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二级论文撰写格式及范文(最最新)

二级论文撰写要求

(摘自《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渐淡定综合评审办法》)

一、心理咨询师二级综合评审具体评分标准

(一)配分比例

(二)通过标准

1.考生提交论文两篇:

(1)案例报告;

(2)个人分析报告或研究报告。(具体题目可自行拟定。)

2.论文内容为40分,每篇文章各为20分,必须达到下面两条标准:

(1)2/3的评审委员评分合格(≥12分);

(2)平均分合格(≥12分),具备本条标准可进入第3程序。

3.论文口头答辩为60分,每篇文章30分,必须达到下面两条标准:

(1)2/3的评审委员评分合格(≥18分);

(2)平均成绩合格(≥18分)。

二、心理咨询师二级论文撰写要求

1.必须由考生独立完成,不得抄袭或请他人代写,引用部分内容须注明出处,不得侵犯他人的著作权。

2.文章字数不少于3000字。

3.文章一律采用A4纸打印,一式5份。

4.考生应围绕文章主题收集相关资料,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或个人分析,根据自己所从事的实践,得出相关结论,并将这一研究过程和结论以文字、图表等方式组织到文章之中,形成完整的文章内容。

5.文章内容应做到主题明确,逻辑清晰,叙述流畅,结构严谨,理论联系实际。

三、心理咨询师二级论文格式要求

1.文章由标题、署名、摘要、正文、注释及参考文献组成。

2.标题即文章的名称,它应当能够反映文章的内容,或是反映论题的范围,尽量做到简短、直接、贴切、凝练、醒目和新颖。

3.摘要应简明扼要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不超过500字。

4.注释是对文章中需要解释的词句加以说明,或是对文章中引用的词句、观点注明来源出处。注释一律采用脚注的方式(即在页末加注释)。

5.文章的末尾须列出主要参考文献的目录。 

6.注释和参考文献的标注格式为:

(1)图书:作者、书名、出版城市、出版社名称、出版年、版次、页码

(2)期刊:作者、篇名、期刊名称、年份、卷号(期号)、页码

四、心理咨询师二级论文文章的内容要求

(一)案例报告内容

1、一般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个人成长史、精神状态、身体状态、社会功能、心理测验结果。

2、主诉和个人陈述:包括问题发生发展过程,求助原因。

3、观察和他人反映:包括心理咨询师观察的结果和求助者亲友反映情况。

4、评估与诊断:包括心理状态的评估、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依据。

5、咨询目标的制定:包括具体目标、最终目标、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

6、咨询方案的制定:包括方法与原理、双方责任与义务、时间和费用等。

7、咨询过程:包括咨询阶段的划分,各阶段的任务与完成情况。

8、咨询效果评估:包括求助者自我评估及心理咨询师的评估和心理测验。

注:1-4为诊断部分,5-7为帮助部分,8为评估部分。

(二)个人分析报告内容(可根据自身情况参考以下项目撰写)

1、自我成长分析(注:A. 性格  B. 价值观  C. 成长史  D. 人际关系)

C(1)应怎样评估自己的发展史?高峰和低谷分别在哪里?

C(2)我何时意识到自己已成为一个成人了?我是如何处理这种认识的?

A(3)我最好的五个品质是什么?

A(4)在我的人生中哪五个方面是需要增强的?

B(5)我的基本人生观是什么?

A(6)我最近大部分时间的心情是怎样的?

D(7)一般情况下我是怎样看待其他人的?

B(8)在我对生活的看法中,我的宗教信仰、文化背景、道德标准、性别和性倾向分别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A(9)我是什么样的人格类型?

B(10)我心目中的英雄是谁?

B(11)我认为的成熟标准是什么?

A(12)我的个人奋斗目标有哪些?

C(13)什么人或什么事影响了我的人生发展?

D(14)我最好的朋友会怎样评价我?

A(15)人们对我的批评意见集中在什么方面?

A(16)用哪三个形容词能最好地对我进行描述?

2、职业行为分析(注: A.职业目标  B.职业技能   C.职业动因)

C(1)我为何要成为一个心理咨询师?

B(2)成为心理咨询师后,我的情绪问题是否会被明确并得到解决?

B(3)我需要做什么准备才能成为一个心理咨询师?

B(4)我具备哪些条件能使我成为一个出色的心理咨询师?

B(5)我经常出现的反移情问题是什么?

A(6)我对求助者有何期待?

A(7)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何期待?

A(8)我希望从同事那里获得什么?

B(9)我的职业优点和弱点有哪些?

A(10)我的职业奋斗目标有哪些?

B(11)我的同事会怎样评论我?

A(12)希望接待哪一类型的求助者?为什么?

B(13)将如何应对自己的心理压力或崩溃状态?

B(14)如何处理对于自己工作的赞许和责难?

(三)研究报告的内容(可参考以下项目撰写)

1、咨询理论概述(选择某种咨询理论)

(1)咨询理论的名称

(2)咨询理论的发展史

(3)咨询理论框架

(4)咨询技术

2、案例分析

(1)运用上述理论解释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与发展过程

(2)运用上述咨询技术解决心理问题

(3)评估咨询效果

3、个人体会

(1)结合实践谈谈自己对该理论有何新的认识?

(2)结合实践谈谈对该理论的咨询技术有何新的体会?

 (四)文章提交要求

为让学员们更顺利地通过答辩,中心整合师资,为每位学员修改论文,学员在4月7日后,可将论文电子稿发至本中心邮箱(ndxlpx@126.com),老师会及时回复。请学员交论文时用文件名注明您的学号、姓名。如:12223005胡艳案例 和12223005胡艳成长报告。

论文最终纸质版(建议用A3纸正反面打印,骑缝装订一式五份)交稿时间为:20##年5月1日前。

请学员事先准备好两个透明资料袋,在其中一个资料袋中装个人成长报告和案例分析报告各三份,另一个资料袋中装个人成长报告和案例分析报告各两份,并分别在两个资料袋外边的名称栏中注明自己的姓名及报考序号。

 逾期未交考试鉴定中心将视为主动放弃答辩,以免影响您正常考试还望学员在规定时间内上交您的论文!

(文章封面格式和文章撰写格式见附表1、附表2)。

附表1

文章提交封面格式

表2

文章撰写格式

三、案例报告范例

一例严重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

 摘 要求助者张某,女性,36岁,家庭离异,朋友少,缺乏社会支持系统。因工作压力导致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恐惧对象出现泛化,并伴有抑郁、焦虑情绪和失眠现象。求助者有主动求医的意向。咨询师结合EPQ、SCL—90和SAS测验结果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采用系统脱敏疗法,历时四个月经过14次咨询,求助者不良情绪明显改善,恢复正常的人际交往活动。半年后回访,求助者能够与人融洽相处,自我评价有所提高。

 关键词:严重心理问题   系统脱敏法   放松疗法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一般资料

求助者张某,女性,36岁,汉族,初中文化程度,离异,公司职员。

    二、主诉及个人自述

    害怕领导,只要有这些人在场就会出现出汗、发抖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并伴有抑郁、焦虑情绪和失眠现象。前述现象持续约半年。

我从小家庭较困难,全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生活。16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后母亲又生病,家庭经济变得非常困难,妹妹还需读书,我只好辍学担负起这个家。

26岁时经人介绍和一位工人结了婚,当时心里很高兴,毕竟有了自己的家。可是婆婆特别厉害,总是找各种借口和我吵架,而每次争吵,丈夫总帮母亲,我感到很委屈和无助,31岁时,丈夫提出离婚。

离婚后,孩子跟了丈夫,我一个人生活。为了维持生计,找了份保管员的工作,那时非常珍惜自己的工作,即使领导给了很多额外任务,也不敢说“不”,尽管心里不平衡,但是因为怕失去工作,也只能忍气吞声。半年前,一个同岗位的同事,因为开错了发货单而被领导开除。从这事后,我就心里一直很担心,怕自己也会像这位同事一样被开除,所以做事更加小心翼翼。

一次,在开票时,字写得不是太清楚,同事开玩笑说:“写仔细点,不然,老板也要炒你了。”从此以后,只要自己的部门主管在场,就会出现心悸、手抖、出汗、胸闷的现象,特别是写字,手抖得根本无法落笔。想到这样下去会被辞退,就特别害怕。而且是越想克制,害怕越厉害,症状越严重,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只能找各种借口避免和这位主管接触。

慢慢地,其他部门主管在场也会出现心跳、气急、出汗、发抖的现象,为此焦虑、痛苦。

曾去过专科医院诊治,没有发现器质性疾病,服用过抗焦虑药,补脑安神类药物,效果不明显,还经常失眠。怕长此下去会失去理智,毁了自己,这次是在查看了大量的心理学书籍后,并在妹妹的劝说下前来就诊的,希望自己的疾病能有一个转机。

三、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1、咨询师观察到的情况:

在妹妹的陪同下求助。求助者中等个子,衣着整洁、朴素,年貌相符,身材较偏瘦。进入咨询室时步态稳,但神态有点紧张、焦虑,在咨询师的热情接待下,稍有缓解。就座后不敢看咨询师,坐在椅子上双腿并拢,双手放在腿上,有点僵硬。咨询过程合作,对答切题,语速慢,语音低,能叙述自己的问题,自知力完好,有求治疗愿望,未见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

   2、咨询师了解到的情况:

  (1)既往史:既往身体健康,无重大的器质性疾病史,无手术史,无传染病史,无输血过敏史、无高热抽搐及外伤昏迷史。来访前曾在综合性医院做过CT,神经功能测定、心电图、X线检查及一系列生化等检查,为发现躯体疾病。

  (2)个人史:姐妹两人,家中排行老大,母孕期营养一般,身体健康,足月顺产。第一胎,母乳喂养,幼时生长发育好,8岁上学,从小学到初中,读书成绩好,初中毕业参加工作,工作能胜任,无烟酒嗜好。平时性格较内向、胆小、敏感,做事追求完美,朋友不多。26岁结婚,31岁离异,育有一个女儿,女儿目前与前夫生活,体健。

   四、心理测验的结果

   1. EPQ:E 35;P 45;N 65;L 40。

   2. SCL-90:总分为195;因子分超过2的有:焦虑:2.6分,抑郁:2.0分,人际关系:2.4分,阳性项目数为51。

   3. SAS:标准分为58。

   4. 对该求助者的资料进行整理,得出该求助者产生问题的原因是:

  (1)生理原因:女性,36岁。

  (2)社会原因:

   ①存在负性生活事件,同事因开错票而被开除。

   ②同事以“老板炒你”为内容开玩笑。

   ③离异,朋友少,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

  (3)心理原因:

   ①存在明细的认知错误:对自己的否定和对权威的屈从。

   ②缺乏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只是忍气吞声,却不知如何表达与沟通。

   ③缺乏情绪调节方法。

   ④性格内向、敏感,自卑,追求完美。

五、评估与诊断

1. 综合临床资料,对求助者的初步诊断是:严重心理问题。

2. 诊断依据如下:

(1)根据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原则,该求助者的主客观世界统一,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能主动地求医,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问题。

(2)该求助者的主导症状是焦虑,其程度与其个人经历和处境相符合,内心冲突为常形,可排除神经症性问题。

(3)该求助者的焦虑情绪已经泛化,并且情绪反应较强,对工作造成一定影响,症状持续近半年。

据此,初步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3. 鉴别诊断如下:

(1)与抑郁性神经症相鉴别:抑郁性神经症在症状上主要是抑郁,病程在两年以上。而该求助者以焦虑为主要症状,抑郁只是伴发症状且持续约半年,因此可以排除抑郁性神经症。

(2)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该求助者虽以焦虑为主导症状,但内心冲突为常形,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六、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经过与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的咨询目标:

1. 近期目标:

   (1)学习放松技术,掌握情绪调节方法。

   (2)降低求助者的焦虑情绪。

   (3)缓解求助者的抑郁情绪。

2. 远期目标:在达到上述具体目标的基础上,最终达到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目标。

七、咨询方案的制定

1. 针对本案例,计划采用的咨询方法及咨询原理如下:

   (1)咨询方法:采用系统脱敏疗法进行治疗,具体有三个步骤:

    ①建立焦虑的等级层次。这一步包括如下两项内容:

A. 找出所有使求助者感到焦虑的情景和人群。

B. 将来访者报告出的焦虑事件或焦虑事件按等级程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②放松训练。一般需要6次到10次练习,每次历时半小时,每天1至2次,以达到全身肌肉能够迅速地进入松弛的状态为合格。

③通过系统脱敏练习提高求助者应对生活事件的能力,掌握情绪调节方法。包括如下三项内容:

A. 放松。

B. 想象脱敏训练。

C. 实地适应训练。

   (2)咨询原理:系统脱敏疗法又称交互抑制法,是由沃尔普创立和发展起来的。这种方法主要是引导求助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焦虑的情境,并通过心身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的目的。当某个刺激不会再引起求助者的焦虑反应时,便可向处于放松状态的求助者呈现另一个比前一刺激略强一点的刺激。如果一个刺激所引起的恐惧在求助者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经过多次反复的呈现,她便不再会对该刺激感到焦虑,治疗目标也就达到了。

2. 向该求助者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如下:

  (1)求助者的责任: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材料;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2)求助者的权利: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有权利提出转介或终止咨询;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3)求助者的义务:遵循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提前告知咨询师。

  (4)咨询师的责任: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严格地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5)咨询师的权利: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终止咨询。

  (6)咨询师的义务:向求助者说明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尊重来访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 咨询时间:每周一次,每次60分钟左右。

4. 咨询收费:每次100元人民币。

5. 测量收费:EPQ为50元,SAS为15元,SCL-90为50元。

八、咨询过程

1.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2)心理帮助阶段。

   (3)结束与巩固阶段。

2. 具体的咨询过程:

   (1)第一阶段: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第1--3次)。

    ①目的:

A. 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

B. 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C. 确定主要的问题,做心理测验。

D. 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②方法:会谈、心理测验。

③过程:

A. 填写咨询登记表,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B. 对求助者进行EPQ、SAS、SCL-90测量,向求助者了解其成长过程及生活现状。

C. 反馈测验结果。

D. 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收集信息,准备实施系统脱敏。

   (2)第二阶段:心理帮助阶段。(第4-12次)

    ①目的:

A. 进一步加强咨询关系。

B. 使用系统脱敏疗法和放松技术,实施治疗。

②过程:

A. 建立等级层次。这一步包括如下两项内容:

    a. 找出所有使求助者感到焦虑的人群。

    b. 将求助者报告出的焦虑的情况按等级程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怕见自己的部门主管是100分,怕见其他部门主管是80分,怕见同事是60分,怕见陌生人是40分,怕见熟人是20分。

B. 放松训练。一般需要6次到10次练习,每次历时半小时,每天1到2次,以达到全身肌肉能够迅速地进入松弛状态为合格。

C. 系统脱敏练习。包括如下三项内容:

a. 放松训练。

b. 想象脱敏训练。

c. 实地适应训练。

   (3)第三阶段:结束与巩固阶段。(第13-14次)

    每两周一次,每次一小时。咨询师在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强化求助者的积极行为,继续巩固已有的疗效,并做好结束前的准备工作。

    ①目的:

A. 巩固咨询效果。

B. 结束咨询。

    ②方法:会谈。

    ③过程:

A. 反馈咨询作业,并与求助者讨论

B. 鼓励把咨询的结果在实际中练习。

C. 结束咨询:鼓励求助者平时多进行正强化,用积极的方式应对,提高适应环境的各种能力。

     九、咨询效果的评估

     1. 求助者自己的评估:通过咨询,焦虑与抑郁情绪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现在敢去面对领导和单位比自己优秀的同事,对咨询效果满意。

     2. 求助者适应社会的情况:情绪稳定,能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3. 求助者周围朋友的评估:通过咨询,开始能和他们主动地交往,和他们交流时也没有紧张的表现了。

     4. 咨询师的评估:求助者经过14次咨询后,情绪明显比刚来咨询时好,更能理性地看待人际关系和工作。半年后电话随访,称已换到了业务部门,和人相处较融洽,能正常地生活、学习,求助者的自我评价明显的提高。

     5. 心理测量结果与咨询前相比,趋于正常。具体是:SCL-90总分为120分,焦虑为1.3,抑郁为1.2分,人际关系为1.5分;SAS标准分为44分阳性项目数为18。

  

   参考文献

1. 姚芳传,王克威主编 . 精神科查房手册 .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 张明园主编 . 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第2版).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3.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 . 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 汪向东等编 .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

5. 龚耀先 . 艾森克个性问卷(中国修订版).1986

6. 许又新 . 心理治疗基础 . 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9

7. 郭念锋主编 .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心理咨询师(三级)、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一例严重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

摘 要:求助者陈某,女性,21岁,单亲家庭,性格内向。认为自己学历低,否定自己,近半年内频繁更换工作,遇到问题选择逃避和退缩,有头痛、失眠等躯体症状,心理冲突严重,主动寻求咨询师的帮助。咨询师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后,结合EPQ和SCL—90测验结果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采用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经过2个月的咨询,求助者不良情绪得到缓解,社会功能得到改善。

关键词:严重心理问题  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  案例报告

一、基本资料

求助者陈某,女性,21岁,汉族,大专学历,单身,单亲家庭长大,目前与父亲生活在一起,工作一般,在单位是接线员,性格内向,朋友较少,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精神面貌一般。

二、主诉及个人陈述

近半年里,频繁更换工作,紧张、不安、头痛并伴有失眠。

我在北京出生,从小父母经常吵架,母亲很厉害,总是数落我父亲,父亲忍气吞声,终于在我上小学的时候,他们离婚了。从此我跟着父亲和奶奶生活。但母亲会经常接我去她家,每次见到我母亲,她都会跟我抱怨我父亲这不好那不好,说我父亲懦弱没本事。每当我回到家,父亲从来不会说我妈妈不好,但也不反驳妈妈对他的评价。而在我的心目中,爸爸很善良大度,不像我妈说的那样糟糕。从小我就内心很冲突,不知道他们谁说的对,谁做得对。他们吵架时,我很害怕。他们离婚后,我又变得很混沌,分不清谁对谁错。去年我父母复婚了,我更搞不懂了,既然我妈这么瞧不起我爸,为什么还要复婚呢?

从小我就是个普通女孩,什么都不突出,也不爱扎堆和小朋友或同学玩,上小学划片就在我家附近,中学也是划片升入普通初中,成绩一般,因为担心考不上大学,就上了一个普通职高,但在职高之后,参加高考考上一所外地三类大学,读大专。当时就想离开北京,与父母离得远一点,不想参与他们的纷争。在大学也独来独往,总觉得自己触碰不到其他同学之间,他们觉得我很孤傲。其实真不是那样,我是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什么都不懂,跟他们在一起,怕他们看不起我,索性就独处。这么多年下来,我没有一个好朋友,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职高、大学。

今年从学校毕业回来,从开始找工作到现在又半年了,我干过电话销售、电话公司热线人员等等,每份工作都只干了1个多月,月薪都不到2000元,在这些工作中,绝大多数是自己一开始就不满意,过不久就主动提出离职,然后继续找工作,仍然不满意,进而形成恶性循环,频繁辞职。

前段时间因为接听电话的规范问题,与我的主管进行争辩,她不听我的意见,我也不愿意服从她的领导,导致我们工作上的冲突,一开始只是迎面遇见时低头不打招呼,逐渐变成我不想跟她遇见,一旦遇见我就有些紧张,好像有把柄被人抓住似的。每周例会上也不敢发言,当我汇报我的工作进展时,我就紧张,手心出汗,生怕主管或其他同事对我提问,甚至有一些质疑,我总担心他们认为我工作能力差,进而在谈工作时我总是希望赶紧讲完,能不说就不说,越是这样,他们越会问我,这段时间我总是神经兮兮的,脾气也变得暴躁,看什么都不顺眼。夜里睡眠也不好,即使睡着了,半夜也常醒来,头痛、头晕、心烦,实在忍不了的时候,周例会索性我就请假躲避不去。

还有一件事让我更抬不起头来。有一次在茶水间听到别的同事聊天,提到刚来的一个新员工。一个同事说:“她好像是大专毕业的,学历也不高。”另一同事也说:“公司现在招人的水准越来越低了,以后找机会我也走了,再待下去自己也快没档次了。”进而又想到自己的大专文凭,本来自己对学历就挺介意的,发现在别人眼里学历依然很看重,使得自己在人面前更抬不起头来,也更不愿意与人交流,生怕别人无意的话刺痛自己。

为此,我曾去过综合医院治疗,没有发现器质性疾病,一声建议我去看看心理,认为我是心理的冲突造成了群殴现在的这些症状。因此我主动来找您做心理咨询,希望自己的纠结得到缓解。

三、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1.咨询师观察到的情况:

来访者独身前来咨询,中等身材,面貌清秀,整洁,年貌相符,来访者走进咨询室,精神稍有紧张,落座后也表现出身体僵硬,不自然。经咨询师的寒暄,来访者稍有放松,在咨询过程中,来访者逻辑清晰,叙述明确,对答切题,自知力完好,有求治的愿望,未见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

2.咨询师了解到的情况:

(1)既往史:既往身体健康,无重大的器质性疾病史,无手术史、无传染病史、无输血过敏史、无高热抽搐及外伤昏迷史。来访者曾在综合医院做过CT、神经功能测试、心电图、X线检查及一系列生化等检查,未发现躯体疾病。

(2)个人史:独生女,母孕期营养一般,身体健康,足月顺产,母乳喂养,幼时生长发育正常,6岁上学,小学、初中、职高及大专成绩一般,无烟酒嗜好。性格内向、敏感、孤僻,交友范围小且朋友少。

(3)家族史:父母两系三代无精神疾病史。

四、心理测验的结果

1.EPQ: E 38分;P 56分;N 69分;L42分。结果显示为内向情绪不稳定型。

2.SCL-90:总分182分,其中焦虑2.4分、人际关系敏感2.6分、其他(睡眠)2.3分,阳性项目数为58。

3.对该来访者的资料进行整理,得出该来访者产生问题的原因:

(1)生理原因:青年女性,21岁。

(2)社会原因:

①离异家庭,单亲环境长大;

②朋友少,缺乏社会支持系统;

③同事对大专学历的讨论,让自己始终心有芥蒂。

(3)心理原因:

①存在明显的认知错误:大专学历就是低层次,否定自己;

②缺乏有效地沟通方式:不与人交流,有事埋在心里;

③性格内向、敏感、自卑、怯懦、胆小;

④情绪不稳定,不会调整情绪。

五、评估与诊断

1.综合以上资料,对来访者的初步诊断是:严重心理问题。

2.诊断过程如下:

①是否有器质性病变:来访者有睡眠不好、甚至失眠症状及植物神经紊乱,通过综合医院的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的可能。

②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和精神病性症状:该来访者产生的困扰有明显的生活事件,主客观世界统一,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对自己的问题有认识,主动寻求帮助,有自知力。条理清楚,表达准确,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因此判断该来访者属于正常的心理范畴,并排除精神病性问题。

③来访者的内心冲突属于常形,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父母不和,离异多年又重新复合,对感情上的判断混沌不清,导致内心冲突;第二,心理对月薪的期望与现实不符,导致内心冲突;第三,因工作中意见不合,与同事有矛盾,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导致内心冲突;第四,由于是大专学历而被同事否定,导致严重的内心冲突。

④是否泛化:该来访者的情绪已经泛化,因为自卑不敢与人交流,因为不敢交流导致紧张、害怕以致不想在此工作,有逃离的想法。

⑤确定心理问题的持续时间、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影响程度:该来访者的主导症状为紧张、不安、担心、害怕、出汗、失眠,内心冲突是基于现实事件引起,属于常形范围;持续时间近六个月;情绪及行为反应较强烈,不想上班,逃离,辞职频繁,对生活、工作和交往有一定的影响;反应对象也逐渐泛化,由不敢交流变成见到人就担心。紧张。

根据以上分析,对该来访者的问题初步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3.鉴别诊断:

(1)与精神分裂症的鉴别:根据正常与异常心理学原则和精神病性症状,该来访者属于正常的心理范畴,并未有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症状,故排除精神分裂症的可能。

(2)与一般心理问题的鉴别: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均属于常形范围,但该求助者的内心冲突持续近六个月,严重影响了工作、学习和生活,并有部分情绪和行为有泛化程度,故排除一般心理问题的可能。

(3)与焦虑性神经症的鉴别:该来访者存在部分焦虑症状,比如担心、害怕,但该来访者的冲突尚属于常形,而焦虑性神经症的冲突来源是变形,故排除焦虑性神经症的可能。

(4)与抑郁症的鉴别:该来访者的情绪低落、难过,有现实基础,并有由担心害怕引起的情绪问题,与抑郁症表现和来源完全不同,故排除抑郁症的可能。

六、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和诊断,经与来访者协商,确定如下的咨询目标:

1.近期目标:

(1)调整来访者对职业选择及学历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2)消除或减轻来访者的不良情绪和体验;

(3)发展正常的人际关系;

(4)改善频繁更换工作的不恰当行为。

2.远期目标:

在达到以上具体目标的基础上,最终达到促进来访者心理健康、行为正常、人格完善的目标。

七、咨询方案的制定

1.咨询方法及原理

(1)咨询方法:采用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具体方法如下:

①建立咨询关系;

②确定咨询目标;

③确定问题:提问和自我审查的技术;

④检查表层错误观念:建议、演示和模仿;

⑤纠正核心错误观念:语义分析技术;

⑥进一步改变认知:行为矫正技术;

⑦巩固新观念:认知复习。

(2)咨询原理:认知治疗是建立在治疗性联盟的基础上,咨询师通过运用热情、专注、关心、尊重、共情等技术,以来访者在咨询前所建立的系统形式和问题为基础,通过咨询解决求助者认知上的偏差、错误行为及不良情绪。认知治疗的重点在于合作与积极参与,让求助者决定谈什么话题,从中咨询师来识别其想法的曲解之处,概括要点,做出家庭作业安排表;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须与求助者共同确定目标,而目标的确定一定是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设定的具体的,可实施的;认知治疗与其他治疗方法有所不同,认知治疗具有结构性,咨询师在治疗期间要遵守其结构性原则,并有时间限制;但咨询师可以使用一些技术,比如苏格拉底对话、行为治疗或格式塔治疗,教会求助者识别、评价自己的功能不良的想法和信念,并对此做出反应,教会求助者成为自己的治疗师,而且强调防止复发,将治疗延续到咨询以外的时间,最终目的是要让求助者自己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

2.明确双方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1)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①责任: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材料;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讨问题解决的方法;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②权利: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职业资格;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有权利提出转介或终止咨询;对咨询的内容方案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③义务:遵循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2)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①责任: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②权利: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相关的个人资料;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来访者;本着对来访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终止咨询。

③义务:向求助者说明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职业资格等相关证件;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咨询次数与时间安排

(1)咨询次数:每周1次,每次50分钟。

(2)时间安排:每周三上午。

4.咨询相关费用

(1)咨询费用:每次咨询100元人民币。

(2)测量费用:EPQ为50元,SCL-90为50元。

八、咨询过程

1.咨询阶段大致分为3个阶段: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2)心理帮助阶段。

(3)结束与巩固阶段。

2.具体每个阶段的内容:

(1)第一阶段: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第1-2次)。

①目的:

A.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收集信息。

B.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C.通过心理测验,辅助咨询并明确主要问题。

②方法:

A.运用与求助者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相关技术。

B.摄入性会谈。

C.运用心理测验工具。

③过程:

A.填写咨询登记表、咨询记录表,介绍咨询中的相关事项。

B.进行心理测验,通过EPQ量表了解求助者的人格特征,通过SCL-90了解求助者目前可能存在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所在。

C.解释心理测验的结果。

D.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运用运用热情、专注、积极关注、尊重、共情的技术与求助者建立初步咨询关系。

E.通过摄入性会谈,收集求助者的信息。

F.介绍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的基本原理,与求助者达成一致的意见,使用认知疗法,解决求助者当前面临的具体问题。

G.向求助者讲述保密原则,并明确双方的责任、义务和权利。

(2)第二阶段:心理帮助阶段(第3-8次)。

①目的:

A.确定咨询目标。

B.改变求助者的认知偏差。

C.调整求助者的不良情绪。

D.改善求助者的错误行为。

②方法:

A.运用认知疗法的提问与自我审查技术确定问题。

B.运用建议、演示和模仿的技术检验求助者的表层错误观念。

C.运用语义分析技术纠正求助者的核心错误观念。

D.运用行为矫正技术进一步改变认知。

③过程:

A.确定咨询目标:在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上,与求助者达成共识,确定以下四个咨询目标:第一,针对频繁更换工作的不良行为进行调整;第二,改善与同事的人际关系;第三,改变对学历与职业发展的认知偏差;第四,改善与父母的紧张观系。

B.运用提问技术:运用开放式提问方式了解来访者的问题所在。比如,能详细说说你每份工作的具体情况吗?你与同事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你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怎样呢?你对学历是怎样认识的呢?

C.运用自我审查技术:鼓励并引导求助者说出她对自己的看法。例如,针对频繁更换工作的错误行为,让求助者意识到“我只配做2000元以下的工作”的错误想法,找到她换工作时面试的岗位都是一些简单的工作所导致月薪均不超过2000元的社会标准。

D.运用建议技术:求助者的表层错误观念,是她对自己的不适应行为的直接、具体的解释。例如,造成我频繁换工作的原因是“我学历低、父母关系不好、我生活在一个不幸的家庭、我感到自卑,所以我总是找不到好工作”。针对这些表层错误观念,咨询师建议求助者找一些高级别的工作应聘,或者去了解一下月薪高的或者级别高的岗位人员,以致能坚持下去,而且干得不错,来验证她的观念是错误的。

E.运用演示技术:对于“我与同事关系不好”带来的表层错误观念,通过演示技术进行角色扮演,例如,咨询师扮演求助者的角色,而求助者扮演同事的角色,进行对话沟通,了解关系不好的原因。另外,针对于上级关系不好的问题,可以让求职者担任领导的角色而咨询师扮演求助者,让求职者从他人角度来分析,作为领导需要什么样的员工。

F.运用模仿技术:为了更多了解高级别的工作内容,让求助者去大企业或外企中观察他们是如何工作的,或者与这样的企业员工沟通,交流工作情况及经验,让求助者去想象如果她在这样的企业会如何完成同样的工作,从想象中体验自己的情绪感受,在与同事的紧张关系方面,让求助者观察本公司其他同事之间针对同样的问题是怎样处理的,或者观察他们平时的人际交流方式。

G.运用语义分析技术:在与求助者会谈中,求助者反复重复她学历低,以致“我能力差”这样的核心错误观念,通过这样的句子进行语义分析,把“主-谓-表”的结构换成与“我”有关的具体的时间和行为,标语上的次应该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价,通过语义分析和转换,引导求助者说出具体有意义的句子。比如,“我上次接待的投诉电话的处理方法上,表现出我有一些能力不足的地方”,而在其他方面和常人是一样的。

H.运用行为矫正技术:求助者的偏差认知和错误行为、不良情绪往往回归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同为行为矫正来改变她不合理的认知观念。但一定要经过与求助者的协商,达成共识,用行为矫正才能达到效果。比如,要她找一份月薪2000元以上的工作,并维持2个月以上;在人际关系方面,要求与同事保持良好的人际界面,正常交往几个月;在情绪体验上,制定一个情绪晴雨表,每天对自己的情绪体验进行评分,成就感1-5分、满足感1-5分,在连续得到5-10个4分以上的成绩时可以找咨询师进行咨询,并将当前的体验表达出来。

(3)第三阶段:结束与巩固阶段(第9-10次)。

①目的:

A.巩固咨询效果。

B.结束咨询。

②方法:

A.使用认知复习技术,巩固新观念。

B.使用心理测验,再次评估咨询后的情绪和行为。

③过程:

A.与求助者共同确定家庭作业并检查作业内容,观察学习效果,认真进行复习。其目的不仅教会求助者新的技能,而且要使她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检验她的信念。

B.进行心理测验,使用SCL-90重新评估后,求助者的情绪体验及行为方式。

C.结束咨询。

九、咨询效果的评估

1.求助者自己评估:通过2个月的咨询,症状得到改善,行为改变,情绪改善,认识纠正,对咨询效果满意。

2.求助者适应社会的情况:求助者能与同事正常相处,没有离职,已经坚持了四个月时间,睡眠也得到改善。

3.求助者周围朋友的评估:能正常与人交流,咨询效果满意。

4.咨询师的评估:经过咨询,情绪比咨询前有些改善,不再感到紧张不安、害怕,睡眠质量恢复,社会功能得到改善,能正常学习、工作和学习。

5.心理测量结果与咨询前的比较:阳性项目数为21;SCL-90总分153分,其中焦虑1.8分,人际关系敏感1.7分,其他(睡眠)1.5分。

参考文献

1.Judith S.Beck. 认知疗法:基础应用.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2.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心理咨询师(三级)、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守 护 心 灵

——一例绝食服刑人员应激心理障碍咨询报告

江西省某监狱干警  程跃华

 

【摘要】本文为对一名接连遭遇家庭不测,亲人好友相继离去而绝食多日的服刑人员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案例。咨询师运用真诚、温暖、理解、共情等咨询技术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运用求助者中心疗法、认识领悟疗法等治疗方法进行咨询,通过4次心理咨询,使李某重新认识自我,改变扭曲的认知,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并通过自身的努力最终解决心理问题,消除自杀念头,恢复心理平衡,重建生活目标和希望。

在咨询期间,监狱干警针对他社会支持系统缺乏,缺少爱与被爱,主动关注他,强化了咨询效果。

【关键词】服刑人员  绝食  心理危机干预  求助者中心疗法  认识领悟疗法

一、一般资料

   (一)基本情况

李某(化名),1984年出生,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半,现已服刑3年。未婚先育,曾育有一子,已有三岁左右。入狱之前女友离他而去,入狱后儿子一直由表哥抚养至今。李某身体状况较差,有严重的胃病,经常胃出血。家族无精神病史。

20##年2月某日,监区教导员来到服刑指导中心,反应李某的父亲遭遇车祸而死。父亲死之前,李某最好的朋友又因被人追杀而跳楼自杀。此朋友每个月会去看望李某的儿子,并经常接济李某。李某当时情绪很激烈,不愿进食,服刑指导中心立即派出心理咨询师对李某进行面对面心理危机干预,有所效果。但此次危机干预过后不到一个月,李某的儿子又遭遇不测,在堂哥带着自己的孩子和李某的孩子上街购物时遇车祸,两个孩子当场死去,李某知道消息时,堂哥还在医院抢救。孩子的离去彻底打碎了李某的生存欲望,他陷入新一轮的心里困境。

(二)个人成长史

李某11岁左右父母离异,母亲喝农药自杀身亡。他从小常被父亲责骂,父子关系紧张。

(三)精神状态

李某情绪低落,痛苦,面无表情,目光呆滞,木僵,有死的欲望。

(四)身体状态

失眠,头痛,胃痛,消瘦。

 


①  此案例为江西南大心理咨询师职业技能培训中心20##年春季学员程跃华的二级论文案例。

②  程跃华,女,1964年出生,江西省某监狱服刑指导中心副主任。

(五)社会功能

不吃不喝,不能进行正常的劳动改造,不与任何人交谈。

(六)心理测验结果

COPA—PI罪犯个性测验显示:性格内向,孤僻,情绪易变不稳,冲动鲁莽,攻击性强,报复性强,戒备心理较强,缺乏同情心,焦虑不安,思维迟钝,有较严重的犯罪思维模式。

(注:《中国罪犯心理评估个性分测验(COPA—PI)》,简称COPA—PI罪犯个性分测验。是中国第一个自行研制、符合中国国情与犯情、拥有全国常模、用于初步测查罪犯心理特征的专用量表。主要采用经验归纳法、严格按照量表编制的程序与要求编制而成。罪犯个性分测验有2个效度指标(说谎和认真)和12个临床指标(外倾、聪敏、同情、从属、波动、冲动、戒备、自卑、焦虑、暴力倾向、变态心理和犯罪思维模式)组成。共122道题目。)

二、个人陈述

李某自认为自己命苦,成长环境不如意,异常自卑,感觉不如人,被人瞧不起,常被同犯找碴、嘲弄、挖苦、有受欺侮的委屈感。入狱之前,李某时常用小刀把手划破或撞墙等自残手段来宣泄痛苦情绪。对于父亲和好友的离去以及儿子的不测,堂哥的昏迷住院,李某自责不已,认为自己是颗灾星,走到哪里都会惹来灾难。感叹自身命运多桀、坎坷苦难。近日来已有四天半没有进食。李某采取绝食的手段自残,他认为绝食是自己个人行为,伤害不到他人。情绪低落,失眠,绝食,对自己的未来心灰意冷,内心痛苦不堪,有死的欲望。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一)咨询师观察

外表矮小,面容清瘦,面色苍白,情绪极度低落。自卑,绝食,生存意向降低,表情呆滞。

(二)民警反映

性格极度内向,沉默寡语,与同犯交往甚少,人际关系极差。

四、评估与诊断

(一)心理状态评估

1.求助者主要症状:自卑、绝食、情绪低落、失眠、木僵、生存意向降低。

2.心理原因分析:身材瘦小、家境贫寒,母亲去世,造成求助者的自卑。童年母爱缺失、与父亲关系不融洽,性格内向,形成李某自卑、畏缩、抑郁等人格特征。

3.生理原因分析:身体状况较差,有较严重的胃病,经常胃出血。躯体疾病会导致和加剧李某心情的恶化。

4.社会原因分析:存在负性生活事件。他12岁左右,父母离异,母亲喝农药自杀身亡;李某从小常被父亲责骂,父子关系紧张;入狱之前女友离他而去。近日接二连三遭遇失去亲人的重大事件打击,他脆弱的身心再也不堪重负,企图采取绝食的手段轻生,摆脱痛苦。

(二)与精神病相鉴别

 1.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主客观的统一、知情意的协调性和人格的相对稳定性),李某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三)与抑郁性神经症相鉴别:抑郁性神经症在症状表现上主要是抑郁,有持久的痛苦,无现实刺激源,社会功能受损严重,出现泛化,时间长,一般大于3个月或半年。而李某虽有抑郁症状,社会功能受损,但有现实刺激,且时间短,不到一个月,因此可排除抑郁性神经症。

(四)诊断结果

    依据症状学标准,李某的心理危机属于急性应激障碍,诊断依据如下:

    1.以异乎寻常的和严重的精神刺激为原因(接二连三遭遇亲人好友去世)。

    2.有情感迟钝的精神运动性抑制(如反应性木僵、缄默)。

    3.受到刺激后若小时发病,病程短暂,一般持续数小时至一周,通常在一个月内缓解。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和诊断,在全面了解李某的基本情况,并对其作出初步评估的基础上,心理咨询师开始制定并实施心理危机干预计划。

(一)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1、减轻和消除求助者的抑郁等不良情绪体验,放弃绝食;2、识别不合理信念,改变其认知结构,用积极、合理的信念代替消极、不合理的思维模式;3、加强人际交往技能,改善人际关系。

(二)最终目标与长远目标:1、帮助求助者改变生活哲学中非理性的成分,构建合理的认知模式;2、完善求助者的个性,正确评价自我,接纳自我,实现自我成长目标;3、协助求助者对未来发展的认识和憧憬,提升其生活信心。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主要咨询方法与原理

    本案例主要采用求助者中心疗法和认识领悟疗法。

    求助者中心疗法,建立在人本主义的哲学基础上,认为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不协调是心理失衡产生的原因,强调对人性的看法是积极乐观的,可信赖的,人是有潜能的,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人拥有有机体的自我评价过程。求助者中心疗法核心是无条件的关注,运用共情充分理解求助者内心深处的感受。意味着咨询的每一个时刻,咨询者都乐意接受来访者可能会有的混乱、恐惧、愤怒、蔑视、痛苦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情感,这种关注没有任何先决条件,而且也不管来访者的情感正确与否和合适与否。求助者中心疗法的实质是重建个体在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和谐,达到个体人格的重建。咨询过程分为七个阶段(对个人经验持僵化和疏远态度阶段,开始有所松动阶段、能够较为流畅地表达客观自我,能够自由地表达个人情感、能够表达当时的个人情感,能够完全接受过去那些被阻碍、被否认的情感,自我和情感变得协调一致、比较准确做出现实的反应,尝试新的适应模式)。

认识领悟疗法,通过积极引导使求助者改变不合理的认识,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失,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此疗法是中国心理治疗专家钟友彬先生依据心理动力学疗法的原理与中国实情及人们的生活习惯相结合而创造的。因为心理动力学疗法源于心理分析,故认识领悟疗法又称为中国式心理分析法。

(二)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材料;

(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

(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终止咨询;

(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2、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

(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终止咨询。

义务:

(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2)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三)咨询时间和费用

按照监狱的有关规定,监狱开展心理咨询实行免费咨询;咨询时间为每周1次,每次50分钟。

七、干预过程

在全面了解李某的基本情况,并对其作出初步评估和诊断的基础上,心理咨询师开始制定并实施心理危机干预计划。

第一阶段:初诊接待

首要目标: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促其宣泄。

干预技术:运用求助者中心疗法,对李某的心境深表理解、共情和体谅。充分接纳李某,与李某进行有效地沟通,消除其抵触情绪,取得信任,促其宣泄,稳定情绪,消除自杀念头。

20##年2月1日下午2:00,李某身材矮小、瘦弱、脸色苍白、面无表情、目光呆滞地出现在咨询师的面前。咨询刚开始,他对个人经验持僵化和疏远的态度,对咨询师持不信任的态度,始终不开口。

咨询师使用真诚、温暖、理解、共情等一系列咨询技术终于取得李某信任,他开始“有所动”,在咨询中,李某几度落泪,倾吐心中的悲苦。

咨询师(理解、通情):你的情况我都听监区民警说了,你目前痛苦的心情我们能完全体会得到,你心里的苦说出来,也许会好过点,能不能告诉老师,或许老师能够帮助你!

李(神色恍惚,情绪低落地):我活得好累,我已经坚持不下去了。反正活着一点意思都没有了。

咨询师(真诚地):为什么这么说呢?

李(泪流满面):我没有一个朋友,最好的朋友也死了,我的心已经随他而去了。

咨询师(关切并递给纸巾):你身边有好朋友吗?

李(哽咽):没有。监狱里面没有一个人看得起我,我身边没有一个知心朋友,我来来去去都是一个人,人人看不起我,我也不愿意与人搭讪。

咨询师:平时与父亲关系还好吗?

李(气氛):不好,听亲戚讲,父亲临死前还说我丢了他的老脸,恨我不争气。其实,我倒怨恨父亲生了我却从来没有教育过我,对我非打即骂,尽管他现在走了,可我依然怨恨他。我的朋友离去,把我的心带走了,这倒是我最难过的。

通过摄入性谈话,咨询师得知李某是典型的三无犯(无接见、无包裹、无通讯),在监区被人瞧不起,自卑到了极点,自我感觉心太累,活着太累,死了可以解脱。好友的离去比父亲的死对自己的打击更大,心灵的支柱轰然倒塌。

咨询师:现在老师和监区的民警都是你的朋友和亲人,我们也一直会关注你的,你能否答应老师,振作起来,开始吃点东西。

李(神色黯然):我不吃东西跟他人无关,属于我个人行为。

咨询师(温和):你知道吗,绝食是严重的抗改言行,并不是你认为的“绝食是与他人无关的个人行为”。而且不吃饭会让你的身体更差。

李(低声低头):我知道了。

咨询第二天,监区民警反映,李某开始进食,恢复了正常的劳动改造。

监区民警为李某买了衣物和云南白药牙膏,还为其申请了“三无”犯的补助。

第一次心理危机干预后不到一个月,李某又一次受到心灵的重创,他唯一的儿子遭遇车祸不幸去世。在短短的一个月内,李某身边三位亲人相继去世,孩子的离去完全彻底打碎了李某的生存欲望,他整个人变得呆滞、木讷、魂不守舍、不吃不喝不说话,像个木头人。

第二次危机干预(20##年3月2日下午15:30)

首要目标:稳定情绪,调整认知。

运用求助者中心疗法,咨询师的积极关注和共情,使李某向咨询师袒露心声。运用认识领悟疗法使其纠正自己不合理的观念,矫正过度自责,正视改变,适应生活。学会用合理的思维方式去面对改造中以及以后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挫折。

此时的李某已经对咨询师较信任,开始对心理咨询师敞开心扉,尽情宣泄。

咨询师(共情地):老师刚刚听到的消息,我们也是做父母的,心里也很难过,甚至也想哭。

李(悲切地):为什么!为什么世界上什么倒霉的事情都摊到我的头上!我是颗灾星,会给身边的人带来灾难。天啊!他们把我带走好了……

咨询师:有些天灾人祸是人类不可抗拒的,这不是你的错,你不需要承担责任。今天,人们一辈子遭遇的苦难,似乎在你这个年纪就全部承受了,前凶后吉,或许是要你重头再来的意思。

李(痛苦地流泪):可怜的孩子,我入狱的时候他才刚刚出世,在襁褓里我就看了他一眼。

咨询师:能否从另一个角度想,孩子和爷爷一起作伴去了。你的刑期并不长,年纪也轻,人也聪明,一切可以重新开始。到那时你可以一心一意全身心地爱你的孩子,再也不会让其缺失父爱了,你们一家可以尽情享受天伦之乐!但这有个前提,那就是你必须活着。

李(略有心动):低头,沉默。

咨询师:怎样才能让你心里觉得好受一些呢?

李:我想一个人静一静。

咨询师:为了确保你的安全,派一个人陪着你,给你两个小时够吗?答应老师,不走绝路,否则老师不会允许你的要求?

李:我答应你们,但是你们要替我保密,否则,同犯会更看不起我的。

咨询师(咨询师起身走进李某,和李某握手并抚摸他的肩背):答应老师,我们一直会陪伴着你,与你共同走过这段艰难的日子!

李(眼里噙满泪水):点头。

事后,监区民警反映,李某遵守诺言,两个小时以后,就开工上机,恢复了正常的劳动。

第二阶段:回访咨询(20##年3月28日)

近期目标:消除自卑,改善不和谐的人际关系。

运用求助者中心疗法,咨询师尊重当事人的人格尊严,将心理治疗的过程当做是为当事人设置的一种自我成长的教育机会,使得李某能够表达当时的个人情感、能够完全接受过去那些被阻碍、被否认的情感,自我和情感变得协调一致、比较准确做出现实的反应,尝试新的适应模式,能够解释内心真实的体验,重视现实,找回自信,培养成长的能力和独立的人格。

李某,神态正常,面容有了生气,与前两次遇见的他相比有些判若两人。他见到咨询师坦诚地说出目前所面临的困惑和烦恼。

李:我对他那么好,衣服帮助他洗,帮他收,而且他没有烟抽,我把春节省下的烟给他,但是他还是在别人面前讲我的坏话,给我难堪,我真的替他难过,小小年纪那么不懂事,好坏、是非不分,以后他走上社会上一定会吃亏的。

咨询师:看来你是个非常具有爱心的人,可是你明知道他是这样一个人,你可以远离他呀!对他不必那么好。

李:我这几天就冷落了他,他肯定也有所察觉。可我毕竟与他相处好长时间了,说离开他,又有点舍不得。

咨询师:你的心情可以理解,你是不是还想继续保持和他之间的友谊?

李:是,这是目前最困扰我的。

咨询师:好,这就是今天我们咨询的目标,老师和你讨论一些为人处世的技巧(如:不轻易许诺、学会赞美的艺术、如何拒绝他人赢得尊重等),回去试试看。

李:好的。非常感谢!

第三阶段:跟踪咨询

长期目标:提高应对挫折的适应能力,完善人格。

运用求助者中心疗法和运用音乐疗法,使李某彻底放松心情,释缓压力,陶冶性情。

20##年4月6日上午,咨询师对李某运用音乐疗法进行心理治疗。在音乐室,咨询师播放了轻松优美的歌曲,“朋友”“从头再来”等,通过音乐放松疗法,伴随着悦耳动人的优美旋律,李某心情有所愉悦,对新生有憧憬和向往。

八、效果评估

经过半年多的回访,监区民警反映,李某情绪稳定,劳动改造生活恢复正常。李某本人也表示不会再做抗改的事情了,人际关系有所改善。同犯反映李某性格比原来好一些,话比原来多了一些。咨询师的感受是李某脸上有了久违的笑容,性格比咨询前开朗不少。

COPA—PI罪犯人格测量:显示李某的焦虑和冲动的指标有所下降。

九、总结体会

(一)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危机干预成功的关键

危机干预者在与心理危机者面谈时,必须与其建立起一种能够沟通以及可信赖的关系,通过让求助者打开话匣子讲出自己的痛苦,以重建求助者的希望,同时减少他们的无助感,帮助求助者发现他们的矛盾心理,澄清理解他们的内心冲突,帮助他们获得解决矛盾心理的新观点,重构思维。使他们认识到他们是可以做选择的。并诚恳地、关心地、富有同情地,令人信赖地帮助他们重新获得希望。

(二)认知模式在危机干预中的运用

大多数轻生者在自杀时会产生一种片刻的完美感观点。想自杀者会使用一种特殊的逻辑思维方式,他们总是认为死是他们唯一解决问题的办法。认知模式危机干预通过改变求助者思维方式,尤其是通过认识其认知中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部分,通过获得理性和强化思维中的理性和自强的成分,人们能够获得对自己生活中危机的控制。干预的关键是要帮助他们重建有益的思维。

(三)环境支持是维持咨询效果的有力保障

环境塑人。心理矫治是个系统,要与狱政管理等改造活动密切配合才能取得实效。监区民警对咨询罪犯不是漠然处之,无动于衷,而是积极配合咨询师,充分地关注给予关爱和鼓励。这样能使其重拾信心,消除自卑,尽快走出心理困境。咨询效果能得到有效地维护。

(四)新的狱情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监狱罪犯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是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高发群体,监狱的特殊环境和漫长的监禁生活常易使罪犯产生心理疾病或病态人格,给监狱的监管改造工作增添难度。

如果监狱民警的管理水平不高,管理能力不强,对罪犯在改造中所发生的种种问题不仅无法妥善解决,相反还会激化或恶化矛盾。新的狱情对管教民警的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学习心理咨询知识,可提高监狱民警管理水平和能力,提高转化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念峰.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年8月第一版.

[2]郭念峰.心理咨询师(操作技能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年8月第一版.

[3]郭念峰.心理咨询师(操作技能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年8月第一版.

[4]郝伟《精神病学》第五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