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文学范文

石莱的春天

——石莱镇党委政府创建“富民强镇,幸福石莱”掠影

□ 亓贯学 刘元善

这是一个古老的地方。绵延起伏的山地丘陵,到处留下了祖先的足迹。华胥山是华夏始祖伏羲诞生之地,此后,尧、舜、鲧、禹都曾在这里生息繁衍,并创造了古代文明;孔子多次光临,其渴不饮盗泉之水的故事,尽显一代圣人的高风亮节;光武帝刘秀下南阳,也曾搬倒井,让随行大队人马痛饮;白马山古寺中的千年银杏,见证了一代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沧海桑田; 这里也曾是一片浸染着烈士鲜血的红色故土。观音堂税卡阻击战、老寨山突围战、搬到井歼灭战、白马山阻击战,英雄们奋勇杀敌的悲壮故事,至今还在百姓中流传。

然而,自古以来,这里却是一个山高皇帝远的偏僻之壤。石莱,又名石城。单从这个别称上,人们就能想象出她的贫瘠。她地处泰安、济宁两市交界处,据新泰市35公里,属典型的沙石岭山区,流域面积166平方公里,丘陵、山地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特殊的地理环境,使祖祖辈辈们难以走出那种带有原始状态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轮回,那种面朝山岭背朝天的生活艰辛。他们以“鸡屁股当银行,蒜窝里种庄稼”为自足,以“丑妻、薄地、破棉袄”为自豪,他们想象不出还有什么更好的生活来取代他们贫穷的命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励精图治,现在的石城,已经变成了一座充满活力、富足美满的“幸福城”。20xx年3月7日,春风荡漾,笔者驱车石莱,虽走马观花,但却处处感受到了石莱人那种干事创业、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

抓好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一体化进程

笔者连续参观了镇区和观音堂、清泉、华胥山四个社区。昔日镇区周边低矮破旧的村舍以及狭窄脏乱的街道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处处新建的楼房以及服务中心、商铺、文化广场、幼儿园等现代化配套设施。改造后的东一村、西一村等十二个村庄,与镇区连为一体,以其崭新的现代化城镇面貌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观音堂、清泉、华胥山社区,则呈现出那种山区特有的一幅幅“山坡起高楼、清泉坡下流”的山水画卷,彻底改变了以前那种脏乱差旧貌。 人口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现代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城镇社区化生活,可以使人们告别几千年来的传统生活观念、生活方式,走进现代文明。为了推动这种历史性的转变,近几年来,镇党委政府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农村建设的意见》,制定了石莱镇《关于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指导意见》,聘请山东省著名设计规划单位,对全镇新型农村社区进行了规划设计,并聘请专家组、主管部门、村镇干部、村民代表等进行科学论证和评审,确定了全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总体规划,即采取“3+1”模式,将96个行政村规划为1个镇区和观音堂、清泉、华胥山三个新型农村社区。按照“改造镇区,突破两翼,开发三山”的思路,对镇区进行改造提升,对处于楼放路沿线的“西翼”清泉社区、“东翼”观音堂社区、南部华胥山社区的中心村进行整体拆迁,对老寨山红色旅游景点、白马山森林公园、华胥山生态农业旅游观光景点逐步实施开发,形成了生活与生产同步发展的科学格局。在此基础上,全镇上下共同努力,破解了拆迁、资金、施工等一个个难题,一个个建设项目如期完成,总投资达1.5亿元,总开工面积达69400平方米。

如何在山区进行新农村建设?这是全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遇到的一个难以破解的问题。石莱镇的成功经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20xx年7月23日,新泰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现场调度会在石莱镇召开,市委领导给予了高度肯定,成为新泰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样板。

抓好招商引资,突破经济发展瓶颈

笔者所看到的中泰牧业有限公司、老山杠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丰隆畜牧有限责任公司、隆宝种禽责任公司以及发电、旅游等建设项目,都无不令笔者震撼。笔者没想到山旮旯里竟有这么多项目;没想到所有的项目都投资如此巨大;没想到所有的项目都各具特色,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没想到各公司的设施、管理、经营理念都如此先进!

中泰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坐落在石莱东部一条山沟里。现代化的电动不锈钢门和两旁紫红色的大理石门柱,临着一条平坦畅通的乡镇公路。里面粉红色的办公室和后面高高矗立的楼式车间以及饲料加工设备,无不透着现代化的气息。西边是一排排封闭式的猪舍。透过玻璃,笔者看到里面无数头腰圆体肥的“新莱特”种猪被隔离在一间间猪舍里,或悠闲地散步,或躺着打盹,正在享受着吃饱喝足后的满足。地面刚被冲刷过,绝对一尘不染,更嗅不到一丝骚腥。在经理办公室里,年轻的高立宝经理向笔者介绍说:公司集良种繁育、标准化养殖和饲料加工为一体,拥有资产13752万元,年产值10600万元。目前“新莱特”原种母猪存栏1300头,年出栏育肥猪3.2万头,并采取基地加农户的发展模式,提供种猪,年交易仔猪、育肥猪30万头,带动当地及周边县市4300多户发展养猪业,是泰安市畜牧养殖龙头企业,曾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兴村省级示范单位、农牧渔业部科技丰收计划二等奖、山东省种猪生产重点规模场等等。

缺乏资金,是山区乡镇经济发展难以突破的瓶颈。石莱镇党委政府立足山区实际,发挥土地和人力资源优势,积极招商引资,并制定了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使一个个颇具规模和适合山区发展的项目,如凤凰归巢一般,纷纷落户石莱:山东隆宝种禽责任有限责任公司,总投资5000万元,占地100亩,年存栏肉种鸭10万只,年产值7000万元,是泰安市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种鸭场,填补了新泰市无大型肉种鸭场的空白;新泰市老山杠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占地5000平方米,投资2000万元,是一座中型现代化农产品加工厂;山东丰隆畜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总投资6000万元;加进鞋业有限责任责任公司,投资1000万元;国电新泰石莱发电项目,投资10亿元;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投资1.6亿元;瑞丰实业项目,投资2000万元;白马山旅游项目一期工程投资2000万元??

一个个项目,如汩汩清泉滋润了这片古老贫瘠的土地,带动了各项经济的全面发展。尤其是素有“仔猪之乡”之称的畜牧业,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目前全镇养殖规模日益扩大,村村建起养猪场,发展100头规模养猪场140多个,年育肥猪近20万头,存栏母猪1.5万头,仔猪40多万头,建养鸡、养鸭、养兔大棚100多个,鸡鸭鹅兔存栏50多万只,养牛5000多头,养羊3.5万只,养殖成了农民发家致富的大产业。年创产值2亿多元,农民年均增收2000多元。

抓好结构调整,向现代化农业转型

虽是乍暖还寒的初春时节,但牛石路两边绵延十几里的丘陵沙地上,到处已经活跃着栽种核桃树的人群。

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是一家一户的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化农业的必由之路。石莱镇虽然山多岭广,具有发展林果业的天然优势,但传统分散的种植模式,却一直制约着农林业裹足不前。石莱镇党委政府根据市委、市府《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意见》,立足石莱山区优势,研究制定了《石莱镇加快农业产业化扶持办法》,提出了“调整结构,富民强镇”的战略目标,把调整结构作为富民强镇的突破口,采取一系列措施,打响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攻坚战:

一是科学规划,提出了“一条线、五大片”农业调整战略。即牛石路一条线,白马山、老寨山、磨石山、华胥山、岚山五大片,规划用三年的时间,发展核桃3万亩,建成20个林果专业村,建设有机核桃专业镇。二是大力宣传发动,召开全镇农业结构调整动员大会,成立了核桃发展指挥部,与69个村签订农业结构调整目标责任书,印发了全镇核桃发展扶持办法的通知,制定了详细的奖惩办法。为开拓眼界,树立信心,还召开核桃观摩现场会,组织了42个村1000

余人,分六批到蒙阴、东平、青云参观,发放宣传单,详细介绍核桃栽植知识,分析核桃种植经济效益及市场发展前景,通过示范带动,积极引导,提高了群众的积极性,激发起了强烈的发展欲望。三是坚定不移地制定优惠政策,推动土地流转。规划牛石路沿线2400亩,华胥山开发区黄山1300亩,西石莱三村、西高庄、胡家泉村4300亩等等,计划流转土地3万亩,打造实施“3万”工程,即建立万亩核桃基地、万亩金银花基地、万亩脱毒马铃薯和无公害花生基地。在此基础上,开展招商引资,让大公司、大企业、合作社参与投资开发。如牛石路两侧,一次流转土地500亩,由新泰正大热电有限责任公司投资2000万元,进行综合开发,栽植核桃和金银花。磨石山优质核桃基地位于白马山风景区西侧,涉及6个村,规划面积3000亩,项目总投资300万元,与白马山风景旅游区相映成辉,成为又一生态观光景点。目前,全镇已发展核桃9600亩,形成了规模效应,为实现“核桃之乡”的战略目的,打下了基础。

科学的规划,有力的措施,已经让昔日荒漠的山岭穿上了绿装。流转土地后的农民,不仅每年可以得到可观的入股分红,还摇身一变,成为合作社或开发公司的上班族,按月领取工资,实现了“当工人”的梦想,从而使调整农业结构成为一项实实在在的“富民工程”。

抓好民生工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乡镇文教卫生以及养老等民生问题,在笔者的印象中一直是落后的,但参观了石莱中学、镇中心幼儿园、镇敬老院后,笔者彻底改变了原来的印象:走进石莱中学园林化的优美校园,在黄校长的引领下,笔者走上色彩亮丽的教学楼,逐一参观了微机室、语音室、多功能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在一间教室里,一位女教师正在熟练地运用“班班通”,向学生们展示山区外面五彩缤纷的世界。没想到一个山区中学竟如此先进!到石莱镇中心幼儿园,正赶上幼儿园召开家长委员会成立大会,家长、教师、幼儿正在教学楼下面集结,一时呈现出一种热烈、隆重的场面。院墙上一副大红标语,更引起了笔者的注意:“热烈祝贺石莱镇幼儿园评为山东省示范园。”一个山区幼儿园被评为省级示范幼儿园?笔者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正巧石莱镇教办孙主任也赶来出席会议,他不无自豪地介绍说:才评下来的。我们镇不仅在中小学教育方面走在了全市的前列,幼儿教育更不落后。你各处看看就知道了。

走进石莱镇卫生院,笔者原本以为清冷的院内,却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楼上楼下处处是前来就诊的患者和医护人员奔忙的脚步。在参观完医院500maX光机、彩超机、胎儿监护仪、婴儿保暖台、血球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洗胃机、心电图机等先进设备后,笔者来到门诊,一位医生正在为一位女患者细心把脉,患者说:半个月前,我忽然脸上浮肿,尤其是眼皮肿得厉害,都快看不清路了。我到城里大医院看过,连拿药带这透视那化验的,花了六百多元。可是服完药后不但没见效,反而病情加重了。上个星期,我来到这里,吃了这位医生给我开的三副药就好了。我不放心,今天就来复查一下。医生笑着说:她肾虚,用设备是很难化验出来的。现在已经完全康复了。据医院一位副院长讲,由于镇党委、政府重视,近几年来,医院的医疗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不仅本地患者前来治病,还吸引了周边乡镇以及外县市的广大患者。

走进古香古色的石莱镇敬老院门厅,里面别有洞天地排列着一排排整齐划一的红瓦平房。平房前是一处健身的地方,老人们正借助着各种健身器材,悠然而安详地锻炼身体。笔者和一位老人交谈起来。他是东碾子峪村的,今年76岁,已经来这里五年了。笔者问他生活如何,他感慨万千地说:好啊,吃不愁,穿不愁,做梦也没想到啊!感谢党和政府让他能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一切为了民生,是石莱镇党委政府一切工作的核心。镇党委政府每年都根据群众最迫切要求和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在教育、医疗、养老、交通、水利、文化等等方面,加大投入,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而变化最显著的是教育。仅20xx年以来,就投资4000多万元,对全镇中小学、幼儿园进行了改建或新建。同时,累计投资1000多万元,完成了现代化教育设施的配置。他们的投入之大,速度之快,质量之好,在任何一个山区乡镇都是罕见的,被上级领导

誉为“知难而进,艰苦创业,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的石莱精神,并要求在全市推广学习。目前,投资400万元的中心小学教学楼又正式开工建设。

在采访过程中,石莱镇党委吕熙伟书记给笔者留下了年轻、干练、充满朝气的印象。笔者第一天赶到石莱镇党委政府时,已经是上午十点多,吕书记开完会回到办公室,随即就跟来了几个基层领导请示这样那样的棘手问题。针对不同问题,吕书记时而严肃以待,时而谈笑自如,一一答复,指点迷津,眉宇间透着那种年轻有为的自信、果断和非凡的胆识。他今年还不到四十岁!采访即将结束时,吕书记对石莱镇未来的发展前景更充满了自信,他挥动着有力的手臂,目光炯炯地说:历届党委政府已经给石莱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要在新的起点上,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落实市委市政府“三提三创”为契机,再鼓干劲,争先创优,正当全市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实现各项事业的全面腾飞,为建设“富民强镇,幸福石莱”做出更大的贡献!

告别吕书记,经过文化大院时,镇红歌队正在排演他们自编自演的豫剧《结婚住进新社区》:“自从搬进新社区,天天笑得乐开怀,以前住的是旧小屋,现在一步登天堂,多亏党和政府领导好,惠民政策暖心房??”

春天来到了石莱,更来到了6万多石莱百姓的心里!

 

第二篇:传记文学特点

传记文学(biographical literature)

记载人物经历的作品称传记﹐其中文学性较强的作品即是传记文学。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以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描写对象﹐所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必须符合史实﹐不允许虚构。在局部细节和次要人物上则可以运用想象或夸张﹐作一定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也必须符合人物性格和生活的特定逻辑。在这一点上﹐它有别于以虚构为主的小说。所写的人物生平经历必须具有相当的完整性。在这一点上﹐它有别于只写人物一事数事﹑突出性格某一方面的报告文学﹑人物特写等。它必须写出较鲜明的人物形像﹐较生动的情节和语言﹐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在这一点上﹐它有别于普通的人物传。传记文学一般采用散文的形式和手法﹐有的和小说接近。

这种文体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古代传记文学大体上包括两类﹐一类是历史传记文学即史传文学﹐一类是杂体传记文学即杂传文学。司马迁是第一位史传作家﹐他的《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列传”﹐几乎都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一些历史人物传记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司马迁开创的以人物描写为中心的“纪传体”﹐成为以后历代正史的标准文体。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沈约的《宋书》﹐李延寿的《南史》﹑《北史》﹐欧阳修的《新唐书》等﹐都包含一些较出色的史传文学篇章。杂体传记文学包括史传之外的一切具有传记性质的作品﹐如碑诔﹑传状﹑自传等。秦汉时期即已出现这类作品﹐但它的发达兴盛﹐主要在唐代以后﹐至明清尤盛。杂传作家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宋濂﹑顾炎武﹑黄宗羲﹑戴名世﹑全祖望等。杂传作品往往能道正史所不能道﹐作家的感情和倾向也更鲜明强烈﹐有许多优秀篇章。专门成集的有《列女传》﹑《圣贤高士传》﹑《高僧传》﹑《明儒学案》﹑《国寿录》等﹐更多的作品则编入各家的文集中。

到了近代﹐正式的史书和个人的传记逐渐分家﹔“五四”文学革命以后﹐文学创作又从一般的文学作品中独立出来──史﹑传﹑文三者的关系发生明显的变化﹐传记文学也由传统的体裁向现代的文体演变。因为需要新的探索﹐也因为新文学作家中很少有人专门创作这种边缘性文体的作品﹐在一个时期里传记文学显得比较沉寂。由文史学者朱东润撰写的《张居正大传》﹐被公认为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此外﹐象鲁迅的自叙性散文《朝花夕拾》﹑郭沫若的长篇自传《反正前后》﹑《创造十年》﹑《革命春秋》等﹐也可以看作是传记文学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回忆录和人物传记等文体的繁荣﹐这种情况有所改观﹐陆续产生了一些有影响的作品﹐传记文学出现兴盛的趋势﹔特别是一些英雄模范人物的传记文学作品(如吴运铎的《把一切献给党》等)﹐成为流传很广的青年读物。《人物》﹑《名人传记》等刊物也经常刊些传记文学作品

《传记文学》自一九六二年六月创刊,至今届满三十八年,是民国以来最丰富的史学宝库,在海内外学术界享有「民国史长城」美誉。主持人刘绍唐先生,北大毕业,得其业师毕生提倡传记文学胡适博士传承,独负编辑重任。

《传记文学》独自经营,且一向秉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超党派、超政治,摒弃旧有「完人思想」与「偶像崇拜」的框框,为现代史与传记文学开拓一个宽阔的领域。旅美史学家唐德刚教授,比较海峡两岸传记文学发展有「一人敌一国」(梁启超评李鸿章语)之评语,而耕耘逾三分之一世纪的刘绍唐先生也被誉为「野史馆馆长」。

(一)传记文学常识

(1)定义:传记文学是历史与文学结合的产物,是艺术地再现真实个体人物生平事迹和性 格的一类文学样式。

(2)传记的特点:真实性和文学性。

(3)按照作传的对象分:自传、他传。

(4)传记文学的性质及功能:

性质:

1、历史性、真实性、科学性;

2、文学性、艺术性。

功能:

1、社会功能; 2、教育认识; 3、审美作用。

(5)传记的形式:

文学性传记 评论性传记 考据性传记 回忆录 日记

(6)当代传记文学的分类:

1、现当代政治人物传;

2、作家、艺术家和著名学者传;

3、各种名星传;

4、历史人物传;

5、海外人物传;

6、现当代企业家传;

7、普通人物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