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理想》的读后感

简谈读《大学的理想》的感受

看了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神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和语言学家约翰·亨利·纽曼的《大学的理想》,感受颇多,最深的莫过于让我想到我所经历的教育以及在我身边的教育及学习生活的种种现象。

我们知道,纽曼是19世纪自由教育的伟大倡导者。他主张大学应该平等、完整地传授各种知识。大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智能力。在《大学的理想》里,纽曼积极阐述了他对自由教育的观点,对大学性质、职能等的看法。其中很多观点,对今天依旧有许多积极的意义。这或许也是《大学的理想》一书出版过百年依旧没被淘汰的原因所在吧。

一、全面发展

纽曼认为,或许我们多数人也会认为,“大学首先是个接受教育的地方,是个能从众多学科中获取大量知识的地方。”这让我想起刚开始进入中南民族大学时,不管是教我们教育学的老师,还是其他公共课的老师,都劝我们教育学的学生要多看其他领域的书,拓展知识面。特别是教我们必修课的老师,更是建议我们有机会就多看些哲学方面的书。我们不可否认:各科知识间是相通的。学习哲学是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学的。但是,一个拥有哲学思想的人更善于逻辑思考,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能更好地处理各类困难,更能表现出一种绅士风度??

纽曼认为:“知识是扩充思想不可缺少上午条件,是达到思想扩充的工具。”扩大知识面,多学多看,而不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知识。这样,才不会使自己的眼光过于狭隘。不会因为离开自己的专业就成为一个“无能”的人。不仅是我们学生,你看当今世界各国的军队建设现代化不也要求全军指战员一专多能,一个士兵掌握许多装备的操作么?当然也不能光把目光瞄向军队,就说普通的我们的群众吧。有多少人敢说自己的工作与自己的专业完全对口?难道我们的工作与专业不对口我们就不能工作了吗?显然是不能这样说的。

刚来到大学的那阵子,我曾迷茫过:大学究竟能给我什么?在这四年里,我究竟能得到什么?或者应该去学写什么?当自己的专业跟自己的想象不太符合时,该何去何从?不过现在我体会到,或者说我认为:大学,需要给我们的不再是每次考试都得高分,不再是不断地向我们输灌教材上的东西,而是教会我们去自觉,去自我学习,自我成长,锻炼我们快速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让我们去跟上时代的步伐。让我们??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学好那几本教材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去扩大我们的知识面,去充分利用图书馆那260万册书,学好想学的,需要学的,为以后用得着而学的。试想,我们若是一个知识充实,适应性、学习

能力强的人,全面发展的人,纵然专业不对口,又有何惧?重要的是,你符合别人的需要。当然,我们需要多看多学,扩展知识面,也不能说为了怎么样怎么样才去看哪方面的书,我们学习不应该过于功利性。

二、培养理智,弱化功利性

在纽曼眼里,大学的存在既不是为了使人变得有学问,也不是为了工作做准备,也无法使人变得崇高神圣,而是为了获取知识做准备。大学的真正目的是“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并随之带来社会的和谐发展。“拥有知识能以习惯的方式为我们所用,尽管从知识身上我们不会得到其他的好处,也不会对任何直接的目的有益。”“我主张,拥有知识是为了知识本身,而不仅仅是为了知识能做些什么。”然而,放眼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经历,我们现在的社会有多少人还能坚持“为知识本身的目的而追求知识”的?我不得不承认,我身边的同学的学习(有时我自己也如此)以及我所经历的大部分教育阶段,尤其在中学阶段,我们的教育太功利化了,我们的学习太功利化了。

在初中,从初一开始学校为学生制定的“培养目标”就直指中考;在高中,从高一开始学校也致力于为学生三年后的高考做准备。无须去了解学生学到了什么,只要学生三年后知道踩点拿分给学校提高升学率就行了。同样的,我们学生自己,好多人也是以功利的思想去 学习的。哪一科关系到毕业问题,关系到奖学金,关系到升学,就只去埋头苦练,考试的时候知道依葫芦画瓢就行。事实上,高中的我,也确实如此。

那么是不是说,在大学里就不存在功利性的学习了呢?确实不能这么说。记得我们心理学老师就对我们说过:“我觉得你们有些同学学习太功利性了。要上的课就学,不上的课的书就不看了。可是你能保证以后你用不着吗?你能保证你考研或是考博,有或是你参加工作的时候用不着吗?”诚然,刚上大一的我们,还是有很多人这样的。要上的课就去学,不上的课就不学。甚至于,对于《军事理论》这样的开卷考试的科目,许多同学竟也不去学了。只学“重要的”两三门课。可是,即使是开卷考试,听课和不听课的效果自然是不同的。恰如心理老师说的:“很多事,你也许觉得没必要,但做了和没做是完全两回事,效果肯定是不同的。”惠韦尔在1837年出版的《论英国大学教育的原则》中就提出:“考试不过是手段,不是目的,这一点应始终牢记在心。”的确,考试不过是一种形式,学没学到东西,关键还得看自己。所以,我们应该在学习上少一些功利性,学到知识,提高自我素质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纽曼作为一个在自由教育领域非常优秀的大师,我们不可能简简单单就领略完他的精辟的见解。要吸收纽曼大师的观点的精华,还需要我们多的努力。

 

第二篇:我的感想

读《李镇西:我的教学笔记》有感

断断续续地读完了李镇西老师的《我的教学笔记》,它共分四辑,分别是“我的课堂教学观”、“读出教学本质”、“分享教育智慧”、“真实的课堂教学实录”,共收录了李镇西老师的各类教育笔记、随笔、课堂实录等二十九篇。本书反映了李镇西老师长期深入教学一线,用自己亲身实践得来的教育教学先进理念,是一本指导广大教师如何从教治教、实现自我成长的方法论。李老师文风朴素、深入浅出,对于现在的教学观,特别是课改以来课堂教学的总结阐述,对一些盲从于所谓专家学者,或者故弄高深的所谓教育新理念的抨击,令人耳目一新。真正的教学智慧便是这样,往往从清浅处入手,如一眼清泉,润物无声。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觉有两点:一是高效课堂中的新型师生关系;二是教师要有鲜明的个性。

一 高效课堂中的新型师生关系

目前高效课堂中的师生关系,较之传统课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是相对固定的,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高效课堂中的教师,既是老师也是学生,高效课堂中的学生,则既是学生也是老师。他们的角色可以根据需要不断转换,从“官教兵”到“兵教兵”,再到“兵教官”,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因此,在高效课堂中我们应该转变一些思想观念:

1、教师的角色观念要转变,“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关于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早在唐代的韩愈已明确地告诉了我们,为人师者,是给人传道授业解惑的,不是讲道讲业讲惑的。时代大背景下的教学,尤其要求数学教师要彻底摒弃那种满堂灌和满堂练的教学方法,取而代之的是平等、自主、合作、和谐的数学课堂,这也是李镇西老师所提倡的。因此,一定要扮演好自己的课堂角色。

2、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主导角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启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上。学生积极主动性越高,教学效果就越好,教学质量就越高。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灵活巧妙地设计提问组织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点燃学生智慧火花,使教学效果更加优化。要围绕教学目标,以数学知识的学习为中心,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情感上的沟通,达到缩小或者消除师生对教学目标认识差异的目的。除了要把课本上的知识以互动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之外,还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信息资源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3、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参与角色

要形成课堂上民主、平等、积极合作的关系,教师要抛弃旧观念,建立师生间相互信任和理解,在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相容的新型关系。“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不同的人应该有不同的感悟,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文本的阅读者和感悟者,不能把教师自己的感悟强加给学生,而应当作是一名参与者,把自己心得与学生相互交流,在交流中,完成教学。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智力的发展,思想观念的确立,都不是别人可以代替的,如果教师脱离了自己的参与角色,数学课堂的教学和谐就难以形成。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作为数学教师,我认为: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才能把课堂组织的生动有趣,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二 教师要有鲜明的个性

教师个性就是教师生活中形成的并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特征。 我认为, 教师的教学个性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形成的, 具有教育性、创造性的个人品质。教学个性还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独特性。教师的教学个性是一个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区别于他人的非模仿性的教学风格。它是一种独创,是教师“自我”在教学中的一种显示, 具有个体性。它是教师自身的思想、情

感、意志, 情绪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融合, 然后升华成教师的教学价值观, 并形成教师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个性的创造性体现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从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方法、教学情感到教学板书的设计, 从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到课外辅导, 我们都能感受教师鲜明而独特的教学风格。

2.启发性。学生永远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教师的教学目的就是促进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 激发他们的创造情感。因此, 教师的教学个性应该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它让每一个教学环节充满悬念并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从而启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知识的探索。

3.人文性。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个性鲜明学生, 教师的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不断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教学个性的人文性就是要求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尊重学生的人格,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个性完善、品德高尚的人。

4.艺术性。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 而教师的教学特色就是指教师的教学个性的总和。要体现教学个性的艺术性, 教师就必须使他的教学生动、形象, 并给学生以美感。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 不仅语言要幽默、生动,而且设计要巧妙精致。学生听课后才会回味无穷, 并且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只有具有鲜明特色的课堂, 才能培养出个性鲜明的学生”。 教学个性形成的过程, 就是实现教学个性化的过程。首先要认真地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环境以及学生的思想、情感、能力等各种因素, 然后把这些因素与自己的个性品质结合, 并进行整合, 形成鲜明个性特色的教案设计、教学内容呈现、作业布置以及课后活动的检测, 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这样学生创造性的个性才能得到培养, 教师的教学个性也会表现得淋漓尽致。进行个性化教学, 就是要让教师的教学更加生动, 学生的学习更加投入。只有教师在教学中充满激情, 才能使他的课堂生机蓬勃, 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被调动起来。

学习李镇西教师的30年的教学笔记,使我也在想这样一个问题,我的教学观念是否真的转变了,不是看说的怎样、写的怎样,而是看在讲台上做得怎样——换句话说,我们常说的转变观念,不是纯粹的思辨,而应该是思考中的行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