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论文范文

齐白石先生艺术发展的阶段划分及各阶

段代表作品赏析

齐白石是我国二十世纪著名的国画艺术大师,他的绘画,以其纯朴的民间艺术风格与传统的文人画风相融合,他开创了花鸟画画坛之新风,创作了大量的优秀的艺术作品,达到了中国现代花鸟画的最高峰,形成了诗、书、画、印四绝的一代宗师。

纵观齐老先生的一生的艺术创作,不难发现,齐白石先生艺术发展分四个主要阶段,归纳其部分题材作品的主要特征,主要如下:

一、 诗书画印打基础阶段

齐白石11岁时,曾拜师叔祖父学习木工,后学做雕花木工,20岁已成雕花名手,兼习画。25岁时,拜胡沁园、陈少蕃为师学诗画,这个阶段正是白石老人学画的基础阶段,受先生所教工笔花鸟草虫,并观摩了大量的古代书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和启发。“见古人之所长摹而肖之”,白石老人从《芥子园画传》入手,临摹了大量画作,基本习得山水、花鸟、人物的技法,为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青年时期的白石老人的画作稍显青涩,还不够生动。人物画的最为形象,齐白石所画人物较少,所作仕女图精美典雅,有“齐美人”之称。白石老人晚年曾评论自己30岁左右的人物画:“老实说,我那时画的美人,论笔法,并不十分高明,不过乡里人光知道表面好看,家乡又没有比我画得好的人,我就算独步一时了。”书法学习清代流行的馆阁体,后又学习何绍基书体和魏碑。并能将木雕手法应用于刻印,形成鲜明齐派风格的冲刀法。同时,在追求艺术过程中深感自已文化底蕴薄弱,他特地拜师学习诗文,为理解和学习文人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这个阶段作品来看,白石老人受工细着色画派的影响较深,用笔仍处于临摹古人的阶段,技法尚未达到创造性的应用。譬如《三公百寿图》。白石老人三十岁以前画鸡,虽然笔墨差,但已经生动传神,能掌握鸡自身的特点,表达不同的趣味。熟练的技法来自于老人观察

和研究鸡的时间比画鸡的时间多,因此十分传神。《梅花天竹白头翁图》亦为白石老人青年时期的作品。白石老人作画,追求所画对象的精神,并求构图的新颖,仔细揣摩物体的质感,以还原其真实的形态。画中的白梅,有的含苞待放,有的花开正时,清润秀逸,超凡脱俗,以黄色突出花蕊,更显高雅之态。天竹并不是白石老人常画之物,画中也只是作为陪衬,叶子用墨色突出茎干,天竹豆画的很圆整,颗颗饱满,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天竹下方辅以大石,以使画面饱满,显得充实,富有层次,避免了头重脚轻之感。画面中的双鸟白头翁,生动传神,充满欢快雀跃之感。花卉中点缀飞禽,飞禽栩栩如生,羽毛丰满轻盈,眼睛生动传神。

二、师法古人师自然阶段

白石老人40岁之后走出家乡,开拓视野,观摹学习古圣今贤的精品力作,饱览写生异地他乡的名山秀水。从古迹碑林中吸取艺术营养,在结识文人画友中提升自我。先后学习八大山人、徐渭的绘画技法,摹仿金农、李邕、郑板桥的书体,尤其是临摹《天发神谶碑》的篆书,对其绘画和篆刻影响较大,逐步成形大刀阔斧、斩钉截铁的篆刻风格。绘画技法也摆脱了古人的束缚,转入以写生为主,探索大写意画,此时的齐白石先生在湘潭也有很高的知名度。

此时,白石老人的绘画技艺大增,已经逐渐摆脱了古法的束缚,虚心学习今人的绘画技法。《赐桃图》便是白石老人于光绪丙午年(19xx年)为晋卿老伯祝寿所作。齐白石的祝寿画,以桃为最多。他爱画桃,求画者也喜欢请他画桃。《赐桃图》中,云雾缭绕,旁边有侍女执扇、西王母怀抱一只巨桃祝寿而来。白石老人画桃时,喜欢把桃的比例加以夸张,这种夸张手法是从民间艺术借鉴而来,这也是成就其艺术的一大根源。文人艺术与民间艺术天衣无缝的融汇,在一个桃子形象中也有突出的体现。用没骨法,直接用洋红和藤黄点画,是白石老人画桃的主要特点。唱“主角”的洋红,在白石老人手中不是涂上去而是画上去的,有笔意笔痕,有骨有肉,有重轻和浓淡的变化。人物塑造上,也体现了俊秀飘逸的特点,有一种道骨仙风之感,较以

前更加凝重老练。

三、衰年变法创新风阶段

白石老人于19xx年55岁之时赴北京,住法源寺,卖画治印为活。这一阶段的齐白石在京无名气,求画者不多,自慨之余,决心变法,立志独创画派,也就是后来自称的“衰年变法”。 衰年变法是齐白石先生艺术生涯的重要转型期,白石老人经当代名家陈师曾的劝告,改学吴昌硕开创的大写意花卉一派。绘画题材上面对自然,力求真实;笔墨上师法吴昌硕,探索红花墨叶技法。用鲜艳的洋红点花朵,以浓淡笔墨画花叶,让鲜红花朵与墨色花叶有机融合,借颜色反差给人以清新、朝气之感。同时非常注重各类花鸟画构图的比例,如画桃或葫芦时,运用夸张技法,将桃或葫芦画得较大,突现吉祥喜庆之意,给观赏者深刻印象;而在画葡萄、藤萝时,以表现主干、根系为主,花叶、果实较小,枝叶细密,色彩淡雅。齐先生衰年变法的艺术风格首先被日本藏家认可,19xx年,陈师曾先生征集中国画作品到日本参展,他的二百多幅作品在三天内被藏家抢购一空。《雄鸡老少年图》是白石老人于19xx年所作。植物老少年,又名雁来红、老来红,是白石老人非常喜欢绘制,也画得十分精彩的题材。白石老人笔下的老少年似乎都很显祥瑞、很具朝气,片片红叶,以墨色表现茎骨,十分挺拔,似在风中摇曳。画面前方的大鸡为柴鸡,腿上无毛,身体雄壮矫健,非常灵敏,红色的鸡冠与老少年的红叶相得益彰,更为出彩。

白石老人画竹与众不同,先画竹叶,然后画竹竿和枝,这样画面的布局较有气势,不会显得呆板。《墨竹图》,竹叶生动有趣,近处以浓墨着色,远处施以浅墨,浓淡之间,拉伸了画面的纵深远近感,富有层次。竹叶皆为三分,随风势偏往一方,竹枝婆娑,随风摇曳,气韵生动。螃蟹是白石老人除虾之外最为精湛的物象。白石老人能用简练的笔墨画出蟹的外形和精神,《芙蓉螃蟹图》便是一副佳作。

白石老人于五十岁之后才正式创作荷花题材的作品,《荷花图》肆意挥洒,随意泼墨,两只莲蓬、一枝残荷、两只游鱼,一派秋日荷塘胜景,趣味十足。枯黄的荷叶就在这干湿浓淡之间衬托荷花,大荷

叶以简练的笔法,干净利落的笔势,一气呵成,大气十足。又施以焦墨画得荷枝,画面下方又以浓墨水草作为陪衬,画面生动,充满情趣。

四、大匠之门成大匠阶段

白石老人在七十岁之后,他的手法更精进了,常用极简练的色墨,鲜明的色彩,对比描绘各种事物,给人以明快、健康、磅礴的感觉。白石老人曾说“予之画稍可观者,在七十岁先后。”八十岁之后的白石老人迎来新中国成立后新的发展阶段,达到了最高境界。《松柏苍鹰图》为白石老人的晚年作品。白石老人善于画鹰,他能表现出鹰嘴坚硬和鹰爪锐利的特点。眼睛是画鸟兽最难的,但老人画出了鹰眼的敏锐感。白石老人所作鹰的翅膀苍劲有力,把鹰腹部用灰白色的焦墨画出,表现了鹰的雄伟力量。白石老人笔下的松柏,也有着非凡的气概,松干苍劲粗壮,松针密密重重,整体画面宏伟大气。

齐白石80岁之后,画虾技术颇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齐白石画虾最多,见有数百幅之多。定居北京后的齐白石开始研习画虾技艺。白石老人每天都要观看虾游动时的各种姿态,准确把握虾的造型特点,画虾的技艺也有了质的飞跃,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准确的体态,透明的躯干,水中游浮的动势,神态逼真,栩栩如生。他在晚年时自己总结画虾的特点说:“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只略似,一变逼真,再变色分深淡,此三变也。”白石老人的绘画俗称有鸡、虾、蟹三绝,三绝中又以画虾最为神妙。白石老人青年就开始画虾,经过40年的不断临摹写生与创作,70岁之后,掌握了虾的特征,画虾技术精湛,令人叹为观止。白石老人笔下的虾是活的有生命力的虾。图中,白石老人以虾的颜色深浅来表现远近的关系,显得有层次感。每只虾的形态不一,通过笔墨的变化,使得虾有了透明的质感,气韵生动,达到了形神兼备的效果。

白石老人在国画艺术上的高深造诣,无论山水、人物或花鸟方面的技艺皆精湛,不仅有高度的艺术性,更具创造性,对近现代的国画艺术有着重大的影响。

以上就是我对齐白石先生艺术发展的阶段的总结及论证。也为我

今后的艺术方面的的学习开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由上述也不难看出齐白石先生一生为艺术所做的贡献及他对国画艺术的深远影响力。这也加深了我们对艺术更深一步的追求的渴望。

 

第二篇:全国中小学艺术教育科学论文报告会

全国中小学艺术教育科学论文报告会

论文申请书

论文标题

申报者姓名(含合著者)

第一作者姓名

第一作者单位

通讯地址及邮编

联系电话

(以下为乙类论文填写)

发表论文的报刊名

发表期数或日期

另页开始打印(或复印)论文正文(甲类论文只写论文题目,请勿出现作者及所在单位字样,具体要求见附件第六条)。 电子邮箱 出生年月职称

“一唱定乾坤”的音乐考试何时了?

【内容摘要】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位学生的智能都各具特色,有的学生在某几种智能上表现突出,而另一些学生则在其他智能上表现突出。那么,针对这种现象及学生的现实情况,对以往的音乐考试怎样进行革新?

【关键词】

和谐 发展 多元智能 人性 创新

【反思与研究】

我是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在这几年来的课改教学实验中,我深切感受到了自身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体会到了新的学习方式给教学带来的成功,看到了学生们一张张充满朝气的脸、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与他们虽然幼稚却极富个性、创新的表现。诚然,从新课程、新教材到新探索、新变化,课改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收获,新的希望。但是每到学期结束时的音乐考试的时候,我就感觉到这种新的思想,新的观念突然之间土崩瓦解,最终全线崩溃。为什么呢?因为一提起小学生的音乐考试,教师们可能一致认为,无非就是要求学生在本学期所学的曲目中,选择一至二首背、唱出来就可以了,即“一唱定乾坤”。可见,小学生的音乐考试在师生的意识之中已成了“俗套”。如果学生在新的教学模

式下通过考试不能得到准确评价,势必产生不良的负面影响。长此以往使考试成绩差些的学生对音乐课兴趣减弱了,甚至失去了信心。

那么,针对这种现象及学生的现实情况,对以往的音乐考试怎样进行革新呢?带着这样的思考,笔者在贯彻落实新《课标》理念教学运作中,在音乐考试的内容与形式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与探索,并取得了一些经验。

一、学生自选强项内容,让考试更具个性色彩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位学生的智能都各具特色,有的学生在某几种智能上表现突出,而另一些学生则在其他智能上表现突出。这在音乐教学中学生表现非常明显:有的学生歌曲演唱很好,但演奏乐器不够好;有的同学舞蹈跳得很好,但音准不好等等,像这种情况该如何考试呢?笔者的做法是学生可以自选强项参加考试,一改传统考试由教师规定内容的做法。具体操作方法:开学初,教师发放表格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意愿选择项目,有多个特长的同学可多项选择。如唱歌是你的强项,你可以选择歌曲演唱;如舞蹈是你的强项,你可以选择舞蹈等等。选择后,同学可自行协商、自由搭配、自主组织排练,利用课外时间准备。准备成熟后,举办“班级特长展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音乐强项。

这样,通过自选强项,发展了学生的优势,激发了学生的音乐兴趣,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质,让学生的音乐考试,更具有个性色彩。

二、举行音乐会表演,让学生考试更具生活情趣

富有情趣的考试,不仅能激起学生参与考试的兴趣,且能卸掉学生考试的心理负担。笔者认为用音乐会表演取代传统的考试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具体操作方法:提前通知学生期末召开“班级音乐会”,或“迎新春音乐会”,或“小百灵音乐会”,或“动物音乐会”等,要求学生全体参与并尽量以小组表演的形式,也可单独的、双人的,自选内容、自选表演形式(吹、拉、弹、唱、舞、赏、说、编等)、自选合作伙伴。演出时邀请嘉宾“班主任”、“课任教师”担任评比、颁奖工作。最后根据每个节目的不同特色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演唱奖,最佳演奏奖,最佳表演奖,最佳组织奖等。

这样的考试形式,既能营造和谐、团结的考试氛围,淡化考试严肃紧张的气氛;又有利于调节学生的心理,展示学生的才华,增强学生的凝聚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举行音乐会表演,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艺术才能的大舞台,让学生的音乐考试更具生活情趣。

三、相互评价,让学生的考试更富有人性魅力

相互评价,是以学生小组为单位,或以座位前后4至6人为一个小组进行“互评”。要求学生对本组同学上音乐课的纪律情况,参与音乐学

习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价,分别评出优秀、良好、一般、需努力四个层次。学生在相互评价时,在肯定优点的同时,也会相互指出一些不足之处。这样,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音乐课中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音乐课的认识,使学生规范了自己的行为,积极参与音乐学习活动,而且通过评价,加深了学生之间的感情,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使考试增加了人性的魅力。

四、音乐档案袋,让考试更具全程性

传统考试的“一歌”定成绩,注重的只是结果而不是过程。笔者认为建立音乐档案袋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对自己的音乐学习过程进行思考,激励学生不断发展,也方便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艺术档案袋的内容可以是:我的简历、我的歌声、我的评价、我的创作。此外,学生参加课外音乐活动的照片、获奖证书等,也存入学生的音乐档案袋,使教师更详细地了解了学生的音乐学习情况。这种用音乐档案袋的评价方式,使学生的音乐考试更具全程性。它既可以作为学校音乐档案册,同时又可作为音乐教师“桃李满天下”的名册录。

五、星级评定制,让考试更富有激励性

针对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形象直观的事物,笔者采用星级评价评定及激励性评语作为终结性结果的呈现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以一年级歌曲演唱为例,教师一改以往评价中按“完人”这把尺子去衡量学生的做法,根据学生表演的目标,能力差异性,分层制定不同的标

准。要求一颗星,人人要达标,二颗、三颗星星是发展目标,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音乐基础,确定适合自己的目标。这样,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享受到成功。此外,通过激励性评语对学生的考试结果进行反馈,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综上所述,音乐考试既是了解教学质量,改进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要积极主动地向全体学生敞开音乐教学大门,做到“有教无类”。不断创新,认真思考,设计新颖的考试形式,确定深受学生欢迎的考试内容,时刻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让学生从被动的考试状态中解放出来,焕发出蓬勃的生机,让学生快乐参与音乐考试,使音乐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小学音乐教学论文

放飞思想——鼓励学生对音乐“品头论足”

放飞思想——鼓励学生对音乐“品头论足”

一个星期五的下午,第三节课我突然感到头晕晕,心想还有最后一节课就坚持吧!这个班级是二年级各班中最活跃的,进教室时我还是很担心几个调皮的孩子会不会在这节课

给我出“难题”。上课前,我和孩子们说了情况,大家像小大人那样理解着我,着实令我感动!我告诉大家今天是一节欣赏课,大家多说说老师听着!我开始给大家欣赏《加伏特舞曲》。一开始大家都很认真的听着,我静静得观察着,有些同学的脚还随着音乐轻轻抖动,有些同学闭着眼享受着音乐。突然,在一片音乐声中,传来两声鸭子叫——嘎嘎。我皱了皱眉头:哎,你还是开始了。可好,两声鸭子叫,引出两声猪哼哼,又引出青蛙叫——呱呱,小鸟叫——唧唧,母鸡——咯咯。这下教室里就俨然是一动物园了。那领头的“小鸭子”见我不动,得意的离开了位置,学起了鸭子走路,不过我观察他还是很和着音乐节奏的。可这时音乐却结束了。

师:为什么大家听着听着学起了动物叫,还学着动物走路?是不是存心破坏课堂!(我佯装生气)

生(“小鸭子”):不是的,老师别生气!我觉得这音乐好象里面有一大一小两只鸭子。鸭妈妈在前面走,小鸭子在后面跑。

生:不对!我觉得是小猪在吃午饭,它吃的很香,还直哼哼!

生:我认为是小青蛙在池塘边捉害虫。

生:老师,我觉得这个音乐可以跳舞的。

生众:对!对!对!可以开一个动物舞会。

生;不对!我觉得不是在跳舞,是在劳动。就像七个小矮人就在深山里劳动。 师:哦?那你们为什么觉得音乐在跳舞,在劳动?

生:它们有弹性啊!一蹦一跳的,就是在跳舞。

生:它们会变花样,很好听!

生:老师!老师!他们一会儿快一会儿慢,我爸爸种田时就是这样的,而且我听出来他们劳动是还很开心的。

师:你们真能听出来,他们很开心吗?

生:当然,小猪的吃午饭当然开心啦!

师生:哈哈哈??

大家一起笑了!我也笑了!仿佛忘了自己还头痛着。

案例分析:

“品头论足”是一种身心愉快的感受方式。它可以使人们获得较深刻的心理体验。音乐的美被称为是“最直接,最彻底,最动人”的美。学生在欣赏之后怎么会无动于衷呢?关键

是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表达初衷的宽松环境。因此,鼓励学生对音乐“品头论足”是放飞思想,引导学生走进音乐的有效途径。我们认为,学生参与了“品头论足”就是一种很好的获得,与“标准答案”相同与不同已是其次!

一、 营造宽松环境,让自由充满课堂

“自由”二字是每个人所向往的。可是往往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不知不觉

得就套上了枷锁,同时也给自己和这个课堂套上了无形的枷锁。令得双方都非常疲倦!很多课堂看似自由,却是太放任;有些又看似热闹,却太虚假。我认为课堂上孩子的思维,我们要像放风筝一样。把它们送上蓝天,自由飞翔;在起风时又能及时收线,回到陆地。要把自由充满课堂,我觉得最重要是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而这个环境并不是马上能形成的。它的关键就在于教师,习惯于如何驾御课堂。你的语气,你的微笑,你的每一个批评与表扬,甚至是你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动作和一个眼神。都是这个环境形成的重要因素。其次,应该培养孩子们自由表达的能力与胆量。让他们的思想能通过他们的语言形象的描绘出来。要求教师在学生听赏完音乐之后不直接叙述或引导,让学生先“说起来”,“动起来”,教师不随意打断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不轻易用“正误”点评学生的感受。 营造起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能让学生有胆识畅所欲言,不会因为某种精神

压力而不敢对音乐“品头论足”。而现今作为“生本化”的课堂中,教师的言语介入应更具有提纲作用或点睛作用。避免教师介入的过多,讲的过多。让学生对音乐“品头论足”,环境是形成活动的前提因素。

二、 支持奇异思维,给思维插上翅膀

《音乐美学》指出:音乐本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的非语义性,非

模拟性及自然性是音乐欣赏中拓展感受内涵的基础。可见,音乐支持“奇异思维”的本身就是创造,它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体现了“生本”教育的价值所在。

在音乐欣赏课中,一段音乐,你要让五十个孩子有同一种想象,那是扼杀了

他们的创造和想象。“品头论足”的音乐欣赏课,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让思想插上了翅膀在音乐的天空中飞翔。也许他们的想法很幼稚,肤浅,也许他们的想法几近荒唐,可是奇异思维的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它代表着前进,它需要教师更多的支持!

每个学生的音乐认知与感悟水平总存在差异,生活、学习环境不同,造就了

学生各自的“奇异”体验。关键是,教师要正确认识。这是个从“奇异”到“和谐”的必然发展过程。

《音乐课标》指出:“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鼓励学生勇于表述自

己的审美体验??要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不要用‘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同一首乐曲,可能有很多种理解。”因此,支持学生的“奇异思维”,可以让学生在对音

乐“品头论足”中逐步实现从“奇异”到“和谐”,又从“和谐”到“奇异”,从而达到审美体验的完美境界。

综上所述,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领域,音乐欣赏教学归根到底不是学生“学到什么”或“了解到什么”,而重在学生“是否真正参与”以及“参与中是否获得美感体验”。《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互动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必须拓展课堂聆听开放度,也只有开放的课堂才能放飞学生思想,体现“艺人为本‘的教育。所以音乐教学应该是共同体验、发展、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品头论足”间享受音乐美,创造音乐美,放飞思想,放飞我们的课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