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查房记录

儿科护理查房记录

时间:2012-11-15

参加人员:10人

主查人:于艳梅

病人床号:30床

病人姓名:李洪波之子

诊断:支气管肺炎

主要内容:

1、责任护士杨秋妹简述病情经过:患儿反复发烧,咳嗽10余天入院,初步诊断为支气管肺炎。

2、责任护士汇报病人存在的护理问题:1)气体交换受损2)清理呼吸道无效3)体温过高4)潜在并发症

3、支气管肺炎的护理要点。肺炎患儿的生活环境应维持气氛新鲜清洁。小儿得病期间,应谢绝客人来访,非凡是其余人有呼吸道感染时,应与小儿隔离,防止交错感染。居室要定时开窗,使气氛流通,室内不能抽烟,切不能门窗紧闭,造成室内气氛混浊。室内温度宜在18℃左右。

4、病人正确卧位患儿宜取半卧位把头和上半身抬高,这样可减轻呼吸困难的症状。卧床时,父母要经常转换患儿的体位,以促使痰液排出。

5.护理期间应加强给患儿补充营养,少量多次地给患儿进食轻易智谋消化的食物,另外,还要注重给患儿补充维生素,以增加小儿身

体的抵抗力。患病期间应尽量让小儿卧床休憩,患儿身体比较虚弱,充沛的休憩有利于小儿身体的康复。

6、健康教育评价:问患者家属如何防止支气管肺炎?加强营养,适当开展户外活动,进行体格锻炼,增强机体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根据气温变化增减衣服,避免受凉或过热。在呼吸道疾病流行期间,不要让小孩到公共场所,以免交叉感染。积极预防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和各种传染病,按时预防接种,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

 

第二篇:儿科 护理 查房

迟发性维生素K1缺乏致颅内出血的护理

一、概 述

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是严重危害我国小儿健康的营养性疾病,是当前我国婴儿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指出生2周~1岁因缺乏维生素K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以1~3个月母乳喂养儿多见,因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低,使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合成障碍。正常时颅内容物与颅腔之间存在着精细平衡,以保持颅内压稳定,3个月内小儿脑发育迅速,其血管周围组织改变较快,此即为维生素K缺乏症并颅内出血发生的生理解剖学基础。

二、病因和影响因素

1 新生儿肝脏对凝血酶原的合成尚未成熟,凝血因子在新生儿期仅为正常人的30%—60%

2 由于维生素K经过胎盘的通透性差,母体内的维生素很少进入胎儿体内。婴儿(尤其是早产儿,小于胎龄儿)肝内维生素储存量低。

3 母乳维生素的质量浓度低,仅为1-15ug/L(牛乳为60ug/L)

4 新生儿肠道菌群尚未充分建立,致使维生素合成不足。

5 出生前孕母接受抗癫痫药、抗凝剂、抗结核药等。

6 婴儿肝胆系统疾病或代谢性疾病。

7 胃肠道感染

8 长期使用抗生素,特别是头孢菌素类。

三、分 类

国际出血与血栓协会儿科委员会定义维生素K1缺乏性出血是指由于vitK1缺乏导致维生素依赖,凝血因子活性低下,并能被维生素K所纠正的出血。根据发病年龄段不同分3型

(1)早发型在出生后24小时内发病

(2)经典型在出生后1—7天发病

(3)迟发型在出生8天以后发病。早发型较罕见,经典型预后好,迟发型以突发性颅内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颅内出血发生率为92%病死率22%该病致残率较高。

四、临床表现

一般情况: 发病的男女比率为2.62:1 ,发病高峰年龄4-8周,农村多于城市,母乳喂养儿常合并感染。

神经系统表现: 突发起病,进行性面色苍白,发热或体温不升,四肢冷,呕吐,烦躁不安或尖叫,意识障碍乃至昏迷,呼吸不规则,抽搐,前囟饱满或颅蜂裂开,严重者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患儿可出现脑疝表现。部分伴有黄疸,眼底检查可见视乳头水肿或动脉痉挛,视网膜出血。

其他部位出血: 消化道,皮肤或注射,损伤部位出血不止。

诊断主要依据:3个月母乳喂养儿,突发严重贫血且有颅内压增高症状及体征,如伴有针眼出血不止、PT延长、出血时间正常,血小板正常,头颅CT检查证实有颅内出血者均可确诊。

五、护理诊断、护理措施

P1 脑疝—— 与颅内出血有关

1 置患儿头背部抬高30°仰卧位,头偏向一侧

2 保持患儿安静,治疗操作集中进行,减少搬动和刺激

3 遵医嘱使用镇静剂

4 遵医嘱使用脱水降颅内压的药物

5 予止血剂维生素K1使用

6 吸氧1升/分

7 观察神志心率呼吸瞳孔的变化

P2 清理呼吸道无效——与昏迷有关

1 抬高头肩部,头偏向一侧

2保持呼吸道通畅,备吸痰器在床旁

3 必要时禁食禁水

P3 有抽搐的可能——与颅内出血有关

1 保持患儿安静,治疗护理集中进行

2 遵医嘱使用镇静剂

3 脱水剂使用并且要防止液体外渗

P4 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与禁食有关

1 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2 遵医嘱予鼻饲牛奶q3h

3 根据医嘱给予静脉补液及静脉营养应用

P5 有皮肤粘膜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昏迷有关

1 保持床铺清洁平整干燥

2 定时改变体位

3 便后及时更换尿布,清洁臀部

4 保持输液通畅,使用脱水剂时要防止液体外渗

P6 体温调节失常——与颅内积血有关

1 解包散热,降温贴头部外敷

2 病情许可时多喂水

3 必要时予退热剂应用

4 观察体温的变化,测体温q4h

P7 家长焦虑——与患儿病情危重及担心预后有关

1 向家长介绍相关疾病的知识及转归并介绍同类病例的预后情况

2 介绍主管医生护士和病区环境及规章制度

3 与家长多交流,鼓励家长说出内心感受及困惑,并做解答

4 指导家长早期康复训练

补充资料

今年x月x日因“右侧肢体活动偏少”来我院,门诊拟“脑出血后遗症”收住小儿神经科行康复治疗。入院时,四肢屈肌张力高,右侧重,双上肢主动运动少,中线运动不能,俯卧位抬头不能,肘支撑不能,屈髋屈膝位,内收肌紧张,双眼可追视物体180°,听力可。拥抱反射(+),ATNR(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侧弯反射(+)双踝阵挛(+),滴水症(+)。入院后予营养脑细胞药物及康复训练,现患儿四肢肌张力明显下降,头控制能力可,手支撑较充分,可自主翻身,欠灵活,坐位全前倾。右侧肢体主动运动明显增多,对外界刺激反应较前灵敏

补充诊断

P8 躯体功能障碍—— 与颅内出血有关

1 遵医嘱给予康复训练,被动运动,降低四肢肌张力。

2 加强头控制能力,肘支撑能力和翻身训练。

3 训练中控制训练强度,并注意观察患儿,以防呕吐,窒息,骨折的发生。

4 指导家长家庭康复训练方法,并积极配合。

P9智力言语摄食吞咽障碍的可能—— 与颅内出血有关

1 遵医嘱给予营养脑细胞药物应用

2 教会家长给患儿做舌操,促进舌的协调性及灵活性

3 督促家长多与患儿交流,多予患儿视听觉刺激,以促进其智力及语言发育

六、维生素K1缺乏为什么多发生于母乳喂养儿

一是孕期母体供给维生素K不足;二是新生婴儿的肠道在出生几天之内是处于无菌状态,故不能由微生物合成维生素K;三是初生儿血浆中的凝血酶原水平很低,在正常条件下,出生数周以后才升高到成人的水平。因此,对于胎儿或新生儿来说,母亲的维生素K营养水平直接与孩子的维生素K水平有关。但是,母乳中维生素K的含量低,仅为1-15ug/L(牛乳为60ug/L) ,因而新生婴儿在出生头几天,维生素K营养水平不足。

在农村地区,由于风俗习惯的影响,产后妇女不允许吃蔬菜,使乳母维生素K的供给不足,因而在这些地区更易发生维生素K缺乏。

七、婴儿颅内出血时怎样观察病情?

成人在颅内压增高时常表现头痛呕吐症状,小儿由于颅骨及囟门尚未闭合,颅内压力能得到缓冲。故此头痛呕吐症状常不如成人显著。这就要求我们在观察病情时更为细心。早期为兴奋症状,如烦躁、脑性尖叫、惊厥等。随着病情发展,则出现抑制状态,如精神及反应差、嗜睡、昏迷、肌张力低下、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严重者有面色苍白、青紫,前囟饱满或隆起,双眼凝视,双瞳孔大小不等或固定,对光反射消失,呼吸不规则或暂停等表现。

八、颅内出血患儿康复训练的最佳时间

颅内出血患儿急性期后即可进行康复训练。早期康复训练,可激活有残存功能的神经细胞。死亡的神经细胞虽然不能再生,但脑的可塑性可再构成,即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可通过轴突和树突建立新的联络,恢复兴奋传递,发挥代偿作用,并且干预越早,再构成代偿能力越强,预后就会越好。

九、总结

由于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15ug/L)比牛乳中低(60 ug/L),且主要存在于绿叶蔬菜、蛋黄、鱼类等辅食中的维生素K,此年龄往往极少食用,另外母乳喂养儿肠道内的主要细菌为乳酸杆菌,该菌不能合成维生素K,故内源性维生素K也不足。维生素K缺乏时,维生素K依赖因子活性降低导致出血。目前对母乳喂养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看法颇为一致。发病前服用抗生素,长期消化功能紊乱,也影响维生素K的合成和吸收,故维生素K的缺乏,系由维生素K的摄取、吸收、生成、利用等复杂的综合因素所引起。治疗上应立即补充维生素K1,同时尽早输血。此外,还应行给氧、降颅压等对症处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