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申论范文精选

申论范文精选

一、题干分析

看到这一题目让人心潮澎湃,思绪万千。这个题目很容易让人回顾起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让人感慨历史的沧桑巨变。通过这个题目可以看出国家申论考试的文化内涵在提升,也可以看出命题者为了避免申论写作模式化的良苦用心。材料主要在讲黄河治理的问题,文章写作则另辟蹊径,要求写精神。这样命题不仅可以避免前后题目的重复,而且可以去除模式化,使那些按照模式写对策的文章变成不符合题目要求的烂文章。题目中“中心论点明确”和“要有思想高度”的要求是题目中两个最重要的要求。前者要求文章有中心论点,不是一盘散沙,后者要求文章要么对问题进行深入挖掘,要么对问题进行高屋建瓴的把握。

“黄河精神”这个词的含义比较模糊,它既可以指黄河本身的精神,也可以指人们治理黄河中凸显的精神。题目中并没有明确地说明,所以两个方面都可以写。黄河本身的精神包括:桀骜不逊、勇往直前、生生不息、养育奉献、朝气蓬勃??治理黄河的精神包括:坚持不懈、因势利导、包容理解、追根溯源、求真务实??还可以将黄河本身的特质与人和黄河相处的关系结合起来。以上这些精神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作为这篇文章的中心和写作角度。

二、范文

范文一

堵还是疏?

——论治理黄河的基本精神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就和黄河息息相关,从大禹治水到小浪底截流,对黄河的治理延续了上下五千年。五千年来对黄河的治理概括起来就两个字:堵和疏。堵就是靠不停地加高堤坝来防止洪水泛滥,疏则是对河水进行引导来解决问题。

“疏”和“堵”不仅仅是方法问题,而且还是态度和价值取向问题。它们不仅仅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而且还是一个世界观的问题。堵和疏分别指示着两种不同的基本精神。 如果说堵意味着强制、征服、管理,疏就意味着对话、尊重、服务。到底哪种态度更加根本,更加有效?

黄河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堵不是长久之计,疏才是治本之策。黄河的“善淤、善决、善徙”特点决定了黄河之水靠堵是堵不住的。黄河的河水含沙量大,堵造成的一种结果就是黄河中的泥沙淤积越来越多,决堤的风险越来越大。三门峡水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大坝堵住了黄河水,不仅没有使泥沙减少,反而淤积越来越多,防洪的效果没有起到,添堵的效果倒是很明显。有人会说我们应该把黄河变清。这又是一种堵的思维,如着名水利专家王化云同志所说“黄河不可能变清??黄河也不需要变清”,他认为“未来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应该建立在黄河不清的基础上”。黄河的沙不除,黄河的淤积就难以得到解决,黄河淤积到一定程度就容易决口,就要改道。我们要做的不是想方设法去堵,而是应该变堵为疏,维持黄河健康的生命。人要做的是为黄河提供尽可能好的服务,而不是去强迫它做它做不到的事情。历史的经验也说明疏比堵更加有效,无论是大禹治水还是东汉王景对黄河的治理都坚持了疏通这一主要原则。

堵和疏比起来,前者能够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做起来也更加有效率,更加容易出成绩。但是这样的做法往往会带来更多的问题。疏的态度比起堵来需要文火慢炖,需要循序渐进,需要耐心和恒心,需要有长远的眼光,需要有全局的观念。“疏”可能“疏”掉政绩,“疏”可能“疏”掉面子。正因为如此“疏”才显得更加可贵,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加要树立疏的态度。

“疏”中包含着牺牲的精神,奉献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传承好,

发扬好,使她不仅成为治理黄河的基本精神,也成为我们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他人与自我的关系,处理政府和群众的关系,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态度。

张小龙庚寅年冬月十一深夜于湘江河畔

范文二

从黄河看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每个中国人,尤其是海外的中国人,只要提起黄河都会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即便这些人不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甚至从来没有见过黄河。可以说黄河将中华儿女的心连在了一起,将中华儿女的情汇在了一起,将中华民族的力量凝聚在了一起。为什么是黄河?这需要回顾历史。

自古以来黄河是人们生存的基础,治理好黄河是生死攸关的大事。黄河从青海源头向东,在山东注入渤海,蜿蜒盘旋五千多公里,加上黄河具有的“善淤、善决、善徙”的特点,使治理黄河难上加难。难治理的特点使黄河流域的人民紧密团结在她周围,最终促成了中华民族的形成。黄河带来的灾难不仅没有吓倒我们的祖先,反而使他们团结起来,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大大增强。这印证了温家宝总理的那句话:多难兴邦。马克思在谈到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时候就认为,大型河流的治理需要集中力量,这是中国成为大一统国家的重要因素。黄河不仅养育了华夏民族,还通过灾难鞭策着这个民族,使这个民族永不懈怠,使这个民族始终充满勃勃生机。

黄河的治理不仅关系到人民的生存,还关系到民心的向背。自古以来,黄河治理的好坏是一个王朝兴衰的重要标志,黄河治理得好老百姓就能安居乐业,王朝统治就会得到百姓的认同。“圣人出而黄河清”就体现了人们渴望黄河变清的美好愿望,同时也体现出了人们对于能够治理黄河者的高度认同。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开创者禹,就是靠在治理黄河中的功绩完成了中国统一大业。所以黄河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生态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得民心者得天下,一个国家一个政府只有获得老百姓的支持,只有把老百姓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团结起来,才能够做到无往不利,才能繁荣昌盛兴旺发达。

黄河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不仅体现在治理黄河上也体现在历史文化上。远的有秦腔、豫剧,近有《黄河谣》《黄河怨》,她们承载着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最能体现、增强凝聚力的莫过于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它记录了母亲河与我们共患难的历史,记录了在民族面临灾难的时候母亲河是如何为儿女做掩护,如何以她那伟岸的身躯阻止敌人入侵,记录了她的儿女是如何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维护母亲和自己的尊严。正是在这些文化连绵不绝的涵养和熏陶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性格,正是这些文化使得中华民族有共同的心理积淀。这些文化是中华文明延绵万年不绝的精神支柱!

黄河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影响不仅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不仅是面向过去的,也是面向未来的。我们有着如此伟大的母亲河,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爱护她,不尊重她,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团结在她周围呢?

黄河万岁,中华民族万岁!这篇文章是听着《黄河大合唱》的背景音乐写出来的,是怀着一颗热心和真心写出来的。我并不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不过优良的民族精神和传统对人格的涵养和良好的精神风貌的塑造是必不可少的。

张小龙庚寅年冬月十一深夜于湘江河畔初稿

庚寅年冬月十三日上午修订

范文三

放眼祖国未来 弘扬黄河精神这篇文章是朋友刘宇博士撰写的。

谈起黄河精神,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历史、是过去、是先祖的生活方式,它仿佛只存留在

人们的记忆之中,只是凭吊和缅怀的对象。总之,人们会从历史进步的角度,认为黄河所象征的农耕文明,已被现代的工商文明抛在身后,“黄色文明”应该被“蓝色文明”所取代,因此,黄河精神似乎表达的是一种僵化和落后的文化。但我们要问,真的是这样吗?如果不是,那么,在现代化高歌猛进的当今时代,我们该弘扬什么样的黄河精神呢?

事实上,黄河精神不但没有“奔流到海不复回”,反而还能在这个以工业、商业、科技为经济基础的现代社会绽放出它特有的意义和价值。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文化精神属于上层建筑,它必然要对经济基础构成一定的反作用。黄河精神的“反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正是现代社会所亟需的。

黄河精神不是河流本身的精神,而是人的精神,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民群众在生生不息的生活实践中积累形成的、如同血脉与天性一样的人格结构。黄河的丰裕造就了人的乐观,黄河的浑浊造就了人的质朴,黄河的善变造就了人的勤劳,黄河的肆虐造就了人的勇敢。在与黄河同呼吸共命运的过程中,人们团结互助、诚实互信。而且,如果说黄河是母亲河,那么,被它所哺育过的儿女永远都会觉得是一家人,他们既顾小家也顾大家。总之,黄河精神凝聚了中华儿女诸多的传统美德。更重要的是,黄河精神是一种成熟的人格精神,它早已内在于人们的生长和生活之中,像一个秉性健全、人格丰满的成年人,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生活和行为方式。

这样的精神传统能够仅仅是历史吗?当然不能!而且,它恰恰能够成为建构未来中国的一个重要因素。近代以来,在向外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迷失了自己的精神传统,造成很多问题。我们能够招商引资,为什么不能引来诚信呢?我们能够学习科技,为什么学不到创造力呢?我们能够增长经济、军事等硬实力,为何总是在“软实力”上积弱难振呢?实际上,黄河精神在很多方面都能弥补或者纠正现代社会的各种偏差。黄河精神中的质朴生活不就是现在所倡导的低碳生活吗?它的团结互助精神不正能够平衡市场经济中的个人主义至上吗?它的勤劳精神不正能消除商业行为中的不劳而获思想吗?它的诚实守信精神不正是现代中国最为或缺的吗?古人在治黄过程中表现出的创造性,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吗?而且,民族的精神是成熟的内在品格,它不可能只通过外在的经济、制度、科技等力量来建构,恰恰相反,这些外在力量正需要一个健康的内在品格将它们凝结起来。作为中国内在精神重要一环的黄河精神,不正是我们建构软实力的重要因素吗?本来具足,何须外求!

珍惜和重视黄河精神,绝不是缅怀历史凭吊古人,而是着眼于我们的未来,放眼于我们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特有位置。我们应该积极地挖掘、发扬和传承这种内在的精神,为建构一个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未来社会而不懈努力。

范文四

根植历史沃壤 弘扬黄河精神

黄河这条波涛奔涌壮丽厚重的母亲河,承载了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世代传唱着炎黄子孙的心声与夙愿,汩汩滔滔,从源头到入海口,不仅穿越了九州大地,也洞穿了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历程。她不仅创造出了瑰丽灿烂的古代文明,更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造就了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精神瑰宝——黄河精神!

黄河之水天上来,而黄河精神却并非是从天上落下的。黄河也曾桀骜不驯,也曾无数次以其自然破坏力,给两岸人民带来过巨大灾难和不幸,然而黄河两岸高耸的堤坝早已镌刻下先民们抵御河患造福人民的丰功伟绩,它不仅无言地述说着人类利用黄河、改造黄河、与大自然斗争的宏伟经历,也传承了不屈的先民们治理黄河的事迹、成就与精神,更折射出炎黄子孙与自然相互斗争、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而这一切恰是黄河精神的精髓所在,也是我们之所以要将这一精神瑰宝传承弘扬的原因所在!

秉承历史之智慧,弘扬黄河精神,是每一位炎黄子孙的历史责任。理解弘扬黄河精神就

必须理解弘扬黄河精神中人类对黄河乃至自然的尊重与敬畏!人类这个自然和谐家庭中最具灵性的子孙,不应仰仗着自己的科技力量,忘乎所以地去藐视自然。黄河滚滚的泥沙,密西西比河的淤积,亚马逊河渐趋干涸的河床,曼扎拉湖生物的绝迹,无不证明了人类过度依赖现代科技的危害,无不证明了人类在自然法力面前的孱弱与无知,因此以尊重敬畏之心去面对黄河面对自然,必然成为我们的首要选择。

而在这一方面,毛泽东同志早为我们做下了表率。这位可以笑谈“唐宗宋祖”,敢于“长缨在手,缚住苍龙”的坚毅伟人,对黄河和自然却有着深厚的尊重敬畏之情,他始终审慎思考着黄河的开发与治理,从未留下“根治”之类的豪言壮语。毛泽东同志的言行也启迪我们要把对黄河以及自然的尊重敬畏落到实处,必须重新审视黄河以及自然自身的健康标准,我们只有从自然与人和谐的角度出发,适当舍弃人类的利益,科学全面地考虑黄河以及自然的内在健康标准,那么我们才能够真正做到人与黄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当然,弘扬黄河精神,强调人类对黄河、自然的尊重与敬畏,并不是说要否定人类治理黄河、改造黄河、利用黄河、与大自然斗争的巨大成就。相反我们应当在尊重敬畏的前提下,利用、改造、开发黄河,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从东汉王景治黄后八百年的安澜,到建国以后黄河流域很多水利工程的兴修,从天津滨海新区着眼全局的规划建设,到黄河流域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的综合治理与开发,都展现着人类在曲折中与自然相互斗争、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而这也是我们弘扬黄河精神不可或缺的部分。

胡锦涛同志指出:“黄河的治理开发仍然任重道远,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论断不仅是植根于黄河精神历史沃壤之上的,也是对黄河精神崭新的时代诠释,对我们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意义重大!当我们真正领会了黄河精神,领会了科学发展观之后,那么黄河的永世安澜,子孙的世代幸福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范文精选

一、题干分析

在谈这个题目之前要先谈谈材料。这个材料一共有七个部分,前面六个材料都是在谈流动人口的教育问题,材料七则谈论的是和前面六个材料几乎没有任何关系的乡村文化问题。这就预示着写这篇文章可以和前面六个材料无关。这段材料是目前为止国家考试中出现的最有深度的材料。材料七很明显地用到了德国哲学家马尔库塞的观点,他的代表作之一是《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xx年版),这本书中对材料七所提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述。如果看过这本书,对于这篇文章的写作将起到很好的理论铺垫作用。此外这个材料中提到的“失根”状态还涉及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各个学科的知识。可以说,缺乏了丰富的知识背景不仅写不好这篇文章,连题目都弄不清楚。没有这些基础,无论什么样的培训班,什么样的教材也无法提高申论写作水平。大家看书的时候千万不要局限于一些公务员培训教材,这是远远不够的。要博闻强记,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修养。这一点我在20xx年国家公务员新大纲申论教材中已经作了说明。

现在再来看题干。这个题目是国家公务员考试到目前为止最开放、最有诗意、脱离材料最远的题目。细心的人会发现题目中有两个要求似乎有点矛盾,前面要求“参考‘给定资料’”后面要求“不拘泥于‘给定资料’”。有人就会想是材料重要呢,还是不拘泥于材料重要呢?这个问题我们看看20xx年国考申论的题目就会很清楚了:

2.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要深入思考,紧密结合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写一篇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文章。

3.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可结合给定资料中所反映的一个主要问题,写一篇见解比较深刻的文章

这两个题目中第一个要求“紧密结合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第二个要求“可结合给定资料中所反映的一个主要问题”。在这两个要求中前者是命令,后者是建议。20xx年国考的这个题目中的“参考‘给定资料’”也只是一个建议,并且这个建议前面还有一句“请结合你对这段话的思考”。这段话是有限的,思考是无限的。从“思考”这个词再加上“不拘泥于‘给定资料’”的规定,可以看出这个题目的开放性。

“思考”这个词体现了命题者希望考生动脑子来写文章,“不拘泥于‘给定资料’”则使得那些有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的考生有发挥的余地。对于有能力的人来说,这样的题目真的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这个题目充分体现了大纲中“要求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具体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的说法。体现了国家考试越来越注重对考生知识背景、社会生活观察和感悟能力的考查。这样的规定就是要让考生不要千篇一律地抄材料,在避免出现雷同卷的同时,又给了考生展示自己才华的广阔舞台。有人批评我说我写的文章脱离材料。我承认有些文章确实脱离材料,之所以可以脱离材料是因为一些开放式的写作题是比较自由的,只要谈的问题和材料相关,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写。这个题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个题目如果愿意写可以写出成百上千篇风格各异的文章。下面我将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手法写出几篇文章,以很好地展示这个题目的开放性,以免浪费命题人的良苦用心。

二、范文

范文一

教育公平的基础在哪里?

——论教育中社会力量的重要性

作为21世纪的人,我们的生存和生活基础到底在哪里?在知识,在文化,在教养!我们处于知识经济时代,没有知识就没有竞争力,就会被社会所抛弃。我们生活在市场经济中,缺乏了文化和教养,灵魂就将无处安生,就会穷得只剩下钱。

知识、文化、教养的基础又在哪里呢?在教育!谁应该为教育,尤其是为属于弱势群体的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负责?很多人都会把责任推给政府。是的,政府确实应该负责。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政府能够解决的最多就是让流动人口子女平等地进入公立学校。上了公立学校就一劳永逸了吗?事情就解决了吗?同学之间的歧视问题,孩子之间的认同问题,生活习惯的问题??这能够完全靠政府来解决吗?不能!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一些心理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既无法靠政策,也不能靠投入,要靠什么呢?靠用心!要靠我们每个人的爱心、耐心、真心。

要让流动人口的子女从心理上融入学校的生活,我们必须主动地为他们的融入打开一扇门。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城市的居民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教育好自己的子女,让他们知道如何去帮助关心外来人员的子女,如何在能够有效地维护他们自尊的同时使他们尽快融入城市的生活,并让自己的子女去学习农村孩子勤俭节约的习惯和吃苦耐劳的品格。外来的父母们也应该积极主动,帮助孩子学会如何以一种健康、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和别人的差距,如何建立信心,如何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学校和老师需要在孩子之间搭建桥梁,做好引导与协调,让城市和农村的孩子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关键的是使这些孩子在心理上相互认同,相互了解,相互接受。

心理的引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默默的、长期的、大量的奉献。这些工作可能经过长期大量的努力却看不到任何成效,无法像教学一样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有可能会费力不讨好。但是心理的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无论是对于小孩当前的学习还是未来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我们的家长看问题时眼光要放宽一些,放远一些,要对这些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我们的制度设计应该为学校和老师的心理教育和引导提供空间。

在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上,物质基础重要,心理引导更重要;知识教育重要,精神关怀更重要。要解决心理和精神关怀的问题,政府作用很重要,社会的力量更重要。可以说如果缺乏了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任何一个政府都不可能做好任何一项公共事业!只有大家广泛参与才能够共同夯实我们的基础,才能够从物质和精神上解决好城乡二元结构给社会带来的问题,才能够共同维护和找到我们社会未来的根!

张小龙庚寅年冬月初一晚于广州康乐园

范文二

论城市的制度包容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农村人涌入城市。农村人进城往往拖家带口,这样很多人就有了两个家,一个家在乡下,一个家在城市。但尴尬的是,这两个家都不太像家。他们大部分时间身在城市,但是却没有融入城市,在心理上也从来没有认同城市。农村的家虽然在心理上受到认同,但是却不是长时间生活的地方。很多人都过着身心分裂的生活,长期“生活在别处”。有人把这称为“失根”状态。

这种“失根”状态的形成和我们的一些城市缺乏包容性有很大关系。这种包容性的缺乏最直观地表现在我们的制度设计上。这些制度集中体现在公共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外来人口的子女不能进入公立学校念书,生病不敢在当地的医院看,经济适用房轮不到自己,连住廉租房的资格都没有??在这样的制度设计下想要外来人口有归属感实在很难。城市的制度设计难道就不能更具有一些包容性吗?是的,政府有政府的难处,制度设计包容性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例如外来人口会挤占本地人的公共资源,稀释本地人的福利,此外还会抬高本地人的生活成本、增加本地人的就业压力等等。以广州为例,本地人很多都成了“包租婆”“包租公”,自己却可以住在政府补贴安置房里。如果一旦让外来人住上廉租房,本地人的房子租给谁?

制度设计的包容性其实就是要重新调整利益分配格局,在这个调整中会影响到一些人的利益。试想如果当地政府设计更加包容势必遭到当地一些老百姓的反对。但是如果不包容则有失公平——当地人的良好的福利很多本来就是外地人创造的。面临这个两难我们的政府要有勇气和决心作出选择。政府自己要看到制度设计更具包容性不仅是对外来人口,而且对当地人和整个城市的整体长远发展都是有好处的。制度更具包容性可以让外来人口有安全感,让他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城市的建设中,创造巨大的人口红利。制度更具包容性可以改变一些当地人好逸恶劳的不良作风,迫使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竞争,不仅可以提高他们自身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创造巨大的社会财富。制度设计更包容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可以让城市更加和谐??广东省的深圳市被称为中国最有活力和潜力的城市之一,很大程度上就和它制度的包容性相关。美国作为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国家之一,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其制度设计限制少,能够吸引到全世界的人才。

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一个具有包容性的民族,中华文明也是具有包容性的文明,我们的城市也应该是具有包容性的城市。我们要把这种包容精神落实到生活中,落实到我们的制度中,为推动城市化进程,为流动人口找到自己的家园奠定公平的制度基础。

张小龙庚寅年冬月初二清晨于广州康乐园

范文三

城市需要拥抱

一位出生于农村但住在城市的知识分子说“我已经无家可归,我在城市是寓公,在家乡成了异客”。城市无论是给农村出生的还是土生土长的,无论是给先来的还是后到的都提供了很多机会:是她方便了我们的生活,是她拓展了我们的视野,是她给了我们多彩的人生,

是她让生活更加美好,为什么我们就不能爱她呢?!

是的,城市中存在很多问题:比起农村,城市中人与人之间很冷漠,城市里贫富差距大,城市消费水平高,有的城市包容性不强,在制度上不公平??但是我们要看到,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才刚刚开始,同时由于城市化的速度过快,国情也错综复杂,出现问题在所难免。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问题一味地消极,悲观,抱怨,推脱。

近几个世纪的历史经验表明,城镇化是大势所趋,城市将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家。我们不能够总是停留在对农村的美好又不切实际的幻想当中,而应该以客观冷静的态度,以求真务实的眼光来看待城市。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眼光我们才会主动地去接受城市,才能够更快更好地融入城市。如果我们总是把自己当作一个局外人,当作一个他乡的人,我们将很难融入城市,更加谈不上全心全意地去建设她,爱护她。如果一个人身在自己的家中,却不愿意把这个家当成家,试问他怎么可能有家的感觉,怎么可能得到温暖呢?我们在抱怨外界环境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是否是由于我们自己关上了心门,把自己关在了家外?

没有任何一个族群一生下来就永远在一个地方生存,如果你有家谱你会发现四川人祖籍可能在湖南,湖南人祖籍可能在河南,农村人以前是城市人,城市人以前是农村人。一些人认为在城市处于“失根”的状态,既有居无定所,进入城市时间短等外在的原因,但是更为重要的是一种非理性的怀旧情绪产生的一种乡愁在作祟。如果是由于战争等因素被动地迁徙,这种乡愁再强烈都是不过分的。如果是主动地迁徙,支撑这种乡愁背后更为深层次的因素是消极、封闭、怯懦、悲观、患得患失的人生态度和世界观。城市化就是一种主动迁徙。农村并没有抛弃我们,相反,是我们抛弃了农村。到城市是人们主动选择的结果。选择之后就会有得有失,我们不可能既坐享城市给我们带来的发展机会和便利的生活条件,又想城市有低廉的生活成本,和睦的伦常关系,良好的空气质量??要获得农村和城市的双重好处并不是不可能,但是这种好处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需要我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去争取。很多人都在抱怨城市冷漠,想想是不是由于我们自己冷漠。很多人都抱怨不公平,想想是不是由于我们自己努力不够。

面对城市化这个历史潮流,我们不能患得患失,在考虑城市能够为我们提供什么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想想我们能够为城市做一点什么呢?只有我们用爱心去呵护,去浇灌,城市才会成为家。请敞开胸怀,与作为家的温馨美好的城市拥抱吧!

张小龙庚寅年冬月初三清晨于广州康乐园

范文四

合理的资源配置是“家”的基础

一位出生于农村但住在城市的知识分子说“我已经无家可归,我在城市是寓公,在家乡成了异客”。这种状态又被称为“失根”状态。这位知识分子没有归属感到底是由于个人的精神气质导致的特例还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只要我们去问问农民工,问问出生于农村已经成为白领的“新城市人”,我们很容易发现:对所在的城市缺乏认同和归属感,这位知识分子并不是特例。

什么样的地方才叫家呢?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理想的幸福家庭是四世同堂的家庭,共享天伦之乐。现在的问题则是,很多人虽然身在城市,但是却孤苦伶仃。既不能上养父母,又不能下育子女,过着一种没头没尾的日子。在《礼记·礼运》中给出的理想社会图景是“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我们现在的城市勉强做到了“壮有所用”,但是“老有所终”和“幼有所长”都还做得很不够。要解决好这两点我们需要抓住的一个关键点是——如何优化资源的配置。

以教育为例,我们有种错觉,总是觉得农村处于弱势,中西部地区处于弱势。基于这种错觉我们的教育资源不停地向农村和西部地区倾斜。如果广州市教育部门的负责人向教育部

申请额外补贴,向希望工程求援,十有八九都会被拒绝,甚至还可能受到批评。但是现实的状况则可能是广州一个市的入学儿童可能比内地一个省的还要多,只是靠当地的财政很难解决问题。这时候地方政府就必须优先保障本地居民的教育,对外来人口的教育即便有心,也只能是力不从心。

由于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适龄儿童的人数大规模减少,一些学校被废弃。据媒体报道,长阳县的76所希望小学有53所被废弃,一些地方的希望小学变成了养殖场、食品加工厂。这就出现了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是农村的学校没有学生,农村的老师无学生可教;另一方面是城市的孩子没有地方上课,没有老师教学。面临这种情况,政府和希望工程等慈善组织应该及时地调整政策,根据学生当前的分布状况和未来流向来决定教育经费投入的方向和方式。学生流向了城市,对教育的投入就应该向城市倾斜,而不是盲目在农村去搞一些重复的无用建设。这样就能够为城市制度设计的公平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解决城市制度设计的后顾之忧。教育是如此,养老、医疗等保障问题也应该如此。

无论如何优化资源配置,公平的制度设计势必影响到城市本地人的利益。这需要做好引导工作,让当地人知道城市有美好的今天外地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让所有的人都树立起“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分享、博爱精神,共同开创城市的美好未来。

张小龙庚寅年冬月初三下午于康乐园

范文五

只向前看是不够的

很多人感觉比起农村来,城市的人更加冷漠,人与人的关系更加疏远。出现这种状况不是因为城市的人比农村人更差,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其中一个根源就是因为城市是一个充满竞争和对比的地方。

越是在经济发达的城市,人们越是行色匆匆,同样属于大城市的广州和成都都会有很大的差别,更别说农村和城市。如果你想在城市立足,你就必须每天都向前看,要不停地超越自己,超越别人。这种永无止境的竞争消耗了人的大部分精力,哪里还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去关心他人,哪里还有心情去建立、维护良好的伦常关系呢?这种单纯以获得经济利益为目标的竞争不仅让人变得疲惫不堪,还让人变得狭隘、自私。

这种竞争不仅表现在成人身上,也表现在孩子身上。城市的小孩总体上来说受到的教育比较好,不愿意和农村的孩子交往,尤其是那些成绩差的农村孩子。学校里的城市孩子之间也有分化,表现在成绩好、家庭条件好的孩子在一起玩,成绩差、家庭条件差的孩子在一起。一些农村的家长为了避免孩子心灵上受到伤害,宁愿把子女送去农民工子弟学校也不愿送去公立学校。更有甚者,用辍学来“保护人心,阻止下一代向充满着蔑视、冷漠以及焦灼不宁的惨淡日子滑落”。

出现这种状况跟人本身的片面认识有很大关系。很多人把自己单纯当作一个谋取成功的工具,一个赚钱的工具。人不是机器,他是有很多面的。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最基本需求是生理和安全的需要,除此之外还有情感和获得尊重等更高层次的需要。生理和安全的需要我们绝大部分人都可以得到满足,按照道理来说我们应该追求感情和尊重等其他需要。但是奇怪的是,很多人永远停留在追求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层次,一味地去赚钱,去买大车大房子,主动放弃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这不是自我贬低是什么呢?要获得感情和尊重仅仅靠竞争是不行的。

出现这种状况还和我们对人与人关系的片面理解分不开。首先人类社会不能完全遵从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我们和他人的关系不仅仅是一种竞争的关系,还可能是一种合作的关系,甚至很多时候是一种相互帮助相互提携的关系。中华文化历来强调要有追求,强调要立志,要进取。但是这种进取绝对不是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进取。中国先贤孔子说要“己欲立而立

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教导我们自己要想取得成功也要帮助别人取得成功。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教导我们要同情和关心他人??先贤教导我们要相互关心和爱护他人的例子举不胜举。我们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是要先富带动后富,而不是要先富的更富。

要化解城市的冷漠病,我们必须调整我们的生活观念,一改只知道向“前”看的片面做法,要多向左、向右、向后看。这是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市健康和谐发展的需要。

张小龙庚寅年冬月初三下午于康乐园

范文六

论读书的成本问题——以舆论引导为中心

在中国的传统当中从来都是非常注重读书的,《增广贤文》中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劝君莫将油炒菜,留与儿孙夜读书”“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等俗语。古人尚且如此重视学习,重视读书,而我们现在竟然出现了读书“无用论”。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其中的因素很多,教育成本问题是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

一。如果我们作一个调查就可以很容易发现一个事实:读书“无用论”最盛行的地方是农村地区。农民不是真的认为读书无用,更多的是因为他们承受不起巨大的负担。据有关方面统计一个大学生4年学费大约相当于一个农村居民20年的纯收入。这些读书所花的费用还只是直接成本,此外还有一些间接成本。如果小孩不读书,他就可以天天和在城市打工的父母在一起,不用担心没有地方上学,不用担心高昂的赞助费;如果不去读书,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可以挣钱,不但没有支出还有收入;如果不去读书就不用担心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也不用担心工作差受人嘲笑。难怪有人说辍学可以“保护人心,保护土地,阻止下一代向充满着蔑视、冷漠以及焦灼不宁的惨淡日子滑落”。读书的成本既有经济上的,也有精神上的;既有当前的,也有长远的。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说,读书都是属于周期长、风险大、收益低的事情。这样,谁还愿意读书呢?

出现这样的状况是非常危险的。要化解这种风险既需要降低教育成本,维护教育公平,努力促进就业等,也需要端正态度,深化认识。前者属硬措施,大家都看得见,并且很重视,在努力地去做,后者为软措施,往往被我们忽视。如果说降低教育成本等措施是从外部来解决问题,态度和认识的问题就是从内部来解决问题。而要解决认识的问题首先要解决舆论导向的问题。

一些舆论的错误引导与不良读书风气的形成息息相关。很多舆论鼓吹机会主义的成功学说,对一些低学历的成功添油加醋地报道。什么李嘉诚只念过几年书,比尔·盖茨辍学创业,某某一字不识白手起家成为亿万富翁??这些铺天盖地的渲染使很多人相信成功与否和知识无关。这些报道只选取其中的一面,没有看到在现代社会绝大部分成功的人是奠定在知识和文化的基础上的,没有看到很多人文化素质不高大部分是迫不得已。舆论的错误引导还表现在对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肤浅、片面报道。对于农民工就业难工资低,舆论往往没有兴趣,但对于大学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失业,哪怕只有一个,哪怕比例很小,哪怕这只是暂时的,却兴趣盎然,无限夸大。有很多媒体大肆地报道大学生不如农民工。这是媒体的短视和浅薄。如果我们进行深入、细致的跟踪调查会很容易发现:大学生无论是在工作条件还是在福利待遇上,无论是在当前的情况下还是在发展前景上等各方面都比农民工好得多。

我们的舆论报道首先要客观、公正、全面。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进行选择性报道,这样很容易误导公众。比如一些媒体报道念大学4年平均成本至少是20万。而实际情况则是国家有助学贷款补贴,学校有奖学金,学生可以勤工俭学??只要努力学习,勇于拼搏,勇于奋斗,4年可能只需要几万块甚至更少。此外舆论还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要起到引导人,教育人,鼓舞人的作用,起到扭转社会风气的作用。一些媒体在报道一些农村家庭供孩子读书的时候,就把那些忍饥挨饿、倾家荡产供孩子读书的人称为英雄,并且加上引号。这有同

情的成分,但是更多的是一种嘲笑和不屑。看到这样报道的“英雄”很可能放弃自己的信念,想做“英雄”的人也会打退堂鼓。更为恰当的称谓不是英雄,而是智者。他们现在的教育投入,未来将为他们的孩子换来一个更加有前景和尊严的明天,为他们自己的人生增加更多的保障,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奠定更加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如果我们用这样的方式去报道,必将催生更多的智者产生。

我们一定要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耐心细致的教育让全社会认识到:抛开别的不谈,单从经济收益的角度来说,对教育的投入在成本和收入上,总体上来说是成正比的。对教育的投入是收益率高,收益期长,收益保障好的投入。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在被称为知识经济时代的21世纪找到生存之本,生存之根,避免整个社会处于“失根”状态。

张小龙庚寅年冬月初七清晨于康乐园

范文七

信心——存在之根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期,转型就意味着动荡、变化、不稳定,随之而来的是精神上的混乱、迷茫、失落。这种情绪集中体现在农村人身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人需要背井离乡进入城市。对于年长的人来说,城市对于他们来说缺乏亲和力,如果不是迫不得已,对于安土重迁的他们来说肯定宁愿选择自己的家乡。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生活在乡村,却根本无法对乡村文化产生亲和力、归依感。他们想进入城市,但城市又设置了各种障碍,不愿意接纳他们。

农村和城市的巨大差距使个人的身心分裂,父辈们和子女们价值取向上的矛盾在精神上使家庭分裂。这种双重分裂使农村人在精神和身体上都处于失根状态——他们既无处安身,也无法安心。

面对这种失根状态,信心比所有的东西都重要。如果我们深入调查就会很容易发现:这种失根状态在充满信心的人身上是很少见的,甚至是不存在的。以教育为例,一些农民把孩子的教育放在生活的第一位,倾家荡产,举全家甚至全家族之力供养孩子念书。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不会失根,因为他们有希望,有信心,相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在这样的家庭中,绝大部分孩子也不会处于失根状态,有家庭的支持,有父母和老师的鼓励,他们知道自己正通过学习,通过念大学寻找一条通往未来之路。这条路可能不会很顺畅,考的大学可能不太好,甚至考多次才能考上。但是只要有信心,只要坚持,就可以在这条不顺畅的路上锻炼出坚韧不拔的意志,培养为了理想勇于追求的精神,树立屡败屡战的决心。有了这样的良好品格,还有什么困难能够难倒他们呢?

一些人不但不为他们的精神感染,反而嘲笑他们是“孤注一掷”,认为他们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认为他们的做法是注定失败的悲壮举动。不仅很多农村人这样看,连一些被称为知识分子的城里人也这样认为。这种短视和悲观的论调不仅败坏了自己,也败坏了社会。社会的经验表明,充满信心的个人是有前途有未来的,充满了信心的家庭是精神抖擞生机勃勃的,充满了信心的国家和民族是根基牢靠的!

当今的转型只是一个小的困难,农村人的失根状态也只是暂时的。生存和生活的根基应该奠定在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的现在和未来充满坚定信念的基础上。中华民族的历史曾遇到过无数次的动荡和转型,但是我们的民族坚持下来并延绵万年至今,这和我们民族精神中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信心带着我们走过坎坷的昨天,信心也一定能够带着我们走向辉煌的明天!

张小龙庚寅年冬月初七上午于康乐园

范文八

读书何为?

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重视读书的民族,古代故事中谈读书的例子举不胜举:头悬梁,锥刺股,程门立雪,借光读书,千里借书??但就在这样一个有着良好传统的国度里,竟然出现了读书“无用论”。

古人为什么如此重视读书?他们真的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吗?如果这样想我们就太天真了。绝大部分的古人读书,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读书能带来经济利益。宋真宗赵恒就曾言:“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多如簇。”古人这样的态度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读书就是要拿来用,就是为稻粱谋,一旦失去了这种功能,读书被认为是无用的也就无可厚非了。

可以说读书的实用性是引导大多数人读书的基础,如果失去了这种实用性,让大多数人读书就成为了一句空话。现代的教育正在丧失这个基础。抛开基础教育不谈,就高等教育来说,很多学校既没有做好专业教育,使学生学到一技之长;也没有做好通识教育,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开阔的视野。专业教育是学生直接就业的基础,通识教育是学生长远发展的动力。我们现在的教育往往是使很多学生在大学念了四年,既没有学到直接动手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没有学到学习方法和理论基础。这两个教育一个都没有做好,使得我们的高等教育既没有照顾好短期的利益,也没有照顾到长远的利益。念了大学和没有念大学一样,甚至念过大学的人动手能力降低,就业要求提高,就业面更窄,工资待遇也不高,也没有什么长远的发展。这样一来读书就既不一定能带来近期的收益,也不必然能带来长远的收益,还要付出巨大的成本。这种收益低、风险高、成本大的投资,除非是经济条件很好的家庭,否则谁愿意来做呢?

除了能够带来经济效益以外,读书的另外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塑造优良的品格。古人也有读书可以修身养性的看法。有的家长对学校的要求很低,只希望学校让自己的孩子“知道尊敬师长,懂得团结友爱就行了”。这个就是家长的一点点基本要求,我们的教育又做得怎么样呢?只要看看很多学校收的高昂的赞助费,看看很多城市为农村的孩子设置的各种障碍,看看一些农村的孩子在公立学校受歧视的状况,看看一些老师变着方式开设补习班,看看一些学校的教室和宿舍状况??我们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有人会说不让孩子读书是为了“保护人心,阻止下一代向充满着蔑视、冷漠以及焦灼不宁的惨淡日子滑落”。在这种恶劣的教育环境下,怎么去指望我们的孩子学到良好的品格,怎么能指望他们能够尊重这样的老师,团结这样的同学?

读书最大的两个功能就是安身、立命。前者解决我们的生存问题,后者为我们提供精神寄托。我们要把教育做好,要引导良好的读书氛围和风气,更要抓住这两个功能。只有抓住了读书的两大功能,我们的少年,尤其是处于弱势的农村少年才能通过读书为自己谋生活的基础,才能通过读书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目标,才能为自己奠定生命存在的坚实根基!

张小龙庚寅年冬月初十深夜于湘江河畔

根据给定资料,请以“让幸福落地 让文化生根”为题,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主题明确集中、内容充实、结构清晰、逻辑严谨、语言通畅有表现力。

让幸福落地 让文化生根

幸福指数,幸福感,幸福城市??,无论是在政府的政策文件里,还是在媒体的报道中,或者在群众的口中,幸福都越来越多的被提到。幸福不能只是靠说,更重要的是做。如何让幸福的政策变成幸福的实践,如何让幸福的理想变成幸福的现实,如何让幸福落地,这是个问题。

幸福落地需要我们多做一点小事情。为了幸福,很多地方都建了很多大广场,大马路,大剧院,大体育馆??。不能否认,这些大工程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生活环境,提升了形象。但是这些大工程能够搞多少呢?一个城市能够有几个大广场呢?我们不能让群众坐车去跳广场舞吧?要实现幸福,我们不能只做事情,还应该多做一点小事情。比如社区的绿化,比如公交站台多一条凳子,比如多建几个公厕,多设几个报刊亭??。不能只做那些看得见的事情,要多做一些“看不见”的事情。这些“看不见”的事情恰恰的是对群众幸福生活最贴心的关怀,但是群众可以感受到,享受到。恰恰是这些“看不见”的工程,让我们得到群众的真心认同。

幸福不能单靠政府的努力,也要靠人民群众的配合。这种配合不仅表现在努力奋斗上,也表现在观念转变上。

幸福落地需要我们转变生活方式,适度放慢生活的节奏。改革开放以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落后就要挨打??等观念深深根植脑中。这种忧患意识在帮助我们创造了巨大财富的同时,也让人民迷失生活方向。尤其是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很多人过着飞一般的生活。他们走得太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我们要奋斗,也要享受;要工作,也要生活。我们要为别人服务,也要给一个别人为我们服务的机会。对此一方面要主动引导群众转变生活观念和态度,引导群众合理消费;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旅游,文化艺术,餐饮养生等服务行业,为人民的幸福生活提供社会基础。

幸福的生活不是简单的吃喝拉撒,还应该包含更加丰富、深刻的内涵。幸福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也包括精神层面的,不仅包括现实因素,也包括历史因素。

幸福的生活必须根植于文化中,根植于传统中。一些人什么东西都喜欢新的,老房子,老街道,老店铺??都被肆意的破坏。其实在我们语言文化中老本身就有好的意思:老朋友,老地方,老街坊,老夫老妻??,这些“老”就是一种历史文化的积淀。老东西是历史记忆的载体,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历史文化这种看不见的东西恰恰构成幸福生活不可缺少的要素。幸福不仅仅是空间维度的,也是时间维度的,深层次的幸福要在历史深处去寻找。我们要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共同维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属于人类共同财富的文化。

制度?人性!

中国历来就强调德的重要性,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强调以德服人,在政治上尤其强调德治。孔子有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然而这样的传统却为现代政治所不容。现代政治强调普遍化、制度化,要的都是法治,德治一度被认为是人治,不具有普遍性。这是这个传统正在被遗忘,被贬低,被批判,被抛弃??

制度化并没有错,错的是对制度的迷信,认为只要有了制度,一切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制度是死的,是有限的,人是活的,是无限的。好的制度如果没有合适的人去执行就无所谓好。百姓中经常流传这样的说法:经是好的,被和尚念歪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有很多好的制度没有得到落实。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将转变行政作风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领导干部的以身作则是引领良好的行政风气的重要途径。领导对下属的影响是最近的,最直接的,也是最有效的。古语有言:言教不如身教,说十遍不如做一遍。领导干部端正了自身的态度,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可以端正整个单位的态度。我们党的历史上不乏以身作则的例子,周恩来同志在担任总理期间,以自身的兢兢业业,克己奉公的实际行动,影响了也培养了一大批有着良好的道德素养的党员干部。古今中外类似的例子更是举不胜举。

加强学习是提高党员干部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一要向书本学习。读书能明理,能提

高修养是不言自明的道理。要广泛推荐一些可以提高人的修养的好书,如刘少奇同志的《论共 产 党人的修养》,又如儒家经典《论语》等等。只要是对提高我们修养有用的,无论古今中外,我们都可以“像萝卜一样”吃掉。二要向实践学习。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检验人品的试金石。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好不好,我们要听其言,观其行。我们必须通过实践去发现自己的道德素养上的问题,通过实践来纠正自己的错误。三要向他人学习。无论是对领导同事还是群众,要发扬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谦虚精神,学习他人在做人方面的长处。 监督是行政伦理建设的必要环节。监督首先是自我的监督,自我反省。曾子有言:“吾日三省吾身”,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应该善于自我批评,发现问题及时修正。其次还要利用好党内民主生活进行监督。要继续弘扬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所有的同志都应该本着相互提高相互促进的态度,多为他人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批评。再次还要加强舆论监督。要舆论监督政府的行政必须公开透明,同时我们的政府,尤其是领导干部对于舆论监督也要有宽广的胸襟,要敢于、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

引导、学习、监督是提高党员干部素质,理顺行政伦理关系的三个非常重要的环境,我们应该牢牢把握住这些环节,切实提高公务员队伍的道德素质,为提高党和政府在执政能力,为国家队长治久安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在道德伦理建设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制度建设,要将制度建设和伦理建设结合起来,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推动政府公共行政的全面进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人的教化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需要我们有长远的眼光,坚定的信心,十足的耐心,在生活和工作的点点滴滴中,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完成对个人的塑造,完成对一个党和政府的塑造!

20xx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地市级)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

1.根据“给定资料2”,对专家们所说的“技防”“人防”加以解释。 (1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

【参考答案】

张小龙

一、技防是指通过现代技术、硬件设施防止灾害。技防具有可靠性强,保障性好,成本高等特点;重在常规防灾。

二、人防是指通过提升人的意识、能力、管理和协调水平防止灾害;人防具有灵活多变、积极主动,成本低的特点;重在应急避险。

三、防止灾害既要双管齐下、人技并重,又要特别加强人防,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

2.根据“给定资料3”,谈谈“现代城市运行中的脆弱性”在s市特别重大火灾中的具体表现。(10分)

要求:准确、全面、简明。不超过150字。

【参考答案】

张小龙

1、城市本身受灾敏感性大。人口集中,活动频繁,事故密集、波及广。

2、规划设计不合理。建筑密度大,高层多,通道窄;防患不周,投入不足。

3、建筑工程系统脆弱,监管难度大。存在无证焊工,不合格防火设施;分包和转包多,管理松懈。

4、应急救援技术不完备,他救有限;市民保险意识不强,自救互救能力弱。

二、A市F区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居民安全文化教育”活动。请根据 “给定资料”,

从“安全文化理念”、“增强安全意识”、“日常安全须知”三个方面为社区的宣传栏写一份宣传稿。(20分)

要求:(1)内容具体,针对性强:

(2)用语恰当,通俗易懂:

(3)不超过500字。

【参考答案】

提高认识 增强能力 打赢安全防范的人民战争

张小龙

同志们、朋友们:

安全保障是每个人最基本的保障。政府一向高度重视安全,并做了大量工作。但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请献出你的热情、伸出你的双手、贡献你的智慧为我们共同安全保驾护航吧!

为做好安全工作我们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升安全文化理念。1、改变对技术设备过分依赖,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2、转变价值观,调整舍己为集体财产的观念,将生命放在首位;

二、增强安全意识。1、增强防范,有主动应对的意识;2、提升危机意识,及时发现问题;3、强化责任感,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三、拓展安全知识。1、增加生活安全知识。特别注重用电、火、气安全;2、配齐消防设施,时常检修;3、注重出行和交通安全;4、通过图书、网络、电视、广播、培训等多种途径加强学习,提高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同志们,我们的民族从来都是一个讲求担当,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强的民族,请大家行动起来,让事故消失在人民群众汪洋大海中,一起打赢安全防范这场人民战争!

三、“给定资料4”反映了T市市民出行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假定你是市交管局聘请的观察员,请就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建议,呈送市政府有关部门参考。(20分)

要求:(1)对存在的问题概括准确、扼要:

(2)所提建议具体简明、有针对性、切实可行;

(3)不超过400字。

【参考答案】

问题包括:

1、公交站点设置过于集中、重叠严重,导致运行效率低,时间长,拥堵严重;

(1)天桥布局不科学、规划不人性,使一些人违反交通规则,安全隐患大;

(2)公交车路线设计不科学,往返行程不一致,增加出行成本;

(3)轨道交通与路面交通衔接脱节,“最后一公里”出行难;

(4)硬件设施不完善,路况差,停车成本高,黑车盛行。

措施:

1、 了解情况。展开细致调查,征询广大居民的意见、建议,全面了解问题;

2、 优化站点布局。对过于集中站点分流、拆分,尽力保持站点往返一致;

3、 增加投入,完善设施。加大天桥、地下通道建设;建设免费自行车棚;改造偏僻路段路况;

4、 服务到家,降低成本。完善路面与轨道交通衔接,开设短途公交专线、免费便民服务车;

5、 人性管理,严格执法。对行人违规进行引导、教育,提高素质,对非法营运者进行清理;

6、 加强沟通,普及知识。通畅信息交流渠道,对站牌、路线变更通过报纸、网络等

及时、全面做好宣传、公示。

20xx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副省级)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

1.“给定资料2—6”反映了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请对这些问题进行概括和归纳。(10分)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50字。

【参考答案】

张小龙

1、食品生产领域,企业主盲目追求利润,道德滑坡,素质低下,违法生产销售,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其实质是企业诚信缺失,生产者道德失范。

2、社会人际交往领域,麻木冷漠,互不信任,人际关系紧张,实质是信任缺失。

3、医疗、教育、文化艺术等领域从业者以假乱真,以权谋利,其本质是缺乏职业道德与操守。

4、媒体、网络领域,虚假报道、恶意炒作,其实质是道德失范。

5、社会管理领域,政府监管监督不力、官员忽视自身道德建设,其实质是社会管理水平不高,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完善。

2.“给定资料8”介绍了最近社会上涌现出的先进人物事迹,某单位党委决定编印一期《内部学习资料》,宣传他们的事迹,号召本单位全体人员向先进人物学习。请你为这期《内部学习资料》撰写一则“编者按”。(10分)

要求:概括全面、准确,揭示各位先进人物的精神实质;不超过200字。

【参考答案】

编者按: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今天,广大党员干部要向先进人物学习,真正地做到“德才兼备”。

本期刊物主要介绍了“信守承诺、诚信仁义”的孙氏兄弟,“爱岗敬业、无我奉献”的徐老师,“朴实善良、无私勇敢”的最美妈妈吴女士。

希望广大党员认真学习他们的道德情操,并及时转化成行动,带动社会真正形成一种知荣辱、讲道德、促和谐的文明风尚。

二、“给定资料5”中提到,某网站曾组织网民进行了一场讨论。请你根据“给定资料”,反驳“网民A”的观点。(20分)

要求:

(1)观点明确,分析透彻,论据充实;

(2)语言流畅,层次清楚,有说服力;

(3)不超过400字。

【参考答案】

张小龙

1、网民A的观点是片面的:第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必然引发道德失范;第二,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仅是道德失范的根源之一。

2、市场经济有其自身的弱点,但是市场经济本身也要求诚信,诸如同仁堂、稻香村等企业的壮大正是由于诚实经营。

3、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乐于助人的百万志愿者,救死扶伤的救援抢险队,他们体现了民族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4、市场经济条件下亦存在大量好人好事,诸如诚实守信的孙氏兄弟,勇敢善良的最美妈妈。

5、任何经济模式下都会出现道德失范的现象。道德失范的根源众多,最近发生的“金缕玉衣”等事件引发的震动说明拜金、极端个人主义等多元价值观能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造成巨大冲击。加之,法律很难在道德领域立法,社会管理乏力,中国传统道德继承落实不够到位,公德共识体系不够完善,诸多原因导致道德失范。

6、我们需要继续加大法律法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以促进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三、“给定资料1”中反映的问题需要妥善处理,假定你是某市政府职能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领导安排你处理此事,请你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20分)

要求:条理清楚,所提措施具体、有针对性。不超过400字。

【参考答案】

张小龙

针对事件暴露出来的违法生产、政府监管不力协调不畅、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淡薄等问题,提出解决建议如下:

1、明确责任,加强合作。及时查封违法窝点,严厉惩处责任人。联系卫生、质检、公安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对食品生产销售各个环节进行检查监控。

2、严格检测,全面控制。对双氧水等化学制剂销售进行监控,组织专业人员,使用科学方法对食品进行抽查检测。协调各部门形成常态监管机制。

3、做好服务,促进发展。改进生产工艺,帮助企业使用安全、成本低的加工方法。调动行业协会积极性,制定行业标准和规范,鼓励行业开展自查自纠。扶持诚信企业,打造行业标杆。

4、提升从业者素质。加强安全生产培训,提升专业技能;加强品德教育,提升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5、加强宣传,重视监督。和媒体深入合作,曝光问题企业。设立举报监督电话,发动群众力量参与监督。

6、增加知识,提高认识。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向民众普及食品鉴别、购买、食用知识。

20xx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地市级)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

1.“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集中反映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诸多问题。请根据这两则材料,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进行概括和归纳。(10分)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00字。

【参考答案】

1、办学条件差:硬件方面打工子弟学校数量有限,设施简陋;软件方面师资队伍不稳,不方便流动学生接受优质教育。

2、入学门槛高:民办学校经费不足;学生没有城市户籍,限制异地求学与考试。

3、政策不合理:部分学校非法办学,生存艰难;政府支持不够。

4、学生负担重:家庭条件困难,入学费用昂贵,制约随迁子女入学与择校。少农民工

子女孤独自卑,心理边缘化问题突出。

2.根据“给定资料4”中的有关内容,谈谈对文中“困境中的不绝希望”这一表述的理

解。(1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

【参考答案】

1、“困境”是指:农民子女受教育成本高、就业难、农村生源比例下降,辍学率高、

出现了因教返贫、因教致贫现象。

2、“不绝希望”是指:农民对子女通过教育摆脱贫穷寄予希望;希望农民子女教育难

问题得到解决。

3、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努力给人以悲壮感。困境中的不绝希望为中华民族教育的

希望之所在。

二、L县政府拟进一步宣传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模式,以期更好地提高办学效率和质量。

请根据“给定资料3”,以县教育局的名义草拟《给乡村中小学家长的一封信》。(20分)

要求:(1)内容具体,符合实际;(2)用语得体,通俗易懂;(3)不超过400字。

【参考答案】

《给各村中小学家长的一封信》

各位家长:

你们好!

我县人口的自然分布十分分散,学生上学路途遥远,且安全隐患问题突出。为了

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决定推行寄宿制,即让孩子在上学期间在学校寄宿。

寄宿制不仅可以减轻家长负担,方便学校的管理;更为重要的是它为孩子节约了上学

时间,减少了在回家路上带来的危险,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都是有利无害的。

在推行寄宿制时,我们将改善学校的住宿、饮食环境,保障学生的安全健康。我们的

老师也会积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在学习、生活上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请各位家长放心。

对于寄宿的学生,希望家长和老师、学校密切配合,主动的对孩子进行引导和教育。

家长们,知识就是力量,教育关系到孩子的未来,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希望大家积极配合我们的工作,让孩子有力量去托起明天的希望。

县教育局

二零一零年X月X日

三、假设你是一名派到农村的支教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简要分析希望小学遭废

弃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希望小学遭废弃问题的具体建议,供上级有关部门参考。(20分)

要求:(1)对原因的分析准确、全面:不超过100字;(2)所提建议具体、有针对性、切实可行:不超过300字;(3)条理清楚,表达简明。

【参考答案】

原因:

1、希望小学软硬条件较差。

2、学生人数减少:由于城市化,计划生育,教育资源调整,入学人数下降。

3、学校选址不合理:规划不科学学生求学不便,且不符合合并要求。

4、办学成本较高:农村税费改革引发农村学校经费紧张。

建议:

1、整合教育资源。对非法占用的校舍进行回收,将不符合需要的学校进行拍卖处理。集中资金合理规划兴建硬件条件完善,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学校。

2、转移投资方向。将希望工程资金由过去对农村的扶持转移到对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扶持上;由硬件建设为主,转向教师培训、现代化教育设施软件建设为主。

3、拓展资金渠道。希望工程和地方政府共同做好校园建设,教育经费使用分配等方面的规划,在努力促成学校之间在师资、教育资源上的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4、提高办学质量。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家长对教育重视,避免失学现象发生;同时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加强和学生及其家长的交流,促进家长和学校之间互信。

四、“给定材料7”的划线部分写到:“有位知识分子说,‘我已经无家可归’,‘我在城市是寓公,在家乡成了异客’。这样,无论在乡村少年身上,还是在农民工那里,以及这些出身农村的知识分子的群落里,我们都发现了‘失根’的危机。”请结合你对这段话的思考,参考“给定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 (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材料”;(3)语言流畅;(4)总字数800~1000字。

【参考范文】

农村“失根”的背后

当前,在全国急速推行城镇化,全民族由农牧文明向城市工商文明急剧转型的进程中,我国数以亿计的“农民”变成了“市民”。他们有形或无形的“家”都留在乡村,但生计或梦想却在城市。对于乡村孩子,家乡不再是令人愉悦的乐园,他们企盼城里人的“富有”和“流行”生活。农民工,留乡务农会被耻笑为“土包子”,进程打工又很难熟稔城里人的心思和仪规。农村大学生和知识分子总想“又回到遥远的故乡”,但哀叹不能“又”回去了!

造成农村失根首要原因是传统的消失。在经历十年浩劫的破坏和现代西方文明的冲击后,传统的乡村文化已经被边缘化。民间节日、宗教仪式、戏曲为等传统文化已经被麻将、电视、网络等现代文明取代。这些现代文明在形式上取代了传统文化,但是却没有起到传统文化应有的作用。民间节日、宗教仪式等是具有很强的价值导向和社会整合功能的。很多戏曲都包含了孝敬老人,勤劳勇敢,诚实守信等等优良朴素的价值观。而现在的电视和网络中却天天播着各种致富经、商品广告,以及各种稀奇古怪的故事。现代文明消解了农村的传统文化,却没有给农村和农民指出一条新路。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价值观的严重混乱。在弄不清对错的时候,就只剩下唯利是图这一个标准。麻将等赌博之风盛行就是这种价值观的直观体现。

要化解这个问题必须续接我们的传统。在这个问题上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要从组织、财政、人力、宣传等方面下功夫重建传统。首先要在机制层面解决文化建设的经费问题。领导干部一定要意识到,农村文化建设也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老百姓不仅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需求。同时文化重建一定要依靠民间力量,发动群众广泛参与。要大力挖掘和保护农村的传统艺人,要善于发挥对文化重建充满热情和理想的知识分子的力量,让他们在文化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得不承认,即便是我们续接了所有的传统,都不足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戏曲再好听,总比不过电视剧、电影有吸引力。妄图回到过去,恢复传统就解决农村文化失根的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对于现代媒体我们不是要去拒绝它、否定它、打倒它,而是应该去认识、面对、改造它。我们必须要占领现代媒体这块阵地,要从电视、电影、图书等全方位的支持农村的文化建设,要打造出健康、积极、贴近农民生活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去滋养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安身之外还可以安心。

文化失根更根本的原因还在于经济。当农村人看到城市灯红酒绿,看到城里人大把的

赚钱,他们自己却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再好的文化也不可能有吸引力。文化失根说到底还是经济问题,协调城乡差距,推动城市化进程,这是我们整个二十一世纪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寻根的路还很长,让我们满怀希望和憧憬,上路??

20xx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副省级)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

1.“给定资料4”写道:“黄河健康生命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三善”:即‘善淤、善决、善徙’,这是一个为几千年历史所反复证明的基本事实。”请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谈谈对黄河自身规律的认识。(10分)

要求:简明、完整。不超过200字。

【参考答案】

一、黄河规律:易淤积,难疏浚;易决堤,易泛滥;易改道,难防患,难根治。

二、产生规律原因:1、气候、地理、地质客观条件导致沙多水少,水沙关系不协调;

2、人为活动主观因素:重开发、轻保护。

三、规律影响:1、塑造冲刷平原,孕育中华文明;2、带来洪涝灾害,造成重大损失。

四、治理方法:1、坚持科学治理,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2、协调人与黄河关系,加强生态保护,防治污染和水土流失;3、系统规划,制定制度,依法治黄。

2.“给定材料5”介绍了汉代王景治理黄河的思路和做法。请概括王景治河后黄河安澜800年的主要原因。(10分)

要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不超过200字。

【参考答案】

从主观治黄工程方面看:

1、政府重视,保障有力:投入大量人力、资金。

2、策略正确,因地制宜:依据地理优势,治理汴渠;

3、技术先进,方法科学:利用水门放淤,修建大堤防洪。

从客观自然条件方面看:

1、气候、地理条件有利。中游地区大暴雨较少,下游分支较多,两侧又有较多湖泊洼地,下游水患减少。

2、人口减少,植被增加。这一时期黄土高原人口减少,农业重心南移,植被得到恢复,水土流失减缓,输沙量减少。

二、“给定材料3”介绍了密西西比河、亚马逊河、尼罗河等流域出现的生态危机以及各国政府的治理举措。请对这些材料进行归纳,并说明我国治理黄河可以从中受到哪些启示。(20分)

要求:内容具体,表述清晰,不超过300字。

【参考答案】

一、人与自然、当前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不协调造成这三条河流的生态危机;

二、危机具体表现:水质污染严重,泥沙淤积、湿地和森林面积减少,生态破坏;

三、各国政府采取措施:出台相关法律、对生态环境进行全面评估、建立人工湿地。

四、对治理黄河的启示主要有:

1、要统筹兼顾、全面规划、协调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完善立法,加大沿岸生态环境保护。

3、加大对重点水域的综合整治,建设人工湿地、建立健全预警机制。

三、国家某部门拟编写一本以黄河为主题的宣传手册,作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

育的材料。宣传材料由四个部分组成,依次为:“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与中华文明”、“黄河的治理与开发”、“黄河精神万古传”。请参考“给定资料”,分别列出每个部分的内容要点。(20分)

要求:

1、切合主题

2、全面、表述准确、有逻辑性

3、本题作答不超过400字。

【参考答案】

一、黄河之水天上来

1、黄河源流:黄河发源地,黄河流经区域,主要干支流、湖泊、峡谷。

2、桀骜风骨:黄河落差、气势、气候状况等地理风貌。

3、自然风光:黄河的生物资源、自然景色、旅游景点。

二、黄河与中华文明

1、文明的发源:文字与王权。

2、文明的兴盛:历史人物、文化经典、诗歌、绘画、戏曲、音乐。

3、文明的发展:文化融合,交流,发展趋势。

三、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1、把脉黄河:黄河河道变化规律。

2、历史之鉴:历史上治黄经验及教训

3、当代之任:治黄观念及治黄方法,治理困境和问题

四、黄河精神万古传

1、精神的内涵:包容、博大、奋进、勇敢、团结

2、精神的意义:对个人、民族、社会、国家的重要性

3、精神的传承:认真学习、理解、践行黄河精神

四、请参考“给定资料”,以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中心论点明确,有思想高度;

(2)内容充实,有说服力;

(3)语言流畅,1000字左右。

【参考范文】

黄河见证伟大的精神

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民族是伴随黄河产生的,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条黄河,黄河是中华民族见证人,她不仅见证我们的成长,而且影响我们的精神气质。

——黄河见证的是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

黄河不仅养育了华夏民族,使我们的民族生生不息,也给我们带来挑战,考验着我们的能力,砥砺我们的民族精神。古往今来,黄河带来了众多灾难:特大洪水、突如其来的特大山洪、旷日持久的特大干旱。正是在和黄河的不断抗争中,激励和鼓舞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振奋精神、不断前行。面对黄河给我们带来的危害,我们的民族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前方后方一心,凝聚起无难不克、无往不胜的强大力量。在治理黄河过程中,无论是八方驰援的人间大爱,还是舍己为人的坚定从容;无论是忠于职守的高度责任,还是共克时艰的戮力同心,都为民族精神赋予了新的内涵。只有继续弘扬和发展这样的精神,和衷共济、团结奋战,我们的事业才会不断兴旺发达,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繁荣富强。

——黄河见证的是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精神。

古往今来,成功的治理黄河,无不根据黄河本身的规律,深入调查,因地制宜。正是这种精神,才使得我们将黄河的害化为利。从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到今天的黄河小浪底工程无一不是如此。胡锦涛同志指出,黄河的治理开发仍然任重道远,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加强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进一步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让黄河更好地造福中华民族。这正是实事求是,科学精神的体现,我们应该继续发扬这种精神。

——黄河见证的是勇往直前,持之以恒的精神。

五千年来,从大禹治水到今天的水利建设,我们的民族出来都没有放弃过对黄河的治理,从来没有失去要治理好黄河的信心。正是这样的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走到了今天,也正是这种精神将促使我们的民族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黄河见证的是生生不息的养育精神。

黄河不仅养育了我们的强健的躯体,还涵养了高尚的情操。她对中华民族的养育,不分民族,不分时间,不分高低贵贱,她都一直默默无闻的为华夏儿女奉献,付出,从来不要求一丝回报。这种精神对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品格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这种精神涵养了一大批讲奉献,将付出,为天下苍生谋福利的优秀儿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治理好黄河的关键时期,也是彻底解决黄河问题的攻坚时期。未来征程上,我们必然还会面对各种风险挑战。我们坚信,在治黄过程中锤炼的伟大精神,不仅在应对治理黄河时显示出磅礴的力量,同样会在更为漫长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凝聚起当代中国发展的合力,释放出更为持久、也更为强大的力量。

三、作答要求

一、结合“给定资料6”,简述动物福利立法有哪些现实意义。

要求:准确、全面、简明,不超过200字。

二、根据“给定资料1”,“活熊取胆”事件中存在着一些具体争议,请归纳争议的焦点问题并作简要说明。

要求:准确、全面、简明。不超过400字。

三、如何理解“给定资料2”中“动物的平等伦理权利”的主张存在着“伦理悖论”? 要求:严密、完整、简明,不超过200字。

四、根据“给定资料4”中的媒体报导,针对H区暴发狂犬病疫情以及“屠狗”行动的前前后后所暴露出的问题,请提出你的解决建议。

要求:所提建议具体简明,条理清楚,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不超过200字。

五、“给定材料4”中的媒体报导,概括H区爆发狂犬病疫情以及“屠狗”行动前前后后所暴露出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建议。(30分)

要求:所提建议具体简明,条理清楚,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不超过500字。

六、为了维护M县的声誉,挽回“虐猫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请以M县政府的名义的处就“虐猫事件”的处理情况写一份宣传稿,在县人民政府网站上公布。

要求:1.态度诚恳,对象明确;

2.内容全面,条理清楚;

3.不超过500字。

七、结合“给定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人与动物”关系的体会与思考。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有独立见解;

2.可联系自己的经验或感受;

3.语言流畅;

4.总字数800—1000字。

八、“给定资料6”结尾划线部分写道:“我门只有认真了解了天空才能扎根大地。我们只有认真了解了地球才能使生命扎根于地球,我们只有认真了解了生命才能扎根生命。”请结合你对这段话的体悟,参考“给定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

2、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语言流畅;

4、文章字数1000~1200字。

九、有位专家指出:“人对动物残忍会钝化对动物的痛苦应有的恻隐之情,进而在与他人来往时弱化以致泯灭人的基本情感。请结合你对这段话的思考,参与给定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

2、联系自己的经验或感受,不拘流于给定材料。

3、语言流畅

4、总字数1000-1200字。

20xx年421联考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真题解析

第一题

结合“给定资料6”,简述动物福利立法有哪些现实意义。(15分)

要求:准确、全面、简明,不超过200字。

【参考答案】

动物福利是人类合理利用动物前提下保障动物权益的行为和提供的外部条件;福利立法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1、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动物产业发展,确保国家、社会的可持续利益。

2、为反对贸易壁垒提供法律保障,确保动物产品产量与质量。

3、体现动物对于人类的精神价值,反映人类尊重生命的基本态度。

4、规范人与动物和谐关系,限制不文明、不合理虐待动物行为;

5、维持物种内部、物种之间以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平衡。

第二题

根据“给定资料1”,“活熊取胆”事件中存在着一些具体争议,请归纳争议的焦点问题并作简要说明。

要求:准确、全面、简明。不超过400字。

【参考答案】

一、活取熊胆备受争议,存在的焦点问题:

1、活取熊胆是否疼痛;2、熊胆能否被代替;3、取胆活熊是否健康;4、熊胆药品需求程度;5、活取熊胆存废与否。

二、对于活取熊胆焦点问题的简要分析:

(一)支持方:

1、活取熊胆无管引流,无不良影响;

2、熊胆药物不可替代。熊胆药物为医药必需品,性能最佳;

3、熊胆中医用途广、保护传统中医。

(二)反对方:

1、活取熊胆对熊危害大。肝部颤抖、两眼暴凸、脸部狰狞等外貌特征表明其疼痛;手

术风险大。

2、熊胆药物可被替代。人工熊胆疗效、质量稳定性、成分含量与天然熊胆无显著差异;引流熊胆汁循环不足,引流口生理变化,质量差。

3、长期取胆胆汁差、危害消费者安全。长期引流活熊,伤口发炎,难以愈合,引发疾病,抗生素药物残留过多。

4、熊胆生产违规、用途不合理。熊胆用途生产违反国家颁布标准。

5、市场导向过于追求礼品消费需求。

(三)两方说法都有道理,但反对方的观点更合理,说服性更强。

第三题

如何理解“给定资料2”中“动物的平等伦理权利”的主张存在着“伦理悖论”? 要求:严密、完整、简明,不超过200字。

【参考答案】

(一)动物平等伦理权利基本内容:

以生态平衡为基础,每个物种都享有平等的伦理权利;在生态系统中都有其地位;都是生态链的环节,起互相平衡作用。

(二)伦理悖论理解:

1、个体与群体:生态系统中,某个特定物种都是食物链中的一环,个体牺牲是物种存在的基础;保护物种不等于保护个体。

2、个体悖论:享有伦理权利,但该为群体牺牲;乱杀滥捕情况下,个体牺牲不能保证群体生存;动物为其生态功能不应遭受无谓甚或无度的痛苦。

第四题

根据“给定资料4”中的媒体报导,针对H区暴发狂犬病疫情以及“屠狗”行动的前前后后所暴露出的问题,请提出你的解决建议。(20分)

要求:所提建议具体简明,条理清楚,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不超过200字。

【参考答案】

1、政府应加强日常犬类管理。完善犬类挂牌管理规定,建立档案,发给狗证,及时发布免疫通知。

2、考虑养狗者心理承受能力,对疫情区的狗应区别对待,以治疗代替屠杀;群众应及时主动对宠物免疫、办理证件。

3、政府行政行为把握平衡原则,寻找社会利益和个人权利间合理界限,注重合理性。

4、完善动物保护立法。政府部门应强化动物保护意识,加强监管,提高执行力。

5、网络媒体正面引导和教育,提高公民履行防疫规定的意识。

第五题

“给定材料4”中的媒体报导,概括H区爆发狂犬病疫情以及“屠狗”行动前前后后所暴露出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建议。(30分)

要求:所提建议具体简明,条理清楚,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不超过500字。

【参考答案】

(一)问题:

1、犬类挂牌管理实施不完善;

2、打狗行动扩大化,存在“以杀代管”、“以杀代防”现象,造成养狗者的痛苦,忽略养狗人的权利,损害政府行为的合理性;

3、对狗的捕杀没有区别对待,民众对政府打狗行动的看法存在争议;

4、保护动物立法缺失,政府主管部门动物权利意识欠缺,监管不力;

5、民众动物权利意识欠缺,自我约束、管理意识不足,未遵守有关法规条例。

(二)建议:

1、加强养狗的日常管理,建立档案,发给狗证;

2、对狗的捕杀应该分情况给予免杀或以治疗代替屠戮,政府行为应该把握平衡原则,在社会利益和个人权利之间寻求合理界限;

3、民众应理性看待打狗行动,政府应采用合理行为。网络媒体应宣扬正面信息;

4、完善动物保护立法。政府管理部门应加强保护动物的意识,严格遵守规定,加大监管力度;

5、加强对公众守法意识的宣传,引导和教育。

第六题

为了维护M县的声誉,挽回“虐猫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请以M县政府的名义的处就“虐猫事件”的处理情况写一份宣传稿,在县人民政府网站上公布。(30分)

要求:1.态度诚恳,对象明确;

2.内容全面,条理清楚;

3.不超过500字。

【参考答案】

敬畏生命,我们在行动

网民朋友,全国同胞:

近日引起网民强烈反响的虐猫事件,据初步调查,我县人员涉嫌参与其中。在本县发生这种虚妄无情,儿戏生命的残虐事件,我们表示极大愤慨和强烈谴责。

对此,我们已召开了纪检、检察等部门参加的紧急会议,做出如下处理:

一、当事人由所在单位停止其工作,积极配合组织和媒体的调查工作,指证,交代其它参与者。对于其他参与者,有关部门已采取多方面措施,使其尽快返回本单位,做出解释。

二、责成有关部门对可能涉及到的法律问题进行细致研究,并向上级主管机关和法律权威部门请求协助,为今后对参与者进行处理提供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

三、这件事暴露了我县公德教育的不足。我们会认真反省,将这次事件当做一次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建设的历史机遇,做好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引领良好的社会风气。

此事件虽为极个别人的个人行为,不能代表本县人民的整体道德素质。M县是一个民风淳朴,充满爱心,热情好客的好地方,请相信我们人民的道德水准经得起检验。

M县人民政府

20xx年4月21日

第七题

结合“给定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人与动物”关系的体会与思考。(40分)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有独立见解;

2.可联系自己的经验或感受;

3.语言流畅;

4.总字数800—1000字。

【参考范文】

人与动物

在对待动物的态度上,人类的差别是如此知道:既有虐猫、活取熊胆的残忍,也有拦截运猫车、救助流浪狗的义举。动物与人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利用与被利用?保护与被保护?差等还是平等?

在我看来,对待动物的态度总结起来三句话:合理利用,保护尊重,适当学习。

合理利用动物是必然选择。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生存都必须依靠动物。我们饲养猪是为了获得肉食,养牛是为了耕地,养狗是为了看家??。把狗当做宠物是少数人的奢侈行为,要求每个人都如佛祖一样有割肉喂鹰的牺牲精神毕竟太高调。我支持动物保护,理解动物保护组织的努力,但是不支持那种那种与熊同吃同住,为熊剪指甲的行为。孔夫子有云:鸟兽不可与同群,我们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不能成为虐待动物的借口,对动物的利用,一定是合理的,有限度的。活取熊胆就是属于不合理的利用,我们一定要用熊胆吗?没有别的治疗途径了吗?我们不要求人有多少牺牲精神,但是节制人的欲望总是不过分的吧?

对于动物不能一味的利用,而应该去了解、认识动物,并且近可能的加强保护,充分尊重。

北宋理学家张载有言: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在六界之内的都是我们的朋友,人是,动物是,植物也是。我们知道保护植物,爱护花草,对于更有灵气的动物我们为什么不能尊重呢?在以前动物都是作为牺牲,是被献祭和宰割的对象,即便如此孟子中也有“以羊易牛”的不忍心的典故。保护动物可能需要一些成本,可能需要牺牲人的利益为代价,但是这种保护换来的是人的善良,生态的平衡,即便是有代价,也是值得的。

动物不仅拿来利用,拿来尊重的,也可以是用来学习的。

我们还要向动物学习。学习动物的节制。根据极端进化论的观点,人是进化最完善的高级动物,但是正是这种高级动物,恰恰是最残忍的动物。即便是最凶狠的豺狼虎豹在吃饱喝足之后,都没有攻击性。反而是我们的人,欲望无限。吃饱了还不够,还要吃肉,吃肉还不行,还要半吃半扔,吃动物肉不过瘾,还要活吃。广东有道菜交三叫,就是把动物生吞活剥。我们要学习动物的忠信。以狗为例,大部分的狗都是通人性,无论是穷还是富,忠于主人,尤其以藏獒为最。对于这样的动物,我们不仅要尊重,还要学习,而一些人恰恰是大吃狗肉。这种翻脸不认狗的行为真是连狗不如!

一方面我要对合理利用动物做法给与理解和支持,不能总是一副君子远庖厨的清高态度。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动物的保护力度,从观念,制度,行为上建立起完善的动物保护体系。对恶意虐待动物的不仅要在舆论上谴责,还要在法律上给予惩罚。

放眼宇宙,人与动物都很孤独,人与动物作伴是一种缘分。我们要珍惜这段缘分,彼此依靠,彼此尊重,彼此拥抱,建立一种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化作生动的实践!

“给定资料6”结尾划线部分写道:“我门只有认真了解了天空才能扎根大地。我们只有认真了解了地球才能使生命扎根于地球,我们只有认真了解了生命才能扎根生命。”请结合你对这段话的体悟,参考“给定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

2、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语言流畅;

4、文章字数1000~1200字。

【参考范文】

天空·大地·生命

我们的世界由开天辟地而来。天、地、人是中国古代宇宙观三大维度。人立于天地之间。赞天地之德,化育万物,这是华夏先祖对人之伦理使命的终极领悟。这就是我们的生命伦理观,也是历代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它要求我们:着眼于整体之永续,立足当下条件,实现生命需要。

天空,悠远无垠,是包容宇宙整体的永恒力量;开天,意味着对整体,根本、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照,对终极理想的追寻。今天,我们对大自然和生命万物的观想日益被挖掘、

使用和废弃的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和消费主义逻辑所规定。生态恶化,物种濒绝,人情渐趋麻木冷漠??焦躁,绝望,虚妄,乖戾之风在人类社会的地底涌动。维护生态整体,关爱生命万物,在保护和使用之间取得平衡,我们的伦理建构应该由此而来,执政之要应该以此为根基。

大地,周载和养育万物;辟地,则是对当下和现实需要的筹谋。天空、整体和理想,离开大地、部分和现实,将找不到立足、生长和实现的基础。我们今天的发展就是永恒发展的一部分,不应当为了永恒而放弃当前发展。但发展需要完善道德和法制规范的指引。近日,关于保护生态物种,关于动物伦理的进入国家立法议程,成为公众反省自身行为的参照,这是民族心智成熟和文明进步的标志。

生命,是对切身、瞬间命运的把握。生态环保的意识,同情和关怀动物的意识应成为国民的生命情态,应成为我们持久的生活习惯。这首先要求执法的文明化,劝说和教导应该成为执政为民的主导性行为方式。广大媒体应以平和为基调,在潜移默化间开导和抚慰当下过分激烈的民众情绪。百姓更应当自觉成为生命伦理的践行者。人和动物同属生命,同样知冷暖,知疼痛,对动物的关爱,就是对自己的关爱。今天漠视和虐待动物,明天就轮到虐待我们自己了。

当前,工业化大生产使得天昏地暗,植被日渐消退,许多物种濒临灭绝。近日,“活熊取胆”,“虐猫”,“屠狗”等事件在互联网上相继曝光,引发了公众广泛的震惊和反思。动物伦理,动物权利保护等进入政府,学者和公众热议的视野。这既是中华生命伦理观式微的症候,又是其伟大复兴的曙光。

德国哲人康德说,有两样东西使他愈想愈敬畏,那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这是对大自然的永恒法则敬畏,对善待生命万物之绝对命令的服从。我们应永远向往远大理想,又扎根现实条件,走自己的道路。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互利共生,和谐共处,永续发展是我们的终极理想天空;脚下可依靠的大地就是当前的发展任务,及其相应的道德和法律规范;而生命,就是我们的日常习惯,生命一刻都不能停歇,否则就是死亡。

第九题

有位专家指出:“人对动物残忍会钝化对动物的痛苦应有的恻隐之情,进而在与他人来往时弱化以致泯灭人的基本情感。”请结合你对这段话的思考,参与给定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

2、联系自己的经验或感受,不拘泥于给定材料。

3、语言流畅

4、总字数1000-1200字。

【参考范文】

什么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成为我们做很多事情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活熊取胆是以人为本,打狗是以人为本,活割驴肉是以人为本??。我们首先搞清楚,以人为本中人的含义?是具体的人还是抽象的人?是多少人还是少数人?是正常的人还是变态的人?

活熊取胆为例,熊胆的用途真的主要是为了药物吗?绝大部分都是用来做奢侈的保健品。试问我们社会上有几个人需要用这些保健品,又有几个人用得起这些保健品呢?这些人只是少部分人,只是一些极端的变态的有着不正常的欲望的人。对于这些人,我们要做的不

是去满足,而是应该去教育引导甚至限制。

打狗看起来好像就是以人为本。试问打狗运动中,被伤害的狗主人是不是人?是不是每个人都受到人的威胁,除了打狗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吗?这种以人为本其实是以个别地方政府官员为本。因为狗活着他们不安心,他们很麻烦,他们怕承担责任。这种行为时一种典型的庸政和懒政行为,这种以人为本是以人的惰性为本。

真正的以人为本应该关注作为整体的人,健全的人,真正的以人为本应该有超越性的关怀,关注人的整体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

以人为本要要关心和我们朝夕相处的动物。以狗为例,只要和狗相处过的人都知道,狗是人的朋友,毫无道理的杀狗和杀人没有本质的区别。我们的邻居印度非常崇敬牛,使之为神物,被一些人嘲笑为野蛮原始,恰恰是我们这些文明人,对于动物的付出,不但没有一点感恩之心,反而向他们举起屠刀。

以人为本不仅要保护尊重动物,还要尊重保护好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保护好我们身边山山水水。孔夫子有智者乐山仁者乐水之说,正是这些山水哺育了我们。

以人为本还要对子孙万代负责,既在品德上位他们树立榜样,又要为他们的生存留下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对以人为本我们不能片面理解,一定要看到,皇天后土,世道人心,皆关乎人,关乎人生人心,是以人为本的应有之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