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生产单位(化工企业)专项事故应急预案范例(及修改意见)[1]

XXXX有限公司

专项应急救援预案

目   录

1、      触电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2、厂内机动车辆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3、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4、中毒/窒息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5、重大火灾/爆炸专项应急预案

6、灼烫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触电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1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1.1事故类别

在生产经营中可能存在触电事故的类别有:人身伤害、设备损坏等。

1.2生产过程触电事故主要危险、有害[微软用户1] 分析

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针对公司实际情况,确认公司在生产过程中存在触电伤害事故的主要危险、危害因素有:触电、雷击伤害电灼伤。如:人体接触带电的设备金属外壳,裸露的临时线,漏电的手持电动工具;起重设备误触高压线,或感应带电;雷击伤害;触电坠落等事故。

1.3公司生产场所存在触电事故的主要危险场所

表⑴         公司生产场所存在的主要触电危险因素分布情况分析

2.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职责明确,措施具体;快速反应,行动有序。

3.组织机构及职责

3.1应急组织体系(见综合应急预案3.1)

3.2指挥机构及职责(见综合应急预案3.2)

4.预防与预警

4.1危险源监控

主要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建立健全本单位电气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落实电气作业工作票。

(2)在配电室变电站现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并加强设施的安全管理,责任到人。

(3)定期进行防雷的检测,并做好检测、检验纪录。

(4)移动式电器及手动式电动工作装设漏电保护装置。

(5)完善过流保护、熔断器等联锁保护装置。

(6)配备绝缘防护用品与工具。

(7)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使其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和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

4.2 预警行动

4.2.1预警条件

依据生产安全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发展情况和紧迫性等因素,有以下条件之一出现时即进行预警:

(1)电流、温度、压力等相关工艺参数发生异常波动或超限报警时;

(2)设备运行异常。

(3)电气设备出现打火放电

4.2.2预警方法

公司预警采用各种技术手段、监控设备系统、固定电话或移动电话逐级通知的方式通知有关单位第一责任人发布预警信息,指令各救援组进入预警状态,做好应急准备工作,采取防范措施并连续跟踪事态发展。

4.2.3预警解除

“预警”启动条件消失,由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宣布预警解除,并发布预警信息。

5信息报告程序

5.1信息报告与处置

5.1.1信息报告与通知

(1) 最早发现者必须立即向调度室(XXXXXXXX)、安全部报警(XXXXXXXX),如有人员伤亡应立即打120求救。

(2) 调度室接到报警后,应迅速通知有关部门、车间,一方面组织查明原因,一方面以最快方法直接报告“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部”总指挥。

(3)总指挥应立即通知“指挥部”各专业组负责人,迅速组织各专业救援队赶赴现场,按职责分工负责投入抢险。

(4)指挥部成员到过事故现场后,应根据现场的状况及危害程度做出相应的救援决定,必要时紧急地局部或全部化工停车,切断泄漏场所一切电源。并命令各救援专业队立即展开救援。

5.2信息上报

根据事态严重程度,应迅速分工向主管上级、公安消防、环保等[微软用户2] 上级机关报告,并请求支持。

5.2.1报告事故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2)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

(3)事故的简要经过;

(4)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5)已经采取的措施;

(6)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5.3信息传送

信息报送为追求时效性,一般先用电话进行报告,之后用书面材料进行正式报送。

6 应急处置

6.1响应分级(见综合应急预案5.1)

6.2响应程序(见综合应急预案5.2)

6.3处置措施

6.3.1首先要使触电者迅速脱离电源,越快越好。

6.3.2把触电者接触的那一部分带电设备的开关、刀闸或其他断路设备断开;或设法将触电者与带电设备脱离。

6.3.3触电者未脱离电源前,救护人员不准直接用手触及伤员。

6.3.4如触电者处于高处,触脱电源后会自高处坠落,要采取相应措施。

6.3.5触电者触及低压带电设备,救护人员应设法迅速切断电源,如拉开电源开关或刀闸,拔除电源插头等;或使用绝缘工具、干燥的木棒、木板、绳索等不导电的东西解脱触电者;也可抓住触电者干燥而不贴身的衣服,也可戴绝缘手套或将手用干燥衣物等包起绝缘后解脱触电者;救护人员也可站在绝缘垫上或干木板上,绝缘自己进行救护。

6.3.6触电者触及高压带电设备,救护人员应迅速切断电源,或用适合该电压等级的绝缘工具(戴绝缘手套、穿绝缘靴并用绝缘棒)解脱触电者。救护人员在抢救过程中应注意保持自身与周围带电部分必要的安全距离。

6.3.7如果触电发生在架空线杆塔上,如系低压带电线路,若可能立即切断线路电源的,应迅速切断电源,或者由救护人员迅速登杆,束好自己的安全带后,用带绝缘胶柄的钢丝钳、干燥的不导电物体或绝缘物体将触电者脱离电源;如系高压带电线路,又不可能迅速切断电源开关的,可采用抛挂足够截面的适当长度的金属短路线方法,使电源开关跳闸。

6.3.8如果触电者触及断落在地上的带电高压导线,且尚未确证线路无电,救护人员在未做好安全措施(如穿绝缘靴或临时双脚并紧跳跃地接近触电者)前,不能接近断线点至8~10m范围内,防止跨步电压伤人。触电者脱离带电导线后亦应迅速带至8~10m以外后立即开始触电急救。只有在确证线路已经无电,才可在触电者离开触电导线后,立即就地进行急救。

6.3.9救护触电伤员切除电源时,有时会同时使照明失电,因此应考虑事故照明、应急灯等临时照明。新的照明要符合使用场所防火、防爆的要求。但不能因此延误切除电源和进行急救。

6.3.10伤员脱离电源后的处理:

(1)触电伤员如神志清醒者,应使其就地躺平,严密观察,暂时不要站立或走动。

(2)触电伤员如神志不清者,应就地仰面躺平,且确保气道通畅,并用5s时间,呼叫伤员或轻拍其肩部,以判定伤员是否意识丧失,禁止摇动伤员头部呼叫伤员。

(3)需要抢救的伤员,应立即就地坚持抢救,直至医疗人员接替救治。

6.3.11呼吸、心跳情况的判定:

(1)触电伤员如意识丧失,应在10s内,用看、听、试的方法判定伤员呼吸心跳情况。看—看伤员的胸部、腹部有无起伏动作。

(2)听—用耳贴近伤员的口鼻处,听有无呼气声音。

(3)试—试测口鼻有无呼气的气流。再用两手指轻试一侧(左或右)喉结旁凹陷处的颈动脉有无搏动。若看、听、试结果,既无呼吸又无颈动脉搏动,可判定呼吸心跳停止。

6.3.12触电伤员呼吸和心跳均停止时,应立即按心肺复苏法支持生命的三项基本措施,进行就地抢救。

(1)通畅气道。

(2)口对口(鼻)人工呼吸。

(3)胸外接压(人工循环)。

6.3.13抢救过程中的再判定:

(1)按压吹气1min后(相当于单人抢救时做了4个15∶2压吹循环),应用看、听、试方法在5~7s时间内完成对伤员呼吸和心跳是否恢复的再判定。

(2)若判定颈动脉已有搏动但无呼吸,则暂停胸外按压,而再进行2次口对口 人工呼吸,接着每5s吹气一次(即每分钟12次)。如脉搏和呼吸均未恢复,则继续 坚持心肺复苏法抢救。

(3)在抢救过程中,要每隔数分钟再判定一次,每次判定时间均不得超过5~7s。在医务人员未接替抢救前,现场抢救人员不得放弃现场抢救。

7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

7.1应急物资与装备

按照有关规定配备火灾和物料泄漏事故[微软用户3] 应急救援装备,根据事故救援的需要和特点,装备有关救援装备。依托现有资源,合理布局并补充完善应急救援力量;统一清理、登记可供应急响应使用的应急装备类型、数量、性能和存放位置,建立完善相应的保障措施(见综合预案8.3)

7.2装备物资与维护保养

应急装备纳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相关单位、部门应定期[微软用户4] 对应急装备和物资进行检查并记录,并进行维护,保障应急装备和物资完好。

安全部定期对应急装备和物资的管理情况进行检查,不符合要求的按经济责任制进行考核。

厂内机动车辆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1.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1.1事故类型

厂内进出物资运输频繁,机动车辆多,可能存在交通事故。

1.2厂内机动车辆事故主要危害分析

车辆启动、行驶、倒车中因制动失效,超速、驾驶失误、照明不足、标示不清等因素引起交通事故,对人员造成伤害或财产、生产设备造成损坏以及环境污染。

1.3公司生产场所存在厂内机动车辆事故的主要危险场所

1.3.1厂区道路内各交叉路口。

1.3.2陡坡与急转弯处。

1.3.3煤库内。

1.3.4生产装置限制场所。

2.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职责明确,措施具体;快速反应,行动有序。

3.组织机构及职责

3.1应急组织体系(见综合应急预案3.1)

3.2指挥机构及职责(见综合应急预案3.2)

4.预防与预警

4.1主要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4.1.1建立健全本企业机动车辆管理制度,加强入厂的机动车管理。

4.1.2在各路口、转弯处等完善各交通安全警示标志与设施。

4.1.3加强厂内机动车辆的操作人员的持证上岗与安全教育。

4.1.4保卫科进行不定期车辆测速。

4.1.5车辆定点停放。

4.1.6路面平坦无坑洞,照明满足。

4.2 预警行动

4.2.1预警条件

依据生产安全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发展情况和紧迫性等因素,有以下条件之一出现时即进行预警:

4.2.1.1车辆超速行驶。

4.2.1.2路面异常或有障碍物。

4.2.1.3车辆进入生产装置限制区域。

4.2.1.4预警方法

公司预警采用各种技术手段、监控设备系统、固定电话或移动电话逐级通知的方式通知有关单位第一责任人发布预警信息,指令各救援组进入预警状态,做好应急准备工作,采取防范措施并连续跟踪事态发展。

4.2.2预警解除

“预警”启动条件消失,由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宣布预警解除,并发布预警信息。

5信息报告程序

5.1信息报告与处置

5.1.1信息报告与通知

5.1.1.1最早发现者必须立即向调度室(XXXXXXXX)、安全部报警(XXXXXXXX),如有人员伤亡应立即打120求救。

5.1.1.2调度室接到报警后,应迅速通知有关部门、车间,一方面组织查明原因,一方面以最快方法直接报告“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部”总指挥。

5.1.1.3总指挥应立即通知“指挥部”各专业组负责人,迅速组织各专业救援队赶赴现场,按职责分工负责投入抢险。

5.1.1.4指挥部成员到过事故现场后,应根据现场的状况及危害程度做出相应的救援决定。

5.2信息上报

根据事态严重程度,应迅速分工向县安监局、公安、消防、环保等上级机关报告,并请求支持。

5.2.1报告事故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5.2.1.1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5.2.1.2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

5.2.1.3事故的简要经过;

5.2.1.4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5.2.1.5已经采取的措施;

5.2.1.6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5.3信息传送

信息报送为追求时效性,一般先用电话进行报告,之后用书面材料进行正式报送。

6 应急处置

6.1响应分级(见综合应急预案5.1)

6.2响应程序(见综合应急预案5.2)

6.3现场处置

6.3.1厂内机动车辆发生故障后,驾驶员应立即停车,防止发生其他事故,并及时对车辆进行检修。

6.3.2发生人员伤亡事故后,驾驶员立即向周围人员及领导报警。[微软用户5] 

6.3.3领导接到报警后,立即到事故现场进行救护指挥,并通知救护组、保卫组等人员到事故现场开展自救工作。

6.3.4 发生受伤人员肢体骨折,采取伤肢固定措施,有出血采取止血措施,立即送往医院救治。

6.3.5受伤人员压在运载物资下面,立即搬开货物,抢救受伤人员。

6.3.6在抢救受伤人员的同时,立即拨打120急救中心电话,进行救治。

6.3.7发生重伤、死亡事故,保护好现场,配合上级部门进行事故调查。

7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

7.1应急物资与装备

按照有关规定配备火灾和物料泄漏[微软用户6] 事故应急救援装备,根据事故救援的需要和特点,装备有关救援装备。依托现有资源,合理布局并补充完善应急救援力量;统一清理、登记可供应急响应使用的应急装备类型、数量、性能和存放位置,建立完善相应的保障措施(见综合预案8.3)

7.2装备物资与维护保养

应急装备纳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相关单位、部门应定期对应急装备和物资进行检查并记录,并进行维护,保障应急装备和物资完好。

安全部定期对应急装备和物资的管理情况进行检查,不符合要求的按经济责任制进行考核。

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1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1.1事故类型

液氨有毒有害气体。由于设备损坏或操作失误引起物料大量泄漏时,可能会导致火灾、爆炸、人员中毒、窒息等重大事故的发生。

1.2事故危害程度分析

1.2.1火灾:人员伤害,财产损失,严重时可能危及周边,并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

1.2.2爆炸:人员伤害,财产损失,严重时可能危及周边单位人员安全与环境污染。

1.2.3中毒、窒息:轻者身体受损,职业伤害,重者造成人员死亡。

1.3主要危险化学品所在地点

1.3.1液氨贮氨罐(重大危险源);

1.3.2冰机氨罐;

2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职责明确,措施具体;快速反应,行动有序。

3组织机构与职责(见综合应急预案3)

4预防与预警

4.1危险源监控

采用DCS控制系统、联锁等在线监测及人员现场安全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危险源进行监控。对重大危险源做好登记建档工作,并在罐区等重要场所安装摄像头,进行全面监控,严密监视其安全状态,以及向事故临界状态转化的各种参数的变化趋势,及时发出预警信息或应急指令,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4.1.1主要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4.1.1.1重大危险源[微软用户7] 现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并加强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和有关设备、设施的安全管理,责任到人。

4.1.1.2重大危险源的工艺参数危险物质进行定期的检测,对重要的设备、设施进行经常性的检测、检验,并做好检测、检验纪录。

4.1.1.3在生产、储存过程中可能引起火灾、爆炸及毒害的部位,设置温度、压力、液位等检测仪表、报警(声、光)和安全连锁装置等设施。

4.1.1.4根据可能引起火灾、爆炸及毒害部位、场所,设置可燃气体、毒害气体检测报警器。

4.1.1.5建立健全本单位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落实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和监控责任,制定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的实施方案。

4.1.1.6保证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

4.1.1.7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使其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和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

4.2 预警行动

4.2.1预警条件

依据生产安全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发展情况和紧迫性等因素,有以下条件之一出现时即进行预警:

4.2.1.1温度、压力等相关工艺参数发生异常波动或超限报警时;

4.2.1.2现场人员发现罐体焊接点有裂痕或局部罐壁过薄情况时;

4.2.1.3现场人员发现气体物料储罐、阀门、管道有烟气或闻到有特殊气味时;

4.2.1.4现场人员携带便携式有毒气体、可燃性气体报警仪报警时;

4.2.1.5现场人员发现液体物料储罐、阀门、管道有跑冒滴漏,并且泄漏点有扩大现象时;

4.2.2预警方法

公司预警采用各种技术手段、监控设备系统、固定电话或移动电话逐级通知的方式通知有关单位第一责任人发布预警信息,指令各救援组进入预警状态,做好应急准备工作,采取防范措施并连续跟踪事态发展。

4.2.3预警解除

“预警”启动条件消失,由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宣布预警解除,并发布预警信息。

5信息报告程序

5.1信息报告与处置

5.1.1信息报告与通知

5.1.1.1最早发现者必须立即向调度室(XXXXXXXX)、安全部报警(XXXXXXXX),同时迅速采取一切有效办法切断事故源头(关闭最近连接阀门)如有人员伤亡应立即打120求救。

5.1.1.2调度室接到报警后,应迅速通知有关部门、车间,一方面组织查明原因,一方面以最快方法直接报告“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部”总指挥。

5.1.1.3总指挥应立即通知“指挥部”各专业组负责人,迅速组织各专业救援队赶赴现场,按职责分工负责投入抢险。

5.1.1.4指挥部成员到过事故现场后,应根据现场的状况及危害程度做出相应的救援决定,必要时紧急地局部或全部化工停车,切断泄漏场所一切电源,并防止产生火花。并命令各救援专业队立即展开救援。

5.2信息上报

根据事态严重程度,应迅速分工向主管上级、公安消防、环保等上级机关报告,并请求支持。

5.2.1报告事故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5.2.1.1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5.2.1.2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

5.2.1.3事故的简要经过;

5.2.1.4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5.2.1.5已经采取的措施;

5.2.1.6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5.3信息传送

信息报送为追求时效性,一般先用电话进行报告,之后用书面材料进行正式报送。

6 应急处置

6.1响应分级(见综合应急预案5.1)

6.2响应程序(见综合应急预案5.2)

6.3处置措施

6.3.1液氨泄漏应急处置

6.3.1.1 一般泄漏事故的处置:当氨系统出现轻微泄漏时,所在岗位操作人员必须迅速报告值班长(或工段长)、调度,并逐级向上级报告,并说明事故情况,以便做好应急救援准备。岗位操作人必须判断、查明原因,一般事故通常由安全报警系统或岗位操作人员巡检等方式可及早发现,得以有效制止。

6.3.1.2 氨重大泄漏事故的处置:造成当班人员难于或无法控制、抢救时,都可能引起人员伤亡或毒害,可能伴随火灾,其毒气又可能波及界区有关范围,因此,正确处置,应急救援,尽早控制,抢救事故,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是刻不容缓的大事,其应急救援措施如下:

6.3.1.2.1最早发现者必须立即向调度室、安全部报警,同时迅速采取一切有效办法切断事故源头(关闭最近连接阀门)。必要时紧急地局部或全部化工停车,切断泄漏场所一切电源,并防止产生火花(处置时应穿防化服并戴氧气呼吸器,防止中毒)。

6.3.1.2.2调度室接到报警后,应迅速通知有关部门、车间,同时发出规定的警报信号,一方面组织查明原因,一方面以最快方法直接报告“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部”总指挥。

6.3.1.2.3总指挥应立即通知“指挥部”各专业组负责人,迅速组织各专业救援队赶赴现场,按职责分工负责投入抢险。

6.3.1.2.4指挥部成员到过事故现场后,应根据现场的状况及危害程度做出相应的救援决定,并命令各救援专业队立即展开救援。如事态严重,应迅速分工向对口主管上级、公安、劳动、环保、卫生等领导机关报告,并请求支持。

6.3.1.2.5事故所在车间必须立即召集当班工段长、值班长、所在岗位主操作等有关岗位操作人员,迅速查明事故发生原因、事故源点,最要紧的是:采取紧急停车,并迅速消除影响区的一切火源(包括电火源),切断泄露漏源头或进行倒罐卸压等有效措施,制止化学物质泄漏、逸出,消除事故。

6.3.1.2.6当有人中毒在现场时,救护救援队人员,佩戴有效防毒面具和防化服装,在自我保护可靠的前提下,设法将中毒者尽快脱离现场至安全区域,用水冲洗等简单救护后立即送医院救治。

6.3.1.2.7当事故现场伴有火灾时义务消防队人员佩戴有效防毒面具和防化服装,在自我保护可靠的前提下进行准确扑救。事故处置队在指挥部的指挥下,佩戴有效防毒面具和防化服装,进入泄漏区进行堵漏处置。

6.3.1.2.8事故处置产生的废水必须进入事故应急池,不得外排。

6.3.1.2.9重大事故发生时,应急指挥部必须下令,明确当班现场操作人员是否坚守岗位或待命和无关人员撤离的决定,并迅速查清所有人员的去向。各岗位操作人员,应根据调度指令,按紧急停车的规程、程序,进行安全紧急停车,

6.3.1.2.10当所在岗位有氨气弥漫时,岗位所有人员必须迅速撤离氨气浓度高时应戴防毒面具或用湿毛巾(布)捂紧嘴、鼻,朝逆风方向疏散到安全地带。

6.3.1.2.11当有可能发生爆炸危险时,必须提前通知在场所有人员迅速朝逆风方向撤离,不得冒险处理事故,避免造成无畏伤害。

6.3.1.2.12应急处置结束后,指挥部成员要及时了解周围友邻单位人员人身安全和环境污染情况。重大事故要撤离周边区域人员,事故完毕后清点救援所有人员总数。

7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

7.1应急物资与装备

按照有关规定配备火灾和物料泄漏[微软用户8] 事故应急救援装备,根据事故救援的需要和特点,装备有关救援装备。依托现有资源,合理布局并补充完善应急救援力量;统一清理、登记可供应急响应使用的应急装备类型、数量、性能和存放位置,建立完善相应的保障措施(见综合预案8.3)

7.2装备物资与维护保养

应急装备纳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相关单位、部门应定期对应急装备和物资进行检查并记录,并进行维护,保障应急装备和物资完好。

安全部定期对应急装备和物资的管理情况进行检查,不符合要求的按经济责任制进行考核。

中毒/窒息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1.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1.1事故类型

危化品中毒/窒息事故主要指人体吸入、食入或接触有毒有害(、窒息性)化学品或者化学品反应的产物,而导致的中毒和窒息事故。具体分为:吸入中毒事故(中毒途径为呼吸道)、接触中毒事故(中毒途径为皮肤、眼睛等)、误食中毒事故(中毒途径为消化道)、其他中毒和窒息事故。

1.2生产过程危险化学品泄漏[微软用户9] 事故主要危险、有害分析

公司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过程中存在氨主要危险化学品,一旦发生大量泄漏,将造成中毒/窒息事故。

1.3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分布情况如下表

     中毒/窒息事故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分布情况表

1.4 液氨有害气体的特性

1.4.1 氨

特性:无色、有刺激、催泪性、特殊恶臭气体、易溶于水呈碱性。

2.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职责明确,措施具体;快速反应,行动有序。

3.组织机构及职责

3.1应急组织体系(见综合应急预案3.1)

3.2指挥机构及职责(见综合应急预案3.2)

4.预防与预警

4.1危险源监控

采用DCS控制系统、联锁等在线监测及人员现场安全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危险源进行监控。对重大危险源做好登记建档工作,并在罐区等重要场所安装摄像头,进行全面监控,严密监视其安全状态,以及向事故临界状态转化的各种参数的变化趋势,及时发出预警信息或应急指令,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主要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4.1.1在重大危险源现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并加强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和有关设备、设施的安全管理,责任到人。

4.1.2对重大危险源的工艺参数危险物质进行定期的检测,对重要的设备、设施进行经常性的检测、检验,并做好检测、检验纪录。

4.1.3在生产、储存过程中可能引起火灾、爆炸及毒害的部位,设置温度、压力、液位等检测仪表、报警(声、光)和安全连锁装置等设施。

4.1.4根据可能引起火灾、爆炸及毒害部位、场所,设置毒害气体检测报警器。

4.1.5建立健全本单位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落实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和监控责任,制定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的实施方案。

4.1.6保证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

4.1.7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使其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和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

4.2 预警行动

4.2.1预警条件

依据生产安全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发展情况和紧迫性等因素,有以下条件之一出现时即进行预警:

4.2.1.1温度、压力等相关工艺参数发生异常波动或超限报警时;

4.2.1.2现场人员发现罐体焊接点有裂痕或局部罐壁过薄情况时;

4.2.1.3现场人员发现气体物料储罐、阀门、管道有烟气或闻到有特殊气味时;

4.2.1.4现场人员携带便携式有毒气体、可燃性气体报警仪报警时;

4.2.1.5现场人员发现液体物料储罐、阀门、管道有跑冒滴漏,并且泄漏点有扩大现象时;

4.2.2预警方法

公司预警采用各种技术手段、监控设备系统、固定电话或移动电话逐级通知的方式通知有关单位第一责任人发布预警信息,指令各救援组进入预警状态,做好应急准备工作,采取防范措施并连续跟踪事态发展。

4.2.3预警解除

“预警”启动条件消失,由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宣布预警解除,并发布预警信息。

5信息报告程序

5.1信息报告与处置

5.1.1信息报告与通知

5.1.1.1最早发现者必须立即向调度室(XXXXXXXX)、安全部报警(XXXXXXXX),同时迅速采取一切有效办法切断事故源头(关闭最近连接阀门)如有人员伤亡应立即打120求救。

5.1.1.2调度室接到报警后,应迅速通知有关部门、车间,一方面组织查明原因,一方面以最快方法直接报告“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部”总指挥。

5.1.1.3总指挥应立即通知“指挥部”各专业组负责人,迅速组织各专业救援队赶赴现场,按职责分工负责投入抢险。

5.1.1.4指挥部成员到过事故现场后,应根据现场的状况及危害程度做出相应的救援决定,必要时紧急地局部或全部化工停车,切断泄漏场所一切电源,并防止产生火花。并命令各救援专业队立即展开救援。

5.2信息上报

根据事态严重程度,应迅速分工向主管上级、公安消防、环保等上级机关报告,并请求支持。

5.2.1报告事故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5.2.1.1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5.2.1.2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

5.2.1.3事故的简要经过;

5.2.1.4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5.2.1.5已经采取的措施;

5.2.1.6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5.3信息传送

信息报送为追求时效性,一般先用电话进行报告,之后用书面材料进行正式报送。

6 应急处置

6.1响应分级(见综合应急预案5.1)

6.2响应程序(见综合应急预案5.2)

6.3处置措施

6.3.1现场急救一般原则:应急救援人员必须佩带防护器材(明确)迅速进入现场危险区,沿逆风方向将患者转移至空气新鲜处,根据受伤情况进行现场急救。如:用清水冲洗患者患处、涂抹药物进行简单处理、吸氧救治、人工呼吸、心脏挤压等。

6.3.2人员中毒(全面)

6.3.2.1氨中毒

作业人员吸入液氨则迅速将人员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作业人员皮肤接触则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应用2%硼酸液或大量清水彻底冲洗。就医。

作业人员眼睛接触则到现场设置的洗眼器,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6.3.3受伤人员安置和分类救治原则:应急救援指挥部应根据受伤人员的致伤原因、毒物性质和毒程度等情况,将受伤人员进行合理分类,对中毒较重、身体状况较差的受伤人员优先进行抢救和解毒治疗。

6.3.4医院救护注意事项:预案启动后,应急救援指挥部根据事故性质和规模,由事故单位决定是否通知120来人进行现场救护,也可迅速将受伤、中毒人员送往医院进行抢救。

6.3.5几种常用的现场救治方法为:

6.3.6人工呼吸(口对口吹气法)

口对口吹气法是目前最好的人工呼吸法,其原理是直接将气吹入病人的口(或鼻),造成病人的吸气,然后停止吹气,其胸部缩小,肺部也随之缩小,产生呼气。

准备:将呼吸停止的伤员放置于空气新鲜流通的地方、并将口、鼻内的痰涕清除干净,放松衣领、腰带等。取仰卧位,头部尽量后仰,下颚抬起,使呼吸道畅通。

方法:救护人员深吸一口气,对紧伤员之嘴吹入,同时紧捏伤员之鼻孔,吹完后,嘴离开,捏鼻之手随即放开。吹气速度:每分钟12~15次。

6.3.7心脏挤压

心脏挤压用于心脏停止跳动后的伤员抢救,使其心跳恢复。

判断心脏是否跳动的方法:摸手腕处的“脉搏”挠动脉的跳动或颈部的颈动脉的跳动。如无跳动,则心跳停止。

准备工作:伤员仰卧于硬板或地上,救护人员站其左侧。挤压部位是胸1/2处:“中指对凹膛,当胸一手掌”。救护人员手掌之中指对准其颈下凹陷处,平放正中于胸部,手掌底部即掌握处,正相当于胸骨下1/2处或病人两乳头连接正中处之相应位置。

双手挤压:对成年人伤员用双手挤压法。即将一手放于准备位置后,另一只手重叠压上,凭借救护人员的体重力量,传至臂、手掌,用力适度,有节奏带冲击性地挤压,使胸骨下陷3-4厘米。

单手挤压:对儿童伤病员采用单手挤压法。即将一手放于准备位置后,用节奏带冲击性的挤压。

每次挤压后:随即放松,使胸部复位,心脏舒张,挤压与放松时间大致相等。

挤压速度:每分钟60次,儿童可略快。

伤员的观察:有效的心脏挤压,在其颈部动脉处,可摸到搏动,进行较长时间挤压,如有效,可见其面色转为红润。严禁挤压左胸部,不但无效,且将肋骨压断,造成损伤。挤压部位不能过低,以免食物从胃中挤出,逆流进入食管,引起呼吸道梗塞。

6.3.8心肺复苏法的综合使用

口对口吹气和心脏挤压在绝大多数场合下,这两种复苏方法是综合使用。吹进去的氧气,随着心脏的挤压,运到全身各处,一般每吹进一口气,作四次心脏挤压,有节奏地综合使用这两种方法,现场只有一人抢救时,可先吹两口气,然后做八次心脏挤压,重复进行。医护人员到现场后,交医护人员处理。

7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

7.1应急物资与装备

按照有关规定配备火灾和物料泄漏事[微软用户10] 故应急救援装备,根据事故救援的需要和特点,装备有关救援装备。依托现有资源,合理布局并补充完善应急救援力量;统一清理、登记可供应急响应使用的应急装备类型、数量、性能和存放位置,建立完善相应的保障措施(见综合预案8.3)

7.2装备物资与维护保养

应急装备纳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相关单位、部门应定期[微软用户11] 对应急装备和物资进行检查并记录,并进行维护,保障应急装备和物资完好。

安全部定期对应急装备和物资的管理情况进行检查,不符合要求的按经济责任制进行考核。

重大火灾/爆炸专项应急预案

1.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1.1事故类型

在生产经营中,氢气、液氨等危险化学品[微软用户12] ,由于设备损坏或操作失误引起物料泄漏,大量释放可能会导致火灾、爆炸等重大事故的发生。

1.2事故危害程度分析

1.2.1火灾:生命财产受到伤害,严重时可能危及周边单位环境污染和其它公共设施安全。

1.2.2泄漏:财产受到损失,环境受到污染,人员受到伤害,亦可造成火灾和人身安全。

1.2.3爆炸:人员受到伤亡,财产受到损失,严重时可能危及周边单位人员安全,环境污染及其它公共设施安全。

1.2.4中毒、烧伤:轻者身体受损,职业伤害,重者造成人员死亡。

1.3事故发生的区域、地点或装置的名称见表1

应全面(如尿素、电气火灾)[微软用户13] 

表1    生产场所存在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区域、地点或装置的名称[微软用户14] 

2.应急处置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职责明确,措施具体;快速反应,行动有序。

3.组织机构及职责

3.1应急组织体系(见综合预案3.1)

3.2指挥机构及职责(见综合预案3.2)

4预防与预警

4.1危险源监控

采用DCS控制系统、联锁等在线监测及人员现场安全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危险源进行监控。对重大危险源做好登记建档工作,并在罐区安装摄像头,进行全面监控,严密监视其安全状态,以及向事故临界状态转化的各种参数的变化趋势,及时发出预警信息或应急指令,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为达到这样目的,需要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在重大危险源现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并加强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和有关设备、设施的安全管理,责任到人。

(2)对重大危险源的工艺参数危险物质进行定期的检测,对重要的设备、设施进行经常性的检测、检验,并做好检测、检验纪录。

(3)在生产、储存过程中可能引起火灾、爆炸及毒害的部位,设置温度、压力、液位等检测仪表、报警(声、光)和安全连锁装置等设施。

(4)根据可能引起火灾、爆炸及毒害部位、场所,设置可燃气体、毒害气体检测报警器。

(5)建立健全本单位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落实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和监控责任,制定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的实施方案。

(6)保证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

(7)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使其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和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

4.2 预警行动

4.2.1预警条件

依据生产安全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发展情况和紧迫性等因素,有以下条件之一出现时即进行预警:

(1)温度、压力等相关工艺参数发生异常波动或超限报警时;

(2)现场人员发现罐体焊接点有裂痕或局部罐壁过薄情况时;

(3)现场人员发现气体物料储罐、阀门、管道有烟气或闻到有特殊气味时;

(4)现场人员携带便携式有毒气体、可燃性气体报警仪报警时;

(5)现场人员发现液体物料储罐、阀门、管道有跑冒滴漏,并且泄漏点有扩大现象时;

4.2.2预警方法

公司预警采用各种技术手段、监控设备系统、固定电话或移动电话逐级通知的方式通知有关单位第一责任人发布预警信息,指令各救援组进入预警状态,做好应急准备工作,采取防范措施并连续跟踪事态发展。

4.2.3预警解除

“预警”启动条件消失,由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宣布预警解除,并发布预警信息。

5信息报告程序

5.1信息报告与处置

5.1.1信息报告与通知

(1) 最早发现者必须立即向调度室(XXXXXXXX)、安全部报警(XXXXXXXX),同时迅速采取一切有效办法切断事故源头(关闭最近连接阀门)如有人员伤亡应立即打120求救。

(2) 调度室接到报警后,应迅速通知有关部门、车间,同时发出规定的警报信号,一方面组织查明原因,一方面以最快方法直接报告“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部”总指挥。

(3)总指挥应立即通知“指挥部”各专业组负责人,迅速组织各专业救援队赶赴现场,按职责分工负责投入抢险。

5.2信息上报

根据事态严重程度,应迅速分工向对口主管上级、公安、劳动、环保、卫生等上级机关报告,并请求支持。

5.2.1报告事故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2)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

(3)事故的简要经过;

(4)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5)已经采取的措施;

(6)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5.3信息传送

信息报送为追求时效性,一般先用电话进行报告,之后用书面材料进行正式报送。

6 应急处置

6.1响应分级(见综合应急预案5.1)

6.2响应程序(见综合应急预案5.2)

6.3处置措施

6.3.1发生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时,事故岗位操作人员迅速关闭火灾/爆炸部位的上下阀门,切断进入火灾/爆炸事故地点的一切物料,并按本岗位操作法的规定进行紧急停车,根据条件,向事故装置内通入蒸汽或氮气,控制事故扩大。

6.3.2为防止火灾危及相邻设施,应采取以下保护措施:

(1)对火灾/爆炸周围设施及时采取冷却保护措施,如开启喷淋装置、足够的水枪进行冷却;

  (2)迅速疏散受火势威胁的物资;

(3)火灾可能造成易燃液体外流,可用沙袋或其他材料筑堤拦截飘散流淌的液体,或挖沟导流将物料导向安全地点;

6.3.3在佩戴好防护器材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积极抢救受伤和被困人员。

6.3.4对周边进行交通管制并在现场设置警戒线、同时引导外援人员到事故现场进行救援及周边空间的监测,及时向调度室报告。

6.3.5指挥部应根据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别、危险程度级别和现场实际情况,结合现场监测情况和现场指挥人员的分析报告,划定隔离区,并由指挥部予以发布。在隔离区严禁一切火源。保卫部门应联系现场指挥人员划定事故隔离区,用隔离带隔离,或划出醒目标示,并派人监护隔离,不准无关人员进入。

6.3.4指挥部应立即组织抢险抢修和义务消防队伍,并根据事故情况迅速拟定方案,抢险抢修和义务消防队员在做好必要的个体防护的基础上,按拟定的方案,以最快的速度及时堵漏排险,消灭事故。在事故抢险抢修过程中,应密切注意、保护和控制周围设备和设施,防止波及周围区域。

6.3.5指挥部应根据事故现场和事态发展情况通知市消防大队请求支援,保卫科对事故现场和周围道路进行隔离或交通疏导。通过现场指挥人员对可能发生事故场所、设施及周围情况的分析,如需撤离的应及时向指挥部报告,并提出紧急撤离和疏散建议,由指挥部研究发布紧急撤离和疏散命令。

6.3.6现场抢险抢救人员在应急处理时应注意观察事故现场可能的二次反应有害物、爆炸危险性和受损建筑跨蹋危险性等的发展势态,并及时报告现场指挥人员。

6.3.7当现场指挥人员、现场抢险抢救人员发现事态无法控制,并危及人身安全时,现场指挥、抢险抢救人员应及时撤离至安全地点,并报告指挥部。

6.3.8当发生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时,岗位上事故现场人员由班长、值班主任、工段长负责清点人员,并将清点情况报告调度和车间主任。事故现场人员的撤离应根据调度的指令向安全地点撤离,当遇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事故岗位现场人员在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可撤离现场。

6.3.9抢救人员应协助事故现场人员进行撤离,并在事故现场人员和非事故现场人员撤离前、撤离后的情况向现场指挥人员和相应专业救援队负责人报告,由现场指挥人向报告现场撤离情况。

6.3.10抢救事故时,应注意保护现场,因抢救受伤人员和国家财产,防止事故而需要移动物件时,必须做好标志、记录、拍照或摄录像。

6.3.11当发生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扑救后,事故单位必须派出可靠人员,协助公安、保卫部门维持好事故现场和保持事故现场原样,未经有关单位领导许可,一律不准损坏。任何人不得摘自取走现场物件,不得毁灭证据。

6.3.12当事故继续发展蔓延,本单位无法及时处理和控制时,由指挥部向市政府值班室或市政府有关部门报告,请求社会力量救援。

7.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

7.1应急物资与装备

按照有关规定配备火灾和物料泄漏事故应急救援装备,根据事故救援的需要和特点,装备有关救援装备。依托现有资源,合理布局并补充完善应急救援力量;统一清理、登记可供应急响应使用的应急装备类型、数量、性能和存放位置,建立完善相应的保障措施(见综合预案8.3)

7.2装备物资与维护保养

应急装备纳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相关单位、部门应定期对应急装备和物资进行检查并记录,并进行维护,保障应急装备和物资完好。

安全部定期对应急装备和物资的管理情况进行检查,不符合要求的按经济责任制进行考核。

灼烫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1.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1.1事故类别

在生产经营中可能存在灼烫事故(紧急情况)的类别有:人身伤害、设备损坏等。

1.2生产过程灼烫事故主要危险、有害分析

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针对公司实际情况,确认公司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灼烫伤害事故的主要危险、危害因素有:指强酸、强碱溅到身体引起的灼伤;或因火焰引起的烧伤;高温物体引起的烫伤;放射线引起的皮肤损伤等事故。适用于烧伤、烫伤、化学灼伤等伤害。

1.3公司生产场所存在灼烫事故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分布情况如下:

                 公司生产场所存在的主要灼烫危险因素分布情况分析

2.中毒/窒息事故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职责明确,措施具体;快速反应,行动有序。

3.组织机构及职责

3.1应急组织体系(见综合应急预案3.1)

3.2指挥机构及职责(见综合应急预案3.2)

4.预防与预警

4.1危险源监控

采用DCS控制系统、联锁等在线监测及人员现场安全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危险源进行监控。对重大危险源做好登记建档工作,并在罐区等重要场所安装摄像头,进行全面监控,严密监视其安全状态,以及向事故临界状态转化的各种参数的变化趋势,及时发出预警信息或应急指令,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主要采取以下预防措施:[微软用户16] 

(1)在重大危险源现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并加强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和有关设备、设施的安全管理,责任到人。

(2)对重大危险源的工艺参数危险物质进行定期的检测,对重要的设备、设施进行经常性的检测、检验,并做好检测、检验纪录。

(3)在生产、储存过程中可能引起火灾、爆炸及毒害的部位,设置温度、压力、液位等检测仪表、报警(声、光)和安全连锁装置等设施。

(4)根据可能引起火灾、爆炸及毒害部位、场所,设置可燃气体、毒害气体检测报警器。

(5)建立健全本单位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落实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和监控责任,制定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的实施方案。

(6)保证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

(7)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使其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和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

4.2 预警行动

4.2.1预警条件

依据生产安全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发展情况和紧迫性等因素,有以下条件之一出现时即进行预警:

(1)温度、压力等相关工艺参数发生异常波动或超限报警时;

(2)现场人员发现罐体焊接点有裂痕或局部罐壁过薄情况时;

(3)现场人员发现气体物料储罐、阀门、管道有烟气或闻到有特殊气味时;

(4)现场人员携带便携式有毒气体、可燃性气体报警仪报警时;

(5)现场人员发现液体物料储罐、阀门、管道有跑冒滴漏,并且泄漏点有扩大现象时;

4.2.2预警方法

公司预警采用各种技术手段、监控设备系统、固定电话或移动电话逐级通知的方式通知有关单位第一责任人发布预警信息,指令各救援组进入预警状态,做好应急准备工作,采取防范措施并连续跟踪事态发展。

4.2.3预警解除

“预警”启动条件消失,由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宣布预警解除,并发布预警信息。

5信息报告程序

5.1信息报告与处置

5.1.1信息报告与通知

(1) 最早发现者必须立即向调度室(XXXXXXXX)、安全部报警(XXXXXXXX),同时迅速采取一切有效办法切断事故源头(关闭最近连接阀门)如有人员伤亡应立即打120求救。

(2) 调度室接到报警后,应迅速通知有关部门、车间,一方面组织查明原因,一方面以最快方法直接报告“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部”总指挥。

(3)总指挥应立即通知“指挥部”各专业组负责人,迅速组织各专业救援队赶赴现场,按职责分工负责投入抢险。

(4)指挥部成员到过事故现场后,应根据现场的状况及危害程度做出相应的救援决定,必要时紧急地局部或全部化工停车,切断泄漏场所一切电源,并防止产生火花。并命令各救援专业队立即展开救援。

5.2信息上报

根据事态严重程度,应迅速分工向主管上级、公安消防、环保等上级机关报告,并请求支持。

5.2.1报告事故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2)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

(3)事故的简要经过;

(4)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5)已经采取的措施;

(6)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5.3信息传送

信息报送为追求时效性,一般先用电话进行报告,之后用书面材料进行正式报送。

6 应急处置

6.1响应分级(见综合应急预案5.1)

6.2响应程序(见综合应急预案5.2)

6.6.3 处置措施

6.3.1现场急救原则:迅速脱离致伤源,立即冷疗,就近急救和分类转送专科医院。

6.3.2对于不同的致伤源应采取不同的方法。

(1)火焰烧伤:衣服着火,应迅速脱去燃烧的衣服,或就地打滚压灭火焰、或以水浇,或用衣被等物扑盖灭火,切忌站立喊叫或奔跑呼救,以防增加头面部及呼吸道损伤。

(2)热液烫伤:应立即将被热液浸湿的衣服和饰物脱去,如果与皮肤发生粘连,不得强行脱烫伤人员的衣物,以免扩大损伤烫伤表皮。

(3)化学烧伤:受伤后应首先将浸有化学物质的衣服迅速脱去,并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尽可能地去除创面上的化学物质。但对于生石灰烧伤应先擦尽生石灰粉粒,再用水冲洗,以免生石灰遇水产热,加重烧伤。

(4)电烧伤:立即切断电源。

6.3.3基本救治与注意事项:

(1)冷疗:不但可以减少创面余热对沿有活力的组织继续损伤,而且可以降低创面的组织代谢,使局部血管收缩、渗出减少,减轻创面水肿程度,并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在病人可以耐受的的前提下温度越低越好,常可用15℃左右自来水、井水或加入冰块的冷水冲洗或浸泡,时间尽量不少于30min。

(2)合并伤处理:无论何种原因的烧伤均可合并其他外伤。比如压力容器爆炸,烧伤后高处坠落在烧伤的同时合并有骨折、脑外伤、内脏损伤等,均应按急救原则作相应的紧急处理。

(3)烧伤创面的保护:忌涂有颜色药物,以免影响对烧伤程度的观察。也莫涂油膏,免得增加入院后清创的困难。保留水泡皮,也不要撕去腐皮,在现场附近,可用干净敷料或布类保护创面避免转送途中不再污染、不再损伤。同时应初步估计烧伤面积和深度。

(4)烧伤患者伤后多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和躁动,应尽量减少镇静止痛药物的应用,防止掩盖病情变化,还应考虑有休克因素。

(5)气道吸入性损伤的治疗应于现场即开始,保持呼吸通畅,解除气道梗阻,不能等待诊断明确后再进行。伴有面、颈部烧伤的患者,在救治时要防止再损伤。

(6)当发生灼烫事件后,现场人员做好自身防护措施将有关系统或设备隔离,及时将烫伤人员脱离危险区域,同时汇报灼烫伤亡事件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接到通知后,迅速赶到事故现场,组织处理事故及抢救。

(7)在进行现场应急处置的同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8)对烫伤严重者应禁止大量饮水,以防休克。口渴严重时可饮盐水,以减少皮肤渗出,有利于预防休克。

7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

7.1应急物资与装备(具体物资)

按照有关规定配备火灾和物料[微软用户17] 泄漏事故应急救援装备,根据事故救援的需要和特点,装备有关救援装备。依托现有资源,合理布局并补充完善应急救援力量;统一清理、登记可供应急响应使用的应急装备类型、数量、性能和存放位置,建立完善相应的保障措施(见综合预案8.3)

7.2装备物资与维护保养

应急装备纳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相关单位、部门应定期(具体)对应急装备和物资进行检查并记录,并进行维护,保障应急装备和物资完好。

安全部定期对应急装备和物资的管理情况进行检查,不符合要求的按经济责任制进行考核。


 [微软用户1]改为原因

 [微软用户2]改为主管部门、安监、消防、公安等

 [微软用户3]触电急救和电灼伤、电气安全用具

 [微软用户4]具体时间

 [微软用户5]按事故报告程序报告

 [微软用户6]

 [微软用户7]危险化学品泄漏场所

 [微软用户8]主要为危险化学品泄漏

 [微软用户9]中毒窒息

 [微软用户10]

 [微软用户11]

 [微软用户12]增加过硫酸铵、过硫酸钠、过硫酸钾

无机氧化剂。受高热或撞击时即爆炸。与还原剂、有机物、易燃物如硫、磷或金属粉末等混合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微软用户13]删除

 [微软用户14]增加过硫酸铵、过硫酸钠、过硫酸钾生产储存场所、电气火灾场所

 [微软用户15]应删除

 [微软用户16]应针对灼伤采取相应的措施

 [微软用户17]有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