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论文格式 机电一体化

首钢工学院成教学院

姓名:   周航宇             年级: 10               专业:机电一体化        

日期:   20##0530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1、明确研究方向,选定论文题目。论文题目一经审定,不得随意变更。

2、调查研究,搜集并整理资料。根据自己的选题,有目的地收集资料,采集数据,力求翔实并将收集的资料随时记录,注明出处。

3、撰写论文写作提纲。论文提纲是整个论文的主体框架,要层次分明,结构紧凑,提纲不宜过于简单,一般应列至二级标题,并写明各部分的基本要点和欲采用的资料内容及出处。

4、撰写论文初稿。论文提纲经指导教师审定后及开始撰写论文初稿,如需修改和增补,应及时与指导教师联系,取得一致意见。

5、反复修改初稿,完成毕业论文。结合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实际,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从理论上、实践上进行探索、研究。

6、论文观点正确,重点突出,数据真实。论点和论据有说服力,并能提出有价值的见解,结构严谨、条理清楚、文字通顺简练,篇幅不少于8000字。

7、经指导教师同意,论文定稿后,用统一规格的稿纸写清楚。款式规范、字体端正、工整,加上统一的封面,装订成册。按时限要求递交论文。

                            

指导老师:

目  录

内容摘要…………………………………………………………………………………………3

正文………………………………………………………………………………………………4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结构组成…………………………………………………4

    1、机电一体化系统组成………………………………………………………………… 4

2、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  ………………………………………………………………4

二、中国机电一体化的主要应用领域………………………………………………………5

1、数控机床  ………………………………………………………………………………5

2、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6

3、柔性制造系统(FMS) …………………………………………………………………10

4、工业机器人 ……………………………………………………………………………11

三、中国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11

    1、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过程………………………………………………………………11

2、我国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前景…………………………………………………………12

结束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词 …………………………………………………………………………………………15

中国机电的应用与发展

                                                                                             

                                        周航宇

【内容摘要】

机电一体化是一种复合技术,是机械技术与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互相渗透的产物,是机电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日本企业界在1970年左右最早提出“机电一体化技术”这一概念,其结合应用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于一体。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一门综合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伺服传动技术和机械技术等交叉的系统技术,目前正向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方向发展,应用范围愈来愈广。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机械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机械工程技术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成就十分辉煌。不仅对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世界技术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文章简述了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结构组成和主要应用领域,并指出其在中国发展趋势。

【关键词】  中国机电  机电一体化  发展趋势  前景


【正文】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 决定了工程领域的技术革命与改造。在机械工程领域, 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结构组成

 1、机电一体化系统组成

  机械本体:包括机架、机械连接、机械传动等,它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起着支撑系统中其他功能单元、传递运动和动力的作用。与纯粹的机械产品相比,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技术性能得到提高、功能得到增强,这就要求机械本体在机械结构、材料、加工工艺性以及几何尺寸等方面能够与之相适应,具有高效、多功能、可靠和节能、小型、轻量、美观的特点。

  检测传感部分:包括各种传感器及其信号检测电路,机电一体化实验,其作用就是检测机电一体化系统工作过程中本身和外界环境有关参量的变化,并将信息传递给电子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根据检查到的信息向执行器发出相应的控制。

  电子控制单元:又称ECU(ElectricalControlUnit),是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核心,负责将来自各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和外部输入命令进行集中、存储、计算、分析,根据信息处理结果,按照一定的程度和节奏发出相应的指令,控制整个系统有目的地进行。

执行器:它的作用是根据电子控制单元的指令驱动机械部件的运动。执行器是运动部件,通常采用电力驱动、气压驱动和液压驱动等几种方式。

动力源:是机电一体化产品能量供应部分,其作用是按照系统控制要求向机械系统提供能量和动力使系统正常运行。提供能量的方式包括电能、气能和液压能,以电能为主。

  2、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

        机械本体技术:机械本体必须从改善性能、减轻质量和提高精度等几方面考虑。现代机械产品一般都是以钢铁材料为主,为了减轻质量除了在结构上加以改进,还应考虑利用非金属复合材料。只有机械本体减轻了重量,才有可能实现驱动系统的小型化,进而在控制方面改善快速响应特性,减少能量消耗,提高效率。

传感技术:传感器的问题集中在提高可靠性、灵敏度和精确度方面,提高可靠性与防干扰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避免电干扰,目前 有采用光纤电缆传感器的趋势。对外部信息传感器来说,目前主要发展非接触型检测技术。

信息处理技术:机电一体化与微电子学的显著进步、信息处理设备(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的普及应用紧密相连。为进一步发展机电一体化,必须提高信息处理设备的可靠性,包括模/数转换设备的可靠性和分时处理的输入输出的可靠性,进而提高处理速度,并解决抗干扰及标准化问题。

驱动技术:电机作为驱动机构已被广泛采用,但在快速响应和效率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正在积极发展内部装有编码器的电机以及控制专用组件-传感器-电机三位一体的伺服驱动单元。

接口技术:为了与计算机进行通信,必须使数据传递的格式标准化、规格化。接口采用同一标准规格不仅有利于信息传递和维修,而且可以简化设计。目前,技术人员正致低成本、高速串行的接口,来解决信号电缆非接触化、光导纤维以及光藕器的大容量化、小型化、标准化等问题。

软件技术:软件与硬件必须协调一致地发展。为了减少软件的研制成本,提高生产维修的效率,要逐步推行软件标准化,包括程序标准化、程序模块化、软件程序的固化、推

行软件工程等。

中国机电一体化的主要应用领域

1、数控机床

数控机床及相应的数控技术经过40 年的发展,在结构、功能、操作和控制精度上都有迅速提高,具体表现在: ⑴、总线式、模块化、紧凑型的结构,即采用多C PU、多主总线的体系结构。⑵、开放性设计,即硬件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具有层次性、兼容性、符合接口标准,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益。⑶、W O P技术和智能化。系统能提供面向车间的编程技术和实现二、三维加工过程的动态仿真,并引入在线诊断、模糊控制等智能机制。⑷、大容量存储器的应用和软件的模块化设计,不仅丰富了数控功能,同时也加强了CN C系统的控制功能。⑸、能实现多过程、多通道控制,即具有一台机床同时完成多个独立加工任务或控制多台和多种机床的能力,并将刀具破损检测、物料搬运、机械手等控制都集成到系统中去。⑹、系统的多级网络功能,加强了系统组合及构成复杂加工系统的能力。⑺、以单板、单片机作为控制机,加上专用芯片及模板组成结构紧凑的数控装置。

   2、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Making System,简称CIMS)又称计算机综合制造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集成化的全局效应更为明显。在产品生命周期中,各项作业都已有了其相应的计算机辅助系统,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CAPP)、计算机辅助测试(CAT)、计算机辅助质量控制(CAQ)等。这些单项技术“CAX”原来都是生产作业上的“自动化孤岛”,单纯地追求每一单项技术上的最优化,不一定能够达到企业的总目标——缩短产品设计时间、降低产品的成本和价格、改善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质量以提高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就是将技术上的各个单项信息处理和制造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如MRP-Ⅱ等)集成在一起,将产品生命周期中所有的有关功能,包括设计、制造、管理、市场等的信息处理全部予以集成。其关键是建立统一的全局产品数据模型和数据管理及共享的机制,以保证正确的信息在正确的时刻以正确的方式传到所需的地方。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方向是支持“并行工程”,即力图使那些为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服务的专家尽早地并行工作,从而使全局优化并缩短产品开发周期。 CIMS是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的缩写,意思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CIMS是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的发展而产生的。CIMS是在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与制造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技术把分散在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各种孤立的自动化子系统有机地集成起来,形成适用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实现整体效益的集成化和智能化制造系统。集成化反映了自动化的广度,它把系统的范围扩展到了市场预测、产品设计、加工制造、检验、销售及售后服务等的全过程。智能化则体现了自动化的深度,它不仅涉及物资流控制的传统体力劳动自动化,还包括信息流控制的脑力劳动的自动化。

当前,我国的CIMS已经改变为“现代集成制造(Contemporary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与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ontemporary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它已在广度与深度上拓展了原CIM/CIMS的内涵。其中,“现代”的含义是计算机化、信息化、智能化。“集成”有更广泛的内容,它包括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及企业间集成等3个阶段的集成优化;CIMS有关技术的集成优化及各类人员的集成优化等。CIMS不仅仅把技术系统和经营生产系统集成在一起,而且把人(人的思想、理念及智能)也集成在一起,使整个企业的工作流程、物流和信息流都保持通畅和相互有机联系,所以,CIMS是人、经营和技术三者集成的产物。

(一)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体系结构

CIMS体系结构是用来描述研究对象整个系统的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和层次结构,从大系统理论角度研究,将整个研究对象分为几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相对独立自治、分布存在、并发运行和驱动等。我们可以从功能结构和逻辑结构来认识CIMS体系结构。从功能层方面分析,CIMS大致可以分为6层:生产/制造系统,硬事务处理系统,技术设计系统,软事务处理系统,信息服务系统,决策管理系统。

(二)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效益评价

CIMS是企业管理运作的一种手段,是一种战略思想的应用,其初期投资大,涉及面广,资金回笼周期长,短期内很难见到效益,因此,在对CIMS作效益评价时不能单凭货币标准来衡量其效益,要多方面综合考虑其效益指标。所谓综合效益指CIMS系统对企业和社会所能带来的各种效益。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理解。

⑴ 应用CIMS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为企业带来的利润,为国家增加国民收入所做出的贡献。

⑵ 应用CIMS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对企业实现经营战略所做出的贡献;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技术进步所做的贡献。

⑶ 为提高整个企业员工的素质和技术水平做的贡献。

⑷ 为节约天然资源所做出的贡献。

⑸ 通过应用和推广CIMS技术,为国家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产业,提高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所做的贡献。

(三)     现代集成制造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在探讨现代集成制造技术未来发展趋势之前,首先应该了解一下当前现代制造业和制造企业的特征,它们是推动现代制造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

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支持,以满足制造业市场需求和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的,现代集成制造技术未来将突出以下9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⑴  以“数字化”为发展核心

未来世界,“数字化”将势不可挡。“数字化”不仅是“信息化”发展的核心,而且也是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核心。信息的“数字化”处理同“模拟化”处理相比,有着3个不可比拟的优点,即信息精确、信息安全、信息容量大。

  数字化制造就是指制造领域的数字化,它是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管理科学的交叉、融和、发展与应用的结果,也是制造企业、制造系统与生产过程、生产系统不断实现数字化的必然趋势。其包含了3大部分:以设计为中心的数字制造,以控制为中心的数字制造和以管理为中心的数字制造。

  对制造设备而言,其控制参数均为数字化信号。对制造企业而言,各种信息(如图形、数据、知识、技能等)均以数字形式,通过网络在企业内传递,这样有利于迅速收集资料信息,以便根据市场信息,在虚拟现实、快速原型、数据库、多媒体等多种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对产品信息、工艺信息与资源信息进行分析、规划与重组,实现对产品设计和产品功能的仿真,对加工过程与生产组织过程的仿真,或完成原型制造,从而实现生产过程的快速重组与对市场的快速响应,以满足客户化要求。对全球制造业而言,用户借助网络发布信息,各类企业通过网络,根据需求,应用电子商务,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动态联盟,迅速协同设计与制造出相应的产品。这样在数字制造环境下,在广泛领域乃至跨地区、跨国界形成一个数字化组成的网,企业、车间、设备、员工、经销商乃至有关市场均可成为网上的一个“结点”,在研究、设计、制造、销售、服务的过程中,彼此交互,围绕产品所赋予的数字信息,成为驱动制造业活动的最活跃的因素

⑵ “精密化”将成为发展的关键

所谓“精密化”,一方面是指对产品、零件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指对产品、零件的加工精度要求越来越高。“精”是指加工精度及其发展,精密加工,细微加工,纳米加工等。

⑶ 突出“极端条件”,是发展的焦点

极端条件,就是指在极端条件下工作的或者有极端要求的产品,从而也是指这类产品的制造技术有“极”的要求。在高温、高压、高湿、强磁场、强腐蚀等条件下工作的,或有高硬度、大弹性等要求的,或在几何形体上极大、极小、极厚、极薄、奇形怪状的。显然,这些产品都是科技前沿的产品。其中之一就是“微机电系统”(MEMS)。可以说,“极”是前沿科技或前沿科技产品发展的一个焦点。

⑷ 以“自动化”技术为发展前提

这是所讲的“自动化”就是减轻人的劳动,强化、延伸、取代人的有关劳动的技术或手段。自动化总是伴随有关机械或工具来实现的。可以说,机械是一切技术的载体,也是自动化技术的载体。

“自动化”从自动控制、自动调节、自动补偿、自动辨识等发展到自学习、自组织、自维护、自修复等更高的自动化水平。而且今天自动控制的内涵与水平已远非昔比,控制理论、控制技术、控制系统、控制元件等都有了极大的发展。制造业发展的自动化不但极大地解放了人的体力劳动,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有效地提高了脑力劳动,解放了人部分的脑力劳动。因此,自动化将是现代集成制造技术发展的前提条件。

    ⑸ 以“集成化”为发展的方法

“集成化”,一是技术的集成,二是管理的集成,三是技术与管理的集成;其本质是知识的集成,亦即知识表现形式的集成。如前所述,现代集成制造技术就是制造技术、信息技术、管理科学与有关科学技术的集成。“集成”就是“交叉”,就是“杂交”,就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⑹ 以“网络化”为发展道路

“网络化”是现代集成制造技术发展的必由之路,制造业走向整体化、有序化,这同人类社会发展是同步的。制造技术的网络化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是生产组织变革的需要,二是生产技术发展的可能。这是因为制造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多方的压力,采购成本不断提高,产品更新速度加快,市场需求不断变化,迅速发展,全球制造所带来的冲击日益加强等。企业要避免传统生产组织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必须在生产组织上实行某种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利用网络,在产品设计、制造与生产管理等活动乃至企业整个业务流程中充分享用有关资源,即快速调集、有机整合与高效利用有关制造资源。与此同时,这必然导致制造过程与组织的分散化、网络化,使企业必须集中力量在自己最有竞争力的核心业务上。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生产技术发展到可以使这种变革的需要成为可能。

⑺ “智能化”是CIMS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

制造技术的智能化是制造技术发展的前景。智能化制造模式的基础是智能制造系统,智能制造系统既是智能和技术的集成而形成的应用环境,也是智能制造模式的载体。

⑻ “绿色”是CIMS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绿色”是从环境保护领域中引用来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必将走向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人与人类社会本质上也是自然世界的一个部分,部分不能脱离整体,更不能对抗与破坏整体。因此,人类必须从各方面促使人与人类社会同自然界和谐一致,制造技术也不能例外。

制造业的产品从构思开始,到设计阶段、制造阶段、销售阶段、使用与维修阶段,直到回收阶段、再制造阶段,都必须充分考虑环境保护。所谓环境保护是广义的,不仅要保护自然环境,还要保护社会环境、生产环境,保护生产者的身心健康。在此前提下,还必须制造出价廉、物美、供货期短、售后服务好的产品。作为“绿色”制造,产品还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是艺术品,以与用户的生产、工作、生活环境相适应,给人以高尚的精神享受,体现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环境文明的高度交融。每发展与采用一项新技术时,应站在哲学的高度,慎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即必须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考虑环境文明。制造必然要走向“绿色”制造。

⑼ 以CIMS的标准化为基础

在制造业向全球化、网络化、集成化和智能化发展的过程中,标准化技术(STEP、EDI和P-LIB等)已显得愈来愈重要。它是信息集成、功能集成、过程集成和企业集成的基础。

3、柔性制造系统(FMS)

柔性制造系统(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是由两台或两台以上加工中心或数控机床组成,并在加工自动化的基础上实现物料流和信息流的自动化,其基本组成部分有:自动化加工设备,工件储运系统,刀具储运系统,多层计算机控制系统等。

⑴  自动化加工设备 

组成FMS的自动化加工设备有数控机床、加工中心、车削中心等,也可能是柔性制造单元。这些加工设备都是计算机控制的,加工零件的改变一般只需要改变数控程序,因而具有很高的柔性。自动化加工设备是自动化制造系统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设备。

⑵  工件储运系统 

FMS工件储运系统由工件库、工件运输设备和更换装置等组成。工件库包括自动化立体仓库和托盘(工件)缓冲站。工件运输设备包括各种传送带、运输小车、机器人或机械手等。工件更换装置包括各种机器人或机械手、托盘交换装置等。

⑶  刀具储运系统 

FMS的刀具储运系统由刀具库、刀具输送装置和交换机构等组成。刀具库有中央刀库和机床刀库。刀具输送装置有不同形式的运输小车、机器人或机械手。刀具交换装置通常是指机床上的换刀机构,如换刀机械手。

⑷  辅助设备 

FMS可以根据生产需要配置辅助设备。辅助设备一般包括:①自动清洗工作站;②自动去毛刺设备;③自动测量设备;④集中切屑运输系统;⑤集中冷却润滑系统等。

⑸  多层计算机控制系统 

FMS的控制系统采用三级控制,分别是单元控制级、工作站控制级、设备控制级。图1就是一个FMS控制系统实例,系统包括自动导向小车(AGV)、TH6350卧式加工中心、XH714A立式加工中心和仓储设备等。

4、工业机器人

第1代机器人亦称示教再现机器人,它们只能根据示教进行重复运动,对工作环境和作业对象的变化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第2代机器人带有各种先进的传感元件,能获取作业环境和操作对象的简单信息,通过计算机处理、分析,做出一定的判断,对动作进行反馈控制,表现出低级智能,已开始走向实用化;第3代机器人即智能机器人,具有多种感知功能,可进行复杂的逻辑思维、判断和决策,在作业环境中独立行动,与第5代计算机关系密切。

中国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1、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过程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初级阶段,20 世纪60 年代以前为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那时,研制和开发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自发状态。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发展,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

蓬勃发展阶段,20 世纪70—80 年代为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这个时期的特点是:mechatronics 一词首先在日本被普遍接受,大约到20 世纪80 年代末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比较广泛的承认;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得到了极大发展;各国均开始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给予很大的关注和支持。

智能化阶段20 世纪90 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另一方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及光纤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这些研究,使机电一体化进一步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逐渐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2、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前景

由于机电一体化是电子、机械、工程、光学等多学科交叉技术的成果,未来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将会更加的深化和进步,我国机电一体化将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1)智能化

智能化是机电一体化与传统机械自动化的主要区别之一,也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方向。近几年,处理器速度的提高和微机的高性能化、传感器系统的集成化与智能化为嵌入智能控制算法创造了条件,有力地推动着机电一体化产品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智能机电一体化产品可以模拟人类智能,具有某种程度的判断推理、逻辑思维和自主决策能力,从而取代制造工程中人的部分脑力劳动。

   (2)系统化

系统化的表现特征之一就是系统体系结构进一步采用开放式和模式化的总线结构。系统可以灵活组态,进行任意的剪裁和组合,同时寻求实现多子系统协调控制和综合管理。表现特征之二是通信功能大大加强,一般除R S232等常用通信方式外,实现远程及多系统通信联网需要的局部网络正逐渐被采用。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更加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如何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以人的智能、情感、人性显得越来越重要。机电一体化产品还可根据一些生物体优良的构造研究某种新型机体,使其向着生物系统化方向发展。

(3)微型化

   微型机电一体化系统高度融合了微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和软件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国外称微电子机械系统的几何尺寸一般不超过1cm 3,并正向微米、纳米级方向发展。由于微机电一体化系统具有体积小、耗能小、运动灵活等特点,可进入一般机械无法进入的空间并易于进行精细操作,故在生物医学、航空航天、信息技术、工农业乃至国防等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利用半导体器件制造过程中的蚀刻技术,在实验室中已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

(4)模块化

模块化也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一个发展趋势,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信息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事,它需要制订一系列标准,以便各部件、单元的匹配和接口。机电一体化产品生产企业可利用标准单元迅速开发新产品,同时也可以不

断扩大生产规模。

(5)网络化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机电一体化有重大影响,使其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种类很多,面向网络的方式也不同。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

(6)绿色化

工业的发达使人们物质丰富、生活舒适的同时也使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于是绿色产品应运而生。绿色化是时代的趋势,其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生态环境无危害或危害极小,资源利用率极高。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时能回收利用。绿色制造业是现代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是众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它促使机械工业发生战略性的变革,使传统的机械设计方法和设计概念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大力发展新一代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改造传统机械设备的要求,而且是推动机械产品更新换代和开辟新领域、发展与振兴机械工业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李运华.机电控制[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2〕芮延年.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王中杰,余章雄,柴天佑.智能控制综述[J].基础自动化,2006(6).

〔4〕章浩,张西良,周士冲.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农机化研究,2006(7).

〔5〕梁俊彦,李玉翔.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科技资讯,2007(9).

                          

致  谢  词


    本毕业论文是在我的指导老师毛老师的细心指导下完成的。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从课题的选择到论文的最终完成,毛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大力的支持。在此,我首先向毛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

其次,我还要感谢和我一起共同经历了三年的学习生活的各位同学。我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从不同的行业工作岗位走到了一起,共同见证了学习的过程。这一切,都将给我留下美好的印象。

最后,我还要感谢在这三年的学习生活中我所有的代课老师,本设计能够顺利的完成,也归功于各位老师的认真负责,使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正是有了他们的帮助和支持,才使我的毕业论文顺利完成,在此向各位任课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三年来的辛勤栽培和教导。

最后要感谢的是我的父母,他们期待的目光、未来的责任和时时可以寻求的慰藉,是我不断进取的力量源泉。

即将结束再次学习的生活,相信等待我的是一片充满机遇、挑战与快乐的天地;也相信我和我的同学们必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更加相信,不朽的民族精神终将引领我们创造新的奇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