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虎先生的学术经验

期 号:19xx年第03期

总期号:

页 码:第001页

专 栏:

引 题:标 题:范文虎先生的学术经验

副标题:摘 要:关键词:作 者:吴涵秋 李庆坪 江晓楼 张世杰

单 位:

先师范文虎先生(1870—19xx年),宁波名医,名赓治,字文甫,晚年易字文虎。其先人精岐黄,家学渊源。师“初擅疡伤,继专精内科,主古方,好用峻剂。患者至门,望见之,即知病所在,投药无不愈,??时论归之。”(见鄞县县志)生平不拘小节,不畏权势。时人以其玩世不恭,咸称之为范大糊,师亦乐受之,不以为忤,因自号古狂生。遗著有《千金》《外台》等批注二十种,已移赠宁波“天一阁”,尚有《澄清堂医存》十二卷,惜已毁于兵燹。此次整理先师的学术经验,幸获得亲笔《临诊底稿》一本,不啻謦欬重聆,又有《外科纪录》一卷,容他日整理后再公于世。

辨证施治

先师对仲景学说,极为推崇,常谓:“《伤寒》、《金匮》二书,承先启后,实后学之准绳。”擅用长沙诸方,时人咸以经方家目之。但对汉以下的各派学术,也勤求博采,撷取精华。尝告我等曰:“温病之名,虽见于《内经》和《伤寒》,而理论方药,皆略而未详,后世温病学说,可补古人之不足。我人治病应重在辨证论治,可不必斤斤于伤寒温病病名之争。”兹例举伤寒温病临诊案如下:

案1 孔荣亚 脉紧舌淡,伤寒之轻者,尚在太阳之经。

桂枝钱半,麻黄一钱,芍药二钱,甘草钱半,厚朴一钱,杏仁三钱,生姜钱半,大枣六枚。 本例四诊后全愈,方为桂枝汤合麻黄汤加厚朴,虽症状未详,据脉舌而论,有发热、恶寒、无汗、骨节疼痛等太阳诸症,不待言也。

案2 薛君 伤寒热盛,舌黑焦有裂纹,脉沉数,症殊不轻。

小承气(大黄、枳实、厚朴)各三钱,生地八钱,麦冬三钱。

本例二诊时病势已大减,盖病属阳明府证,参用小承气与增液,义在滋阴夺实,通便泄热。 案3 王老婆 伤寒转入少阴,已经炙液化燥,喉间咯咯有声,是燥气,非痰声也。脉来细而数,舌微灰而干,不得已,急救其津。

炙甘草二钱,清水桂六分,麻仁四钱,生地八钱,大枣十二枚,生姜一钱,麦冬四钱,阿胶钱半,参钱半。

案4 陆瑞甫 少阴伤寒 但欲眠,其的证也。

淡附子钱半,干姜三钱,甘草三钱,安桂钱半,枣仁四钱,党参三钱。

第三案后果未详,第四案五诊后方痊。两者同为少阴病,一从燥化而炙液,一乃里虚而阳微,故前者用《伤寒》炙甘草汤,后者用《伤寒》四逆汤加味。

案5 郑右 伤寒十余日,经水来不止,热入于里,幸不太重,但须防其热入血室。舌淡白,胸中有白?40?,又有下利,先从血分取法。

桃仁三钱,红花三钱,桂枝钱半,蛤壳三钱,炙甘草一钱,白芍钱半,生姜钱半,红枣六枚。 本例二诊后证即减,四诊得全愈。此证为伤寒邪热由表渐入于里,而经水适来,既有白?40?下利,气阴两伤之象,又须防其热入血室,故先从血分取法。所主之方,为桂枝汤加桃仁、红花、海蛤,即叶天士所谓:“如经水适来,邪将陷血室,??王海藏出一桂枝红花汤加海蛤、桃仁,原是表里上下一齐尽解之理。”先师防病人热入血室时常用此方,若已入血室时则用小柴胡汤加减,随证化裁,常应手取效。

案6 张圣宝 温热因外感引起,热入于里。

真阿胶二钱,鳖甲三钱,甘草一钱,麻仁三钱,杏仁三钱,枇杷叶三钱,小生地三钱,麦冬三钱,桑叶三钱,生姜一钱,括蒌霜三钱。

案7 范香泉 湿热神欠清,病在胆也。舌白,寒也。

温胆汤(茯苓、橘皮、半夏、甘草、枳实、竹茹)加桂枝钱半。

上列二案,为《临诊底稿》最后二日所诊,已乏续卷可嵇,证似不险,或愈或续诊,未能知矣。

第6案之方为喻嘉言《医门法律》清燥救肺汤加减。喻氏谓:“诸气膹郁之属于肺者,属于肺之燥也。而今治气郁之方,用辛香行气,绝无一方治肺之燥者,??今拟此方,命名清燥救肺汤。”方后并注“痰多加括蒌,血枯加生地。”先师常依其法加减,用于虚劳干咳和百日咳后期俱有效。

第7案 温胆汤,先师在临床运用很多,尤用于小儿诸病。他认为儿童之病,以外感和痰、食、湿、惊为多见。本方半夏化痰和胃;橘皮理气化湿;茯苓益脾理水,本经主惊邪恐悸;枳实消积破滞;竹茹清肺和胃。若外感新邪,选加桂枝、柴胡、栀、豉、荆、防等一二味,确能治愈不少疾患。

总之,先师对热病,不斤斤于伤寒温病病名之争,而首重辨证施治。尝谓:“伤寒治分六经,温病治分卫气营血和三焦,立说虽异,治法可通。陆九芝曾指出伤寒阳明病就是温病,白虎汤就是温病治法,实具卓识。伤寒方可治温病,温病方又何不可治伤寒。”以是先师对伤寒阳明病神昏讝语者,也常用大剂紫雪丹、牛黄清心丸等。上述七案,可见先师非专执长沙方者也。

善用成方

先师治杂病,除宗《金匮》外,对后世诸家的理法方药,亦莫不吸取其所长。例如陈士铎的《石室秘箓》,虽明知其伪托岐伯、雷公、仲景之言,但对其经验方,如“痢下通用方”(当归三两,白芍三两,莱菔子一两,槟榔三钱,枳壳三钱,甘草三钱,车前子三钱),仍采用之以治重证下利,腹痛后重,红白相间,确有临床价值。又如王清任《医林改错》之“补阳还五汤”治半身不遂,引用亦多,收效颇著。据此,可见其对各家学术,兼收并蓄,毫无偏见。

平日喜用成方,认为成方乃古人已取得之经验,君臣佐使齐备,如能斟酌加减,可事半功倍。由于处方以“汤”为基础,因此用药简练,通常不过五六味,甚至二三味。尝谓:“用药分量,应重则重,应轻则轻。”如“越婢汤”治风水及黄疸,麻黄曾用至六钱;“急救回阳汤”治霍乱,生附子曾用至一两半;而“小青龙汤”治感风寒失音,麻、桂等仅用三分,盖取轻清上浮之意。(参阅下案)

案8 冯献曾 利疾,液炙现糜。

当归两半,生白芍两半,炒莱菔子五钱,炒枳壳二钱,槟榔二钱,车前子三钱,生甘草钱半,麦冬三钱,鲜石斛三钱。

案9 邬右 半身不遂。

生黄芪二两,当归三钱,西党参四钱,白芍三钱,甘草一钱,地龙二钱,川芎三钱,桃仁一钱,红花一钱,附子一钱。

案10 焕章兄 脉紧而沉,舌淡白,寒湿入络,腰酸脊痛。

茯苓二两,白术二两,米仁二两,桂枝二钱,车前子三钱。

案11 柴成法 伏寒不解,大气不转。

真武汤(生姜三钱,茯苓三钱,生白芍五钱,生白术四钱,厚附子三钱)加参三钱。 案12 孙馨惠 痰入经络,左手浮肿,疾久而深,元气不支。

黄明胶三钱,白芥子未二钱。服法:先将黄明胶烊化,吞上末,一日分三次下。

上列五案,皆为杂病。第10案之方,乃清钱镜湖《辨证奇闻》宽腰汤,载在卷二腰痛门中,

谓:“人有腰痛,日重夜轻,小便艰涩,饮食如故者,人以为肾经之虚也,谁知乃膀胱之水闭乎。车前、茯苓,以利膀胱之水;苡仁、白术,以利腰脐之气;加入玉桂一分,得桂之气,尤易引肾气而外归于膀胱。??水既外泄,不反入于肾中,则腰痛有不速愈之理哉。”以是先师常用治寒湿内阻,腰痛、小便不利者,获验迅捷。

11案为《伤寒》真武汤,先师常用之以治痰饮气喘。《金鉴》注:能治中外皆虚寒之病。本例以其大气不转,故加参三钱,宗《金匮》“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之意也。

12案仅黄明胶、白芥子二味,先师习用以治伤寒失音久不愈者,亦效,不独治痰入经络已也。

案13 朱师母 失音多时,前方皆从阴虚着想不效,今舌淡白,眼胞灰黑,寸口脉闷而短。 小青龙汤三分泡服。

案14 蔡师母 气喘冷汗,脉沉紧,舌淡白无生色,证极险。

淡附子五分,细辛五分,干姜五分,五味子五分,桂枝五分,白芍五分,炙甘草五分,姜半夏三钱,杏仁三钱。微沸即服。

先师对附子、桂、麻用数分者甚少,独小青龙汤中常用三分或五分泡服。如第13案小青龙汤三分泡服者,即方中除姜半夏用三钱外,余皆三分是也。此方于感冒失音者用之,夜间开水泡服,复被取汗,明晨音即扬,屡获显效。第14案因冷汗脉沉,故去麻黄易附子,复因气喘而加杏仁,遵仲师法也。

案15 周善教 黄疸不透达。

麻黄六钱,生石膏一两,炙甘草二钱,生姜三钱,红枣八枚。

此即越婢汤麻黄用至六钱之一例。

脉舌合参

先师运用四诊,重在望诊。如治疗湿热病为例,常用“五苓散”和“四逆散”等方,一经加减,而效用各殊。一般初期湿阻,舌苔白腻者,用五苓散加藿香、厚朴;舌质见红,则去桂为“四苓”,或加滑石;里热甚者,五苓合六一散,再加寒水石、石膏等品,成“桂苓甘露饮”。若遇寒热如疟,舌苔薄白,则以“四逆散”加桂枝;舌苔光绛,去桂枝易天花粉。再有壮热不退,舌有薄白苔者,用“白虎汤”加桂枝;苔呈黄腻者,用白虎加茅术等,皆以舌苔变化而定方剂之加减。此略举先师察舌用药之通例。他对脉学方面,也很重视。《伤寒论》中的脉法、徐洄溪的《脉学提纲论》及周学霆的《三指禅》,指定为我同学学脉必修之课本。对三部分脏腑问题,他同意周学霆看法。尝谓:有不应分者,如《素问·玉机真藏论》:“春脉如弦??夏脉如钩??。”《伤寒论》“太阳病脉浮”、“少阴病脉微细”等;有应分者,如《素问·大奇论》:“肾脉大急沉??为疝;肝脉小缓为肠澼。”又“肾肝并沉为石水,并浮为风水。”可见先师对于诊断治疗等各方面,既具有原则性,也有其灵活性。(参阅下案) 案16 童中序(二诊)本属疝气,气虚下坠则剧,今气 升而湿陷不清。

五苓散倍冬术,加米仁一两,橘核三钱。

案17 邹纯甫兄 转入少阳,宜有寒热。

桂枝钱半,四逆散各二钱。

案18 林君 少阳伤寒。

四逆散各二钱,加天花粉三钱。

案19 盛善仙兄 寒热相感,吐利,脉象数而短,舌苔薄白,边尖已绛,伏邪化热而寒仍不解,口苦亦是热象,当以温凉并进为宜。

桂枝白虎加生茅术四钱,炒枳实三钱。

案20 李孩 湿热泄泻。

白虎汤加葛根三钱。

案21 陈道显兄 伏邪极盛,昨得衂是大好事,此乃红汗,惜乎误止,若待自止,间日即解,

幸衂尚多,否则大事坏矣。

生石膏八钱,知母三钱,米仁八钱,甘草钱半,大生地一两,丹皮三钱,参三七三钱,炒山栀三钱。

案22 谢有才 就脉论,无救,念其尚能服药,姑予之。证属温热内淫,外有寒束。 白虎加桂枝、半夏、生姜。

案23 王英才 大肉已脱,大骨已陷,九候虽调者死。

生脉散。

案24 薛恭兴(二诊)昨用下药得便,热亦透出,舌黑亦退,纯是好象。惟脉不归根,大为可虑,若明日脉仍如此,去生远矣。

桂心钱半,参二钱,白芍四钱,炙甘草二钱,生姜钱半,红枣八枚,花粉三钱。

先师医案,往往直抒胸臆,不落通套,不拘常格,有只书一二字者,亦有走笔疾书,瞬息数百言,判生死,决安危,多奇中。短案及长案举例如下:

案25 方妈妈 痰。

半夏,陈皮,茯苓,桂枝,甘草,白术,括蒌霜。

案26 阿木 气滞。

通气散(柴胡二钱,香附二钱,川芎三钱)。

案27 十一月初二日,邵晓蓉兄子谱生 以为肺劳也,则宜补肺。以其有咳呛也,以为热也,则宜寒凉。以其有潮热也,一见吐血,即用凉药滋其阴,用滋腻药润其肺。究竟血可止与否,潮热可除与否,咳呛可已与否,皆不暇计。其血属于何经,因何而吐,罔然不解,以为如是平和,尚不能效,人死则曰病难治,我药不错也。相率成风,互相标榜,连结心气,此一人去,又一人来,大率类此,以保自己名誉,而病家亦以人人如此,殆不致误,卒至病日见重,亦甘心自认天数,而为之医者,诩诩然自鸣得意,噫,可怪孰甚焉!令郎吐血,并非肺劳。虽有咳呛,肺脉至今尚归本体。云病自六月起,乃医者失当所致,为日已久,总该有对证之方,见药骇异,置之不服,始于胆小,其实自误者当居其半。若再从前法认定肺劳,以后可不须延医,甘心就木而已。其病在于胃中寒热不调,现在客寒阻于肺络,故其咳声不爽。当见证治病,随机施治,待外邪已解,然后顾其本元,亦非温脾煖肾不可,此时尚早。先解肺寒,方列于后,勿煎,但泡二次,忌风为要。服与不服,任从尊便。欲生欲死,任尔自取。 小青龙轻剂各三分。

临床经验方

(一)治吐血方:附子理中汤

先师治吐血,不论呕血、咳血,常习用下二方,一为附子理中汤(淡附子一钱至三钱,党参三钱,炒冬术三钱,姜炭一钱至三钱,炙甘草一钱至三钱);一为生熟地方(生地黄五钱至一两,熟地黄一两至二两,参三七一钱半至三钱,丹皮三钱,荆芥炭一钱半),凡吐血不止,面色苍白,脉迟而弱者,用附子理中汤温中止血。如吐暴血,色鲜红,脉见虚数者,用生熟地方滋阴益血。通过辨证,屡获奇验。先师尝云:“吐血属阴虚阳盛者固多,但阳虚挟寒者亦不少。”并基于古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和“阳虚者阴必走”诸说,认为温补中焦和滋阴生血二者,是血证的根本守法。并曰:“服寒凉药止血,血得寒凉而凝结,血止是暂时的,血凝而不畅流,必致妄行而外溢,故愈后常复发。血得温则畅行,畅行则循环无阻,血循经不外溢,故愈后少复发。”

案28 任师母 气虚血脱。

理中汤加淡附子一钱。

案29 某君 吐血属肝肾两经。

熟地二两,生地一两,丹皮三钱,参三七三钱。

案30 林尹寿 吐狂血,因服马宝之故。

生地五钱,熟地一两,荆芥炭一钱,参三七钱半,丹皮钱半。

 

第二篇:章次公先生应用附子的学术渊颁与临床经验

章次公先生应用附子的学术渊颁与临床经验

章次公先生应用附子的学术渊颁与临床经验

章次公先生应用附子的学术渊颁与临床经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