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环境分析

惠州学院校园环境分析

概况

惠州学院坐落惠州城区南部,三面环山(凤鸡山、公黄山、陂头山),学院校门临近金山湖,占地面积2480亩,绿化面积达到70%。此校区为新校区,老校区分布在惠州西湖畔,建校六十余年,可谓人才辈出之地,被评为广东重点高校之一。

建筑、道路分析

从惠州学院的鸟瞰图看其主干道,似“人“字形,一边通往学习大楼、一边如旭日大楼、田家炳楼、生科化学楼、服装楼等,另一边通往学生生活区和学生公寓。校门口是城区主干道之一—演达大道,通往市区方便快捷,校门口有36路、7路公交站台。大门进门处便可看到学院行政楼,行政楼为六层现代建筑,玻璃镶嵌,是学院你内最有特色的建筑。行政楼的侧边辅道上走是教职工食堂及学术交流中心,而行政楼主干道的另一边小路往前可抵达教职工宿舍。沿着主干道前行可看到圆形雕塑花坛,中间有孙中山先生像,圆形花坛作为人、车进出分流绕行之用。继续往前就到达“人“字形主干道分岔路口,一边通往学生公寓,沿途有叶竹君图书馆、学生食堂及生活区。另一边通往学习大楼,沿途有蓬瀛湖、旭日广场及田家炳楼。除了主干道还有小道可沿后山绕行一圈返回学院。

学院的主干道比较特别,因为他没有人行道,所以人车公用一道特别是到了上下课高峰期就显得特别堵,而且堵的一塌糊涂的那种。归于的缘由笔者认为学院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所建,那时普通院校还没有扩招,

在校生还不至于如现在般之多,设计者没有考虑到为此而设立人行道,一方面可留有更多的空土地间做其他用途,另一方面也节省了人力物力。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如今的道路已不适合校园建设了,所以必须给重新设计下道路起码要有条人行道,为了师生安全也为了更好的发展。一所院校图书馆是他的招牌,校园是学习的地方也是生活的地方。叶竹君图书馆的设计具有时代感,里面光线足,结合了中西建筑风格,楼顶采用弧线钢架结构、突显出空间感,在楼内会感觉空间很大。楼层的支柱隐藏在建筑内,于建筑主体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小品雕塑分析

校内雕塑可分为人文类、象征类,其中人文类占主要部分。在旭日广场门前的“二十一世纪之光“不锈钢雕塑,其象征着新的希望,学院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未来的世界是学生这一代年轻人的,给学生以勉励,结合这一主题相得益彰。人文类雕像在学校有很多,比如孙中山像,居里夫人像,陶行知像,蔡伦像等。这些雕像以写实、概况、疑练电脑雕塑手法上课地反映他们在历史革命、教育、探求真理中做出的杰出贡献。雕像的出现是给人告示或是缅怀的,所以他的摆放位置就显得很重要,其中孙中山先生的雕像,它是由孙中山先生的女儿所捐赠,每年先生的祭日时会有人士慕名而来,摆上花束以纪念,然而其位置就处在院校主干道上的圆形花坛中,每每在此经过心里都怪怪的,为什么会放在交通干道中间,难道他变成了交通警察了,有失风景,搬迁到合适的地方才好。于此相反的是相比其他的人像却放在比较偏僻的角落,很少人会注意的地方,比如居里夫人像,放在生科楼角落处就不是太好。在说人像

相对较小,刻画不够深刻,无法让人产生敬仰之情。其他小品学校里还有花架、凉亭,造型挺美观的,可惜爬藤植物没有终止上去,看到的只是个空架子,这比较遗憾,作为生科系的学生一员我们也会给出方案加以实施的,尽早能看到漂亮的花架,好能在下面纳凉。

植物配置分析

院校植物多达100种,高大乔木有15种,灌木45种,花卉40余种,棕榈科——鱼尾葵、短穗鱼尾葵、 蒲葵、竹节椰、山药摈榔、大蒲葵、美丽蒲葵、角椰子、叶蒲葵、山棕榈 、崖棕、叶棕竹;杉科——南洋杉;紫背竹芋;桃金娘;柠檬桉;红果仔;狭叶蒲桃;马缨丹;柚木、含笑;鹅掌楸;木兰;海南红豆;槐树;刺桐;细叶榕;长叶榕;木菠萝;野荔枝;无患子;白杜(丝木棉);细叶榄仁;君子科;红花羊蹄甲;宫粉紫荆;大果油麻藤;红豆蔻;滑叶山姜;大蕉;木麻黄;阴香;樟树;凤梨科;水塔花;虎尾兰;红叶铁树;海南龙血树;开口剑;沿阶草;金花茶;露兜;番荔枝;旅人蕉;竹柏;罗汉松;鸭趾草;秋海棠;忍冬;灰莉;菊花;两面针;鸡蛋花;石蒜;仙人掌;朱顶兰;鳞毛蕨;苏铁;龙舌;美人蕉…..建筑绿地面积所占比中,绿地占70%,故学校有“花园式院校“之称,特别是在高楼往下看时,绿油油一片,让人心旷神怡。更主要的是学院有个后山,山上绿树成荫,学院为此特地的开辟了爬山道及阶梯,山上建有亭子供休息。回到植物上,院校的植物定期会有工人修剪,但是修剪的很短,很整齐。中国园林中,讲究的是自然,融合人性,自然生长的东西不过度的干扰。所以我觉得应顺眼植物生长趋势,在不影响交通及人为因素的情况下,该除的杂草就得必须除掉,

据笔者发现,工人们很多时候都是把剪下的枝干或草堆当垃圾一样扔掉,这其实是种浪费,我们知道枯枝落叶也是一种很好的有机肥,将这些“垃圾”斩碎或打成粉末施于植物根部,有利植物生长,可减少肥料费用支出。

小结

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话说得没错,任何时期,不适合的事物总会被抛弃。一直以来,建筑与环境不相融合的诟病会被人差评。惠州学院也是如此,相比同等级的兄弟院校,存在很多不合理的设计缺陷比如生活区环境卫生差、校道缺少人行道、食堂饭菜伙食差等问题,需要整改或改进。在改进中逐渐完善,而不是让每一个进来的满怀希望新生感到失望,每年的扩招扩建都在进行,每年的校庆都有校友资助、政府都有拨款,所以为什么就不可以改善下环境呢?!惠州学院会越来越好,这只是时间问题了。

 

第二篇:校园环境小分析

1、倡导厚德博学与追名逐利的浮躁并存

“厚德”语出《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二字,意在期望师生员工以高尚的道德立身,以高尚的道德承载天下重任。在党中央多次强调加强高校德育工作之时,许多高校就把提高道德品质作为育人之首。

“博学”语出《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它旨在强调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积累和传承,倡导用新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不断追求新知,勇于探求学术真谛,以更广的视角,在更深的层面获得更多知识。

大学就是一个厚德博学的特定场所,厚己之德,博己之学,厚社会之德,博社会之学,是大学特定的使命。大凡品德高尚者,都具有高深学养;而学识渊博者,都注重对德的修养,他们都把“修为”和“学习”做为自己一生不息的追求,从而成为厚德博学的倡导典范。尽管如此,现今各高校的追名逐利之潮依然居高不下,特别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以及资源配置方式和利益分配方式的改变,使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 就当今大学生来说,自身、家庭和学校的种种不利影响造成了他们的种种行为与德育工作倡导的方向背道而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再将“苟利国家生死以”作为自身奋斗的动力,也不再具备弄潮儿的先锋气概,反而越来越趋于世俗化,大学生身上已经看不见“天之骄子”应具备的儒雅,而是逐渐走向功利。现实生活中部分大学生为了金钱和权利不择手段,身为学生不以学习为主,费尽心思追名逐利,奋斗方向逐渐偏颇。大部分大学生将人生责任归结于对自己或是对自己的小家庭负责,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缺失,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面前偏重于个人利益或者说是小团体利益。

具体来说,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学习动机实用化倾向明显,直接导致大学生在专业选择、课程选择、学术研究、毕业设计、论文写作乃至就业、出国、考研、考公务员等许多方面都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功利性入党现象严重,部分大学生在政治取向上和入党动机上未能走出功利主义桎梏,常将其作为实现自身利益的手段,而非全部是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人际交往方面利字当先,“世人所畏唯势,所重唯利”等思想反而成为部分大学生为人处世的座右铭,交往手段甚至粗鄙化,在精神层面的交流一片空白。

这些现象与社会大环境的变革脱不了干系,同时也与“厚德博学”的宗旨背道而驰,直接对各高校的德育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2、提倡素质教育与资源不足并存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社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随着社

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才竞争的加剧,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心理素质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重视,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然而,在各高校致力于推行素质教育实践的同时,各项发展面临来自学校资源不足等各方面的问题。

这具体表现在:在目前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高低的硬性指标(指挥棒)中,学科建设和科研占据了绝对的重量,社会各界亦以学校师资队伍组成、硕士、博士点等数据来评价大学的办学水平。在这种指挥棒的作用下,高校都倾向于花费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在科研工作、发表论文等方面,而将人文素质教育视为点缀,有它更好,无它亦行,从而在实际工作中忽视了其重要性。

身处于此种社会环境中,不少高校亦受到了这种指挥棒的影响。虽然近几年的工作中不断加大了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并且建成了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但鉴于现行的评价指标的作用,将过多的资金和工作精力花到素质教育上去是不现实的,毕竟这些隐性的办学实力并不能很快为社会所认可,在这种尴尬的境况中,素质教育工作收效不理想成为必然,素质教育工作的难以有效开展亦是无可奈何。

正因为如此,学生自主选择的程度受到直接制约。首先,大学专业不能实现自主选择,导致一些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了解、不感兴趣。其次,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少高校选择大班授课这样一种教学形式,导致部分同学以听不清老师的讲课内容或者看不清老师的板书内容为理由,上课睡觉,聊天、看小说,或者干脆不去上课。再次,由于高校各院系实验室没有实现资源共享,一方面,现存的仪器设备特别是大型贵重精密仪器设备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使用需求;另一方面,部分院系的仪器设备使用率较低、不能充分发挥其效益和使用功能。

在上述现象的影响下,素质教育的发展处于近乎停滞状态,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不足使得各项素质教育的开展变得有心无力,于是高校素质教育在“空喊口号”的路上走得越来越远,严重偏离了原先的本意。

3、提倡创新教育与教育软硬件不足并存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创新作为人类最宝贵的精神素质受到了空前的推崇。新时代呼唤创新精神,加强创新教育是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更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校园建设、实验器材等软硬件设施存在相对滞

后的状况,使得高校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

正因为如此,高校校园里相继出现一股令人忧虑的厌学情绪,学生们更是因为软硬件不足而对各项创新学习缺乏足够的热情和动力。在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有的学生一直信奉“60分万岁、61分浪费”的“超低空飞行”,认为“学不在深,及格就行;分不在高,作弊就灵”。而对于诸如“思想道德修养”等公共政治课,很多高校采取的开卷考试形式直接导致了学习者寥寥无几,加之有些理论知识在高中阶段已经烂熟于心,而大学教育继续固步自封,缺乏创新,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大打折扣,于是淡漠了对思想政治的学习,在图书馆和阅览室里,大学生也很少去翻阅和借读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书刊。而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鲜有学生兴致满满,相反,他们认为这是走形式、走过场,有的甚至因此借故逃避。

除此之外,在提倡创新精神的同时,良好的教学与科研成果同样受到软硬件不足的制约。师生们创新思维的顺利实现以及科研工作的有效展开与高校软硬件设施是否完善有着密切的关系。诸如项目经费、实验器材、科研环境、师资力量以及软硬件设备的资源共享,都是保障教职工日常教学与师生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有效基础。

由此看来,我们的高校教育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方法单调陈旧。在课堂上,教师仍讲授一些纯理论、远离实际的东西。在教学方法上,几十年一贯采用教师讲、学生记、考试背的“三段式”教学,偶然采用课堂外活动,也只是把教室搬到草坪上,把黑板换成报纸杂志,使学生觉得呆板、枯燥。二来僵化的教育管理机制和相对封闭的教学机制使得高校管理中的奖惩制度并不能很好地执行,选修课制度也没有很好地利用。再加上某些高校教育基础设施陈旧、经费投入不足、仪器设备落后、教学队伍和技术队伍建设滞后、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等问题屡见不鲜,学生缺乏良好的创新平台,使得创新教育成为了一纸空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