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读书报告范文(教育学)

研究生读书报告

《教育概论》教育学读书报告

因为本科学的是英语专业,研究生又跨专业学了教育学专业,虽然因为对教育学感兴趣,本科时也有涉及,但对于我来说,专业基础知识还不够扎实,甚至关于教育学最基本的概念理论一直都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框架,对教育学基本知识的不扎实,很可能在今后的学习中制约我的学习与研究工作。因此,在同门师兄师姐以及专业老师的推荐下,我阅读了由叶澜教授编著的《教育概论》。这本书虽然不像其它那些教科书一样,没有列举理论来探寻概念的渊源,它是立足于教育,揭示教育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之间的联系,最后还专门设了一章探讨了社会、教育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的写作方式,跳出了教科书的硬式框架,使读者阅读起来没有教科书的乏味感,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让学习者较快进入状态,同时也使我们更容易理解书中的知识。

这本书一共有六个章节,本书的第一个章节是从教育的概念界定,教育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以及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入手,简要分析了教育的基本构成;第二章和第三章论述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从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历史演变和当代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两方面展开,详细论述了社会历史的变迁对教育的影响以及教育和人类自然生态、社会物质生产、社会政治和文化间的相互关系;第四章与第五章论述了教育与人之间的发展关系,从教育与个体发展相互关系的一般理论及人生阶段与教育两方面展开,正确认识了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以及人生各个不同阶段教育的特点;第六章作为本书的总结,综合前面章节的内容,论述了社会、教育、人之相互关系,从分析社会与人相互关系的存在模式以及教育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两大功能的相互关系展开。

在第一章的主题是: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是从教育的概念界定,教育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以及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入手,简要分析了教育的基本构成。关于教育概念的界定,在叶澜教授的书里,她认为,教育概念的界定必须突出教育的特殊性,将其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同时又能涵盖古今中外出现过的各种形式的教育。叶教授将教育界定为人类特有的活动,即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这个概念的界定直接说明了教育的主要目的、对象以及活动形式,相对比较全面。在论及学校教育的特殊性

时,叶教授提出,学校教育是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最强的一类教育活动,因

此也是可控性最强的;学校教育是有专门的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的,学校的任务

是培养取得入学资格的人,因此,叶教授将学校教育定义为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

构承担,有制度保证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

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叶老师又将教育活动分为学校教育和非学校教育两类。

在第二章和第三章里叶教授主要向我们讲解了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第二

章论述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历史演变,第三章主要讲的是当代教育与社会各子

系统的相互关系。通过对教育进行深入研究,探寻教育与社会发展以及教育与个

体生命、人生发展之间的规律性联系。这一规律性联系,是人及由人组成的社会

的意识、意志、利益、实践在教育领域内复杂交互作用的产物和历史的呈现。这一章通过对奴隶社会、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近代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半殖民地

半封建中国社会、现代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形式及发展,以及教育的特点的探究,得出教育是由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历史的回顾有助

于我们认识到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间存在的几点规律性联系。首先是教育随社会

的发展而发展,每一个社会中教育的发展水平是该社会诸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这些方面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其次是承认社会诸方面对教育的综合作用,并不等于是说社会诸方面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以同样大小的力量作用于教育,社

会政治的民主化程度越高,教育的阶级性越隐蔽或趋于消灭,社会物质生产发展

水平越高,教育的生产性越鲜明,社会科学文化发展水平越高,教育的科学性越

强。并且,教育有相对的独立性。在现代社会尤其要处理教育与社会的关联性和

相对独立性的关系问题。通过对教育与社会中自然生态系统、物质生产系统、政

治系统及文化系统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发现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的联系并不在同

一个层次上。

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讲的是教育与人的发展。第四章主要讲的是教育与个体

发展相互关系的一般理论概述。第五章则从人生阶段教育出发来论述两者之间的

关系。教育学研究人的问题之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个体作为

一个复杂的整体来研究,而不是把人的某一方面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二是教育

学要研究个体的发展与形成问题。三是教育学还需要研究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

间的各种可能存在的关系模式并探讨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发展功能的统一问

题。除此之外,第四章还将学校教育作为特殊的综合因素来论述其发挥的作用,探讨了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以及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第五章通过对人生阶段的划分和分析,探讨了教育在各个人生阶段应发挥的作用。在这一章的最后叶澜教授还为我们探讨了学校教育与个体发展之间的规律性联系。

最后一章则探讨了社会、教育、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社会与人相互关系的不同结构来看,无论是社会本位观还是个体本位观都比较片面,更为普遍接受的是社会与个体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的观念体系。社会与个体之间存在一致和相互促进的基本关系,只要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方向一致,就是积极的关系模式,值得追求提倡的关系模式,只要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方向不一致,就是消极的、有害的关系模式,是要批判和纠正的关系模式。教育作为中间因素,是社会和人之间联系的桥梁。教育的功能发挥状态与社会发展水平,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与支持,以及对教育活动内在独特性的尊重都有密切的联系性。

 

第二篇:结题报告范文

“思想品德活动课课堂教学结构优

化的研究”结题报告

新北区实验中学 张爱红

一、研究背景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开展思想品德的活动课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新课程改革以来,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总体不容乐观,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堂结构不尽合理,过程管理不严密,教学评价单一化,再加上教师的观念尚未彻底转变,许多教师仍然把活动课当成是体育课或者是综合实践课,导致活动课上课的随意性很大,同时应试教育的潜在压力,使得教师对活动课的课堂结构、过程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缺乏深入的分析和认真的研究,只着眼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不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或者是教师越俎代庖,代替学生学习,把学生牢牢地套在框框里,既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样的活动课就像在演戏,教师和学生都按照剧本已定的角色表演,或者是教师完全放手,不加指点,让学生自己 一

去搞,学生无法从活动课结构上来把握活动课的上课要领,只能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做,这样的活动课从表面上看气氛活泼热烈,但实际教学效果却是低效的。

马和穆托夫认为:课的结构是作为一种有益的组织知识,作为一种指示和标准理论而被人们理解和运用的,然而由于人们过多的强调教无定法,忽视了教学应当有法的一面,忽视了对这种组织知识更新和标准理论的研究,在冲破了赫尔巴特和凯洛夫的模式之后,并没有真正建立起科学的课堂教学结构体系,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很大,尤其是思想品德活动课,不少教师对四十五分钟缺乏通盘的考虑,导致活动课结构松散,教学指标不能落到实处。这与思品活动课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初三中考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为此,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将教研目标锁定在活动课课堂教学结构上,寻求优化思想品德活动课课堂教学结构的途径、方法、原则、评价等,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积累思想品德活动课的课程资源,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也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提高本组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二、课题的界定

思想品德活动课是在遵循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以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为指导,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常规的教学内容和进度,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基本 二

特征,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实践,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去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的一种教学形式。

所谓课堂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构成教学的诸因素在时间、空间方面所设计的比较稳定的、简化的组合方式及其活动程序。课堂教学结构优化问题,是前苏联教学法专家巴班斯基提出的,最近几年国内专家也引用这一提法。同时,我们的教师也在着力争取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因此,我们有必要弄清优化的基本含义:“在课堂教学中,用比较少的时间,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结构是否优化,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能否完成以及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课堂教学结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学习评价的不同而变化的。

三、研究目标

1、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思想品德活动课堂焕发出生命的色彩。

2、探索思想品德活动课的结构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原则以及有效的活动评价体系,以更好地优化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

3、初步构建思想品德活动课清晰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

4、通过思想品德活动课课堂结构的研究,提高教师设计 三

活动、组织活动、指导学生活动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四、理论依据

1、系统论告诉我们,整体大于个孤立部分的总和,总体功能都不能组合的各个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新的特定的功能。因此,我们在研究课堂教学的时候,不能只重视局部的优化,而应当着眼于整体的优化,从整体目标出发,研究课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相互结合和相互制约的规律,使课的各个要素相互协调,相得益彰。而形成这样一个“整体”的关键便是结构。

2、认知心理学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是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的支柱。杰出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识起源于活动”,前苏联心理学家阿尼?列昂捷夫则极重视活动的作用,并撰文强调他的“活动中心论”。

3、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完善的智育的一个非常重要条件,就是教学方法、课堂的结构以及课的所有组织因素和教育因素,都应当与教材的教学目标和教育相适应,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任务相适应。事实上,系统的结构决定指系统的性质和功能,结构和功能总是相互制约的,只有当教学处于合理的课堂结构之中,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

五、应用价值

1、优化思想品德活动课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利于教师转变 四

教育教学观念,确立起以生为本的思想。

2、优化思想品德活动课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利于教师教学

的方式的转变。在思想品德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注重的是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促进者。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一切都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3、优化思想品德活动课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利于学生的学

习方式的转变。活动的主体无疑是学生,思想品德活动课是从学生角度设计的。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自主的、合作的、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在活动课学习的过程中,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了一个由实践到创新的过程。

4、优化思想品德活动课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利于学生全面

发展与综合能力的提高。思想品德活动课从课的内容、结构到组织形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活动课中体现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重视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活动课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

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5、抓住了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也就抓住了教学改革的

“牛鼻子”。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需要。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自我完善”,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本身就是一项重大的改 五

革,课堂结构的优化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学原则、正确的教学方法为前提的。因此,优化课堂结构必然会推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各个教学因素的变革。

6、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帮助我们积累思想品德活动课的课程资源,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也能提高本组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六、研究方法和途径

(一)研究途径

本课题研究的是活动课的课堂教学结构,是政治教师每天的日常工作,因此,工作即研究:课题组成员将首先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思想品德活动课的教学现状,分析原因寻找对策,接着从教案入手,加强对活动课课堂结构的设计研究,然后以课堂为载体开展研究课、示范课活动,通过开课活动来分析归纳优化思想品德活动课的教学方法、教学原则、活动评价体系以及教学结构策略,最后形成我校思想品德活动课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形成我校的校本教学资源,最终目的是提高我组政治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上课能力和教学质量。

(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的是活动课的课堂教学结构,是政治教师每天的日常工作,因此,工作即研究,每一堂课的实践都是一次探索和研究。

(2)问卷调查法。任何理论都离不开实践的指导,因此 六

该课题的研究需要深入学生的实践,进行广泛的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

(3)文献查阅法。课题研究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因而本课题的研究将大量查阅文献资料,以便于使研究更深入,更有力度。

(4)案例分析法。纷繁复杂的现象让人眼花缭乱,可能会影响研究的进度和方向,因此课题研究要善于抓住个案,抓住典型,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案例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5)经验总结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收集、学习近两年来有关的理论与实践文章,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从他人的经验学习中得到启发,形成思路、方案或采取行动。

七、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探索阶段(2007.10—2008.1)准备启动阶段、制订方案、学习有关的理论与专著、问卷调查、现状分析、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订好课题方案;收集的资料汇编、现状研究分析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8.2—2010.1)定期开展课题研讨活动、加强教案设计和课堂实践研究、构建清晰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阶段性成果:阶段性论文、教案设计、教学案例、教学实录、研究课汇总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0.2——2010.6)整理资料、 七

研究成果汇总、结题报告、经验推广。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论文集、教学案例集、教学设计集。

八、研究内容

1、研究思想品德活动课的教学现状,探究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现状的成因与对策。

2、研究思想品德活动课的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设计问题。

3、研究思想品德活动课的教学方法、教学原则以及活动评价体系建设的问题。

九、保障措施

新北区实验中学新北区乃至江苏省的重点示范初中学校,教学设施齐全,设备比较先进,拥有包括多媒体教室、演播厅在内的校园网络,特别是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拥有四万多册藏书,为我们课题组进行课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先进的技术保障。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和关心课题研究,早就确定了科研兴校方针,制定并完善了教科研奖励条例,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物质保障。

我们政治组有一群能吃苦、勤钻研、敢创新、肯奉献的政治教师,他们个个勤勤恳恳、脚踏实地,自觉履行教师职责,并在教育教学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黄小燕、刘亚琴老师已经是常州市教学骨干教师,张爱红是新北区学科带头人,一批年轻的教师正在成长,如朱晓新老师在市的 八

青年教师评优课中获得过一等奖,区的骏马杯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何姝勤老师获区的骏马杯比赛二等奖,还有黄淑娟、陈彩霞、樊丽艳等都在学校的“春蕾杯”中获过奖,特别是在课题研究方面,黄晓燕、张爱红两位老师都曾经参加过常州市级的课题研究,黄晓燕、张爱红老师都独立主持过区级的课题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为本课题的实施提供了专业保障。

十、研究成果

通过课题研究,老师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高,撰写了许多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

1、张爱红:论文《善待构建教育的和谐之美》获市教育学会二等奖;论文《善待学生的艺术》获省师陶杯三等奖;论文《多媒体技术在思品课中的应用与研究》获省蓝天杯三等奖;论文《开放让政治课活起来》发表于市教育报;论文《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策略研究》获区一等奖,发表于市教育报;教学设计《学校与家庭的呵护》获区一等奖。

2、朱晓新:20xx年11月论文《有效评论——激活学生的课堂思维》获区二等奖;20xx年11月论文《用好思品教材,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获区一等奖;20xx年12月论文《以赏识教育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获市三等奖;20xx年10月论文《“减负增效”背景下初中思品家作设计的几点思考》发表于《时代学习报》;20xx年11月市政治评优课一等奖;20xx年10月市政治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评优 九

课二等奖;07——08获新北区人民政府嘉奖;08——09获新北区人民政府嘉奖;07——08获校优秀班主任;10、08——09获校优秀班主任。

3、何姝勤:论文《重塑学困生先重塑他们的家庭责任感》获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三等奖;论文《细节是政治课中促学习、提效率的必抓环节》获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三等奖;论文《从细节入手提高——谈政治课的教学质量》获区三等奖;获第三届“骏马杯”初中政治学科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比赛中获二等奖;校“春蕾杯”评优课一等奖

4、黄淑娟:获第七届校“春蕾杯”一等奖;获第八届校“春蕾杯”二等奖;

5、王亚玉:20xx年9月论文《新课程背景下思想品德课作业的设计和批改》发表于《江苏大学学报》;20xx年11月论文《新课程背景下让学生生成为思想品德课主人的几点尝试》获省优秀论文评比三等奖;20xx年10月论文《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获市论文三等奖;08年获新北区人民政府嘉奖

6、刘亚琴:08—09获校优秀班主任;08年初三(13)获常州市先进集体;08年获新北区人民政府嘉奖

7、黄小燕:论文《思想政治课研究性教学模式中学生收集材料处理材料能力的培养》获江苏省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三等奖;《一次特别的失物招领仪式》获新北区教育故事评比一等奖;2008.11《由一堂市评优课谈政治课情景创设中的一材多用问题》获省师陶杯三等奖、市年会二等奖。

8、耿瑛辉:《初中思想政治课课堂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原因与策略》获省三等奖、市一等奖;《思想政治课须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在江苏大学学报发表。

十一、研究反思

我们的课题研究的虽然是教学结构的优化,但涉及的方面颇多,它要涉及到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知识水平、专业素养、调控能力、教学智慧、教学方式等多种因素,它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这等于要改变教师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其艰难性就不言而喻了。同时它还要涉及到广大的学生,而学生是一个个正在发展的、富于个性的、变化着的个体,他们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在课题的实践阶段中越发明显地显示出来。随着课题的深入,难度越来越大。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所要做的工作是千头万绪,从课前到课中到课后一贯始终,因此我们只能从几个教学环节入手进行具体的操作实践,我们更多的是凭经验,而不是靠科学的测定来调控。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尚处在边摸索边实践边总结的阶段,但是不管怎么说,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坚信: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虽然该课题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模式可以照搬照抄,但只要我们课题组成员齐心合力,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勤于思考,敢于创新,我们一定能走出一条符合 十一

素质教育要求的适合我校师生实际的课堂教学的新路子!我们将为此而不懈努力!

20xx年6月

十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