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写作大纲

剧本写作大纲

20##-06-11

03512  剧本写作大纲

江南大学编   高纲0836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剧本写作》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动画设计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动画专业的应考者系统地学习电影电视编剧学基本概况和理论,以求有助于了解电影剧本从构思到完成的整个创作流程,并以现有的影片资料为基础,着重从艺术发展的角度阐析编剧的创作思路与方法。希望这些知识能帮助同学在将来的创作中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剧作前辈的有益经验,推动我国剧作事业的不断发展。

    本课程在内容上分为两大部分:上编 造型——用画面写作;下编 叙事

    上编分为四部分,第一章影视剧本是叙事和造型的结合;第二章影视剧本是画面和声音的结合;第三章影视剧本是时间和空间的结合,主要介绍了影视艺术是时空结合的艺术以及电影时空观念。第四章是蒙太奇思维是影视剧作的构思和形式。

    下编分为七部分,第一章是视觉的主题,主要介绍影视剧作主题的概念与表达方式;第二章是视觉的人物,主要介绍人物性格的塑造与视觉的塑造。第三章是视觉的情节,主要介绍剧本情节的写作与情节点概念。第四章是影视剧作的结构,主要介绍影视剧本的蒙太奇结构和技巧。第五章是影视剧本的语言,主要介绍剧本的语言写作。第六章是影视剧的风格样式,重要介绍戏剧性、纪实性、散文性、表现性风格的形成。第七章是再创作——电影改编,主要介绍改编的方法、理论突破与具备的几个条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考者应掌握剧本写作的构成元素与理论基础,具体了解影视剧作的元素与技巧分析。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多思考,并通过分析具体影片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考者应达到以下要求:

    1、了解剧本写作的流程与方法;

    2、理解剧本写作的基本构成元素;

    3、重点掌握剧本开场、推进、高潮与结尾的写作与具体影片分析;

    4、掌握不同剧本的风格样式与剧作策略;

    5、掌握电影剧本改编的技巧,对一些具有特点的改编作品进行相似分析研究。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的前修课程是视听语言、电影史等。视听语言是一门研究视听媒介及其语言艺术的课程,影视概论是介绍影视方面的相关基础知识,这两门课程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影视艺术的基本概念本性、掌握影视语言,了解影视剧本的基本写作方法并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更好地掌握剧本写作。

    二、考核目标

    前言 一剧之本

    (一)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领会:一剧之本

    2、掌握:剧本是电影创作的基础

    第一部分  上编 造型——用画面写作

    第一章   影视剧本是叙事和造型的结合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剧本与电影、小说、戏剧相比较属于视觉造型艺术。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影视剧本是叙事和造型结合的艺术。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掌握:视觉造型性的画面语言、画面的造型功能和叙事功能

    2、熟练掌握:电影属于“视觉造型性”的艺术

    第二章   影视剧本是画面和声音的结合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电影中的画面和声音的重要性。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并掌握剧本是画面和声音结合的艺术。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领会:有声电影的诞生

    2、掌握:电影中声音三个方面与具体表现

    3、熟练掌握:“声画分立”原则与依剧

    第三章   影视剧本是时间和空间的结合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电影是时间和空间结合的艺术。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电影时空观的状态、分类和涵义。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掌握:影视是时空结合的样式、分类和三个涵义,影视的新时空

    2、熟练掌握:影视是时空结合的艺术,电影时空观念的转变阶段

    第四章  蒙太奇思维是影视剧作的构思和形式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电影蒙太奇思维在影视剧作中的运用。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蒙太奇思维是影视剧作的构思和形式。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领会:蒙太奇学派,长镜头

    2、掌握:电影和戏剧的三个不同点,“蒙太奇思维”,

    3、熟练掌握:蒙太奇的的分类与特征,长镜头与蒙太奇电影学派

    第二部分  下编  叙事

    第一章   视觉的主题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剧本主题的概念内容。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视觉的主题”观念。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掌握:主题的概念,“无中生有”,主题的特点, 影视剧的主题,剧本主题的单纯、明确

    2、熟练掌握:主题的表达方式不同

    第二章   视觉的人物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剧本人物的概念内容。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影视剧作中人物的塑造,理解“视觉的人物”概念。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掌握:人物是影视剧作的核心,塑造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第三章   视觉的情节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剧本人物性格的发展塑造和情节点的概念。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并掌握剧本的情节点,掌握“视觉的情节”观念。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领会: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情节、乔治?普罗第、悉德?菲尔德

    2、掌握:情节点,场面,西方现代主义情节特征

    3、熟练掌握:影视剧情节的基础、情节的典型化和提炼

   

    第四章  影视剧作的结构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影视剧作的结构。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并掌握蒙太奇结构与表现技巧。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领会:影视剧作结构的表现技巧,结构的依附性

    2、掌握:结构的能动功能,剧本的蒙太奇结构

    第五章  影视剧作中的语言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影视剧作中的语言。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并掌握影视剧作语言的分类与运用。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领会:“潜台词”、独白、旁白、读不如看

    2、掌握:影视剧作中语言的分类、对话的艺术、叙述性语言

    3、熟练掌握:潜台词的运用方法

    第六章  影视剧的风格样式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影视剧的风格样式。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并掌握影视剧本的风格样式,以法斯宾德《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为例分析影片风格样式。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领会:风格、“风格即人”、《诗学》、“曲径通幽”、“含而不露”、“贵散”、《魂断蓝桥》、《广岛之恋》、《城南旧事》、《天云山传奇》、

    2、掌握:新现实主义创作的六条原则

    3、熟练掌握:戏剧性观念风格样式、法斯宾德《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表现性观念风格样式、纪实性观念分格样式、散文诗观念风格样式

    第七章   再创作——电影改编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电影剧本改编理论技巧。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改编是影视创作的重要来源之一,理解并掌握影视剧本的改编方式与具备条件。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领会:文学形象能否转化为银幕形象、忠实于原作

    2、掌握:改编是电影创作的重要来源之一、电影和文学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电影的改编方式、电影改编者具备的条件

    3、熟练掌握:“创作新的银幕形象”、突破传统的改编理论、话剧改编成电影

    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一)关于“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中有关提法的说明

    在大纲的考核要求中,提出了“领会”、“掌握”、“熟练掌握”等三个能力层次,它们之问是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它们的含义是:

    领会:要求应考者能够记忆本课程中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并能够领会和理解本课程中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熟悉其内容要点和它们之间的区别联系,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出正确的解释、说明和阐述。

    掌握:要求应考者应该掌握的课程中的知识点。如简答一些具体电影剧作构成元素及技巧。

    熟练掌握:要求应考者必须掌握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如剧本写作中“创作新的银幕形象”问题。

    (二)自学教材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电影编剧学》,汪流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年版。

    (三)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课程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内容多、难度大,应考者在自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学习前,应仔细阅读课程大纲的第一部分,了解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熟知课程的基本要求以及本课程与有关课程的联系,使以后的学习能紧紧围绕课程的基本要求。

    2、在阅读某一章教材内容前,应先认真阅读大纲中关于该章的考核知识点、自学要求和考核要求,注意对各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3、阅读教材时,应根据大纲要求,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基本原理必须牢固掌握,在阅读中遇到个别细节问题不清楚,在不影响继续学习的前提下,可暂时搁置。

    4、学完教材的每一章内容后,应认真完成教材中的习题和思考题,这一过程可帮助应考者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所提出的总的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层次,并深刻理解各知识点的考核要求。

    3、对应考者进行辅导时,应以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以考试大纲为依据,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免与考试大纲脱节。

    4、辅导时应对应考者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倡应考者“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提出问题,依靠自己学懂”的学习方法。

    5、辅导时要注意基础、突出重点,要帮助应考者对课程内容建立一个整体的概念,对自学应考者提出的问题,应以启发引导为主。

    6、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应考者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判断和解决问题。

    7、要使应考者了解试题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都存在着不同难度的试题。

    (五)关于命题和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考核要求中,各条细目都是考试的内容,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章节,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

    2、试卷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试题所占的比例大致是:“领会”20%;“掌握”40%;“熟练掌握”为40%。

    3、试题难易程度要合理,可分为四档:易、较易、较难、难,这四档在各份试卷中所占的比例约为2:3:3:2。

    4、本课程考试可能采用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及问答题等类型(见附录)。

    5、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评分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附录  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

    如:下列不属于电影改编者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1)热爱原作            (2)熟悉原作生活

    (3)足够艺术功力        (4)直觉思维

    二、名词解释   如:叙述性语言

    三、简答题     如:所谓视觉造型性的画面语言,包括哪些方面?

    四、问答题

    如:将话剧改编成电影,应注意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二篇:剧本创作大纲

剧本创作大纲

第一章 为银幕写作

电影诞生于1895年,而电影剧本,比电影还要年轻,大概要晚二十五年,至今最多也不过是七十多年的历史。我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电影剧本,是19xx年发表在《东方杂志》上由洪深编写的《申屠氏》。

电影剧本的特点:

一是,因为电影是画面和声音相结合的艺术,因此写电影剧本的人必需掌握视听语言;二是,因为电影是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艺术,因此写电影剧本的人必需具备电影的时空结构意识;而无论是视听结合,还是时空结合,又都离不开电影语言——蒙太奇,因此写电影剧本的人又必需具备蒙太奇思维的能力,即一种作用于视觉和听觉的构思。如果我们掌握并具备了上述这些特点和能力,那么我们就可以做到“为银幕而写作”写出真正的电影剧本来了。

第一节 电影剧本是影片的基础

一部电影是由编剧、导演、演员、摄影、美工、化装、道具、剪辑等许许多多的电影艺术工作者集体创作而成的。但也必须明确:编剧却是第一个接触生活素材的人。电影编剧既是对生活、形象和美的发现者,又是将这三者统一起来的创造者。因为,正是通过他的创造性劳动,将生活变成艺术,把生活素材提炼、构思成为银幕形象。

电影剧作通过对人物性格的描绘和刻画,反映出时代的基本特征,使电影“不仅可以使人们得到娱乐,而且还可以对他们有所裨益,其微妙和复杂的程度并不亚于其他任何艺术形式”。可见,电影剧本之

所以能够上升到“基础”这一新的地位,是由于其自身思想艺术性格的提高,使得影片的质量离不开电影剧本的质量这样一种现实状况所决定的。

虽然一部影片的主要创作者是电影剧本的作者和导演(他领导着整个摄制组的工作),一部影片的成败也往往取决于他们两方面的努力,然而,正如希德·菲尔德所言:一个电影导演可能用一部很好的剧本拍出一部很糟糕的影片,但他绝对不可能用一部糟糕的剧本拍出一部很好的影片。这说明,剧本在电影中所起的正是“基础”的作用。

第二节 电影剧本视觉造型性

电影剧本的第一个写作特点,是它的视觉造型性。写电影剧本,首先要考虑到电影的造型性。所谓视觉造型性,指的是电影剧作者所写的东西必须是看得见的,是能够被表现在银幕上的。电影编剧“必须经常记住这一事实,即他们所写每一句话将来都要以某种视觉的、造型的形式出现在银幕上。因此,他们所写的字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这些描写必须能在外形上表现出来,成为造型的形象”。

所谓视觉造型性的画面语言,是电影特有的表现形式,实际上是指综合了画面的光影、色彩、构图以及镜头剪辑所造成的节奏和情绪冲击力等,因此它显得十分洗练、独特(指具有电影自己的个性)。电影剧本的视觉造型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人物的视觉造型(包括人物的动作造型);场面的选择;环境气氛的渲染和掌握。

电影剧本中的“环境”,即可指社会环境,又可指自然环境。这里所说环境造型是指电影剧本中人物所处的活动场所及自然环境的描写。在电影剧本里必须创造出真实可信和具有表现力的环境气氛来。

第三节 使电影声音成为剧作的元素

电影编剧在重视电影的视觉造型的同时,还应重视对声音的描写,应当善于把两者结合起来。

电影中的声音应包括三个方面:人声、音响和音乐。这三个方面,都是电影剧作者在用文字塑造银幕形象时必须考虑到并处理好的。电影剧作者应使声音成为剧作的元素。

人声主要是指人物语言,另外还有喘息声、呼吸声、以及群众场合中的嘈杂人声、交谈声等等。如果编剧能够考虑到上述种种人声的运用,自然会有助于创造出真实环境中的气氛来。

音响在整个电影声音中是占比重最大的一种,一般来说,它约占声音总和的三分之二,这不仅意味着观众从一部影片中获得的音响艺术感受最多,而且也意味着它所能起到的艺术功能是多方面的。比如为显示环境的真实,火车气笛声把你带进候车室,上课的铃声使你感觉到已置身于教室之中??,创作者往往利用观众的听觉经验,选择具有特征性的音响来充分展示环境空间。

声音中的第三个元素是音乐。音乐是最善于表达人的内心世界和表现节奏的。因此,电影音乐也就成为电影在叙述故事、表现情绪、完成影片节奏等方面的有力手段。电影音乐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是故事内的音乐,二是画面空间外的音乐,又称表现性音乐,或假定性音乐,具体来说,这类音乐不是画面中的人物发出的,而属于画面外的音乐。

第四节 电影剧本的时空结构

一、 电影是时空结合的艺术

空间艺术的表现特点是,画家抓取生活中的瞬间,把空间场面全貌同时托出,但他却不能表现出空间形象的时间流程。而时间艺术的表现特点是,文学家按照时间的推移,将某一事件逐点写出,至于具体场面是什么样的,它的详情细节就需要读者通过想像自己去进行补充了。

二、 电影时空不等于现实时空

像一切叙事性的艺术作品在对生活进行提炼和概括的同时,必然会对现实中的时间进行删节、压缩或延长,对现实中的空间从不同的方位和角度去进行选择、表现和渲染那样,电影中的时空也不可能等同于现实中的时空,所以,有人就将经过电影艺术家重新构造过、在银幕上展现出来的时间和空间叫做“电影的新时空”。

三、 电影里的时空体验

在银幕上表现一个事件的过程性描写往往要短于这一事件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时间,它意味着艺术的取舍原则。同样,当生活中的时间在银幕上被延长和扩展时候,观众也能接受和理解,这是因为影片延长一个动作的时间,意味着电影艺术家要加强这个动作的意义,使之成为最紧最重要的时刻。

电影里的空间,是电影艺术家出于表现内容的需要,通过多角度、多景别、多位移的造型形式所展现的空间。它能使人物和环境得到不同寻常的、富有动作性和感染力的揭示。可见,银幕上展现出来的空间,已是经过电影艺术家对现实空间的选择和构思,使之具有叙事能力和描写能力的空间。

四、 电影如何造成新的时间效果

造成电影新时间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如:1、利用光影的变化。2、季节的变化。3、景色的变化,服饰的更换。4、用更迭地名的方式去表现时间。

五、 时空结构

电影在安排情节的时候,运用时间和空间变化,大体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时空顺序式结构,另一种是时空交错式结构。所谓“时空顺序式结构”就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去组织情节;所谓“时空交错式结构”,就是把时间的顺序打乱,不按照时间的顺序去组织情节。

六、 电影时间的三个含义

一是放映时间,二是表现时间,三是观众心理感受时间。

第五节 蒙太奇思维是电影剧作的构思和形式

一、 编剧应向导演提供运用电影思维写作的电视剧本

1、 用准确的视觉造型动作,构成电影特有的感情冲击力。

2、 把摄影机纳入剧作构思。

二、 电影剧本是供拍摄用的

我们这样强调电影剧本的可拍性,而不强调它的可读性,是否会排斥电影剧本的叙事性呢?我们以为,叙事性不等于可读性。所谓电影剧本的叙事性,应指它指导文学长期积累起来的一整套叙述故事、构筑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汲取到电影中来。但是,当它进入电影剧本一旦和造型性结合之后,就已变成电影的叙事,它适宜于拍摄,而不适宜于阅读了。

第二章 素材 ·题材 ·主题

第一节 素材

生活素材的来源有两条路径:一是自身生活的积累,二是搜集素材。

一、 生活积累:从日积月累的生活素材中提炼主题、塑造人物、安排情节、选择细节等等,就不致捉襟见肘,相反会得心应手,因为它顺其自然,合乎创作规律。

二、 素材搜集:电影剧作者必须写他非常了解和有深切感受的生活。即便对不熟悉的生活,也只有在真正熟悉了并且如同自己的亲自经历般成为自己血肉的一部分时,才能写得栩栩如生、真实可信。否则,很可能只搞出一些宣传品。

三、 素材与电影思维:电影剧作者注意那些能通过电影手段体现在银幕上的素材,其中包括形象的可视性、动作的运动性以及细节、节奏、色调等等因素。电影剧作者必须懂得,电影文学剧本道德不是靠文字的魅力来打动读者,而是要充分考虑到如何通过电影手段来感染观众。要做到这一点,电影剧作者必须具有运用电影思维来选择素材的能力,知道哪些素材在银幕上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第二节 题材

一、 题材的时代感:电影的本性决定了电影是切近现实、贴近生活的一种艺术。

二、 题材与现代性:如果说,题材的时代感主要反映在未来电影剧本的内容方面,现代性则主要体现为对题材处理的剧作技巧、方法和手法上。

第三节主题

一、 主题是什么:“主题是一个为各种艺术所共有的概念。人类的每种想法都可以成为作品的主题,电影像其他的艺术一样,对主题的选择是没有限制的。惟一的问题是它对于观众是否有价值。”“如果作为电影剧本的基础的主题思想是模糊不清的,那么剧本就必然要失败。”

二、主题从何处来:主题是从作者的体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可是它蓄积在他的印象里还未形成,当它要求用形象来体现时,它会在作者心中唤起一种欲望——赋予它一个形式。深刻思想的获得,主要不是取决于电影剧作者的写作经验与技巧,而是由他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以及他的品格决定的。

三、主题思想的电影体现:通常一部影片由剧作的两大部分构成:一部分为叙事系统,另一部分为声画系统。完美的优秀影片不仅内容与形式是统一的、和谐的、完整的,它的电影形式的两个系统——叙事与声画也是高度统一的。主题思想在上述条件下的体现才可能是完美的体现,造成叙事、造型与主题思想达到浑然一体,天衣无缝。一般说来,电影的主题思想是通过电影的艺术形象来体现的,也可以说有多种多样的渠道和叙事与声画造型统一的渠道。

第三章 写人——电影剧作艺术的核心

在具体的剧本写作实践中,主题的体现和深化往往是同作者对人物性格的发现和刻画水乳交融地联系在一起的。

电影剧本所描绘的艺术形象,主要由人物和环境两部分组成。所谓环境,主要是指由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人情关系所造成的特定的社会环境(包括与人物生活有关联的自然环境);所谓人物,则是指被这一社会环境中诸般现实矛盾以及种种特殊生活形式所制约的有血有肉的性格。

第一节 人物性格的发现与构成

一、 性格魅力:现实视角和审美视角的交相融汇

性格的刻画,贵在独具慧眼的发现,贵在透过“这一个”揭示出时代、社会、人生脉搏的跳动,给人以某种思想的启迪。电影剧作所不同于其他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地方仅仅在于,它是用电影诉诸视听的特殊艺术手段来塑造性格的。

二、性格深度:个性化与典型性的和谐一致

从“人学”的角度来探讨,艺术中性格的美,主要发轫于它反映现实矛盾的无限多样性和对于“人的本质”的独特发现。

电影剧作中性格刻画的艺术意义集中体现为,它既不是从属于情节的“木偶”,也不是“按图索骥”的主题符号,而是对于活生生的现实关系、现实矛盾的形象再现。

第二节 人物设置与剧作构思

一、 主要人物:剧作构思中主要人物的确立,有两个基本的要素:其一,它是剧作者对生活的形象发现,是以深厚、坚实的生活积累为基础的。其二,主要人物必然处在剧本所描绘的各种现实矛盾的焦点上,是艺术提炼生活的结晶,体现为社会因素与美学因素的统一。就是说,既注重把主要人物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来展开描绘,又不忽略性格是艺术美的独特凝聚。

二、 次要人物:次要人物不可缺少的艺术意义在于,在整个剧作的形象系列里,他们并不是消极地作为构成主人公生活环境的点缀,而是积极地参与到情节的运动(或情节的网络)中去,或者从多方面烘托出主人公生活环境的时代特征,或者从某一侧面开掘下去,揭示出某种生活的本质意义来。

三、 群像:出于特定的生活题材的启示,剧作者有时需要用群像式的人物设置和剧作构思来刻画艺术形象,以扇面式展开的生活真实提示社会矛盾,呈现出现实脉搏的跳动。在多数情况下,这类群像式的结构还是有主次关系的,其中的核心人物(或着笔较多的人物)仍然属于这个群体,离开这个群体则不能显示其本来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第三节 刻画性格的艺术方法和手段

一、 性格与动作描写:构成情节的基本元素是动作。动作,细分起来则包括:行为动作、心理动作、语言动作(又含有“潜台词”)等。

二、 性格与心理描写:性格真正魅力来自对人物内心世界发掘的深度。这是需要借助银幕上心理描写的多种可能性才能实现的。

三、 性格的艺术对比:任何性格在电影剧本的整体艺术结构里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从特定的人与人的关系入手,把不同的性格予以艺术对比,这是突出主人公鲜明的个性特征的重要艺术。1、从现实关系的横断面(即横向运动)上进行性格的艺术对比。2、从现实关系的纵剖面(即纵向运动)上进行性格的艺术对比。

四、 为表演留下创造的空间:如果考虑到演员的创造(特别是富有才华的演员的创造),那么,当我们下笔写剧本时,很自然会注意“留白”——真正来自生活的艺术创造,应当在细节的选择、提炼和设置上,更多费些神思和推敲留下更丰富的潜台词,让情节更单纯、更凝练些,也在剧本的风格、样式方面做出大胆的探索。

第四章 电影剧作的情节

第一节 情节简述

一、 什么是情节: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

二、 情节观念的演变。

三、 故事与情节:故事是直接的现实,情节是经过作者加工过的现实,它们都是来源于生活。因此,对电影编剧说来,情节可以编撰、虚构,但决不允许脱离人物性格,脱离生活去胡编乱造。

第二节 情节的基础:矛盾冲突

一、 个人与时代的矛盾冲突;

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

三、人物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

第三节 情节线及情节的松散性

一、 简单情节线与复杂情节线:一般说来,电影剧本中的情节线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简单情节线,一种是复杂情节线。简单情节线是指全剧从头到尾只有一条贯串始终的情节线,没有副线,没有第二

条、第三条乃至多条平行展开的情节线。

二、情节的线与点:不论简单情节线或复杂情节线,电影剧作都要求情节线是“粗线条”的。所谓“粗线条”,就是说在主要情节线上要有几个基点,犹如几根花岗岩柱子支撑大厦一样,支撑着情节线和整个剧本。

三、松散性情节。

第四节 现代派电影情节及其回归传统

第五章 电影剧作的结构

第一节 结构的一般原则

一、 剧作的结构必须从生活出发:从生活出发并以它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为依据,使剧作的整体安排符合客观的生活真实。

二、剧作的结构必须服从于主题的需要:结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塑造形象和突出主题,作品的主题必然地对结构起着主导的作用。

三、剧作的结构必须服从于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必须在矛盾冲突中紧紧围绕着对典型形象的塑造,即紧紧围绕着人物性格本身及其相互间的冲突去安排剧作的总体结构。

四、剧作结构要剧情引人入胜:电影剧作引人入胜的力量主要来自它的内部和深层,即它所反映的生活内容逼真性和它塑造的形象的具体性和典型性。 五、忧伤结构应该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整体:剧作结构的完整和统一,主要表现在通过蒙太奇思维和一系列结构手段,将剧作的内容安排得匀称、齐整而在次序,使各个部分之间紧密关联并能够相互依赖、彼此照应。使整个剧作成为剪裁得当、布局合理、线索分明、层次清晰的艺术整体。

六、剧作的结构必须借助于蒙太奇构思:所谓蒙太奇构思,就是对时空关系的特殊构思方式和对画面、声音的运动做出独特的形象的构思方式。

第二节 剧作结构的表现形态

一、 传统的剧作结构:传统结构的三个主要特征:一个是戏剧情节的贯串性,一个是时空顺序性,再一个是整体布局的严谨性。

二、非传统的剧作结构:非传统的剧作结构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它包括着小况式结构、散文式结构、心理结构、时空交错结构以及“生活流”、“意识流”等多种非戏剧式的结构形式,因而,可以将它视为一个结构群体。

第三节 剧作结构的基本要素

一、 剧作结构中的开端部:剧作的主要事件的起始,主要人物的出现和主要矛盾的显露,就构成了结构的开端部;

二、 剧作结构中的发展部:发展部是剧作结构中最主要的部分,所占篇幅也最多。性格的不断发展和形成,矛盾的不断推进和冲突的不断加剧,形成了发展部的主要内容。

三、剧作结构中的高潮部:对于传统结构来说,高潮部是剧作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是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和顶点,是主要人物性格塑造完成的关键时刻,也是剧作中主要悬念得以解决的时刻。

四、剧作结构中的结局部:在传统结构中,当高潮过去之后,主要矛盾和主要悬念的最终解决,主要人物性格的最后完成,使剧作终于出现了一种平衡和稳定,这便构成了结局部。

第四节 剧作结构的表现技巧

一、 充分地运用艺术的对比;二、充分地运用艺术上的重复;三、充分地重视视点的确立。

第六章 电影剧作中的语言

第一节 叙述性语言及其特性

一、 具像性;二、综合性。

第二节 电影对话的艺术

所谓对话即指剧作中两个或两个以上角色之间用于交流的话语,它是电影有声语言的主体。

一、 电影对话的观念:提高电影剧本的写作质量的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便是建立起有别于话剧台词的电影对话观念。而这一点今天越来越成为电影创作者们的共识。

二、电影对话的剧作功能:电影对话是人类的口头语言在电影的口头语言在电影艺术中再现。现实生活中口头语言所具有的叙述作用、有达思想情感的作用和客观上揭示话语发出者的思想,性格的作用,在电影对话里则体现为交待说明、推进剧情和塑造人物性格这三大剧作功能。

五、电影对话的基本规律和方法:1、特定的人物格;2、特定的人物关系;3、特定的情境;4、潜台词。

第三节 对话以外的话语

一、旁白。所谓旁白,即指以画外音形式出现的解说性语言。旁白的特性及其剧作功能。(1)在剧情展开之前对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社会和时代的背景作简要的说明,(2)在剧情作大幅度时空跳跃的时候,对删除的事件过程作简短的叙述说明,起过渡性联接作用。(3)介绍人物。(4)对剧情发表点评。

二、旁白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旁白仅是电影剧作结构的一种辅助手段,它只起“粘合剂”的作用,绝不能把它当作代替银幕动作的基本材料使用。

三、 独白。所谓独白,指导以画外音形式出现的剧中人物的内心独白。它只能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呈现。

第七章 再创作——电影改编

第一节 改编是电影创作的重要来源之一

关于改编是电影创作的重要来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中外电影发展的历史中求证到以下三种情况:一是电影改编的历史长;二是改编影片的数量多;三是改编影片的质量高。

第二节 文学形象能否转化为银幕形象

第三节 电影和文学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

一、电影用镜头构成银幕形象,文学用语言构成文字形象。在改编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从小说到电影,必须使小说的叙事内容在进入电影后,都赋予逼真、具体的视觉造型特征。

2、 由于文学形象是联想性和感受性的,而电影形象则是直接性和体验性的,因此,文学中的象征和比喻不宜直接转化为银幕形象。

3、 小说善于用一种复杂的方式处理人物的思想观点,因此它除了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去表现外,还可以直接去探索人物的意识活动。

4、 电影发展至今天,已经可以用“闪回”手法构成的“内心时空”,使得影片中的心理分析有所突破。

二、 小说、电影、不同的叙述形态

这首先表现在,小说有时需要让动作停顿下来进行描写、电影却必须动作不停地进行下去。其次,电影虽然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双重特征,但它不只是在时间上展开,而是以空间表现力征服观众的。因此,改编者必须充分意识到电影的空间表现力所具有的那种直接的感情冲击力。再次,作家写小说不一定会有很强的空间意识,而电影改编者恰恰需要在空间构思方面予以补充。

第四节 电影改编的几种方式

一、 移植、二、节选、三、浓缩、四、取意、五、变通取意、六、复合。

西方电影的改编方式分为上述六种,在我国,主要是三种:一、忠实于原著精神基础上的创造。二、忠实于原著文字语言的改编(也被称为“描红式”的改编)。三、最不忠实于原著的改编。

第五节 忠实于原著精神基础上的创造

第六节 关于将话剧改编成电影

第七节 电影改编理论要突破

第八节 电影改编者必须具备的几个条件

第一、要热爱原作;第二、改编者如果仅仅是出于激情而热爱原作,但对原作中所描写的生活并不熟悉,而又要着手去改编,那么,仍然是改编不好的。第三、要有足够的艺术功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