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_学术论文格式

附件1:英文版学术论文格式样张

英文 学术论文格式

3 The Improved Method

(空一行)

3.1 Method one                                              (二级标题10号字加黑)

…………

3.1.1 Discussing about method one              (三级标题10号字)

…………

(空一行)

3.2 Method two…………

…………

(空一行)

4 Conclusion     (12号字加黑)

…………

(空一行)

                                                            References            (12号字加黑居中)

(空一行)

[1] M.Mizumoto,H.J.Zimmermann. comparision  of  fuzzy  reasoning  methods. Fuzzy  Sets and

Systems ,8(1982),p253~283               (参考文献均用10号字)

国际会议论文排版要求及样张

关于论文

1.       论文的书写顺序时:标题、作者姓名、作者单位,邮箱,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

2.       论文中附图、附表应附于论文的适当位置,图中文字均必须为打印字,不能用手写体以免误差。

3.       附表的表头应写在表的上面,居中;附图的图题应写在图的下面,居中。按表、图、公式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分别编号。

4.       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严格按照以下顺序:序号、作者姓名、书名(或文章名)、出版社(或期刊名)、出版或发表时间、所在页码。如:

[1]Patricia Jackson .Risk Measurement and Capital Requirements for Banks. Band of  England Quarterly Bulletin ,1995,28(3):177~183

[2]Booth R. Konsynski,Andrew Whinson,et al .Managing  Interest  Rate Risk in Banking

   Institution .Eur.J. Opl Res,1989:302~313

[3]Maurice D.Levi.International Finance.(2nd.ed)McGRAW-Hill Inc,1990:76~95

[4]Cai Zixing,Xu Guangyou.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2nd ed)

   Beijing :Tsing Hua University Press,1996:63~65(in Chinese)

关于字体

5.       字体:全篇全部选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6.       字号:论文题目用14号字加黑居中;一级标题用12号字加黑;二级标题用10号字加黑;三级标题和正文用10号; 表、图名用9号加黑居中;表、图中标注的文字用9号。

7.       数学公式中变量排英文、希腊文斜体,非变量排正体。

     打印设置

8.       论文不打印页码。

9.       打印纸张规格:A4 210×297毫米。

10.    在文件选项下的页面设置选项中,“文档网格”项中选“无网格”;

页边距设为   上:4.00厘米    下:4. 30厘米

             左:3.10厘米    右:3.10厘米

11.    在“格式”选项下的“段落”中,“缩进”选0厘米,“间距”选0磅,“行距”选单倍行距,“特殊各式”选“无”。

12.    使用软件:Microsoft  Word 7.0以上版本。

中文版投稿要求

为进一步提高学术水平和编辑质量,根据国家教育部《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 (修订版)和 《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的规定,本刊对来稿特提出如下要求:
   (1)论文观点明确新颖,资料翔实可靠,论证严密科学,文字规范通畅,篇幅一般不超过10000字(特别优秀的论作可不受字数限制)。稿件请用A4稿纸打印,并提供word格式的软盘或发送电子邮件(本刊电子信箱:lysyxb@163.com或xb@lytu.edu.cn)。
   (2)来稿应包括题名、作者署名、通讯地址、作者简介、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正文、注释、参考文献以及英文篇名、英文摘要和英文关键词。各级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论文亦应对有关项目加以注明。
   题名 应简明、具体、恰切,能概括文章的特定内容,一般不超过 20个字。
   作者署名 如为笔名,应注明真实姓名。题名下应标明作者通讯地址 (含工作单位或住址、所在省市名称及邮政编码)。
   作者简介 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工作单位、职称、学位及其学科类别。
   摘要 应能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信息,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字数一般不超过 200字。
   关键词 是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专有名词或词组,一般应选 3-8个。
   基金项目 论文应标明基金项目全称及批准文号。
   注释 是对文章篇名、作者、文内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篇名、作者注置于当页地脚;文内有关特定内容注可夹在文内 (加圆括号),也可置于当页地脚;注释序号用带圆圈的阿拉伯数字表示。
   参考文献 采用顺序编码制,在引文处按引用文献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同一文献在文中被反复引用者,用第一次出现的序号标示;属著作者应在序号后加圆括号注明页码或章、节、篇名。参考文献表置于文末,其格式为:
   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外文文献:用印刷体书写或打印。英文书名、杂志名用斜体。所列项目及次序与中文文献相同,但文献类型可不标出。忌用中文叙述外文。
   英文题名、英文作者署名及工作单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与中文一一对应,置于参考文献之后。
   欢迎作者 引用本刊文献 。对引用本刊文献的论文,在同等情况下 优先发表 。
   三、本刊维护首发权,不受理一稿多投稿件。如稿件寄出 3月内未接到采用通知者,作者可自行处理。因人力有限,来稿一律不退,请自留底稿。本刊对采用稿件有权作文字删改,凡不愿改动者,请来稿时予以说明。本刊已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和“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如不愿进入以上电子出版物,请书面声明,以便进行技术处理。

中文版投稿样本

分灾模式结构防灾减灾设计概念的再思考

李志刚 1 ,陈向东 1 ,王平 2 ,张玉顺 3

(1. 大连理工大学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 大连116024;2.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黑龙江 哈尔滨150080;3.广东省地震研究所,广东 广州510070) 

     摘要:简要回顾了结构防灾减灾设计概念的发展;从结构的分灾思想、分灾元件、分灾模式、分灾设计基本原则等方面,系统研究了“基于分灾模式的结构防灾减灾设计概念”;讨论了分灾模式与结构控制的关系;通过对典型结构设计的分析,说明分灾模式的设计概念是可行的,有助于结构的防灾减灾以及工程师形成可操作的数学模型。
    关键词:抗震设计;结构最优化;结构可靠性;分灾模式;结构控制
    中图分类号: TU352.110.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机理和成灾模式认识的加深,人类有可能采取更加安全、有效、合理、经济的防灾减灾设计方法,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建立合理的结构设计概念,使结构以较低的造价,得到较高的安全性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5] 。 
1 结构防灾减灾设计概念的发展
    经过长期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人们关于结构防灾减灾设计的概念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变化.主要有以下这些设计概念(以地震灾害为例):
    “刚性结构体系”设计概念:即大大增加结构的刚度,使其与基础成为一个刚性整体。这种设计很不经济,较难实现 [6-8] 。
    “柔性结构体系”设计概念:这种设计虽然可以有效地减少作用于结构的地震荷载强度,但在大震作用下会由于结构变形过大而导致结构破坏,甚至倒塌;在小震及常规荷载作用下,又会由于刚度过低而很难满足结构的正常使用要求 [9] 。
    “延性结构体系”设计概念:这是目前采用较为普遍的设计概念,即适当控制结构的刚度,使结构构件在地震时进入非弹性变形状态,以消耗地震能量,保证结构不倒塌 [10] 。
    “结构控制体系”设计概念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是结构防灾减灾设计概念一次突破。
…………
3.2分灾子结构
作为框-剪结构的分灾子结构,非灾害荷载作用下,带缝剪力墙能够满足正常使用要求。灾害荷载作用下,一方面利用带缝剪力墙的缝隙联结面材料进行耗能;另一方面,联结面开裂,刚度降低,结构动力特性发生变化,周期变长,有利于结构抗震…… 

    收稿日期:1997-03-10;修回日期:1997-10-0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9493300);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9800462)
   

参考文献:  
    [1] 陈向东,蔡文学.基于分灾模式的结构防灾减灾设计概念初探[J].自然灾害研,1996,(4):22-27. 
    [2] OUJP,YOSHIDAO,SOONGTT, etal. Recent advance in research onapplications of passive energy dissipation systems[J]. EarthquackEng,1997, 38 (3):358-361.
    [3] 陈志平.减灾设计研究新动态[N].科技日报,1997-12-13(5). 
    [4] 牛光庭,李亚杰.建筑材料[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3.
    [5] KAYEYAMA M. Incompatible displacement methods[A].SPRIET J A.Numerical and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Structural Mechanics[C].New York : Academic Press,1973.43-57.
    [6] 徐道远,符晓陵,寿朝辉.混凝土三维复合型断裂的FCM和GF[A].涂传林.第五届岩石、混凝土断裂和强度学术会议论文集[C].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19-24.
    [7] 隋允康,王希诚.DDDU(2)程序原理和结构的简要说明[R].大连:大连工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1984.
    [8] 陶建人.动接触减振法及其应用[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1988. 
    [9] 王杏林.建筑砌块联接件[P].中国专利:CN1036800,1997-09-27. 
    [10] GB50023\|95,建筑抗震鉴定标准[S]. 

Rethinking of concept of structural design against natural 
Hazard based on damage-reduction mode 

LI Zhi-gang 1 , CHEN Xiang-dong 1 , WANG Ping 2 , ZHANG Yu-shun 3  

(1.State Key Lab.of Struct.Anal.of Ind. Equip. , Dalian Univ. of Technol. , Dalian 116024 , China 2.Inst.of Eng.Mech.of State Earthq. Bureau , Harbin 150080 , China ; 3.Inst.of Earthq. of Guangdong Prov. , Guangzhou 510070 , China) 

    Abstract : The development of structural design against natural hazard is reviewed briefly. The structural design based on damage-reduction is studied ,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mage-reduction mode and structural control is discussed. Examples show that the method herein is rational and helpful to structural design against natural hazard.
    Keywords : aseismatic design ;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 structural reliability ; damage-reduction mode ; structural control 

作者简介:李志刚 (1936-),男(满族),辽宁金州人,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邮寄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