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编导高考影评范文(二)

一、《海角七号》参考影评

《海角七号》中女配角艺术形象分析

在当今信息如此博达、节奏如此快捷、大片如此叠出的社会生活里,《海角七号》受到热捧,获奖多多,不能不引起影人和观众的思考,以对电影艺术进行“更具想象力、更新颖、更奇特、更深入的美学探索。”在多方位研究、逐条给予判断、褒贬和肯定的探讨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在情节与人物的关系上,许多小人物小角色小动作的描写和表演非常精细,个性色彩浓厚,特别是女配角的电影语言。情节推出了人物,人物推动了情节。

一、关于配角

《海角七号》是以情节取胜的影片,编剧设计的两条爱情线索就像一束用满天星搭配的红玫瑰和白玫瑰。影片给观众带来的欢愉中,各位配角的演技——对矛盾的推动,对情节的发展,对主角的衬托,特指对小人物的塑造丰满有条理,就是花束中的满天星,让玫瑰花更加娇艳。配角的出演功不可没,值得细细品味。编剧、导演魏德圣打造的这部剧情长片以戏剧性情节构架为主,故事情节以矛盾冲突为发展线索,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同时,它又杂糅进非戏剧性情节构架,情节和人物都很生活化,带有浓郁的纪实性美学价值,这展现了他较为纯熟的编导驾驭能力和细腻的艺术风格。迟到了整整一个甲子六十年的情书依然释放炽热,令人惊骇;由原住民组成的必须在几天之内熟练演出的暖身乐队竟然成功,真不可思议。在一片貌似纷乱的情节里,所有的小人物都悄悄地按照自己的成长规律发展,为各种矛盾冲突推波助澜,充实了影片的故事,增加了影片的艺术欣赏性,总汇了影片大获成功的效果。本文着重分析对几个女性小配角的塑造,因为她们的确“是艺术家运用典型化的方式创造出来的具有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并体现出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编剧、摄影、配乐、特效、音响、舞美和导演讫情尽意,利用人物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状态,“激起观众的内心冲动。”对此,观众的回应是强烈的。

二、关于女模特们

花枝招展的国际模特在友子陪同下到恒春拍外景,为日本著名疗伤歌手中孝介的海边演唱会做前期造势宣传。她们五次出镜共2分4秒,其中前三场戏份十足,不仅牵出几位重要人物现身,还屡使女主角友子的不满情绪升级,成为剧情矛盾发展的动力。这些有亲和力的可爱全新女模特形象,毫无矫揉造作之气,让人眼目一新。

第一场(04:14—58),来自五大洲的六位肤色各异、穿着五颜六色露脐装的外景模特在喧闹的集市里亮相拍照,引起原住民围观。女主角、拍摄助理友子为模特——整理服饰,而她们毫不在意地在菜摊上挑来挑去,让抓拍的摄影师对友子大为不满,也让最重要的男配角民意主席愤而搅场。友子无可奈何。

第二场(06:25—56),下一站就到海边,模特们不听友子让她们爱护皮肤别晒黑的劝告,纷纷在急驶的大客车上换泳装,说友子“像个老太婆一样”。友子气道:“我也是个模特,你们怎么可以这样对我。靠!”而司机贪色回视,又在后视镜里看模特,终至撞翻送信途中的茂伯(国宝),引起车祸。急刹车让全体模特在车内七倒八歪,大呼小叫,友子怒气再生。

第三场(07:07—12),模特们争先恐后,高声欢叫着奔向大海。看着即将成为演出现场的金色沙滩和海天一色,替模特携衣提包的友子心情稍微平复,剧情矛盾暂得缓和。海边是友子的福地,演出 1

那天阿嘉将在这儿拥抱友子,符合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模特们嘻嘻哈哈,无忧无虑,鲜活可爱,像是人们沉闷生活中的清凉剂。无论是在小镇上搔首弄姿地造型,还是在颠簸的大客车里肆无忌惮地更衣,或是在蓝蓝的海边尽情嬉闹玩耍,卸去了人们想象中模特的职业性冷峻目光,她们就是一群美轮美奂的平凡少女,是配角的配角,在不断的狂欢声中塑造自己的群体性格。女模们在不经意间引发了友子一系列的不顺和不快,促成了剧情开始的小高潮。

三、关于明珠

Dada的妈妈明珠是个昏暗的小人物,整天心事重重,面无悦色,漫不经心,违反店规,摆出一幅“曾经沧海”的架势。直到由她确定了收信友子是自己的祖母,地址真相大白了,观众才知道当年的分离使这个家族遗恨六十年不得开心颜。人物面无笑容(波及第四代Dada也从来面不带笑)的孤零状是有深层次历史原因的。明珠脸上堆满对世事的不信任和冷漠。她出场时(07:38),友子正因接到经纪人的电话通知在气头上呢,看见她违反酒店规矩,躲在客人房间的卫生间里吸烟,且大模大样地走开。友子问:“你在我的厕所里抽烟,你不怕我给你的经理讲吗?”她右肘担在清洁车把上,一翻手掌,做出“请吧”的姿态。理应是唯唯诺诺和小心翼翼的清洁工,拿着无所谓的派头,匪夷所思,友子气噎。这种淡定姐的人物个性为影片情节矛盾的起因埋下伏笔。明珠又违规在酒店的阳台围栏边抽烟(100:38),见到友子理也不理。而获得阿嘉爱情的友子一反与她的疏戒,主动与她谈心。“可以给我一根烟吗?”“你别给我说日文,我不懂!今天以后,你就不必看到我们这些讨厌的人了。”“我爱上阿嘉了!”(嘲讽)“日本人哪懂爱情?”“你被日本人伤过心吗?怎么对我们那么偏见?是大大的父亲吗?(明珠狠狠地白了友子一眼,扭头抽烟)你一定被男人伤得很重!”“早就心死了!”“我也在寻找一位死心的恒春女孩,不过她现在大概也八十岁了吧!她也和我一样叫友子!(明珠低头略有所思)??偷看过那些情书,那是我所见过最真最美的思念,一定可以医治一位心死的老人!”(明珠急写下一地址) “把邮包送到这个地址,那个也叫友子的女孩住在这里!”“你怎么知道?”(沉吟) “她是我的祖母! (解开影片最大悬念。)值夜班的明珠站在夜空下酒店的阳台围栏边(117:44),听着海边传来的音乐会歌声。她很释然,因为老辈的情感灾难曾经长期遗染了后代们的心灵,如今终于得到解脱,让她的人生有了月光般的光明。此时观众的心终于陪着这位配角一起安顿了。

四、关于美玲

夏都沙滩酒店大堂副理美玲职业素养高,待客主动热情,积极关注客情,娴熟而不显山不露水的敬业方式,与马拉桑形成鲜明对比。美玲的工作范围就限制在大堂迎宾,但几乎每一次剧情的转折都与她有关。看到民意主席和代表进店,(18:12)她快步笑迎。代表们来找酒店经理为原住民争取组乐团机会,气势汹汹,不理会她。她处乱不惊,马上到就近总服务台打电话通店经理,表现了职业化的快速反应。接到必须挽留友子住下接洽乐团事宜的电话时(24;39),她立刻向走廊那头的旁门飞奔而去,明显违反了不得在店内跑步的规定。但观众看见她抄近道在路上拦住大客车,却为她的胜出叫好,松了一口气。紧急刹车让友子翻到在车内,气愤异常,司机示意有人拦车。美玲恭谦地向友子作揖求谅,与大家一起前呼后拥地护送友子重返客房;在拐弯处偶遇推销员马拉桑,美玲机灵地抢过一提袋小米酒,借花献佛,当做进店礼物奉给友子,表现m酒店为挽留客人所做的全员努力。美玲并不漂亮,但她粉红色的制服上衣很动感,像一只飘忽的蝴蝶,几乎夺了女主角的戏。乐团晚间在酒店娱乐室演习,美玲开门热情迎接大家的首次排练(43:10)。她悄悄递给阿嘉一小杯米酒,引领这位久候不至的主乐手进场,平息了民意主席的无明业火,让排练场氛围正常起来,使 2

乐团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这些轻巧的举动显示了她的善解人意和举重若轻的高超职场本领。马拉桑的勤奋推销有了回报。美玲通知他快送60瓶小米酒到庙会喜宴(66:20),他顿时狂喜,唐突地抱起美玲庆祝。美玲怏怏不快,走出排练场十几步后,忽然又折回来为乐团关上门。显然,职业动作已深深融化在她的脑海和行为中。编导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加之该配角杰出的表演,不能不说是此片精华之外的精华。

五、关于老年友子

她仅显现了两次(108:15和123:30),无一句台词,无正面影像,几乎无动作,留给观众的清晰记忆只是她坐在后院凳子上的挺直后背。编导赋予她的是具有普世价值的终极关怀。其实,他们这一代人是残酷战争的见证者和牺牲品,终其一生所斩获的爱情只是纸上谈兵。她承载了七封来信中所有的离情别绪和无尽悲哀,白发尽染。她迟钝的反应,缓慢的动作,粗糙的老手,辛劳的日子,令观众唏嘘。她的存在是影片第一条线索的开始和结束,以静制动,无风三尺浪。真个是无论在爱情上还是在坚忍上,后人只能望其项背,寓意深刻,人物雕琢到位,点到为止。

六、关于六十年前的友子

观众期待的谜底直到影片结束时分才揭开(124:22)。影片里外的人正为乐团演出成功高兴,忽然间峰回路转,镜头里是当年一袭白衣的友子站在人头攒动的码头上,像芬芳的玉兰花那么晃眼。她手提行李箱四处张望,打量着过往的人群,等待日本老师的到来。汽笛鸣响了,她仍不失希望地巡梭着轮船和码头。当离人跪在船舷边露头偷窥时,她满怀狐疑地立在码头的夕阳残照里。近镜头的友子嘴唇微合,眼目微眯,脚步微移,身体渐渐后仰。她是送行人中最光耀、最无奈、最可怜、最含蓄的一位。送别本已欲哭无泪,友子焦急是因毁约的重击姗姗来迟吗?有心的观众会联想到好莱坞女明星嘉宝“无表情的表演艺术”,她站在《瑞典女王》的船头上,那毫无表情的镜头是电影史上绝无仅有的,是模仿不来的。但《海角七号》里青年友子轻轻转动的身躯,稍稍紧蹙的眉头,表演的确出色,与剧情十分贴切,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她似乎把一段无疾而终的爱情演绎得更彻底,把绝望用电影语言描绘得淋漓尽致,把心痛直接锥刺到观众胸膛里,衬托出主角阿嘉和友子的爱情宝贵——留下来,或者我跟你走。获得新台币四亿多元高票房收入的《海角七号》有许多突出的特色,但是它强烈的人文情怀所表现出的艺术处理细节和人物的艺术形象,值得研讨。《海角七号》纵然有男女主角的优秀表演,但那些配角的塑造,人物性格发展的轨迹,随故事情节而变化得十分鲜明可爱,连带刻画人物性格的许多细节,都对影片的艺术性起到了拱云托月、水涨船高的作用。

电影语言是创造艺术形象具有审美价值的表现手段。所以,使用电影语言,兴许我们也得像许多艺术家那样,“在总结创造艺术形象的经验时,总是把能否从生活中捕捉到的这种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同时又具有普遍意义的事物,当做成败的关键”。与其说《海角七号》恰合了经济低迷时期的民情需求,毋宁说艺术价值和文化品格更重要。

二、《小时代》参考影评

《小时代》里的女性主体意识

3

郭敬明自创、自导的电影《小时代》自上映一个月来,各界褒贬不一、毁誉参半;本文仅就影片所体现的鲜明的女性主体意识、特别是影片所渲染的女性自立自强的精神气质进行分析,指出影片对大众女性尤其是年轻知识女性在树立价值观方面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一、女性主体意识的内涵

从人的主体性概念出发,女性主体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在当今社会转型期,女性主体意识的内涵更加丰富,本文所要重点论述的女性自立自强的精神气质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所以将电影《小时代》放在女性主体意识的范畴内进行解读,不仅是因为影片里的女性自立自强精神气质丰富了女性主体意识的内涵,而且影片独特的女性叙事方式及其对女性生存和命运即女性生命体验的关注,也极大地凸现了影片的女性主体意识意味。鉴于此,本文将主要从这两个方面:一是《小时代》的女性叙事和女性生命体验,二是《小时代》里女性自立自强的精神气质来展开详细论述,以此解读《小时代》里的女性主体意识。

二、《小时代》里的女性主体意识

《小时代》用第一人称“我”林萧的视角展开叙述,以四位年轻女性的生活轨迹作为主线,描写了女孩们在物质上追求经济独立、情感上理性坚强的精神气质,也即自立自强的精神气质,这些都深刻彰显着影片的女性主体意识。

1、影片的女性叙事和女性生命体验书写

《小时代》之所以首先适于在女性研究的范畴内进行解读,缘于其独特的女性叙事视角和影片对故事里女主人翁的女性生命经验的书写。

(1)女性叙事——“我”视角

影片伊始便告知受众,故事将以第一人称“我”林萧的视角展开;“我”作为一名女性个体,有区别与男性的独特观感和认知,“我”的叙事带着女性眼光贯穿始终,是女性的一种自我言说。《小时代》以女性的“我”作为事件的叙述主体,自然而然地体现着影片的女性主体意识。

(2)女性生命体验的书写

影片《小时代》以姐妹情谊为基点,重点展现了四位年轻女性两个方面的生活体验:一是物质上追求经济独立,二是情感上理性坚强。物质上,年轻的女孩们(大学生)靠自己的努力追求经济上的独立、自足:顾里修双学位做生意,物质富足;林萧找工作赚钱,其间变得更自信勇敢;南湘家贫,坚持画画谋生,并坚持追求自己服装设计的梦想;唐宛如大大咧咧、乐观知足。情感上,四人同时经历失恋,但并未一蹶不振,她们依然在努力做好各自的事情,不放弃心中的向往。影片中,四位女性自立自强、努力追求各自的梦想,其实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小时代》下重笔墨对这种女性生命体验进行描述,是影片女性主体意识的重要体现。

2.女性自立自强的精神气质

《小时代》的创作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是当今社会现实的某种反映或思考,具体地说,《小时代》关注的是当今社会年轻女性的成长和命运问题,而这个话题我们并不陌生,曾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的电视剧《蜗居》(2009)就与此题材密切相关,但《小时代》所反映的女性自立自强的精神气质与《蜗居》里的“女性天赋论”有本质不同,它意在引导年轻女性增强自己的女性主体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积极向上的激励意味|二20xx年电视剧《蜗居》在全国热映,社会各界反响强烈,而其中最有争议的焦点之一便是海藻这个女性角色。《蜗居》所演绎的海藻代表了一类女孩, 4

她们年轻漂亮有学识,梦想有所成就但无奈在现实面前却步,偶然遇到有些成就的男士向她们伸来橄榄枝,她们便寻求捷径,做了二奶或小三。这些女孩凭借自己的年轻和美貌,从男性那里得到金钱物质,但同时也沦为男性的附庸,丧失了其自立自强的独立的女性人格。我们不仅唏嘘,我们想要的女性解放和平权难道就止于此吗?与《蜗居》相比,《小时代》里四位女性的生命体验大不相同,甚至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小时代》里的女孩们热情朝气,她们懂得凭借自己的努力追求经济上的独立,而不是假借所谓青春资本依附男性,为金钱物质丧失自我;在情感上,即便爱情遭遇滑铁卢,她们也并未一蹶不振,她们对男性主导的世界未过分崇拜也未恶意抵抗,两性之间更平和,而就在平和之中,女性的形象立刻光辉。影片对女孩们的物质追求和情感经历的描写散发着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特别是女孩们自立自强的精神气质,对女性主体意识做了最好的诠释。

《小时代》自上映以来备受关注,它对年轻女性成长和命运的关注,必定引发女性对其自身价值观的重新审视和思考,我们期待女性自立自强的精神气质逐渐闪耀光辉。结语《小时代》的问世源于其时代土壤的滋养,影片里鲜明的女性主体意识是对当下社会现实的思索。四位女孩以自身的不懈努力追寻经济独立自足、情感理性坚强的自立自强的精神气质,值得所有女性尤其是年轻知识女性思考,这对她们重新认识和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三、《逆光飞翔》参考影评。

《逆光飞翔》:光影上的命运双人舞

观毕《逆光飞翔》,应说本片最大的成就在于透过光影镜头和声色元素探索主角眼中 的世界,其对于塑造人物性格和传递情节十分出色,怪不得泽东电影公司对它青睐有加,这应说是本年度到目前为止院线上映国片里,除了《一代宗师》外声光画最 出挑的真人电影,王家卫显然也很中意这部电影中影像符号传递出的美学风格,可以说,在风格上,张荣吉走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逆光飞翔》片头一开始的镜头,观众就能快速被本片特有的摄影风格,大量逆光镜 头、故意失焦镜头、剪影镜头和局部特写,以及对它们的交叉剪辑使用,快速将观众带入到主人公黄裕翔近乎失明的视角,去体会这个世界:火车轰鸣出隧道,钢琴 琴键的美妙奏响,敲打玻璃杯子的响鸣,抚摸各类墙面的吱耳声音,倒入水杯的涓流细声,海潮之声,用光影的切换和大量声音元素的切入完成了对他的来历和小时 取得的成绩的交代,这个片段信息量巨大,它传达了三个重要的信息:黄裕翔因失明而练就对于声响特有的敏感,他小时延至成人的心结,以及暗喻本片主题“对光 明的触摸”——用逆光镜头展示黄裕翔对于光明的渴望,英文片名则更为直观恰当:“Touch.of.The.Light”。

其后影片情节的后继呈现,法国摄影指导Dylan Doyle将这种摄影风格更为放大,不光大量继续采用逆光和手动跟焦,最关键的是交代本片的女主角小洁的心路时,大量采用了镜中像镜头来传递她的心理活动 信息,电梯里情不自禁的试舞,夜深人静时的痛哭,参选时镜子的舞姿,这些镜头不仅是这部电影美学上的展示,同时也是展示戏剧结构上人物二元关系的一种手 段。

从小洁和黄裕翔的人物关系来看,在未偶遇之前,他们在各自的世界里各有各的束 缚,小洁找不到生活前进的方向,痴迷舞蹈的她却为了家庭的生计被迫放弃学业,也放弃了舞蹈,而将全部生活重心寄托在男友身上,当发现男友撇腿的时候,她的 精神崩塌了,苦恼且无助;而黄裕翔则刚刚摆脱对母亲的依赖,无论是精神,还是生活的自助上,他同样陷入了危机,同学对其轻慢使其 5

更加孤立,激发了他更强的 自尊心,断然拒绝老师劝其参加音乐选拨赛的机会,这个退缩,源自黄裕翔小时参加音乐赛拿到第一名却被讥讽为“因为是看不见东西”的刺激。

两人偶遇之后,逐渐向对方敞开了心扉,也成为彼此心灵的镜子且互相取暖,这是本 片剧作上很棒的一个处理,小洁从黄裕翔身上看到了坚强,看到了对生活不屈的斗志和毅力,深为震撼,才下决心战胜生活的困顿和内心的软弱,剧中小洁留给黄裕 翔的录音带很清楚地点明了这点“因为有你,让我相信我所遭遇的一切,并不是在阻挡我的前进, 更是让我下定更大的决心。”而黄裕翔则因小洁介入其生活,而带来了对人生更多的感悟,虽然他看不见事物,但从小洁身上,他触碰到了光明和快乐,这已足矣, 足以让他迈出因之前经历而不敢迈出的人生脚步,他不再是那个跄跄踉踉的孩子了,他开始融入普通人的生活,他还被小洁的话激励出了参加音乐比赛去展现自己潜 力的动力,“谢谢有你,让我明白,如果对喜欢的事情没有办法放弃,那就要更努力地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存在。”

这种从视觉上设置的镜像关系和结构上的二元相关最终转换成了核心的两重关系,两 人都从对方身上找到了战胜生活的希望和勇气,于是,双双展开了一场在光影上的命运之舞,黄裕翔在内心想象舞蹈的情景,以完美的韵律攀上了未曾攀上的音乐高 峰,收获了热烈的掌声,也收获了母亲欣慰的泪水和评委及同学的尊重;小洁则在香港挑战自己的潜力,即使失败也不要紧,因为她已经明白了她自己的人生方向, 从此不再迷茫。结尾高潮戏的交叉剪辑最终完成了这种视觉元素过渡到核心命题的处理,非常漂亮。

张荣吉的处女作虽如此让人惊艳,但有人说,这还不是一种小清新台湾电影?气质上 应该说是,但它还是有区别于其他这类影片的很多特点:首先,这部电影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张荣吉并不想把它处理成纪录片,而是处理成剧情片,且让黄裕翔 自己出演自己,效果不俗,这份勇气值得嘉奖;其次,它植根于小清新,但最终结果完成了由小清新往自我觉醒的蜕变,从而对生活的课题有了担当,不再单薄;最 后,它很难得,不再受过去年代和时代潮流的影响,而是从现实生活和自身经历挖掘成长的力量,甩下了台湾电影惯有的政治包袱,也不再被青春片常常盲目伴生的 时髦元素而挟裹,这让它区别于台湾这几年的《男朋友.女朋友》、《艋舺》、《翻滚吧,阿信》等青春元素的呈现,很清醒,很难得。

还值得一提是片中的一众配角,延续了港台电影的优良传统。无论是扮演黄裕翔妈妈 的李烈,还是扮演COCO饮品店老板的纳豆,以及本色出演的许芳宜、柯淑勤,都十分抢戏,让人难忘,女主角张榕容也从本片看出了可塑性,前途可期。片中有 三段交叉剪辑,影像衔接处理得简洁有力,让人物之间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加了情绪感染力,也是本片在技术处理上的亮点之一。 最后还是得说,本片依旧犯了大多数处女作同样的幼稚毛病,主角黄裕翔被塑造的过 于简单,行为单一,虽然本色出演,展现了他的毅力(自己摸索从宿舍到教室上课,应该源于其真实经历),但勇气突破的剧作方面,没有内心逐步递进,从而发生 转变的说服力,而太多来自于外界的刺激,这点上,同类型音乐题材的《闪亮的风采》有太多角色内心挖掘的处理值得张荣吉借鉴。

四、《团圆》参考影评。

《团圆》:正午的乡愁

6

这年头,已经很难有机会在大银幕上看到一部沪语电影了,也难怪,电影作为强势的大众文化产品,自然要考虑跨地域传播的效果。就大中华地区的情况而言,由于官方语言建立在北方语系的基础之上,吴侬软语在电影对白中的地位也就日趋下降——这跟春晚其实是一个道理。

所以,在大银幕上听到 字正腔圆的上海市井方言时,那种感觉很奇妙,而且,由于《团圆》的小成本文艺片性质,已经基本断了在商业院线里公映的念想——就目前内地的电影放映制度而 言,不能在商业院线里公映,也就意味着没办法跟广大观众见面了——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上海观众是看不到《团圆》的(当然《团圆》真公映了他们也不一定会去 看)。于是,位于北京一隅的某个文艺电影放映场所便成了能一睹《团圆》真容的稀罕地界。其实《团圆》的剧情并不复杂,就是讲一个国民党老兵从台湾回沪探 亲,想跟失散多年的妻子团聚的故事——不过当你坐在北京的电影院里看着操持沪语对白讲述上海老弄堂故事的胶片时,那种感觉无疑有点穿越。

《团圆》是有意反商业 化叙事的,影片被导演王全安处理得很恬淡,不过德国摄影师卢茨很显功力,在一个个节奏平稳的长镜头中,卢茨把王全安对日常生活的体察细致入微的展现了出 来。故事的发生地被安置在上海,这显然是导演的有意安排。时至今日,经过现代化洗礼的上海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一个醒目符号,但凡与发达、时尚、开放沾边的 意象,上海都是当仁不让的形象代言人。不过上海又是多面的,对一个常住人口超过千万的大都会来说,发展的不平衡不可避免的反映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但不管怎么说,《团圆》把镜头聚焦在了一个有些破败的老弄堂里,对于习惯了在影像中捕捉上海“繁华”一面的我们,这当然有些视觉挑战。

你不能指责王全安遮蔽 了上海,事实上,上海的锦绣身段在《团圆》中仍能被我们一览无余,东方明珠、金茂大厦、外滩这些时尚地标在电影中仍是随处可见,一个有趣的镜头是:在绵长 的弄堂远端,东方明珠的身影婀娜多姿的矗立在蓝天下??去过上海的人都知道,这是实景拍摄——上海就像一个百变女郎,换一个角度看就会有截然不同的味道。

片中的戏剧冲突完全集 中在家庭内部,当台湾老兵提出想接妻子去台湾颐养天年时,这个上海小市民家庭的内部矛盾一发不可收拾:对于台湾老兵带来的“巨额赔偿费”,几个子女为如何 分割而大打出手。应当说,这是家庭伦理剧的常用路数,看电视剧多的观众都有经验,矛盾就是郁积到这一刻才能爆发的。

台湾老兵就像一个闯入 者,而上海弄堂里的平静家庭则被这个不速之客搅得天翻地覆——这实在有些吊诡,当两岸度尽数十年劫波,失散的亲人终于相聚时,他们却发现自己处于一个无比 尴尬的境地,而这种尴尬又集中通过老兵的旧妻传达了出来:一方面,她跟台湾老兵生离死别,还为他生下了孩子,并度过了数十年的艰难岁月;但另一方面,她又 是这个家庭的妻子、母亲,她是这个家庭“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此,导演王全安精心设置了一场台湾老兵和上海夫妇共饮的戏,在一个意味深长的长镜头 里,旧妻坐在中间,台湾老兵和旧妻现在的丈夫(一位解放军老兵)分坐两端,两人共同抒发着大半生的国仇家怨,所说是血浓于水,但多年的隔阂不仅让二人的现 在有了分隔,这种分隔甚至波及到了二人的记忆中:台湾老兵说他离开上海那天狂风暴雨,解放军老兵则说上海解放的那天是艳阳高照。

的确是艳阳高照,如今的上海,正处在一个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盛世阶段,全社会都沐浴在正午的阳光里,繁花似锦、发展如涛,但正午的阳光下,也挥不掉那一绺深埋的乡愁。

最后,台湾老兵只好孑然一身返回台湾。

7

五、《被偷走的那五年》参考影评。

《被偷走的那五年》:残酷记忆与冷酷伤逝

要谈《被偷走的那五年》,首先绕不开今年早前上映的《分手合约》。两片均由白百何领衔,均暗藏 “那五年”的时间悬念,且均是先喜后悲的催泪格局,甚至让人觉得,白百何完全没必要接重复类型的戏。然而两片又有太多耐人寻味的不同,比如导演黄真真对剧 本亲力亲为,对具体细节的细腻处理,尤其是影片安乐死的落点,皆是韩国导演吴基焕简单的韩式催情大法所不及。

关于“那五年”核心的扣结,《分手合约》的处理是强迫式的,何悄悄以李行不能满足其物质追求为 由约定,“如果五年后,双方都还单身就结婚”。这样的剧情设定狗血淋头,既然李行能从中学一直到大学细心呵护着何悄悄,且能在约定期满的五年后费尽心机用 假结婚来垂钓何悄悄的回归,那么他为何不能在这五年间偷偷地体察她、关心她,并发现她言不由衷的隐情(治病)?相比之下,《被偷走的那五年》中黄真真对 “那五年”的处理则要机巧得多。影片开篇用了一段男女主角互动的粗粝DV影像,将一对恋人的蜜月时光描摹得亲密无间,然后急转直下,进入五年后何蔓的失忆 光景,用寻找五年记忆的方式来构架主叙事。这样处理的好处还在于,它在营造故事悬念的同时,还抽丝剥茧地融入了何蔓对那五年人生的探寻、追诘、悔恨、检讨 以及弥补的企图。

失忆在偶像剧中往往像个自来水开关,编剧们则像是些戏水的孩子,从不懂开源节流的道理。在《被 偷走的那五年》中,关于那五年的记忆显然是经过精细策划的。同样是用车祸来表现失忆的成因,黄真真选取了开篇蜜月期的一个小车祸来转景,有意让人误以为这 次车祸就是失忆的症结,再往下看才发觉上当了,关于记忆分水岭的另一起车祸其实发生在若干年后的离婚日。在记忆的选择上,黄真真将何蔓对谢宇婚后所有矛 盾、背叛和不可调和的部分全部抽离,故事的戏剧性立马呈现出来——一个回到了甜美婚姻的原点,一个则早已跑过这段婚姻的终点,他们就这样错位地重逢,并在 追寻与检讨中重新聚合真爱。

影片最后二十分钟得另当别论。黄真真用了不到十分钟描摹蜜月的甜美,用了差不多一小时追寻那五 年残酷的记忆,并重构爱情的美好,这些都在《分手合约》水准之上,令人小感意外的是,她又用了二十分钟来探寻更加残酷的伤逝,继续《分手合约》的剧情脉 络。影片的尴尬正在于此,如果它以谢宇的二度求婚圆满收官,影片将奔跑在另一种调性和轨道上,而一旦落入韩剧式的生死别离,《分手合约》的票房篱墙又横亘 在前。当然,黄真真的口味比吴基焕要重得多,触觉也更敏锐,她最后用一个似是而非的镜头将故事落到了安乐死的宏大命题上,让影片又多了几分生命不能承受之 轻的凝重。

关于失忆的佳作很多,比如动作类《记忆裂痕》和《记忆碎片》,比如言情喜剧《初恋五十次》,如果没有《分手合约》在前,《被偷走的那五年》可能收获的美誉会更多。

六、《摩登年代》参考影评

《摩登年代》:让残酷现实欢乐起来的魔法

自从宁浩的“疯狂”系列收获了疯狂的票房后,华人电影圈看到了黑色幽默的力量。只可惜其后的追随者都未能把握住黑色幽默的精髓,模仿得不伦不类,不仅票房 难以再现奇迹,更是成为了烂片的重灾区。徐峥是个对喜剧有深刻认识的人。在喜剧片毫无起色的黯淡时光里,只有他主演的几部作品《夜 店》、《人在囧途》和《搞定岳父大人》还算得上是值得一看。于是乎,他自导自演的《泰囧》爆了。大家终于再次见识到了优秀喜剧的力量。他主演的新作《摩登 年代》备受关 8

注,就在于我们从中看到了徐峥所坚持的那种喜剧----以浓浓的情感做依托,以荒诞的生活际遇出笑点,以实现苦中作乐的坚持为魔法。

好的电影得来源于生活,似乎是所有人都懂得的道理。我们甚至还为其发明了“接地气”这样一个称谓。不过由于电影圈现在热钱多,很多人图得也变成了来钱快。 基于生活搞创作这种耗时间的事儿,远不如山寨和模仿来得利落。徐峥近几年的作品之所以能够让观众看得舒服,便在于它们往往更贴近观众的生活状态。他参与的 喜剧段子都不依赖于演员的出丑卖傻,而是让他们在生活中跌入两难之境,或面临未曾想过的巨大落差。《摩登年代》中徐峥饰演的骗子魔术师既不丑也不傻,却依 然在被女儿刁难时萌得可爱。00后小鬼灵精张子枫饰演的女儿,虽然咄咄逼人的时候有些不给人活路,但是脑筋转动贼快的她总能做出惊人之举,让观众用轻扬起 来的嘴角对其表示佩服。

其实《摩登年代》里的这个年代一点儿也不喜剧。这是我们现在处在的时代,具备非常残酷的现实。富人往往不具备与其财产相匹配的素质,穷人往往得不到证明自 己本领的机会。已经把一部分人踩在脚下的人一抬头便会发现,自己依然被巨人玩弄着;已经破罐子破摔的Loser一低头竟然发现,自己还被更加弱小的人依赖 和信任着。那些并不心存害人之心的好人,也常常会因为外界的压力而大发雷霆,以至于伤害到与自己最近的身边人。然而《摩登年代》告诉我们,在这个残酷的现 实中,依然存在着令一切欢乐起来的魔法。并且,只有心底最纯净的人,才会相信并看见这个魔法的施展。

喜剧再搞笑,也必须要有情感作为地基。没有情感的喜剧,就只剩下了闹腾。《摩登年代》不是疯癫喜剧,而是情感喜剧。徐峥和张子枫这对儿“大叔+萝莉”,继 承了这一经典模式的情感可塑性,在影片的后半段,用细腻的对手戏,把亲情主题做出了厚度。这一招以柔胜刚,让《摩登时代》的格调精致起来。观众会看到自己 所生活的残酷现实,原来可以被这对儿父女,以这样一种魔法,变得欢乐起来。

七、《激战》参考影评。

《激战》:情感才是最有力的拳头

在之前看过的所有关于拳击题材的华语电影中,能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好像只有20xx年李仁港拍摄的《阿虎》。不过,看完林超贤导演的《激战》之后,十分庆幸华语电影拳击竞技题材中又收录了一部精品力作。的确,无论是在影片剧作结构还是人物形象刻画上,《激战》确实是华语电影同类题材之翘楚。

一 般而言,拳击题材电影的故事设定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表现主人公的励志故事,如史泰龙主演的《洛奇》。洛奇由一个默默无名的业余拳击手通过刻苦的训练获 得争取拳王的机会,讲述了一个美国梦的励志传奇。二是通过拳击运动表现情感关系,如李仁港的《阿虎》。片中落魄的阿虎为了重获父亲的尊严,复出拳台,父女 之间的情感刻画丰富细腻,为影片增色不少。而林超贤的这部《激战》在故事设定上,这两种表现方式都有所涉及。

张家辉饰演的程辉在片中主要是负责励志部分。一个48岁的过气落魄拳手,年轻时期虽然获得过两届拳王,风光一时,但却因为打假拳而毁掉了自己的前途,债务累累,只能在拳馆做着杂务及减肥教练。或许,对于一个48岁 的中年男人,下半生也许就这样平静而平凡的渡过了。然而,片中有一个震撼的镜头重新点燃了他生活的斗志,令人印象深刻:程辉躺在地板上,看到在几乎没有 9

水 的鱼缸中,一条金鱼嘴巴一张一合的在大口呼吸,好像在作最后的垂死抗争。其实,这条垂死的金鱼就是程辉生活的真实写照,究竟是向命运妥协还是与生活抗争? 程辉选择了后者,最终凭借着自己的顽强毅力重登拳台,重获生命的尊严。而彭于晏饰演的富二代林思奇主要是通过格斗运动来表现与父亲之间的亲情关系。父亲生 意场上的失败令其一蹶不振,更是抱怨儿子一事无成。于是,儿子林思奇为了证明自己可以坚持做完一件事,更是为了鼓励父亲重新振作起来,毅然选择格斗这项运 动来证明自己的决心,最后父子二人冰释前嫌,格斗运动在这里成为联系父子二人关系的一条情感纽带。

在剧作结构上,影片设置了两个主要人物,一是落魄失意的中年男人程辉,一是父亲生意失败的富二代林思奇。这两个主要人物都属于那种在生活中特别失意的人,都 需要通过格斗运动来重拾生活的尊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因此,综合格斗这项运动成为贯穿起这两个人物的一条中心叙事线索。在影片前三分之二,主要是作为 师傅的程辉教授徒弟林思奇一些格斗要领,登上拳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影片后三分之一林思奇受伤退出比赛之后,则是抛砖引玉,引出师傅程辉复出拳台,书 写了男性的尊严与荣誉。这种双重励志的结构设定都是贯穿在综合格斗这项运动的叙事线索之中,并且使得两人在拳台上都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可谓一举两得。

作为一部格斗题材电影,影片中的动作戏酣畅淋漓,精彩绝伦,保持了导演林超贤对于动作片一贯娴熟的掌控能力。格斗动作场面在片中占据了大量的篇幅,片中的动 作戏份拳拳到肉,极具写实风格。导演在拍摄格斗场面时经常运用悬念以及“最后一分钟营救”的手法表现两人在贴身肉搏时的对峙情景,再配上具有强烈感染力的 音乐的渲染,更能调动起观众的情绪,使得整个动作场面紧张刺激,血脉贲张。影片最后程辉被对手困住时绝地反击自动脱臼的段落可谓妙笔,与影片之前出现的两 次惯性脱臼形成前后互文关系,作了很好的伏笔。

如果说抛却影片中的情感戏份,只保留动作戏份的话,《激战》仍可视为一部非常好看的动作片,但也只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动作片罢了。然而,正是有了片中的情感戏 份的参入,才使得整部影片的剧作结构层次更为鲜明,内容上更具有深度力量。影片节奏控制的非常好,一张一弛,既有令人荷尔蒙迅速飙升的格斗动作戏份,也有 十分轻松搞笑的温馨段落。片中的文戏十分出彩,主要是集中在程辉与那对母女之间展开。而这组关系的设定有点类似于欢喜冤家,由一开始的那种矛盾隔阂到渐渐 的矛盾化解,成为彼此生活中的依靠。特别是片中程辉与小女孩小丹的关系设定,已经超越了那种形式上的父女关系。在不断的相处过程中,双方都给彼此带来了一 些生活或是情感上的一些变化,生活变得更为积极乐观,情感更为真挚热情。张家辉与女儿的饰演者李馨巧的表演极具生活化、情感真挚自然,两人正是凭借本片中 的出色演出获得了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最佳男女主角奖,可谓实至名归。

《激战》算是一部香港与大陆拍摄的合 拍片,但是影片的成色却最大程度的保留了香港电影味道。虽然影片大部分故事背景都发生在澳门,但是片中所呈现出来的城市空间与香港电影中所呈现出来的空间 形态几乎大致相同。逼仄拥挤的住宅空间,狭窄幽暗的街头巷道,小人物的悲欢离合都极大程度上体现出了传统香港电影的那种纯正味道。而最重要的是影片中反应 出的底层小人物对于命运的挣扎与抗争,正是传统香港电影所一脉相承的。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情感,才是最有力的拳头。

八、《有种》参考影评。

10

有种:张元的现实主义和女朋友

导演张元说,电影《有种》是他二十年前的作品《北京杂种》的续篇。不过,这个续篇不是接着讲崔健、窦唯、臧天朔、何勇、刘小东等人成名后的生活,讲的是二十年之后新一波的“边缘人”——“80后北漂”的生存现实。据称,电影取材自张元摄影作品《有种》中人物的故事。但和前作的不同在于,续篇中的人物是找演员来演的,剧情是经由真实的故事“浓缩”而来的。

前作通过电影镜头记录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边缘年轻人”的生活,续篇则是在电影镜头前演绎出来的人物和故事。按照张元的说法,这部关注现实题材的《有种》还 运用了写意的手法。从电影艺术记录时代的属性来看,前作更真实些,而《有种》通过专业演员的表演,让电影更有可看性,相对而言,也更有票房。

没有哪个艺术片导演愿意完全忽略票房,只是每个作者的妥协程度不一样。19xx年,广电总局恢复了张元在国内摄制影视作品的资格。而从解禁之后的张元的作品看,纪录片与剧情片参半,但个人化风格模糊。张元曾说,不关注现实的电影都是垃圾。但《绿茶》《看上去很美》《达达》这些剧情片文艺味道极强,似乎也与现实无关。

在这些拍给“文艺观众”的作品之后,张元作为中国首部独立电影(张元19xx年导演的《妈妈》)的导演,共和国电影史上开先河式的人物,在票房上还是无甚斩获。

20xx年摄影展《有种》之后,网络上微电影的势头方兴未艾,张元颇为及时的赶上了微电影的小时代。20xx年,张元拍了一部微电影《床上关系》,号称国内首部网络贺岁大片,点击量总数超过1.5亿。不过,这1.5亿的点击量,和这位曾经的地下电影导演的号召力仅有半毛钱的关系,是片名和海报帮了大忙。我印象中,大量的微电影就是加长版的广告片。《床上关系》也是,这并无不妥,广告片也有精彩的不精彩的。

今年,与《床上关系》同一投资方出品的张元的第二部微电影《艳遇》上线,据说十天不到全网总播放量近5000万次。广告效果这么好,“广告费”肯定不少。在电影票房上没有辉煌记录可言的张元,似乎在属于自己的票房回报之路上乐此不疲,还玩着就把钱挣了。

从20xx年的摄影展《有种》到今年11月年电影《有种》上映,历时三年多。我想我们应该能看到张元“关注现实”的诚意,但没有诚意却始于三年前的摄影展。据张元说,摄影展《有种》中的十个故事的主人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北漂”的辛酸往事。但十人中首当其冲的李昕芸却是张元的女友。

李昕芸从近三百人的报名者中入选《有种》的理由是“我从小就喜欢猫。小时候在放学回家路上在垃圾筒里看到了一只死猫。猫的脖子上还被套了一根绳子。我 一点儿都没有觉得脏。我直接从垃圾筒里面拉起这根绳子,拖着这个死猫回到我们家。一路上所有的人在看,说一个小女孩拖了一只死猫在走。可能别人看来是很残 酷的事情,但是其实对于我来说,我只是在想能不能够找到一个医生把它治好。我想让它活。”如果说张元的女友曾经拖着一只死猫的陈年往事,就能让其成为张元 摄影作品的主角,张元对李昕芸确实是诚意十足的。

李昕芸在张元20xx年的作品《看上去很美》中首次出演,再之后成为张元女友。她在之后张元仅有的四部电影中担任女主角。值得一提的是,摄影展《有种》中的十位主人公里,李昕芸是唯一一位在电影《有种》中出现的,这可以理解为李昕芸的演员身份与电影的贴合。但从李昕芸蹩脚的 11

演技和访谈中不知所云的文艺气质看,她能成为张元电影的主角,不得不说,李昕芸原本就是张元生活中的主角。而据说,张元还曾表示电影中“柚子(李昕芸饰)的原型是20年前的王菲”。那么,这样一部号称关注“80后北漂”生存现实的《有种》,诚意何在?谁知道呢。

九、《青春派》参考影评

《青春派》:每个人的那道坎

第一眼看《青春派》是很有趣的,每个 人的高考生涯在不尽相同的状态下都有着相似的东西,同属于荷尔蒙涌动的生理期,属于那些可能的年少轻狂,也是时间留给每一个人的记忆素材,个中滋味万千, 却各自精彩着告诉成人:我们的年轻,就是你们的过往。第二眼看《青春派》,无聊与无趣在不经意间袭来,尽管影片最终并未使愉悦的观看体验彻底沦为鸡肋,但 一种混杂着各色挪用后产生的怪味,并无多大余味,怪只怪,这年头青春越来越廉价。

我清楚的记得很多影视名人推荐视频里 的诚恳,也记得影片预告中疯狂混搭的喜剧效果。《青春派》并没有《致青春》《中国合伙人》那样正襟危坐解剖成长的大野心,也没有《初恋未满》《甜蜜十八 岁》那样专注情感维度并一路到底,但却有着“派”这个字眼的青涩与暧昧。《美国派》是好莱坞厕所青春片的代表,尽管下限偏低,但成长线条梳理出来了,也就 成了。《青春派》则在试图罗列青春期性冲动所致的种种出位行为时,倚靠高考这个核心事件为各个主要角色立个性,塑形象,试图自由表达。但可惜的是,高考是 神圣的,尽管有英语老师揶揄一般的翻译说明这样的小细节存在,高考始终以其崇高的威望成为无论现实中还是影片里几代人心里的那道坎。

除了主角居然同学,其余大部分角色的脸谱化是影片最能体现国产电影近年来越来越风靡的重形式轻叙事弱点的典型。短短的90分 钟需要呈现一年里超过六个角色的经历不容易,除却男主角最终给未遂的初恋致电贺新年时的那份坦然尚算水到渠成,其余大部分角色始终欠了一口气。好在包括秦 海璐在内的绝大多数演员始终真诚,就算学生演员时而生硬时而过火,我们终能在编剧散布在影片各处的笑料下忽略这些不成熟。

《青春派》没能提供一个严谨的剧本以 彰显属于青春期的专利个性,虽然开端和结尾同为毕业照时间,虽然故事横跨一年最终顺利剑指高考,但居然同学失败的初恋和他周围男生萌动的春心又占据了影片 大部分篇幅,这种口号式的主旋律与自由化的情感潮混搭下最终的效果是:你满心欢喜的看完电影,却在散场后未必有兴趣咀嚼一下惊艳出场的侯孝贤为何只是画了 个不规则的园。好在影片处处与时俱进,在大量现代化且不伤大雅的笑料下可看性很强。全片可能被观众谈论的除了居然同学的外化性格形象,还有就是类比于片中 高考的“当初我考的时候怎样怎样如此这般”。但精彩的小段落却未能成就叙事的连贯,剪辑的干涩也未能达成应有的情感冲击力,就像很多走过高考时光的人一 样,过了这道坎,人们更多愿意的是回味课堂课件的琐碎,而不是高考本身。规则限制,最终让《青春派》这道题不得不符合某些规章制度,以达到全国传播的可能 性。

看电影的,在《青春派》中可以找到人 生中情感的坎,成长的坎;拍电影的,尝试了在游戏规则下尽可能让电影的代入感与可看性保持在一定水平线上,而似乎这规则也是个坎,而且可能是道过不去的 坎。好在只要你足够温和,只要你是或者曾经是高考大军中的一员,《青春派》就是可以一看的电影,没有启示,没有教条,但其呈现的,正好是属于每个人的那道 坎。

12

十、《落经山》参考影评。

《落经山》:人性之美与自然之美融为一体

从《北洋水师》、《战争子午线》、《红河谷》、《紫日》、《黄河绝恋》到今天上映的《落经山》,冯小宁一如既往的身兼数职,从编剧、导演,甚至到摄影,他都亲自操刀。这是一位真挚勤奋而又多才的电影人之表现。所以,不管最后作品呈现得怎样,他都可算是伟大的导演之一。

电影开篇,当双眼凝视在那浩瀚壮丽的群山,湮灭变幻的广阔天空,还有那穿透于秋意森林、闪烁在 宁静湖面上的温暖阳光??万物生生不息,飞鸟飞翔于天与山的怀抱中,人在最接近天空的地方挥刀禅心,这是一种人类无法承受的自然之美,无论生理和心理,美 得每一帧都可以截图当桌面、每一秒都令人窒息。

所以,在美学意义上讲《落经山》是成功的,在这里,高山是美的、河流是美的、丛林是美的、村庄 是美的,人类本身也是美的??这是冯小宁作品一贯的作风,既有气势磅礴的美,也有温柔动人的美,但是,这所有一切别有风情的唯美,都被战争和侵略者无情的 摧毁。那一群强势者带来的对比和落差,是直击我们心灵的落差和直刺灵魂的震撼!

影片的前半部分,节奏是比较慢的,在那些相对重合的画面和桥段轮回中,我所理解的是导演想通过 这些镜头中那些人间仙境,以及山下、山上纯朴真诚的人,来慢慢感动和净化观众的心灵。片中李正饰演的哑巴就是最为显著的例证,虽然影片始终没有清晰的交代 他的真正来历和身份,但从他起初的神情和那一次次恶梦中惊醒的状态,可得知他的过去肯定不简单。而在如此清贫宁静的生活、如此善良的老人、如此清纯的女子 影响下,他也慢慢的融入到了这种纯净自然的美丽中。这一熏陶过程,既是哑巴真心向善的回归,也是影片在为后期的残酷与无情在做宏大的铺垫,同时也是向我们 速食时代的观者给予一种真善美的心灵洗礼。

影片后半部分完全颠覆了前半段的纯朴与唯美,这是一场战争必定会带来的悲凉情景。当善良的哑巴 救起并带领那位侵者飞行员走出大山之时,就预示着这是放虎归山,灭顶之灾即将来临。随着自己的恩师、心爱的女人和那些质朴纯洁、不畏强暴、胸怀宽广的农民 一个一个的被砍头、击毙,哑巴成为了这一场灾难的救世主,而他默默的带着那群寻宝的入侵者进入巨洞并开始利用岩洞的奇形怪状大力反击压迫与侵略的戏份,也 是本片最大的亮点之一。

在深不可测的岩洞里,有长达四十多分钟的情节展现,影片所有激烈对抗和欢快的情愫基本都是在深 邃的洞穴中完成的。在入侵者苦苦追求生路寻找出口的狼狈姿态中,我们不但能痛快的辱骂他们活该,还能随着镜头一览溶洞里的绝世美景,那些天然之作,真的令 人陶醉;当哑巴利用洞中地势和自己的智慧与勇敢,将那些恶人一一撂倒的画面出现在眼前时,你会觉得非常的的爽快,而在这场对恶者惩罚杀戳中那些调皮搞笑的 处理,也是冯小宁擅长的细节表现,在相对沉重的故事传说画面中,还能让观众感受到发自内心的轻松与愉悦。

虽然《落经山》是以一段夺宝的传说为故事脉络,但影片并没局限于这个故事的单一中,影片不但以洞穴中精彩绝伦的夺宝之战完成了主要故事的作业,更是在前后参插了一段纯爱、一场救赎,一种人性善恶美丑的较量,一片绝世美景完美展现!

1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