,具有强致癌性和强免疫抑制性,广泛地分布在发霉粮食及其制品中,特别是花生、花生油及其制品;乳、乳制品和饲料中也含有较多的黄曲霉毒素。因此,污染黄曲霉毒素的食品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动物性食品中(乳、肉、蛋)积累、残留的毒素,也潜在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1 黄曲霉素的性质及种类

黄曲霉素是一类化学结构类似的二呋喃香豆素衍生物,微溶于水,易溶于油脂和某些有机溶剂;对温度的敏感性差,280℃高温下才裂解,故在通常的烹调条件下不易被破坏。碱性条件下,黄曲霉素极易降解;紫外线辐照也容易使黄曲霉素降解而失去毒性。但是在酸性条件下,黄曲霉素比较稳定。

黄曲霉毒素(AFT)结构相似,在365nm波长紫外光下产生较强的荧光,产生蓝色荧光者为B族(425nm),发绿色荧光者为G族(450nm)。已鉴定出10多种黄曲霉毒素,即黄曲霉毒素B1(AFB1)、黄曲霉毒素B2(AFB2)、黄曲霉毒素G1(AFG1)、黄曲霉毒素G2(AFG2)等。其中以黄曲霉素B1的量最大,毒性最强,一般以黄曲霉毒素B1为代表。黄曲霉毒素B1在生物体内可以转化为七种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M1(AFM1)是黄曲霉素B1的一种代谢产物,能在摄入黄曲霉素B1奶牛的鲜乳中检测到。

AFM1和AFB1的急性中毒剂量几乎相同,但对小鼠的致癌性只有AFB1的 1/10。黄曲霉醇(Aflatoxical)是黄曲霉素B1在生物体内的还原产物,其急性毒性是AFB1的1/20(用雏鸭生物测定),黄曲霉醇在体内可以完全氧化为黄曲霉素B1,是黄曲霉素B1在体内的存储池。黄曲霉素P1和黄曲霉素Q1是黄曲霉素B1在生物体内的另2种代谢物,他们的急生毒性均低于黄曲霉素B1。AFB2和AFG2的衍生物称作为黄曲霉素B2a、黄曲霉素G2a。

2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作用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质,能使人体或动物的免疫功能丧失,诱导畸形、癌症的发生。黄曲霉毒素是毒性极强的化合物,AFB1的急性毒性为成年人半至死量(LD50)10.0。黄曲霉毒素急性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呕吐、厌食、发热、黄疸和腹水等肝炎症状。而黄曲霉毒素的“三致”(致突变、致癌、致畸性)危害性,更引起人们的关注。黄曲霉毒素是目前所知致癌性最强的化合物,对鱼类、禽类、家畜和灵长目类动物的实验肿瘤诱导作用极大,并且能同时诱导多种癌症。黄曲霉毒素对人的致癌性虽然缺乏直接证据,但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均证实,黄曲霉毒素的高摄入量和人类肝癌的发病率密切相关。因此,世界各国对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的含量做出了严格的规定。我国的标准见表1。工业上,黄曲霉毒素的危害也很大,污染农作物饲料、奶制品;阻滞摄入污染黄曲霉毒素饲料的动物的生长;导致畜产品中黄曲霉毒素积累、残留量增加,潜在的危害人体健康。

表1 我国标准规定的黄曲霉毒素的允许量

项目 食品种类 指标ug/kg

AFB1 GB-2761-81 玉米、花生仁、花生油 ≤20

AFB1 GB-2761-81 玉米及花生仁制品 ≤20(按原料折算)

AFB1 GB-2761-81 大米及其它食用油 ≤10

AFB1 GB-2761-81 其它粮食、豆类发酵食品 ≤5

AFB1 GB-2761-81 婴儿代乳品 不得检出

AFM1 GB-9676-88 牛乳 ≤0.5(按含牛乳量计算)

AFM1 GB-9676-88 乳制品 ≤0.5(按含牛乳量计算)

二、黄曲霉素的传统去除方法

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黄曲霉在食品的加工、生产、贮存、运输等各个环节都能生长,并且分泌黄曲霉毒素B1。动物摄入了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其乳、肉、蛋中能积累、残留黄曲霉毒素。目前,常用理化法、生物法和酶解法去除黄曲霉素。

1 理化去除法

黄曲霉毒素主要存于发霉变色、破损的食品原料中,用挑选法除去含黄曲霉

毒素的霉坏原料是非常简单的方法。但对于粉状和液体类物品中污染的黄曲霉毒素,吸附剂的吸附和化学物质的浸提法去毒较好。活性碳是有机物质热解时形成的不溶解性粉末,它能吸附多种药物及有毒物质。人们将其作为吸附剂吸附肠道中的有害物质。水貂的饲料中分别加入0、34和102μg/kgBW黄曲霉毒素B1,同时加入1.0%的活性碳,喂养77天。在102μg/kgBW黄曲霉毒素B1组,活性碳的加入使水貂的死亡率降低了50%,可预防34μg/kgBW组水貂的死亡,同时活性碳减轻了肝脏损伤的程度。皂土也称膨润土,类似于木炭,本身具有结晶体的微小结构,可以吸附其它分子,同时也可吸收大量水分而膨胀。研究认为:2%的皂土能吸附磷酸盐缓冲液中400μg的黄曲霉毒素B1,吸附率为90~100%。皂土与黄曲霉毒素形成的复合物用氯仿抽取,可抽提5~23%黄曲霉毒素B1。天然沸石的水合钠钙硅铝酸盐(hydrated sodium calcium aluminosilcate HSCAS)具有结合黄曲霉毒素的特性,不但能够减轻牛的黄曲霉毒素中毒症状,且能吸附牛奶中黄曲霉毒素M1 ,去除鲜乳中的黄曲霉毒素M1 。

黄曲霉毒素不溶于水、己浣等,易溶于氯仿、甲醇、苯等其它有机溶剂。根据这一特点,用水处理污染毒素的花生粉之后,再用氯仿提取,则很容易去掉花生粉中的黄曲霉毒素。用56%丙酮、42%己烷、2%的水(重量比)浸提榨过油的花生饼。可以除去98~99%的黄曲霉毒素。近年来,日本研究以二甲醚作为除去花生及制品中的黄曲霉素的有效溶剂。用二甲醚浸提后,黄曲霉毒素可全部除去,而二甲醚沸点低,在处理品中的残留量仅为10ppb。但是化学浸提液去除毒素,残留量大,对食品中的营养物质破坏性强,降低其营养价值,应用上受到限制。氨、醛法处理黄曲霉毒素污染的花生、玉米去毒效果良好。在含水量为15%、压力202.6kpa,温度93℃时;处理含有110ppb的黄曲霉素的花生粉,经15min后,去毒率为100%;在30℃下,用氨水(含氨26%)熏蒸粉碎的玉米,密封储存2~6天,去毒率达100%,这种方法对玉米品质无影响,目前,国外已将黄曲霉素的氨、醛处理法用于生产。此外,酸碱去毒法、加热去毒、紫外线处理、盐类去毒、氧化剂去毒也是较好的去除黄曲霉毒素的方法。

2 生物去除法

生物去除法主要是利用生物间的拮抗作用,抑制黄曲霉素生产菌的生长,进而减少了黄曲霉素的污染;或者利用生物间的粘附作用降解、去除黄曲霉毒素。

微生物特别是乳酸菌的去毒效果和实用性研究的较多。

2.1 乳酸菌粘附去除黄曲霉毒素

许多乳酸菌分离出许多抗菌物质。研究认为,乳酸菌抑制黄曲霉素主要因为其自身粘附作用或是其代谢物的作用。发酵乳制品中乳酸菌的应用最为广泛,其粘附、降解黄曲霉毒素的作用非常明显。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的孢子和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lactis、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同步培养;或者S.Iactis接种到培养3天的A.parasiticus培养物中;或者培养3天的S.lactis与A.parasiticus一起培养7天。两天培养后,3种方式处理黄曲霉毒素(B1+G1)的产量分别从原先的108.33μg/mL、94.18μg/mL降为31.01μg/mL、58.01μg/mL。酸奶中接种S.lactis或者市售酸奶与黄曲霉素B1(50μg/ml),在45℃、2~5h贮存;随后5~10℃贮存。7天后,S.lactis使黄曲霉毒素从50μg/mL降到33.70μg/mL,而乳酸菌使之降到37.25μg/mL。现已证明乳酸菌中L.rhamnosus.GG、L.rhamnosusLG-705在液体介质中去毒效果最好,它们与黄曲霉素结合的稳定性明显地优于其它乳酸菌。菌体与黄曲霉毒素的粘附是一种表面联结粘附,处理方法不同时,粘附的方式也不同。实验证明,37℃、ph2~10的水介质中,L.rhamnosus GG、L.rhamnosusLG-705能去除大部分污染的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M1是鲜奶中有毒的污染物,对消费者的健康形成威胁,特别是青少年。而乳酸菌Lactobacillus acidopilus LA1、L.gasseti ATCC 33323,L.rhamnosus GG、L.rhamnosus LC-705、L.rhamnosus 1/3 and Lactococus lactisubsp.cremoris ARH74在液体介质中,无论是活性菌体还是加热失活菌体都能粘附、去除黄曲霉素M1;牛奶中加入乳酸菌的个别种是除去牛奶中黄曲霉毒素M1有效途径。

2.2 其它微生物的去除黄曲霉毒素作用

橙色黄杆菌(Flavobacterium auraantiacum)也具有较强的去除黄曲霉毒素的能力,可去除污染黄曲霉毒素食品中的全部毒素,且不会产生新的有毒物质,没有2次污染。假丝酵母菌(Candida spp)在20天内能降解80%的黄曲霉素B1,红色棒杆菌在液体中培养4天后,可以使加入的黄曲霉毒素B1降解99%。其它许多霉菌对黄曲霉毒素有降解、去除作用。

3 酶的降解作用去除黄曲霉毒素

酶的降解去毒主要利用酶的专一亲和性,高效地催化、降解黄曲霉毒素为无毒化合物或者小分子无毒物质。真菌E—2的提取液可使AFB1转化,或使其发光基因发生改变,而使其毒性降低。该提取液的去毒作用20~50℃有效力,60℃对活力几乎全部丧失,最佳作用温度为25℃。解毒活性在PH5.4~7.6,最佳值为PH6.0处,有效作用时间为60分。该抽提液起解毒作用的很可能是某种变构酶,亲和AFB1的能力可能较大。花生粕中往往含有7000ppb的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在酶的作用下,从结合的疏水性氨基酸残基上充分游离出来,经过滤使大部分黄曲霉毒素得以截留。酶降解去除黄曲霉素效果高效,实用性强,适用于各种形式受到污染的食品,是我们研究和探讨的理想去毒剂。

三、本项目的相关介绍

1, 传统方法的弊端

生物脱毒的处理条件相对温和,不会破坏产品的品质,而且有些还能增加产品的营养价值,此外生物酶具有作用专一性。应用专门分解黄曲霉毒素而对所降产品的其他成份没有作用的酶,这无疑是一种理想的方式,因此,受到广泛的关注,成为最近研究的热点。利用微生物的转化作用,使黄曲霉毒素解毒,转变成低毒性的物质也曾经由前人作过探索,但是这些研究均限于实验室水平试验。使用生物学方法降解黄曲霉毒素在实际中的应用(包括对中草药解毒),目前国内外研究应用较少。

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全世界谷物供应的25% 受真菌毒素污染,每年至少有2%的农产品因黄曲霉毒素污染而报废。我国花生及其制品、食用油、油料饼粕及饲料和玉米、大米等农产品污染黄曲霉毒素比较严重,其中以花生和玉米最为严重,成为一些地区肝癌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真菌和真菌毒素污染食品原料的情况还比较严重。尽管造成现状的原因很多,人们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脱毒往往增加产品投入而不是效益等,但还有许多其他方面原因:

1.1治标未治本。霉菌毒素,由霉菌产生,人们通常的目标除毒素,但没有制定防霉菌的方法,或者没有找到控制产生霉菌毒素的条件,因为产毒霉菌所产生的霉菌毒素没有严格专一性,即一种霉菌或毒株可产生几种不同的毒素,如黄

曲霉毒素可由黄曲霉、寄生曲霉产生。而一种毒素也可由几种霉菌产生,如岛青霉可产生黄天精、红天精、岛青霉毒素及环氯素等。

1.2处理时间晚。霉菌生长和毒素产生不仅需要一定条件,还需要一定时间。由于检测方法不够简便或其他原因,霉菌使原料变色或检测超标时,才采取措施,这时处理就费时费事,措施不力,效果就很差。对于原料的收集、存放都有考虑发霉的可能性,把产生霉菌的苗头处理在萌芽中。

1.3方法单一。因为产生毒素的霉菌可能不止一种霉菌,生产实践中预防和处理霉菌毒素产生的条件时,人们习惯于自己常用的方法,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用生物学方法出来霉菌毒素的方法应用比较少,经验也不足。

1.4原料多样化。霉菌种类很多,产生霉菌毒素的菌株也不少,原料来源法非常多样化。比如玉米、花生容易发现黄曲霉毒素,一些中药也易发生霉菌。所以检测方法和处理方法应原料不同有所变化。

1.5环境变化多。霉菌在适合条件下,尤其是高温和高湿环境,生长和产毒素比较快。处理霉菌和霉菌毒素的方法,在不同的环境中效果是不同的。使用的方法、处理的时间和使用量都应该充分而必要。

1.6增强免疫力。霉菌是生物,我们的食品原料通常也是生物的组织或器官,在自然界中,活的生物,甚至细胞生物都有排它性,这是生命存在的基本保障或条件,来源于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的器官组成成分,只要还是存活细胞,都会有一定的免疫学,这类材料其实很多,果蔬粮食种子通常都是如此。利用生物的免疫能力,主动或被动免疫,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现在就有抗病抗毒素的免疫植物。 但数量还比较少,但前景很好的。

2,生物方法的进展

“生物学的问题最好用生物学方法解决”,有害因子产生和存在的条件,往往也是解决和消除的关键或条件。用微生物的菌、酶、肽对真菌其实毒素“防-抗-降”组成“三道防护网”,再设法提高生物本身的免疫力,是我们基本思路和方法原理。全过程全生态维护食品原料的安全健康。

生态环境是指生物(原核生物、原生生物、动物、真菌、植物五大类)之间和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对于真菌、真菌毒素和食品生物原料来说,不仅要考虑真菌及其毒素和真菌的生态环境,还要

考虑生物材料本身的免疫功能及其内外环境,即全方位的内外生态环境。 植物虫害和植物的真菌病害有相关关系,虫害可以破坏植物的第一道天然防线。比如,根结线虫病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土传病害,给许多国家的农业、林业、园艺等产业造成很大损失。我们实验室张彬同学通过微生物芽孢杆菌产生的角蛋白酶研究了对南方根结线虫的毒杀作用。24h40ηg的角蛋白的毒杀率到98.53%。我们还和中国农业科学院郭三堆等研究用胆固醇氧化酶控制棉铃虫得到了很好啊的效果。

植物益生菌存在于植物组织内部,与宿主协同生长,不但可以促进植物生长,还可以增强植物抗性和生存竞争力,是微生物肥料极好的原材料。我们研究以大豆种子为材料,分离益生芽孢杆菌,从中筛选具有促生作用的菌株,并对其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2.1从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大豆种子中得到40株益生芽孢杆菌。发芽实验中,菌株发酵液浸种处理大豆种子,大部分菌株表现出促进生长作用。其中促生作用最好的SN10E1菌株使豆芽长度增长41%,百株鲜重增长28%。

2.2通过对SN10E1菌株进行菌体、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测定,全细胞蛋白电泳分析,以及16S rDNA序列比对,综合分析,最终确定SN10E1菌株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herium)。

2.3盆栽试验结果表明,SN10E1菌株对大豆幼苗生长有明显的促进生长作用。浸种条件下,发酵液原液使出苗率降低,通过稀释发酵液可以解决,并且稀释200倍后,使株高增长16.4%,鲜重增长28.4%。浇灌条件下,使用发酵液原液即可起到显著的促生长作用。

2.4定殖性试验中,抗利福平标记的SN10E1菌株,通过浸种、浇灌及涂抹叶片等方法接种后均能进入大豆幼苗内部,并可以在各组织间传导。

2.5研究结果表明,浇灌SN10E1菌株发酵液后,大豆幼苗叶片中的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与对照相比,均有一定的提高,说明该菌株对植株生理代谢产生影响,可以促进植株对营养的吸收。试验中还发现SN10E1菌株发酵液中有IAA存在,但含量不高。但菌株接入后,对植株内部的IAA含量没有影响。

2.6其他相关研究,选择了来源其它植物的内生益生菌,对大豆的促生长效果更好,而这种菌还有抗真菌的抗菌肽;以7株植物病原真菌作为指示菌,筛选出

29株具有广谱拮抗作用的芽孢杆菌,其中以H110抑菌活性最强。以H110为生防菌株,测定了它对苹果梨青霉病和黑斑病的抑制效果。该菌的4种处理(培养液、滤液、菌悬液和蛋白粗提液)对这两种真菌病害均有抑制作用,防病效果是由菌体和胞外抗菌蛋白协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抗菌蛋白。

3、抗真菌的芽孢杆菌肽

我们实验室用琼脂块再生法和液体培养法证实了枯草芽孢杆菌B145细菌素对细菌的作用方式是杀菌;镜下观察表明,抗菌蛋白使棉花黄萎病菌的孢子萌发受到抑制,菌丝扭曲畸变,进而原生质凝聚,最后导致菌丝断裂。

我们实验室用多粘性芽孢杆菌HT16产生的抗菌物质对扩展青霉菌、桔青霉菌、黑根霉菌等多种病原真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将发酵上清液经过酸沉淀,甲醇抽提得到粗提物,研究显示该粗提物有很好的热稳定性,耐紫外线,对蛋白酶不敏感,耐酸不耐碱,在6.5~8.0活性最高,在250nm有最大吸收峰。将粗提物经DEAE-SephadexA50层析,收集活性峰121℃加热,再经10KD超滤膜过滤,电泳检测其为一小肽,分子量小于5KD。抑菌实验表明,孢子萌发率低,菌丝扭曲膨大,分生孢子梗发育不良。

4、降解黄曲霉毒素的解毒酶

我们实验室从降解AFB1菌株的分离鉴定、发酵条件的优化、降解机理初探和活性酶的研究及其应用等方面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4.1从1500株菌种库中初筛出16株菌,最后复筛出35-3菌株的降解效果最佳,达84.2%。结合形态特点、生理生化反应特征和16S rDNA测序结果,在细菌分类上35-3被初步鉴定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sp.)。

4.2经单因素试验,35-3菌株降解AFB1的最佳碳源为果糖,最佳氮源为胰蛋白胨,添加MgCl2可以显著提高35-3降解能力,对果糖、胰蛋白胨和MgCl2进行

三元二次回归正交试验设计,确定了最佳培养基配方比:果糖1.0%、胰蛋白胨1.0%、MgCl2 0.05mol/L。其它最优发酵条件为:起始pH值为7.5,装液量为

25mL/300mL三角瓶,种子液培养时间为12h,接种量为5%,控制降解温度为35℃,摇床转速140r/min,降解时间为72h。

4.3活性物质主要是来自35-3胞外的代谢产物,降解率为80.83%;65%硫酸铵沉淀的酶降解能力最强,该酶的分子量范围为大于30kDa而小于50kDa;在72h

AFB1降解率达到最大为85.89%;酶反应的最适pH为8.0,降解率为89%;在40℃时活性最高,降解率为90.40%;Mg2+、Cu2+对酶有激活作用,Fe2+对酶有抑制作用。

4.4活菌制剂在2.56×1010个/mL剂量以下不会引起急性毒性反应。将35-3的上清液、发酵液和胞外酶提取液分别进行发霉玉米、饲料和中草药的降解试验,结果表明:三者对发霉玉米中AFB1的降解率分别为:74.90%、82.60%和65.40%;对饲料中AFB1的降解率分别为:77.60%、82.50%和71.20%;对生大黄中AFB1的降解率分别为:73%、78.10%和68.40%;对柏子仁中AFB1的降解率为:76%、79.50%和70.50%;对怀山药中AFB1的降解率分别为:65.30%、69.10%和61.10%。后经研究,此酶还可以降解赭曲霉毒素。

5,防患于未然

对于有害真菌及其毒素,除了全生态全过程主动防治外,还要把防治真菌毒素中心置前,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道理很简单,导弹爆炸看减少伤害,远不如不让它出现或永远不爆炸。霉菌的广泛存在,从谷物的收获、贮藏、运输以及调制等诸多环节,原料和配合成品遭到霉菌的污染是很难避免的,那我们设法让其不萌芽,或处理在萌芽过程中。成本最小,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学习自然,模拟自然,用生物学方法抑制黄曲霉毒素的产生或进行降解对环境污染小,无化学残留,不产生不良代谢产物,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是各国研究的热点,为黄曲霉毒素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随着研究工作的开展,黄曲霉毒素的生物防治技术具有广泛的前景,有利于实现粮食生产与贮存,养殖业与食品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生产应用技术

我们的目标是智能型改善生物材料的免疫功能,全程控制不需要的真菌及其毒素,充分综合利用已有的生物材料和生物技术,逐步达到我们需要的目标。食品原料量足安全优质低成本,让科学技术成为智能型生产力。

估约设备费投资3000万,材料费800-1000万,其他费用和流动资金1200万元。

(一) 设备:30,000,000元(3000万元)

主要设备同微生物发酵生产细胞和酶/代谢产物生产类似。

1、发酵设备

2、分离提取设备

3、原料处理设备

4、产品包装设备

5、交通运输设备

6、检测仪器设备

(二)原料:10,000,000元(1000万元)

1、天然农业淀粉类原料,如豆饼、鱼粉、马铃薯、麦麸、秸秆粉、硫酸镁、磷酸二氢钾。

2、菌种原料:豆饼、马铃薯、硫酸镁、磷酸二氢钾、碳酸钙、琼脂粉、硫酸铵、糖。

3、产品原料:花生饼粉、豆饼、麦麸、秸秆粉、过磷酸钙。

2、其他蛋白质等辅料。

(三)技术

细胞生物发酵技术,微生物代谢产物分离提取计术,生物化学检测计算,产品低温干燥技术,产品包装技术和微生物常规的生物技术。

(四)工艺

项目介绍书

(五)检测设备

高压液相色谱仪,电泳仪,常规的生化检测设备,微生物检测设备。

六、设备投资状况

(一)年产4000吨固体益生菌剂

年产150吨抗真菌肽,

年产100吨黄曲霉毒素解毒酶

共约5000万元

六、经济效益分析

益生菌: 4000(吨)X 60,000(元) =240000,000(元)

抗真菌肽: 150(吨)X 100,000(元)=15000,000(元)

解毒酶: 100(吨)X 100,000(元)=10000,000(元)

共 265000000(元)

扣除成本费税收等,年利润约在2亿元左右。

案例分析:

处理,解毒酶每公斤100元,降解油的黄曲霉毒素,按已有的技术和产品,每吨油花费50 X 100/3(元)=1666.7(元)(固定化酶可以使用多次,按使用三次算),现在豆油批发价为10700.00元/吨,可以使霉菌毒素含量在允许范围呢。经过优化生物材料和生物技术,还可以大幅降低处理成本。

七、社会效益分析

由于生物处理方法抗酶解毒效率高、安全,不仅可以开创新的生物产业工作岗位,而且可以增加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市场稳定。可以增强减少其他真菌毒素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其社会效益是可以想见的。

八、发展前景

用生物学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还可以促进食品生物技术的发展,使“病从口入”变为“病从口除”,促进食品分子加工技术的发展,将会使人类食品供需矛盾发生根本性变化。人类与食品协调进化,必将会相得益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