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高考作文猜想10题及范文

考前必读:20##年高考作文猜想10题及范文

1、命题作文:以“忽如一夜春风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立意自定;(2)除诗歌外,文体自选;(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考生都很熟悉这句诗。结合诗句在原作中的情味,我们审视这个题目时,需要关注以下关键点:“忽”“春风”的内涵及其下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蕴。

“忽”指忽然,突然,体现事情的转变之快。“春风”的含义比较丰富,既可以指春天的风,也可以喻指“恩泽”“融和的气氛”“教益、教诲”“喜悦的表情”等。另外,下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蕴也为立意指明了方向。理解了这些关键点,立意范围也就明确了。考生可从如下角度立意:突然受到恩泽而使自己的人生变得富有;忽然感受到“融和的气氛”使自己感到幸福;因某一机缘使自己受到“教益”而洞彻人生;人生寒冬中一次峰回路转的经历……

【佳作典例】

忽如一夜春风来

石海云

世间的事就是这般奇妙,选错了路,也能错出美丽来。在变幻莫测的人生历程中,甚至可以出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喜人局面。

北风卷地百草折

清晨,岸边的黄叶片片落入江中,一只刚刚离开码头的船缓慢地行驶在雾霭朦胧的水上。看着岸上、船中挥着手不忍离别的人们,我不禁想到了你——柳永。

柳永,若不是那一句“杨柳岸、晓风残月”让我认识了你,也许,我至今都不会知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一佳句。

当我了解到你平生多与歌伎为友,终日出入歌馆时,我对你很是厌恶。但当我知道你是“其心不死,才得其用”时,我又改变了对你的看法。

在那个只有做官才能功成名就的时代,你选择了告别家乡,进京求取功名。可谁知天不遂人愿,几次大考,你都屡试不中,你并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移情山水,去过隐居的生活,而是深入到了市民中,发挥了你的才能。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当你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词的分量时,你那独创的柳词已在民间广泛传唱。

几次落榜,使你发出了“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牢骚,谁知仁宗对这两句词大为恼火,于是,你的名字被勾掉了。仕途坎坷,你的人生宛若进入了边塞的寒冬,“北风卷地百草折”,遥想远去的你,当时,你的心境如何呢?

千树万树梨花开

寒冬的来临,并没有使你彻底消沉,反而更坚定了你扎根市民生活的决心。你虽然选择了提供享乐,制造消沉,使人堕落,教人挥霍,引人轻浮,教人浪荡的地方——歌馆,却没有在这里沉迷,相反,在这里,你满腹的才华得到了施展。

你的词征服了无数人。许多歌伎因你的词而走红。你本是被寒酸包裹着的穷书生,但是歌伎们敬佩你,珍惜你的词作,使你成了一个创作的巨人。你的词作广为传诵,“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你的人生恰如千树万树梨花开,香气远溢。这不,我远隔千年,依然闻到了梨花的香甜。

雪上空留马行处

你的身影随着历史的风雪,已经渐行渐远。你的风雪人生使我感慨良多。你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科考落第走向灯红酒绿的。你利用了那里的环境,使你的文学才华和艺术天赋与优美的丝竹管弦达到了和谐统一,为中国的文学增添了美丽的篇章。你虽为自己选错了目标,但你却利用了这个错误,成为了词坛的一颗明星。

正所谓人生路上风雪无常,追求之心永不停歇。相信透过风雪,执著追求,穿越寒冬,蓦然回首,定会看到千树万树梨花开。

【名师点评】 本文作者将宋代词人柳永的特殊经历和岑参的诗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意境相结合,通过对柳永经历的叙写,展现了柳永风雪人生中的意外收获和惊喜,写出了人生中因错误而美丽,因执著而成功的人生道理。本文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交叉运用,展现了作者自己的情感变化及对人生的感悟;名句的恰当引用,增添了文章的魅力;以岑参的诗句作为小标题,引领全文,使文章脉络清晰。

总之,本文切入角度比较新,技法运用比较奇,意蕴内涵比较深刻,是一篇佳作。

2、新材料作文:关于面包的人生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面包店,我为了买奶酥面包还是买花生面包而迟疑半天,因为这两种我都爱吃,但一天只能吃一种。后来我买了奶酥面包,是不得不做的选择。排队付账的时候,我想到,选面包就像人生里的每一个选择一样:我们买面包容易,但选择面包的馅儿就难;我们要生活很容易,但想要生活得有内容、有滋味就难。

可以用钱买的面包都如此令人难以选择,何况是选择那些无法用钱买的东西呢?

为了充饥而买面包,是第一种层次;为了品味而买面包,是第二种层次;为了既能充饥又能品味而买面包,是第三种层次。

走出面包店,我想明天再买花生面包吧!然后我就边走边吃刚出炉的奶酥面包,热气腾腾的,滋味很好。

请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此题属于材料作文。材料讲述了自己买面包时选择面包种类的困惑与思索,重点不是谈买面包,而是谈人生的追求,谈人生对物质与精神的追求。写作此文可从以下角度切入:①人生会有许多选择,我们要学会选择,让生活更有滋味。②物质的追求与精神的追求乃是天平的两端,我们要把握好尺度,做到精神与物质的平衡。③从反面立意,人生的追求也像选择面包种类一样,有的人只顾物质而不顾精神;有的人为了强调精神而鄙视物质。这都是不可取的,我们要做一个视野开阔的人,平衡精神与物质这两方面。④物质重要,精神更重要,我们要努力追求,做一个既重物质生活,又重精神生活的人。

【佳作典例】

追求有物质更有精神的生活

用来充饥的面包是物质的,而有品位地去生活则是精神的。

人生的境界离不开物质与精神。古人讲:仓廪实而知礼节。“仓廪”就是物质的,“礼节”就是精神的。光追求吃喝、财富、物质的享受,生活是贫瘠的;而在物质有保障的情况下,追求精神的、思想的、哲学的境界,才是丰富的高境界的生活。

正如材料中所说的“又能充饥又能品味”的生活,才是最高层次的生活,也就是物质与精神高度和谐与统一的生活。

陶行知先生曾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一个富家子弟,一个洋学生,物质可谓丰富;一个金陵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人,才学可谓出类拔萃。但他——陶行知却在农村晓庄办起了学校,为平民的前途、未来着想。他捧着一颗赤诚的心,把财富贡献出来,把个人贡献出来,把思想贡献出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主张。人们看到了陶行知的伟大之所在——“人生为一件大事”而来。

为什么他没有躺在物质的枷锁下?为什么他没有沉溺于享受物质的奢华中?因为境界,因为他理解人生的意义,因为精神可以超出生命的所在。

“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前者是物质的,后者就是精神的。于是人们的生活就有了希望,有了寄托。

20##年,我们看到了世界级著名演员李连杰带着上千万元,自己租飞机,走在了去汶川的路上;我们看到了他不但带来了壹基金的资助,还带来了大量的帐篷、食物与棉被;我们看到了他脱掉名牌服装,奔走在救灾的现场,作为一个普通的志愿者,去扎帐篷,去卸救灾的物资,也与灾民一起吃方便面。现在想想,还是他说的那句话对:“不是所有的富人都为富不仁。”

在这里,物质与精神有机地统一了起来。人们记住了李连杰,记住了他为灾区忙碌的身影,这身影逐渐高大起来了。

为精神而追求的实业家何其多也。几乎每一所著名大学都有曾宪梓捐资兴建的图书馆,几乎每一次大灾大难都有李嘉诚的无私捐献,几乎全国各地的每一个蔬菜大棚都有山东寿光王乐义创造的技术。那集美大学,那希望小学,无不是物质与精神的栖居地。“大家的日子好了,才是我的梦”,这是物质的梦,也是精神的梦。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每写完一部长篇小说,总是在心里说:明天的面包已经有了,精神也有了。是啊,仅仅为物质的生活是低层次的,只有为精神而追求的境界,才是高层次的境界。

【名师点评】 本文有以下亮点:①观点鲜明。文章开头简明扼要地揭示了材料的寓意,紧接着展示了观点。②论证有力。陶行知物质富有,精神更富有,例子典型。第五段的设问句强有力地证明了文章的观点。第七段将李连杰的抗震救灾行为排比列出,突出了精神与物质的统一。③结构完整。开头提出观点,接着进行论述,最后引用名言,照应开头,再次强化观点。

3、新材料作文:侯宝林请教京剧艺术家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一篇介绍“相声百年展”的文章中,作者提到了著名相声大师侯宝林的一段往事。他在排演相声《关公战秦琼》时,特地请教了京剧艺术家:关公那个代表性的亮相姿势,究竟是左手捋髯、右手背在身后,还是右手捋髯、左手背在身后?对大师的这种做法,人们无不感慨,你有何感受?

请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下笔前要准确审题,而审题的关键在于读懂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一则材料可以有多个角度的立意,但最准确的立意,或者说最佳立意应该是扣住材料主旨的立意。这则材料是一段叙事性材料,其主旨隐含在叙述中,但并不晦涩,很容易提炼出“认真”、“细致”、“注重细节”等主旨。主旨确定后,考生可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进行写作。例如考生从“注重细节”的角度来立意,若写议论文,则可论述为什么要注重细节,怎样注重细节等;若写记叙文,则可叙述注重细节从而取得成功的故事,或不注重细节而导致失败的事情等;若写散文,则可抒发对注重细节而取得成功的人或事的赞美之情,等等。

【佳作典例】

细节+细节=成功

细节如炎炎夏日中的一丝凉风,寒冬中的一缕阳光,漆黑夜空中的一点星光,又如叶尖上的一滴露珠,红花旁的一片新叶。细节,引领着我们走向成功。注重细节,就掌握了成功的主动权。相声大师侯宝林之所以能成为令人敬仰的前辈,与他每一次的表演都非常注重细节密不可分。注重细节,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学习上有所进步,都必须注重细节。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教授便是一位注重细节的人。 竺可桢教授喜欢走路上班,而不用国家配给他的轿车。有人笑他对自己苛刻,而竺可桢教授对此只是一笑置之。因为他每天走路上班是为了记录当天的气象情况,以此作为研究的材料。终于,经过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记录、整理、研究,他在气象学方面又取得了更大的成功。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取材,直接在电脑上找材料不也一样吗?他却说:“气象每天在变,我们要留意细微之处,这些电脑是没有的。”竺可桢教授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细节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不注重细节的人是难以取得成功的。

生活中有很多细节值得我们去回味,也有许多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值得我们去注重。也许有时一句简单的话语,一个微小的动作,就会给我们带来机遇,带来成功。

我渴望成功,可又总是觉得成功是件遥不可及的事情,于是就抱怨命运的不公。直到有一天我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前来应聘的女中专生在面试时,被告知学历不够不能被录取,就准备离开。忽然,她的手被一颗凸出来的小钉划了一下。她回头拿起桌上的镇纸石轻轻敲了几下,钉子进去了。她正要离开时,却被叫住了——她被正式录用了。而录用的理由,恰恰就是她那一连串看似简单却极少人会做的动作,还有她脸上一直没有消失的微笑。这些细节,让她在应聘中取得了成功。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大的震动:那个看似寻常的细节却改变了一个原本确定的结论,使不可能也变成了可能。

太平洋是由一滴一滴水汇集而成的,撒哈拉沙漠是由一粒一粒沙堆积而成的,喜马拉雅山是由一颗一颗石子组合而成的,而生活可能就是由一张纸片,一杯热茶,一声问候,一个微笑,一连串简单的动作连接而成的。要想在生活中取得成功,就要注重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细节,生活之源;细节,成功之始。一个一个的细节助我们踏上成功之旅!

【名师点评】 本文紧紧围绕“细节是取得成功的关键”这一主旨立意,从多角度多侧面对中心论点进行详细论述。开篇紧扣材料,通过对材料的解析引出中心论点。文中列举的竺可桢教授和女中专生应聘的故事,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全文中心突出,结构严谨,语言生动形象,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

4、材料作文:关于文学艺术形象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高中学习阶段,我们遇到过许多文学人物形象,如:玛蒂尔德(路瓦栽夫人)、周朴园、格里高尔、陈奂生。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鲜明的性格特征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引发过我们不少思考,催生了我们许多想象。

请选择上述人物中的一位,自主立意(可以鉴赏评价人物形象,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以展开想象对故事进行新编),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考生审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写作对象应该是材料中提到的四个文学人物形象中的一个,即考生要从玛蒂尔德、周朴园、格里高尔、陈奂生这四个人物形象中任选一个来写。如果写其他文学人物形象,则要降一个等级评分;如果写的是非文学人物形象,则按四类卷给分。(2)立意时可从三个方面思考:或鉴赏评价人物形象,写成文学评论,但不能评论作品的情节、主题、写作技巧等;或阐述自己的思考,写成通常意义的议论文,联系现实展开论述,弘扬美德,针砭时弊;或展开想象,新编故事,写成记叙文。

【佳作典例】

莫做中国的“路瓦栽夫人”

马国川

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中的主人公路瓦栽夫人,出身于平民家庭,对自己的生活境遇极为不满,梦想过上像上流社会的贵夫人那样的豪奢生活。因为能借到一件精美的钻石项链参加舞会而高兴得心都快跳出来了,可是她却把项链弄丢了,从此背上一笔巨大的债务,辛苦劳作了整整十年才偿清债务,结果发现借来的项链是一个不值钱的假项链!为了一时的虚荣,她付出了十年的艰辛和人生最宝贵的青春!

这个教训是惨重的,让我们明白,在没有相应经济实力的时候,就去习惯使用奢侈品,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如果控制不了对奢侈品的欲望,那将会得到和“路瓦栽夫人”一样的下场。

最新统计显示,目前中国奢侈品市场价值约为20亿美元,占全球奢侈品销售总额的3%,这说明中国已走进了可以容纳甚至推崇奢侈品的时代。那么,究竟都谁在中国消费奢侈品?他们是25岁至30岁的中国年轻人。这个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很难形成规模的年轻的奢侈品消费群体正在中国快速成长。而在国外,奢侈品的主要消费群是30岁至40岁的成年人,他们已经是很成熟的消费群。在欧洲,人们对奢侈品的消费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但前提是他们拥有可以支配的财富,很自然地就去购买一些相对昂贵的成衣、晚礼服、饰品等,而不会把它当成炫耀的资本。而在中国,人们如果花大量的钱购买一件物品,总会觉得它是一种投资,那些不具备经济实力的人花大量的钱购买一件物品是想让自己拥有梦想中的生活方式的感觉,也就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与国外的奢侈品市场不同,中国越来越多缺乏经济实力的年轻人,也在为各种奢侈品透支自己的薪水。

登喜路亚太区首席执行官德奕宁说,中国的奢侈品市场不够成熟,“一些经济能力并没达到消费奢侈品水平的年轻人,为了圆奢华梦也在消费奢侈品。我听过一些年轻人买不起几万块钱的服装,也要买几千元的钱包甚至两千元一把的裁纸刀来表现自己的品位,这有可能是虚荣心的作用”。

在中国,年轻人购物的奢侈倾向已经越来越明显,但购买奢侈品应该还是个新兴的现象。现在的中国市场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金钱,另一个是文化。对中国人来说,财富的拥有只是刚刚开始,如何使用这些财富,也是需要学习的。所以,消费文化是很重要的。年轻人因为虚荣心去购物,是一种非常不成熟的消费心态,也反映了我们消费文化的不成熟。

我们要建设理性的消费文化,远离虚荣,以免成为中国的“路瓦栽夫人”。我们应该追求更有品位的生活,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而不是追求虚荣消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或许有一天我们终究会懂得,那些丢掉的“朴素”,才是我们最需要的“奢侈”。

【名师点评】 本文由路瓦栽夫人的故事引起了对现实的思考,针砭时弊,论点明确,议论精当,结尾部分倡导建设理性的消费文化,并且说“那些丢掉的‘朴素’,才是我们最需要的‘奢侈’”,深化主题,让人读后不禁掩卷深思。

5、话题作文“略懂”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电影《赤壁》(下)中有这样的台词,当诸葛亮借东风成功时,鲁肃夸诸葛亮样样精通,诸葛亮说:“什么都略懂一点,生活才多彩一点。”

的确,在生活中,有时候只有“什么都略懂一点”,才能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你对此有何高见?

请以“略懂”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写作提示】 此题属于话题作文。话题作文的立意,一般只要求扣住话题即可,但有时也必须考虑引出话题的材料。此题命题者的态度其实已相当明确,材料及其后的评述,都表达着相同的意思,即对“略懂”的肯定,而不是否定。在明确立意的大方向后,考生需要将话题化大为小,如略懂知识、略懂人生、略懂哲学等。

【佳作典例】

百花齐放才是春

李艳萍

一朵牡丹,虽然华贵,但却只能孤芳自赏;无数花草,虽然普通,却能迎来真正的春天。

——题记

“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面对爱情,我们需要有这样的态度;面对知识的海洋,我却不愿只取一瓢饮。我渴望拥有更多,即使不能全部理解透彻,但每样略懂一些,也大有益处。

童年,单纯而烂漫的年代。手捧着安徒生童话,为丑小鸭终于变成白天鹅的美好结局而热泪盈眶。借助安徒生那只神奇的笔,我初步懂得了什么是善良。

少年,神奇而多梦的年代。依在父亲的身旁,听父亲讲故事,我知道了孔融让梨的故事、黄香温席的传说。父亲的教诲,让我初步懂得了什么是谦让,什么是孝顺。

今天,我已踏入人生的青年时代。在这灿烂的春光中,我最喜欢驾驶我的思维之舟,扬起我的想象之帆,在文学的长河里徜徉。瞧,对面驶来李白的船,他正在高声吟诵着他那些不朽的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温婉,让我第一次明白了什么是浪漫;“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让我第一次懂得了什么是豪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洒脱,让我明白了什么是无价的尊严。

离开李白,我的思维之舟停靠在赤壁边,我看见东坡先生正身披蓑衣从蒙蒙烟雨中走来;他一会儿满面泪痕地低吟着“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会儿又抬起头来,仰首苍天,高声呼喊“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再过一会儿,我看见他脸色平静地走到长江边,久久凝望着滚滚东流的江水,语调平稳地高唱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哦,从东坡先生留下的精彩华章里,我懂得了怎样面对人生的磨难。

离开古代,我的思维之舟驶入近代的历史长河。站在船头,眺望中华大地,满目疮痍。敌人如恶魔,露着尖利的獠牙,撕咬着我的祖国母亲。我听到了母亲痛苦的呻吟,但我也听到了儿女们奋起的呐喊,他们高举着红色的旗帜,与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无数的英雄儿女牺牲了,无数的热血抛洒了,无数的热泪流淌了,血和泪冲开了黑暗的时代,迎来了母亲的新生。一部近代史,让我明白了爱国的真正含义。

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识的大海无穷无尽,我们不可能全部拥有,但我们可以张开我们的双臂,投身于知识的海洋,去取一瓢又一瓢的知识之水,用来灌溉我们生命中万紫千红的鲜花,为我们的人生装扮出一个绚丽而灿烂的春天。

【名师点评】 本文紧紧围绕“略懂”这一话题,从知识的角度切入,用形象的语言阐述了虽然不能专门懂得一门或几门知识,但略懂各类知识对人生及成长产生的重要影响的道理。全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安排,层层深入,结构严谨。本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将抽象的事理说得具体可感。本文对材料的处理独具特色,或直接引用,或具体描述,或概括叙述,给文章增色不少。

6、新材料作文:步行喂鸟

吴庆恒,昆明市一位普通的退休工人,无儿无女,独居城郊,生活清贫。1985年11月的一天,老人在翠湖边遇到了一群从未见过的“客人”——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飞来觅食的红嘴鸥。此后连续11个冬季,老人风雨无阻,每天往返30多公里,步行去翠湖公园喂鸟。退休工资微薄,为了省钱给海鸥买食,老人节衣缩食,常常是灌一瓶茶水,带两个馒头,就去公园了,他也从不肯花5角钱乘公共汽车。红嘴鸥胸脯雪白,成群飞起来时就像无数的雪片在空中飞奔,“翠湖观鸥”成了冬日昆明一道迷人的风景线。1995年,患病的老人,在他简陋的小屋里静静地离开了人世。一位拍摄过老人哺鸟照片的摄影家,把老人的照片放大后放在湖边的草地上。霎时间,海鸥聚集在老人的遗像周围,引颈长鸣,声震翠湖,观者无不动容。一些昆明市民自发地接了老人的“班”,坚持自费买食喂鸟儿,美丽的红嘴鸥也年年如期而至。在老人去世10周年时,人们自发提议、捐资,在湖边为老人修建了一尊青铜雕像。

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本篇材料讲述了发生在昆明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海鸥老人”吴庆恒,一个十分普通的退休工人,却用自己微薄的工资给海鸥买食物,十几年如一日,与海鸥相依相伴,海鸥与老人相知相随,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引颈长鸣的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深情。

老人与海鸥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因此,这则材料给考生提供了三个思考角度。第一个思考角度就是“人鸥和谐”,考生可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话题,讲故事,写散文,发议论,均可。第二个思考角度,就是以“爱”为话题,谈人对自然的爱,人与人的爱等。第三个思考角度,则是一些昆明市民自发地接了老人的“班”,可谈“爱的传递”等问题。

【佳作典例】

石头唱歌的季节

初春的天气,总是乍暖还寒。变化无常的气温让人们对棉衣还有依赖,但当某一天,你看到昏暗的墙角一株小草在寒风中倔强地破土而出时,马上就会意识到春天那无法阻挡的力量。

对昆明而言,春天似乎是一个过于平淡的话题。在这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春天的到来只不过是日历上的一个符号而已。然而20##年的春天,翠湖公园一尊青铜雕像的落成,却让许多人感到了浓浓的春意。

铜像雕的是吴庆恒,他是昆明市一位普普通通的退休工人。20年前的一个冬天,当西伯利亚的红嘴鸥飞临昆明翠湖公园时,孑然一身的吴庆恒就像见到自己的儿女一样,兴奋异常。尽管每月只有308元的退休金,他却总要拿出一半的钱来买饼干、面粉,再和着鸡蛋喂海鸥,而他自己一天只吃两个馒头;他还舍不得坐5角钱一趟的公交车,每天走3个多小时赶到翠湖公园去喂海鸥。老人去世后,一位拍摄过老人哺鸟照片的摄影家在老人常喂海鸥的地方摆上了一张老人的巨幅照片。霎时间,无数海鸥飞了过来,它们围着老人的遗像引颈长鸣,声震翠湖,观者动容。

红嘴鸥飞临昆明20年后,昆明以红嘴鸥越冬种群之多,“海鸥名片”社会影响之大、人鸥和谐持续时间之长而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红嘴鸥之乡”的称号。10年前,老人的故事感动了昆明;10年后,人们自发捐款为他塑了一尊青铜像,让他永远和钟爱的红嘴鸥呆在一起。

红嘴鸥能够留驻昆明,固然与昆明的环境、气候等因素有关,但与以吴庆恒为代表的昆明市民的热情、善良也是分不开的。

吴庆恒老人可能没有想到,他无意中在翠湖公园插了一枝春柳,却得到了一个永恒的春天。

这个春天,因为一个平民雕像而显得特殊。我不知道,是春天让世人的爱心竞芳吐蕊,还是爱心交织会聚成了一个繁花似锦的春天?

有一首歌这样唱道: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

这是一个连石头都开始唱歌的季节。

石头会唱歌,那定然是被爱感动。

有爱的地方,就会有奇迹……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文笔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生动地叙写了吴庆恒老人关爱海鸥的感人故事,热情讴歌了昆明市民呵护红嘴鸥的美德,进而赞美了人们的爱心。全文语言流畅真挚,富有感染力。特别是最后几段的抒情,颇显作者扎实的写作功底。

7、材料作文:铁链拯救了榆树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世纪上半叶,在美国的一个农场里,农场主人用铁链把一头公牛锁在一棵榆树上。久而久之,铁链在距离地面3英尺的树干上勒出一道沟痕,数年后铁链深深嵌入树皮中。后来有一年,当地遭到“荷兰榆树病”的袭击,大片榆树死亡。而大灾之后,这一地区唯有这棵榆树没有死亡,反而越加茁壮。专家得出结论,正是那条铁链拯救了榆树的生命。榆树从生锈的铁链上吸收了大量的铁,对致病菌有很强的免疫力。

读完上述故事,你有何感想?请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考生应仔细阅读题目中的材料,从中获得启示。从哲学层面看,可以写“祸兮,福之所倚”。从其他层面看,立意的角度更多,如:痛苦——成功的阶梯;苦难——人生的财富;增强人生免疫力;勇于面对灾难;等等。

【佳作典例】

假如上帝在第十九层地狱

甘 琦

被铁链扼住命运咽喉的榆树,不仅没有死于铁链的束缚,反而在铁链中汲取营养,使自己在疫病来临时“独善其身”。榆树战胜了苦难,苦难给予了榆树更为强大的生命力。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棵榆树,只有经历铁链的磨砺,才能获得战胜命运的力量。海明威曾说:“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围棋选手古力就是这样一棵榆树。他从小被人们冠以“围棋神童”的名号,面对父母、师长、亲族的期许,他背负了太多的压力与孤寂。他曾因忍受不了学围棋的寂寞而一度沉迷网络游戏,可是他最终克服了一切苦难,战胜了素有“石佛”之称的韩国选手,成为第一个获得围棋“大满贯”的中国人,开创了辉煌的“古力时代”。他说,他是背负着苦难一路摇摇晃晃地走过来的。苦难并不只带给我们痛苦和泪水,它还可以给我们迎来光明的未来。所以,让我们用双肩担起生命的重量,让苦难在心中磨出厚厚的茧,穿越一切暴风骤雨,走向那如花似锦的明天。

阿比·卡润同样是一棵承受着苦难的榆树。她两岁时便被诊断为脑瘫,为了让自己能行走自如,她必须每天扶着楼梯的扶手“爬”楼梯。她倔强地坚持着,最终虽不能与正常人一样跑跳自如,却也看不出明显的缺陷。正是凭着在苦难中磨砺出的韧劲儿,她一举夺得爱荷华州美国小姐的称号。这个美丽聪慧的女子,背着苦难的行囊,从比常人低得多的起点,奋斗至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战胜苦难,收获心灵的美丽。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可见,不论今人古人,凡能成就一番伟业者,皆是经历过风雨的展翅大鹏。

上帝在创造一个生命的同时,也创造了苦难。每一个生命都需要承受多或少,重或轻的苦难,这些是不可避免、无法替代的。苦难是人生的一个绝对标志,痛苦是生命的孪生姐妹,而选择面对或者逃避,仅在一念之间。

假如上帝在第十九层地狱,我愿意穿越十八层地狱之火的烤灼,去迎接上帝唇边的那抹微笑。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颇具文采的习作,文章按照“引、析、联、结”的结构组织成篇,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苦难的深刻参悟。叙述名人成功案例,始终紧扣文章的中心;引用中外名人名言,字字珠玑,语言优美,文笔流丽,读来令人齿颊留香。俗语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那么我们该怎么对待生活中的苦难呢?在作者看来,“苦难是人生的一个绝对标志,痛苦是生命的孪生姐妹”,只有坦然面对,勇敢承担,才能“战胜苦难,收获心灵的美丽”。

8、话题作文:请以“缺”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以“缺”为话题,立意是多元的,也是开放的,该话题有广阔的思维空间。“缺”是一种客观存在,是每个生命都必须面对的现实。“缺”可能是缺陷,是残缺,是惋惜,是遗憾,会令我们感到伤心,甚至是绝望。但我们亦可从“缺”中抗争、奋起、坚强、超越,在克服缺憾的过程中展现生命的价值。这是痛苦并快乐的生命过程,是对平凡的挑战,也是对非凡的呼唤。

以“缺”为话题立意,既可以对“缺”的意义进行思考,也可以抒发直面“缺”的生命豪情,可以就如何超越“缺憾”提出个性的观点,还可以叙述关于“缺陷”的故事。

【佳作典列】

生命原本残缺

以为青春原本就应明媚闪亮,却也偶尔会觉得云雾遮挡着前途,感到迷茫无措;以为少年原本就应该肆意挥洒欢笑,但也逃不过那花季里风雨的洗礼,逃不过忽现的淡淡忧伤。回首那短短的来时路,我才发现,有许多缺憾伴随着生命的成长。

人类自称是万物之长,从古至今,驯服了禽类、兽类,甚至驯服了自然,但亦有不能掌握的东西。即使是先贤哲人,也常在物质与精神间徘徊,常常觉得选择了入世,从此便被捆绑牵绊,不能重拾自由天性;而那些选择了出世的却又常常流露出生活困苦的凄楚之情。

君临天下的乾隆帝会感到得不到友情的苦恼,富可敌国并不能消除陶朱公舍弃理想的遗憾,赫赫战功的赵子龙恐怕也会因手沾鲜血而感到疼痛和愧疚。敢说生命完满无憾的能有几人呢?

他们说,生活即如此;他们说,完美并不存在;他们说,残缺是生命的本质。哦,生命原本残缺,这个结论令涉世未深的我茫然了:我该如何面对我的生命呢?

十七岁的我不可能知道,因为就连在世的大师们也不知道。余秋雨看过了《文化苦旅》,走过了《霜冷长河》,发过了《千年一叹》,却还在苦苦地探索着文明的源头、生命的支点。米兰·昆德拉,精神世界的漂泊者,比较了《灵与肉》,领略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同样还在无垠的精神世界里无助地流浪。

既然这些在世的大师们还不能给我解答,那么我就求助于已故的先哲吧。黑格尔说“存在即是合理的”,福楼拜却说“人类是愚昧的”,雷诺阿却领悟到“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梵高用生命证明的却是“生活对于我来说是一次艰难的前行。我不知道潮水会不会上涨及至没过嘴唇,甚至涨得更高。但我要前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答案是“在生活的任何领域里,寻求十足的完美都不过是抽象的、病态的或无聊的幻想而已”……

从众先哲先贤们的结论中,我渐渐明白了:完美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生命原本残缺,何必苛求完美!是啊,我们无法弥补生命中残缺的那部分内容,但我们可以把握住已拥有的一切。正如经济学中的“二八原则”,起作用的不是全部,甚至不是那个分量大的“八”。真正关键的是“二”,只要把握好生命中的“二”,便能为自己的生命撑起一片永远晴朗的蓝天。

【名师点评】 “生命原本残缺”乍一看是一个沉重的命题,但作者高屋建瓴,凭借丰富的文史知识给我们展示了先哲们探寻完美生命的历程。是的,“完美”只是一种理想状态。那么,怎样面对这生命中的残缺呢?作者也给出了很好的回答:把握好生命中的“二”,“为自己的生命撑起一片永远晴朗的蓝天”。深刻的哲理思辨、翔实的文史知识、严谨的论证思路使这篇文章显得超凡脱俗。

9、漫画作文:猜忌与信任

阅读下面一幅漫画,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根据漫画内容,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漫画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以漫画形式给出,写作此文,关键在于看懂漫画。该漫画突出表现了病人对医生极不信任的态度(自己给自己的手术拍照)。可见,该漫画嘲讽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关系。

“信任”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的释义:是指相信而敢于托付。冯骥才笔下的“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给了它最准确的定位。而当今社会,互相猜忌是家常便饭。所以,考生写作时,可以从正面立意: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也可以从反面立意:如果世界失去信任,后果将不堪设想;还可以将两者结合,从正反两方面立意,论述信任的重要性;等等。

【佳作典例】

信任是一股暖流

我们可以轻松而欢欣地品味母亲冲调的一杯热茶,而往往谢绝列车上坐在身边的朋友的一个苹果;我们可以轻松地相信朋友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却对一个陌生人的忠告感到怀疑。

这真是一个复杂的世界!屡见不鲜的骗局,肆意地在生活的舞台上上演;流言和谣传,让每一个陌生人都显得深不可测。我们生活在自己狭小的天地里,不敢伸手去触摸外面的世界,甚至害怕从外界来的一切。

在一个静静的夜晚,你寂寞地走在小路上,突然你看到前方有一个影子向你走来。他要干什么?抢劫、殴打、甚至……他是不是盯上我很久了,这是一场有预谋的行动?你惶惶地想,甚至不自觉地把手握成拳头,以防突如其来的袭击。可是他一言不发地走过去了,消失在夜色中。你平静了下来,却仍然在想,这件事情,是不是还有下文?……累了,我们都累了,我们忘了曾经呼唤过的信任。猜忌和隔膜,让信任变得像遥远的星辰,可望而不可即。

你被一道难题难住的时候,一位与你只是点头之交的同学轻轻地告诉你解答方法及答案,你怀疑,你看着他的眼睛,那里饱含着和善和友爱,于是你释然地笑了。

你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感到无所适从的时候,一位好心的路人主动问你,并帮你解决了疑惑。你怀疑,可是你从他的话语和行动中感受到了关怀和诚挚,于是你感激地笑了。

信任一个人有时需要许多年。因此,有些人甚至终其一生也没有真正信任过一个人。倘若你只信任那些能够讨你欢心的人,那是毫无意义的;倘若你信任你所见到的每一个人,那你就是一个傻瓜;倘若你迟迟不敢去信任一个值得你信任的人,那你永远也不会获得爱和温暖,你的一生也将因此而黯淡无光。

其实很多时候,别人没有给我们疑惑,而是我们自己的心灵因为戒备而多疑。我们不应该因为感情的生疏,而让自己有认知的误区。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让自己变得简单,把别人看得简单,这就是一种深层的信任。一杯香茗,你可以品味出信任的醇香;一句忠告,你可以领略到信任的魅力。

信任亲友是人的天性,而信任他人则是一种美德,在信任的过程中,一股暖流会一直围绕在你我的身边。

【名师点评】 信任是一种有生命的感觉,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信任更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作者从我们身边常见的小事入手,用充满感情的语言为大家展现了信任的魅力,使人读后获益匪浅。本文语言精辟生动、富有哲思,如“信任一个人有时需要许多年”“倘若你只信任那些能够讨你欢心的人,那是毫无意义的”“倘若你信任你所见到的每一个人,那你就是一个傻瓜”。全文行文流畅,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运用恰当自然,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10、新材料作文:走马观花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唐代著名诗人孟郊,40岁时才赴京城赶考。但两次都没考中,第三次才榜上有名。高兴之余,他提笔写下了《登科后》一诗,来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诗的后两句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后来,人们从这首诗的后两句中概括出了“走马观花”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观察事物不深入细致。

在生活、学习中,有时确实不能“走马观花”,但有时却可以“走马观花”。你的体会呢?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考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立意。课间十分钟,你把橱窗的报纸都浏览了一遍,这不是“走马观花”吗?你一个晚上就把一部长篇小说看完了,这不是“走马观花”吗?你去旅游,跟着导游,不一会儿就从这个景点跑到那个景点,这不是“走马观花”吗?如果不“走马观花”,你有那么多的时间吗?但是当你被某篇文章吸引住了,把它反复阅读了几遍,甚至差不多可以背下来了,如果是“走马观花”,能行吗?于是,你便常常感叹,要仔细欣赏或观察一些事物时,就必须下马观花。因此,谈“走马观花”这个话题,考生可从肯定的角度去立意,也可从否定的角度去立意,还可从既肯定又否定的角度去立意。

【佳作典例】

“走马观花”小议

庞小林

“走马观花”,能看到什么呢?大概只能看清是红花还是黄花,是大花还是小花;至于是芍药还是牡丹,可能就难以看清了。如果走马观花地看事物,往往只能看到事物的表层,难以看到事物的内在本质,收获则是肤浅的。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对石钟山的命名,历来众说纷纭。郦道元以为是因它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而得名;而李渤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从而认为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这些都是走马观花所得到的答案,所以许多人都怀疑它。而苏轼却不这样,他下马观花,月夜乘船来到石壁下探求答案,并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深刻认识。从这个事例中可以看出,走马观花与下马观花所得到的收获是大不相同的,前者收获肤浅,后者收获深刻。

读书也是如此,走马观花就难登知识的殿堂,难以攀登上科学的高峰。

现在许多同学读书就是走马观花,一篇课文几分钟扫一遍,就丢开不理了,还称之为快速阅读;一道题,几十秒钟把它浏览一遍,就说做完了,还得意地称之为速战速胜的战术。只是到头来,什么都看了,但什么都没记住;什么题都见识了,但什么题都做不对。朱熹认为:读书要细心体会,切不可粗心。未见道理时,正好像被几重东西包裹在里面没法看到,须今日去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去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他自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实践的。一部书,初读时,把有体会的地方用红笔画出;再读时,把又有体会的地方用蓝笔画出;以后再用黄色笔画出,三四番后,又用黑笔画出,目的是“渐渐向里寻到精深处”。正因为他这样细读、精读、深读,才成为一位大学者,才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深刻体会。如果他读书只是一味地走马观花,可以想象出,他只会“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成为一个没有建树的人。

当然,并非走马观花一概要不得,有时走马观花是可以的,甚至是必要的。如浏览报刊搜集资料,翻看文学作品消磨时间等。但对一个中学生来说,应少一点走马观花,多一些下马观花,这样才能日有所收获,日有所进步。

【名师点评】 本文虽然是“小议”,但议得较全面,较深刻。“如果走马观花地看事物,往往只能看到事物的表层,难以看到事物的内在本质,收获则是肤浅的”,这样立论是辩证的。正因为如此,虽然有时也可走马观花,“但对一个中学生来说,应少一点走马观花,多一些下马观花,这样才能日有所收获,日有所进步”,这结论就令人信服了。另外,文章举例典型,语言活泼灵动,引用贴切自然,为文章增添不少生机,是一篇立意与措辞均佳的好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