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师简介

优秀教师简介

王瑞松老师自工作以来,一贯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与党中央时刻保持高度一致,忠实于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无私奉献。他将自己的心血无私地奉献给了自己忠爱的教育事业,家与学校是他两点一线的生活轨迹。学校的工作耗费了他大量的精力,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在他的日历中没有“节假日”、“双休日”。繁忙的工作使他连与同学聚会的时间都没有,他将自己的大量时间留给了学生,却很少有时间与家人呆在一起。王瑞松老师深知学习是终身的事,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在业务上强人一筹,才能做一名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

于金圆老师十分喜欢学习,无论工作再忙,再累,她总是要挤出时间加强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她拥有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价值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潜心研究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探索创新,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逐步形成了新颖、自主、独特的教学风格。她认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于老师在教学时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简单的结论,反复机械地模仿例题,而是注重学法指导,重视解题思路分析,积极创设问题的情景,进行探究性教学,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宋传卿老师坚持教书先育人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出了,“厚德,睿智,强体”的治班方针,重视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所谓“厚德”就是首先重视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品德,要求学生做人要宽厚,待人要诚实,生活要快乐,学习要勤奋。通过一系列班会课教育学生,爱生活,爱他人,爱集体,爱国家,做学问首先要学会做人。所谓“睿智”就是培养学生的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争胜的聪明才智,在教学过程中该同志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科学的用脑方法和思维习惯,提出了“勤思,勤问,勤学,勤练”的学习方式。所谓“强体”就是坚持体育锻炼,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给学生一个健康的体魄。

许凤喜是甘泉寺小学的一名普通的教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在20多年的从教生涯中,时时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热爱学生、团结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从事着不平凡的事业,深受学生、家长、同事、领导的好评,在甘泉寺小学的发展历程中竖起了一面旗帜,许老师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多次得到上级政府的各种奖励,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认可与好评。无论在任何岗位,许老师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已任,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徐龙良老师勤于学习,精于业务,乐于奉献。欲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先要有一桶水,因为他明白:今天的学习就是为了明天的工作,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就是为了更好地干好教育工作。教到老,学到老,才会永远站在教育领域的前端。

徐老师的工作作风就是无论做哪一项工作都是脚踏实地、尽心尽责,都是高标准严要求,每一项工作都是有计划、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徐老师把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学校的实际工作密切结合起来,促使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教学上徐老师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开动脑筋、钻研业务,虚心向同行请教;及时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对学生严而有度,与同学们真诚相处,用爱与学生沟通。因为有了爱和喜欢,同学们总是喜欢上徐老师的课,徐老师本着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信念耕耘在教育的沃土上。

赵法金老师平时注意学习党的各项时事方针、政策,关心国家大事,并运用学到的政治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在三尺讲台上,赵老师认真执行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严格按照党的教育政策、教学大纲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全心全意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无论在任何岗位,赵法金老师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已任,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通过二十多年来的教学生涯,使他真切地感受到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最神圣的职业。他深深地爱上了教师这个岗位,并愿为此奋斗一生。

 

第二篇:优秀教师的

优秀教师的“五气” “气”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独特而重要的概念。孟子有“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文天祥《正气歌》开篇也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浩然气,沛乎塞苍冥。”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则把“气”讲得更有点悬乎,说他凡在写文章之前,都要高声吟诵《史记》,曰是向太史公借“气”。因为向太史公借得了“文气”,所以韩愈的文章常常纵横捭阖、汪洋恣肆、一泻千里、气势恢宏。无论是孟子、文天祥,还是韩文公,他们都强调要堂堂正正做好一个人,正正经经办成一件事,就必须善养“浩然之气”。

具体到一位优秀教师的“浩然之气”,应当从以下五个方面涵养:

读书滋养底气

关于教师读书重要性的问题是毋庸讳言的。对此,我也确实无甚高论,只想引用朱永新教授在其《我的阅读观》一书中所表达的几个观点: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主要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在日常人与人的交往交流之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溢美之词。如果去除掉其中一部分的溢美因素,细细想想,其实颇有启发。别人的一席话为什么能给你醍醐灌顶、如沐春风的感受?为什么能给你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感觉?为什么能给你以诸多的人生有益启迪?其实,一切皆在于这位说话人的丰富与智慧、畅达与幽默、深邃与厚重。反观,为什么我们许多老师在一些公众场合(包括在网络论坛、QQ交流群)却不敢发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觉得自己言说的底气不足。而一个人言说的底气从何而来?源自实践,源自思考,但更多的还是源自读书。

所以,唯有读书,才能不断丰富我们思想的深度,拓展我们生命的宽度,增加我们人生的厚度;才能让我们变得视野更加开阔,行动更具智慧,精神更加充实。

思考孕育灵气

教育是心灵的事业,教师更是滋养学生精神成长的事业,心灵的事业需要用心去思考。《论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的职业是一个注定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但是,如果教师把终身学习仅仅视为个人的后续学历进修、教育主管部门所举办的各类继续教育的培训、考核等等,却没有教师源于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没有基于实践问题的思考与探索,没有教师对自身教育思想理念、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与改进,这样的继续学习与终身教育注定是很难取得实实在在成效的。

思想家帕斯卡尔曾经说过“人是一根思想的苇草。”人原本就像苇草一样柔弱、像苇草一样渺小,而人之所以能够变得坚韧、变得伟大而高贵,一切皆在于人能够“思想”,思想孕育伟大。一切伟大人物的非凡成就无不是思想孕育的成果。著名教育家杜威更说过:“知道什么叫?思考?的人,不管他是成功或失败,都能学到很多东西。”

教育是直击人的心灵的工作,如何让我们的教育对象敞开心扉,如何让学生的心灵通过我们的教育得到净化、得到美化,没有思考无法实现;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未来的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现实的教育

应该如何培养造就这样的人才,没有思考无法达成;教育的现实更是错综复杂,乱象纷呈,没有思考,我们就很有可能被各种表象所迷惑,被各种问题所困扰,而丧失求真的能力。

所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任何时候都少不了对教育的思考,唯有思考才有方向,唯有思考才有思路,唯有思考才有正确的策略和措施。亚圣先师孟子的“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讲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创新激发锐气

教师的工作是庸常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每天都在做着备课、上课、作业、辅导等繁复而琐碎的工作。也恰恰就是这些日常的繁复与琐碎,在一天天消解了我们教师自身的锐气。所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一个基本的问题是,我们是每天都在习以为常“重复昨天的故事”,还是每一天都能以崭新的姿态去迎接新的挑战?不同的思想境界,不同的精神状态,不同的工作态度,自然也是完全不同的人生结果。

也许教了十几、二十年,我们所教的年级、教材都没有太大的变化,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一个个章节、一条条定理,我们早就烂熟于心,即使我们不去研究教材,不去设计教案,一样能把课上得有条不紊,有板有眼,有章有法。

但是,我们是否知道,这十几年的课程改革,无论在课程的理念,还是在课堂教学思想和方法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我们仍然拿着十几年前的“一张旧船票,怎么能登上课改的新客船”?再试想,即使年级、教材丝毫未变,但是,我们每天所面对的学生却是变化的,面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和不同时代不断变化的学情,我们又怎么能“以不变应万变”?人们也常说,教育不是工业生产的流水线,教师更不是流水线上的一名操作工,教师的工作是最具创造性、最富挑战性的。所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必须铭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句古训。把每一天看做都是新的,把每一堂课看做都是新的,把每一个学生看做都是新的,每天都能以全新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在实践创新中不断激发起自身奋发的锐气和进取之心。

写作成就名气

历数当今教育界的名师名家,于漪、钱梦龙、魏书生、成尚荣、余映潮、黄厚江、李镇西等,几乎没有一个不是以文名世的。因为真正的名师,无一不是教育实践的开拓者和教育思想的传播者,而一种新思想、新理念的诞生、发展与传播,必须借助于文字进行表达与交流,宣传与推广。“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湖万古流。”每一个个体的生命,相对于浩渺的宇宙,都只是沧海一粟,渺小而短暂,唯一能够长久流传的或许只有诉诸文字的思想和那些用于表达思想情感的文字。特别在当今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传播思想,交流学术,更需要有简练精准、形象生动的表达,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自身写作方面的修炼。

境界养育大气

晚清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曾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种境界谓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谓之“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

处。”三个词人的三个句子,被王国维描述为三种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境界。第一种境界为了心中的理想苦苦追寻,上下求索;第二重境界一旦认准目标,就甘心情愿为她奉献一切,无怨无悔;第三种境界功夫到处,灵犀一点,顿悟真谛。

著名学者、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其《人生的境界》一文中,也把人生分为四重境界,第一重境界谓之自然境界;第二重谓之功利境界,第三重谓之道德境界,第四重谓之天地境界。其实,做一名优秀教师同样也要经历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把它称之为谋生的境界(或职业的境界),即仅仅把教师看做是一种职业,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一个赖以养家糊口的饭碗。如果教师对自身职业的思考仅仅停留在这样的境界中,就始终摆脱不了“小家之气”,这样的教师最终至多也只能做到一个称职的教师,而且大多数时候也许是不称职的。第二种境界,把它叫做事业的境界,就是把做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当作一项事业,不断地为之追求。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那么即使在做教师的路上不断会遭遇各种困难、挫折和失败,但是这样的教师也会表现出一种沉稳与大气,永远不会沉沦,会永远保持一份执着、保持一份热情。如果能像这样做老师,即使不能成名成家,即使不能常常有事业成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但至少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在离开教育岗位,回首自己教育人生的时候,不会留下太多的遗憾,而为自己的苦苦追求和执着奉献而获得一种人生的充实。第三种境界,把它叫做宗教的境界,就是把做教师,从

事教育教学工作,当作一个崇高的信仰。如果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那么从事教育工作的每一天,也许都能收获教育带给你的幸福和快乐。

教育即生活,成长即做人。如果我们做教师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即使没有任何外在的荣誉和头衔,你也会是人们心目中真正的教育家。伟大的教育家其实都是达到了这样一种境界的,比如陶行知、比如苏霍姆林斯基等等中外伟大的教育家。不同的境界成就不同的教育人生,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必须不断地努力提升自己的职业境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