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小小说阅读训练

中考小小说阅读指导与演练

[解题指导]

近年来,中考小小说阅读有两点变化值得考生注意:一是注重人文精神的挖掘。各地对命题材料的选取,大都比较注意其内容所蕴涵的教育意义。如:赞美社会的真善美,抒发家庭的人情乐,剖析精神的高尚性等。学生阅读了这样的文章,可谓一举多得,受益匪浅。二是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改变以往不针对学生实际,选取脱离学生阅历的难懂、枯燥的文章,而是选取反映青少年成长历程的文章,这样就使学生读来饶有兴趣,有利于深入理解、完成试题。

阅读和鉴赏小说,必须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理解环境描写和品味艺术特色。下面围绕这几方面简要谈一谈:

一、把握故事情节

把握故事情节,是整体感知的基础,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常见的题型有:(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3)指出这篇小说的高潮部分。解题方法是一读二理三揣摩。在此基础上,弄清文章结构及其特点、人物及其关系、事件及其意义、叙述情节的方法及其作用等等。另外概括小说的主题,还应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一起考虑。

二、分析人物性格

小说的中心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中考这方面的常见题型有:(1)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2)指出人物塑造的方法;(3)评价小说中人物形象。近年来更多的命题方式是“本文中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一个,请说出理由”,意在尊重考生独特的阅读体验。答题时主要从塑造人物的方法入手。通过小说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以及正面和侧面等描写,抓住描写内容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人物性格,还必须把握整个故事情节和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三、理解环境描写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里说的主要是社会环境。常见的题型主要有:(1)指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小说是生活的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生活的影子。这里有一点需要强调,那就是理解小说所描写的环境,一定要从文本出发,不能从既定的标签中去做落实。

四、品味艺术特色

这方面包括品味小说的构思、布局、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阅读时,看它的构思是否新颖巧妙,情节是否跌宕曲折,是否运用了对比、烘托、讽刺、夸张等表现手法,语言朴实、含蓄还是风趣、直白,等等。要仔细揣摩,细心体味,并概括出它们对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或主题思想表现所起的作用。

[拓展演练]

(一)

购买上帝的小男孩

一个才几岁的小男孩捏着1美元硬币,沿街一家一家商店地询问:“请问您这儿有上帝卖吗?”店主们莫名其妙,一个一个地都把他打发走了。

天快黑了,第二十九家商店的店主热情地接待了他。老板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头,满头银发,慈眉善目。他笑眯眯地问男孩:“告诉我,孩子,你买上帝干什么呀?”男孩流着泪告诉老头,他叫邦迪,他要救大人的命。

说到这里,你一定以为这个小男孩是儿子,要救他父亲的命吧?不,他们不是父子关系,但却比父子更亲。小男孩的父母很早就去世了,是被叔叔帕特鲁普抚养大的。叔叔是个建筑工人,前不久从脚手架上摔下来,至今昏迷不醒。医生说,只有上帝才能救他。于是邦迪想,

上帝一定是种非常奇妙的东西,我把上帝买回来,让叔叔吃了,伤就会好。

老头眼圈也湿润了,问:“你有多少钱?”“1美元。”“孩子,上帝的价格正好是1美元。”老头接过硬币,从货架上拿了瓶“上帝之吻”牌饮料:“拿去吧,孩子,你叔叔喝了这瓶上帝,就没事了。”

邦迪喜出望外,将饮料抱在怀里,兴冲冲地回到了医院。一进病房,他就开心的叫嚷道:“叔叔,我把上帝买回来了,你很快就会好起来!”

几天后,一个由世界顶尖医学专家组成的医疗小组来到医院,对帕特鲁普进行会诊。他们采用世界最先进的医疗技术,终于治好了帕特鲁普的伤。

帕特鲁普出院时,看到医疗费账单那个天文数字,差点昏过去。可院方告诉他,有个老头帮他把钱全付了。那个老头是个亿万富翁,从一家跨国公司董事长的位置退下来后,隐居在本市,开了家杂货店打发时光。那个医疗小组就是老头花重金聘来的。

帕特鲁普感动不已,他立即和邦迪去感谢老头,可老头已经把杂货店卖掉,出国旅游去了。

后来,帕特鲁普接到一封信,是那老头写来的,信中说:年轻人。你能有邦迪这个侄子,实在太幸运了,为了救你,他拿1美元到处购买上帝,是他挽救了你的生命,但你一定要永远记住,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

(选自《短小说荟萃》)

[练习题]

1.“医生说,只有上帝才能救他。”医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邦迪是怎么理解的?

2.小男孩沿街一家一家商店去购买上帝,店主们对他是怎样的态度?这说明了什么?

3.从文中摘一句能概括本文主旨的话。

4.你喜欢小男孩,还是那位60多岁的老头?请简要说说理由。

5.根据选文给你的启示,在下面横线上填写3个不同的喻体。

爱是什么?是________,是________,是________。

(二)

驱车从千里之外的省城赶回老家,杨帆直奔县人民医院。

“我母亲得了什么病?严重吗?”他急切地问主治大夫。

大夫看看他说:“胃癌晚期。老人的时间不多了??”

杨帆顿时泪如泉涌。

出了诊室,杨帆立即用手机通知他公司的副手,从今天起由他全权负责公司事务。 杨帆要在母亲最后的日子里陪伴在母亲身边。

父亲早逝,为拉扯他们兄妹四个长大,母亲受尽了千辛万苦。母亲的腹痛是从两年前开始的,杨帆兄妹曾多次要带母亲到省城医院检查,每次母亲都说:“不就是肚子痛吗,检查个啥,吃点药就好了,妈可没那么娇气!”母亲总是这样,生怕拖累儿女,生怕影响儿女们的工作。 杨帆开始守在母亲的病床边。母亲每天都要忍受病痛的折磨,杨帆就想方设法转移母亲的注意力,减轻母亲的痛苦。他跟母亲聊天儿,给母亲讲一些有趣的事情,用单放机让母亲听戏??有一天,他陪母亲闲聊时,母亲忽然笑道“你兄妹四个都读了大学:,你妹妹还到美国读了博士。可妈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得,竟然也过了一辈子。想想真是好笑??”杨帆脑海里立刻跳出一个念头,就对母亲说:“妈,我现在教你认字写字吧!”妈笑了:“教我认字?我都快进棺材的人了,还能学会?”“你能!妈。认字写字很简单的。”

杨帆就找出一张报纸,教母亲认字——他手指着一则新闻标题上的一个字,读:“大。” 母亲微笑着念:“大。”

他手指着另一个字读:“小。”

母亲微笑着念:“小。”

??

病房里所有的人都向这一对母子投来了惊讶、羡慕和赞许的目光。

隔了几天,杨帆还专门买了一个生字本,一支铅笔,手把手地教母亲写字。

母亲写的字歪歪斜斜,可是看起来很祥和,很温馨。

当然,母亲每天最多只能学会几个最简单的字。可是母亲饶有兴趣地让杨帆教她写他们兄妹四人的名字,写那几个字时,满脸都是灿烂的笑容,不像一个身染绝症的人了。

一个月后的一个深夜,母亲突然走了。那个深夜,杨帆太累了,趴在母亲的床边打了个盹儿,醒来时,母亲已悄然走了。

母亲是面带微笑走的。母亲靠在床上,左手拿着生字本,右手握着铅笔。泪眼朦胧的杨帆看到,母亲的生字本上歪歪斜斜地写着这样一些汉字:杨帆杨剑杨静杨玲爱你们。“爱”字前边,母亲涂了好几个黑疙瘩。

母亲最终没有学会写“我”字。 (选自《百花园》)

[练习题]

1.结合文章内容,试给文章拟个标题。

2.文中的杨帆用行动表达了对母亲的孝心,试从文中摘录两个这样的语句。

3.“母亲最终没有学会写‘我’字”这句话颇有深意,试谈谈你的理解。

4.试概括这篇文章所表现的主题。

5.文中的母亲是天下母亲的形象。读完本文,你一定会有很多的感触,那就请你给妈妈写一句简短而有深意的话。

(三) 文具盒

厉劲的北风篦子似的梳刮着裸露的皮肤,英的手背上就有了一道道血口子?? 娘说,女孩子家能识几个字就行了,遭那个罪咋?

英听了,眼泪就扑嗒扑嗒掉下来。常沾泪的那地方便有了印痕,似两片干柳叶。

过年了,乡里分给村里一些市里人捐的衣物,村里再分到户。听到吆喝声,娘带着英去领。

村长的家就是村里办公的地方,只比英的家多一张床和两把一坐就吱吱作响的白茬椅子。

捐物只剩下一双皮鞋、一件半旧的红毛衣和一个塑料文具盒。村长脸上透出难色,说,大妹子,拣一样吧,还有两家哩??

娘就毫不犹豫地抓起那件红毛衣,抖了几抖就往英身上套。

英直往后趔趄,眼光却扎在那个文具盒上。娘说,那物件不挡寒,要它咋? 村长讪讪地笑了,说,这闺女有出息??

娘叹了口气,将毛衣在手里窝来窝去,说,你真憨??

英的眼泪又下来了。娘说,甭哭,依着你还不行吗?

得到这个文具盒,英把它当作宝贝,用布包好,放在枕边,从不往书包里装。没人的时候,她就打开它——就像打开了一个天地:文具盒里有花花绿绿的贴画、课程表,还有一杆漂亮的自动铅笔??拿起自动铅笔,她就觉得自己也是在市里某个明亮、温暖的教室里?? 几年以后,英考上了中专,去市里上学。临上路时,她没忘了将文具盒随身带上。 开学头一天,英拿出文具盒摆在桌上——惟一能和同学一样的,就是这一件了。

同桌的叫丽,家就在市里。看到那个文具盒,丽不屑地一笑。待英掀开它,丽的眼睛就睁大了,那个课程表是她设计的??

丽说,你真爱惜??

英笑了,说,有了这个文具盒,我就不爱哭了。你小时好哭不?

丽不答,脸却红了。她没敢说这个文具盒是为了让妈再买一个更好的而捐出的。当时妈

说这还能用,她就闹,还哭鼻子??

英和丽成了好朋友。临近寒假的一个周末,丽邀英去家里玩。英不去,说,我娘说了,不让我到别人家去。

丽说,我妈妈主要是想见见你??

英就去了。

从丽的家回来,英给家里写了一封信。信里说,娘,我想要一件红毛衣?? (选自《美文精粹》)

[练习题]

1.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你怎么评价小说的主人公“英”?

3.面对红毛衣和文具盒,“母亲”和“英”作出了怎样的选择?你如何理解她们的选择?

4.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5.这篇小说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试举例作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一)1.医生的意思是,小男孩的叔叔没救了。邦迪理解为上帝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东西,能救活他的叔叔。2.作者用对比写出了店主们对小邦迪的两种不同态度,大多数的店主对他不理不睬,把他撵出了店门,只有一家店主热情地接待了他。这说明不少人缺乏爱心。3.“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4.不管喜欢哪一个,都要说出理由。但只能喜欢其中的一个(注意题目中的“更”)。5.夏日的阴凉,浅浅的微笑,母亲轻轻的抚摩

(二)1.母亲的作业2.他跟母亲聊天儿;杨帆还专门买了一个生字本,一支铅笔,手把手地教母亲写字。3.只会写几个字的母亲,却学会了孩子们的名字,可怎么也学不会“我”字。在母亲的心目中潜意识里,一直是把“我”放在最后,塞在最不起眼的角落就是母亲的心啊。

4.、歌颂了伟大无私的母爱5.略

(三)1.村里来了一批城里人捐赠的物资,英毅然选择了一个塑料文具盒,后来,英考上中专,去市里上学,结识了新同学——文具盒的捐赠者丽,她给母亲写信表达了她想要一件红毛衣的愿望。2.当初的“英”心地单纯,一门心思地想通过读书改变现状。希望达成以后,女孩爱美的天性显现出来。3.母亲“毫不犹豫”地看中了红毛衣,英的眼光却“扎在那个文具盒上”。母亲是非常现实的,她对生活已不再抱任何幻想,她的观念也比较陈旧,不主张女孩子读书。英能够毅然选择文具盒,表现出她对现代文明的追求,也正因为这样,她最终走出了大山。4.比喻朴素,富有农村地域特色,切合文章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了主人公生活环境的艰难。5.作者采用的是白描的语言,语言非常简练,甚至连说话人后面的引号都省去了。比如:“英听了,眼泪就扑簌扑簌掉下来。常沾泪的那地方便有了印痕,似两片干柳叶。”用拟声、比喻的手法来写人物的伤心,如在眼前。

中考小小说阅读训练

一只土碗(游 容)

这是在先生家的客厅,青年和李先生相对而坐。

青年西装革履意气风发,从头到脚都是用妙票包装起来的名牌。他的面前摆着一只土碗,碗毫无特色,是在乡下随处可见的那种,做工粗劣,而且还有几个缺口。先生微眯着眼晴,从规则的圆形眼镜片里透出一道专注的目光。先生端着碗,反复端详着,片刻之后,才小心地将碗放下。

“没错,这就是我当初准备花20 万元买下的那只碗。”先生说。

青年呵呵地笑了笑,然后又搓了搓手说,现在??? 观在5万元我就卖给你。如果你真想要的话,价格还可以商量。

哦?先生偏了偏头,有些吃惊地看了看青年,你想通了?

先生是这一带的名人。先生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其为人为文在这一带几乎家喻户晓。三年前,先生被一所大学邀去作讲座。先生历来为人低调,讲座开始前先生谢绝了校方前来迎接的专车,一个人徒步来到学校。先生喜欢这种一边欣赏风景一边思考问题的生活方式。路过食堂的时候,一个学生和先生撞了个满怀。端在学生手里的碗顿时落到地上,碗里的饭也撒了一地。

先生连连说时不起,并蹲下身来检那只碗。但这时,先生愣住了。先生看见,落在地上的竟然是一只土碗,庆幸的是,碗并没有破,但碗的边缘却掉了好几个缺口。先生早年当过知青下过乡,他知道除了偏远的乡下外,城里是没有人用这种土碗的,更何况遥在这充满前卫和时尚的大学校园。先生抬起头,发现这个端土碗的学生格外清瘦,高高的个子却穿着极不合身而且破旧的衣服。看见先生,他连忙退了一步,拿起那只碗怜爱地抚摩着碗上的缺口。先生发现,这个学生的眼晴顿时有些红了。

先生站起身,想对这个学生说点什么,但学生转眼就跑开了。先生的心似乎被什么东西扎了一下。

先生的讲座很成功。讲座结束之后先生没有离开。他想起了那只土跪和土碗的主人,经过努力,先生好不容易打听到了那个学生的一些情况。这个学生和先生想的一样,来自乡下,家里的经济条件十分不好,一直是学校里帮扶的对象。而他手中的那只土碗,从进校时就在使用。他是学校里唯一一个使用土碗的人,这几乎成了学校里的一道风景。

最后,先生找到了那个学生。先生说,对不起,是我摔坏了你的碗,我想看看你的碗摔成什么样子了。

学生就把碗递给了先生。

先生拿起碗仔细看了看说,这碗,已经破了几道口子,我看我干脆赔你一只碗好 吗?

学生摇了摇头说,你以为你赔得起吗?

哦?先生吃惊地看了看学生,看来你已经知道了,那我就实不相瞒了,你这只碗的确是只价值不菲的古董。说吧,你准备多少钱卖给我?

“你看走眼了,这只是我们家吃饭的碗。”学生说。但你出多少钱都不卖,这是我上学时我爹亲手交给我的,爹说,看到这只碗你就知道自己是山里的孩子,就应该努力学习。为了给我找学费,爹的腿??

先生的眼晴一亮。先生说,这明明是个古董嘛,反正你也需要钱,我出20万卖给我。 我说了,你出多少我都不卖。最后学生转身走开,只留下先生一个人在风中沉思。

一晃三年过去了。这三年里,先生一直惦记着这个学生。先生每学期都匿名给这名学生捐助全部学费。但先生没想到,三年后的今天,当年的那个学生,竟然会主动找到他,要把那只土碗卖给他。

先生问,你真想通了?

青年笑了笑说,我早就想通了,现在钱才是最重要的,您愿出20 万的价格没买走我这只碗的消息传出去以后,有不少媒体报道了我的故事,我收到了不少捐款。不过那些钱只够我读书用,现在我大学毕业,急需钱找工作嘛,所以我就想到了您。

“那你爹的腿???”先生问。

老样子,医生说治不好了。爹听说有人愿意出20 万买我的碗我没卖,狠狠也打了我一个耳光,还差点不认我这个儿子了,我今天来您这儿,也算是他的意思。您看,这碗??

先生又端起碗。端详了片刻,然后叹了口气,说,老实说,你这碗其实就是一只土碗,我就知道它不值钱。不过,既然你今天来了,我还是愿意出一万元买下它。接着先生从抽屉里取出一沓钱扔过去说,送客。

青年高兴地收下钱,接着起身。转身之际,青年马上又站住了,我想问问,既然你一开始就

知道它是一只平常的土碗,为什么还要出高价呢?

我当初出20 万元是为了买一种精神,现在出一万元是为了买一份教训!先生并没有抬头,只一挥手,那只土碗顿时在地上择得粉碎。

6、文中画线的句子“我当初出20 万是为了买一种精神”的“精神”和“教训”分别指什么?( 4 分)

7、如果把小说的标题“一只土碗”改成“转变”,你认为怎么样?请阐述理由。(6 分) 8 、读有所味,读有所感,读有所言,是我们的阅读追求。文章的思想内容、语言特色、表现手法等,往往成为我们“感言”的落点。对此,我们既可以作整体的赏析,也可以作局部的品昧。请写一则不少于200 字的读书笔记。(15 分)

答案:

6 、“精神”:人穷志不穷,坚守着朴素的生活和朴实的情感。“教训”:人是容易改变的,人心难测,尤其在这个物化的社会,真诚的帮助得不到真正的理解。

【 评分标准】:共4 分。‘精神”、“教训”各2 分;意思相近即可。

7、不可。理由:① “一只土碗”作为小说的线索贯穿始终,小说的情节都围绕它展开,② 以“一只土碗”为标题,寓意含蓄,可以引起读者兴趣:③ 以“转变”为标题,过于直白,不够含蓄。

【评分标准】:共6 分。每一小点给2 分,意思相近即可。

8、【 评分标准】: 共15分。从以下三方面考虑赋分:① 紧扣文本,有的放失;② 叙评结合,言之成理,③语言畅达,表述清楚。基准分为11分。

(二)良心是肉做的 (18分)

唐歪从银行提着一包钱出来后,直接回了家。老婆问,这么快就给民工发完工钱了?唐歪将一沓沓钞票堆在桌面说:“我舍不得,这些钱都归我该多好啊!”老婆说:“不发工钱,他们肯定会找上门来的。”唐歪像是王八吃了秤砣铁了心地说:“我躲起来。”“那我怎么办?”老婆急忙问。唐歪说:“你抵挡一阵。”“他们会打我的。”老婆害怕地说。“不会,我给你设计一下造型。”唐歪说。

头几天,唐歪家风平浪静。到了第五天,门铃就发疯似地响个不停。唐歪用手示意老婆沉着应战,自己一头扎进暗楼去了。

老婆战战兢兢地将门打开 ,只见门口站着二十多个民工,手中拿着“白条”,不等她说话,一个为首的民工语气坚定地对挺着个“大肚子”的她说:

“我们要找唐老板讨要我们的血汗钱。”她稳了稳神轻轻地说:“他跑了!”“什么,他跑了?”民工们拥进了唐歪的家。屋内的情况让民工们傻了眼,因为屋内已是家徒四壁,没有一件家具。“这?? 这是怎么回事?”为首的民工小心地问。老婆一摸眼角的泪珠说:“他携款而逃,家已被有关部门查封了,还让我两天内搬出这套房子。”她样子十分可怜。民工们听到这儿,都收敛了愤怒的叫声。

屋里静得出奇,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大家似乎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忽然, 那个为首的民工首先向屋外走去,紧接着其他的民工也一个接一个地朝屋外走去。 陡地,那个为首的民工停住脚步,问唐歪的老婆:“大妹子,这城里你还有亲戚

吗?”

唐歪的老婆摇头。那个为首的民工又问:“家都查封了,你一个孕妇能上哪儿?”唐歪的老婆又是连连摇头。

又是一段时间的安静后,为首的民工从口袋里摸出几张小钞,接着又向其他民工要了些,然后将一把钞票往唐歪老婆手中一塞说:“我们就这么多了,拿去住个旅社吧,天寒地冻的,别冻坏了肚子里的娃儿!”唐歪老婆的手像触电般地抖个不停,她哽咽地吐出几个字:“大哥,这??这??”那个为首的民工苦笑了一下说:“别啰嗦了,我们还要去找活干,否则老婆

孩子就过不好年了!”说完,他领着其他民工头也不回地走了。

民工们刚走,唐歪就从暗楼里钻了出来,他望着已成为泪人的老婆和他手中的一把零钞,猛

地,他扇了自己一耳光,抓起那包钱追出去??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xx年第10期,作者朱胜喜)

20.简要复述本文的故事,要求写清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4分)

答:

21.小说第二段唐歪对老婆说:我给你设计一下造型“,他对全过程作了哪些设计?(3分)

答:(1)

(2)

(3)

2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二段“唐歪像是王八吃了秤砣铁了心“表明唐歪的用意是想躲起来,并坚决让

老婆抵挡下去。

B.唐歪从暗楼里钻了出来“扇了自己一耳光“,这是他对自己行为感到羞愧而作的

责罚。

C.小说运用对比手法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用悬念和照应的手法映衬民工的善良淳朴。

D.小说表现了一个重大的社会题材:要让工人的劳动报酬得到保障,仅依靠老板良

心发现还不够,还要依靠国家法律制度的管理。

23.根据下面的细节,结合文中的情节,用一段话描写唐歪老婆的心理活动。(4分)

唐歪老婆的手像触电般地抖个不停,她哽咽地吐出几个字:“大哥,这??这??”

答:她想:“

24.小说用“良心是肉做的”作题目好在哪里?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

答案:20.唐歪不愿发放民工工资。他设计让妻子伪装成孕妇,制造自己携款离家出逃、房

子被除数查封的假象欺骗民工,民工上门追讨工资不得。民工资助了唐歪老婆。唐歪深感惭

愧,拿钱发放工资。

21.(1)让老婆扮成孕妇;(2)让老婆对民工撒谎;(3)把家中东西搬空,制造被有关部门

查封的假象;(4)唐歪躲藏起来。

22.B

23.答案示例:我欺骗了这些民工,他们讨不到工钱还资助我,直是好人啊。我们夫妻这样

做太对不起他们了,也对不起天地良心啊。(此时的人物心理应有感动、羞愧、歉意等)

24.可从题目表达的含义来说,也可以从题目的表达作用来说,结合其中一方面来谈即可。

(三)生命的声音 (余飞鱼)

那是发生在一次煤矿透水①事件中的故事。

他被困在矿井下,四周一片漆黑。卧在一个几十米高的工作台上,两天两夜了,他的精神已

经临近崩溃。

他知道自己这一次是在劫难逃了。

一个人孤零零地身处千米以下的矿井中,没有吃的,没有喝的,更没有一点声音,不说饿死,

憋也会把人憋死。

他听老矿工说过,以往煤矿透水事件中死亡的人,很少是饿死或窒息死亡,大都是精神崩溃,

在救援队伍还未到来之前,先绝望死去。

一般人是肉体死了,而后精神随之消失;而精神绝望的人,一般都是精神死去,而后肉体也

随之死去。

他就属于后者。他放弃了,与其这样孤孤单单地熬下去,这样在孤独中无望地等待,还不如

早些死了,早些解脱。

黑洞洞的煤坑里什么也没有,除了死亡的影子紧紧地跟随着他,咬噬着他的肉体、咀嚼着他的灵魂之外,什么也没有。这时,若有一点儿声音,哪怕是对他最恶毒的诅咒,不,即使是一双手打在他脸上发出的声音,也会让他欣喜若狂,从而从恍恍惚惚中醒来,重新振作起来。 但没有,一点儿也没有,连一块坷垃滚动的声音都不再有。

迷迷糊糊地,他感到光着的膀子上有点痒,下意识的用手去挠。同时,有一个声音响起,声音很小,若有若无,但在他耳中听来,却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

嗡——分明是蚊子的声音。

他悚然一惊,忙坐起来,听着这天外之音,细细的,一波三折,时断时续。一会儿离他耳朵近了,很是清楚,如二胡的尾音;一会儿又远了,像梦的影子,让他努力侧着耳朵去寻。 这大概也是一只饿极了的蚊子,已临近死亡的边缘。他暗暗地叹了一口气。

当这只蚊子再一次落在他的脖子上时,他一动不动。他清晰地感觉到这只蚊子几只长长的脚在皮肤上爬动。接着,是一只管子扎了进去,吸他的血。

他如老僧入定②一般,静静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

蚊子吸饱了,飞起来了,嗡嗡地唱着。真好听。它飞向哪儿,他的头就转向哪儿。一直到它飞累了,停了下来,他也停止了寻找。他想打开矿灯去看看,可又怕惊吓了它。 这一刻,他的心宁静极了。

他知道,他还活着,他不孤单,也不感到黑暗,至少,这儿还有一个生命陪伴着他。虽然它那么小那么小,可此时,他们互相是对方的全部,包括希望,包括精神,也包括生命。 要活下去,他想,生命之间是相互关心的,尤其在患难中更是需要相濡以沫。他相信,外面的工友们一定在千方百计地设法营救自己,他们绝不会坐视不管。

他没有别的吃的,就将煤撮着一点一点往胃里咽。他听说过,有人在煤坑里就曾以吃煤救过命。

此后的五天,他就以听蚊子叫和吃煤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第六天,一道亮光倾泻而下。他得救了。

当他被救出时,耳边依然听到嗡嗡的唱歌声。

他的眼睛被包着,看不见,但分明感觉到了蚊子飞走的姿势,矫健,优美,绝不拖泥带水。他想,生命是多么美好啊,正是在相互支撑相互扶持中,才显得丰富多彩而毫不孤单。(16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xx年第10期)

【注释】①[透水]指地下矿井或地下隧道等因地下水渗透过多而被淹,有时还导致矿井、隧道等塌方而堵塞通道。②[入定]佛教徒的一种修行方法,闭着眼睛静坐,控制身心各种活动。

16.整体把握。本文标题“生命的声音”有哪几层含义?(2分)

17.层次梳理。从落难到被救,矿工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填补下面的变化过程(每空限2~4字),并简要说说引起整个心理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心理变化:孤独绝望 → 悚然一惊 →( )→( )→ 百感交集 变化原因:

18.内容探究。结合文章内容推断“相濡以沫”这个成语的意思,并探究文中矿工与蚊子是如何“相濡以沫”的?(4分)

19.语言品析。简析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

20.情感体验。本文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当身处顺境,过得平平安安的时候,我们又该持怎样的人生态度?(4分)

答案:

16.两层含义,一是指蚊子发出的声音;二是指在死亡临近时,矿工从蚊子的声音里所感受

到的生命的呼唤。(2分。意近即可。)

17.宁静极了(或:宁静) 充满希望(或:期待、希望、盼望) 原因:因听到了蚊子的声音(或:因蚊子的出现)(4分。前两空各1分,后一空原因2分。意近即可。)

18.“相濡以沫”的意思: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或:指在患难中相互关心,相互支撑,相互扶持。) 具体表现:文中蚊子吸矿工血以活命(物质上的),矿工听着蚊子的声音重拾生命信念(精神上的),以此来相互救助。(4分。意思2分,具体表现2分。意对即可。)

19.答案示例:①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在死寂环境中的细小声音对矿工心灵的震撼。②“惊天动地”一词写出了矿工在绝望中听到声音后“悚然一惊”的心理状态。③从对比的角度来看,“声音很小”与“如巨雷”看似矛盾,实则突出了这细小的声音对矿工的震撼力之大。(2分。任选一个角度、言之成理即可。)

20.本文的人生态度:在困境中坚持信念,互相支撑,相互扶持等。(2分。意对即可。)学生的人生态度:可从“学会珍惜”、“居安思危”等方面来谈。(2分。谈一个方面、言之有理即可。)

四、 阅读《教授的“骗局”》回答20--24题

1 .20xx年5月,考古学家郭教授和其他4个人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带足食物和淡水,分骑5峰骆驼从大沙漠边缘的小城出发,深入沙漠腹地300公里,对大沙漠中新发现的一座古墓 进行考察。

2.几天后,他们胜利完成了考察任务,踏上了归程。一天中午,天空中突然涌现出巨大的蘑菇云,随着黄色蘑菇云的翻滚逼近,万里晴空顷刻间变得灰暗阴沉,5峰骆驼惊骇得踌躇不前。

3.“沙暴!”郭教授大声呼喊着,“快下骆驼,用睡袋罩住头!”

4.罕见的特大沙暴持续了近40分钟。渐渐地,沙暴的呼啸声减弱了,人们陆续掀开了头上的睡袋。昏暗无天日的天空中出现了亮色,沙漠恢复了先前的寂静和燥热。

5.“骆驼呢?”有人惊叫着,驮着食品和水的骆驼在沙暴肆虐时受惊跑掉了。大家开始寻找。半个多小时后,只找到一箱饼干、几袋牛肉,恐惧袭上队员们的心头。这时,向导在一块突起的石头前发现了一只羊皮水囊。大刘抢先冲上去想喝水,向导一把抢过来:“不要抢,水是大家的。”“我也有份,我先喝!”大刘毫不示弱,其他人随后也加入到争抢之中??

6.“都不许动,把水囊给我!”一向和蔼可亲的郭教授突然取过向导手中的猎枪,以不可抗拒的口吻喝道:“从今天起,由我决定水的分配/”他从水囊中倒出一杯水,说:“每人只能喝两口,谁也不许多喝。”大刘咄咄逼人地问:“你也只喝两口?”郭教授平静地说道:“我只喝一口。”

7.杯子最先递到向导手中,他慎重地喝了两口,宛如品尝世上最醇美的甘露。轮到大刘了,他深深地喝了两大口水??杯子最后轮到郭教授手中,他只轻轻地抿了一口,然后将杯中剩下的水倒回水囊。

8.太阳像顶发烫的钢盔扣在头上,遍地的黄沙似乎都在燃烧。大刘忍不住喊起来:“教授,我的喉咙又冒烟了,再给我点水吧!”郭教授似乎没有听到,未作出任何反应。突然,大刘猛然向郭教授冲过来,想抢夺水囊。“乓”一声枪响,子弹射在大刘脚前的沙地上,郭教授真敢开枪!大刘悻悻地回到了队伍中。

9.一连三天,因为每次只喝一小口水,郭教授已感到头晕目眩,全身乏力,他不由担忧起来。第四天早晨当人们醒来的时候,郭教授已倒好了大半杯子,分喝了水后,他宣布了新的用水规定:“从现在起,不到万不得已,不得喝水囊中的水!”没有人反对,因为郭教授每次喝水比谁都少,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10.下午,向导突然惊叫起来:“我们快到了!”萎靡不振的队伍开始活跃起来。大刘回头朝郭教授喊道:“教授,明天就要到小城了,我们可以喝点水吗?”的确,整整一个上午

都没有喝水了。郭教授没什么反应,身体趔趄着要摔倒在大刘的怀里。

11.有人提议给郭教授喝口水,大刘拒绝了。他命令大家轮流背着郭教授继续赶路,自己则提着猎枪和水囊走在队伍后面。走了一段路后,有人提出要喝水,大刘断然拒绝:“还不到时候!”

12.遇到沙暴的第五天,这支历尽艰辛的队伍终于回到了小城。直到这时,大刘也没有再盲目地让大家喝一口水。有人抱怨大刘比教授更苛刻。大刘没有辩解,轻轻打开水囊的盖儿,将口朝下,一堆黄沙被倒了出来??

13.原来,在第四天早晨大家喝完那杯水后,水囊里就已经没有一滴水了,看上去依然鼓鼓的水囊里,是郭教授悄悄装进的沙子。

14.跋涉艰难绝境,有信心与勇气是穿越生死的惟一支撑,那就是希望啊。

15.几年后的访谈中,这些死里逃生的人在被追问一生中得到的最好的礼物时,都不约而同地回忆起这次历险,几乎说着同一句话:“郭教授的‘骗局’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礼物。”

(20).第5段画线句“恐惧袭上队员们的心头”,联系上下文,队员们“恐惧”的是(2分)

(21).依据人物的性格特点,在第7段的横线上分别填入恰当的词语,并简述理由。(4分)

(1)“轮到大刘了,他深深地喝了两大口水??”理由:

(2)“杯子最后轮到郭教授手中,他只轻轻地抿了一口,然后将杯中剩下的水倒回水囊。”理由:

(22).第10段画线句“郭教授将猎枪递给大刘,声音颤抖着对大刘叮嘱了什么”。根据文意,写出教授叮嘱的内容: (2分)

(23).为什么说郭教授的“骗局”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礼物”?(4分)

答:

(24).在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6分)

(1)就本文的写作特色(如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语言的表现力等),任选一个角度作150字左右的点评。

(2)选择文中令你最感动的一处,写150字左右的感想。

答案:《教授的“骗局”》

(20).(2分)没有找到水

( 21).(4分,每空1分)

(1)猛(“拼命”、“毫不客气”等)突出大刘鲁莽直率

(2)轻轻(“缓缓”、“慢慢”等)突出教授沉着冷静,顾全大局

( 22).(2分)要求:符合情境,与水囊、走出沙漠相关。

( 23).(4分,答出一点得2分)要点:(1)给人以战胜死亡、走出沙漠的勇气和信心(给人以生的希望)(2)激励人们去战胜人生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阴。

( 24).(6分)6分:观点或感点明确,内容充实,语言流畅。

4分:有中心,有内容,语言较通顺。

3分:中心模糊,内容空洞,语病较多。 《玉兰花的记忆》卢玮(20xx年浙江省绍兴市中考语文试卷)

①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每当院子里的玉兰花散放出清远的香味时,总有认识或不认识 的邻人,专程前来要花。

②玉兰花树约有两层半的楼房高。自我有记忆起,便有花香。父亲总是起个大早,趁花含苞时便给摘下。他把较细的竹竿末端削成剪刀口状,以辅助摘花,有时亲自爬上树去摘,身手矫健。然后再把摘下的花,分别装在小袋子里,置于冰箱保鲜,一有邻人闻香驻足,便可以

方便相赠。

③当然,父亲一定会留下用手可以够得到的范围,让前来感染香气的邻居,也可以得到在绿阴中寻一抹清幽的乐趣。

④念小学时,家人总要在我的书包里放些玉兰花,用手帕包好,以免损及象牙白的花瓣。 然后再三叮呻,送给老师和同学。有时自己懒惰贪玩,便忘了,经常是老师提醒:“我又闻到花香哦。”我才猛然记起。

⑤常常在送给老师后,玉兰花就所剩无几了,所以当同学向我要时,就显窘促,只好从亲近的同学开始送;一些偶有口角的,就给省下来了。现在想起来,真自觉小家子气。那时一直不明白,何以小小的花朵,竞有如此大的魅力?因为我总是喜欢花的姿态,远远胜过它的香气。直到渐渐长大,才稍稍明了这是一种喜悦心情。二十几年前,物资并不丰富,用香水的人当然不多。能在夏日清早感染一身香气,并持续整天,的确令人喜悦。在要花的过程中,即使不认识的人也能透过花间说家常,增进情谊,真是情趣无限。

⑥而父亲赶早摘花,想到会有许多人喜欢他种的花,并盘算着不知今天的花够不够时,这份可以与人分享的心情,更是令人欣慰吧。尤其某个有晨曦的夏天清早,当我看见父亲摘下一朵沾露的玉兰花,小心翼翼地插在母亲的耳际,顺手理理母亲的头发时,我被这般美丽的父母深深感动。

⑦我恍然大悟。原来,母亲身上的花影飘香,皆是父亲每天亲手插上去的。对父亲而言, 这也许是极自然不过的一个举止,但跃入我眼里,却是温柔万分。我很难明确地描述出这份感动,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⑧玉兰花我有很特别的记忆。我曾在它的枝干上,每年刻画一痕,以志成长;也和姐姐爬坐上树枝,吃着西瓜,享受风的摇摆。但这都只不过是父亲无形中带给我的一些生活上的启示。

8.作者借玉兰花的“记忆”,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哪些美好感情?请分条概括。(6分)

9.选文第⑤段,写自己的“小家子气”,有哪些作用?(4分)

10.选文第⑥段写到“我被这般美丽的父母深深感动”,“美丽”的含义是什么?(4分)

11.请对选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任选一句加以评析。(4分)

①经常是老师提醒:“我又闻到花香哦。”我才猛然记起。

②也和姐姐爬坐上树枝,吃着西瓜,享受风的摇摆。

12.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给上面这篇文章另拟一个题目。(3分) 参考答案

8.①乡情②友情(师生情,同学情)③爱情④亲情

9.①与父亲和家人的“大气”形成鲜明的对比;②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我”的“小家子气”符合“我”的年龄特征)。

10.“我”的父母恩恩爱爱、和和美美。

11.①a“我又闻到花香哦”写出了老师亲切、幽默的形象;b.一个“又”字很含蓄,说明送花是经常的事。②形象地写出了“我”享受生活的愉悦心情。

12.如:花缘、玉兰飘香、美丽的玉兰花。

《难忘的一躬》(20xx年嘉兴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

上初三的时候,人气最高的是语文课老师孙老师,他不但课讲得有特色,待人处事也无可挑剔。最叫人难忘的是每堂课在班长喊起立之后,他总要鞠躬还礼后才正式上课。

孙老师最讲信用,答应我们什么事,他总会做到。对我们这些学生来说,孙老师就是我们学习做人的一本活教材。孙老师所说、所做的,几乎成了我们的行动指南。

中考前几天的一个下午,第三节课是语文辅导课。

上课铃打响,进来的却不是孙老师,而是我们的班主任李老师。

“同学们,孙老师有点事,不能来上课了。不过他让我转告大家,放学前后,他一定赶回来,

把大家的课补上去。”

那时我们还小,谁也没去想孙老师会有什么事,也没有人想到去问,但大家都认为,孙老师到时一定会来上课。

放学的铃声响了,孙老师还是没有来。

大家谁也没有动,因为同学们都相信,孙老师一定会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教室外站满了接孩子的家长。一刻钟过去了,不少家长走进教室领孩子,但没有同学走。

“孙老师说了,他一定会回来的。”

家长们只好退出去,静静地在教室外面等。

校长过来了。他轻声地告诉大家,一个小时前,孙老师的家属出了车祸,正在医院抢救。孙老师可能不会回来了,大家可以回家了。

不少家长再次走进教室领孩子,但依然没有人动。同学们还是认为,孙老师说过他会回来,他就一定会回来的。

教室里正因家长劝孩子回家而出现骚动时,孙老师的身影出现了。他来不及擦掉额头的汗水,就向依然在教室外的家长深深地鞠了一躬,连连说了几个“对不起,请多原谅”。然后,他走进教室,又向我们深深地鞠了一躬:“对不起,让大家久等了,今天就不必起立了,我们直接上课。”

教室内外静得出奇。

孙老师平静地讲完了准备的课程,再次向同学们深深地鞠了一躬:“谢谢大家的支持。我还有点事,有什么不明白,明天继续。”

然后,对着教室外的家长们,孙老师又是深鞠一躬:“给你们添麻烦了,请多原谅。” 不一会儿,他的身影消失在了全休同学和家长的目光中。

中考后我们才知道,孙老师的家属在那次车祸中去世了。

同学们泣不成声。

那个下午,孙老师的鞠躬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成为一名教师以后,我一直把孙老师那几个抱歉的鞠躬作为衡量自己对待学生和做人做事的准则,并成为我人生中一笔最宝贵的财富??

(选自《中国教师报》,作者张彩虹有改动)

17.文中的孙老师“待人处事也无可挑剔”,这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18.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探究句后问题。 (任选一题)(3分)

(l)“孙老师就是我们学习做人的一本活教材”,将孙老师比作“活教材”好在哪里?

(2)“那个下午,孙老师的鞠躬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将句子中的“印”换成“留”好不好?为什么?

19.文章倒数第三段补充交代“孙老师的家属在那次车祸中去世了”,你认为有没有必要?为什么?(3分)

20如果你是孙老师所教的这个班级的一个学生,望着孙老师匆匆远去的背影,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请结合上文展开合理想像,写一段表示心理活动的文字(30字左右)。 (4分)

参考答案

17。体现在两个方面:⑴学生起立后,他总要鞠躬还礼(2)最讲信用,答应学生什么事,总会做到

18.⑴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孙老师“待人处事无可挑剔”“讲信用”对学生的影响之大,是学生学习做人的榜样。(2)不好,“印”字突出孙老师的鞠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不可磨灭,用“留”字显得平淡。

19.有必要,补充交代后,让读者知道了孙老师是在失去家属的情况下坚持来给学生上课,

进一步突出了孙老师恪守信用的感人力量。

20。(此题答案开放,可以表达自己对孙老师的感激之情、畅想孙老师的行为对自己的影响、表示对孙老师家属的祝福等等。)

榜样(秦俑)

峰子最后还是选择了回家乡教书。当同学们都去火车站送他时,峰子不知怎的就想起了一句悲壮的古诗: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先到县教育局报到,签了字后,办公室的同志瞪着一对金鱼眼问:“你是师大毕业的?”峰子什么话也没说,背起两大袋子书和行李,头也不回地搭车回了家。

父亲见峰子回来了,远远地迎了上去,说:“工作好了吧?”

峰子没吱声,把行李往父亲手上一放,回到家“咕嘟咕嘟”喝了一大杯水,然后才说:“省晚报让去做记者,没去。”

“怎么?”

“我想回村里学校教书。”

父亲颤着声问:“是不是在学校里犯了事?”

“年年都评三好学生呢,怎会犯事?”峰子坐了下来。

“那怎么回咱这破村?”

“学校不是少了老师么。”

【A】父亲 愣了好一阵,叹了口气,便去张罗着煮面条。

峰子早没了娘。他看着驼了背的父亲,心中不由惴惴不安:父亲要是骂他一顿,或者打他一记耳光,他的心里也许会好受一点。

吃过面,峰子便去村小学找校长。

【B】 说是学校,其实不过一层四间的茅草土坯屋,屋旁竖着一根四五米高的木杆,上头飘着一面早已发白的旗。学校长年驻校的,也就校长一人。

峰子在学校的自留地上找到了校长,校长正戴着那副掉了一条腿的老花眼镜,在地里侍弄自己种的蔬菜。

峰子轻轻地唤了一声:“校长。”

校长回过头,眼镜差点儿就掉到了地上。他见了峰子,脸上的笑便浮了上来,说:“峰子回来了。”

“我是来向您报到的,我也来学校教书,以后我就是您的部下了。”

“你??”【C】校长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汪了泪,顾不上擦掉泥巴,就紧紧地握住峰子的手。

校长破例炒了一盘蛋,邀峰子喝一盅。校长一边喝酒一边说:“想你考上大学那年,学校里的娃儿就加了一倍,大家都把你当榜样呢。”

峰子就想起往年的寒暑假,他一回家,总有东家西家的请他到家里吃饭教课,说是要自家的娃子学学他的样。

可是,这一年暑假过去,也没见哪家有人来请他。和乡里乡亲的见了,还有人不相信地问:“峰子,你真回咱村里教书?”

峰子就爽快地回答:“是!”

到秋天开学了,报到的学生竟暴减到了往常的三分之一。校长和峰子都不明白:老师多了,学生怎么反倒少了?

于是峰子拿了一份花名册挨家挨户去问,问来问去,都回答说,我家娃儿不念书了,过两年让他到外面打工去。

峰子说:“孩子还小,怎就不让念了?”

“念了书没用。” “怎没用?念了书可以考大学啊。”

对方就不吭声了,任峰子怎么劝说也没用。等峰子一脚跨出大门,【D】后边就传来轻轻的

嘀咕:“ ”

这话刺得峰子的心一阵阵地疼。

一年后,县教育局捎了信过来,说是让峰子去领“扶贫助学志愿者”奖章,他成了全县教师

的榜样呢??

(选文略有改动)

18.认真阅读小说,将峰子的主要活动补充完整。(6分)

告别同学→ →回到家里→ →答乡亲疑问→ →获得嘉奖

19.得知峰子决定回乡教书后,【A】处父亲“愣了好一阵, 叹了口气”表现了 他 和 的复杂心理;【C】处校长“??只是汪了泪,??紧紧地握住峰子的手”则反映了他 的心理。(6分)

20.【B】处划线句子属于环境描写,这里既反映了乡村 的特点,又衬托了峰

的品质。(2分)

21.联系上下文,试写出【D】处“嘀咕”的话。(2分)

22.峰子是一位有着“悲壮”色彩的主人公,文中用了大量笔墨来表现他的“悲”和“壮”,

请各举一例并作简要点评。(6分)

(1)“悲”

(2)“壮”

参考答案:

18.回县报到 面见校长 动员流生(6分,每空2分。概括合理均可)

19.惊愕(出乎意料) 失望(无奈) 激动(6分,每空2分。言之有理均可)

20.贫穷落后 立志乡村教育高尚(2分,每空1分,言之有理均可)

21.上了大学又怎样啦,还不照样回家教书种地??(2分,言之有理均可。)

22.“悲”示例:①往年寒暑假,峰子一回家,总有人请他吃饭教课,而决定回乡教书的这

年暑假却没有人请他,乡亲对他态度的前后反差之大,令人心酸。②“到秋天开学了,报到

的学生竟暴减到了往常的三分之一。”一个“暴”字,形象地写出了学生到校人数急 剧下降

的情况,这种情况让他始料不及,间接写出了此时的峰子已成为家长心中的“坏榜样”,令

人痛心。③家长的嘀咕刺得峰子的心一阵阵地疼。这里写出了峰子动员流生时,家长们的冷

漠无知深深地戳伤了峰子的心。

“壮”示例:①“头也不回”写出了峰子放弃到省晚报做记者的机会,回乡教书的毅然决然。②面对乡亲对峰子回乡教书的疑问,他“爽快”地回答“是”。“是!”独词成句,掷地有声,写出了峰子回乡执教的坚定与自豪。③“??以后我就是您的部下了”,看似轻松俏皮的话

语表现了峰子扎根农村教育的庄重选择。(6分,每点3分。点评合理均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