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格式范例

教案格式

学 科: 所用教材:

授课年级及学生特点: 课题名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 识记: 理解: 应用:

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二.教学重点、实施方案 重点: 实施方案:

三.教学难点、突破策略 难点: 突破策略:

四.教学准备

1.知识经验的准备

2.教学物品的准备

五.教学方法

六.学法指导

七.教学安排

八.教学过程

九.板书设计

参考教案

学 科:语文

所用教材: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试用课本﹒语文

(第3册),北京出版社,20xx年版

授课年级:二年级

课题名称:秋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识记:秋天的特点

理解:(1)秋天的美

(2)理解词语“渐渐”

应用:(1)用语言描绘大自然

(2)用“渐渐”写一句话

2.能力目标

(1)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读出长句子的停顿和自然段间的停顿。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喜欢秋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实施方案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能够读出长句中的停顿和自然段间的停顿。

实施方案:以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整体感知,以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新课,通过朗读、评读,掌握读句方式,感悟秋天的美。

三.教学难点、突破策略

难点:理解两个比喻句的意思;启发学生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保护环境。

突破策略:学生一边朗读,一边用手演示叶子飘落的过程;教师提问,小组讨论。

四.教学准备

1.知识经验的准备

学生收集了一些环保资料,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环保知识;课前阅读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2.教学物品的准备

各种颜色、不同形状的落叶、手工叶画

五.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设置大量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学

习。

六.学法指导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对秋天的喜爱,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收集资料、酝酿展示成果的学习活动中,将自己观察到、感受到的秋天用语言描绘出来,用叶画展示出来,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密切学生与自然的关系。

七.教学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包括复习,2分钟)

2.授新课

导入(4分钟):前几天老师让大家采集落叶制作表现秋天的叶画,你们都带来了吗?(学生回答)秋天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回答)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走进秋天,走进美丽的大自然,请大家快速打开语文书。

讲授(25分钟):(1)自读课文。请同学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将课文读通、读顺。(学生活动)

(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学生活动)

(3)小组讨论,老师提问:课文中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有什么特征?(学生活动)大家能读一读这句话吗?(学生活动)“天很高、天很蓝”可以看出什么呢?(学生活动)

还有什么变化?小组派代表发言。(学生活动)

(4)学生读课文。请大家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学生活动)

(5)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这么美的落叶飘落在草地上,你会不会践踏草地去捡落叶呢?小组讨论(学生活动)投影:菊花开放的幻灯片。看到这幅画面,谁能说一句话呢?这句话要能说出菊花的颜色和味道。(学生活动)我们的同学观察很仔细,说的也很好,你们想不想看看书中是怎样描写菊花的呀?请读书中第四自然段。(学生活动)看到这么多美丽的菊花,小明偷偷摘了一朵,他这样做,对吗?小组讨论,回答(学生活动)

(6)入情入境。看第26页图,说说图片中都描画了什么?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学生活动)大家说的非常好,观察的很仔细,你们能不能有语气的读一读第5、6自然段呢?(学生活动)秋天如此美丽,你想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说一句赞美秋天的话呢?(学生活动)书中小作者是这样赞美秋天的: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是美丽的画卷。请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学生活动)请大家带着感情读全文(学生活动)

3.复习(5分钟):应用语言。同学们每人都用漂亮的落叶制作一幅幅精美的叶画,这一幅幅叶画都生动反映出你们对秋天的喜爱;最后请同学们自己向大家介绍你的叶画,说说

你的叶画对秋天的赞美。(学生活动)

4.小结(4分钟):老师做小结,学生谈感受。秋天是这样美丽的季节,怎样才能留住秋天的美丽,怎样才能能使我们生活的家园更加美好呢?(学生活动)大家说的非常好,只有在以上几方面做到从我做起,保护环境,才能留住美丽的秋天,才能使一年四季都是这么美丽。

5.布置作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九.板书设计

秋天

秋天空:变得更高、更蓝

天秋天是丰收的季节 的景物:树叶变红、变黄,飘落下来特菊花开了秋天是美丽的画卷 征果实和庄稼成熟了

 

第二篇:教学案例撰写的格式要求和范例

教学案例撰写的格式要求和范例

1、案例标题:应形式多样化,丰富化。

2、案例正文:包括三大部分,即引言、案例描述、案例反思。

3、注意问题:教学案例与教学设计区别:

所谓教学案例,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对教学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着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每个案例都旨在向读者讲述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引发对教育教学的思考,追寻教学事件背后的教育理念,进而用它指导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学案例不能混同于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发生在教学之后,教学设计发生在教学之前,且在结构上也不同。

教学案例可以是:引言(引子)、案例描述(故事描写)、案例评析(反思)等。它可以是一个完整小片段,也可以是一节课或多次课的结果。

教学设计往往可能是: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时安排、教学策略、教学过程、…

4、教学案例举例:

说明:以下是科学课程教学案例,希望能从中借鉴。

教学案例1: 科学探究开始---

一、引言

今天我和5年级的孩子研究摩擦力。在课的开始,我要把学生引导到摩擦力的生活体验上去,再进一步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影响因素。课前我想了很多办法,比如看汽车轮胎等,可是总觉得离学生的真实感受有点远。直到上课前我都没想到好办法。走进课堂,心里还在思忖,怎样让孩子亲身感受一下摩擦力的存在呢?

二、案例描述:

进了教室,环视四周,发现有个孩子的脚伸在了桌子的外面。我把视线停了下来,这个孩子似乎感觉到我在看他的脚,自觉地收了进去。突然,我灵机一动,对了!他们的鞋子的底应该是可以利用一番的呀!于是我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看看自己的鞋子底部,你看到了什么?”一时间,布鞋、运动鞋、皮鞋的底都朝了天。教室里议论纷纷,有的说有图案,有的说有花纹,有的说没有花纹。我又问:“这些花纹有什么作用呢?”有一个孩子说是为了美观,可是马上被大多数人否定了。一个孩子说:“鞋底是和地面接触的,给谁看呢?所以主要不是为了美观!”这个说法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同。我又追问:“那究竟是为了什么?”

马上有学生举手:“防止走路打滑。”我问:“你怎样可以证明你这个解释?”想了一会儿,他说了:“我可以一个脚穿鞋底有花纹的鞋子,一个脚穿鞋底没有花纹的鞋子,然后走路,看哪个脚容易打滑。”同学们都笑了。我一本正经地说:“他说得不错呀!我们一起来按照他的方法试试看,看看花纹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教室里一下子就开了锅,换鞋,走下座位,在教室里走动。我发现,每个孩子都在细细地体会那种感觉,有的兴奋,有的沉思。教室里不时传来“吱吱”的摩擦声……

等坐到座位上,平静下来,他们争先恐后地报告他们的发现。这一课就这样渐渐进入了佳境。三、案例反思

习惯上,学校是严肃的地方,容不得半点出格,课堂是孩子学习的地方,我们已经习惯了严格要求下孩子毕恭毕敬地正襟危坐。在以往,别说让孩子在课堂上脱下鞋子,就是衣服扣子没扣完整也是关系到个人仪表、学习风气的大事情,需要好好教育一番。要是真的有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脱鞋,老师肯定要大发雷霆或者费尽心机地苦苦劝说了。在我临时设计这个环节的那一瞬间,我也担心会不会让孩子产生轻视课堂纪律的负面影响。但最后我还是心惊胆战地坚持了下来,实践证明,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我想,穿鞋走路是每个正常人再正常不过的生活经历,只有这样的经历才能让学生将生活和知识联系起来。科学知识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不能很快进入的原因不是缺少体验,而是缺少老师的引导。在探究一个新的知识之前,老师应该先想想这个知识出现在我们生活的哪些现象中,应该怎样让孩子“回”到生活中。课程体系的设置决定了科学课不可能一直拉到野外去上课,课堂上的时间才是主要的。如果孩子缺少与生活世界的连接,那么科学课也是照本宣科。要让孩子能“回”到生活中,就要老师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从孩子的角度来看怎样把知识“溶解”在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事情里,在孩子对生活的“再”经历中找出原本蕴涵在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这样的探究才够自然,学得才够轻松,毫无雕凿的痕迹。

学生学习需要情境,学习情境需要真实,真实的学习情境的创设需要我们研究孩子的生活。我们成年人的生活和孩子的生活有很大不同,我们的生活中有神舟5号,他们的生活里只有同样会飞的“奥特曼”;我们的生活里有哈勃望远镜,他们的生活里只有“嫦娥奔月”的古老传说和同样能对宇宙星际了如指掌的“蓝猫”、“淘气”。他们的生活和我们是不完全一样的,他们的生活里有属于他们的乐趣,有属于他们的精彩。所以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孩子的生活,应该进入孩子的世界去,看看他们在做些什么。在他们的玩乐中,在他们的游戏中寻找原型,搬到我们的课堂上,这样孩子才不会感到陌生,才能引发他们的遐想,激发他们创造的火花。

我庆幸我的坚持,我的这个出格的设计跟我们的教学目标没有矛盾,跟我们的教学理念没有矛盾,跟我们的思想教育、行为习惯教育也没有矛盾。我们的科学探究流行“卷入”的说法,没有亲身经历就没有真实的体验,就没有全身心的“卷入”。因为真实,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才能让孩子的科学探究活动深入到“三英里”处。

教学案例2:  反向设计:源于目标和评价的“分类”探究教学

一、引言

学习做科学就意味着学习探究中的过程。12个过程组成了科学的进程:1、观察;2、分类;3、交流;4、测量;5、预测;6、推断;7、区别和控制变量;8、陈述和验证假说;8、数据解释;10、确切的操作程序;11、实验;12、建立模型。[1]

分类是指在观察的基础上,根据一定方案对物体或事件进行分组或排序。[2]在教育三角形中,有三条边,即教什么、如何教和如何评估。我在教学实践周中执教“生物的分类”时,我总在想,能否根据课标和评价目标来反向地挑选和组织教学内容来体现探究性教学呢?

二、案例描述

中心任务:分门别类的技巧

内容选择:

1、与原子的种类有关的分类

内容标准:认识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意义和科学家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学习目标:说出元素周期表的含义——原子的分类系统。

学习活动:

下面这些原子应放在下面部分周期表中的哪些位置上?(括号内为原子核内的质子数)

       氕(1)、氘(1)、氚(1)、氧(8)、氖(10)、钾(19)

定义:化学家把具有相同         数的原子分为一类,所有这些类别被列在一张大的表格上,叫做                 (质子、元素周期表)。

评价方法:课堂观察和质询,直到学生能很自动地给原子按质子数排序。

收获:在此之前,有学生曾问过我:“元素周期表怎么是按原子中的质子数的顺序编排的呢?”因为他没有理解“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这句话中的“一类”究竟是什么意思。而教科书在对元素概念的解释时还没有同位素的概念。同位素的概念被安排在元素周期表后面。通过这项分类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理清了元素、原子、同位素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物质的分类

内容标准:运用物质组成的分类方法,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学习目标:通过分类活动,促进相关概念组成有序的知识网络。

学习活动:

将下列物质分类:盐水、Al、O2、H2O、C2H5OH、 O3、CO2 、Ne、N2、金刚石

(方法:先把它们分成两大类,再把每一大类分成两类,依次类推,直到只剩一种物质为止。)

如下图:

混合物                               纯净物

如此继续往下分。

评价方法:课堂观察和质询,追问相关概念的含义、展示分类系统图。

收获:通过这个网络的构建,许多学生终于理清了化合物、氧化物、混合物的区别和联系。在建构表格和我的追问的过程中,我看到有不少学生又回过头去翻教材,去求证这些概念的含义。而这些,我原本以为他们都没有问题了呢。

3种子的分类

内容标准:说出一般的分类方法

学习目标:构建一个种子分类系统。

学习活动:

让学生课前自己准备任意的6种种子,根据物质分类的方法,构建一个种子分类系统。

评价方法:课堂观察和质询,追问相关分类的解释、展示分类系统图。

收获:学生面对辣椒种子、苹果核、蚕豆等各种各样的种子,展示出许多的不自信,因为这看起来很随意,怎么不像物质的分类那样玄妙呢?但这却是一次真正的动手进行分类的经历。从而使之体会分类其实并不玄妙,关键是找到对立特征。

4制作分类检索表

内容标准:尝试编制自己的检索表,说出一般的分类方法

学习目标:制作一个动物检索表

学习活动:

    根据下列动物的特征,制作一个能识别它们的检索表。

龟  蜈蚣  蚯蚓  蜗牛  小金鱼  鸽

答:(不惟一)

1.有脊椎

  2.有翅…………………………………鸽

  2.无翅

3.体表有甲 …………………………龟

3.体表无甲,有鳞 …………………小金鱼

1.无脊椎

  4.有贝壳………………………………蜗牛

  4.无贝壳

5.有足………………………………蜈蚣

5.无足………………………………蚯蚓

评价方法:课堂观察和质询,追问相关分类的解释、展示检索表。

收获:我曾经尝试着让学生编教材上练习题中的植物检索表,结果是,不是他们不会编,而是对植物的特征不熟悉。他们手中的参考答案又让他们不自信起来。答案中植物学的相关专业术语让他们陌生而后生畏。当我改为动物检索表的编制后,他们觉得检索表不再那么难懂了。你随便问哪个同学,他都能告诉你编制的核心程序:“找对立特征,首先把整体分成两大类,再把每一大类分成两类,依次类推,直到只剩一种生物为止。”

总的来看,通过前面的4种探究活动,已令学生感受到了分类方法是不太难的、可变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

三、案例反思

元素周期表的教学让不少老师有一种大而空的感觉,而检索表则令许多非生物专业的老师不易弄懂。

当我把4个活动设计放入网上后,不少老师反应说:“把这个一看,我终于懂了。”老师们在检索表教学中的困惑,折射出对特定领域的探究技能的陌生和敬畏心理。一旦他们明白了检索表的本质,马上就聪明地想到了化学物质的分类与生物分类所使用的方法是一样的,只是表征形式不一样罢了,而且编排程序有许多人为因素,是可变的。既然如此,就可以有多种分类网络。我在考试样题中也特地指出这一点,以引起注意。

从以上教学活动及样题的反馈意见,可以看出,教科书的编排体系,有时不一定适合学生的认知过程。虽然编者的分科学习背景不同,但是各门类编排的一些探究方法即程序性知识却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如果我们能找准一个中心任务,精选一些相关的内容,把它们设计成兼有评价任务的教学活动,这样当每堂课结束时,你将能清晰地、即时地看到学生在课堂上到底学会了什么。而且,这种专题教学设计也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主动形成,从而也真正体现了《科学》综合课程开设的目的所在。这种教学设计的逻辑,不妨可以在后续的教学中多试一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