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写作

中学《综合素质》写作

一.写作思路分析

1、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中有牛顿,在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请根据你对这句话得理解,写一篇作文。要求:自选角度,题目自拟,题材不限,不得少于1000字。

写作思路:

首先,立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每个孩子都会犯错,对待学生的过失、错误,教师应耐心、宽容。其次,论证自己的观点。从实际教学中或者中外历史上举例说明,如爱因斯坦的第三个小板凳。

从理论上提出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孩子有具有多种智慧,教师要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性,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最后,提出解决办法。教师只有在宽容、尊重、赏识、接纳、平等的基础上,唤醒和激发起学生的自主性,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学生才能抛弃胆怯和害羞,自信、自尊、自强地健康成长。

2、无论在怎样的时代,和学生真诚沟通都不是件简单的事。特别是现在的学生,虽然见识广,多有自己的主见,但是他们并不轻易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说出自己的看法,往往也很尖锐。许多老师都说越来越难和学生沟通了。

请以“沟通”为主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观点正确,语言通顺;文体不限,不得少于1000 字。

写作思路:

首先,时代在变化,师生间的沟通也在发生变化。把学生当朋友是当前的一大趋势,这样可以彼此敞开心扉,更有利于师生沟通。其次,考生要从沟通的重要性角度论述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构策略。最后,考生将论据引向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一隐性话题,从而说明沟通的必要性作用。

3、材料:一个孩子的母亲,因孩子把她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当成新鲜玩具给摆弄坏了,就狠狠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不料,这位老师却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这个母亲不解其意,老师给她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就有动手的机会。” “那我该怎么办?”这位母亲听了老师的话,对自己的行为后悔不迭。“补救方法是有的,”老师接着说,“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这样,钟表铺就成了课堂,修表匠就成了先生,你的孩子就成了学生,修表费就成了学费,你孩子的好奇心也得到了满足。说不定,他还可以自己学会修理呢!”

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作文。要求:自选角度,题目自拟,题材不限,不少于1000 字。

写作思路:

首先,立论。创造性是形成创造力的源泉。任何科学的探讨与创造发明都离不开这种思维。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关系到他们今后创造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其次,论证自己的观点。从理论上提出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孩子都具有多种智慧,给学生创造一个能支持或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思维的环境,创造较为宽松的学习心理环境。最后,对教师提出期望。要做一个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的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教学中的有利因素,创设条件,设置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范文举例

1、新教师如何上好第一节课一出戏,要演好序幕;一部乐章,要奏好序曲。“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刚刚参加工作,或者接手一个新班,第一次和学生近距离接触,的确是非常关键的。

如何上好第一堂课,这对于我们的教学工作至关重要。

心理调适,尽快进入教师角色,初任教师其扮演的社会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即由受教育者变成了教育者。这一质的改变使得两种角色的自我意识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其主要表现在担当学生角色的主导意识是班集体中的被领导者,而教师角色的主导意识则是班集体中的领导者。这两种自我意识的反差迫使新教师必须扭转过去担当学生角色时的自我意识,尽快适应教学环境,从心理、思想行为等各个方面承受社会对自己的角色期望。

作为新教师,上课前要有良好的心理准备。首先要克服畏惧心理,树立应有的自信心;其次,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取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然后,设想在第一堂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对问题的处理方法与补救措施;最后,入班级,了解所任年级、班级学生的班风、学风、知识基础等,与学生建立感情。

精心备好第一堂课,以便打好“第一仗” 。教学实践证明: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教师备课越充分,教学效果就越好。备课是教师取得教学工作主动权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教师提高教育思想、业务水平和教学艺术的重要途径。因此,新教师在上第一堂课前,应精心备好课。从教学过程来说,要做到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层次清楚,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教学语言来说,要做到

语言生动形象,活泼有趣,逻辑性强,通俗易懂;从教学形式来说,要做到教学方法灵活,启发得当,教学步骤严密、紧凑等等。

上课的对象是学生,因此,新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备好学生,否则课就备不好,你的第一堂课也必然上不好。要了解学生的什么实际情况呢?一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情况,就是学生想不想学你的课?愉不愉快?为什么?二是学生学习的科学性情况,学生会不会学?是怎么学习的?存在什么问题?三是学生的有关预备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情况,也就是讲新课要用的有关预备知识是否掌握?有关能力如何?老师如果不去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上课必然会脱离学生的实际,学生就会因为老师讲的听不懂或者讲的太容易,而对你所讲的课失去信心或不感兴趣。了解的途径很多, 如,看材料、开座谈会、个别谈话、搞摸底测验、家访等等,如果对学生的情况摸的很透,还没上课,学生的名字都能叫出来,这就为上好第一堂课打下了成功的基础。

反复“试教”,总结优点和缺点。上课之前做好认真的试教是保证上好课必不可少的环节,新教师对第一堂课的教材内容,组织教法,教学手段,教学器具等都要进行周密的研究与准备,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预演”,提前模拟进入角色,要想上好第一堂课,教案一定要掌握的特别熟练,这是上好第一堂课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因为学生从老师讲课的熟练程度上,看到了老师的工作负责,业务精湛,精益求精。那些上课时不断地看教案,讲课时结结巴巴的老师,威信很快就会一落千丈。

学生认为,老师没有备好课就来上课了,肯定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老师。

充分发挥新教师的“首因效应”。教学实践表明:教师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如何,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心理定势。教育心理学中也十分强调:“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教师威信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因此,新教师在第一次与学生接触时,就要注意自己与学生初交中的形象塑造,力求一开始就给学生形成一个美好的印象。为此,新教师与学生第一次见面时,应设计好自己的仪表,要给人以和蔼可亲之感,与学生谈话要表现出关心、体贴,力求一开始就留给学生“是他们知心朋友”的印象,从而为自己的后继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一堂课与一般课不同,一般课的授课内容是固定的,主要是传授新知识,而第一堂课内容则不受教材的限制。更多的是充分运用教师渊博的知识。发挥自己的优势,上活上好这堂课,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好课,把渊博的知识和相关的素材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课堂上的每一句话,都要围绕主题开展。同时要精心设计板书,处理好语言的叙述与板书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感到有节奏感,不至于使课堂沉闷、单调。其次是脱稿授课,这样有利于把课讲活,学生觉得这位老师对课程熟悉、有水平。

2、树根和根雕。农夫在田野中砍了一棵树,树干用来建房,树根认为无用,就扔了;一位雕塑家见到,如获至宝,雕刻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结合此例,请以“怎样发现美”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文章。

要用美的眼光去发现美

一堆本来可以造就成不朽的艺术品的树根,被木匠认为“没用”而抛弃了!木匠选的是“可用”之材,要么作柱子,要么作栋梁,再不当用,也可作椽子。这堆奇形怪状的树根做得了这些吗?

做不了。难怪木匠要叹息“没用”而离它们远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哲理:看问题,要从不同角度、用发展眼光去对待;要因材施教,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要用美的眼光去发现美。

用审美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可以发现许多美的东西,可以造就许多可造之才。根雕艺术家用审美的眼光发现了树根身上的美,把它们雕刻成了非常有价值的艺术品;钟子期用审美的耳朵听出了俞伯牙演奏的乐曲中的美,两人成了“高山流水”的知音;蔡元培用审美的眼光发现了行伍出身的沈从文文才的美,使沈从文成了北大著名的教授。

一堆树根在根雕艺术家的手里成了有价值的艺术品,一匹平常的马在伯乐眼里成了千里马,一块石头在天文学家眼里成了陨石,这一切都因为发现者运用的是“审美”的眼光去审视的。

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更应该有艺术家那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大智慧。以审美的眼光去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因材施教,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注重在人的差异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每个学生都有其优势智能领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受教育群体是无差别可言的,让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能以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出发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使每位学生都能各尽其才,学有所用。不言弃,不放弃每个孩子!我相信,只要方法得当,每个孩子都是可造之材!孔子在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人性差异的观念,以“性相近,习相远也”作为理论指南“教人各因其材”,教授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同样学习诗书礼乐、文行忠信,但能力各异,成就不同:有的“束带立于朝,可与宾客言”;有的“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有的“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事实证明,正是因为孔子因材施教的

理论,善于用美的眼光去发现美的世界,造就了其门下诸多的栋梁之才!

让我们努力拥有一双审美的“慧眼”吧!

3、请以“师爱”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题目自拟,体裁不限,不少于1000 字。

谈师爱

托尔斯泰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教育,那么他只能做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一个完善的老师。”由此可知,师爱是师德的重要表现之一。

也正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翰先生说的:“世界上只有一种教育——爱的教育。”身为教师对每一个孩子都要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境界,那么,平凡的师爱就会产生非凡的力量。

一、学无止境,师爱的源泉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这是人们通常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学海无涯,处于“知识爆炸”时代的学生们,无论在知识的来源渠道、知识的种类范围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方面,都非同寻常。这就要求教师在不断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前提下,不断学习,使自己具有“一桶”源源不断的“活水”,做到教到老、学到老。

二、为人师表,师爱的基础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明凡是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处处为学生树榜样,事事做出表率,在工作、为人上能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才能达到为人师表的目的,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亲其师,信其道”,才能收到“不令而行”之效。

三、爱每个学生,师爱的准则

一个最崇高的爱是爱别人,一个教师最崇高的爱是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这是师爱的准则。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学生广交朋友,多开展谈心活动,用爱去赢得学生的信赖。爱,包容了教师工作的所有内涵。“金凤凰”诚可爱,“丑小鸭”更需要阳光。多给学生一份爱心、一个赞美、一个微笑,竭力寻找他们的优点,发自真心地去赞扬、去鼓励,为他们提供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相信“丑小鸭”一定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教师只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学生一定会把教师当成可以信赖的人,也愿意向教师敞开心扉。师生之间只有架起一座信任、友好的桥梁,教育才能生效,师爱才能发挥巨大的力量。

四、培养孩子的爱心,师爱的升华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解惑,不仅要解决知识上的疑惑,更要重视道德、行为上的疑惑。此外,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教授做人的道理。现在有些学生由于家庭的宠爱、溺爱,在家里是“小太阳”“小皇帝”,从小就养成了事事占先、以自己为中心的坏习惯。在自己热爱学生的同时,我还注意让每个孩子学会去爱他人。我把我最喜欢的一句话“要想得到别人的爱,你首先学会爱他人”送给学生们,并召开主题班会,让学生们用自己的双眼去寻找爱,亲身感受,最终用自己的行动去奉献爱。教师一人之爱是有限的,学生的爱才更宽广。教师一个人之爱,唤起学生之爱,才是师爱的延续。

4、教师应和学生一起成长

教师的职业是特殊的,因为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是一个个具有鲜活生命和独特个性的生命个体,这就决定了教师是塑造人的事业,应该以人为本。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也就是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的唯一使命便是在与学生的平等交往中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因此学生成长的过程也就体现出教师成长的过程,从学生的发展足以看出教师的发展。在教学和师生交往活动中,专业化的教师可以快速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够专业的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可能起到的是延缓和阻碍的作用。所以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要想胜任它,就必须把精力放在学生身上,走教师专业化之路,让自身不断提高和成长。

第一,要深入研究学生。

学生总是千差万别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心上有不同的特点,学生的性别、家庭、性格等也影响着学生,就是同一个学生在不同时期也是不同的。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学生的特点,把握学生的不同特征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才能促进他们发展。

多途径了解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谈话等正面了解,也可以从同学、家长等侧面了解。

备课要备学生。备课不仅仅是研究教材,设计教案的过程,更要考虑学生,考虑学情。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教法,设计教学方案才是有效的。

第二,要关注学生发展。

课堂教学的成效应看学生的发展。一节课有没有实效,重点看学生,看学生的参与程度、思维深度和广度、情感状况和情绪状态,而不在于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动用了什么样的教学设备。

学生的三维目标得以提升,这就是有实效的好课。

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即要在课堂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体验过程,掌握方法,升华情感及品味价值。教学过程应是精细化的,从细微之处抓住教育契机,引导和教育学生。

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学生总有差别,而教育也不是要制造相同的产品。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差别,不必苛求学生们都达到同一高度,同一水平。只要他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我们就应该大力表扬鼓励他的进步,使之获得成就感,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可赞赏之处,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这些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充满成功的喜悦。

第三,向学生学习。

专业化发展的教师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圣者,而应该是参与实践,在教学上炉火纯青的师者:如饥似渴地读书,不耻下问的学者。不仅仅去学理论,更应注重实践。教学的过程是总结经验、提升理论的过程,而得到的理论应再次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样就构成了教学的“反刍”。只有不断地反刍,才能使教师自身不断成长,走上专业化之路。

总之,学生是教学理论之源,要想寻求教学的活水,就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学生会告诉我们教学的真谛。研究学生,关注学生,我们才能不脱离教学实践,向学生学习,我们才能获得不竭的动力。学生的进步便体现着我们教师的进步,学生的成长过程也就是我们教师的成长过程。和学生一起成长,我们在教学上就不会迷失方向,就能体会到更多的快乐。

5、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谈起教师的形象,人们可以说出许多赞美之词,如园丁、蜡烛、人梯等,但我认为,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有爱心,也就是爱学生。

优秀教师在教育方法上是千差万别、各有千秋的,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对学生的爱。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人类的希望,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教师要以满腔的热忱和高度的责任感去热爱他们、关心他们,及时地培养和教育他们,细心地呵护他们,做他们的亲密朋友和指导者。斯霞说:“人民教师对学生的爱,是爱祖国、爱人民、爱教育事业的集中表现。”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这是古今中外教育学家的共识。陶行知曾提出“爱满天下”,因此他才能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正是因为教师有了无私的爱,教师在人们心中才变得崇高起来。我自任班主任以来,时时处处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课余时间加入学生行列,和他们一起做游戏、谈心,给他们讲英雄人物的故事。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我及时开导、教育他们,他们也乐意对我说心里话。在一次作文课上,我让学生写“你最敬佩的一个人”,结果,全班学生竟都是写我这个班主任老师的,写我如何关心他们,如何教育他们等。由此可见,爱学生的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

教师的爱不是一般的爱,它是严与爱结合的理智的爱、科学的爱,它体现的是党和人民对下一代的关怀。师爱尤其体现在对后进生的爱上。好教师对后进生不是“头痛”而是“心疼”,他们不歧视后进生,对后进生给予厚爱。记得刚接现在这个班时,班上有两名学生,曾被许多老师认为是“朽木”,在全校是出了名的调皮蛋。但我并不因此而对这两个学生斥责、挖苦。我通过观察、家访、个别谈心等方式了解他们,发现他们并非“朽木”,而是由于家庭条件太差而影响了学习。为此,我首先给他俩买了一些学习用品,还发动全班学生向他俩伸出援助之手。两个星期后,他俩的思想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再没有学生反映他俩搞破坏、违反纪律了,更可喜的是,一个月过后,他俩在一次语文测验中竟考了六十多分,以后他俩的成绩是稳步上升。由此可见,教师的爱有巨大的感染力,它是教育的桥梁。有了爱,师生之间才能思想相通,情感交融。一般来说,教师的爱能吸引学生喜欢上他代的课。师爱还有助于激活孩子的思维,在爱的氛围中,人的想象就丰富了,思维就能达到较高的水平。

教师爱学生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形象的重要标志。假如教师讨厌学生,对学生讽刺、谩骂,那他不但教育不好学生,而且还有损自己的形象。

爱学生吧,用我们的爱心、诚心、细心、耐心去换取家长的放心。学生需要教师的爱心,家长需要教师的爱心,人民需要教师的爱心,教师自身形象也需要爱心,毋庸置疑,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中学《综合素质》材料分析题

1.刚刚毕业的王某被分配到一所小学担任四年级三班的班主任。班里有几名学生特别爱打小报告,尤其是李某同学,总是隔三差五地到王老师办公室反映班里谁欺负女同学、谁骂人、谁没有值日等情况。开始时,王老师还耐心地倾听并作出处理,时间久了,就心生厌烦。有一次,李某走进办公室,向王老师反映班干部某某做事偏心,记录班级违纪情况时有作弊嫌疑的问题。王老师正为公开课的事情忧心呢,听到李某这么一说,便不耐烦地反问道:“你说班干部某某偏心,有什么证据证明吗?自己不好好学习,总惦记别人的短处,对同学胡乱猜疑,难怪有同学说你烦人呢!”李某当即变得脸红脖子粗,悻悻地离开了办公室。从此变得无精打采,上课时常低着头,下课也不爱说话。

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分析该班主任的行为。

参考答案:

这名班主任的职业道德素养有些欠缺,对教育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刻。学生打小报告本来就多发生在小学阶段,这一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还未完全成熟,他们很难明辨是非。同时,小学生对老师极为崇拜,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肯定、赞扬与鼓励,并认为打小报告就可以获得老师的表扬、肯定、赞扬。于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处理与同辈群体之间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光明磊落的道德品质。这名班主任的做法严重违背了教育原则,伤及了学生的人格尊严,对学生的心理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教育只有一次,如果在这一次的教育中出现失误,是很难用第二次、第三次的教育来弥补的。”这位教师应该加强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要对学生有耐心,做到真正热爱自己的学生,并不断自我反思,终身学习。

2.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上小学的时候曾偷偷杀死了校长家的狗,这在西方国家显然是难以原谅的错误。幸运的是麦克劳德遇到了一位高明的校长,校长的惩罚是要麦克劳德画两张解剖图: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结构图。正是这个包含理解和宽容的惩罚,使小麦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并最终因他发现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走上了诺贝尔领奖台。

请从教师专业素养的角度谈谈这位校长的做法。

参考答案:

这则案例说明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位校长的职业素养是极为优秀而高尚的。当他得知麦克劳德杀死了他那只最心爱的小狗时,没有责备,没有训斥,更没有憎恶,说明他的内心深处是尊重学生的。他让麦克劳德画两张解剖图以作为惩罚,既包含了教师的严格要求,也包含了教师的爱,同时,还蕴藏着教师的期望与信任。

3.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了中国教育事业,毅然放弃高官不做,抛开舒适的城市生活,深入农村,接近群众,安于“粉笔生涯”三十载。他在靠募捐的困难条件下,创办了举世闻名的晓庄师范等各类学校。他那“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和“爱满天下”的宽广胸怀,以及一贯身体力行,为人高尚的品质,光照后人。

请结合实例,谈谈你对人民教师理想人格的设想。

参考答案:

所谓理想人格,是指一定道德原则规范的结晶和道德的完美典型,是一定道德所认定的各种善的集合,也是一定道德为人们树立的最高行为标准。人民教师理想人格的设想,应从以下各方面加以概括:第一,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第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三,热爱教育,甘于奉献;第四,教书育人,尽职尽责;第五,严谨治学,德才兼备;第六,以身立教,德识统一。

4.《湖北日报》2006 年3 月8 日刊登了一封初中生的来信:我们是武汉某大学附中的一群初中生。十三四岁、十五六岁的我们,本应无忧无虑、快乐成长,但学校教育却使我们负担沉重、忧虑重重、心情郁闷!现在,学校的教育完全是为着升学考试进行的。说搞素质教育,其实只不过是一块金字招牌而已,甚至成了加重学生负担的借口。请看我们的作息时间:早上7 时15 分至20 分到校(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在6 时左右起床);每天8 节课,偶尔有一节自习课,也总是被占用而上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课(对应中考的主课);每天晚上都有不少家庭作业,一般要做到11 时左右;每个周末是休息不成的,因为周日照常上课(但要另外交钱),而周六又有大量家庭作业要做。在这样的重压之下,我们的睡眠严重不足;我们没有正常的休息和娱乐时间;我们没有机会锻炼身体;我们没有机会做我们很想做的课外科学观察等实践活动。我们知道,学校、老师

和家长这样待我们,肯定是一番好心,肯定是希望我们能成才。但是,他们知不知道,在这样的重压之下,在这样的状况中生活和学习,我们真的能够顺利长大成才吗?

(1)请用教育法规知识分析这一现象,指出学校的做法是否正确。

(2)谈谈实现素质教育,应该如何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参考答案:

(1)上述现象违反了《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五条和第三十七条的规定。《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适龄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状况和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制度、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改革考试制度,并改进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办法,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和教师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第三十七条规定:学校应当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文化娱乐等课外活动。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为学校开展课外活动提供便利。学校的做法是违反教育规律、违反《义务教育法》的,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首先,教师要确立新的教学观念,积极转变教学方式。教师应积极把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视学生为积极的主体。其次,积极探索新的学习形式。如研究型学习,合作性学习。实行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更多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要让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德智体美都能得到健康发展。最后,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5.某学校课堂上,一名学生觉得老师的课讲得没意思,不由自主地看起课外书,被上课的李老师发现。李老师认为有责任将违纪情况告诉班主任。班主任了解情况后,批评了学生。学生不服,理由是老师讲得不好,不如看书有收获。班主任无法说服,就请来学生的家长。家长把孩子带回去,狠狠地打了孩子一顿,最终导致孩子对班主任的行为产生强烈反感。请从新理念教育的角度出发分析

该案例中李老师的行为。

参考答案:

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是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也是很多教师感到头痛的问题。教师们认为这是学生的注意力较差、意志品质不坚定而导致的,熟不知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教师的讲解有没有吸引力是第一位的,教师枯燥的讲解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其次,教师有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觉与感受,有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是第二位,新理念要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感觉与感受,尊重学生的选择,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有哪些老师做到了呢?大多数教师还是填鸭式的满堂灌。那么,教师应该怎么办呢?

教师在某种情况下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还应该与学生共同建构一个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教学的参与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还可以与学生一起建构学生感兴趣的课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6.一天午后,一群小孩子在田间的小路上追逐着一只蜻蜓。突然,蜻蜓猛地撞在树干上摔了下来。翠贞扑上去捉住了它,几个孩子抢着要,闹成一团。陶行知恰好从村里走出来,见他们在捉蜻蜓玩,便停下脚步,慈爱地抚着翠贞的小辫子问:“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 翠贞想了一下,回答道:“吃虫子。”“吃露水”。另一个男孩说。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吃草,吃树叶,吃泥土!”

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还是翠贞说得对。蜻蜓吃虫子,苍蝇、蚊子、水里孑孓它都吃,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陶行知从翠贞手里取过蜻蜓,高高举起,阳光下,蜻蜓的圆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陶先生又问:“蜻蜓尾巴有什么用,谁知道?”“蜻蜓用尾巴在河里点水。”“尾巴是指方向的。” 陶行知将蜻蜓小心地翻过去,指着它的尾巴说:“你们看,它的尾

巴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不过,以后又会长出来。”接着他将蜻蜓的头部对着孩子们说:“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有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孩子们入神地听着,一个小男孩伸出小手,小心翼翼地抚了一下蜻蜓的尾巴。陶先生说:“孩子们,我们观察生物,切不可将它捉来弄

死。一只蜻蜓一年可以为人类消灭成千上万只蚊子。你们看,它在大自然中飞来飞去,多么自在,多么活泼!”

请运用新的教育理念分析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行为。

参考答案:

(1)陶行知先生教育学生要关爱自然,关爱自然界的一切生命与物种。当今社会,环境污染极为严重,物种灭绝正在加速进行,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一定会受到惩罚。自然提供给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我们应该感谢自然、关爱自然、呵护自然。陶行知先生从点滴小事做起,理论联系实际,与学生共同感受自然界物种的可爱、神奇与美妙,在这种熏陶中,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精神,并学会珍爱生命,关爱他人。

(2)陶行知先生没有把知识局限于教材、课本,而是在实际生活中随时随地选材教育学生,尊重了学生的天性,尊重了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尊重了学生主体性的原则,循序渐进地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与思维。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最终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具有优秀的个性品质与完全性格的人。

(3)陶行知先生看到学生追逐蜻蜓,便与学生一起玩耍,一起观察蜻蜓,讨论蜻蜓的习性与尾巴的用处,在平常的生活中一点一滴地教育学生。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平等和谐的教育理念,更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

1.学期伊始,为了上好课,一位新教师特地搜集了许多特级教师的有关教案,准备照着这些教案的内容去上课。

试评价该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

参考答案:

(1)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该教师重视备课环节是正确的。

(2)备课应做好的三项工作是: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A.教师首先应钻研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和阅读有关参考书,而非仅仅照搬他人的教案。

B.教师应研究、分析所要教的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兴趣需要、学习习惯和可能遇到的问题等才能有针对性地教学,如果照搬他人教案,用同样的方法来对待不同的学生,必然使教学缺乏针对性。

C.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仅仅只有教案(即课时计划)必然影响教学的整体性。

2.张老师是新上任的语文老师,对教学非常认真负责,也能主动向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如经常去听他们的课,也看了许多教学视频。但是令她苦恼的是,尽管她将那些教师的成功教学经验与方法运用到了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效果却总是不太好。

请运用教育学的有关原理对此案例进行分析,并说说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参考答案:

①选择与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②选择与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基于对具体的教学中多个因素的分析,包括: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教学实践、设备、条件;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等。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与运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不能盲目照搬别人的经验和方法。案例中的张老师尽管教学态度认真,也乐于学习,但是却没有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原因正在于此。

3.小王是班上出了名的“调皮鬼”,上课不专心,课后追逐打闹,乱花钱,无节制,甚至连回家的钱都向老师借,老师找他谈话后答应改过,但并无实际行动。假如你是小王的老师,将如何运用有关德育规律的知识来解决这一现实问题。

参考答案:

①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既要提高小王的道德认识,又要重视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培养;②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教师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提升小王的思想品德修养;③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思想内部的转化的问题;

④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长期性和反复性的过程,教师要长期不懈,坚持长期抓,反复抓。

4.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 见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孔子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两位哲人的主张提示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什么教学原则? 其涵义各是什么?

试结合你所在专业特点谈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如何贯彻这些原则。

答:“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 见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主张教学中应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主张教学中应遵循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5.有位教师问学生:“冰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学生说变成水,有的说变成小河,只有一个学生回答说变成春天。结果回答成“水”和“小河”的受到表扬,说成“春天”的被骂成“胡说八道”。

结合新课程理念,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尊重与赏识学生,要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破除知识中心的观念,学会欣赏学生有创意的答案。案例中教师批评学生“胡说八道”,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抹煞学生的创造意识。

(2)新课程认为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果,教学要更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案例中教师认为冰融化只能是水,只从学科知识的最普遍答案来衡量学生的回答,忽视学生情感与态度的教育,不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

6.北京景山学校赵老师在讲《巴西》这节课时,课前让学生自由组合为四小组:巴西概况组、热带雨林组、巴西经济发展组、巴西之旅组。每组有一张组员分工表,组员各负其责,进行各组学习。教师对各组的资料进行精选和把关。课堂上,巴西概况组的同学根据查询的资料,介绍巴西的位置、面积、人口、地形、气候等资料。热带雨林组的同学分别扮演林业部长、外国开发商、当地农民、生态学家等角色,通过角色模拟讨论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问题。巴西经济发展组的同学模拟巴西工业部长、农业部长等政府官员与外商见面商讨投资问题。巴西之旅组的同学模拟导游,带领全班同学走近巴西,领略巴西风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各组进行点拨、补充和评述。

请结合所学新课程改革基础知识,分析这位教师的教学行为。

参考答案:

这位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建构主义教学法,综合运用了合作学习法、自学学习法与建构学习法。新课程强调重过程甚于重结果的理念,这位教师的建构主义教学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赵老师先把学生分为四组,分别代表一方;然后让他们各自去做自己作为巴西概况组、热带雨林组、巴西经济发展组、巴西之旅组应该做的事情,即要各尽其职;最后,四组同学集中起来模拟表演自己的职责与规划等等。当学生上完这一堂课时,也就走完了对巴西位置、面积、人口、地形、气候等资料的认识过程,同时完成了对巴西经济发展的分析与规划过程。教师不需多费口舌,同学们对巴西的概况及未来的经济发展就已经非常了解,只需简单画龙点睛式的点拨、补充、评价即可。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_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