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初中生物说课稿范例

初中生物说课稿范例

“生物的特征”说课案例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下午好!我叫XXX,来自XX市第一中学,我说课的内容是《生物的特征》,采用的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本次说课包括五个部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和说板书。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第二篇: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说课稿汇总

“生物的特征”说课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生物的特征》,采用的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本次说课包括五个部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做为初中生物课的开篇之作,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标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1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3.教学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4.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5.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 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由于学生刚升入初中,一切都有陌生感,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融入生物课之中,让其产生一种归属感,找到一种家的感觉。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从学生熟悉的知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走入新知识,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师不要把这节课引的过难,要从感性入手。第一课的教法要以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兴趣为基点。我个人认为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在本课都应围绕“兴趣”做文章。

三、说学法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2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资料──长白山风光片,展示长白山的秀美山川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从学生熟知的长白山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生物圈之中,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从感性入手,拉近了课程与学生的距离,同时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为后续教学打开了局面。然后让学生说出在片中看到的哪些是非生物、哪些是生物?这时可能会对某一个产生的不同的判断,这时教师不要进行评判,做出结论,而是由此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问题:如何判断什么是生物?也就是说生物应有哪些特征。

(二)分组讨论

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播放有关生物和生物的五个特征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分组讨论,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课堂上要充分激活。学生通过观察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来探究新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

当学生讨论完后,教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才下结论。如果意见还不一致,这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来加以概括和总结。

3

讨论时,教师要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加活动,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对或错,都要给予掌声或语言鼓励,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知识迁移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教师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课后去收集资料。

(五)巩固与练习

为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到前面模仿中央台《幸运52》栏目的方式,学生两人一组一个比划一个猜,通过这种形式既复习了知识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我们每个人也是生物圈的一个成员。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谈谈做为生物圈的一分子,学完本课内容有什么感想,从而提升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护我们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的意识,懂得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七)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校园内有哪些生物,做好记录。这样既可以把课堂教学得以延续,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也为生物课的后续教学打下了铺垫。

五、说板书

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这样提纲挈领、层次分明,很好地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最后由多媒体课件展出。

4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新 课程提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基于课改理念,我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通过“目 标引领、自主学习、教师释疑、当堂反馈”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技能,培养科学探究的 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章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生物的特征,一是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这一节是在前一节认识了生物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我们身边的生物进行实地调查。旨在通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的调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经验,本节内容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与训练。

5

三、教学规划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明确调查的目的后,小组进行实地调查,最后进行交流和展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 教学策略

本节课是一节调查课。在调查之前,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调查?怎样开展调查?调查的目的是什么?然后针对调查的目的小组确定调查对象、调查范围、制定调查方案、设计调查表,然后小组分头进行调查、记录,撰写调查报告,最后在全班交流、展示。 *教学重点

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6

* 教学难点

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如何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环境,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 教学方法

目标引领、自主学习、教师释疑、当堂反馈。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 课前准备:准备笔、本、放大镜、照相机等。

* 导入:

一 个好的导言是决定学生能否上好课这节课的关键。所以,我通过媒体播放图片并配以解说:“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种生物,它们与人类朝夕相处。有些是我们 所熟悉的,如:催人晨起的公鸡;看家护院的爱犬;阳台上五颜六色的花草等等;有些却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为了更好地了解它们,让我们一起来做一次调查。” 通过身边熟悉的生 7

物让学生感到亲切,同时又引起了学生的好奇:什么生物我还没注意呢?好奇心有了,自然就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

*目标引领

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以人口普查为切入点,引导同学们根据经验说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比较详细的工作,分析出什么是调查?然后让小组讨论制定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的方案,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有哪些?调查时应注意些什么?设计出调查表。

* 自主学习

带着目标,小组学生根据经验,分析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工作(或说我国是如何进行人口普查的),从而明确什么是调查。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设计出调查表并与书上的方法步骤相比较,确定本组的调查目标和方法。

这种学生自己选择调查方案,并设计实施的做法,有利于扩大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索取;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 实地调查

各小组根据本组制定的调查目标和方法进行实地调查。 8

1.进行校园生物调查。学生注意认识他们身边的生物名称,并注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尤其是爱护生物资源。

2.进行社区生物种类调查。调查中注意安全问题是第一的,学生注意对生物资源的爱护。遇到不会的问题向社区管理员请教。

3.进行农田生物种类调查。学生注意爱护农田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责任。遇到不会的问题向农民师傅请教。

4. 各组同学根据分工,认真收集材料(作调查记录,拍照)

5. 各组同学共同整理资料,对生物进行归类、书写调查报告。 * 展示、交流调查报告,进行反馈。

1、各组制作出PPT课件进行展示,并叙述各自的调查报告,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报告交流。

2、选择2—3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哪些不同?

3、有没有原本常见的生物现在不见了?

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保护生物资源的教育。

* 总结调查的意义

9

通过调查,学生学会了调查的一般方法,会做调查记录;对所知道的生物能够进行归类;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了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保护环境的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 技能训练

对看上去相似的生物,要注意观察它们的不同之处。通过观察图片,找出马与驴在外形上的不同之处;马与牛在外形上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也是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 课堂延伸

请同学们课下完成一篇校园(或社区、农田)生物的调查报告

生物圈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圈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是所有生物的生存、延续和发展的基础,我们应该了解和爱护这个家。这节课在本 10

单元以至整个义务教育生物课程中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建立学生的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保护生物圈的理性认识,成为生物教学的首要任务。尤其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圈已面临空前危机,因此了解生物圈,培养对生物圈这个所有生物的家的情感,对于保护生物圈、实现人类与生物圈共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说教材

1、教学主要内容及地位:

本节内容为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生物圈》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一节。主要内容为生物圈的范围及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这节课的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圈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是所有生物的生存、延续和发展的基础,我们应该了解和爱护这个家。这节课在本单元以至整个义务教育生物课程中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建立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保护生物圈的理性认识,成为生物教学的首要任务。尤其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圈已面临空前危机,因此了解生物圈,培养对生物圈这个所有生物的家的情感,对于保护生物圈、实现人类与生物圈共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1

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也是唯一的家,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二)能力目标:

1. 使学生了解收集资料的方法,并初步尝试进行资料的分析和处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表达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1. 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 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

3.重点:1.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2.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4.难点:收集和分析资料(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常用的重要方法,在本节课中如何对图片资料进行分析,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和表述,都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说教法:

在教学中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兴趣和激情,通过思考、讨论、分析资料等活动,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培养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

12

三、说学法:

根据新的课程理念和目标要求,改变以往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而应努力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激情,通过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导入课题。 通过展示课件,把美丽的夜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地球等图片展示在学生面前,提出问题:其它星球上也有生命吗?引起学生的思考、讨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然后从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生存,引出课题:生物圈。

紧接着教师再让学生拿出地球仪,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生物圈的概念。

(二)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开展讨论、分析资料等活动,学习新知。

1. 学习“生物圈的范围”这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

⑴ 说一说: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阅读教材第11、12页“生物圈的范围”。

13

引导学生概括出:以海平面为标准划分,向上可达到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约10千米的深处,整个厚度约为20千米。

⑵ 想一想:在这个20千米的厚度中,可以把生物圈划分为几个圈层呢?生物圈的每个圈层各有哪些生物?在生物圈的哪些地方生物分布最多?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生物圈的范围及分布。

① 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②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以内的水层。

③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⑶ 议一议:生物圈的三个圈层是截然分开的吗?三者绝不能截然分开,如:水圈中有空气,岩石圈中有空气也有水等。

2. 关于“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从地球上人口膨胀,能否将人类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丰富想象,然后引导学生探讨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

设疑:为什么生物圈中有生物,其他地方没有吗?你是否能看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分析课本第12-13页的图片资料,教师除了用课本上的6幅图片外,可多展示一些学生在课下收集 14

的图片资料,并且思考资料后面的讨论题(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资料,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观察、比较和综合归纳的能力,本节课收集和分析资料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教师应加以重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地球上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都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这也是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如果将来有一天你有机会乘坐宇宙飞船遨游太空,那么你必须从生物圈携带哪些维持生命的必需物质?有氧、充足的食物和水。

3.完成以上探究后,适当进行知识的迁移、拓展和深化,使学生在对知识的理解、情感态度方面得到进一步提高。

设问:生物有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就一定能生存下去吗?当这些条件发生改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恶化时,对生物有什么影响?人类应该怎么做?

4. 巩固与延伸:

指导学生对本节的资料的收集与分析进行小结,布置学生课外收集“生物圈2号”的有关资料,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收集资料的方法,引导学生对生物圈的进一步关注。

15

5. 巩固练习。

(1)我来填一填。

(2)我来试一试。

我们在养花的过程中,经常给花松土、施肥、浇水、放在阳光下,天气冷了,还要把花搬到屋里,而且一般一个花盆只栽一种植物,这体现了生物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与上述顺序相对应,分别是( )①阳光②水③空气④营养物质⑤适宜的温度⑥一定的生存空间

A.①④⑥⑤②③ B.③④②①⑤⑥

C.②①⑤⑥③④ D.⑤②①④⑥③

6.课后作业:目标检测题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下午好:

16

我说课的题目是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第一个课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目前人类关注的热点,大家都知道:全球变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关注环境,造福于人类自身,是我们的美好愿望。这节课就是让学生认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从而树立环保观念。

本节课的最大特点是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使学生明确学会探究实验是生物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理解对照实验的作用、条件。从而让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学会探究的方法,培养生物科研能力。教师应通过灵活设计,使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思想,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基于这节课的设计目的,本节课的重点是(1)理解影响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2)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虽然这是初中生物的第一个实验,但它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对照实验的作用,总结实验的条件,并尝试设计实验。所以实验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经深入研究教材后,我把本节课的知识目标点列为三个:(1)举例说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2)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3)举例说明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情感目标培养合作探究精神和科学求实的态度。在能力上 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17

研究教材后我又分析了学情:初学生物,学生在学习方法和要求上需要及时指导。他们好奇心强,形象思维活跃,乐于动手和表现自我。

因此本节课实施以实验探究法、直观教学法为主,运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多媒体教学为辅助的多种教学方法。在学法指导上 :1、使学生初步掌握自学的方式;2、让学生初步学会探究生物科学的一般学法。教学过程为五步:课前准备、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学生小结、反馈练习;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如下:

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做了充分的课前准备是:让学生 (一)预习本节课内容并查阅资料;(二)根据书上内容分组做实验;我(一)课下做两个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对照实验的条件;(二)制作多媒体课件,使授课直观、形象。

在导入新课这个环节,我首先打出四副图片,在轻松的气氛中引导复习:请同学们看屏幕,这四种生物分别是……?学生说:“羊、毛毛虫、螳螂、蛙。”我指着螳螂和蛙说:“这两种生物和我们这儿的就不一样,可以看出生物是多种多样的,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哪些内容?生物的特征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我请学生再看图片,问:这些生物生活的环境一样吗?对!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8

本节课的第一个知识点是:理解概念;认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课文一开始就给出“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这些生物术语,学生不易理解,我从直观图片入手,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抽象概念。这部分内容我是这样讲的:请大家看这个图片,这是个什么生态系统?学生刚复习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立刻答出:草原生态系统。“咱们来找找其中的影响羊的生活的因素有哪些?学生纷纷回答:“有阳光、空气、土壤、湿度、狼、羊、草、水分、温度等。”这些因素哪些具有生物的特征?哪些没有?学生把它们分列出来。我总结:这些因素没有生物的特征,叫非生物特征,这些因素具有生物的特征,叫生物因素,它们都属于生态因素。然后请学生们在书上找出生态因素的概念,并读读。(定义)板书列出,加深记忆。对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学习,因为书上列举的例子比较常见,让学生阅读书上16页第一段,自学通过。为了加深理解程度,我又让学生自己说说对“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的认识,学生根据以上学习说出:“没有空气、水等非生物因素,羊不能生存,大部分生物也是如此。生物的生活依赖于非生物因素。”这样使知识贴近生活,得到“消化”和迁移。同时让学生形成这种观点,为下一节的“生物要适应环境”的学习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第二个知识点是探究实验。在以往的教学中,有许多学生对对照实验的作用、什么是变量和对照实验的条件都很迷惑。我想通过三个实验、两个对比,促进学生理解。这三个实验中一个是让学生按书上的实验步骤分小组提前三天做的,这个实验容易操作。另两个是我提前做的。两个对比是(1)把变量不同的两个对照实验作对比,让学 19

生认识对照实验的条件;(2)把以上两个对照实验和有两个变量的实验作对比,让学生认识变量和对照实验的作用。这部分是这样讲的:“刚才我们学习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现在我们用实验来证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实验是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请把你们小组的实验展示出来,我来看看”。首先表扬各小组都积极做了。然后对学生做的实验做了简单的评价。再选择实验现象很明显的小组,请他们的代表说说实验分工、过程和结论。一个小组代表介绍:“把松软的馍片分两组,使它们温度不同,其它因素一样,三天后,30℃的馍片长满了霉菌。我们得出结论:30℃的条件适合霉菌的生长”。我置疑:你们做的实验是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那么湿度对霉菌的生活有影响吗?这正是我的探究实验。我来介绍介绍:松软的馍片分两组,使它们湿度不同,一组馍片在塑料袋中,一组馍片露在外面,温度都在30℃,其它因素也一样,三天后湿度大的馍片长满了霉菌。得出什么结论呢?学生回答:湿度大的条件适合霉菌的生长。我引导提问:你们的实验和我的实验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讨论后说:“都只有一个不同的因素,其它因素相同,现象明显”。我又提出新的问题:“如果让两组馍片的温度和湿度都不同,馍片会有什么现象呢?”请大家看我三天前做的另一组实验;把相同的馍片分成两个实验组,使它们分别在30℃干燥条件和0℃潮湿条件中放三天,发现这两组馍片都没有长出很多霉菌。这个实验中一组馍片有30度的条件,一组有潮湿的条件,却没有出现前面实验的现象,这是怎么回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后让学生对比讨论,我引导分析,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最后总结归纳出: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20

都适合霉菌的生长,但要研究温度和湿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时,必须象前两个实验一样,分开来研究。要么只研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要么只研究湿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如果在实验中设置两个不同的因素,将得不到科学结论。在研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时,应设置两个实验组,让其它因素一样,温度不同,观察哪种温度更适合霉菌的生长。就会得出“30℃适合霉菌生长”的科学结论。我立即强调:这样的实验就是对照实验,其中的温度是变量,0℃是30℃的对照条件。通过三个实验的分析对比,学生理解了对照实验。并总结出对照实验的条件。

因为第二章第二节中的实验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本节就应让学生尝试设计实验方案。因此我提出要求:反思你们做过的实验,总结一下一个实验方案应包括哪些内容?学生预习过本节内容,又经自己做实验,很快回答出设计实验方案的内容。为了继续锻炼学生能力,预计课堂时间紧张,因此我布置课下练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下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探究湿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并记录下来,下节课说说。这样通过学生做一个难度不大的实验,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由老师引导对比分析,总结出对照实验的条件;再让学生尝试设计实验方案。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得以突破。

本节的第三个知识点是生物因素。为了让学生对书上的“种内互助、种间互惠互利”等术语有直观印象,理解记忆,先让学生看四段录像, 21

要求学生讨论其中的生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在播放蝗虫啃食庄稼的录像时,提醒学生要注意后果是什么。四段录像让学生看到了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并及时回答了问题:录像中有蚂蚁的互助关系和大象、棕熊的争斗关系,还有蝗虫和植物、狮子和角马的捕食关系;大批蝗虫过后,绿色植物所剩无几,庄稼颗粒无收,直接了破坏环境。蝗虫的录像为下一节的“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学习埋好伏笔。第二步:让学生观察书上16页的四个彩图,说说其中的生物关系分别是什么?学生争先恐后的说:“有海葵和蟹的互惠互利关系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学书上内容,总结生物之间的关系有哪些?学生总结出(板书内容)。通过活生生动态的录像和形象的图片,书上的概念不用老师解释学生就理解了。本节全部内容讲完后,我让学生自己小结。这是一组学生的小结:全面、直观而形象。说明他们经过做实验、对比分析、看录像,自学印证,把直观感性的知识提炼成抽象概念,充分理解了本节内容。通过教师和学生互动,至此已圆满地完成了本节的教学任务。布置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湿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实验方案;预习下节课内容: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影响和改变作用;2、课下分组做书上17页的实验,要求认真记录数据。

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我设计了反馈练习题。这是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详细清晰,便于记忆。

22

本节课的时间安排是:复习旧知用4分钟;第一个知识点约用8分钟;第二个知识点约用16分钟;第三个知识点约用8分钟,小结5分钟;反馈练习4分。

本节

课的教学特点是气氛活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认识规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并用,使知识由直观到抽象,深入浅出。 上完课后,我反思本节课的得失:这节课根据以往学生的掌握情况,没有局限于书上的一个实验,通过大家做的三个实验的对比,使学生的认识步步深入,解决了以往学生对对照实验的迷惑。从反馈信息中了解到效果较好。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上,使学生懂得学习理论是求知的途径,通过探究也能获得知识。最后我鼓励学生:只要你执着探究,也许将来你会有意外发现,解决人类的重大问题,永载史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 23

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24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

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本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运用前一节的探究活动方法完全能够完成,所以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五、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25

通过课前的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例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1、既考验了前一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两课内容的紧密联系;2、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堂风格。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

第二步:启发学生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第三步:媒体呈现配有介说词的图片,如:乌贼的墨囊;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对环 26

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摩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会学到。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这部分的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让学生亲身验证“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

课前亲自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上交流。这样安排体现1、有做事的过程;2、有明确的目标;3、有明确的结果;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交流时注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以激励和引导。

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有利于认识生物是可以影响环境的。

第二步:再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a、地下耕耘者是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b、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

第三步: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生活中的例子。加 27

深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第四步:播放动画“屎克螂出国记”,以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的时候再一次激起他们的兴趣。

3、技能训练:

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别有用心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培养思维能力。 。

“生态系统”说课稿

我把本节课设计定位于“展示教学常态”,因为大家都是来自于教学第一线,平时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在一节课上,而是应该立足于课堂每一节课,为此,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是最普通的、常规的,但却有意义的的课。

一,设计思路

生物新课程突出科学素养的培养。为了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本节课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进行设计,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架设生活与教学内容的桥梁,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自由和民主的氛围中去感悟和体会生物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28

“生态系统”是人教版生物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第四节内容。课时安排:2课时。

本节课从宏观的生态学角度展示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通过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学习,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本节课是在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的基础上的 提升与总结,第五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也是本节课的延伸与补充。本节课也为初二《生物》“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高中《生物》必修三 中“生态系统”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2.教学目标

据以上分析及生物课标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图片分析 ,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思维迁移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讨论,角色扮演,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

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产生热爱环境、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29

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上初一近三周时间,对一些生物知识还不知、。自主学习能力不强,阅读分析、归纳总结能力较弱。在本课学习中,对于教材中有叙述却无明显答案的问题可能总结不全或说不出来,如生态系统的组成。但他们好奇心强,有求知欲,善良有爱心,热爱大自然,对本课的知识会有很高的热情

四,教法与学法设计

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采用课件以增大教学容量,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学生所画的食物链。

2.启发式教学法:学生自学、阅读、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启发、引领相结合,使课堂气氛活跃,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3.角色扮演法:通过学生扮演生态系统中不同的成分,进行辩论“谁最重要”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分析概念的核心;指导书写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要点,如箭号方向的意义,食物链的起点和止点,食物网书写顺序等;指导学生辩论进行的准备、角色扮演中的分工组织等;指导学生进行分析资料、观察与阅读等。

五、教学程序

一、 本节课的导课环节。

情景引入:

1.初识生态系统: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观察几幅学生熟悉的校园图片、石河子市区、国家景点图片,说说看到哪些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熟悉的图片不仅亲切,也更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导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30

3.概念辨析:

(1)生态系统范围可大可小:大到生物圈,小到一滴水滴。

(2)类型多种多样: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个湖泊

(3)概念的核心: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

通过以上由表及里、环环相扣的分析,使学生对生态系统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

二、小至一个水滴、一块草地,大至整个海洋、整个地球等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那么,生态系统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这也是高中的一个学习重点,要打好基础。

1.让学生观察P23的“资料分析”,阅读课文,讨论,并回答问题。学生在完成以上学习后初步了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名字来由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2.教师引导:如果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可能发生什么现象?没有消费者或生产者呢?没有非生物部分呢?为角色扮演作准备。

3.角色扮演与辩论——“谁更重要?“:四个小组分别承担一种角色,每个组先用1—2分钟说出自己重要的理由,在““过把演员瘾”:几个学生扮演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说出自己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每个组用2-3分钟相互攻击,相互辩论。通过该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并使学生在辩论中的过程学会倾听他人,而且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想象等智能。

4.师生归纳:通过辩论显而易见归纳出各种生物无法独立生存,生态系统是个统一的整体,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组成的理解。 课堂小结:

提问: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学习什么?

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点评。

以上内容为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31

引入: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示螳螂、蝉、黄雀的图片),提出问题:蝉吃什么?黄雀会成为谁的食物?(展示蝉吸树叶的汁液的图片、鹰的图片)。让学生明确即取食与被取食的食物关系。按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画出相应的箭头“→”。(提醒学生注意箭头要从被取食者指向取食者,代表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学生易错。)

新知识部分: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1.认识食物链 通过以上铺垫,让学生在充分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食物链”概念的抽象 。

2.阅读课本25页的观察与思考,对学生进行阅图指导:

(1)“图中有哪些动植物?你能说出这几种动物和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吗?你能用箭头“→”表示出它们之间的食物联系吗?看哪些同学连得又快又好。”

(2)教师指导:以兔子为例,与兔子有关的2条食物链。

(3)连线时由下至上,由左至右,逐个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

(4)请3位同学上台板书:1个写与老鼠有关的食物链,2个写与食草昆虫有关的食物链

(5)观察写的几条食物链,思考:这几条食物链是从什么开始的? 为什么从绿色植物开始?这几条食物链到什么结束?提醒学生注意: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中的环节。

讨论交流:你画的食物链是否合理?这些食物链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许多食物链会互相交错?大家看这幅图象不象一张网?(板书)食物网

3.让学生阅读课文88页第一段,明确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拓展探究:你有没有想到我们自己在食物网中处于什么位置呢?请学生探究人在食物网中的位置。把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并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32

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阅读课本26页,分析以上所学食物网,讨论“兔子的数量会不会无限制的增加呢?”

“放养的牲畜太多,草场会发生那些变化”

2.教师展示生态系统被破坏的图片

3.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生态系统被破坏

4.归纳: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有一定限度的。

与上一节课内容相呼应:生态系统是统一的整体,其中的生物种类、生物数量发生了变化,都会对其他的生物产生影响。

5.“资料分析”,通过学生的讨论,认识有毒物质的“富集作用”,并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破坏,而一旦生态系统被破坏,那么最终受到危害的正是我们人类自己。

通过阅读日本水俣病的资料(一个著名的有毒物质富集,而造成人身伤害的事例),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生物富集现象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加深了学生对环境污染的危害的认识,使学生自然产生同情受害者的美好情感和对环境污染现象深恶痛绝的情感,进而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课堂小结

本节课采取边学边练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而且练习的形式灵活性大、开放性强、趣味浓、注重应用,使学生参与度高。

课后活动:课后活动的设计注重对课堂的延伸。通过搜集环境污染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加深对目前的环境污染现状的了解,激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3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说课稿

说教材

教材分析:《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通过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

系统的认识,来培养学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1: 所有生物都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他们的生存和发展都和生

物圈是息息相关的,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

2:由于当今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以及生物圈的变化反过来也极大地限制着人类的生活,因此关注人类与自然地和谐共

生,关注人类社会可时续发展,都离不开对生物圈的了解

3:新课标突出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从生物圈的角度来阐述,从学生熟悉的事物来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对生物圈

有个概括的了解,以便以后的内容学习。

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

态系统;3、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能力目标:通过《我爱我家》角色扮演,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课件制作,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对材料的分析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以及爱护生

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说教法

34

教学方法:讲授法、分析法、角色扮演、讨论交流合作法、多媒体课

件的演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那么谁能说说什么是生态系统?”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什么叫生态系统,在某一区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

片草原、一个湖泊等等。

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展示课件,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带着对揭开生物神秘面纱的渴望,请同学们一起走进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并结合P29面内容,根据生活常识来认识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同学们了解了许多生态系统,知道了他们的特点和作用,下面我们就来联系实际,以《我爱我家》为主题,分别扮演角色,发挥你们的想象力,把各自所要扮演的生态系统表达出来,向同学们展示一下自己的“家”。学生非常兴奋,积极行动,畅所欲言,将各自的“家”的分布类型特点作用都表达出来,抒发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阅读课本P30资料分析,根据资料来分析、交流、讨论河流生态系统与那些生态系统有关联?最后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河流生态系统与许多生态系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得出生态系统不是独立的,而 35

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他们之间有非生物因素联系而且还有生物间的联系、地域间的联系,当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其他的生态系统也会受到影响。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包括各种生物、还有水、光、大气等非生物,当某一部分发生变化时,就会影响整个生物圈。所以说我们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三、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播放环境污染课件,让学生讨论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及如何保护

生物圈。

1.同学们看完课件后,深有感触,内心非常震撼,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纷纷谴责人类的破坏活动,如白色塑料袋、滥捕滥伐、乱扔废电池和乱倒垃圾、过度开发和浪费水资源、工厂随意排放废气废水

等.......

2.作为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我们该怎样做呢?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同学们之间展开讨论并达成共识:作为中学生,为了保护地球爱护环境,在生活中,我们要不随意乱扔垃圾,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要多种树和草花,绿化环境,多做板报和小册子,进行

宣传和演讲。

四、教师总结:近些年来,区域性的环境问题已开始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环境变化,威胁着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生物圈,为了挽救这场危机,很多国家政府和人民都积极性都起来,认真研究生物圈的现状和发展 36

趋势,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为保护生物圈的稳定而努力。我们相信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一定能够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人与生物圈的关系会朝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五、作业:

以“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题,写一篇小论文或出一期

板报。

说学法:

因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所以主要是让

学生有深刻体验:

1.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在轻松地学习氛围中知道生态系统的类型特点和作用,体验各生态系统是互相帮助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当某一个生态系统草地破坏就会影响到生物圈中得其它生态系统;

2.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件制作,增加了学生的感官刺激,激发了他们的

学习兴趣;

3.通过资料分析、交流讨论,最终让学生达到合作,得出结论;

4.通过观看课件里的环境污染的内容,让学生能有强烈的愤慨,知道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危害,树立从小就应该保护环境的意识。

(欢迎各位老师指导,并提出意见)

《练习使用显微镜》说课稿

各位老师:

37

大家好!

我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六年级上册中的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法、教法、课前准备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对这节课的教学总体设计进行说明。

一.关于教材

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属于新课标十大主题中第二大主题──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中的内容。显微镜是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最基本的观察工具,初步学会独立使用显微镜是初中阶段十分重要的生物技能之一,学习认识、使用显微镜是学生在后面进一步从微观认识动植物,乃至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基础,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规定,以及新的课程理念的要求,确立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为:

(1)知识目标: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规范操作显微镜;尝试使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玻片标本。

(3)情感目标: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3.教学的重难点

依据:学生能够独立操作使用显微镜是必须具备的生物技能,确立教学重点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38

依据:规范操作是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需要反复强化练习,所以教学难点是: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清晰的物像。

二.关于学法

1.学情分析

六年级年级的学生还是处于一个活泼好动的年龄,思维活跃,乐于动手,但实验操作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不是很强。

2.学法运用

由于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所以确立的学法主要有:动手实践、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竞赛等形式。

三.关于教法

由于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让学生直接动手操作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实验指导法,通过教师的演示与指导使学生明确规范操作的方法。

四.课前准备

1.显微镜、木本植物茎的横切片、写有“上”字的玻片

2.课前将每台显微镜找到木本植物茎横切片的物像。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利用导语:除病毒外,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各功能的基本单位。导入新单元《生物和细胞》的学习。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接着指出细胞太小了,必须借助显微镜进行观察。然后引导学生先观察“木本植物茎的横切片”的物像,这是我的第一个创新点,设计意 39

图: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明确要想自己也能找到清晰的物像,就必须练习使用显微镜,导入这节课的学习。

(二)教学新课

1指出要想规范操作显微镜我们必须熟知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要求学生借助教材和实物学习学案中的第一部分:认识显微镜的构造和各部分的作用。 自学完成后,同桌互查,教师抽查。

教师强调:显微镜的重要部件是镜头,及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设计意图:给学生展示自我、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激发学生探究微观世界的欲望,使学生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认识显微镜的构造,为显微镜的使用打好基础。

2.显微镜的使用:(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中运用“自学+演示+探究”的方式突破重难点。在自学环节将使用显微镜的步骤口诀与明确具体的方法步骤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简洁明快,利于学生掌握。

通过学生自学,明确使用显微镜的四个步骤:即(1)取镜和安放;

(2)对光;(三)观察;(四)整理。

然后教师一步一步演示,强调注意事项,学生跟着一步一步练习,观察写有“上”字的玻片。完成“拓展延伸”的第一题。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对学生进行爱护实验器材的教育,规范学生的操作要领。

请学生借助口诀回顾方法步骤,然后要求观察“木本植物茎的横切片”,每位同学都练习显微镜使用一边,完成拓展延伸的第二题和第三 40

题,注意看清题目要求。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养成探究学习,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以及对事物现象的观察进行分析,通过合作学习,体验成功与失败,学会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3.拓展延伸 巩固提高

让学生进一步练习使用显微镜,根据实验操作,讨论并完成下列问题:

(1). 观察写有“上”字的玻片,从目镜中观察到的物像是 。 由此判断从目镜中观察到的物像是 像。

移动玻片,观察玻片的移动方向与物像的移动方向______。(选择“一致”或“相反”)

(2).观察“木本植物茎的横切片”,将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观察到视野变 (亮或暗),所看到的细胞数目变 。

(3).玻片标本上污点的判断:

转动目镜时,污点也动,判断污点在__________上;

移动玻片标本时,污点也动,判断污点在__________上; 转动目镜和移动玻片时,污点不动,则判断污点在 。

4.小组竞赛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操作兴趣,并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课堂总结

41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谈收获,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本堂课的理解及记忆。

观察植物细胞说课稿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观察植物细胞(板书),下面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首先看一下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来自于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因此观察细胞、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基础;通过制作临时装片,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思维也是十分重要的。本节课在整章的编排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对前面所学的练习使用显微镜的深化,启下是为后面所学观察动物细胞奠定基础,因此本节课无论是在知识的形成,能力的培养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来看都是十分重要的,据此,我把本节课的重点定为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植物细胞,本节课的难点是:以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成功制作临时装片,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再来看一下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通过前面课程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显微镜使用基本技能,而且初步认识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思想和一般过程,这为本节实验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七年级 42

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但是由于他们才步入初中,刚刚涉及探究和实验,在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训练有限,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要注重如何在实现训练学生的实验规范和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二者之间达成统一。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我设计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在知识目标方面(停顿放映),能力目标方面(停顿放映),情感目标(停顿放映)。

在教学方法方面,在教法指导方面,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和一定的情景相联系,在实际情景下,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根据此理论,我设计了以合作探究为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观察法,来观察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步骤,并用一个字加以概括,用小组讨论法针对每个步骤提出问题,用实验法来进行探究活动,掌握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技能,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

学法指导方面,由于本节课为实验教学,因此我希望培养学生采用探究学习的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自主探究式学习,变个人独立学习为多方合作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根据以上的分析,在教学过程方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首先在开始本节课之前,我将通过幻灯片上的两个问题带领学生们复习上节课的主要知识,这样不仅检测了学生课下复习的效果又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43

俗话说的好,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开好头对于一节成功的课也是十分重要的,为了更好的引出新课,在课堂上我会先给学生们讲述罗伯特·虎克列利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创设问题情景,把左边的材料直接放到显微镜下能看到什么呢?此时学生会试着观察,在尝试错误后得到了感性认识,引导他们联系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得出结论:要看清被观察的物体细胞,被观察的材料应该薄而透明,利用制作装片来进行细胞的观察,这样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临时装片的制作上,从而顺利引出本节课观察植物细胞。

在讲授新课的时候,我将采用以下六个步骤进行,使整个教学过程条理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首先用幻灯片展示介绍玻片标本的种类,让学生了解不同玻片标本的差异,从而为下面的实验奠定知识基础。然后说明本节实验的目的和要求,鼓励他们进行探究合作,接下来,我将边通过播放幻灯片上的实验步骤边实际演示,不仅使学生们能够明白实验是如何进行的,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在进行完演示环节之后,此时的学生对于本次的实验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这时我会带领他们根据以上的每个步骤用一个字来概括,加深学生对实验步骤的理解,培养他们归纳问题的能力。到这呢,学生们在本实验的理论知识方面已经初步掌握,由于初一学生对新鲜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学活动进行到这里已经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索欲望,在进行实验之前,我会先让学生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对即将进行的实验提出问题,为探究任务奠定基础,学生们可能最多的提出的是幻灯片上的问 44

题,然后我会让他们带着提出的问题展开认真的实验,在进行实验过程当中进行巡视,引导帮助,重点发现同学中的创新点,给予鼓励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当进行完本次实验探究后,学生们会对他们之前提出的问题得出一个可能性结论,通过提出问题,进行实验探究进而解决问题,让学生们明白实验设计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对待实验的严谨的态度。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会顺势提问,擦,滴,取,盖,滴,引是进行本实验的一般方法,那么你对上述实验方法有质疑吗?听取了他们的回答后,给予指导,引发他们课下探索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此时教学过程中的制作临时装片这个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的内容已经基本突破,接下来,向学生采用详细讲解法讲解植物细胞各部分的位置以及作用,让学生们结合讲述的内容进行观察,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然后讲解绘制简图的基本方法,引导同学们根据理论知识和观察到的内容绘制植物细胞简图,从而培养学生的基本生物技能。

到这呢,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了,我将带领学生一起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回顾,使学生对于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有清晰的掌握与了解。

在练习反馈环节,我设计了两种练习题,A题目是针对全体学生,检测他们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B题目是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的,通过以上的练习题达到对本节课的反馈效果。

在板书设计方面,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45

各位老师,同学们,以上是我根据初一年级学生的心里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主动参与到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结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观察动物细胞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在细胞水平上认识生物体,教学上会有一定困难。这是因为细胞结构微小,距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因此,应当多给学生提供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机会,增加学生对细胞的感性认识。本节课尽管内容比较抽象,但是学生有了前面的植物细胞的观察作为基础,学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

2、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46

① 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

② 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能力目标

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设计实验、改革实验,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以此来体会科学探索的思想和方法是不断发展的;继续形成“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在“模拟制作”活动中,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3、重点和难点

重点: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首次观察自己身体上的细胞,学生感到既新鲜又好奇,取材关系到实验效果)

细胞结构的观察(与植物细胞相比不易观察,略有难度); 设计实验(应用以往的学习经验,是较高层次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47

七年级的学生还是处于一个好动的年龄,在学生已经观察了植物细胞的结构并有一定的了解下,这节课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动手中进一步了解动物细胞的结构。而且在学生实验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下,还不是很强,所以只有充分的感性认识才能吸引学生兴趣,把握课堂的重点。

三、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就是要把我们在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科学知识的传授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强调学生在生物学知识、科学探究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领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从做中学,学中做”的原则,运用实验法、比较法、多媒体演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运用小组合作法、比较法、观察法等方法学习。

四、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复习: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温故而知新,提出问题:

①想看看自己身上的细胞吗?

②人的细胞与植物细胞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48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提出问题,创设学习情境,引入新课。

(二)组织实验,合作交流

出示题目,交流:“看到题目,你有何疑问?

疑问: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在哪?怎样取材?引导、分析。

①设计:根据已有的经验,设计实验方案(注意取材、方法、染色剂的变化);

②制作:同组同学尽量选择不同的方案制作临时装片,增加对比性。

③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然后同学间交换观察。

(三)归纳反思,学以致用

绘制细胞的基本结构图,感知动物(人)细胞的形态结构,注意绘图要领。多媒体演示不同种类的动物细胞。

(四)模拟制作,能力拓展

策略①:按照书中方法分组制作。

策略②:改进。利用现成的果冻,将一枚糖粒放入其中表示细胞核,果冻表示细胞质,包装果冻的塑料壳表示细胞膜。

(五)巩固练习,检测反馈

49

1、人体或动物体的各种细胞虽然形态不同,基本结构却是一样的,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2、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相比较,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结构。

答案:细胞壁 液泡 叶绿体

3、回忆所做的《观察植物细胞》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

(1)实验中用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制作的玻片标本叫__________。

(2)在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实验中,开始在载玻片上分别用滴管滴一滴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相比,共同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还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以及黄瓜表皮果肉细胞的__________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

(4)《观察植物细胞》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中染色使用的染料都是__________?

50

(5)回忆《制作动物细胞模型》的过程,你认为细胞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

答案:(1)临时装片 (2)清水 生理盐水 (3)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细胞壁 液泡 叶绿体 (4)稀碘液 (5)立体的

4、采取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时,需要用的工具是

A.消毒牙签 B.消毒棉球

C.消毒镊子 D.消毒玻璃棒

答案:A

5、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在载玻片上先滴一滴

A.清水 B.稀碘液

C.生理盐水 D.盐水

答案:C

6、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结构是

①细胞壁 ②细胞膜 ③细胞质 ④细胞核 ⑤液泡 ⑥叶绿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⑤⑥

51

答案:B

五、板书设计

观察动物细胞

(一) 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方法步骤

擦→滴→刮→涂→盖→染→吸

(二) 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三) 动物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第一节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说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本章《细胞的生活》以全新的视角引导学生认识细胞是有生命的,细胞的生活不但需要物质和能量,还需要信息。本章包括“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和“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三小节。本节“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主要讲述了细胞中有哪些物质、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和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等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细胞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的。本节内容虽然比较抽象,与学生的距离较远,教学难度较大,但本节 52

内容在本章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学习能明白细胞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具有生命力,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内还有能量转换器。因此,本课内容为后面两节课的学习作好了铺垫,打下了基

础。

(二)重点、难点的确立

1..教学重点

①细胞中含有哪些物质,以及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

②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③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

2.教学难点

①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②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三)如何进行取材的分析和处理

本节内容多、抽象,学生难于理解,并且学生不具备一些物理、化学知识,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我大胆尝试利用课件,强化直观效果,比如:导入新课,我通过一段“植物体由小长大”的录像,再配以生动的语言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如:糖溶解于水的过程和细胞膜如何控制物质的进出都制作成动态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和细胞膜是怎样控制物质进出的认识。另外学生对分子和原子这些微观粒子难于理解,我通过水分子与原子的结构模型的展示,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具体化,以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关于细胞中所含物质的分类,我采用学生 53

分组探究的方式学习,并通过学生实验探究的方法,加强学生对有机物和无机物能否燃烧的认识。为了解决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对能量的转换这个难点,我采用了举实例、演示实验(手摇式发电机的转动)的方式来组织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活动,深切感受到能量的转换过程,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学到了新知识,

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本节教学要注意合理利用重、难点来启发思维,要一环扣一环地贯穿着知识的因果关系,运用逻辑思维抓住学生的思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例如,分子与原子、无机物和有机物、能量与能量转换器、线粒体和叶绿体等概念的给出,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以及细胞生活需要能量的知识,教师要积极运用形象的比喻、举例、类比、推理的方式教学,使“物质”、“能量”这些抽象、枯燥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并与生活联系起来、缩短抽象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鼓励学生课后自己设计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另外,还要适时地通过学生看图、阅读、讨论、思考、探究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处理信息、表达交流的能力和集体协作精神。明确要求,不随意拔高,加强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不要急于给出结论,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概括和体验。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大胆让学生用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老师“以逸待劳”效果反

而更好。

(四)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细胞的结构已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对动植 54

物细胞的区别也已掌握,但对细胞中到底有哪些物质,这些物质是如何进出细胞的,以及细胞是如何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的却不尽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感到好奇、新鲜而又难于理解。本课时要求学生对细胞的认识上升到对细胞的生活有一个基本了解,并进一步理解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就要求老师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参与,学会合作、学会交流。本课时设计学生采用自学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的

方法来学习,真正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

(五)目标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

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①学生能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②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③学生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

2.能力目标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运用观察、推测、分析、比较等方法去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②会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③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自己设计实验、善于思考、与人合作的能

力,提高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④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终身学习能力。 55

⑤通过学生课后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动手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对细胞中物质的认识和细胞内能量的理解,使学生能够认同细胞生命活动具有物质基础,逐步建立“细胞是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这一生物学基本观点。

②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发表的意见。 ③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

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六)教学方法

1、说教法:教学中运用演示法、谈话法、讨论法、类比法、推理法、启发式教学法和现代教学手段法等多种教学手段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

点。

2、说学法 : 教学中设计以学生自学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为主,充分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二节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说课稿

教材分析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一节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细胞的生活》中的第二节。它与上一节共同介绍了细胞各基本结构的功能。同时,本节也是学生进一步学 56

习细胞分裂内容的前提,是学生构建细胞学知识结构的基础。理解有关细胞的知识是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从细胞水平认识生命活动规律是当代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本节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的感性认识较少,对初一学生来说不太好理解。但在现代社会中,学生的信息来源广泛,不少学生对基因、DNA、克隆羊等内容都有所耳闻。这可成为本节学习的有利条件。在认真研究生物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育目标、教学策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育目标与教学策略

1、运用课件展示多利羊形成的过程,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归纳证明出细胞核和遗传有关,从而了解遗传信息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此环节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处理细胞核、染色体、DNA和遗传信息之间相互关系的内容时,我“反其道而行”: 先通过“小羊多莉的身世”引导学生证明细胞核和遗传有关,然后层层设疑、逐步引导,按照这几个概念的含义范围从大到小依次导入染色体、DNA、遗传信息等抽象概念,最终揭开小羊多莉和B羊相象的根本原因。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3、通过“小羊多莉的身世验证细胞核和遗传有关”;“噬菌体浸染细菌的试验验证染色体中是DNA和遗传有关”两个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进一步学会怎样进行探究活动和如何进行探究活动。

教学过程

57

“温故求新”:通过复习“动植物细胞结构”、“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然后设问“细胞核的作用是什么?”激发出学生进一步研究细胞核作用的兴趣。

注意听取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作出“细胞核和遗传有关”的假设。接着,我展示“小羊多莉的身世”课件,并同步讲解繁殖多利的过程。因为书上介绍克隆羊的配图中A、B、C三只母羊的性状差异不明显,学生在阅读材料时不容易明确感知出克隆羊多利与哪一只母羊最相似。通过课件可以弥补这一缺憾,而且生动可爱的形象易于学生接受。可调动学生的研究兴趣,最后通过两个问题以及学生的讨论、反馈、小结来验证假设。

通过课件为学生创设了研究情境,启发教学与讨论教学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研究与发现过程,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以及独立思考、分析资料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意识。

接着,设计问题“细胞核既然和遗传有关,那么在细胞核内有什么结构是和这种功能相适应的呢?”和德国生物学家弗莱明的故事导入染色体的相关知识。此问题的设计不仅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而且可以将“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总是相适应”这一观点贯串在日常的生物教学中。

在介绍有关染色体的知识时可以利用生物体染色体数目恒定的重要性内容来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8

根据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课程过半的时候他们的注意力已经不够集中。可以适时插入科学家米舍尔发现DNA的故事。此环节不仅重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导入关于DNA的内容。

通过课件展示DNA片段的模式图,然后分发材料,让学生分组完成DNA模型的制作。这个分组活动也是“一举两得”:不仅让学生对DNA的结构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对学生的自制模型给予适当的评价,利用模型和多媒体播放的音乐揭示遗传信息和基因的概念。然后通过提示和学生的举例让学生明白遗传信息和生物性状的表达之间的关系。初一学生思维活跃,有较强的表现欲望,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个特点 ,让大家跟着老师做动作然后分析这种遗传现象。这样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然后在多媒体的辅助下运用讲述法教学帮助学生掌握遗传信息各层次间的关系,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再次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最后利用练习和结束语让学生明白概念:细胞是一个整体。

说课稿: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59

一、教学思想:本节课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设计的。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角色,由单纯的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设计者和参与者,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各种能力都得到培养。根据初一学生的生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制作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降低学习难度,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并且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增加课堂密度,优化课堂教学。

二、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第二章共有三节内容。第一节讲述了细胞生活需要能量,其中介绍了细胞中的细胞膜和细胞质这两种基本结构的功能,本节的内容讲述的是细胞的另一基本结构——细胞核的主要功能,因此,本节的内容可以说是第一节内容的延续部分,同时,又为下一节细胞的分裂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节内容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首先由生活中的信息引入遗传信息的概念,使“遗传信息”这一概念便于理解。之后,让学生分析克隆羊多莉身世的资料,让学生对多莉的身世有所了解,同时也通过克隆羊多莉,让学生对克隆技术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引起学生对当今世界的生物技术发展的关注。

根据课标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学生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60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阐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 能力目标:通过对克隆羊多莉身世的分析,领略生物科学的魅力。 情感目标:在学习本节的过程中,产生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本节的重点是从对克隆羊多莉的身世的分析来引导学生得出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的结论。由于遗传物质在生物科学研究上的特殊意义和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我把细胞核的主要功能(遗传信息库),尤其是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定为本节的重点,又因为以上这些概念大多是学生初次接触,而且各微观的结构是学生既看不见有摸不着的,比较抽象,故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又是难点。

三、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抽象、不易理解,而我所带班的学生基础较,学习积极性不高,再说初一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新事物容易产生兴趣。因此可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和例子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用直观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理性升华。

四、教法和学法指导:

61

1、指导阅读和交流: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精心思考,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启发讨论,交流,扩大学生思维。

2、多媒体引导探究:为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器官,让学生学会观察,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制作多媒体课件,把抽象的文字资料变成动态的直观的动画过程,降低学习难度。

3、指导归纳:在学完几个知识点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知识的内在联系,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将知识进行整理归纳。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上课前让小组讨论昨晚的重要新闻报道,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锻炼学生的胆量,在学生讨论完后,提出问题:刚才大家讨论的那些新闻就是信息,我们的生活需要这些信息,而生物的生长发育也需要信息,这种信息是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的,这种信息称为什么信息呢?这样由生活中的信息引出遗传信息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再设疑:那遗传信息存在哪里呢?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的心理,这样就创造了良好的开端,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二)、层层设疑,启发思维,解决重点

62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解决重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采取了以下方法:

首先设置悬念:到底遗传信息存在于哪里呢,让克隆羊多莉告诉我们。先让学生观看多莉诞生的动画课件。让学生有初步的了解,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指导学生阅读55页有关多莉身世的资料,用多媒体展示以下问题让学生讨论:

1、多莉是由什么发育来的?

2、所发育为多莉的那个细胞是怎么来的?

3、多莉像谁?

4、这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讨论,我从中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解决重点。让问题层层深入,得出结论:细胞中的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

最后是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引导学生探讨哪只羊才是多莉真正意义的妈妈。目的是为了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发散学生的思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三)、巩固提升,知识迁移:教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来小结本节内容

布置课后练习:

63

让学生回去查找有关克隆技术的利和弊的资料,适当开展辩论活动。指导学生进一步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思维,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引起学生对克隆技术的关注。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一、遗传信息的概念

二、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

七、评价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64

2.概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并能举例说明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

能力目标

1.通过对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

2.通过对DNA、染色体及基因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产生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功能。

2.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65

1.遗传物质储存在细胞核中。

2.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教学方法

分析法、启发式。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

(1)有关DNA分子片段示意图的多媒体课件。

(2)有关DNA分子和蛋白质相结合构成染色体的多媒体。

2.学生准备:

有关DNA、染色体及基因发展及应用方面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66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的正常生活不仅需要物质和能量,信息也同样重要。如果我们现在失去了一切的信息,我们就会与亲朋好友失去信息,与社会隔离开来,生活将变得杂乱无章。同样,生命的起始也需要信息。有句俗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虽是俗话,但道理很深刻。龙只能生龙,凤也只能生凤,小老鼠一生下来就会打洞,而人却不会。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生命开始的时候就受到了控制,它会控制是生龙呢?还是生凤?这个控制的中心就是遗传信息。那这遗传信息在哪儿呢?就在我们的细胞核中。

[讲授新课]

为什么说遗传信息在细胞核内呢?请大家看教材中的例子《小羊多利的身世》。先请大家阅读资料,并思考:为什么多利羊的模样几乎跟B羊一模一样?

学生活动:阅读资料,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其实原因很简单,我们来看,多利羊在胚胎前的受精卵中的细胞核来自B羊,这也就说明一个问题。学生回答: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对,虽然A羊、C羊也参与克隆过程,但都没有提供细 67

胞核,而B羊仅提供了细胞核,这说明了生物的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只要是信息都要有载体。比如我们的教材就是一种载体,它所承载的信息是图片和文字的信息。那么我们的遗传信息和载体是什么呢?经过研究发现,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一种叫做DNA的有机物。(演示多媒体)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它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样子,分子很长,可以分为许多小片段,每一个片段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这些片段就叫基因。如我们教材中的彩图黄、红、紫、绿分别代表四种物质,它们的联系是有规律的,它们排列顺序的变化、它们数量的不同就可代表多种多样的遗传信息,所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难找到两个长得一模一样的人。

科学家们在对细胞核的研究过程中还发现,如果将正在分裂的细胞用碱性染料染色,再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就会看到细胞核中有许多染成深色的物质,这些物质就是染色体。染色体是否就是DNA呢?(演示多媒体)经科学家们进一步发现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的。DNA先进行螺旋折叠,然后再捆绑到蛋白质上,再进行下一次螺旋,最后就构成了染色体。每一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是一定的,这对生物进行正常的生活和传种接代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染色体数目发生了变化就在性状上表现出来,比如教材中的例子,多了一条染色体就影响到了智力的发育。

师生互动:与学生一起,分析、讨论学生准备的有关资料,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68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细胞核中有遗传信息、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以及DNA和蛋白质组合成染色体。进一步证实了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更多的知识还需要大家在以后能进行收集并整理。下面我们来做一些课堂练习。

[巩固练习]

1.信息需要物质做载体,遗传信息的载体是__________。它的分子很长,可以分成许多片段,这些片段叫__________。

答案:DNA 基因

2.染色体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

答案:蛋白质 DNA

3.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统一体。 答案:物质 能量 信息

4.判断题

(1)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是染色体

(2)DNA也叫基因

(3)有时候可以发现两片一模一样的叶片

69

(4)基因是DNA片段

答案:(1)× (2)× (3)× (4)√

5.把下列结构按一定顺序重新排列:

基因 细胞核 细胞 染色体 DNA

答案:基因、DNA、染色体、细胞核、细胞

[布置作业]

继续查阅有关资料,加强对DNA、染色体以及基因的了解学习。

●活动与探究

1.举例说明细胞为什么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2.在克隆羊多利的诞生过程中,母羊A提供了去核卵细胞,为什么在进行这种技术时,所提供的受体细胞一般都是卵细胞?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说课稿

70

一、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

依据:多利跟提供细胞核的B羊几乎一模一样

二、遗传信息的载体DNA

1.DNA:主要的遗传物质

2.基因:DNA小片段,可决定生物体的性状

三、染色体

1.构成:蛋白质和DNA

2.每一种生物、染色体数目恒定

3.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备课资料

一、克隆哺乳动物

19xx年2月7日《自然》杂志报道,英国生物学家维尔莫特

(J·Wilmut)首次用羊的体细胞(乳腺细胞)成功地克隆出一只小母羊,取名为多利(Dolly,下图)。消息传出后,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什么是克隆呢?克隆是希腊文“klon”一词的音译,原意是用离体的小树枝来繁殖植物。现在,克隆是指无性繁殖系,具体地说,是指从一个 71

共同的祖先,通过无性繁殖的方法产生出来的一群遗传特性相同的DNA分子、细胞或个体。如果克隆当做动词用,就表示整个无性繁殖的过程。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说课稿汇总

72

多利羊的培育过程大致是:将一只母羊(A羊)卵细胞的细胞核吸出。然后,将在一定培养基上培养几天后的另一只母羊(B羊)乳腺上皮细胞的细胞核,注入到上述无细胞核的卵细胞中,并进行电激融合,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含有新的遗传物质的卵细胞。融合后的卵细胞开始卵裂,形成早期的胚胎。然后,把这个胚胎移植到第三只母羊(C羊)的子宫内,让它继续发育。经过140多天的怀孕期,C羊就产下了小母羊多利。这只小羊的遗传性状与B羊的完全相同,简直就是B羊的复制品!

在这以前,我国生物学家曾用胚胎细胞作为供核细胞,培育出了克隆牛和克隆兔。但是,多利羊在技术上的突破之处在于供核细胞是体细胞。这说明高度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仍然保持有全能性。克隆技术在繁育优良性状的家畜、治疗人类遗传病、抢救濒危物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合成代谢过程中的基因调控

大肠杆菌不仅能进行分解代谢,还能在细胞内进行合成代谢,合成生命活动中必需的有机物。例如:色氨酸的合成代谢是由色氨酸的操纵子控制的,其调控方式与分解代谢的调控方式相反。

大肠杆菌色氨酸操纵子中调节基因的产物不能直接与操纵基因(O)结合,因此,RNA聚合酶能够识别启动基因并与启动子(P)结合,使DNA解旋,并从启动子向结构基因方向,沿着DNA中的一条 73

单链移动和转录,合成一条mRNA,再通过翻译合成相应的色氨酸合成酶。随着色氨酸合成酶的产生,催化了大肠杆菌体内色氨酸的合成,产生了色氨酸。当色氨酸达到一定浓度的时候,色氨酸与调节基因(R)的产物结合,使原来不能与操纵基因(O)结合的调节基因的产物,变成能够与操纵基因结合,使结构基因关闭。

当色氨酸操纵基因关闭时,合成代谢因缺乏合成酶而中断;当色氨酸在其他代谢活动中逐渐被消耗掉时,此时由于色氨酸的缺乏,调节基因(R)的产物不能单独与操纵基因结合,就从操纵基因上脱落下来,这样,色氨酸的代谢又可以重新开始。

三、真核细胞基因中碱基顺序的一般特点

基因的化学本质是DNA。在原核细胞中一般只有一个大型的DNA分子,在这个DNA分子中,大约1000个碱基对相当于一个基因。病毒的DNA或RNA约含有几万个碱基,可以构成十几个基因。细菌的DNA约含有几百万个碱基,可以构成几千个基因。

真核细胞的基因组要比原核细胞复杂得多。如人体的细胞中有两个基因组,每个基因组的DNA约有3×109个碱基对,长度可达1.1 m左右。根据基因组DNA中碱基顺序重复出现的程度,可以把它分为高度重复顺序、中度重复顺序和单一顺序。

高度重复顺序通常是由很短的碱基顺序组成的,约含有2~300个碱基对,其中有的特定顺序只有2~6个碱基对,但重复频率可达106 74

以上,如(CA)n。一些高度重复顺序常常集中在染色体的着丝粒区,其功能可能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配对有关。还有一些高度重复顺序在基因组中散在分布,构成基因的间隔或维持染色体的结构。

中等重复顺序是由几百至几千个碱基对组成的。不同的中等重复顺序差别较大,平均含有300个左右的碱基对,在基因组中的重复频率一般为102~105次。例如人类特有的ALu的顺序(有特异识别顺序==的中等重复顺序),大约有300个碱基对。这一顺序在基因组中散在分布,平均每5000个碱基对中就有一个Alu顺序。Alu顺序的功能,目前了解的还不多,可能与转录的调节有关。

单一顺序又称非重复顺序,在基因组中只有一个特定顺序,一般由800~1000个碱基对组成,它们是编码细胞中各种蛋白质和酶的结构基因。

四、我国植物基因工程的研究和开发现状

863计划的实施对促进我国植物基因工程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目前,从技术力量和仪器装备情况看,已具备了跟踪世界先进水平的实力。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的明显进展,大大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如水稻、大豆、小麦、棉花、番茄、烟草等多种转基因植物已培育成功,有些已被批准进行大田试种。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转基因植物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并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转基因抗虫棉的国家。19xx年我国开始实施“水稻基因组计划”项目,已在构 75

建水稻基因的物理图谱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但是,我国植物基因工程的基础研究和开发应用仍是两个薄弱环节,必须加强。可以预料,21世纪将是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大发展的时代,也是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全面应用于农业的时代。

五、转基因动物技术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就有人尝试用各种办法向动物体内转移外源基因。如将牛奶成分中特有的基因转移到白鼠体内,这些外来基因在白鼠体内重组后,白鼠分泌的乳汁便含有牛奶成分。这种通过人工方法获得外来基因的白鼠,称为转基因鼠。

转基因动物技术的核心,是把遗传的功能单位——基因转移到动物体内,使它成为动物体内的一部分。被转移的基因可以来自同种或异种动物,也可以来自植物或微生物。这样一来,就打破了物种之间的界线,也可以说动物能与植物、微生物杂交了。不过目前的杂交是低水平的,只限于主管一两个性状的一两个基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次可以转移的遗传信息将越来越多,那时就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动植物之间的杂交。从科学上讲,这将是一个大突破。

目前,世界上已报道了多种生产转基因动物的方法,但真正成熟并可以稳定生产转基因动物的方法只有两种,即显微注射DNA的方法和精子介导的基因转移法。

76

显微注射DNA的方法是对单细胞的胚胎进行基因操作,涉及复杂的操作步骤。首先是要准确掌握母畜的性周期,在此基础上加以人工调节,使母畜在预先确定的时间排卵,保证获得大量的刚刚受精的单细胞胚胎。第二步是用手术或非手术的方法收集单细胞胚胎,经短暂的离心处理后,放在显微镜下用口径1 μm玻璃微管向细胞注射500~600拷贝基因。然后把经过DNA注射的胚胎移植到另外一头处于相同性周期的母畜的体内。经过这样处理后,在后代中就会出现1%~3%的转基因动物。效率虽然不高,但结果相当稳定。全世界已在各种动物身上进行了上万次的试验,都能生产出转基因动物。

精子介导的基因转移是把精子作适当处理后,使其具有携带外源基因的能力。然后,用携带有外源基因的精子给发情母畜授精。在母畜所生的后化中,就有一定比例的动物是整合了外源基因的转基因动物。同显微注射方法相比,精子介导的基因转移有两个优点:首先是它的成本很低,只有显微注射法成本的1/10。其次,由于它不涉及对动物进行手术处理,因此,可以用生产牛群或羊群进行试验,以保证每次试验都能够获得成功。

生产转基因动物的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趋活跃,转基因动物技术的实用意义是:①生产出性状优良的家畜家禽,如长得快的,繁殖力高的,能抗病的等。②利用动物体作为反应器,生产珍贵的蛋白质,如一些只能从人体内提取的蛋白质。③利用动物作研究模型,比如,知道高血压症是由某种原因造成,可以生产一些高血压小鼠, 77

让医生在小鼠身上试用各种疗法。④生产玩赏动物,如同猫一样大的小马,如同鼠一样大的兔子,以及各种不同毛色和花纹的观赏动物。

在转基因动物方面,我国也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目前已获得了转基因鱼、兔、鸡等多种转基因动物。19xx年2月中国科学家又获得了在所分泌的乳汁中含有蛋白凝血因子X的转基因山羊。

六、染色质和染色体

染色质和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它们之间的不同,不过是同一物质在间期和分裂期的不同形态表现而已。染色质出现于间期,在光镜下呈颗粒状,不均匀地分布于细胞核中,比较集中于核膜的内表面。由于染色较深,在光镜下常被误认为是核的界膜。染色体出现于分裂期中,呈较粗的柱状和杆状等不同形状,并有基本恒定的数目(因生物的种属不同而异)。例如人体细胞有染色体23对,共计46条。染色体是由染色质浓集而成的,内部为紧密状态,呈高度螺旋卷曲的结构。

根据染色体组成成分的分析,可知它在细胞分裂间期仍然存在而不是消失,只不过这时它的结构呈稀疏和分散状态。有的部分非常稀疏,因而在光镜下看不到;有的部分螺旋盘绕得比较紧密,因而在适当染色后呈颗粒状,这就是染色质。

现在已知染色体与遗传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其中所含的DNA是遗传物质。

78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板书课题)。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

学习目标、学习任务设计、课堂学习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生物圈中的生物除了病毒以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它具有与生物体相似的特征,这是生物体在不同水平上的一致性。因此第二单元《生物与细胞》就是引导学生从细胞水平上认识生物体,讲述细胞的基本知识。第一章介绍的是细胞的基本结构,本章则围绕细胞的生活展开。细胞的生活不仅仅需要物 79

质和能量,物质和能量的变化需要细胞核内遗传信息控制的。而且生物体构造自己生命大厦的蓝图也储存在细胞核内的遗传信息库中。本章内容虽然比较抽象,与学生的距离较远,但是,从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来看,研究细胞的生活与人类以及动植物的健康密切相关,对提高人类的是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因此,本节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重要

地位。

二、学习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体现国家对学生在生物科学知识、技术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

本要求,确立以下三级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了解细胞核中有遗传信息。

2、知道DNA、基因、染色体等名词的概念,并能理解染色体、

DNA与遗传信息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资料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上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

奥妙所在。

学习重点: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学目的要求把遗传信息在细胞

核中定为学习重点。

80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板书课题)。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学习目标、学习任务设计、课堂学习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生物圈中的生物除了病毒以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它具有与生物体相似的特征,这是生物体在不同水平上的一致性。因此第二单元《生物与细胞》就是引导学生从细胞水平上认识生物体,讲述细胞的基本知识。第一章介绍的是细胞的基本结构,本章则围绕细胞的生活展开。细胞的生活不仅仅需要物质和能量,物质和能量的变化需要细胞核内遗传信息控制的。而且生物体 81

构造自己生命大厦的蓝图也储存在细胞核内的遗传信息库中。本章内容虽然比较抽象,与学生的距离较远,但是,从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来看,研究细胞的生活与人类以及动植物的健康密切相关,对提高人类的是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因此,本节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学习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体现国家对学生在生物科学知识、技术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确立以下三级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了解细胞核中有遗传信息。

2、知道DNA、基因、染色体等名词的概念,并能理解染色体、DNA与遗传信息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资料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上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奥妙所在。

学习重点: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学目的要求把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定为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DNA、基因、染色体的相关内容比较抽象,而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所以把这部分定为学习的难点。

三、学习任务的设计

82

1、自主学习 合作共建任务的设计

本任务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经验,让学生直接与课本对话感知教材基本知识并能够进行小组适当讨论学习的过程,根据学习目标,本节共设三个小任务:任务一:分析教材54—55页的图文资料,能说出,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小组讨论完成两个个检测性题目。任务二:阅读教材56页相关内容,找出遗传信息的载体是谁,它有什么特征,完成检测题。任务三阅读教材56—57页内容,找到染色体的概念,并归纳出:染色体、DNA、遗传信息的关系。针对此任务,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教材所确定的重难点,估测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障碍,我是设计四个题目进行检测,通过小组讨论的完成。

2、梳理知识 构建网络任务的设计

初一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还不是很高,所以我给他们提供如下知识框架:

遗传信息在

是遗传信息库 遗传信息的载体是

染色体由 和 组成

3、达标测评 巩固提高的设计

针对本节学习重点,为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设计八个选择题,分别考查学生对遗传信息存在的位置,DNA、染色体、基因等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

4、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的设计

83

为了达到学的知识能与实际结合,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设计两个小题,

1、考查学生对克隆技术原理的理解和遗传现象的深入探究,2、探究自己象父母的原因。

四、课堂学习过程

1、创设情景 激趣导学

创设问题情景:我们的生活到处都需要信息,如果我们失去一切信息,与社会隔离,生活将变得杂乱无章。同样生命的起始也需要信息。有句俗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虽俗,但很有道理。龙只能生龙,凤只能生凤。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生命的开始就受到了控制,它会控制是生龙呢?还是生凤呢?那么这个控制的中心在哪里?它又是通过什么控制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下面依据学案,完成自主学习任务。

2、自主学习 合作共建

分以下几步:①学生边阅读教材,边完成学习任务。②小组讨论达成共识。教师巡回指导。③有问题提出来,首先对抗组解答,解决不了的,其他同学随机解决。展示交流(以口头展示为主)。对抗组对抗号首先评议对方结论,其他同学修改或补充。由学生肯定的正确结论,教师不讲,出现疑惑、学生把握不准确、有争议的,教师要及时引导,统一正确结论。④运用多样记忆法,如读记、相互提问等方法巩固知识。(初定自主学习任务15分钟完成)

3、梳理知识 构建网络

要求:①根据知识框架提示,学生独立完成知识网络构建。②组内交 84

流,达成共识。③八个小组的4号黑板上展示成果,限制时间2分钟。④对抗组对抗号先评议,其他人再发表看法。教师做整体评价,个别补充,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让学生对本节有一个更直接明了的认识。

4、达标测评 巩固提高

活动过程:⑴学生独立完成,限时3分钟。⑵小组内进行交流统一认识。⑶班内交流成果,通过教师提问或学生提问的方式完成,确定正确答案。

5、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克隆鼠的来历,知道它的模样像谁以及原因。在应用的过程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并且能够联系实际,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觉得更有成就感。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生物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本节的内容讲述的是细胞的另一基本结构——细胞核的主要功能,因此,本节的内容可以说是第一节内容的延续部分,同 85

时,又为下一节细胞的分裂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节内容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首先由生活中的信息引入遗传信息的概念,使“遗传信息”这一概念便于理解。之后,让学生分析克隆羊多莉身世的资料,让学生对多莉的身世有所了解,同时也通过克隆羊多莉,让学生对克隆技术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引起学生对当今世界的生物技术发展的关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阐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并说出细胞核、染色体、DNA与基因和遗传信息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课前收集有关的生物资料,初步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

【情感目标】通过对克隆羊多莉身世的分析,领略生物科学的魅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从对克隆羊多莉的身世的分析来引导学生得出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的结论。由于遗传物质在生物科学研究上的特殊意义和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所以把细胞核的主要功能(遗传信息库),尤其是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定为本节的重点,又因为以上这些概念大多是学生初次接触,而且各微观的结构是学生既看不见有摸不着的,比较抽象,故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又是难点。 86

二、教法和学法指导:

1、指导收集资料:教师在课前结合本课内容指导学生收集有关遗传的资料,要给学生提供资料的来源和收集的途径(互联网、报纸、杂志、电视等)通过多种途径查阅资料,并将资料收集粘贴在本子上。在课前几分钟找几位同学上讲台发布所收集的资料,要求学生尽量脱稿,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胆量。

2、指导阅读和交流: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精心思考,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启发讨论,交流,扩大学生思维。取长补短。

3、指导归纳:在学完几个知识点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知识的内在联系,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将知识进行整理归纳。

三、说教学程序

学生发布资料 学生阅读

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学生表演

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遗传物质) 挂图演示 DNA和蛋白质构成染色体 学生阅读

讨论分析

小结和练习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发布资料,导入新课:

学生在课前已经收集有关的生物资料,上课前让几位同学上 87

讲台尽量脱稿发布,能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锻炼学生的胆量,在学生发布信息完后,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大家发布的资料就是信息,教师的生活需要这种信息,而生物的生长发育也需要信息,这种信息是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的,这种信息称为什么信息呢?这样由生活中的信息引出遗传信息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再设疑:那遗传信息存在哪里呢?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的心理,这样就创造了良好的开端,是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二)、层层设疑,启发思维,解决重点

首先设置悬念:到底遗传信息存在于哪里呢,让克隆羊多莉告诉教师。接着指导学生阅读55页有关多莉身世的资料,让学生有初步的了解。学生阅读后还是很难想象出具体的过程,此时安排四位同学为大家表演多莉诞生过程的小品。此活动要学生自己组织安排,即相关资料的查找,角色的分配,语言的组织和动作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只起指导作用。这样,可满足学生的表现意识,培养学生组织活动的能力,并锻炼学生的胆量。对学生的活动要及时加以表演和鼓励。然后用挂图展示多莉诞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观察三只羊与多莉的关系,此时,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多莉由C羊生出,却一点都不象C羊,而和B羊几乎一模一样,这说明了什么?多种活动的开展,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解决重点。

最后是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引导学生探讨哪只羊才是多莉真 88

正意义的妈妈。目的是为了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发散学生的思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课件引探,突破难点

遗传信息的知识点讲完后,进入难点知识的学习部分。 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以及遗传信息的关系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以上所提的概念大多是学生初次接触。学生要了解这些概念,在学习上有一定的难度。为突破这一难点,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用生动形象的图画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同时开展学生讨论、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归纳。具体如下:

1、“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学习部分此处涉及DNA和基因以及遗传信息的关系。首先提出以下问题:①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什么物质?②DNA结构象什么?③DNA、基因和遗传信息有何关系?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对所提到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DNA的结构模型较为抽象,学生通过看书也难以想象出“DNA结构像螺旋型梯子”,这时利用挂图给学生观察,打破空间的限制,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指导学生观察DNA分子片段示意图,让学生找出DNA分子中的“阶梯”部分的四种物质(用四种颜色表示)排列有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分组交流讨论,并以竞赛的形式抢答问题,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再悬挂有关DNA基因和遗传信息关系的图片给学生看,以书本和语言 89

信息,电脑和电脑中信息的关系来解释遗传物质与遗传信息的关系。将教材中抽象枯燥的文字转换成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学生熟悉的事物,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觉器官,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最后还简单地介绍人类基因组计划,目的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对现代生物技术发展有一定的了解,引起学生对生物学学系的重视。

2、“DNA和蛋白质构成染色体”内容的学习。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挂图展示DNA和蛋白质构成染色体的模式图,学生通过观察找出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再看P57遗传病患者的图片,提示学生找出患者和正常人的染色体有什么区别。

3、巩固提升,知识迁移:教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来小结本节内容,并与第一节内容前后联系,出示联系,巩固验证所学知识。

布置课后练习

六、板书:

第二节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一、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

二、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NA

遗传信息的载体是DNA

三、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

四、细胞是物质、能量和遗传信息的统一体

90

叶绿体和线粒体是能量转换器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内容

第三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主要讲述了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在引言中明确提出生物体由小长大,是细胞生长和分裂的结果。鉴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关于细胞分裂强调的是,一个细胞分裂成为两个新细胞,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已经加倍了,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与原细胞一样。在“科学?技术?社会”栏目中介绍了癌细胞及预防癌症的生活方式,讲述了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在防治癌症方面的研究进展,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媒体查询资料,获取更多的信息。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2)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

(3)说出细胞分裂与生长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对细胞生长和分裂的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认识自然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细胞分裂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91

(3)通过对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使学习进一步关注细胞的研究在防治癌症等方面的价值。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细胞分裂的过程。

(2)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教学难点

(1)生物体的长大除了靠细胞体积的增大,主要靠细胞数目的增加。

(2)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

4、教具准备

(1)种子萌发成参天大树的动画

(2)细胞分裂的多媒体录像。

(3)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示意多媒体录像。

二、教法学法

教法

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视频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细胞分裂的过程及细胞核内染色体的变化

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中,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了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播放动画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你知道生物体为什么 92

会由小长大吗?这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其中的奥秘

生: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同时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

2、出示目标

(1)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2)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 ,

(3)说出细胞分裂与细胞生长的关系

(4)关注细胞的研究在防治癌症等方面的价值

3、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58-59页,独立分析解答以下问题:

(1)细胞生长需要什么条件?细胞生长的结果是什么?细胞能不能无限制的长大?

(2)细胞分裂时由一个变成两个,细胞的内部结构将发生怎样的变化?绘图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

(3)细胞核分裂时,的变化最明显,染色体先 ,再 分配到两个新细胞中,因此新细胞染色体的形态数目 新细胞与原细胞染色体形态和数目,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有的

是一样的。

(4)阅读“脱缰之马-----癌细胞”后,你有什么体会?

4、自学质疑

学生看书,教师巡视,督促学生认真看书,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标记。(让学生独立分析与思考,自主探究)

5、合作探究

在组长的组织下分小组进行有计划的讨论、分析、交流。合作研讨,记录下有疑惑的问题。(小组合作,共同完善)

6、展示交流,引导点拨

引导学生一起探讨,各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视频展示动植物细胞分裂过程和染色体的变化,引导学生根据视频一起探讨,交流,培养学生观察及语言表达能力。(视频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更加清晰地掌握教学内容,利于难点的突破。)

93

7、归纳总结

生物体为什么会由小长大?(解决开始提出的问题,首尾呼应) 生总结:细胞的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细胞生长,使细胞的体积增大。构成生物体的细胞进行分裂和生长,能使生物体由小长大。

细胞分裂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细胞核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

8检测提升

必做题

1.小明今年比去年长高了5厘米,这与细胞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有关,__________使细胞数目增多,__________使细胞体积增大。

答案:分裂 生长 细胞分裂 细胞生长

2.细胞分裂时,__________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__________分成两份,最后在原来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__________,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__________。

答案:细胞核 细胞质 细胞膜 细胞壁

3.某生物体细胞中含有12对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

A.12条

C.12对

答案:C

4.植物体由小长大主要靠数目的增多,而细胞数目增多是由于细胞的

A.生长

C.分裂

答案:C

5.下列哪种生理活动与细胞生长无关

A.细胞分裂,数目增多

B.细胞伸长,体积增大

C.不断吸收营养

D.细胞内的小液泡形成大液泡

94 B.24条 D.6对 B.分化 D.吸收养料

答案:A

选做题

有人说单细胞动物的细胞分裂过程其实就是繁殖后代的过程,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说明理由

四、板书设计

第三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一、细胞生长:吸收营养,体积增大

二、细胞分裂过程

一个细胞:核分裂→质分裂→膜分裂(→壁分裂)→两个新细胞

三、细胞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

1.过程:先复制加倍后平均分配

2.意义:保证新细胞与原细胞遗传物质的一致性

四、生物体的生长

细胞分裂:数目增多

细胞生长:体积增大

五、课后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开始,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欲望;关于细胞生长和分裂的问题,相对于七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来说,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无疑是很困难的。这就需要老师作为帮助者的身份,协助学生学习。在这节课中,教师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景和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并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学生始终是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在学习伙伴的协作下,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主动发现问题、积极联系和猜想,展开一系列分析、推理、归纳的探知活动,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和解释,并通过交流和反思,进一步澄清事实、完善知识结构,同时引发新问题,激起进一步探究的强烈欲望。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亲历了科学的研究过程,获得了科学思维和方法的感悟,实现了科学知识的自我建构。为了让本节知识转化成学生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老师出示相关的练习题,以巩固本节的教学目标。本节课还 95

渗透了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很荣幸能和大家在这共同交流,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下面我就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内容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一节,本节中心是:在认识和学习细胞的基础上,从微观到宏观的顺序来认识动物体和人体的构成:以人为例,人体由细胞构成组织、组织构成器官、器官构成系统,各个系统构成人体,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认知顺序。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说出组织、器官、系统的概念,举例说明三者的区别和联系

2、知道细胞分化的概念、过程及结果,识别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3、能够说出动物体及人体的系统组成和结构层次

96

4、说明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能力目标

1、进一步熟悉显微镜的使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分析细胞分化与组织形成的关系,继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4、通过解剖观察鸡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析、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和勇于探求的精神,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生能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对组织、器官、系统的概念理解

难点:四种组织的分布、特点、功能

三、说教学方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实施教学

1、情景设置法: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堂上来。

97

2、观察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讨论中形成结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

3、归纳法:引导学生联系组织、器官、系统,归纳出人体的

结构层次,小结“生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培养学生的能力。

4、引导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永久切片,显微镜,解剖刀,解剖盘,吸

水纸巾,鸡翅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成员分组(4大组),角色任务安排

(二)、教学实施

(1)创设情景

98

展示各种动物的图片,来感受氛围,激发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引出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2)引入新课

设问:动物和人的最小最基本单位是什么?——细胞(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展示这章课题)

第一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动物和人体都由许多细胞构成,它们是不是简单地堆砌就构成了生物体呢?这个问题学生可能疑惑,引入生活中,大家熟悉的住房,所用到的砖块简单堆砌在一起就构成了房屋吗?——不是《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3)探究实施

设问:人体的生长是由一个什么细胞开始的,它经过怎样的变化过程形成多个细胞?(以提问的方式复习旧内容,更易唤起学生的记忆,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多媒体展示细胞分裂的过程,学生疑惑,为什么受精卵是球形的,而人的细胞各式各样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重点,细胞分化形成组织(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

一、 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思考:

99

1、人体有哪四种组织?

2、四种组织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3、四种组织的功能分别是什么?

学生实验------利用显微镜观察人体的组织

学生作业:1、四种组织细胞形态有何不同?辨认人体的四种组织

2、分组讨论所观察细胞组织的形态结构有何特点,试着推测它们具

有怎样的功能?

用表格形式作出比较,各组派代表进行阐述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

评,小结,加深对四种组织的印象,而进一步总结组织的分布和功能。(在实验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使用显微镜的操作过程,调动了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相互合作的精神)指导学

生阅读课本,再通过动画演示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的过程,学生总结 “什么是组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引导学生注重教材和

知识点的掌握)

设问:如果你的皮肤不慎被划破你会感到疼、会流血,这说明皮肤

中可能含有哪几种组织?(教师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见解,并根

据讨论归纳出结果),问:皮肤是器官吗?是,总结器官的概念。

学生动手实验:-----解剖观察鸡翅

解决的问题:

100

1、鸡翅的组织主要有哪几种?

2、不同的组织在鸡翅上排列的顺序有什么特点?

3、鸡翅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方法步骤:

1、将鸡翅放在解剖盘中。

2、小心剥去鸡翅上的皮肤,吸去多余水分。

3、找出脂肪。脂肪通常呈小块状,附在皮肤下面,呈微黄色。

4、小心地将肌肉束分开,肌肉是附着在骨骼上粉红色的束状结构。

5、找出韧带和肌腱。韧带是白色的有韧性的组织,将相邻的骨骼连起来。肌腱也是白色的有韧性的组织,将肌肉与骨骼连在一起。

二、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

引导学生归纳器官的概念,同时在屏幕上显示,并让学生在课本上划记,加深印象,进行鼓励表扬,多媒体显示各种器官:大脑、胃、心脏,让学生思考分别有哪些组织?每组派代表说出分析结果,再指出自己身上还有哪些器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三、器官构成系统

101

出示消化系统,让学生说出其中有哪些他们所认识的器官?这些器官的共同作用是什么?从而引入消化系统,再由学生导出系统的概念、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得出人体的八大系统。

四、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引入生活,开运动会和平时跑步时主要有哪些系统参加?

五、课堂小结

通过前面的实验、分析、讲解、学生归纳出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让学生总结,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又增强记忆能力与思维能力)

(六)反馈练习

关上课本,让学生进行讨论、选择出正确的答案,学生回答正确,进行鼓掌表扬;回答错误,进行鼓励讲解,这样教师能了解到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地得到反馈。

知识闯关

1.完成下列表解,阐明动物体的结构层

102

2.以下各种器官主要由哪种组织构成?请用线连接起来。

①胃 A结缔组织

②唾液腺 B肌肉组织

③大脑 C神经组织

④肱骨 D上皮组织

探究乐园

如图所示是细胞分裂与分化的过程,据图回答问题。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说课稿汇总

103

(1)图中①表示 过程,②表示 过程。请说明判断依据:

(2)图中②的结果是形成不同的 。

课堂延伸

鸡翅属于哪一层次的结构?有几个同学对此展开了讨论。试对他们的发言作出评价,并阐明你的观点。

104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说课稿汇总

甲:鸡翅有皮肤、肌肉和骨,还有一些白色的肌腱,黄色的脂肪,它包含多种组织,应该是器官水平的结构。

乙:鸡翅上有皮肤、肌肉和骨,皮肤是器官水平的结构,每一块肌肉、骨也都是一个个器官,而且鸡翅可参与鸡的运动。因此,鸡翅是一个系统水平的结构。

丙:我们吃的鸡翅是由一些物质构成的食物。皮肤、肌肉、骨、脂肪、肌腱都是由有机物和无机物构成的,而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因此,鸡翅既不是组织,也不是器官、系统,它是分子水平的结构。

参考答案

知识闯关

1.略 2.略 3.①—B ②—D ③—C ④—A

探究乐园

105

(1)细胞分裂细胞分化从图上看,①只是细胞数量的增加,而②中细胞发生了形态上的变化(2)组织

课堂延伸

甲的观点正确。甲和乙是从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体的角度分析的,丙是从物质组成的角度分析的。乙对组织和器官的概念理解有误。丙的分析过程有道理,但结论是错误的。

五 板书设计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说课稿

课题: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二节: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最基本单位。大多数生物都是一个受精卵发育来的。一个受精卵怎么会发育成一个多细胞的生物体呢?同学们已经在上节课学习了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知道了动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组织,再构成器官,再构成系统,最后形成动物体的。在这个基础上,学生不仅要学会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还要比较植物体和动物体结构层次上的不同。这节课就学习这些知识。植物体也是有细 106

胞通过细胞的分化形成了组织,进而形成器官,再形成植物体。

(二)教学目标及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

任何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确立首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唤起学生对品德.知识.能力.审美等内在教育的需求。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学生分组收集整理分析资料获得知识。总结出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并进一步掌握植物体和动物体结构层次上的区别。

知识方面:(1)识别植物体的几种器官和组织;(2)描述植物体的

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意识,进一步形成生物体是

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三)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

重点: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因为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本节课最基本的问题,所以定位重点。 难点:不同组织的区别;找准组织的分布。

因为动物体和植物体的组织有很大的区别,学生也不容易掌握。 二:教学方法:

(1)教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将植物的组织直观地展现出来,有利于师生共同总结

(2)学法:根据生活经验,或收集整理从书籍.报刊等查询的有关信息来分析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或者根据实物分析。回忆上节知识,比较 107

动物和植物在结构层次上的区别。

三:课前准备:

教师:计算机课件、苹果、番茄植株(能看到花和果实的)。 学生:苹果,甘蔗

四:教学手段:

(一)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教师活动:通过上节课学习,你获得的主要知识是什么?

请以人体结构层次为例来描述。

带着学生的疑问导入新课(鼠标点击课题及丰富多彩的植物画面)。

展示:你知道苹果是怎么结成的吗?

展示茄子完整的植物体,让学生观察并回答这株植物体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你知道这些部分是器官还是组织吗?

学生活动:答: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答: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质疑: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与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有什么不同?

(二):探究新知

内容一: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苹果和高粱秆并进行讨论。

学生活动:(自由发言)将种子播到土中,长出根、茎、叶,然后开 108

花,结果。

到前面演示说明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内容二: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教师活动:多媒体显示不同组织的画面让学生自主合作讨论。画面中

所示的组织分别是什么?各有什么用?分布情况如何?

学生活动:讨论得非常热烈并交流得出的结论

内容三: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教师活动:现在你能描述出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吗?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回答

内容四:动植物体结构层次的异同点

教师活动:动物体和植物体在结构层次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活动:讨论得非常热烈并交流得出的结论。

(三)小结。课堂效果反馈

教师活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应该掌握哪些重点知识?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设计进行展示并评出最佳设计。自由发言到前面为大家做总结。相互评价。

(四)板书设计: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

二: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三:比较植物体和动物体在结构层次上的不同

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说课稿

109

尊敬的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板书),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首先看一下教材分析,本节课来自于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三节,主要两部分内容组成,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本节课的重点是学生能够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通过观察草履虫的形态和结构,只能解决单细胞动物存在的事实,而不能让学生认同单一细胞可以构成生物。所以让学生通过学习再次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是本节课的难点内容。

就知识而言,学生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掌握了多细胞可以构成生物体,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建立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理解本节课的内容对于深化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这个观点认识更加深刻。从教材编排特点来看,本节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对前面学习植物和动物细胞结构的深化,启下是为后面将要学习的病毒的形态特征奠定基础,因此本节课无论是从知识的形成,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来看,都是不可或缺的。

再来看一下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对于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本节课的理论学习打下基础,初一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但是因为他们刚刚接触生物不久,对于本学科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还不够,对于实验很感兴趣但是疏于思考实验的本质,因此需要教师的指引。

110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初一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我设计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方面,说明单细胞生物是依靠一个细胞完成生命活动的。举例说出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并且再次认同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观点,能力目标方面,进一步强化显微镜操作技能,通过对草履虫结构的总结,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表归纳的学习方法。此外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情感目标方面,通过学习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激发学生热爱生物学的情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逐渐养成珍惜生命,爱护生命的情感。

在教学方法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和一定的情景相联系,在实际的情景下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根据此理论我设计了以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做实验观察草履虫的形态结构来发现单细胞生物的生活,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学生始终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中。

在教法指导方面,我希望培养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去获取新知识,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自我的指导下主动的去探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自主探究式学习,变个人独立学习为多方合作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根据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俗话说的好,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开好头对于一节成功的课也是十分重要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先设疑在你们的印象中哪些生物是最小 111

的,问题提出后引发学生讨论,然后通过展示一组图片接着设疑,图片上展示的生物和你们刚才提到的哪个更小呢?为什么这些很小的生物我们平时没有见到过呢?这样把学生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因为这些生物仅有一个细胞构成需要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肉眼看不到,从而顺利的引出了本节课。

在讲授新课时,我首先让同学们思考一下幻灯片上的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进行课本中的观察草履虫的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操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后展开实验,并进行巡视,对于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在实验结束后,播放录像,以便实验没有成功的同学也能观察到实验现象,从而达到新课标要求的面向全体学生。通过亲自的动手实践,学生对于草履虫的形态结构有了直观的印象,那么此时我将展示草履虫结构示意图,带领学生一起对于其各个部分进行分析,详细讲解每个部分的功能和作用,然后让学生对照课本列表归纳草履虫的结构和功能,认识单细胞生物的结构特点,通过这种方式锻炼了学生的列表归纳能力。通过以上的学习,此时学生不难理解得出草履虫是一种靠一个细胞完成所有生命活动的生物。

为了引出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我先展示一组赤潮的图片,引发同学们继续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幻灯片展示赤潮现象是如何发生的,教育学生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接着在学生自学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单细胞生物在人类生活中有利和有害的一面,教育学生看待问题要科学,一分为二,不能片面,从小培养他们对待科学的严谨性。通过讨论后,同样让学生根据讨论列表归纳出刚才讨 112

论的内容,强化学生的列表归纳问题的能力。

教学活动进行到这,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此时我将带领学生一起对本节课回顾,使他们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有更加清晰的掌握。

联系实际启迪思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于啤酒肯定不陌生,那么啤酒是如何酿制的呢?其实啤酒的酿制和生物也是密不可分的,它主要是酿酒酵母产生的,向学生简述啤酒的酿制过程,使学生能过理论联系实际,激发他们探索生物世界的兴趣,现如今广告上面也涉及了不少生物知识,我将以疟疾为例向学生讲述单细胞生物对人体不利的一面,教育学生从小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对于课本上提到的草履虫的应激性,留给学生课下探索,从而激发学生课下探索的积极性,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

在练习反馈方面,我讲通过以下几道选择题提问学生,从而到达对本节课的反馈效果。

在板书设计方面,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各位老师,同学们,本节课是我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识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主动参与到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结果。

113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

在生物圈中有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同时还存在着没有细胞结构、寄生在活细胞中的微小生物——病毒,因此在第二单元的最后安排了本章内容。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但它具有重要的生命物质——蛋白质和核酸;它不能独立生活,却可以寄生在活细胞中生,靠自己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物质“繁殖”后代,病毒具有生命的特征,因而是生物。人类在治疗各种疾病的过程中,借助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手段才逐渐认识了病毒。教材中关于病毒发现史的介绍,阐明了技术手段对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体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在教学中应予以重视。同时,还应注意病毒在生物圈中的分布十分广泛,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动植物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

本章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出人类对病毒的认识过程以及科学技术在人类认识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然后教师可以通过设问的方式启迪 114

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内容并观察一系列图片。之后,让学生充分的讨论和交流,当学生利用以有知识来解决相关问题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就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落实。在介绍病毒与人类关系时,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从事物的正反两方面去看待这个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

2、教学重点:

①病毒的主要特征。

②与人类的关系。

3、教学难点:

病毒的结构不同于普通的动植物细胞结构,它结构非常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但具有重要的生命物质——蛋白质和核酸;它不能独立生活,却可以寄生在活细胞中生,靠自己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物质“繁殖”后代,学生对于微观的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难于理解。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描述病毒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运用资料,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关注与病毒有关的疾病,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

【能力目标】尝试通过猜想,类比,推测,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过程,明确病毒是由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组成的,对人类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

115

【情感目标】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

三、说教学方法

本课的知识内容较前面几节少,但由于是微观知识也不太好理解,因此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把生活中的常见实例引入教学,然后再展开论述。

四、说教学过程

引导与探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小学时打入教师体内的疫苗是毒性减弱的病毒,打入病毒可以使教师体内产生抵抗能力。

与身边事例联系,兴致浓

病毒是不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让学生分组讨论

1、病毒如何发现的?

2、病毒的特点(形态,大小,有无细胞结构)?

3、病毒的种类?

4、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116

5、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有利与有害)

学生小组讨论找出答案

病毒是如何发现的?

介绍19世纪伊万诺夫斯基发现病毒的过程

花叶病—汁液—细菌过滤器—感染正常叶片—正常叶患花叶草病毒

学生先介绍,教师总结

病毒的特点:

病毒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的结构特点:

1、有近似球形的多面体、杆形、蝌蚪形等。

2、比细菌小得多,没有细胞结构。

3、不能独立生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

学生先介绍,教师总结

病毒的种类

1、动物病毒

2、植物病毒

3、细菌病毒(噬菌体)

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离开了活细胞,通常变成结晶体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117

有害方面:

1、部分病毒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如感冒病毒,乙肝病毒,非典病毒等

2、危害人类的经济作物、家禽、家畜等。

3、破坏人类使用微生物进行生产的产业,如味精业。

有利方面:

1、预防接种,制造病毒疫苗控制一些疾病

2、利用 病毒的特性,人们用绿脓杆菌病毒防止烧伤病人伤口受绿脓杆菌感染化脓

3、利用病毒可制高效的生物农药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说课稿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 **中学***

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叫***,来自**中学,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本次说课包括五个部分:说教材、 说教学方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118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 。新教材改变了以前教材过分强调学科体系完整性的状况,对分类学知识不再详细描叙,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放在首位, 重点是植物和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及在生物圈和人类的关系。

教材的知识编排结构是从生活环境、基本特征、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讲述的,既可以对前面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重大意义打下基础。本章节安排两节内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是第一节,这三类植物的共同特征是无种子,三类植物放在一节内有利于学生对这三类植物的特征进行横向的比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

(2)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图片的观看、实物的观察,培养和训练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和展示,培养团队协作和归纳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1、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 119

2、通过展示交流,树立自信自强心。

(三)教学重点:

1.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及生活环境

2. 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1.对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实物的观察分析

2.认同植物的形态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二、说教学方法

(一)说教法

本节课以学生分组讨论、展示交流为主。

1、直观教学法

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 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注重观察实验,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2、小组合作、任务驱动教学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老师的讲堂和少数精英学生的舞台。通过设计任务驱动学生小组合作。在小组合作讨论中,以对学、群学的方式让C类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提升。组长优先安排后进生在全班进行展示,使他们参与交流的机会增加。

(二)说策略

120

1、教师创造各种条件,使学生通过课前资料收集、观察与思考、实物观察、视频图像、讨论等活动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特征等获得直观认识。

2、根据学情,教师设计深浅适宜的小结表格,学生通过表格比较加深对三大类植物认识,并渗透植物进化的观点。

3、合理利用课本练习。如设计任务二探究4)为拓展题,由苔藓能监测环境的例子激发学生爱护环境爱护绿色植物的美好情感,引导学生实验完后将苔藓还回大自然。

三、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1、通过前面的学习,了解了绿色植物的结构层次,对归纳植物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基础。学生虽然经常见到绿色植物,但很少对其进行系统观察。教师可安排前置性观察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周边环境的绿色植物。

2、学生知道周边的水绵和苔藓慢慢消逝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污染,利用这些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将会唤起学生保护环境的情感。

3、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会存在不自信,声音不够洪亮清晰等现象。这需要教师在课前树立参与就是最棒的思想,告诉学生要预习准备充分才能展示精彩。

(二)学习方法

1、倡导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 121

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小组按组内异质建构,每个小组都要有成绩好A、中B、弱C三类的学生合理的搭配。组长负责小组的学习讨论和落实项目安排。这种学习方式,能促进合作能力的发展;刺激学生优势互补;帮助学困生提高信心,达到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教学要求。

2、利用实物标本、模型、图片、视频辅助学习

如学生利用浸泡的海带了解藻类植物的结构,利用葫芦藓生活史标本探究苔藓植物的特征等。对于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课本安排的是插图,又有概括和浓缩的文字内容,学习中应注意图文结合,尽量联想与此图有关的知识,通过图片提示想到更多的内容。

3、1个课时分配时间如下表所示: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说课稿汇总

122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老师以PPT形式出示图片,让学生欣赏。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根据其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分成四个类群。对前三类归为无种子植物引出本节课课题。教师将写有这节课目标的大纸贴在黑板的右侧,让学习目标指引学生一节课的学习。

(二)、分组合作,讨论解疑

1、检查预习案

预习案是从课本中摘抄的以填充题形式设计的四道大题。提前一天发下,预备铃响,科代表以此带读。教师安排一对一对学,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

2、完成探究案

(1)探究案由浅入深,分层设计探究题。如关于任务二苔藓植物篇的探究题是这样设计的:A层能高质量完成全部;B层尽量完成;C层第3、4题选作。

1)你们在 找到苔藓。

2)苔藓形态结构的特点是 。

3)苔藓不能长高的原因是 。

4)某地修建一座火力发电厂。几年后,苔藓植物不见了,这是因为

123

(2)学生独学后进入群学,以小组合作形式讨论探究题,A类同学帮B类同学,B类同学帮C类同学,实现小组内的互助达到共同进步。

(3)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探究材料、用具进行充分的观察、讨论、动手实验,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求答案。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有针对性进入小组,询问后进生的学习进度,适时进行点拨、指导。

3、展示点评,总结升华

教师分配各组展示和点评的任务。各组将对应任务答案用油性笔简要写在大纸上,在组长组织下,“展示”学习成果。如任务二展示苔藓植物篇由3组展示,4组对3组的展示进行评价。等3、4组完成后,其他组可质疑。教师要在点评过程中进行即时性评价,进行启发、引申、拓展、追问,对知识进行深化、提升。如任务二的探究4,教师可进行引导,提升学生关注植物生存环境,保护环境的情感。

4、总结反刍,当堂测评

让学生填写表格,对比藻类、苔藓和蕨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PPT展示藻类、苔藓和蕨类的生活环境与形态结构表格)。

通过对比渗透进化的特点,以此为线索引导学生去了解植物类群的的主要变化历程,可以更好地梳理巩固这一节课的内容。通过对比记忆可以加强、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链,进而形成坚实的知识网络。 124

学生完成练习,以对子为单位,两两之间相互测评、修正。利用《学习与评价》分层安排适当的练习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分析学生学习的薄弱点。

5、小组评价、教师督导

生物教学的评价应充分发挥多元评价法在教学中的调控作用。组长对组员进行评价,对每个成员的学习过程、学习表现进行总结,搞好记录,对本节课表现不足的地方要实事求是地指出,以利于不断改进,最后要评选出本节课最佳学习个人。教师表扬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鼓励表现较弱的小组和个人。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大大激发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我表现欲望,也提升了小组的竞争力。

6、布置作业,预习新知

教师下发新的预习案,对下一节课的自学内容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明确完成学案的时间、内容,分层布置作业,督促小组长收齐并及时上交。

五、说教学反思

1、时间分配反思:关于《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参考课时是两课时,这节课安排一节课的课时完成所有内容,时间的处理要仔细研究。

2、要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当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时,老师要在各个场合提醒学生。

125

3、对实物不满意。虽然尽可能为学生观察创造条件,但还是不尽如意。如在附近的水域找不到淡水藻的代表——水绵,学生也说以前有,现在看不到,要去乡下才能看到。而由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下雨,山上的苔藓植物也很少,植株个体不大,在学校附近的石灰墙上可以看到一片片干枯的苔鲜,在有排水孔的墙上看到的墙藓虽然郁郁葱葱但很少有孢蒴。蕨类植物满山遍野,但要找到背面有褐色孢子囊的标本也不容易。不过学生也意识到现在的环境不如以前。 要合理利用学校已经有的永久植物标本、衣藻模型、水绵的装片。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七年级学生的个性心理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合作展示和督导评价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将学习还给学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种子植物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要说的是如何利用现有条件结合学生学习能力对教材进行说课,本节内容是初中七年级生物中?种子的结构?的内容。我将对这节内容进行说教材。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种子是绿色开花植物的六种器官之一,而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总是由种子发育成幼苗,再依次长出其它器官,所以教材把《观察种子的结构》安 126

排在学习了植物体的基本结构之后学习,既为学习种子的萌发打下基础,又对学好其它各章节内容有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本节教材的编写是以"学习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比较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异同-→归纳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的概念"为线索.按此线索授课,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较易地掌握本节的知识.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①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

②_玉米种子结构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教学难点:

①_菜豆,玉米种子的胚观察;

②玉米种子的子叶,果皮和种皮的识别与观察.

《种子的萌发》说课稿

一、课标解读

《种子的萌发》是生物新课标中第四个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里二级主题《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的第一节,课标中具体的内容标准是“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二、本节具体内容介绍

本节安排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和种子萌发的过程;第一个内容里安排的是 “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实验;第二个内容里安排的是“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实验,但这两 127

个探究实验中,重点是第一个实验,教参确定本节的课时是两个课时,所以我这样安排本节内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一个课时,后面两个内容合用一个课时。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就是第一个课时《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三、教材分析

1、 本节内容的地位:本课时实际就是一个探究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个实验是七(上)教材安排的第三个探究实验。第一个探究实验重在展示探究的一般过程,向学生介绍关于变量和对照实验知识,里面控制的变量只有一个,设计的对照实验是一组;第二个探究实验,重在训练学生作假设和处理数据表格的能力。这第三个探究实验重在训练学生作假设、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而且本实验一下子考虑的是三个变量,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会设计对照、控制变量。可以说,这个实验是七(上)探究实验的核心实验,一旦学生学会了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对后面的探究实验就尊定了良好的基础。

2、 重点、难点的确定:在本节课中,关于变量和对照实验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学会控制变量,设计三组对照实验,难点就是学会利用三组对照实验控制三个变量,初步明确对照组和实验组。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进一步复习变量和对照实验的概念。

2、 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作假设的能力;

培养学生学会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

发展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如何达到)

128

a、利用本教材的第一个探究实验,让学生情景再现,进一步认识变量和对照实验这两个概念。

b、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平时的观察及耳濡目染的生产实践,让学生自主做出假设,并找出合理的依据,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来尝试控制变量,设计三组对照实验。

c、通过分组讨论,动手操作,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学生在尝试中学会控制变量,设计三组对照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在尝试中完善方案,设计三组对照实验,控制三个变量,是本节课的难点。

六、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我大胆的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了“在尝试中学会制定计划和完善计划”的新型模式。充分利用提供的材料用具,采用了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七、学习方法

“受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尝试操作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八、教学策略

本课时主要采取以下策略来实施教学:

1、 以旧带新,让学生增强知识的衔接性,系统性;

2、 充分利用学生耳濡目染的生活经验,训练学生作假设的能力;

3、 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尝试由控制一个变量,设计对照,然后设计三组,同时控制三个变量;

129

4、 采用启发引导式,在学生尝试操作中,完善实验计划。

九、教学程序

1、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a.处理:提问导入: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可以分为哪四大类群?种子植物根据种子外面是否有果皮包被,又分为哪两类?师以问题2导入章节的新课。

(这样设计,意在增加学生知识的衔接性和系统性)

b. 尝试根据学生生活经验,描述被子植物一生所经历的阶段。从而导入本课时的学习。

2、 学习新课: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a.复习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回忆本教材中的第一个实验,引入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的复习。 b.学生根据探究主题,提出问题。

c.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日常观察,作出假设,并说出假设的合理依据。 d.师出示相关的实验用具,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会控制变量。

第一步:师引导学生回忆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情景再现,回忆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知识;

第二步:根据本实验的假设,明确本实验控制的变量;

第三步:让学生在讨论和亲自操作中,学会分开设计三组对照实验,分别控制三个变量;

第四步:由易到难,综合设计三组对照实验,控制三个变量,让学生尝试操作中完善方案。第五步:学生在操作中,教师引导学生考虑方案中的每一个细节,进一步完善计划方案。

e.学生设计完后,让学生结合具体实验设计,说出三组对照实验,并且要在具体分析中,明确对照实验中的唯一变量,从而预测结果,学会做出结论。

5、 创新实验设计,开阔学生思路。

教师提供相关实验材料,让学生在讨论中设计三组对照实验,从而布置学生课外创新设计本实验,利用不同的实验用具,控制三个变量,设计三个变量。使学生思路开阔化。

十、综述

130

以上是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一课时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本着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材料用具,让学生充分在尝试中,在热切的观察和热烈的讨论中,使学生主动而轻松的掌握了本次实验的设计,成功的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是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中的第三节。本章以被子植物为例讲述绿色植物的生命周期,按照被子植物生长发育的顺序,依次讲述了“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开花和结果”。本章内容要突出植物体自身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还要突出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本课是这一章的最后一节,学生在前面两节课的学习中,通过探究实验、调查等活动,亲身体验了绿色植物从萌发到生长的过程,生动有趣。而本节课文并没有安排探究实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很少有机会看到从开花到结果的全过程,理论知识较抽象,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想方设法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步步探究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学生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31

(1)概述花的主要结构。 (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技能目标:

(1)通过对花的解剖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自学能力。

(2)通过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1)认同花、果实、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

(2)养成爱护花的习惯,珍爱身边的一草一木。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概述花的主要结构,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难点:分析讨论“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朝气蓬勃,热爱大自然,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希望探索其中的奥妙。而开花之后会结出果实,这是学生司空见惯的现象,并不稀奇。若引导学生对此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开花之后会结果?开花和结果到底有什么关系?”学生即会被此问题所吸引,而迫切想揭开谜底。把握学生这一心理,我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三、教学方法

科学教育的基本特点是怀疑、实证和思辨(逻辑推理)。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本课怎样才能突破过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知识概念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学生的思考与接受,引导学生一 132

步步探究结论、自己获取知识?我认为把握课文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本课的理论知识较多,也较枯燥,怎样才能使学生不觉得“闷”?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形式,运用多种媒体非常重要。因此我用两个视频资料,辅助讲述重点知识: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整个课堂设计以问题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质疑,并设法探索解决自已的问题,体现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特点。

四、教学程序

本课的知识点小标题分别是: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这三个小标题之间有什么联系,要把它们串成一条线才有助于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我经过认真分析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到课文重点是花与果的关系。

1.我给学生准备了《中国十大名花》的图片,上课伊始给学生欣赏美丽的鲜花图片,再听着美妙的音乐,学生不仅注意力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熏陶。新课标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本课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爱护花的情感、珍爱生命的态度。情景导入,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导言中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学生根据课题“开花和结果”提出问题,学生很自然就会提出:“开花和结果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开花之后会结出果实?”这些问题恰是本课要学生解决的重点问题,而在上课伊始阶段由学生自己发现、提出,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明确学 133

习目标,自主进行探究。

2.关于《花的结构》的教学,根据我们本地的实际,用野棉花做实验材料,让学生取一朵野棉花,对照课本上的图Ⅲ—15,观察它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和雄蕊,让学生有真实的体验。学生通过对野棉花的解剖学习花的基本结构,通过分组实验和讨论,从而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究,去讨论、归纳结果,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落实技能目标(1)。

接下来用一段视频介绍花的结构,再用多媒体展示花的各部分结构,以补充实验的不足,加强知识内容的直观性,达成第一个知识目标——概述花的结构。并讨论两个问题:(1)花的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2)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通过进一步探究:假设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虫吃掉了,这朵花还能发育成果实吗?小结花的结构:花是由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等组成,其中雌蕊和雄蕊是花的主要结构。再通过一个想一想:“这些结构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什么关系?”过渡到下一个内容《传粉和受精》的学习。

3.教学《传粉和受精》时,传粉和受精比较抽象,先让学生观察视频《被子植物的繁殖》,用形象化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抽象的生理过程,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让学生观看视频,使学生看到平时看不到的生命现象,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再用多媒体简要的给学生补充介绍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的知 134

识,并指导学生学习植物的传粉和受精过程,。使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体现新课标中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要求。最后请两名学生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达成第2个知识目标——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并落实第2个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探索“桃花从开花到结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那么,你知道花落后,果实和种子是怎么形成的?”引入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的学习。

4.关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的教学,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突破本课难点:“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达成第3个知识目标——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并落实情感目标(1)——认同花、果实、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再让学生阅读课本104页,了解人工辅助授粉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落实第2个情感目标——养成爱护花的习惯。

5.课堂反馈:

(1)花的主要结构是()

A.花瓣 B.雄蕊和雌蕊 C.胚珠 D.子房

(2)在从花到果实的发育过程中,花的各部分结构产生什么变化?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出来。

花瓣胚

雄蕊果实

花柱果皮

子房种子

135

子房壁

胚珠凋落

受精卵

(3)在果树开花季节,如果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常会造成果树减产。这是什么原因? (4)有的花并不结果,如黄瓜、南瓜、丝瓜的花多半都不结果。请解释这种现象。

6.最后通过一个学后探究活动进行小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对植物生命周期的生动写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被子植物的一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你能不能以桃树为例,把被子植物的一生用图解的形式表示出来?总结被子植物的一生:“种子→幼苗→桃树→桃花→桃”。

为了进一步落实第2个情感目标——珍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在上课结束时,让学生齐声朗读“当我们欣赏着美丽的花,品尝着香甜的果时,别忘了平时要注意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说课稿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说课文稿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3章第1节的内容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生物种群之一,与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关 136

系极为密切.而水是绿色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这节课不是本章知识的重点,却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能力培养的一个重点,我的基本教学

过程是:

一,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课前,大屏幕打出绿色植物图片,并播放高山流水的音乐,伴随美妙音乐声,我们共同进入生物课堂..请先欣赏录象,以抒情的言语激发学生的情

感,进入教学情境.

二,采用探究实验方式,突出植物体内含有水这一教学重点.

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学的新课程 倡导的理念,我力求给学生创设一种探究实验氛围,让每个学生真正体会探究的一般过程.,初一学生的特点是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想动手尝试.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将书中一个演示实验改为两个分组探究实验.为了保证实验顺畅,进行,先分组后实验,实验分组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我将学生按兴趣,性别等状况不同进行合理搭配分组,共分六组,每组6—7人,可以打破常规座次,每组选出一名组长,并起个响亮的名,这样做既可以运用组内成员的差异性,又有利于学生中参与合作,组间开展公平竞争.每组利用自己准备,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及鲜花 (芹菜,胡萝卜,康乃馨,橘子,苹果,西瓜,南果梨等)来验证植物体内含有水,学生用多种方法探究,最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发布自己的方法,教师即时评价,多采用鼓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良好情感.充分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

在实验1基础上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干燥种子中是否含有水分 教师 137

强调实验的注意事项并进行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实验观,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以上两个实验,学生既明确植物体内含有水分,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三,利用资料分析,突破水影响植物分布的教学难点.

初一学生感性思维强,理性思维尚未形成.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资料分析的过程中一个人得出结论有难度,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明确水影响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适时引入长白山植物分布不同,而得出温度是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这一

过程使学生拓展的知识面,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针对水资源贫乏的现状,进行情感教育.

播放一段我国西部山区水资源缺乏的录像,学生谈论自己节水的方法,

引导学生树立节水意识.

完成三个探究实验,三个资料分析后,同学们自由发言谈论自己的收获,他们关注更多的是知识的收获.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参与评价并且用多种评价的方式,如:自评,他评等,在交流与质疑的过程中,学生

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情感得到体验.

总之,在这节课力求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统一起来,使这节课成为学生学习生物的有利的连接点,能够在今后的

学习中,与成功握手,与希望同行.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说课稿

本节课我以新课程理念为教学设计指导思想,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进行合作及探究 138

学习,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及处理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属于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的第三章《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的第二节的内容。第三章的重点是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这也是《生物课程标准》中的内容目标之一。在前一节介绍完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后,教材重点选取了与水分的吸收和运输有关的结构知识,此外还有形成层及筛管等内容。可见,植物通过根吸收水,根吸收的水分通过导管运送等内容实质上是为后面第三节的学习作知识储备的,也是学生应重点学习的内容。 根据本节课在第三章中的地位,我认为本节的教学重点是“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同时,本着“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宗旨,我将“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相关现象”作为本节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本节教材在《生物课程标准》相关内容目标中的地位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设计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与思考了解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收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的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三)教具媒体的组合和资源的开发利用 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疏导组织、根尖的结构等基础知识,但对根为什么能吸水、根的什么部位吸水、根毛的存在和根毛对根吸水的意义缺乏认识和理解,同时对根、茎、叶的导管也缺乏整体的认识。因此,我根据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准备长出柳树的茎作为学生课堂观察的材料用具,目的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还能让学生加深植物整体性的认识,充分利用和开发学生资源。另外,利用网络资源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设计 目前单纯的一种教学方法很难满足生物新课程的课堂教学需要,多种教学法的互相渗透与有机组合,对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很有帮助。本节课主要选择以下教学法: 1.谈话法 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得出结论、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新课程强调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课堂教学中民主的学习氛围。我选择谈话法的目的是为了创设更好的课堂学习环境,利用这种对话式的授课形式增加师生感情的交流,拉近师生的距离,密切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教师以谈话的方式不断设置新的问题情景,及时对学生的反馈做出合理评价,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还能不断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更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2.探究性教学法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而探究性教学实质上是以探究为目的、促进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进行“观察 139

柳树的茎的结构”的直观观察探究,并经小组分析、讨论和交流,进而观察到植物的茎由木质部和韧皮部两部分构成。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学观察与思考部分,探索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途径,较好地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认真观察、讨论、解决疑难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比较分析的能力,有助于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并能在小组协作中发展合作学习能力。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的目的是利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各种教法学法互相渗透,也使课中、课后的学生活动成为一个整体。此外通过多媒体课件还能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变难为易,有利于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进对知识的理解,解决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且能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二)学法设计 根据初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能力水平和生物学科的要求,我在本节主要设计以下学法: 1.观察法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学科,感性知识或经验是生物学学习的基础,生物学的学习过程更是学生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本节课我安排学生观察柳树的茎的结构的直观观察探究,有利于理性认识的形成,从而对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有更全面、深刻地理解。 2.探究性学习法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大胆的假设和讨论,进行合作探究,在探究过程中,组内学生可以实现资源互补、互相启发,提高认识,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还可以激发团队精神和训练语言表达的能力。 3.知识与生产、生活现象相联系法 知识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为什么树怕剥皮,不怕掏心” ?这个问题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将这个问题带到课堂上来解决,使学生刚刚学到的死板的知识得到升华。这也是新课改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说教学过程 首先在课件大屏幕上出示“因缺水而枯萎的玉米”,通过创境导入引出水对植物的重要性,引起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同时引出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针对此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教师要进行适当的提示,分小组展示以后,教师要进行点拨,多用肯定、鼓励的语言,以此来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 通过让学生自学根适合吸收水分的特点联系生活中移栽植物时需要注意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并展示自己的见解,教师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点拨学生所展示的见解并加以鼓励。 让学生观察手中的柳树的茎,结合课本相关内容总结出植物茎的基本结构,由此引出水分在茎中怎样运输的知识,这也是本节的重点内容。通过学生自学“观察与思考”部分分小组讨论并展示讨论结果。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通过进一步探究如何将白色菊花染色的问题,学生通过教师适当的提示,可得到答案并举手展示,突出难点。 教师设问,既然木质部中的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那么韧皮部的筛管又来运输什么物质呢?从而引出茎对有机物的运输这部分内容,出示相关问题并要求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来解决问题。学生举手展示后 140

教师要进行相应的点拨,仍然是以鼓励和肯定为主。教师提出与此部分知识相关的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树怕伤皮,不怕空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学会用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 通过在大屏幕展示图片,提醒学生发现,在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有形成层,引出形成层的特征和作用,学生掌握后,教师再出示与形成层有关系的生活现象,例如,“为什么有些植物的茎可不断的加粗,而有些是不可以的呢?”让学生根据形成层的特点来解释这一生活现象,从而解决本节内容的又一个难点所在。 大屏幕中出示图表,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再次指出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让学生试着解释,从而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最后学生进行达标自测的同时,让学生回味,梳理与各自测题相关的知识,从而加以巩固。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以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针对本节教材特点、学生特质和教学资源的可操作性,精心设计,本节教学设计主要关注学生主动学习过程,倡导合作,主动参与,认真观察来获取新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表达交流的能力,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为了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我与学生收集了柳树茎用来观察茎的结构,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观察、亲身体验,增加感性认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教学中力求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又注重学科思想与方法的教育,采用创设情境、倡导合作,重视过程的教学策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习,旨在学生能说明根毛吸水的意义和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现象,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力,增进同学友谊,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经过这节与学生的共同学习,基本达成了三维目标,学生能够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了解了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能过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 教材简析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这一节位于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是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重要意义之一。 141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叶片的横切面实验,介绍叶片的结构以及叶片上气孔的开闭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蒸腾作用及生物圈中水循环的过程。最后深入探讨绿色植物是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认识森林对促进水循环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2、 教材地位:

本章教材共分三节,三节课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首先从多个角度阐明水是绿色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接着介绍了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本节内容则是对前两节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引导学生从理性上认识蒸腾作用的意义和保护森林的重要性,为第六章《爱护植物 绿化祖国》埋下伏笔。

3、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生物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结合本节课的教学,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性目标: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解释气孔的开闭机制

说出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2)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熟练使用显微镜和用徒手切片的方

法制作

临时装片,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标: 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

成保护

142

森林、珍惜水源的意识。

4、 教学重点及难点:

解释气孔的开闭机制

探讨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5、 课前准备:

(1) 预习本课实验操作内容

(2) 课前调查:利用干湿计测量裸地、林地空气湿度,并进行

比较

(3) 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有关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

促进水循环,保持水土方面的资料

二、说教法:

根据教情和学情,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直观教学法:本节课通过用显微镜观察菠菜叶的横切面装片,蚕豆下表皮装片及CAI课件的使用,使得教学直观形象、生动有趣。

2、 引导发现法: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也是现代课堂教学原则之一。引导发现法就是教师用已知的内容,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去发现未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 课堂互动教学法:通过教师与学生交流,学生与学生交流,营造平等交流和互相学习的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学法:

143

人类已跨入现代文明的21世纪,新的世纪对人的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帮助他们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1、 实验探究法:

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获得第一手的学习材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2、 合作学习法

在学习叶的结构和蒸腾作用时,通过分组实验和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实现了资源共享。

3、 总结归纳法:

通过课前搜集资料,课堂互动交流,归纳出蒸腾作用及水循环的过程。

4、 发散思维法: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主渠道,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启发设疑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新品质。

此外,这节课还涉及到一些物理和化学知识,初一的学生难以理解,于是我在教学中对抽象原理采用多媒体动画层层深入,练习设计突破了固有的模式,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问题意识,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智慧的挑战。下面具体谈谈我的教学过程。

四、说程序

144

1、 课前欣赏,激趣导入

首先,我创设情景,通过一曲气势磅礴的《长江之歌》激发起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示课件﹞

正如歌中所唱,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长江用他母亲般的胸怀,哺育着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同时也滋润着祖国大地的绿色植被,那么同学们从这动人的旋律和美丽的图片中,能否悟出一个生物学道理呢?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诉说中,学生们感到一种震撼,一种共鸣,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也唤起学生对绿色生命的热爱和探究之情,并且顺理成章地导入新课——自然界的水循环,真正达到情感教育和美育的双重目的。然后教师又提示学生:“长江流入东海之后,又到那里去了呢?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请看下面一组数据﹝示课件)

这是一株玉米一生中所需的水量,其中……在这里教师巧妙地设置问号,对学生质疑,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很容易答出这些水分是通过叶的蒸腾作用散失了,那么要想知道植物怎样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大量水分,还必须了解叶片的结构。这是本节课的第一个知识要点,为此,我设计了一个小小的课堂活动。那就是——

2、探究DIY, 互动你我他

DIY是自己动手的英文缩写,这句话充分体现出新课标中学生自主探究的理念。由于课前同学们预习了实验操作的基本内容,因此我首先请同学们以二人小组为单位,练习徒手切片,﹙示课件﹚ 145

制做菠菜叶的横切面装片,并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在学生对叶片的基本结构有了感性认识之后,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叶面的颜色总比叶背深?”学生带着疑问重新回到镜下世界去寻找答案,很快便发现靠近叶面的栅栏组织中叶绿体多而靠近叶背的海绵组织中叶绿体少,同时学生也会结合生活实际提出许多问题,诸如“秋天的落叶为什么总是叶面向下而叶背朝上?清晨的露珠为什么能在叶面上滚来滚去?枫叶到了秋天为什么会变红?水分在叶中通过什么结构被输送?”等等。学生们兴趣大增,争先恐后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教师则给予准确提示,于是在热烈的课堂氛围中,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过程达到了第一次高潮。(示课件)此时,教师又及时利用CAI课件出示叶片横切面的立体结构,并进行简单总结和反馈检测。

接着,教师结合刚才展示的玉米需水量图表继续质疑“植物

体内近99%的水分究竟通过叶片的什么结构蒸发到空气中?”引导学生将目光定格于叶片的表皮,由于临时装片中观察表皮中的保卫细胞及气孔很困难,教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蚕豆叶下表皮永久装片,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在显微镜下,学生很容易观察到气孔是由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它不但是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并出示气孔的电镜下照片。关于气孔的开闭机制是本节课又一难点,于是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提出问题,及时点拨。如保卫细胞的形状如何?细胞壁的厚度是否均匀?当保卫细胞失水(吸水)时气孔怎样 146

变化?我还设计了气孔开闭的FLASH动画,真实再现了保卫细胞细胞壁的变化与气孔开闭的关系。那么保卫细胞的这种结构特点对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呢?植物体内99%的水分蒸发到空气中是不是一种浪费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又设计了第二个课堂活动,那就是——

3、你说我说,讨论交流

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水却是往高处流的?为什么炎热的夏季树林里的空气却凉爽湿润?由于同学们在课前都做了一定的准备,所以教师有意安排同学们根据刚才所学的知识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各组同学根据课前亲手测量的林地和裸地空气湿度的对比资料,发表自己的意见,分析讲解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至此,学生们对蒸腾作用的过程和意义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大大增加,课堂教学达到第二次高潮。最后在民主轻松的教学氛围中教师通过CAI课件展示蒸腾作用的过程,并请同学上台发言。CAI课件的使用,使这部分知识由抽象变直观,化静为动,打通了学生因抽象思维造成的障碍,降低了学习难度,顺利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4、创编故事,拓展视野

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对蒸腾作用及水循环的过程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怎样把这些知识串联在一起真正地切入主题——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呢?我要求同学们当堂 147

创编一个小故事并选派代表上台发言。“假如,你是土壤里的一滴水,请说出你经过绿色植物又回到土壤的旅游路线”学生们经过短暂的思维加工,沉醉于角色之中,想象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对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也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播放录象﹚紧接着教师又不失时机地展示水循环的过程并启发学生“李白有诗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你认为这首诗有缺憾吗?不但阐明了水循环的过程,而且帮助学生树立坚持真理,不畏权威的信念。

在这副图中,红箭头表示海洋湖泊之水的循环流动,蓝小球表示绿色植物蒸腾作用散失之水。显然,如果没有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水循环虽照样进行,但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据科学家测算,某热带雨林的年降雨量为1950毫米,其中蒸腾水量就占了80﹪,约1570毫米。由此可见,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大大促进了生物圈的水循环。并在优美的音乐中展示一组漫画以示森林的重要作用——森林是多种动植物生存的家园,它不但是一座绿色的水库,而且是一座天然的氧吧,它能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5、知识拓展,渗透环境教育

众所周知,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热点之一,它对未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保护环境,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已成为当务之急。常言道:环境保护,教育为本。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特点,以灵活多样 148

的教学手段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了环保教育及人文精神。

① 结合具体事例,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保护森林,爱护植被

的情感。

这是98年的长江特大洪灾,

这是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十年前和十年后截然不同的景象。

这是我国从19xx年开始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修建的三北

防护林工程…通过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树立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本节课的情感目标也彰显得淋漓尽致。

② 播放精美的公益广告,唤醒学生节约用水的环保意识

在这里教师有意启发学生: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又能为节水做些什么呢?同学们踊跃发言,节水应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鼓励学生要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习惯,真正做到学的确有所用。

③ 结合媒体新闻,从人和自然唇齿相依的角度帮助学生学会关心环境,关心人类,了解世界…… 同时,教师将与本节课有关的网页链接于此,使意犹未尽的学生能够在课外尽情浏览。

6、 创新练习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请你填空,创编故事”等学生对课本知识

已当堂掌握,因此在课后练习的设计中,我以两道开放性习 149

题为载体,突破了教材的文本限制,通过这项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等科学素质,使得“课已尽而意无穷”。

在这节课的最后,我选用了一首环保歌曲的歌词作为结束

语,意在激励每一位同学保护森林,珍惜水源,对本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果不再拥有清甜的山泉;如果不再拥有绿色的

波澜;

如果不再拥有小鸟的歌声;人类在这世界上多么

孤单。

谁愿看到洪水淹没家园;谁愿看到沙漠一望无边; 谁愿看到大海不再蔚蓝;谁愿这世界寒冷没有温

暖。

我们同住一个家,同在蓝天下,

伸出你的手我的手,把所有美丽还给自然……

谢谢大家!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说课稿

150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在学生学习了“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之后,将要学习“绿 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之前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教材编写及知识结构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通过完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了解绿色植物在光下能制造有机物——淀粉,同时知道光照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最后,归纳 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光合作用对生物圈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到绿色植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情感。

3.课时安排

共1课时。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同学对生物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实验探究积极主动,愿意与同学合作性探究学习,敢于大胆质疑;但是由于有些操作学生第一次涉及,如酒精灯的 正确使用等应该由教师示范提醒同学们注 意。

三、教学目标

151

知识目标——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通过实验验证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

能力目标——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理解光合作用发生的场所和产物的判定方法及 其原理,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生物探究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养成爱护绿色植物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领悟“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设计原理。使学生认同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难点预测: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

五、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教师指导学生与学生独立实施实验方案相结合。

六、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盆栽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烧杯、小烧杯、酒精灯、培养 皿、石棉网、镊子、火柴、三脚架等。

152

2、学生准备:各种形状黑纸片、曲别针。每个小组可以从家里带一些盆栽花草(要求将盆栽花草实验前在黑暗处放一昼夜)

七、设计理念

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每个教学环节我都力求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关注学生的知识生成。主要突出以下 两点:

1.通过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

2.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绿色植物的情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这样素质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八、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言:在我们赖以生活的生物圈中,有一个巨大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它制造的有机物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这个大工厂就是生物圈中的生 产者——绿色植物。

设问:绿色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的?它们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光照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吗?

153

通过引言和设问,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会积极主动进入下面的学习环 节。

(二)合作学习,我完成

1.为什么要将天竺葵提前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2.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

3.取下遮光黑纸时,遮光部位与见光部位有明显差别吗?

4.将叶片放入酒精中加热的目的是什么?

5.为什么要将盛酒精的小烧杯隔水加热?

6.往叶片上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

7.经碘液处理后,叶片将发生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的实验步骤,分组讨论以上七个思考题。通过合作学习讨论完成这七个思考题,学生理解了每一个实验步骤中蕴含的科学原 理,做实验时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增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实验探究,我来做

1、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向同学们介绍实验前对盆栽天竺葵的处理情况。各实验小组展 示自己处理好的盆栽花草。

154

因为这个步骤有的学生没有做,所以请兴趣小组同学介绍,各实验组展 示自己处理好的盆栽花草,让所有学生对前三个实验步骤的操作了然于胸。教师示范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保证学生的安全操作。

2、完成实验步骤4——6

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即时发现问题、解决 问题,引导学生正确操作,顺利完成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实验现象我分析、实验结论我得出:

叶片的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实际是淀粉遇碘液变蓝,说明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叶片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遮光部分没有产生淀粉,说明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这个环节学生自己能够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培养了学生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

(五)我要问

这个环节的设置是因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有这样那样的疑问。比如学生会问:见光部分为什么没有完全变蓝?因为选择的实验材料不同——银边天竺葵、银边吊 兰,教师让该同学展示实验材料,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这样就培 养了学生发 155

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能当堂解决,教师应提醒同学课下查资料解决,教师也一定查找资料,与学生进一步交流。

(六)我总结,我归纳

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就是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 来源。

这个教学环节学生基本能够独立完成,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教师需要进一步要求学生划出关键词,加强理解记忆。

(七)拓展探究

1、如何种植才能得到韭黄?

2、请同学们进一步探究:光对绿色植物的生活还有什么影响? 这个环节是在教师出示韭菜和韭黄之后提出的,学生会回答:见光培养得韭菜,遮光培 养得韭黄,进一步得出光照促进叶绿素的合成的结论。;第二个问题学生可能会说:光照影响植物的生长,光照影响植 156

物的繁殖,五一花展上怎么见到了秋天才开放 的菊花。教师请同学们课下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探究方案可以同学讨论或上网查找。培养 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八)自我检测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最终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 ]中。

A.叶绿体 B.叶绿素 C.淀粉 D.无机盐

2.桃子的果实发育长大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 ]

A.根的吸收作用 B.茎的输导作用

C.叶的光合作用 D.花的受精作用 3.白菜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 ]

A.线粒体 B.叶绿体 C.细胞核 D.叶脉

4.“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的正确顺序是①把叶片放在装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②把天竺葵放在光下照射③用黑纸片把天竺葵叶片遮盖一部分④ 把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⑤把部分遮光的叶片摘下,去掉黑纸片⑥用清水漂洗叶片后滴加碘液。答案是: 。

5. 我们日常食用的白菜心和韭黄为什么是黄色的?它们还能不能变绿?

157

这几个自我检测题能很好检测本节课学习内容,如1题检测光合作用的产物,2题检测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用于植物体的生长发育,3题检测光 合作用的场所,4题检测探究实验步骤的正确性,5题拓展光照影响叶绿素的合成,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九)我畅谈我收获

请同 学们从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畅谈收获。

通过同 学们畅谈收获,加深了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能力,升华了情感。教师在此时可根据同学们谈的收获,完成板书,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记 忆。

(二)——(九)教学环节的设计,完成了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化解并突破了难点。

(十)作业布置: 设计宣传页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深刻认识到绿色植物在我们赖以生存的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设计宣传页,向人们宣传绿色植物 的重要性,爱护绿色植物,保护环境。

这个作业的布置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内化知识,进一步培养爱护绿色植物、保护环境的情感。

九、板书设计

158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第一节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一、实验——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二、实验结果——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必需光

三、光合作用的概念

叶绿体

光能 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四、光合作用的意义——地球上几乎所有生物的食物来源

该板书设计概括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说课稿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这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一、根据课标及学生已有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订为如下:

知识目标: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说出有机物对于生物体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参与技能训练,发展推理能力。参与动手实验及实验现象的分析,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59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采用的课型是探究式教学。

二、说教材:

本节的内容是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子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的第二节,前面一节已介绍了有机物是光合作用制造来的,那么绿色植物如何对有机物进行利用呢,就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从上节到这节的过渡很自然。在这节课中教材阐明了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它附合课标中的第四个主题中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在课标中,它属于理解层次。贯穿教材安排了三个演示实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知识结构的安排来看,它包括三个方面:1是有机物对生物体的作用,2是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反应式,3是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是:

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突破重点难点,我会将教材中的三个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全班分为8组,每组选做一个小实验,选择时指导同学们每个小实验至少要有两个小组选择。由同学们在课前按要求准备好。这三个小实验不难,学校也有足够的设备可做演示实验,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将让学生为家里的栽培植物松土,达到学于至用的目的。

三、下面我说说教法和学法

160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这节课的一开始会组织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在复习的基础上设置问题让学生探究:制造这么多有机物有什么用呢?这样的引入比较自然,也很快可切入主题。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估计可以答出有机物的用途,这是我会顺着学生的思维,设置思维的障碍:为什么有机物可用来构建植物体。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请学生一起总结。至于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这部分内容,则由同学们交流他们所做的实验过程,并上台演示,在演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课件,采用启发学生总结,根据学生的分步演示的方法,总结出呼吸作用的公式并推论到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的对于生物圈子的重要意义。

在此我想说的是:为突破重点与难点,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改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改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去探究,组织学生参与分析,通过质疑,探究,交流,总结,实现教学目标。

本节课中所使用的教学课件比较简单明了,它将做成网页状的结构,主要它将按学生发言及教师教学的需要,调整教学的进度。其中呼吸作用的公式将做成可分批显示的。课件中还会做个小动画,用于巩固呼吸作用公式的课堂练习:将正确的答案拖到相应的位置,如果答对,它就会在停在相应的位置,如果答错,则它会回到原来的起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节课中,我还会渗透学法指导,例如:在学生已初步了解观察方法的基础上,继续明白观察要有一定的观察目的,观察时伴随思考,如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实验中采用的是萌发的种子做为实验材料, 161

我们可以不可以改用其它材料,引导大家交流,从而让学生的只要多问一个为什么,我们的发散性思维就可以得到培养。而在小组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白善于与他人合作,从他人的身上学到优点,也是学习的重要方法。在技能训练中,让学生明白推理的方法也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节课的课前要求同学们到实验室完成准备实验,课堂上将利用3分种完成课后练习,在这当中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后将指导学生课外实践,给家中的植物栽培植物松土,并请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动手能力给予评价.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章完成了对光合作用全过程的认识和理解,但又不是对光合作用这一知识点的简单完善,而是从绿色植物对于生物圈所起的重要作用的角度,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光合作用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意义。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本章安排了一个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完成的全过程探究。这是本册书的最后一个探究活动,难度较大,特别是对探究方案的设计要求较高。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162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动。

3.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

通过让学生设计光合作用的探究实验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阐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还是氧的制造者,理解碳氧平衡的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爱护绿色植物,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

三、重点和难点

认识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探究活动的设计。

四、教法

163

多媒体播放视频,观察法,讨论法

五、教学程序

第一部分 导入新课

在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吸和燃料的燃烧每天都消耗了空气中大量的氧,但我们为什么没有感觉到缺氧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对大气中碳—氧平衡是如何维持的问题产生兴趣。另外,可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爱护绿色植物,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

第二部分 光合作用还产生氧气

播放金鱼藻的放氧实验视频。分两部分二进行:首先让学生观察光下金鱼藻放气泡的实验,引出光合作用除了能制造有机物还能制造什么物质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作出假设。然后再做气体燃烧状况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结果推测金鱼藻放出的气体是氧气。结论: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

第三部分 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播放普利斯特利实验的课件,让学生对普利斯特利的三个实验先分别进行分析,老师置疑:“蜡烛为什么熄灭了?”“小白鼠为什么不久就死了?”“植物与小白鼠为什么能活着?”引导学生思考发现,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认识在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存在着碳——氧平衡。

164

第四部分 探究实验: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所必需的原料吗? 学生结合课本上给出的实验材料及提示,写出实验设计方案并做到以下三点:①写出所选用的主要实验材料的原因。②写出所选用的实验仪器设备在实验中的作用。③写出每个实验步骤可以说明什么问题。老师通过多媒体给出一种建议的实验装置。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说课稿汇总

甲 乙

槽里盛的是氢 槽里盛的是清水

氧化钠溶液

第五部分 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根据以上实验,归纳总结出光合作用的示意图,并列表比较与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进一步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说课稿汇总

165

学生阅读P129—P130的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部分,在阅读过程中,思考并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碳—氧平衡会打破吗?在什么情况下会打破?我们应当怎样预防?

(2)联系自己的生活环境,谈谈环境中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

(3)二氧化碳增多已经给环境带来了什么影响?

(4)请学生预测一下,如果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再继续增多,将会使我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什么变化,对人类有什么影响?

第六部分 光合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出示三种种植密度不同的植株结的果实图片,进行讨论,分析原因,理解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在农业生产上怎样做才能充分利用光能,提高产量呢?

种植农作物时,要合理密植。还可以延长光合作用时间,采取一定的方法,提高植物周围的二氧化碳浓度等。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最后一章,其主要内容为: 166

1.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2.我国植被面临的问题;

3.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4.课外实践活动。

教材在知识方面要求不高,其编著目的更多是体现了培养学生调查、分析和综合知识的能力及教材的完整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本节课要求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及其特点。通过对各种植被类型的特点的比较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比较的基本技能。

2)让学生了解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收集信息,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课后让学生调查我们生活环境中的植被状况,以及造成目前局面的原因,认识到作为公民应尽的责任。培养学生调查、记录、分析问题查找原因、团结合作动手实践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会如何写调查报告。

167

4)通过课后让学生尝试“校园的绿化设计”,培养学生学会设计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设计学会查找有关常见花卉、林木、草皮的相关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学生通过发散思维,设计出自己别具一格的方案,通过教师对其的认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习,体验自己是学校的主人,为我们自己的校园设计一个绿化方案,在设计中溶入自己的爱心在里面,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2)在实践调查的过程中,通过调查当地植被状况,认清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同时,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的公民也需尽一部分责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渗透人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德意识,排除人类的中心主义。

4)在人文思想的指导下,让学生学会爱护环境,尊重生命,热爱大自然。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 情景导入

168

给出多媒体课件:由于乱伐森林,水土流失,大量泥沙被冲入黄河,造成下游河床逐年增高,形成世界罕见的“悬河”,极易造成洪涝灾害。观看完录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第二部分 自主探究

教师: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我们国家主要植被有哪些类型?各种植被类型有什么特点?

2.森林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哪些作用呢?

3.我们应该怎样来保护森林?

4.草原的利用主要在哪些方面?

5.草原的不合理利用,一般表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利用草原?

6.目前我国对于植被的保护采取了哪些措施,你认为这些措施有用吗?你是怎么保护你身边的植物或者是植被的呢?

第四部分 归纳小结

我们进行自然保护,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反对无计划地开发和利用。我们只有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以长 169

远观点和整体观点来综合考虑问题,才能有效地保护自然,才能使自然更好地为我们人类服务。

17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