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育学教案

中学语文教育学教案

漳州师院中文系

(使用王文彦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第一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和研究对象

教学目的:

⒈明确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地位和作用,廓清有关模糊认识;

⒉了解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性质、对象、任务、结构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4学时

讲授内容:

第一节 课程(论)和教学(论)

一、什么是课程?什么是教学?

课程:各级各类学校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教学: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二、当代三大课程流派的课程目标

? 学科中心课程论的课程目标 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 人本主义课程论的课程目标 以追求人的和谐 发展为目标,希望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和发展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

? 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的课程目标 是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

三、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

中国古代的《礼记·学记》篇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

四、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教育学专著

一般认为,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里面有教育原理、教育制度、学校组织、课程设置、教学法等。

五、“教学”的词义

在我国,教学的词义主要有四种。

? 教学即学习 指自学和通过人教而学两种不同途径的学习

? 教学即教授 19xx年 公布的《师范学校规程》中规定教育学科包含教授法,教学即有了教授之义。

? 教学即教学生学 19xx年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据此,“教学”的含义即“教学生学”。

?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

根据凯洛夫的《教育学》中,“教和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的观点,“教学”的含义是:教师教和学生学。

六、当代四大教学理论体系

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以知识授受为逻辑起点、从目的和手段进行展开的教学理论体系。

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 把刺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认为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的教育理论体系。

认知教学理论 认为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或改组的教学理论体系。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认为教学即促进,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的教学理论体系。

第二节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

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

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二、语文教学现象

语文教学现象表现为三个方面或层面:

一是环境性的,如教室及其结构、教学设备及其结构、校园各部分及其结构、校风班风等;二是活动性的,如语文课堂教学及其结构、实践活动及其结构、校内外见习和实习及其结构、个别教学及其结构等;三是关系性的,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教材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与文化结构的关系,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之间的关系等。

三、语文课程现象

语文课程现象表现为三个方面或层面:

一是物质性的,如语文教学计划、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材料、语文补充资料、视听语文教学材料、电子语文教学材料等等;二是活动性的,如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规划、语文课程与教学实施、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评价、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研制活动;三是关系性的,如语文内容选择与教育目的的关系、内容组织与文化结构以及学生发展的关系、语文课程研制与语文课程产品之间的关系,等等。

四、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管理实践的主要表现

一是对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行政组织领导;

二是对语文课程与教学材料的行政管理。

五、语文课程研制实践的集中表现

语文课程研制实践的集中表现为编制、使用和修订语文课程与教学材料的过程。

思考与练习:

1、你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堂语文课是怎样的?

2、谈谈你对语文和语文教学的理解。

第二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演变

教学目的:从纵向与横向、动态与静态两个方面初步认识语文教育

教学重难点:从动态与静态方面认识语文教育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6课时

讲授内容:

第一节 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一、什么是“三、百、千、千”?什么是“五经”、“四书”?

“三、百、千、千” 我国古代流传的最著名的蒙学读物,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主要作用是集中识字。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中国古代教育教材。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四部著作的合称,中国古代教育教材。

二、什么是文选读本?

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如《昭明文选》、 《古文观止》等,各类文选读本所选的大都是各个朝代的名家名篇。

三、孔子教学的方法、目的和内容

在教学方法上,孔子强调的“因材施教”、“启发教学”。孔子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君子。所以,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孔子的教育内容可以根据《论语》概括出来:“文、行、忠、信”孔子教学内容的四个基本方面。“《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 《乐经》 ”是孔子教学的主要教材。

四、古代识字教学的经验

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

使用韵语和对偶,便于朗读、记诵

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

联系日常生活

激发儿童的兴趣

五、古代阅读教学的经验

熟读、精思、博览 以诵读为基础熟读,记忆理解,形成语感;在熟读的基础上精思,有所感悟;在熟读精思的同时,广泛涉猎,博览群书。

评点法 在阅读方式上采用“评点”,即圈点评注,给字句画上符号,把评论写在正文旁或行间。

六、古代作文教学的经验

注重基本功训练

多读多写多改

作文从模仿入手

先放后收

七、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脱离语文实际

脱离应用实际

忽视文学教育

忽视知识教育

第二节 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一、除“语文”名称外,语文学科曾用过的名称

曾用过读经、词章、字课、习字、作文、读经讲经、中国文字、中国文学、国文、国语、汉语、文学等名称。

二、国文名称出现的背景及意义

辛亥革命前,蔡元培、梁启超认为“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所要学的并不限于文字和文学,于是提议将这一学科定名为“国文”。蔡元培等人19xx年创办爱国学社,梁启超19xx年前后创办长沙女子学堂,就将这一学科称为“国文”。 “国文”是我国教育史上语文学科从古代传统教育的综合性社会学科中独立出来后的第一正式名称。

三、现代语文产生的背景

现代语文学科是新文化运动、特别是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的产物。

在“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的推动下,北洋军阀政府于19xx年通令全

国,小学开设“国语”,主要教白话文;中学开设“国文”仍然教文言文。

第三节 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一、关于《红领巾》教学的讨论

19xx年 ,因课文《红领巾》的教学引发了一场教育大讨论,内容涉及教学时间和效率,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及各自在教学中的作用,组成语文课的因素及分析 等教学发法。这场讨论推动了语文教学法的改革,建立了现代文教学模式。

二、语文“五环节”教学

关于《红领巾》教学讨论后,在凯洛夫五环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语文教学,特别是现代教学的基本模式。

现代文教学的基本模式:

(1)题解,介绍作者、时代背景等;

(2)讲解生字生词,学生质疑问难等;

(3)分析课文,包括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分析、重点难点分析等;

(4)总结主题思想;

(5)研究写作特点。这对普通教师特别是经验较少的教师掌握教学常规,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三、“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

为了避免语言、文学混合教学所产生的弊端,我国语文教育在19xx年秋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这是我国第一次有组织有领导地对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探索。时间虽短,却为以后的语文教学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四、我国古代语文课程的特点对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影响

我国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整体把握”有以下特点和作用:

(1)综合性强,有利于全面把握读物,对读物进行创造性的探讨;

(2)具有跳跃性,有利于克服无效阅读的弊端,减少处理冗余信息材料的时间;

(3)直接快速,有利于培养语感能力,形成快读、多读、认真读的良好读书习惯。但是,“整体把握”也有缺陷;无法把握各个侧面、部分、层次之间的联系。

五、语文课程新理念的主要内容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思考与练习:

1、传统语文教育有哪些特点,我们应如何认识传统语文教育的弊端?

2、简述传统语文教育的步骤和内容

3、建国前的语文教育有哪些特点?

4、怎样看待汉语和文学分科教学?

第三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教学目的:1、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

2、了解课程目标的内容和功能

教学重难点:课程目标的内容和功能

教学方法: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4课时

讲授内容:

第一节 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

一、《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规定 :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内涵:

语文具有明显的工具性。语文科的名称表明在这门学科里要向学生进行全面的语文训练。这种全面训练包括听、说、读、写各个方面。在教学中,不仅要学生学习课文的内容,而且要求学习课文的表达形式。这是和其他所有学科都不同的地方。其他学科固然也离不开阅读和写作,但这都是手段,不是它们追求的目标。而在语文科,语言文字的教学,听、说、读、写训练,则是肩负的基本任务,这就使得它具有明显的工具性。

语文科是工具学科。它不仅从思想方面发挥作用,而且从表达方面发挥作用;不仅要学生学习课本的内容,而且要学习它的形式。不单要学习语文知识,还要学习语文工具。政史数理等课本也有内容和形式,但教学生理解和运用其内容是唯一的目的,而在语文科,着眼点却不在内容而在形式,即其工具的一面。??这是在性质上,它和其它所有学科都不同的地方。其它学科固然离不开表达形式,离不开读说写,但却不是它们追求的目标,只是一种手段。而在语文科,语言文字教学,听读说写训练,则是它肩负的基本任务,只有它才能(是)实现的目的。??

从“工具说”“ ——工具载体说” ——“组成部分”

“文学是对青少年一代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有力工具”;

“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工具性的内涵概括来说,有四个方面:语文这个“工具”既是生活的工具,(读书、写作是生活的重要内容)又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基础),还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工具(终极目标)。总之,语文是人生的工具,这是叶圣陶先生的核心观点。

认识语文课程工具性的以上内涵, 对语文教学具有很大的意义:

首先,它使语文教育从古代政治伦理教育的藩篱中解放出来,回归了语言教育的本体。

其次,“工具说”特别强调语文教育的生活实用性,强调学以致用,强调培养学生面向实际、贴近生活的语文能力,这些都是现代教育的应有之义,是该理论的精华。

第三,“工具说”不是空洞的理论命题,它对语文教学具体操作层面的许多问题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概括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这是至今为止最准确的理论概括。

第四,“工具说”的每一次提出都有强烈的针对性,都是针对当时的社会、政治、时代背景及语文教育存在的弊病而发的;如用“白话”取代“文言”,就是对“言文一致”(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统一)时代要求的适应,这里也包含了语文教育生活化的内涵。

第五,“工具说”在很多方面与“人文说”形成互补或统一关系,共同解释语文教育的一些理论问题。

三、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内涵

1、 “人文性”就是“精神性”。

现代教育中的“人文性”指的就是与“物质性”、“功利性”相对的“精神性”。人文教育就是与功利主义教育相对的精神性教育,或者说是与职业性的、为未来生活作准备的实利主义教育相对的“立人”教育,是培养“精神成人”的教育。是打“精神底子”的教育。是一种关于人生的价值、信念、理想、关怀、德行的教育,是为青少年对真善美的追求打下底子的教育。

人作为动物是一种物质存在,但人的存在更是一种不同于物的精神存在。个人的精神主要通过三个层面来体现。第一个层面是心理和情感;第二个层面是道德和

意识;第三个层面是审美意识和信念水平。 人文性即精神性,那么,人文性就包括心理与情感、道德意识与自我意识、审美意识和信念水平等几个不同层次的内涵。 精神的第一个层面是情感。情感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和他人的主观态度和体验,情感是精神的基础成分。所以人文教育首先是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人文目标的基础性因素。

精神的第二个层面是道德意识。道德教育是语文教育人文目标的重要内容, 精神的第三个层面是信念。

信念是关于信仰的观念,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这是精神的较高层面,是一种终极关怀。

信念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一是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二是理想教育。

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是语文教育人文性目标的重要方面。

精神的第四个层面是审美。 。审美教育的目标是使人获得一种审美的眼光,具有审美的意识,具备审美的情怀。

2、语文教育目标的人文性内涵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教育的学科,语文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性能使它区别于为就业作准备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养专门文科人才的大学文科教育。 语文教育的基础性目标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即打“学习底子”。二是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人文素质,为“立人”、“做人”打好基础,即打“精神底子”。前者可以说是语文工具性目标的体现,后者则是语文人文性目标的体现。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教育是语文教育的应有之义。

3、语文教育内容的人文性内涵

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内容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经典阅读,人文知识,审美因素,文化意蕴。这四个方面大体可以构成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内容的认识框架。

(1) 经典阅读

朱自清 在《经典常谈》的序言中,特别强调:“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

了解民族文化、培养文学素养是语文科的目标之一,它属于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文教育目标内涵。

作为语文教材的“经典”,自然以文学名著为主,还包括一些文化典籍;以本国的“经典”为主,也注意吸收世界著名的文学和文化经典。是“必须是适宜中学生读的、众所公认的名篇”, 是经受了时间与历史考验的一流作品。是只要一提起

某一民族就让人联想起来的作品。是代表一个民族文化的作品。

(2) 人文知识

生活世界——生活知识——家庭与社会教育(逐渐习得)

知识世界——文化知识——教育学校(由外入内灌输积累)

心灵世界——人文知识(人性因素)——人文教育(熏陶体验唤醒)

人文知识不是关于文史哲的学科理论知识,而是文史哲本身的内容知识,即文学、历史、哲学作品中包含的人类的情感、精神内容和其中谈论的、阐述的有关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道理。青少年接受的人文教育首先是从文学作品的阅读开始的,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资源也大都来自文学作品。我们如果不局限于狭义的知识概念,我们就可以把文学作品中包含的有关人类情感的、意志的、信念的、审美的以及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内容称为人文知识。这些知识内容是语文教学进行人文教育的最好的资源。

必须对文学作品进行人文阐释。从阐释内容看,其核心就是关注作品中“人性”内涵的阐释。

(3)审美因素

从把美育当作一种人文教育来看,“美育”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的目标是使学生养成一种对宇宙人生的审美态度。人文教育相对知识教育、能力教育而言,本来就是一种态度教育。 美育作为一种人文教育,既不是知识教育,也不是能力教育,而是态度教育,即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宇宙人生的教育。 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比,美育首要的问题是人生态度的转变,通过态度的转变,获得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新的觉解,从而最终达到人生境界的提升。审美的态度就是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一切事物,产生审美愉悦,获得审美享受。当然,审美态度的培养,要懂得一定的美学知识,具备一定的审美判断力,审美欣赏力,但美学知识的学习,审美能力的训练只是手段,目的还是养成审美态度。

审美态度的培养靠的是美的事物感染和熏陶、美学知识的学习和审美实践活动。这三者就是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作为语文教育的审美因素也就包括这三个方面。

(4)文化意蕴

文化意蕴主要体现在文言作品中。首先是关于典籍、成语、音韵、书法等古代文化常识。典籍就是指经典作品。经典作品的意义不仅在其自身,而且包含了历史的意义。一部经典作品往往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作,往往对那个时代发生过深刻的影响,因此,学经典不仅是学语文,还是学历史,学文化。

文化意蕴还包括语文教材中包含的各种文化类型,如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

文化意蕴最主要的是传统文化精神,包括传统的哲学观念、道德观念、美学观念,传统的思维方式等。

综上所述,经典阅读、人文知识、审美因素、文化意蕴四个方面构成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教育内容。

4、语文教学观念的人文性内涵

语文教学观念包括师生关系观念和教学方法观念两个方面。

人文性体现在师生观念上,主要是指教师对待学生的人文态度和人文关怀,也就是说,教师要把学生看作一个个生命的个体,看作一个个具有个性和感情的人,即把学生当“人”看待。

“训诲——驯化”型 的当“奴隶”看待,

“传授——训练”型的当“知识的容器”、“考试的工具”看待。

“训诲——驯化”型和“传授——训练”型在师生关系上是不平等的,

人文的教学观念则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充分尊重学生对知识的独特体验。

四、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首先从语文教育的内容来看。语言教育、文学教育、文化熏陶涵盖了语文课程所承载的全部教育内容。这三个方面不是独立的分裂的,而是相辅相成融合统一的。 从语言教育的完整过程看,语言课程也具有人文性。比如,语言教育的目标中,就有对祖国语言的情感态度目标,显然,语言教育也是一种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教育。

文学教育与文化熏陶是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教育内容。但无论是文学还是文化,都须臾离不开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化是语言的文化,离开了语言,二者既不存在也无法传递。因此,文学教育与文化熏陶都必须以“工具”层面的语言教育作为基础,语言教育是文学教育与文化熏陶的前提。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它与外语教育的目的不同。

语言教育不仅仅是工具教育,还包含丰富的人文教育;文学教育与文化熏陶的人文教育内容也必须以工具层面的语言教育为前提,这就从课程内容方面说明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其次,从时代对语文教育的要求来看。

两种教育:

“国民教育”、“公民教育”,也就是为国家建设培养人才的现实功利性的教育,蔡元培称为“实利主义教育”;

“立人”的教育、“全人”教育、“完人”教育,也就是培养具有独立意志和自由精神的、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工具性”是相对于“国民”教育而言的;“人文性”是相对于“立人”教育而言的,二者都有存在的理由,二者都是语文教育要包含的内容,只是就当前来说,人文教育对语文教育更重要、更要加强。或说更要偏重,我们现在要“矫枉”,但不能“过正”。

我们认为,在语文课程中,要使工具性与人文性达到统一,必须从教育“立人”的角度来寻找途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语文教育真正达到了“立人”的高度,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那工具性与人文性都包融进去了。从“立人”的高度来看待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就能避免和克服工具理性和科学主义给语文教育带来的种种弊端, 并赋予“工具性”以“人文”的内涵。

“立人”教育是着眼于完整的人的教育。一般来说,工具性目标使我们获得关于外部客观世界的知识,使我们获得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人文性目标则使我们获得关于人自身的意义与价值的知识,使我们懂得“人应该怎样活着”,怎样才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获得生活的正确方向。工具性让我们很好地生活在物质世界里,人文性让我们很好地生活在精神世界、意义世界、价值世界里。前者是逻辑判断,后者是价值判断。两者经过矛盾运动达到和谐统一,积淀在人的意识里,才可能造就“立体”的人,高素质的人,完整的人。这就是语文教育在公民养成教育中的本质意义。

语文教育“立人”的基础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即打“学习底子”,这是语文的“工具性”之所在;二是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人文素质,为“做人”打好基础,即打“精神底子”,这是语文的“人文性”之所在。两方面的结合才是完整的人的教育、立人的教育。而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是以这种完整的人的教育即立人的教育为其基础和实现途径的

(四)用“人文性”(目标)引导“工具性”(目标)

对于“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关系,我们认为是用“人文”来引导“工具”,用“人文”来审视“工具”,用“人文”来矫正“工具”。“人文”是方向性”的终极目标,“工具”是基础性的现实目标。

如果我们用人文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语文能力这个工具目标,就可以赋予语文能力新的人文内涵,使语文能力的培养不至于局限在狭隘的技能训练圈子里,从而达到工具与人文的互相渗透,互相融和。

1、 阅读:求知的阅读与闲暇的阅读

求知的阅读是为了获取某些知识的阅读,是带有明确的功利目的的阅读行为。 闲暇的阅读是以欣赏、陶冶、休闲为目的的阅读,是一种从读书的趣味出发,

多少祛除了功利性的阅读。是“心有余裕”的阅读。它不以求知为目的,但可以培养读书兴趣,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

求知性阅读,讲究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增强阅读能力——总之,学会阅读,为终身阅读打下底子,这是语文课程阅读教学的工具性层面的功能,也是语文课程工具性的重要内涵。

而“闲暇阅读”,讲究阅读趣味,培养阅读兴趣,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使学生乐于读书,在书中读出自己的兴味,把读书当作一种“闲暇”的生活方式,这都是语文课程阅读教学的人文性层面的功能,也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重要内涵。

这二者的平衡关系的处理,二者的结合就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 表达:实用的表达与审美的表达

说话能力与写作能力是学生未来生活和工作所需要的能力,是一种实用性的能力,培养学生这种实用性的能力是语文课程工具性的重要内涵。

但“表达”除了“工具层面的意义外,还包含了”人文性“的意义在内,如真实自由的写作心态,真情实感的自由表达,严谨朴实的文风(实事求是,认真查阅核实资料并注明出处),文责自负的写作态度(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勇于表达),热爱写作并形成一种精神表达方式的习惯等等。这些“表达”的人文内涵正是当今时代对“表达”的要求,概括来说,就是研究性的表达和审美的表达。

在写作教学与说话教学中,要实践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不要只注重实用性的写作与说话的指导,不要只注重写作格式、表达方法的指导,还要增加一些审美表达、审美写作的尝试。尤其是要从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思想品格等人文素质上着手,有了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思想见识,自然就有了自由创作的写作心态,而这又是写作的根本的东西。审美表达和审美写作既是一种创造的方式,又是一种美育的方式,是打学生的“精神底子”。而精神底子是社会文明、民族文明、人类文明的个体基础。同时,审美的表达还能优化、美化实用的表达,减弱实用表达的世俗气与功利性,让人们在审美的氛围中获得功利的目的。这也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在写作教学中的很好表现。

第二节 语文课程的目标的价值转型和目标重建

一、对于语文课程目标,在整体上我们要把握以下三点:

(一)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知识和能力是传统的语文教育目标,但也要加进新的时代内涵,要有新的理解。如“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

过程和方法是从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征而来的,为了突出语文课程目标的实践性。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亲身亲历的学习实践过程。如阅读教学不能用教师的分析

代替学生的阅读,不能只将结论抄给学生,而忽略结论得出的过程。语文教学还要重视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从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出发的。语文课程中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起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五个方面: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其中,“口语交际”是一种新的提法,是对原来语文教学目标中“听”与“说”两方面的融合。(1、听与说本是不可分离的;2、注重在实际的交际情景中培养听说能力。)

三、九年一贯四个学段。

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考虑小学与初中的教学目标,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大纲小学、初中分开的状况。

三个维度在目标中是隐性线索,交融渗透在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之中。四个方面与“综合性学习”构成的五个板块是一个横向的结构。九年一贯四个学段是一个纵向结构。纵横交错组成目标平面,三个维度的渗透交融使这个平面成为一个立体化的生命体。

体现“三维目标交融”的课例:

(一)《风景谈》“猩红”词解教学

请大家注意这个语段中“猩红”这个词。哦,课文下面有注释(学生齐念:“猩红”——就是象猩猩血一样的红色。)那么,“猩红”就是“鲜红”的意思啦?在“茫茫一片”、“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驼马枯骨发着“微小的白光”的“苍茫”、“寂静”的大沙漠中,打着“猩红”大旗的驼队“昂然高步”地走来,你们能体味一下“猩红”在这里的特殊情绪色彩和特定美感涵义吗?(学生讨论略。老师总结)“猩红”在这个语境里,赋予“沙漠驼铃”这个 画面、驼队这面大旗鲜活的亮色,与白骨形成对比;“猩红”不同于“鲜红”,它让人感到死寂中的生机和野性的生命力,有一种悲壮慷慨、苍凉豪迈的意味。

(二)案例分析:

课例蕴含的理念:

参与式教学目标三维的交融性

积极参与侧重解决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而有效参与侧重解决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问题。语文课程教学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要实现三个维度目标,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要通过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来达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全

面落实。

1.积极参与侧重解决情感、态度维度

2.有效参与侧重解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维度

第三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简析

义务教育的九年划为四个学段,然后按照四个学段(小学三个阶段,初中为一个阶段)分别提出要求。 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进行具体规定。

一、总目标的内容

共十条:

前五条从宏观着眼,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过程和方法”两个维度上有所侧重:第1条是关于道德情操、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的要求,第2条是对待古今中外不同文化的要求,第3条是关于语文学习态度和方法的要求,第4条是关于思维品质和科学精神方面的要求,第5条说的是学习语文重在探究,重在实践。 后五条目标从微观着眼,侧重知识与能力这个维度:第6条说的是汉语拼音、识字写字的能力,第7条是阅读能力,第8条是写作能力,第9条是口语交际能力,

第10条是使用工具书和搜集信息能力

二、阶段目标

1、识字与写字教学目标:汉语拼音、识字教学、写字教学

2、阅读教学目标:1、词语教学;2、阅读方法;3、各种文体的阅读;4、文言诗文的阅读和积累;5、语文知识的教学;6、课外阅读;7、对工具书、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的利用以及信息的处理。

3、写作教学目标:四种文体的写作。

4、口语交际教学目标:交际态度、交际用语 、学会倾听、语言修养、应对能力、即席讲话和演讲

5、综合性学习教学目标: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语文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等。

第四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简析

一、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二、分为五个方面的发展目标:

积累·整合

感受·鉴赏

思考·领悟

应用·拓展

发现·创新

三、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

1、 语文课程目标的导向作用

2、 语文课程目标的推进作用

3、 语文课程目标的控制作用

4、 语文课程目标的评价作用

5、 语文课程目标的管理作用

四、语文课程目标的特征

1、目标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2、目标的明确性和模糊性

思考与训练:

《祝福》中四婶先后两次阻止祥林嫂在祭祀时插手酒杯筷子,语境没有变化,但句型却不相同。第一次在祥林嫂再嫁回鲁镇后,四嫂的说法是:“祥林嫂,你放着吧,我来摆。”第二次是在祥林嫂想摆脱非人处境,极力挣捐了门槛之后,四嫂的说法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试分析四嫂的两次说法在句型上有何不同?这种句型变化暗示了什么?通过以上思考,你认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何关系?

第四章 语文课程设计

教学目的:1、了解语文课程设计的基本流程;

2、理解语文教材的功能,掌握语文教材的使用方法。

教学重难点:语文教材的使用

教学方法:讲授和练习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4课时

讲授内容:

第一节 语文课程标准的历史发展

一、定义:

课程标准:也叫教学大纲或课程纲要,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用纲要的形式来规范各门学科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的指导性文件,包括课程性质、目标、任务、实施建议等。(P、25,它是学科教学的参照)。

由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转型的三大前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改教学大纲为课程标准,标志着语文科课程与教学将实现时代转型。对“课程标准”的新内涵,大家达成如下“极为重要的”一致认识:

课程标准:(1)“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或教科书)。”(2)“它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3)“它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由学生总结两者的差异,之后教师总结: 相同点:制定者:国家教育最高领导机关组织教育专家讨论制定并颁布。 两者的特点:稳定性与时代适应性相结合。

相异点:从地位上看:以往将教学大纲当成教学的宪法。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是最高纲领,教师教学中不得逾越。课程标准的地位有所降低,它是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相当于最低纲领。

从使用的结果看:教学大纲指导下的语文教学较死板,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语文教学“白花齐放”。

教学大纲如封建家长,课程标准如指路人。教学大纲让你这样做,课程标准建议你这样做,(当然不这样做也行)讲求殊途同归。

举例略

二、关于我国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回顾

(一)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区别及历史沿革(P、28-31)

1、19xx年《钦定学堂章程》,没实行;19xx年《奏定学堂章程》定名为“中国文学”,这两者对教学宗旨和教学内容有所规定,但表述都十分简略。

2、19xx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中学校令施行规则》,教学宗旨和教学内容表述得较为简明。19xx年又公布《中学校课程标准》,那只是一张简表。

3、19xx年拟订《中小学各科课程纲要》,其中叶圣陶草拟《国语课程纲要》。 4、1929、1933、1936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先后颁布过《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或《中小学各科课程标准》等。

5、19xx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编审室拟订并颁布实行的《初中国文课程标准草案》。

6、19xx年8月,叶圣陶为当时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草拟了《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

7、解放后,学习苏联,从19xx年改为“教学大纲”。90年代以后,李秉德等人认为应恢复“课程标准”

台湾到20xx年才发生变化(用“课程纲要”代替原来的“课程标准”。课程纲要的结构是“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分段能力指针”、“分段能力指针与十大基

本能力之关系”、“实施要点”(教材编选原则,教学原则、学习评量)。

(二)本次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的基本背景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潮流

人类对21世纪的研究与谋划,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首先是美国人阿尔温·托夫勒以其所著的三本书《未来的冲击》、《第三次浪潮》和《预测与前提》,奏响了未来研究的三部曲。接着日本人的《21世纪的警钟》,前苏联人的《20xx年前后的世界》,英国人的《为21世纪作准备》陆续登场,一时沸沸扬扬,风雨满楼。80年代以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剧烈变化,冷战局面结束,世界各国由冷战时期的军备竞争转入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而各国政治决策层又不约而同地发现,所谓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高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在21世纪的竞争中,谁站在科技的制高点,谁有足够的人才,谁就稳操胜券。由此,世界各国又不约而同地认识到教育在新世纪的地位和价值,开始研究21世纪对本国教育的挑战。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19xx年4月发布的《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说:“我们的国家处于险境。我们一度在商业、工业、科学和技术上的创造发明无异议地处在领先地位,现在正被世界各国的竞争者赶上。”报告又说:“若想维持和改进我们在世界市场上尚有的一点竞争力,我们必须致力改革我们的教育制度。”接着,美国又发布了美国社区学院未来委员会的研究报告《建设社区——对一个新世纪的展望》,日本和英国分别发布了政府教育白皮书《建立新的高等教育体系,向21世纪迈进》和《21世纪的教育和训练》,如此等等,都对21世纪的教育改革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充分展望。这些有关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文献,无论是西方哪个国家的,都归于一种认同,就是面临21世纪,需要造就高素质的人才。

再一个观点: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看,教育是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基础设施。

2、语文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1)母语教育平均水平下降:多种传媒体对于语文教育造成强烈的冲击;用于母语教育的时间的减少;人们对母语学习的重视程度降低。

(2)语文考试方式对语文教育产生相当程度的负面影响:

标准化考试、阅卷教师多。

(3)语文教育的思想方法上存在一些问题:张定远教授在全国中语会第七届年会闭幕式上的发言中曾对这次大讨论所揭示的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了如下概述:(有变化)

⊙语文教学的性质、目的、任务和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至今未达成一致的共识等等。

⊙一些同志还没有或没有完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没有或没有完全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

⊙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忽视学习主体的需求和特点。片面强调实用功能,偏重显性的目标、“立竿见影”的目标,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教学不从实际出发,把语文的工具性简单化、程式化,把生动的语文素养训练变成了枯燥的纯技术训练,教学活动呈现固定的僵化的模式。

⊙教学方法陈旧、呆板,满堂灌、注入式,先生讲学生被动地听的情况在不少学校仍然普遍存在。

⊙过分追求学科的知识系统,有的地方把大学中文专业的有关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的知识系统,压缩以后放进中小学语文课程;在语文教育“科学化”的追求中,出现了一些偏向:简单地把自然科学的法则移植到语文学科中来,不恰当地强化了课程的抽象性和客观性,忽视了许多语文作品的具体形象性和阅读表达中个人感受的独特性。

3、第八次课程改革的起因:

这次大讨论是从19xx年的下半年开始的。起因是《北京文学》于19xx年第11期的“世纪观察”栏目以“忧思中国语文教育”为题发表了邹静之《女儿的作业》、等三篇文章,对我国的语文教育现状提出了批评,由此引发了这场讨论。

《女儿的作业》:题目要求,根据句子意思写成语。有一条是“思想一致,共同努力”,女儿填“齐心协力”(“同心协力”),老师判错;还有一条“刻画描摹得非常逼真”,女儿填“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老师也判错。

中学教师王丽的“中学语文教学手记”和大学教师薛毅的“文学教育的悲哀”。 此后,《北京文学》19xx年第3期“世纪观察”栏目又发表了洪禹平《误尽苍生》等文章,再此后,全国许多报刊都参与了这场大讨论。这一场大讨论,可以说是声势浩大的。它涉及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理念、教材、教学、考试等各个方面,对中小学语文教学形成一定的冲击,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在语文界产生了极大的震动,甚至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支持者有之,反对者有之;支持者慷慨激昂,反对者情绪激愤;有的竟也可以说是口诛笔伐。尽管讨论中有诸如“误尽苍生”、“祸国殃民”之类偏激甚至错误的言论,但确实也有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设性的建议。比如,语文教育必须加强学生的文学素养,重视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气,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尊重多元化的态度等。

4、课程标准的创新:

(1)语文课程性质观的创新

多年来人们提出过基础性、实践性、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综合性等等。换成另外的说法,又可以作如下概括:工具性说、工具性与思想性说、人文性说、工具性与人文性说。由这些提法和说法,可见语文课程的性质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只是大家谈及的各种性质不是在同一个平面上,是有偏重的,也是有层次的。这一理念创新主要体现在对语文课程特征的准确界定上。《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揭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界定融入了语文教育界经过长期探索而达成的一种共识,为语文课程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施作出了富有理性的定位。

这里的“工具”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它具有“实用”和“中介”的含义。“工具性”的基本内涵和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兴起的科学主义思潮相通,这一思潮是以追求实用的唯功利主义科学观为基础的。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当年提出“工具性”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在今天来看,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工具性”主要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主要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语文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指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目的在于凸显这两个方面的功能。我们应该能够认识到,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成为人们的共识,也反映了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共同期望。

(2)语文课程目标观的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所设计的课程目标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这一目标,获得现代公民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设计来展开。这其中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

《语文课程标准》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等。“语文素养”已包含其中。

《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正式提出了“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甚至明确要求“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从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和不同侧面提出了语文课程的目标体系,即尽可能充分地发展学生个体的能力体系。其中包括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思维能力,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3)语文课程内容观的创新(见下节课的内容)

(4)语文课程资源观的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专辟一节来阐述语文课程资源这个问题,这在以往的教学大纲中是从来没有过的。增强课程的资源意识,是实行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之一。早这20世纪80年代,就有不少名教师提出“大语文”的概念,在语文教学界,也逐渐形成一种共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但是正式从“课程资源”的角度提出“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要“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这次尚属首次。如果语文课程资源的内涵,还是停留在教科书及其围绕它的直接的教学辅助材料上,语文素质教育就难以落实,语文课程的改革就仍然是悲哀的。有鉴于此,《语文课程标准》引导教师和学生走出“课堂为中心”、“教科书为中心”的误区,用多种分类来呈现语文课程资源的新概念,如根据课程来源列举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根据课程性质列举自然、人文和社会课程资源等等。

语文课程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各地、各学校的教学设备方面的条件可能不一样,但是所具有的课程资源可能都是丰富的,只是特点不同罢了。大力开发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使学生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习运用的积极性,从而在课内外的学习与运用中拓展语文课程的内涵。

(5)语文学习方式或学习观的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依据《纲要》的指导精神,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倡导自主学习,就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让他们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未来社会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人与人的合作,人与自然的合作,群体与群体的合作等。对于今天的学生,从小就应该开始培养他们具有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这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新型的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已习惯了的接受性学习之外,学会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

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我们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探索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要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探究之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的获取新知和能力的途径。

(6) 语文课程评价观的创新

关于语文课程的评价,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最富建设性进展的方面之一。 “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其对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长期以来,在语文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着评价目的片面、评价范围狭窄、评价手段单

一、评价主体局限等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如下:

①、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在评价中的作用,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习的结果,评价具体的课程方案优劣的唯一指标,把考试与评价等同起来。

②、过多地强调量化的评价手段,而忽视对定性评价的研究。

③、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他们只能充当被评价的对象,而无法参与评价过程。

有鉴于此,《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列举了若干评价原则,使其在评价的目的、评价的价值取向、评价的具体方式及评价的主体等方面与传统的评价方式有了明显的区别:

①、从评价的目的说,由课程评价的关注点集中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优化,转向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整体改善,体现了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

②从评价的取向和维度上说,从单纯的知识体系和能力训练点转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结合,最终指向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这就尽可能全面真实地反映了课程的全貌。

③从课程评价的方法和手段说,注重了多样化和灵活性。“加强形成性评价”和“更应重视定性评价”被置于非常突出的地位。此外,“评价建议”还明确指出据于语文学习体验和感悟的特征而不能以量化和客观化作为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

④从评价主体说,从单向的教师评价转向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以及家长的评价相结合,并逐步强化学生的互评和自评。这使课程评价的角色重心发生了横向位移,突出和确立了学生个体在课程评价过程中所必须赋予的所必须珍视的主体性地位。这种评价的实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现代教学观。

三、制定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依据:

(一)国家有关的教育方针、法律法规。

(二)时代发展的需要。

现行中小学语文教育在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存在着“陈旧”的问题,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课程标准注重更新观念,借鉴国外课程理论,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经验,增强了语文课程的现代意识。

1.提出语文素养的新要求。如:强调学会略读和浏览,要求学生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包括网上学习)的能力。突出口语交际能力。整合了听与说,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重视写作实践。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

2.更新教学内容。如:注重关心当代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努力吸收人类进步文化的营养。强调选文的时代性、实用性、广泛性,不再推荐课文篇目。

3.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如: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

(三)遵循祖国语文教育的规律,突出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重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以往的语文教学,把内容分解成上百个知识点、能力点,围绕知识点、能力点设计大量习题,让学生反复机械地做练习,违背了语文教育的规律,造成了语文课程繁、难、深、多,而实际收效偏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课程标准强调了如下三个方面:

1.实践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简化头绪,突出重点,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整合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在积累和实践中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阅读、写作强调学生自己的读和写。口语交际以贴近生活的话题为主组织教学。

2.自主性:强调语文学习是个性化行为。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整体性:重视积累、感悟、熏陶、感染。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中小学语文教育应该着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也负有重要的责任,因为语文负载着传承着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社会上普遍批评语文教育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正是由于多年来语文教育忽视了它应有的丰富内涵。对此,语文课程标准主要从如下三个方面做了努力:

1.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目标中的地位,并根据课程特点,将它贯

串于阶段目标之中。

3.强调了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不是靠灌输。

(四)根据学生语言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阶段目标,选择教学策略。 课程标准的设计突破了学科中心视野,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考虑学生语言和身心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考虑与儿童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考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习负担。比如:

1.小学低年段对识字—写字提出不同的要求,多认少写。

2.在生活中、在运用中逐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不死记硬背词语解释。

3.阅读教学以学生阅读为前提,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少做题,多读书。

4.降低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少布置命题作文。

5.重视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

6.综合性学习打破课堂内外、学科内外、学校内外的界限。

7.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和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教学。

8.阅读评价重视阅读量、阅读能力;写作评价提倡建立写作档案;口语交际评价重视过程,提倡在学生承担的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中评价。

第二节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与基本框架

一、基本框架

基本框架有三种,分体式、合体式、合体加附录式框架。

二、基本内容:

内容的变化标志着教育理念的变化。一般包括:语文学科的任务及其重要性,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语文学科的教学法指示。新课标之前在教学法的提示中,历来的语文教学大纲都没有涉及到语文的考试考查问题。

新课程标准内容:(详细内容见《语文课程标准》)

前言(课程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课程目标(总目标、阶段目标)

实施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建议、评价建议)、附录。

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评价建议是以往教学大纲所没有的。

美国威斯康辛州《语文课程标准》的表述:?10年级课程标准:?语言技能与写作技能。?阅读。?观察与表达。?听与说

第三节 第八次课程标准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语文教育的要求,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文性、时代性、实践性和科学性,代表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

一、重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小学语文教育应该着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也负有重要的责任,因为语文负载着传承着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社会上普遍批评语文教育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正是由于多年来语文教育忽视了它应有的丰富内涵。对此,语文课程标准主要从如下三个方面做了努力:1.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目标中的地位,并根据课程特点,将它贯串于阶段目标之中。3.强调了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不是靠灌输。

二、增强语文课程的现代意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现行中小学语文教育在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存在着“陈旧”的问题,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课程标准注重更新观念,借鉴国外课程理论,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经验,增强了语文课程的现代意识。

1.提出语文素养的新要求。如:

强调学会略读和浏览,要求学生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包括网上学习)的能力。突出口语交际能力。整合了听与说,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重视写作实践。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

2.更新教学内容。如:注重关心当代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努力吸收人类进步文化的营养。强调选文的时代性、实用性、广泛性,不再推荐课文篇目。

3.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如: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

三、遵循祖国语文教育的规律,突出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

以往的语文教学,把内容分解成上百个知识点、能力点,围绕知识点、能力点设计大量习题,让学生反复机械地做练习,违背了语文教育的规律,造成了语文课程繁、难、深、多,而实际收效偏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课程标准强调了如下三个方面:

1.实践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简化头绪,突出重点,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整合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在积累和实践中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阅读、写作强调学生自己的读和写。口语交际以贴近

生活的话题为主组织教学。

2.自主性:强调语文学习是个性化行为。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整体性:重视积累、感悟、熏陶、感染。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四、根据学生语言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阶段目标,选择教学策略。

课程标准的设计突破了学科中心视野,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考虑学生语言和身心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考虑与儿童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考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习负担。比如:1.小学低年段对识字—写字提出不同的要求,多认少写。2.在生活中、在运用中逐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不死记硬背词语解释。

3.阅读教学以学生阅读为前提,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少做题,多读书。

4.降低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少布置命题作文。5.重视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6.综合性学习打破课堂内外、学科内外、学校内外的界限。7.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和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教学。8.阅读评价重视阅读量、阅读能力;写作评价提倡建立写作档案;口语交际评价重视过程,提倡在学生承担的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中评价。

五、兼顾不同的教学需求,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

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各地区、各学校之间在教学条件、文化传统和目标期待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别。为了适应各地学校的具体特点,适应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教师不同的教学个性,也为了给教材编写留下创新的空间,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尽力避免简单刚性的目标和要求,努力贯彻统一性与可选择性相结合的原则,具备较大的包容性和适应性。

第四节 中学语文教材

一、定义:分三层,泛指(凡用来可以作为学习语文的材料)、特指(在学校里语文教学中使用的材料,如指导书、参考书、课外读物等)、专指(语文课本)。

二、中学语文教科书应具备的特点:

体现了新、实、活、宽的特点。 新理念,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植学生的爱国情感。一是在教材内容上,要改变教材陈旧的面貌,不断更新教材内容,使其具有时代特点,体现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使其具有全球意识,体现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反映人类关注的重大问题,如自然、环境、和平等。 界,从而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情感体验,使

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一是教材内容的安排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优化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树立学习语言的自信心,在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方面打好学习语文的基础;还要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逐渐学会学习。 师对教材进行调整或重新组织,既合理安排作为共性要求的基本课程内容,又要给地方、学校、教师留有个性化开发和选择的空间,特别是为学生主体留下自主取舍和拓展的空间。一是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也应灵活多样,从有利于学生的“学”出发,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灵活、开放的呈现方式,并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

一是课程的内容要宽。教科书是课程的重要内容,但不是课程的所有内容。语文课程内容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天下万物皆为教材。教材的编写中应体现对选择、利用其他语文课程资源的引导。一是语文教育、教学的渠道要宽。语文教学的场所不仅仅在课堂,语文教学的形式不仅仅是读书、答问。在课堂上应当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还要开辟除了教室以外的语文教学、语文教育的渠道。教材内容应体现对丰富教学形式、拓宽教学途径的指导;还要特别重视并加强对综合性学习的课题开发和实施指导。

总之,语文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充满个性活力,以学生主体生机勃勃的发展为逻辑始点和最后归宿,从而体现了语文课程建设上浓郁的人本意识。改变“课程内容教材化”、“教材内容教学化”的情形,努力使语文教材形态这一块成为虚框,也就是说,语文教材只能以“供选用”的面目出现。重点是摆脱语文教材事实地主宰教学,坚决打破地区壁垒,一步到位地将教材的选用权下放到教师、至少是学校,积极地鼓励语文教师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批判性地使用教材。王荣生,《语文课程标准所预示的范形转型》

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

根据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三、语文教科书的构成要素:范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助读系统(传统)。

范文的作用:A、示例,间接告诉你应该怎样。B、凭借,靠课文养成听说读写的能力。

知识系统指语文基础知识: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读写、文学知识。作用:用知识指导读写训练;增加文化素养。

作业系统:即练习,作用:巩固已学的知识。促使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助读系统:又称“导学系统”。作用:帮助学生学习。

教材:教本兼学本。新课标下的教材多种多样,但都要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的审定。

四、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结构类型:

有分编和合编两种。

分编型:分后可使眉目清楚,听说读写。

两分法和多分法。两分法:(1)文言与白话分编,(2)文学与汉语分编,(3)阅读与写作分编

多分法:

合编型:合编型便于教师驾驭,分开增加师生负担。80年代,以分为主,90年代,以合为主。

(1)范文选编法,最早的为“纯粹的文选型”,如《昭明文选》。(2)主次配合法,(3)综合组元法。

五、编写教材的要求(略讲)

1、教材编写理念:

(1)每个主题单元,强调整体和综合,是一种综合性的语文学习,除了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活动之外,还要进行观察、调查、参观、访问和搜集查阅资料等,在活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在活动中用各种方式不断呈现学习、探究的结果。在培养语文素养的同时,形成语文学习的兴趣、态度、策略、方法等。每个学习版块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领域,在培养语文综合素养的同时,挖掘学生创造潜能。

(2)每个主题的选择与确定是多角度的。不是按照知识点、能力训练点编排。

(3)每个主题单元的结构是灵活多样的,不做统一、固定的安排。

(4)每个主题单元按照课程目标的要求,安排顺序,形成渐进、有机的整体。

(5)每个主题单元是开放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可以自由调整、选择和补充。

2、理想的教材是:

教材不应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教师创造的激情。教材应该具有启发性、开放性,富有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魅力,能够唤起学生挖掘自身潜力的意识。很长时期以来,语文课程内容一方面克服主观随意性而追求着科学化与序列化,这是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的;但另一方面,又存在着“繁难偏旧”的弊病,这是以知识为中心的片面追求升学率所导致的必然结果。由此,《语文课程标准》着眼于课程内容与学生主体经验世界、情感世界的内在联系,

关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需求差异而对课程内容予以不断调节和更新发展。这样,就打破了课程内容的过于封闭的弊端。

六、选用教材的注意事项:

语文教育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实际、教学条件实际

1、语文教育的特点

(1)、语文学习的综合性、整体性(人文内涵、积累、语感、整体把握、诵读、螺旋渐进)

(2)、语文学习的个性化(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学习方法的差异)

(3)、集中识字、分进合击(不是齐头并进);重视写字

(4)、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的规律

王荣生,《语文课程标准所预示的范形转型》,语文教师或教研组或学校,选用教材必须提供足够的理据,包括与教师所持理念、专业基础、教法擅长等方面的一致性,与学生学情的适应性等,对无理据、不适当的选用要承担重大事故的责任,对因不适当选用造成不良后果的,要建立语文教师行业的处罚措施。这样,势必要求改变只对着教材目录、只凭某些独白式“说明”瞎选择的局面。语文教师的专业化,与语文课程内容研制、语文教材编制专业化同步成长,因而也将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但从现在起必须强化语文教师的专业权利感和职责感。

七、使用教科书三方面的要求:

(1)把握教科书的体系特点(包括总体结构特点;体例特点;教育教学任务是如何体现并落实的。

(2)总揽全局,点面统筹(整套书与一册书;一册书与一单元;一单元与一个教学项目)。

(3)依纲守本,用活教材

反思与启示:

1、重视经典名著的阅读(原创价值的作品)

2、重视体认本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意义)

本次课程改革新教材介绍:

语文(7-9年级)(图)编者: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学科顾问:袁行霈 江蓝生 刘国正,编委会主任:吕达 顾振彪 ,副主任:温立三 顾之川 王本华,主编:顾振彪 顾之川 温立三

指导思想

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

发展奠定语文基础。

主要特色

第一,构建新的教科书体系。

这套教科书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每个单元包括阅读与综合性学习两部分。采用综合编排方式,减少头绪,突出重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整合在一起,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在一起。

第二,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这套教科书各个环节的设计,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力图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同时,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教科书内容强调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统一,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进步文化的统一,文学性内容与应用性内容的统一。

第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无论是教科书体系的设计,还是教科书内容的选择,都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各自的发展空间。阅读部分,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多样的阅读趣味。写作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展示独特个性。教科书尤其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其他课程的学习、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实践创新的能力。

第四,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力图使学生在积累和实践中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阅读部分,力图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有阅读提示和练习,都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激活思维,激发情感,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并积极由课内学习向课外实践延伸。综合性学习中,口语交际、写作和语文实践活动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第五,力求建立开放、有弹性和富有活力的教科书体系。

开放性,指沟通教科书内外、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使教科书从课内向课外扩展,形成课内外结合的开放性的语文教科书体系。有弹性,一是指教科书内容有必学、选学,可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二是指除了教科书外,还有其他文字、音像和多媒体网络系列教材,供不同学校选用。富有活力,指教科书具有创新活力,符

合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够不断进行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高中语文新教材解读(顾之川)(2002/08/016,太原)

高中语文课程教材改革概况:

(一)两省一市试验教材的编写与修订

1994—1996 高中语文新教材调研、编写

19xx年9月—20xx年6月 高中语文新教材(试验本)在江西、山西、天津两省一市进行试验。

20xx年9月 高中语文新教材(试验修订版)在全国大多数地区推广使用,逐册替换19xx年版高中语文教材。20xx年春,试验修订版第四册开始使用。

20xx年底,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修订《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修订后的大纲已正式公布。我们根据修订后的大纲,已对高中语文全套新教材(1—6册)开始一次修订。教育部将组织审查修订后的高中语文教材。

20xx年9月 高中语文将使用试验修订版第一、三、五册教材。

思考与练习:

1、19xx年的教学大纲与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区别你认为有那些?

2、你怎样评价新教材?为什么?

3、简述我国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发展历史。

第五章 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1、理解语文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

2、掌握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的流程

教学方法:讲授和练习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12课时

讲授内容:

第一节 语文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

一、语文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

语文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是:正确的设计思想和对语文课程的正确理解。

二、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师生交往的互动性和互惠性。

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强调结论和过程的统一。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强调认知和情意的统一。

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四、怎样才能正确认识语文教材?

正确认识和把握语文教材,首先要具备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是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认识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二是要有真本领,即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功底,善读善写;三是有责任心,愿意刻苦钻研,精益求精。

统观全套教材,了解编辑意图。

熟悉整册课本,明确该册的教学重点

钻研教材内容,研究教学策略。

灵活对待教材。

五、怎样正确认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交往互动关系?

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即意味着双方是互相平等的,承认师生双方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没有高低、强弱之分。

交往的基础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交往,是师生的平等对话,是积极参与互教互学、互相建构。学生因此而个性彰显、主体性凸现、心态开放、创造力解放;教师因此而实现角色转换,不再充当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管理者,而是学生一起分享理解,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完成自己的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

第二节 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明确语文教学目标

一、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体现语文学科性质特点。

适应社会需要。

二 、语文教学目标的陈述

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测量、可评价、可理解的。

行为目标陈述有两类基本方式:结果性目标方式,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陈述方式。 必要时,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

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序。

一般情况下,语文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三、实践训练:

(1)“培养学生革命的骨气,提高学生写议论文的水平。”

上面的语文教学目标的陈述是错误的,指出其错误,分析其错误原因。

一般情况下,语文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语文教学目标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上面的陈述的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其次,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测量的,可评价的,可理解的,以便于教学时把握和评价时适用,上面的陈述不仅主体不对,而且也无法 测量和评价,故其陈述是错误的。

(2)分析下列目标设计,指出毛病,进行修改。

《过万重山漫想》的目标设计:

(一)学习以下知识

1.字词:要求做到读音准确,会解释。应掌握的字词有:以敝帚画西施、毫发间、不盈不溢、端倪、翎毛、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2 重点了解课文想像丰富、思路开阔的特色。

3.体会文中哲理性极强的议论语句。

(二)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

理清课文的总体思路。

(三)采用朗读品味与讨论分析的方法。

(四)以《过万重山漫想》为主,与《长江三峡》对比阅读。

(五)领会文章的主旨.学习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

安排语文教学内容

一 、语文内容与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

语文内容决定语文形式,一定的语文内容必须通过一定的语文形式来表现出来。语文形式为表达语文内容服务,语文内容要通过一定的语文形式来表现。语文是思想感情等社会信息的载体,多种多样的语文形式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总是密不可分地统一在一起,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 、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思维离不开语言。思维形式中的概念对应语言里的词语、判断对应着句子。没有词语,概念就无法表达,没有句子,判断也无法进行。 语言的发展促进思维的发展。准确、连贯、生动的语言对促进思维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语言离不开思维。分析、认识语文现象,势必要深入到它的内部思维过程中;运用语文,也必须经过思维才能表情达意。思维周密,语言则准确、精练、清楚明白。

三 、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协调发展的原则

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是通过书面语言进行的,口语交际是通过口语言进行的。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书面语言一经形成,便规范、净化和优化着口头语言。

口语交际能力是阅读、写作能力发展的基础,阅读、写作能力的发展又促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语文教学设计要合理设计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训练,使之互相配合。

四 、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

语文教学内容设计应该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社区、家庭的课程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增强他们语文实践的机会。要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设计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是语文教育生命力的表现。

五 、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具体要求

教学内容要恰当

教学内容要充实

教学内容要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疑点明确

选择语文教学方法

一、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依据

要依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要依据教学目标与任务

要依据教学内容

要依据教师素质

要依据学生特点

要依据教学的组织形式、时间、设备条件

二、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原则

1、多样性原则。

2、综合性原则。

3、灵活性原则。

4、创造性原则。

三 、讲授法

讲授法又称评点法、串讲法、讲述法、讲解法、讲演法、阅读法等,是教师通过语言(主要是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能、陶冶学生性情的活动方式。这是我国古代的文章评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和发展。它既可用于传授新知识,也可用于巩固旧知识。

四、谈话法

又称提问法、问答法、疑问法、析疑法等。特点是以师生的相互问答为主要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五 、是讨论法

又称议论法、辩论法、研究法、研讨法、座谈法等。是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师生之间的交流共同组成。

六 、练习法

又称巩固法、总结法、复习法、智力竞赛法等。其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完成口头作业和书面作业的过程中阅读和理解课文,从中获得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和熟练技巧。

七、读议讲练法

该方法是阅读评点、谈话、讨论、讲解指导、组织练习等各种阅读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八、单元教学法

就是把体裁、题材或表达方式等方面基本相同或相似的若干篇课文作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教学阶段,从整体出发来确定教学目标要求,制订施教方案实施教学的教学结构方式。

九、“三主四式导读法”

“三主四式导读法”的“三主”是指导思想,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四式”是课堂教学的四种基本类型,即自读式、教读式、作业式、复读式。

十、“情境教学法”

利用生活场景、图片、幻灯、投影、 录像 、演课本剧等方法,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情境中 学习 。

语文教学过程与语文教学评价

一、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物质实体和操作程序的方式进入教育,引起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的变化;负载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上的科学因素以理论或以理论所反映的某种思想观念的形态进入教育,从而影响教育者以及教育对象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教育能力、学习能力,影响教育的目的任务和教育内容等等。

二、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具体要求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相结合。

三、古诗文阅读评价的重点

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序。

四、新课程对写作评价的主要要求

1、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

2、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注意考查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

3、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思考与练习:

1、语文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2、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3、理解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

4、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依据和原则是什么?

第六章 识字与写字教学

教学目的:1、了解识字写字教学的意义和内容;

2、掌握识字写字、词语教学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词语教学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

讲授内容:

一、识字教学的方式

关于识字教学的方式方法,目前影响较大的有集中识字、分散识字、注音识字、字理识字、字族文识字等。

二、词语教学

“正确拼写是终身的财富”

词汇量的学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

阅读学习中应重视语气词和虚词的学习

利用文字学知识进行词汇教学

利用方言或地域文化增强对词语的理解

1、词语教学的内容

正确读写

懂得意思

积累运用

2、词语教学的原则

突出重点

力求准确

注意通达

? 教学中教师应抓住三类词:

(1)生字生词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gě)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qiú)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象我一样 /象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chì chù)

(2)熟字生词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象梦一般的/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3)熟字熟词

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腿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芳藤也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影子。

死是一件…… 节日 ……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

3、词语教学的方法

(1)选择时机,精心设计

讲读课文前

讲读课文中

讲读课文后

《我与地坛》

讲读前:坍圮、亘古不变、蝉蜕、熨帖

讲读中:剥蚀、淡腿、散落、自在坦荡、看到时间、看见、越来越大,也越红、苍凉、飘摇、坦然安卧、

讲读后:荒芜 、 衰败、急于求成、节日、

(2)因词定法,区别对待

直观演示

结合课文

联系已知

比较辨析

分析词素法

4、多法并用,指导积累

(1)凭借语境积累词语

(2)用归类法积累词语

(3)用组词的方法积累词语

(4)用竞赛的方法积累词语

(5)用交流的方法积累词语

5、联系实际,加强运用

扫兴 垂头丧气

胸有成竹 转败为胜

目瞪口呆

讨论:

怎样指导中学生理解《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课中的下列词语:

景仰 叱咤风云 迥乎不同 风神 潇洒 左右顾盼 光芒四射 哀从中来 博闻强记 屏息以待 顿足 太息 悲从中来 涕泗交流

试教内容:

(1)《错误》(郑愁予)中的“跫音”;

(2)《荷塘月色》中的“风致”和“风姿”。

第七章 阅读教学

教学目的:

1、认识阅读教学的基本特点,了解阅读教学的发展趋势;

2、了解阅读教学基本要求,学会阅读教学设计;

3、通过训练提高阅读教学能力。

教学重难点:阅读教学设计;阅读教学能力的提高。

教学方法:讲述法、观摩法、练习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20学时

讲授内容:

第一节 阅读教学新理念

一、关于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几种取向

1、阅读是对文本意义的理解。

在这种阅读观念下,阅读教学就只是引导学生努力靠近作者的原意,理解作者的原意。

2、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

这种阅读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倾听”权和“言说”权,主张“阅读要读”、“阅读是自己读”、“阅读是学生读”,语文教学要让学生直接面对作品,用他们自己的眼去触及、自己的心去抚摩作品,使他们在阅读中去学习阅读。

3、阅读是对作品“好处”的鉴赏。

把阅读分为“理解”和“鉴赏”两个层面,语文教学不能停留在“理解”层面,还要进入“鉴赏”层面。

夏丐尊:“理解以外,还有所谓鉴赏的一种重要功夫须做。对于某篇文字要了解其中的各句各段及其全文的旨趣所在,这是属于理解的事。想知道其每句每段或全文的好处所在,这是属于鉴赏的事。”

叶圣陶: “第一步还在透彻了解整篇文章,没有一点含糊,没有一点误会。这一步做到了,然后再进一步,体会作者意念发展的途径及辛苦经营的功力。体会而有所得,那踌躇满志,与作者完成一篇作品的时候不相上下;这就是欣赏,这就是

有了欣赏的能力。

这是我国阅读教学的主导取向,是养成学生“鉴赏者” 的阅读姿态、阅读方式。

4、阅读是对文本信息的收集、批判性的解读。

我国新的《标准》在阅读取向上有了新的补充,这主要表现在非文学作品的阅读目标上。《标准》第四学段目标明确提出了“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别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这两个极为重要的条款。从阅读取向上看,更接近“解读者”的阅读样式、阅读姿态。

《标准》在第四学段的“综合性学习”目标中提出:“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查找资料、引用资料,当然隐含着对资料的鉴别和解读;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必然要求对事实和意见作出区分。也只有居于“解读者”的取向,《标准》中的“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句话,才会有合适的着落。

二、阅读教学的新理念

(一)“对话理论”与“感受性阅读”

新《课标》的表述:

1、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2、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一是意义的获得不同,传统阅读理论认为,意义是客观地存在于文本之中,阅读只是如何准确地理解文本意义罢了。而对话阅读理论认为,作品的意义是读者与作者共同创造的,文本只是一种意义的召唤结构,读者要加入自己的生活体验、主观情感来建构作品的意义。

二是对阅读对象的认识不同,传统阅读理论把阅读对象当作客观的“读物”,是与读者主体相对的“客体”,因此对它只能“把握”、“理解”。而对话阅读理论把阅读对象当作另一主体,也就是不仅仅只看到文本,更关注文本背后的作者,所以不仅仅是“理解”,还是“对话”“交流”。总之,阅读对话理论将阅读行为看作是主体间的对话与交流,“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建构意义的过程”。

在阅读“对话”理论下,主张“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中的文本意义是读者凭借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建构的。这种阅读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倾听”权和“言说”权,主张“阅读要读”、“阅读是自己读”、“阅读是

学生读”,语文教学要让学生直接面对作品,用他们自己的眼去触及、自己的心去抚摩作品,使他们在阅读中去学习阅读。也就是说,在阅读教学中赋予学生“倾听”作品的权利。

“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师绝不能取代学生阅读中主体地位”

(二)“整体感知”、“整体把握”:阅读教学的新策略

1、整体阅读教学的改革背景。

整体感知、整体把握是针对过去的“分析”教学模式的弊端提出的一种阅读教学策略。

2、整体阅读教学的学理依据

(1)汉语言文字 的整体性特征

汉语是整体定位,从词到句子,意义都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决定。

阅读教学提倡整体感知、整体把握,是要求我们从汉语文的特点出发,将文章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把握文章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而不能脱离文章整体单纯就句子学句子,就段落学段落。

(2)感受和体验的整体性

个性化的感受和体验往往是直觉的、意会的,因而也只能是“整体把握”的。我国古代的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主要方法有人概括为八个字:“整体直觉,取象比类”,前四字是感悟的方式,后四字是表达的方式。我们古人对作品的感悟是“整体直觉”的,对这种感悟的表达不能用分析的语言,只能用形象类比描述的形式。

(3)语文能力教学目标的整体性

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语文能力的获得主要靠的不是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主要靠的是语言材料的积累、语感的积累和语言的运用。而“语言材料”和“语感”都是呈现为整体特征的东西。如一首诗、一段景物描写、一个文学形象、一个优美的意境、一段动人的情感、一种深刻的思想等等,这些都是不可肢解的整体。这些语言内容材料只能以整体的形式积累、储存在学生的记忆里。“语感”也是不可分析的,是对语言的整体感知。实际的语言不同于有关的可以条分缕析的语言知识,它具有不容置疑的整体性。语文能力是集合了多种语言素养的综合能力,也呈现为整体特征。因此,语言“在把一切都学到手以前,没有哪一部分是可以完全学会的”。

(三)整体阅读教学对于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意义。

整体阅读教学这一理念既具有课程论的意义,又具有教学论的意义。

课程论的意义体现在阅读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上。教学论的意义体现在阅读教学的

方法和策略的革新上。具体来说,这一理念要求阅读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整体把握的能力(包括感性的领悟和理性的概括与思辨),即对言语作品的感受、感悟、鉴赏、批评能力,尤其是语感的积累和语感力的培养。这是它对语文课程论的意义。

在教学上,整体阅读教学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处理教材,从整体上设计教学程序和结构。这是它对于语文教学论的意义。

(四)整体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1、在课文的内容上,抓关键问题和关键句段来做为教学的突破口。

2、在教学结构上,理清作者思路,进行思路教学;或提炼教学主题,进行主题性教学。

3、在教学方法(学习方式)上,诵读、复述、概括、提要、讨论、改写、情景教学等都是常用的整体教学方法。

诵读是整体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方法,甚至可以说是第一位的方法,因为它与“分析”模式形成鲜明的对照,它是对“分析”模式最具革新意义的方法,也是最能体现整体感知、整体把握精髓的方法,它诉诸读者(学生)的感受、体味、体验、想象,它更多的是整体感性的把握,它是整体的,不是分析的。

诵读具有以下作用:

(1)整体积累、储存字词句篇语言材料;

(2)在头脑中建立感性的语言模型;

(3)从头脑到发音器官以及其他器官形成良好的语言反映机制;

(4)经历情感的体验,接受文化、审美的熏陶。

由此可见,诵读具有培养语感的独特功能,整体性的“语感”只能用“诵读”这种“整体把握”的语文学习方式来培养。王尚文总结“传授型的阅读教学”轻过程重结果的具体表现如下:一是诵读不足,分析介入太快;二是咀嚼不足,结论给出太快;三是讨论不足,分歧消解太快;四是欣赏不足,理性说明太快;五是整合不足,阅读结束太快。[3]这里的“咀嚼”、“欣赏”、“整合”也就是“诵读”的特征。可见“诵读”是针对传授型阅读教学弊端最具革新意义的教学方法。

4、在教学策略上,建立“语境”,进行语境教学。

语境,是运用语言的环境,包括外部语境(如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和内部语境(如文章中心、上下文等)。

对于文学作品的教学,要采用“知人论文”、“知世论文”的教学策略,而“知人”、“知世”就是建立阅读理解的“语境”。

对整体阅读来说,阅读的“语境”很重要,而语境是需要教者建构的,或者说是需

要教者唤醒的、点明的。没有建立语境的解读分析是违背整体阅读教学的原则的。也就是说,建立语境是整体阅读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

第二节 阅读教学的目标

(一) 总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了阅读教学的总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朗读、诵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总目标的表述共5句话。第一句是核心目标,其余四句分别从阅读方法、文学作品阅读、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等方面作了要求。体现了阅读智能、阅读知识、阅读情志的多元目标,强调了多种阅读方法的综合运用。

(二) 具体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目标既根据不同学段特点做纵向分段,又做横向分解;它主要从阅读方式、词句能力、篇章能力、阅读情感态度与习惯、课外背诵与阅读五个方面循序渐进地构筑学生阅读能力的大厦。

1、阅读方式(7——9年级)

(1)朗读: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默读:学习默读的方法(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3)略读: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4)浏览:能较熟练地运用浏览的方法,根据需要收集信息,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5)其他: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2、词句能力

(1)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2)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

(3)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 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 。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 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知识。 的一般用法。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3、篇章能力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理请作者的思路。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2)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

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3)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4)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4、情感态度与习惯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3)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和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背诵优秀诗文小学和初中累计240篇(段)。

(4)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小学和中学累计405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

│ 年级 │ 1-2 │ 3—4 │ 5-6 │ 7—9 │ 合计 │

├─────┼─────┼─────┼──────┼────────┼───────┤

│ 背诵总量│ 50篇(段)│ 50篇(段)│ 60篇(段) │ 80篇(段) │ 240篇(段) │

├─────┼─────┼─────┼──────┼────────┼───────┤

│ │ │ │ │260万字(每学年 │ │

│ 阅读总量│ 5万字 │ 40万字│ 100万字│ │ 405万字 │

│ │ │ │ │阅读两三部名著) │ │

└─────┴─────┴─────┴──────┴────────┴───────┘

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力的衔接主要是:

①阅读方法的衔接。朗读的重点在于读的内容由课文延伸到课外;默读的重点在于逐步提高默读的速度;略读、浏览的重点在于熟练运用略读、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阅读视野;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信息和资料。

②阅读一般篇章能力训练点的衔接。训练点的重点由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到理清思路,由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最初的整体感知到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由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到敢于就课文的内容和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同文体能力训练的重点在于阅读的范围由叙事性作品及说明性文章扩展到文学作品、科技作品、简单的议论文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要求的重点在于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我阅读的主体意识及相互之间的交流,更加关注阅读实践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③阅读实践在情感态度及习惯培养方面的衔接。主要是通过广泛的阅读与积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健康的心理品质、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人格品质,倡导自主阅读。

第三节 阅读教案的编制

阅读教案的编制就是阅读教学的设计和策划。它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创生,教学结构的组织,教学思路的策划,教学细节的处理等环节。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1.教学目标的层次。

(1)教学目标层次的远近之别。既要联系远的,又要着眼近的。

所谓远,就是要考虑到单元教学要求.

所谓近,就是根据课文的特点、教学的特定时空情景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实际水平和需求)制定目标.。

(2)教学目标层次的高低之分。阅读教学的目标可以形成三种类别,四个层次,如图所示:

知识目标:识记+理解+运用+评价

技能目标:熟悉+模仿+迁移+创造

情感目标:感知+共鸣+领悟+内化(个性化倾向)

需要说明的是,三种类别是确定教学目标要考虑的范围,并不是每一篇教案编制都必须罗列的项目;四个层次并不意味着面面俱到,缺一不可;每一类目标的高低层次并不就是轻重之别。一切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教学《一碗阳春面》的教学目标就是两个:一个是体验情,一个是感悟理。因而对情感目标有更多的侧重。教学《项链》时,对情节的鉴赏,对人物性格两重性的探讨,对主题的破解,对小说结尾艺术的仿写都是同时侧重的。

2.确定教学目标的原则。

(1)针对性和整体性统一。

“针对性”主要指“吃透两头”。学生这一头要明确三个问题:起始水平如何?需求兴趣是什么?可能达到怎样的水准?教材这头也要考虑三点:课文的亮点重点难

点在哪里?我最有感触的地方在哪里?学生最需要的东西是什么?

整体性是指确定目标时要考虑到如作者意图、编者意图、学生接受心理,如单元要求、年级段要求、大纲要求,如知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应该说,整体性其实是一种意识,并不是对号入座的项目,在确定教学目标时,针对性是首先要考虑的原则。

(2)简明性和操作性兼顾。

简明性指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宜集中、精要、明确,忌繁冗、混杂、不得要领。一般而言,一节课以落实二至三个教学目标为宜。

操作性表现在具体化、可描述、易达成、易检测。具体化是指目标不能太抽象,能够确指;目标定性描述不能太笼统,或者说要达到什么目标,教师心里要很明确,要能够说出来;易达成指通过努力,能够完成本课教学目标,难度不大。

(3)基础性和创造性结合。

二、教学内容的创生

(一)处理好“厚”与“薄”的关系

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就单篇课文来说,“厚积”指钻进去读厚,“薄发”指跳出来概括提要,确定目标。读厚是教案编制的前提,读薄是教案编制的必需。

1.读厚是思考的范围广,挖掘的程度深。

魏书生老师备课时讲究“四遍八步”,一遍跳读(记梗概、记人物),二遍速读 (做到能复述内容、理清思路),三遍细读(掌握字词句、圈点摘要、归纳主旨),四遍深读(思考文章特点与优劣),还可以加五遍悟读(懂得什么?联想到什么?)。陆继椿老师备课时“文必提十问”:思考十个问题:文章写了 什么内容?思路怎样?好在哪里?最主要的特色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要突出什么作为读写训练的例子?读写训练如何进行?有没有教学中可能碰到的疑点和难点?怎样引导学生解决?文章有无不足之处?十大问题坚持独立思考,没有心得决不翻参考书

2,读厚还指立足课文,联系课外,做到旁征博引、居高临下。

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教师如翻阅过叶朗的《胸中之珠》、王蒙的《红楼启示录》、刘心武的《红楼三钗》、俞平伯的《红楼梦辩》引论、舒芜的《红楼梦》序、金圣叹的有关评注,那么,在取舍教学内容时,肯定是既见森林,又有树木。

3.读薄是阅读概括的结果,是内容的提炼和升华,也是教学上客观条件的制约。

一篇课文是否真正读薄了,是有标志的。那就是,你能否对内容一言以蔽之,也就是说,当一个读者真正拥有了一个读物后,他是可以用一段、一句,甚至一个词来概括读物内容的。譬如,《涉江》中,屈原精神的放逐;《促织》中,关于弱者的童话;《孔雀东南飞》中,美的消逝;《警察和赞美诗》中,法律和宗教的冲突;

《归去来兮辞》中,最后的摇摆;《荷塘月色》中,梦的追寻;《呐喊自序》中,梦的回忆;《林黛玉进贾府》中,进门叙事模式的异质同构;《米洛斯的维纳斯》中,美是难的

(二) 处理好“取”和“舍”的关系

1.入选到教材里来的不一定都是“黄金”。

2.文质兼胜的课文,教学时也应有所侧重。

文质兼胜的课文,教学时也只能取其一端,或突出一点,要学会“割爱”,要学会“重锤敲打”。另一层意思是:一字不易的文章是没有的,字字珠玉的文章也是没有的,教师的责任是瞅准那些精华处,备课的工作就是含英咀华。

3.选取哪些内容、如何表达要依据科学来定。

“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可以用来表述选取哪些内容、如何表达内容这两个问题,尤其是后者。这两个问题是紧密相连的,只有先做到“删繁就简”,才能再考虑“标新立异”。以《雷雨》教学为例,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高度浓缩的戏剧冲突,动作性强的人物台词是基本内容。“删繁就简”,就是删削冗余,提炼、整合这些内容;“标新立异”就是表达新发现,展现新表达。

(1)“主题式”的教法。如:①学习单元知识短文《戏剧语言和戏剧冲突》;②简介《雷雨》尉情和作者;③明确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和戏剧冲突;④分析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冲突;⑤分析周朴园和鲁大海的冲突;⑥品味周朴园和鲁侍萍的语言特点,补充交代戏剧舞台提示的作用。

(2)“媒体式”教法。如:①呈现雷雨情景,在雷雨背景中推出作者和作品;②媒体图示剧中人的关系,并简述剧情;③学生模拟角色朗读;④播放《雷雨》录像,学生比较品评;⑤通过比较,加深体会,学生上台有表情地表演或朗诵剧本台词。

(3)“综合式”教法。如:①说一说《雷雨》(学生谈所知道的关于《雷雨》的内容);②听一听《雷雨》(欣赏《雷雨》的录音片段);③评一评《雷雨》(如最精彩的台词是哪一句);④演一演《雷雨》(分角色表演片段);⑤写一写《雷雨》(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短评)。

(三) 处理好重点和难点的关系

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力所不及的地方,是为难点。一般而言,教师在钻研时感到困难、困惑的地方,也是学生的难点所在;教材的精华,“富有包孕的片刻”,知识点、能力点、情感价值观所以依附的地方,是为重点。

一篇课文的重点难点一般是一致的。难点不突破,影响全文的理解,能力训练无从下手,因此也是教学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重点。如《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风竭力表演的内动力是什么?这涉及人物的关系,涉及王熙凤的性格、手腕、应对才能,

是难点也是重点。

但是,重点和难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如《项链》,重点是认识小说的情节特点、主题蕴涵、人物性格的两重性,但难点却在结尾艺术的鉴赏和仿写上面。难点和重点还有量度不一致的情况。难点可能只有一处,重点可能好几处,反之亦然。备课时应更多地关注重点,重点是每一个学生都要把握的地方,而难点是难以一律的。 理论上讲,单元目标关联所在,课文形式和内容的特点所在,人文陶冶的生发点所在,都是重点,但细分开来,又有下面的不同情况。

(1)文章的结构思路。如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全篇演讲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整体意思一下子难以把握,但从思路人手,就可看出四点内容:黑人生活依旧,我们来干什么,我们的斗争策略,我的梦想。

(2)课文的义理(情感)。这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是我们要汲取的精华。如《兰亭集序》的三个字“乐”“痛”“悲”,就是王羲之的人生经历、情感线索、生命感悟。日子好,地点佳,修楔雅,贤者众,风光美,活动欢,天气晴,心情闲,“信可乐也”;人生的流逝感、变化感、短暂感、幻灭感,“岂不痛哉”;不能喻之于怀,固知序诞妄作,只能一声叹息:“悲夫哉!”在这里,事、景、情、理全部凝结在一起,就是重点。

(3)表达的个性化特点。如《荷花淀》的诗化语言,《我的空中楼阁》的活泼而清丽的文风,《警察与赞美诗》的幽默感,鲁迅的微言大义,巴金的剖心沥胆,毛泽东的雅俗共赏,史铁生澄澈的禅意和富有张力的质感,等等。

(4)富有包孕的片段。 这是知识、能力、见识培养最有价值的地方,几乎每篇课文都有这样的所在,或字或词或句或段,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夏衍的《包身工》,说到父母养不起女儿,用饲养;提到包工头,带包身工,也用饲养。但一个用双引号,一个不用引号,情味就大不一样。这种地方很容易忽略,其实它应成为重点。

(5)关键句。关键句有时也就是“富有包孕的片段”,但有时则不是。如中心句、过渡句、点睛句、总结句、抒情句、哲理句、抽象句、含蓄句、复杂句,还有一些“一字立骨”的句子,它应该成为教学的重点。从某种程度上说,句子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不为过。

(四)处理好“落实”和“迁移”的关系

1.落实“双基”是钻研课文的首要任务。

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意思,把握作者观点,这些都是基础性的工作。

2.落实“双基”决定课堂的容量。

“双基”教学应该成为教学的主体内容,但我们常见此起彼伏、你来我往的对

话,教师步步进逼,学生或者节节败退,或者匆忙应对,根本没有时间去好好读一读课文,对主要的内容心中无数,只是被老师的问题牵着鼻子走。至于知识落实的程度,思维活动的深度,语言训练的强度,情感活动的效度,则只是“两处茫茫皆不见”。

3.“落实”也是“迁移”的前提条件。

迁移是一种创新能力,是需要扎实的基本功作为功底的。迁移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联想,一种是运用,如上海沈衡仲先生备课有一套迁移的方法:①节选部分争取迁移到全文甚至全书,以便弄清节选部分的来龙去脉。如教学《张衡传》,阅读全文,知道他还是一个政治家、文学家,认识全面,学生产生崇敬心情,有利于教学。②与课文有关的材料,争取多方搜罗,比较参证,加深理解。如《左忠毅公逸事》,阅读明史的有关材料,如《左光斗传》《顾宪成传》《张溥传》《魏忠贤传》等。③教材中有争议的问题,尽可能多知道些说法,多掌握一些资料,以便打开思路,择善而从。如《六国论》,读苏辙的《六国论》,李桢的《六国论》,洪迈《容斋随笔》。大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沈先生的《知困录》煌煌百万言,其实就是迁移联想的产物。所谓运用,就是利用课文中的知识,去解决课外的问题。一堂课有没有这个环节,实在是“双基’’落实与否的反馈。

三、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整合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材料确定后,接下来要做组织、串联、整合的工作。这是课堂教学形式的范畴,属于“怎么教”的问题。

(一)关于教学的整体思路

教学整体思路基本上可以归纳为层进式和并列式两种。

1、层进式教学思路。

层进式教学思路有两种基本的走向。一是傍课文的思路而行。从课文的标题、开头讲到课文的结尾,平时的课堂教学多数是这样。二是总一分一总结构。先求得总体感知,然后分别把握局部,最后总结全文。这两种走向基本上是结合在一起的。

2.并列式教学思路。

并列式教学思路是对教学目标进行并列分解后的产物。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几“块”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有的是以知识分类形成并列,有的是从能力训练角度形成“板块”,有的是以课文的内容条理化形成系列。

(二) 关于开局和收束

1.开局。

开局是课堂教学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也是编制教案时着力考虑的环

节。成功的开局各有不同的作用,有的吸引注意,有的激发兴趣,有的作目标定向,有的提供背景,有的统率全篇,有的制造悬念,有的温故知新。常见的开局方式有如下几种:

(1)语言练习导入。

(2)故事传说导入。

(3)介绍文体知识导入。

(4)制造悬念开局。

(5)创设情境导入。

(6)介绍作者导人。

(7)古诗文导人。

(8)从教师感想和阅读经验人手。

2.收束。

成功的结尾总是能起到各种不同的作用。有的是归纳知识,总结全文;有的是检测目标的达成度;有的是提升认识,让学生的思想进入新的境界;有的维持兴趣,保持对相关问题的追索;有的激发思维,迁移运用。同开局相比,人们在结尾所花的心思主要是实用。下面罗列四种主要的方法:

(1)归纳式结尾。对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教学重点、学习难点进行归纳,使其显赫突出。有时是教师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有时是教师的提问,有时是作业布置,有时是单篇课文总结,有时是比较归纳。在目前的古文教学中,这种方式经常使用。

(2)畅想式结尾,也可称悬念式结尾。对于课文内容,学生根据不同角度提出看法,教师不做定性结论,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或者教师有意提供几种可能性或说法,形成新的悬念,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这种结尾在叙事性作品教学中常用。

(3)反馈式结尾。要求学生对本课教学提出意见,做出评论,或谈谈感受,或提出未解决的问题以及尚未掌握的东西。对学生的反馈,教师或者当堂解决,或提示思路,或布置作业。这种结尾方式,在有些公开课教学中屡屡被教师们使用。

(4)探究性结尾。同悬念式的结尾不同,探究性结尾带有研究的性质。探究性结尾要注意课文确实有问题可探.

四、阅读教学总体思路设计策略

(一) 由点及面扣标题

标题是眼睛,它可以是文章内容的概括、主题的暗示、线索的提挚、结构的浓缩、问题的寄托。据题析文,是语文教学设计最常见的思路之一。

(1)分解标题。如教学《一次大型泥石流》,可把题目分解成“泥石流”“大型”“一次”三部分,然后设计三个问题,提出三个任务,训练三种能力:①什么是泥石流?

请根据课文给“泥石流”下个定义。②大型泥石流有哪些危害?请用几个短语概括。③这一次大型泥石流的时间、地点、规律、过程、特点是什么?请列表说明。

(2)抽换标题。在教学《义理、考据和辞章》时,把标题换成如下四个:①观点、材料和形式;②考据、辞章和义理;③义理和考据、辞章;④义理、辞章和考据。然后跟原题比较,

(3)拟设标题,教师可以限定角度,发动学生给主标题加副标题,或者把原题作副标题,再重拟正标题并结合全文申述理由。

(4)评议标题。这主要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标题的意思、作用或者优劣作出评价。如《为了忘却的记念》究竟是什么意思?是为了忘却的记念,还是为了忘却的记念?有时也结合拟设标题对同学的拟题质量作出评价。如有个教师教《荷花淀》,让学生讨论两种小标题(一是送夫、寻夫、助夫、学夫,一是送夫参军、寻夫遇险、助夫杀敌、学夫战斗)的优劣,最后大家认为后者较好,不仅概括角度统一,而且能概括小说情节。·这种评价往往不再停留在对课文的理解上,而且使学生在阅读时懂得规矩,掌握方法,提高见识。

(二) 顺藤摸瓜理线索

线索是组织材料的脉络和纽带,往往与情节发展、人物感情、创作意图等因素有关。抓住线索,就能串起材料的“珍珠”。根据线索设计,可分两种情况:

(1)功能性线索。如贯串情节的“风雪”(《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展开结构的“漫想”(《过万重山漫想》),寄托感情的“记念”(《记念刘和珍君》),暗示主题的“大火”(《火刑》),连缀材料的“黄鹂”

(2)类型化线索,即习见的单线、双线,明线、暗线之类。篇幅较长的叙事类文章,若抓住明暗线来设计教学,往往能达到纲举目张、木动叶摇的效果。如课文《药》,人物关系复杂,事件发展复杂,时空转换跨度较大,小说命意较深。抓住“药”这一条线索,就能使复杂的简单化,深奥的浅显化。

(三)片言居要展思路

(1)依靠关键句领起全篇教学。如《{呐喊}自序》首段有句:“我在年青时候也曾做过许多梦??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却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由来。”根据这些纲领性的句子,引导学生在课文里找寻“不能全忘却的梦”并以一定形式概括起来,于是便有了“侍亲之梦”+“洋务之梦”+“学医之梦”+“索古之梦”+“梦醒呐喊”等一系列“梦的历程”。然后深入每一个“梦”:理解“梦”的情景和因由,“梦”破的感觉和认识。最后问:为什么这些梦未能忘却?为什么前梦才破后梦又至?这一连串的“不醒梦”说明了什么?这样理解,鲁迅先生爱国忧民、疗救社会的热心、理想、寂寞、痛苦、绝望、呐喊都有了着落。

(2)抓住关键词来设计全局。

如教学《西湖的绿》,抓住中间“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句子设计。“幽”“野”“闲”三字,简洁之极,可谓语语得其神。立足于此,可产生一串疑问:课文哪处是详写?详写了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能否模仿着用一个词语概括?能从原文找出概括的根据来吗?为什么作者能以如此笔墨写出西湖的山水?给我们以什么启发?你了解的描写西湖山水的诗文还有哪些?它们各抓住什么特点?中间人手,三面开花,立足本文、联系古诗,欣赏美景,又悟写法,全因“幽”“野”“闲”三字发轫。

五、阅读教学细节的丰富

(一) 探究和质疑

1.探究:在研究中提高见识。

探究是教案编制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教案有质量的基础。广义地说,备课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而这里特指在课文某一方面的钻研过程中,有自己独到的发现,有令学生耳目一新的说法。如在钻研《硕鼠》时,我认为此诗实际上是早期人类对王道乐土的追寻。研究《涉江》,我们会发现诗人和环境的冲突。 2,质疑:另一种索解。

不断地制造疑问,然后不断地排除疑难,这本是教学进程的主线。但这里的质疑特指在无疑处生疑。如教学《阿Q正传》中阿Q土谷祠一夜神游后第二天起床一节,课文写阿Q到街上一走,样样照旧,只是有些肚饿,便跨开步,有意无意地走到静修庵。为什么会有意无意到静修庵呢?学生读这一节原是掉以轻心的,经教师一提,这“有意无意”看来颇可会意了。

再如教学《孔雀东南飞》,对于焦母休掉刘兰芝的原因,千百年来,众说纷纭。教师把这些“说法”(如门第说、子嗣说、相貌说、不敬说等)抛给学生,师生共同讨论其合理程度。结果得出结论,这些“说法”均不能自圆其说。这样就把思维逼到绝处了,最后居然绝处逢生:有同学提出“嫉妒说”。

(二) 印证和旁逸

1,印证:旁征博引,内外沟通。

概括的观点要用材料来说明,抽象的说法要引例子具体化,凝练的句子要阐发,含蓄的表达要形象化。阅读理解是需要教师架桥铺路的。旁征博引,内外沟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本是语文学习的一条好习惯,是阅读理解的“脚手架”,因此也是教师备课的一种良好的思路。《项脊轩志》中最后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作者睹物思人,宛在眼前,但时光流转,树盖亭亭,人归何处?读来令人低徊。但学生没有这样的体验。为了理解其中意味,笔者引

入苏轼的《江城子》,先齐读,再悬想。内外印证,理解就可能深入一些。其实在教学《为了忘却的记念》,体会鲁迅先生对死去的柔石的怀念也可用这首词,效果比一味讲解更好。

2,旁逸:顺手牵羊,曲径通幽。

教学的进行本应朝向目标,不蔓不枝,但有时旁逸斜出,暂时中断教学主线,插入课外(生活中)内容,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或佐证课文,或给学生思维“搭桥”,或给学生思想“刺激”。“旁逸法”也是从微观上联系古今、沟通课内外、促使语文社会化和生活化的渠道之一。旁逸亦有种种,(1)铺垫式旁逸。如教学《明湖居听书》开头一段,学生可以明显觉得济南流行“白妞热”,但白妞为什么会“热”起来,学生一时找不到答案。这时教师让学生比较当代歌星和王小玉的观众成分有何不同。学生自然得出王小玉的说唱艺术“雅俗共赏”这一结论。这种旁逸是一种问题铺垫、思维架桥。

(2)诱导式旁逸。有位教师教《渔夫的故事》,在总结渔夫以“请君人瓮”的办法战胜魔鬼后,拓开一问:假如你是渔夫,你还有没有其他办法战胜魔鬼。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们的回答无奇不有。这种旁逸是一种诱导和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被巧妙点燃。

(3)训导式旁逸。在教学《说谦虚》时,学生面露厌烦之色。教师一本正经地插说这么一个禅宗故事:禅师给徒弟们各人一满杯水,然后要他们再把面前水壶中的水倒人杯中,徒弟们面面相觑:杯中水已满,怎能再加水?只见禅师把其中一人手中的一杯水泼在地上,大声地说:到我这里来参禅,先得把心智的杯子空出来!学生们沉默了,反思了,想起了“谦受益,满招损”的道理,这堂课就进行得很顺利。这种旁逸是一种组织教学,又是课文道理的佐证,更是一种教育。

(4)激趣式旁逸。如教学《左忠毅公逸事》时,把左光斗“宿于朝房,旬乃还第”说成是“与老婆意见不合,睡到办公室”。把“微行人古寺”的“微行”说成是“不坐奥迪,不穿军服”,这种旁逸仍是激趣和调侃,在文言文教学中屡试不爽。

(三)诗化和造境

1、诗化:体验语言之美。

教师在备课时要关注语言,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接触语言。“接触”语言的方式有很多,“诗化”就是一种富有创新意味和审美特质的形式。“诗化”的途径也有很多,常见的有引用、仿造和改写。如教学《黄鹂》,要学生仿照“虎啸深山”格式,写出富有古典诗意的四字短语,学生写出了虎啸深山、驼走大漠、雁排长空、龙飞吴天、风栖碧梧、蝉鸣高枝、人映桃花、梅筛月影、月浮暗香等词语,就属于这一种。

如浙江的包建新老师在教学《归去来兮辞》时,用对对子这一活动来触摸陶渊明的语言个性,来感受作者的心灵情感。先是教师出上联,学生对下联。如:“小径松菊,一杯清酒名可越;流云丘壑,数点倦鸟亦舒心。”示范方法后,学生自组对联,如“引壶觞,眄庭柯,涉园成趣;携稚子,倚南窗,观日融情”, “登东皋,临清流,赋诗以乐;悦亲戚,乐琴书,情话消忧”。

2、造境:现场感和全方位体验。

这里的造境指创设情境,根据语言的表达和各种媒体的呈现(图样、声乐、模型等)在头脑中形成有关事物的形象或场面。在讲读教学中创造情境使学生披文入境,入境生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以教学《荷花淀》为例,为了让学生感受“小院月夜之美”,让学生调息人静,闭目想象,教师作了诱导谈话:“月亮升起来了,月亮下面是宁静的小院,小院中间有女人在编席,编好的席子像雪白的云彩,在浮云淡月中,劳动着的女子飘飘欲仙了。晚风吹来,带来淀上的荷花、荷叶香,轻轻地闻一闻,真香啊??”多数学生能人静入境,体验到素淡朦胧之美。 譬如教学至《为了忘却的记念》的“月光如水照缁衣”一诗,让学生想象那一个晚上,鲁迅独自走在院子里,女人和孩子都睡了。鲁迅不禁想起柔石,想起与之交往的件件桩桩。顿时心潮澎湃,积习袭来,诗意便涌上心头。问题是当时鲁迅处在一种怎样的环境和心境中呢?请想象,然后用语言概括。学生想到了寂静的深夜,清冷的月色,简陋的客栈,破烂的什物,黑色的衣衫,飘动的烟雾,无眠的作者,深刻的悲悯,浩惘的心事。有了这样的想象,教师就根本不用去一字一句地翻译诗句,学生自然就身临其境了。

思考与实践:

1、简述阅读能力的结构及影响阅读能力的因素。

2、怎样安排一个单元和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

3、请选择一篇中学语文课文(如《荷塘月色》),为它设计一份阅读教学教案,要求体现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4、请为课文《小狗包弟》设置五个主问题,并根据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将这几个问题分解成一系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小问题。

第七章 写作教学

教学目的:1、了解写作教学的内容、要求、过程和训练方式;

2、学会指导学生写作,并能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较高质量的批改和讲评。

教学重难点:写作教学的过程与训练方式

教学方法:自学、讲述练习相结合

课时安排:8学时

讲授内容:

第一节 写作教学的性质、内容和任务

一、九年义务教育写作目标:

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写作阶段目标的梯度比较明显。

——1~2年级是写话,强调:“对写话有兴趣”,能乐于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鼓励自由写话,写自己想写的话,能完成口头语向书面语的转换即可;鼓励引导写自己的话,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

——3~4年级是习作,不拘文体,甚至不必成文,鼓励自由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同时提出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的要求。

——5~6年级继续习作,要求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7~9年级提出写作的要求,主要目标是“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二、高中作文教学目标

1.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3.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4.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5.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6,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

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45分钟能写 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

三、写作教学新观念

1、关于写作观念

(1)、淡化写作的功利倾向

以往的作文教学,十分强调文章的思想性。而《标准》只从语言的角度,对学生提出“表述自己的意思”的要求,而不做“思想性”方面的硬性规定,这对初中生的写作给予了正确的导向。因为初中生还是少年,他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会遇到酸、甜、苦、辣等种种,不同的人生经历,会有各种各样的生活感受和体验,会产生喜、怒、哀、乐等许多丰富的感情。这些感情,很难用一个标准、一个尺度加以衡量,我们不能因为某一个学生抒发了某种情绪就认定他思想不健康,或者没有高尚的情操。实践证明,过于追求写作的功利倾向,规定学生要在自己的作文中表达伟大的理想、积极的意义、高尚的情操等,反而会扭曲写作本应具有的作为个人表情达意的功能,容易造成学生说假话、大话、空话的现象。

(2)、 强调个人的自由表达

《标准》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基于此,《标准》在“写作”(或“写话”、“习作”)阶段目标中提出:“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第一学段);“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第二学段);“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此外,《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更是明确地提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可以说,“强调个人的自由表达”将成为作文教学的首要原则。

(3)、 关注学生的写作态度

《标准》十分关注学生的写作态度。《标准》在“写作”(或称写话、习作)“阶段目标”的陈述中提出:“对写话有兴趣’’(第一学段);“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第二学段);“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第三学段);“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沟通见解”(第四学段)。这里的“兴趣、自信心、分享快乐、感情真挚、相互沟通”等表述显然已大大拓展了之前教学大纲“感情真实健康”的内涵,

注重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鼓励学生自信、愉快地写作,也是国外母语教育的经验。《英国国家课程·英语》指出,“学生应对写作充满自信”,美国纽约州奥尔巴尼《英语语言课程说明》更是直截了当标明,“写作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而自信地写作”。

2、关于写作教学内容

(1)、突出“生活作文”的价值取向

长期以来,为什么而写和写什么,一直是学校写作教学争论的焦点。我们以往对中学生的写作虽然也讲“真实”,但由于习惯于命题作文,要求两堂课交卷,所以这种作文只要“思辨”,不需实证。久而久之,学生作文也变成想当然,思辨也变成了“拍脑袋”,本来应该反映生活而作文,结果本末倒置,变成了为了作文而编造生活,甚至伪造生活。其实,众所周知,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生活应用。作文教学同样如此,为生活应用而教,为生活应用而学。《标准》强调写作要“根据日常生活需要”,“重在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题立意、引发真情实感,以求得写作的个性化和独特性”。《标准》将写作与生活紧紧联系起来,突出了“生活作文”的价值取向,可以说这使写作教学获得了本质上的返璞归真。这对克服以前学生作文“假、大、空”的弊病,对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都极有帮助。

(2)、扩大实用性文章写作范围

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是我国语文教学大纲在写作上的一个取向,然而联系教学实际,我们发现中小学应用文的教学一向注重的是“日常”应用文,这显然是不够的,和“适应实际需要”的目标也有一定的距离。本着“切用”的观点,我国作文教学特别是实用文教学的范围是需要拓展的。《标准》与“应用文”有关的表述为:“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标准》还在“综合性学习”部分要求:“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第三学段)、“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第四学段)。写研究报告等是学生在综合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中必须具备的一种写作能力,因而它也必然要被作文教学所关注。正是从这层意义上,我们认为《标准》在写作取向上扩大了实用性文章写作的范围。

在国外母语教育中,议论文、内容提要和专题报告是其作文训练的重要形式,而这些作文训练明显的是以适应高校的学习为指向的。比如议论文,除了“简单的议论文”,德国课程标准还涉及“正反两点议论文、作品阐释、论辩性议论文、文论”等;又如“内容提要”,要求学生用自己的、平实客观的语言对实用类文章的

主要内容进行综合归纳介绍;还有常被当成小型学期论文进行训练的“专题性报

告”,包括口头报告、报告提纲、报告后讨论记录和详细报告稿,并要向”专题性

论文’过渡”。显然,德国的许多语篇训练带有较强的学术性味道。

我国当前倡导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相应地,也必然要求培养学生的这种学术性文体的写作能力。

第二节 写作教学过程

一、教学程序设计

1、片段导评

2、局部细评

3、成果展评

(1)“答读者问” (2)广义发表 (3)“编书”立言

二、过程指导

1、投其所好,巧设主题

2、开掘宝藏,生活取材

3、揍响诗弦、激发情感

4、阅读彼此,对话提高

5、精妙设计,爱心批改

(一)平时的指导(写作知识的积累)

1、指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材料(于、赵)

“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歇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

“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 ?

?

? 丰富生活 引导观察和思考 培养感情

秋天的风

秋风吹,吹黄了树叶,树叶跳着舞飘下来了。

秋风吹,吹红了苹果,苹果笑得涨红了脸。

秋风吹,吹红了柿子,柿子像小小的灯笼。

秋风吹,吹走了燕子,燕子好像在说:“再见了,朋友!明年的春天再见!”

? 粉笔

? 红粉笔

? 半截红粉笔

2、指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材料(丁、魏、欧阳、于)

牵牛花

从沉重的土地上萌发,伸出悠悠清藤/寻遍古老的城墙,也牵不来历史的牛/白天用毛茸茸的手掌,抚摸城砖收获阳光/ 晚上伴秋虫的鸣唱,编织理想放飞梦幻/谱一曲蓝色的恋曲,吟许多紫色的情诗/总是带着晶莹的露珠儿,发表在云霞灿烂的早晨。

3、言语表达技能的学习与指导

? 写前——指导准备

? 写中——指导表达

? 写后——指导评改

——让写作成为一种思考方式.

(二)写作课上的写前指导

1、激发兴趣

以忆激趣(《故乡》、过家家、求学)

以境激趣(《环保》)

以谜语、故事激趣(《飘》玛格丽特·米切尔 )

以读激趣(《环保》)

以演激趣(《等待戈多》 )

以活动激趣(劝说展示)

2、打开思路

引导回忆

展开联想

3、明确要求

案例:写回信教学设计(上海 徐鹄)

一、导语

二、来信反馈

上海小朋友在信上说些什么?读了来信,你有什么想法?

归纳:(1)表达友好情谊;(2)介绍自己;(3)提出希望和要求。

能感受到上海小朋友的真情吗?多么亲切,多么真诚,多么温暖! 一方是著名的旅游胜地,风景秀丽,地灵人杰;一方是我国最大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两地小朋友手拉手,互相了解,互相帮助,多有意义!上海的小朋友们都充满了期待,希望同你们建立友谊。你们怎么样?想不想交这些上海小朋友?你们该怎么回复人家啊?

三、讨论:回信写什么

一般说来,回信要根据来信的内容、对方的要求来写。跟同伴讨论一下,你打算说点什么?

归纳:(1)表明自己的态度;(2)向对方介绍自己;(3)提出自己的要求和希望;(4)还可以写点自己对朋友说的话(如果介绍黄山,可以说一点,也可以留在以后说。)

四、重点研究:怎样介绍自己

这可是第一封信,人家对你还一点也不了解,所以首先要向对方介绍你自己。人家想不想交你这个朋友,同你继续交往,保持联络,全看你介绍得怎么样。

1、各自准备:想对你的新朋友说点什么?怎样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

2、实例:请谁先试试?

讲评归纳:抓住一两个方面,说自己最想说的话,反映自己的个性特点,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要注意把最能打动人的一面说出来。

3、结对操练。

4、向听课老师征询意见。

五、当堂习作

(三)、作文批改

批改的内容

批改的方式

批改的要求

(四)、作文讲评

讲评的方式:综合讲评,专题讲评,典型讲评,对比讲评

讲评的要求:计划性,针对性,科学性,教育性。

(指导学生进行作文教学批改1学时)

第三节 写作训练方式

(一)还原与比较

1、写作语言与写作思维

秋天到了,枫叶红了。

枫叶红得像一团火。

枫叶红得像喝醉了酒。

秋天到了,枫叶高高举起斟满幸福的酒杯,一饮而下,它醉了。

2、写作思维与原生态生活

父亲将烟夹在左手的食指与中指之间,久久地倚在嘴角,又缓缓地放在唇间,吸了又吸,再轻轻地吐出来,烟雾悠悠地在父亲周围缭绕。父亲用右手的食指在太阳穴上打转,将整个沉重的思想用这个手指撑着。

(动作的分解、时间的定格)

3、写作教学过程静态与动态

准备一篇细节描写有问题的文章(比如“父爱”,有3个细节):

(1)教师课前修改2个细节并独立成文,课件中修改部分隐去;

(2)学生发现不足,提出修改意见,教师完善;

(3)学生现场修改,出示修改部分;

(4)课后作业:修改第三个细节。

看书

不知为什么,我的爸爸特别喜欢看书,什么报纸、小说、杂志……就说这报纸吧,我们家可是老顾客了,什么《宁波日报》、《宁波晚报》、《东南商报》,我们家都订。爸爸一回家,一跨进门,第一句就问:“今天的报纸呢!”这已成了爸爸的口头禅了。每当吃完饭,或洗完澡,爸爸总会拿着茶叶、水壶和一叠报纸,穿着拖鞋,慢慢走上楼,躺在床上,一边喝茶,一边看报纸,可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啊!

小气

我爸这个人,对我们家人很小气,但人家要叫我爸爸什么事,爸爸就会爽快地答应。上一次,我向爸爸讨钱去买水粉颜料,可爸爸却满不在意地说:“向你妈妈去要吧!”在我再三请求下,爸爸终于掏出20元钱,还说找的钱还给他。其实,爸爸兜里有的是钱,只是不想拿出来罢了。还有一次,我和爸爸去逛街,叫我到妈妈那儿拿些钱来,我问:“爸爸,你没钱吗?”只见爸爸只是笑了笑,里面一定有阴谋。只见爸爸从妈妈那儿拿了100元钱,买了一副眼镜70元,还剩30元,我建议去吃肯德基,小气的老爸当然不肯,笑笑说:“呵呵,不行!”回到家,爸爸只给了妈妈20元,说用了80元,其时,爸爸贪污了10元钱。你说我老爸爸小气不小气啊!

半夜看电视

“怎么三更半夜开着电视呢?”原来是爸爸又在三更半夜看电视了,电视的声音被放得极小,透过墙壁,还有一闪一闪的。只见爸爸躺在床上,一手拿着遥控器,一手伸进了被窝,全神贯注地看着电视,还不停地看看我,叫我睡觉。一到早上,只见老爸在床上呼呼大睡,但电视机还开着,这样既劳累,又浪费了电源。经过我和妈妈的斥责,现在已经很少在半夜看电视了,精神也明显好多了

(二)创意写作

1、创意写作的特征

(1)创意作文是学生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把储存在大脑里的信息,通过一定的文字或符号,快速地自由地表达出来。

(2)创意作文中学生遇到不会写的汉字或不会表达的概念时,鼓励学生用其他方式表达。(同义字、地方话、英文、图画:吵架)

(3)创意作文教师不给学生提供写作提纲,学生写他们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拟题、形式、字数、作业纸)

(4)教师进行重点批改,增强社群动机和成就动机。(重点批改一项,教师批改不写评语不打分,如在学生作文《我的爸爸》后写道:“你真幸福,拥有这么一个好爸爸!”只写一句话,重在鼓励;学生之间也互相交换作文,彼此提问、批改;教师把学生的作文分批张贴在壁报上,让学生们相互观摩欣赏。)

2、创意写作的训练方法

(1)表象创意训练。①闭眼回想。努力回忆过去发生的事的一些情节。②理顺记忆的画面。可以按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或起因、经过、结果去整理。③口头表达。让学生在“图”中标出先写什么,再写什么。④书面表达。运用不同的表达手段如图形、符号、文字等。⑤评价。自评、互评、教师评。⑥交流反馈。

(2)联想创意训练。①出示实物;②让学生联想(联想要合理);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联想,编成有趣的小故事;④说一说,写一写,评一评。

(3)想象创意训练。①出示实物;②让学生仔细观察、想象;③把想象的意境描绘出来;④编写成童话或故事。

(4)幻想创意训练。①确定幻想主题;②教师讲述幻想要领;③把幻想内容绘成图画;④学生用笔记写成幻想故事。

(5)“脑圆”创意训练。①在一张白纸上画一个圆形,把题旨写在中心;②在中心点引出分支,把任何有关这一题旨的论点写上;③有不同类别的资料时,便另开新的分支;④整理归类,写成文章。

(三)写作教学训练的基本模式

1、作文题型模式训练

作文题型,是指作文命题的卷面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

(1)命题作文和自动作文。命题作文的编制,强调的是教师对作文题目、所示材料以及命题意图的严格控制行为。自动作文的编制,强调的是“旨在培养学生写作自动性和独立性的作文训练”的题型,包括写日记和周记、写笔记和摘记、课外练笔、编报活动。自动作文的题型不可能完全地在考试场合中运用,但对于学生写作能力大有好处。

(2)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命题作文是要求作者的立意要根据题目的暗示和有关提

示性的文字确立,限制比较严格。材料作文,立意由学生对材料的含义进行理解概括而确立,限制比较宽松。

一是命题仿作。根据不同课文,每次确定一两个方面作为模仿的侧重点:仿观察、仿方位、仿思路、仿结构、仿语言等。二是命题改作。包括缩写、改写、扩写等,利用课文作为材料,按照一定的要求加以改制,写成某一类文章。三是命题述感。即写命题读后感。四是命题评论。评论课文中的某些人物、事件、思想、写作技巧,写成短评。这种命题着眼于引导学生对课文特色的分析。五是命题移用。把课文的精彩词句、故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来。

要强调的是: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再好的作文命题的题型、作文命题的思维模式,总是众口难调,无法保持全班每个学生的信息积累与同一作文命题的平衡关系。因此,允许学生参与作文命题的决策过程:一是允许学生改动作文命题。二是师生讨论命题。

2.作文批改模式的建构

(1)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作文批改模式。

第一,教修改点的选择。如果不是命题作文,要指出其题目好不好,题目与内容是否有必然联系,题目的文字是否简洁生动有吸引力,能不能运用比喻、双关、夸张、象征等手法;要看其立意是否深刻,主题是否集中,主题是自然流露,还是牵强附会;看其材料是否具体,描绘景物、场面、人物是否细腻,材料详略是否恰当;看其结构安排好不好,开头是否拖泥带水,结尾是否耐人寻味,有没有必要的过渡和过渡句;看其能否综合运用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文章格式是否正确,卷面是否整洁,标点符号是否正确;找出错别字,看其遣词造句的能力;看其情感表达是否自然。并不是每次修改都要对这些方面作出评价,而是根据作文教学的计划选择一二个修改点进行评估;多次修改就涉及了所有的项目。

第二,教学生陈述批语的方法。对于局部问题,采用旁批,作简要评论和提示;总批是对作文的综合性评价。批改作文时,最好把别人的文章读三遍。读第一遍,主要是改。针对作文中存在的细小问题进行必要的修改。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改:一是有无错别字,二是标点符号准确与否,三是用词恰当与否。读第二遍,批改结合。主要针对作文中存在的语言问题,句子是否通顺、文笔是否简练、是否有佳句等进行批改,力求使作文批改全面。读第三遍,主要是批。着眼于作文的总体问题,中心是否突出、内容是否充实、细节描写是否生动、议论是否得当、结构是否完整、扣题是否紧密等进行分析评价,写出中肯的评语。

第三,教给学生用符号的技能。方框表示对打“X”的字修改,划横线的地方表示病句,波浪线表示精彩的语句等等。

第四,典型示范。把班上写得好的、毛病突出的作文誊写或打印出来,教师运用作文知识把对它们的修改意见和评价讲给学生听。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章鉴别能力,对照自己的文章,明确得失。

(2)组织学生批改的模式。

第一,作文者修改自己的作文。学生年龄越大,学年越高,越是要用这种教学策略,重在培养他们的自检能力和良好的写作习惯,以达到“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执笔而自能合度”的目的。

第二,结对子修改。 “对子”组合的形式,一般有固定的与不固定的两种。固定的,即由同一教师执教的两个班中学号相同的学生组合成对子,或者同一个班里的同排同学组合成对子,一学期内自始至终进行互批互改;不固定的,即在建立的临时批改小组里轮流批改对方的作文。固定的“对子”一个学期只接触到一种特点的作文;不固定的“对子”一个学期中能接触到几种不同特点的作文。固定的“对子”和不固定的“对子”应该交替使用,扬长避短。

第三,小组修改。针对学生的作文水平,把全班学生按八人一组分成若干个平行组(每组中作文水平好、中、差的学生互相搭配),并推选写作水平较高的同学担任组长,组织监督与辅导本组同学批改全班同学的作文,并且整理《本次作文的情况报告》。《报告》的内容是:本次作文普遍存在的优点和缺点,要举例说明;推荐出最好的5篇作文,最差的3篇作文。教师就看《报告》和好与差的作文,为作文讲评收集第一手资料。这一次作文由这一组同学批改,下一次作文由另一组同学批改。每个同学都有当“小老师”的机会。

第四,网络修改。这种作文批改法式,要受物质条件的制约。同学们充分利用电子邮件,几十位同学把自己的作文相互发向同班同学或者外面的文友,并希望得到反馈信息。这样,一个同学就获得了很多人对自己的作文作批改的机会,同时自己也获得了批改众多作文的机会。必须张扬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己批改作文的能力。

思考与练习:

1、简述写作能力的构成。

2、写作训练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3、命题作文有何利弊?

4、解释情境作文、话题作文和单项作文。

5、作文批改有什么要求?

6、作文讲评要注意哪些问题?

第九章 口语交际教学与综合性学习

教学目的:1、认识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意义,并掌握口语交际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2、认识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意义,并掌握综合性学习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口语交际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8课时

教授内容:

第一节 口语交际教学

我们这节课的任务是听说教学,新课标称之为口语交际教学。它在目前来说,很不受重视,主要原因是公开考试中不考,教学资源缺乏,听说教学目标欠明确。所以,老师学生都不重视,其实,虽然不考,但跟我们又密切相关,谁每天不说话不听别人讲话,据专家统计,一个人每天大约要讲6万—10万字。

一、 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性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教学任务分为五个方面: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这种提法彻底打破了以往的语文教育格局。以前,我们也提听说训练,但是听说只是语文能力层面的两个部分。现在口语交际不再局限于能力的层面上,而与阅读、写作一同构成了语文教育的五大支柱。

1、口语交际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件

语文本身的含义有几种解释:语(口语)文(书面语);语言与文学,语言与文章,语言与文化。这几种解释中间,语言学习都占据着语文学习的半壁江山。 语言学习涵盖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两个方面。人们从进入学校开始就学习书面语言,而离开学校之后,绝大多数人运用书面语言的机会并不多。然而,口头语言,人们一出生就在学习,一生中都在应用。中国有13亿多人口,学习过书面语言的人至少1/2。而每天与书面语言打交道的只有一千多万人,而每天需要应用并且乐于应用书面语言的不足百万人。学习书面语言是为了应用,但是相当多的人是学而不用。学习口头语言也是为了应用,但是绝大多数人是不学也用。语言学习重点的偏离导致了人们忽视了口语交际教学。

语文教育重视了“文”的教学,注意了“语”中书面语言的教学。这种教学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语”与“文”并重。“口语”与“书面语”并重,这才能建构完整的语文教学系统。

2、口语交际教学是信息社会的必然要求。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迅速传播的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地球变的越来越小,信息资料共享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中学生只有接受严格的

口语交际训练,才能从容而自信的面对信息社会。

3、口语交际教学是提升学生个人素质的必然要求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都是一个开放的个体。作为个体只能主动的适应社会,而不可能要求社会适应个体。作为个体要适应社会就要与每个个体接触、交际。而在与人接触、交际过程中,人的语言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台湾一位学者将朋友分为四种:第一种人高级而有趣,使人敬而不畏、亲而不狎,交接越久,芳香愈醇。第二种人高级而无趣,固然人格高尚,品学兼优,却缺乏幽默感和风趣,活泼不起来,与他人交往往往令人感到很累,只能成为诤友或畏友。第三种人低级而有趣,活泼乐天,能侃善闹,有所有的常识独无学问,这种人是朋友圈里的“兴奋剂”,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有一片笑声。第四种人低级而无趣,既无品位又无趣味,人皆避之。

上述四种人的差距就表现在口语交际上,第一种人学富五车又善于口语交际,第二种人品学兼优却不苟言谈,第三种人善于口语交际但缺乏文化底蕴,第四种人无品也无味。由此,有人认为口语交际是人的第二种面孔。

二、新课标对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口语交际教学划分为四个阶段;1-2年级为第一阶段;3-4年级为第二阶段;5-6年级为第三阶段;7-9年级为第四阶段。每一阶段都有集体要求,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情感态度是口语交际的先导

一个人要具有高超的口语交际能力,他就必须具备文明的态度和深厚的语言修养,具体说就是自信心、勇气、诚恳、有主见、谈吐文雅等。新课标的教学层次十分清楚:

第一学段要求“有表达的自信心”,“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第二学段要求“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第三学段要求“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第四学段要求“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2)主动参与实践是口语交际的关键

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靠的是实践。你不参加口语交际,只做一个旁观者,你口语交际知识再丰富,你也照样不会口语交际。你参与了,虽然效果不好,但是只要坚持,你的口语交际能力一定能提高。

(3)语言理论技能是口语交际的基础

口语交际属于语言学的范畴,它需要语言学理论来支撑,需要语言技能来规范。当然,中小学的口语交际教学不宜进行过多的理论传授。但是一些基础的东西还是要强调的。新课标对此也作了规定:

(1)能用普通话交谈。(2)听话能抓主要内容。(3)能清楚地讲述自己的见闻。

(4)用语言打动听众。(5)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6)说话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上述这些就是对语言理论技能的具体阐释。而这些内容恰恰就是口语交际的基础。

三、口语交际能力构成要素

口语交际能力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言语层面 二情感态度层面 三体态语言层面。三个层面也被称为三种语言,即“有声的语言”“有色的语言”“有形的语言”。而每个层面都有其自身的构成要素。

(1)言语层面能力

听的能力构成

1、辨音能力 如古代的一位小官吏与他上司的一段对话。(260页)

2、抓主旨能力。

听话者要善于倾听,从说话者的讲述中捕捉其中心意思。我们找两个同学来一段相声,看看这段相声中能不能说明这个问题。(这段对话,甲的意思很明确,就是想要东西,但又不明说,抓住他的反常停顿就可以作出判断,推测出甲说话的主旨。)

甲:我说:“你少废话,我这处长不是为你当的,我一天忙到晚,为什么?还不是就为自己……”

乙:怎么着?

甲:“机关这些同志们。”

乙:大喘气呀

甲:“……是不行的。别的我不管,我就看你的礼……”

乙:啊!

甲:“理由充分不充分,最好你拿酒……”

乙:什么

甲:“九口人的证明来”

3、理解深层次语义的能力

与人交谈,我们有时一听就明白,有时我们听完后只理解话语的表面意思。理解言语的深层含义是对听话着的必然要求。 周恩来与基辛格的一段对话颇耐人寻味:

基辛格:“我发现你们中国人走路都喜欢躬者背,而我们美国人走路都是挺着胸的,这是为什么”

周恩来:“这个好解释,我们中国人在走上坡路,当然是躬着背的;你们美国人在走下坡路,当然是挺者胸的。”

说的能力构成

1、运用普通话的能力。

很多同学在学校说普通话,但回到了家乡,就把普通话扔了,大家要注意这一点,当你去报道的第一天一定要说普通话,你呈现在同事学生面前一定是你是一个说普通话的现代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否则,以后,你想说普通话也改变不了了。

2、规范自己的语言能力。

“你的出去” 不符合语法规范。

(1)辨别有色语言能力

我们常说“察言观色”,其中“色”实际上就是指“有色”的语言。这种语言具有很大的隐含性,有时会令人捉摸不透。

有一次,清代铁齿铜牙纪昀与乾隆同游汨罗江。乾隆借机给纪昀出了一

道难题。

乾隆笑道“君要臣死,臣应当如何”

“臣万死不辞”,纪昀爽快地说。

“你是我的忠臣,为了表露你的一片衷肠,我命你立即透江而死。”

“臣领旨!”

纪昀走到船头,站立一番,有返回跪在乾隆面前。

乾隆怒道:“你既是忠臣为什么不遵旨?”

(提问学生:纪昀是怎么说的呢?)

纪昀正色道:“臣正要投水,屈原从江中跳出来骂我说”纪昀你这混小子,你要做千古罪人吗?当年我投奖是因为楚王昏庸。现在皇上英明,国家

昌盛,你却要投江,你将当今英主比作何人?皇上 称臣为忠臣,臣岂能

罔上诬人?所以不敢投水。”

乾隆大笑,亲手将纪昀扶起。

这一段对白,喜怒的变化直接关系到认得生死。纪昀很会分辨“有色”的语言:乾隆开始是笑着说,显然这是戏言,但是古代又君无戏言之说;当纪昀不投江时,乾隆是真怒;纪昀正色陈述自己的理由打动了乾隆的心,乾隆才转怒为喜。如果纪昀不会辩“有色”语言,那么,他就必死无疑了。

(2)辨别有形语言的能力

“有形语言”一般指“体态语言”它是指人的形体表现出来的各种形态隐露出来的语言。

1、眼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交谈,眼睛也在不断地交流。交际双方,目光交流如

能达到60%,就可以说明双方谈话注意力非常集中;如果目光交流低于40%,就说明交谈双方注意力不够集中。当然,交谈时,眼睛应注意对方的眼睛,而不应该注意对方身体的其它部位。

2、双手

双手是人们进行活动的主要部位,双手也在不断地传达内心的信息。一个人愤怒时会握紧并挥动拳头,一个人无可奈何时会摊开双手,一个人激动时会鼓掌。一个人悲伤时会捶胸顿足。

3、坐姿

面对面地坐下交谈,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坐姿也可以传达出内心的语言信息。对方倾听你的谈话,他会正襟危坐;对方对你的谈话感兴趣,他会挺直胸,伸长脖子;对方对你的话题不感兴趣,他会向后仰;对方不同意你的观点,他会不由自主地向一边移动身体。

五 、教学方法

口语教学的方式方法很多,可进行专题训练,也可和读写训练相结合,可在课堂中进行,也可在课外活动或日常生活中进行。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口语交际训练方式。

1、 听讲

是听某种规范性的讲话并作出反应的训练方式。主要包括:听课、听报告、听发言、听新闻广播等。听,谁都会听,但关键是听了之后,要有收获,教师可指导学生快速听记课堂笔记和会议纪录的方法。以听课为例。可让学生逐步掌握“符号式速记法” (马克思=M,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首尾式速记法”(记下可推出其意思的起始句、分论点、小结语等。“提纲式速记法”(借用教师的板书,自己循者讲课人的思路,设计一个内容提纲,作为听课笔记)。

2、诵读

是以朗读、朗诵、背诵等方式进行口语表达的基础性训练。

朗读。 听说训练的基础,通过朗读,可以培养敏锐的语感,丰富口语材料,锻炼口才。

朗诵。 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口语训练。他以有感情朗读为基础,要求创造性运用停顿、重音、语调、语速,辅以手势、眼神、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等体态。将朗读艺术化。

背诵。 这是一种古老的口语训练方式,即可以积累大量语言材料,又可以强化记忆能力,还可以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中国是最强调背诵的国家,以前的老先生都会让学生背象《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式,大家回去之后,也要让学生多多背诵。

3、复述

复述是在理解吸收原文的基础上讲述或转述课文内容的训练方式。它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强化记忆,培养学生系统的而连贯的说话能力。 复述的基本要

求是完整准确,突出重点。

4、讨论

指围绕某个看法不一致的主题,组织学生参加讨论,要求学生即兴或有准备、有计划地发表个人见解的训练方式。组织讨论,要选择有价值、有吸引力的问题,力争使讨论题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启发性。要重视讨论过程中的指导和控制,当讨论出现僵局时,要点明分歧的实质和焦点,使之明朗化,引导讨论步步深入。当讨论偏离主题时,要调整方向,避开岔道,使讨论始终围绕中心问题进行。讨论结束,要及时总结和评点。

5、辩论。

辩论是很有效的提高口语交际的方式,古今中外的雄辩家很多,象诸葛亮,周恩来,他们靠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对方,创造了一个个神话。辩论的基本程序:

(1)选择辩题

选择辩题应该根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如“中学生应不应该穿着打扮” “同学过生日送礼物好不好”“学生应不应请家教”。通过辩题也可以受到教育。

(2)辩论人员组成

正规的辩论首先安排一位主持人,即“辩论主席”由他安排双方人员依次发言,并掌握时间。 其次要安排评判员,负责评判辩论双方的优劣。评判员应为单数,以免表决时出现尴尬。 第三安排辩手,每个辩论队要有4位选手组成,其中一位为主辩。

(3)辩论的基本程序

首先,确定辩题。

其次,正方陈述观点,主辩人先发言,二辩、三辩、四辩补充。反方陈述观点,反驳对方观点,双方正面交锋。

再次,双方各自做总结陈词。

最后,评委评判优劣。

口语交际训练的方式方法除上述之外,还有很多,象演讲,即席发言,讲故事、口头作文、口头报告等方式,教师可根据具体灵活运用。一般来说,在低年级可适当多运用听讲、诵读、口头作文、情景对话等方式;在中高年级可多让学生练习讲见闻、演讲、讨论辩论等。无论采用哪一种训练方式,都要注重实效,考虑实际应用。

第二节 综合性学习

一、语文综合学习的内容

语文综合学习的方式不拘一格,具体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但从总体看可以概

括为两大类:

(一)、学科延伸活动类

学科延伸活动类相当于原来的语文课外活动。是把语文学习由语文课内向课外延伸,利用学校的课外语文资源(如阅览室的图书、报纸、广播、网络等),以讨论、表达和演出等形式开展的语文学习活动。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成立阅读兴趣小组,办文学社,编校报,组织演讲、辩论会,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改编课本剧和演出。

课外阅读是学科延伸模式中的重要内容。山东高密一中的“语文实验室计划”就建立了专门的“语文阅览室”,并安排专门的课时让学生自主进行有计划的课外阅读。

俄罗斯非常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他们推荐的是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文艺、科普和社会政治等方面的读物,而其中文学名著是阅读的主体。苏霍姆林斯基向他的学生推荐了苏俄文学名著116种,外国的150种,并为他们建起了图书馆和阅览室。

(二).主题活动研究类

主题活动包括两类:

一是社会活动类。是指带领学生走出校园,通过为社区服务,观察自然,参观考察等形式,让学生了解自己生存的环境,亲身体验社会生活,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一般在活动进行中或者在活动结束之后,要安排一定的语言表达的内容,在活动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语文学科的教育要素蕴含在活动之中。如〈山水与文化〉主题活动

钱福江老师设计的“和校园名人对话”。整个学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让学生摘录校园里的名人名言。第二个阶段,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崇拜的名人,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他们的材料,认识名人,理解名句。第三个阶段,创设情境,和名人对话。情境一:假如你崇拜的名人来到学校,你想和他说些什么;情境二:假如30年后你成了名人再来母校,你会给母校留下什么名言。第四个阶段,习作练习,把这次活动的经过和感受写下来。

二是学科活动类。如〈解意象,品诗歌〉主题活动。〈走进鲁迅〉活动。 主题活动模式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要模式

语文主题活动是一种言语实践活动,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他们的实践活动大体指向文化、他人、社会、自然、自身等方面,这些方面就可以作为我们考虑活动内容的基本方向。禇树荣概括为六个大的主题:人与文化、人与思维、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信息。并设计出高中语文主题活动的六大系列: (一)继承传统,弘扬人文——文化传承系列。(二)声声入耳,事事关心——信息处理系列。(三)学会生存,学会合作——社交模拟系列。(四)头脑风暴,思维灵光——创意想象系列。(五)深入社会,关注人生——社会实践系列。(六)崇尚科学,亲近自然——自

然探索系列。每一系列,又可分解出五至十个主题活动,涉及系列的各个方面。这六大系列贯穿高中三年的六个学期,每个学期从本系统中选择几个主题进行活动。主题活动又尽量指向该系列的各个方面,如文化传承系列,其活动主题就可以涉及到文字书写、话语表达、词语积累、文本读解、古典文体写作等。

二、语文综合学习的方式方法

(一)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置,为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培养其广泛的学习兴趣、创新的思维品质与综合实践能力提供了课程和课时的保障,同时,语文综合性学习又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知识授受的课堂教学模式,呈现出学生自主选择、自由组合、主动探究的特征,这就容易导致教师指导作用的缺失,甚或教师成为“旁观者”、“局外人”。教师的指导作用一旦退隐,就很难保证语文综合性学习达到预期目标。事实上,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指导性并非矛盾悖离,而是相辅相成;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并未消失,而是在如何发挥上出现了一些新的方式和特点。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起始阶段,指导学生对综合性学习活动进行设计、做出选择。

(2)在展开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主要表现在心理疏导、方法指导和价值引导。

(3)在综合性学习的后期,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综合性学习进行评价。教师对学生自我评价的指导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一是激发学生对综合性学习所达成的目标和效果进行反思;二是让学生评价自己的积极参与的行为表现,整理、总结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三是评价自己在综合性学习中情感态度、思维品质、知识素养、能力结构诸因素的生成、发展与进步。

(二)采用“专题”活动的形式

英国的一种语文教材的结构方式与我们明显不同,它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教材主体,包括故事、诗歌、专题三项;第二部分为语言实践,以听说读写的方式展开。教材中的“专题”,实际上就是我国本次课程改革中倡导的综合性实践活动。

(三)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两种模式

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课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模式来看,大而言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内而外,即

研究的方向由文本、课内向课外、校外拓展;另一种是由外而内,即研究的方向由课外、校外向校内、学科回归。下面我们从操作的层面,通过两个例子来理解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这两种模式。

三、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形式

参加新课程设计和实验的老师们有很多新颖的设计和创造。

——根据动画故事的精彩片断,制作简单道具,进行表演。

——参观考察本地的山水风光、动植物资源,说出见闻和

——展示、观摩自己的手工和图画作品,介绍作品和制作心得。

——参加社会用字的调查活动,展示调查结果。

——调查方音、方言、谚语、俗语。

——开展专题性阅读,收集各种资料,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

——举办诗歌朗诵会、故事会、课本剧表演、小话剧表演等活动。

——组织书法比赛、展览活动。

——选编自己或别人的习作,装订成册,展示交流。

——组织郊游、参观访问(如博物馆、风景名胜、古迹等),写出参观访问记。 ——调查并整理民俗风情、民间传说。

——调查考察并描述当地建设新貌。

——调查家庭改革开放前后的发展变化结果。用图文展示调查

——调查当地劳模、企业家等名人,并为他们撰写传记。

——调查了解乡镇街道工厂发展史。

——组织字谜、成语等方面的文字游戏活动。

——调查考察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写出调查报告。

——探究各学科中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收集资料,写出研究报告,举办研讨交流会。 ——编辑学校社团活动,写出活动计划书。

——开展读书讨论、电影电视欣赏、文学创作等活动。

——给合适的报刊投稿。

——组织计算机文字编辑、版面设计比赛活动。

案例一:《孔雀东南飞》教学实录

山东省文登十一中语文教师 于洪飞

师:(运用多媒体导入)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有着不同的不幸。经过近两个星期的准备,今天,我们在这里用各自的方式演绎古典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悲剧故事。

那么他们是如何演绎这个故事的?其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的怎么样?我想看完同学们

的表演你就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好!请看第一场《遣归》

(生介绍)

导演:从杰

演员:从芹 饰刘兰芝 从杰 饰焦仲卿

曲燕 饰焦母 旁白:孙飞

第一幕:相恋

〔形式:哑剧〕

生旁白: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起初,他们很幸福。

兰芝听门外声响,轻轻出门,于池边小路徘徊等待仲卿,久等不来。

仲卿从后轻手轻脚上,轻拍兰芝肩;兰芝故作生气,与仲卿闹别扭,不听仲卿反复解释,后兰芝敲了仲卿一下即跑走,仲卿跟上。

第二幕:婚后

〔形式:哑剧〕

〔背景音乐:小提琴协奏《梁祝》〕

生旁白:婚后的兰芝贤慧勤劳,每天都忙到深夜,天刚亮,又早起做饭。 深夜,兰芝倚烛刺绣,天明,兰芝吹灭蜡烛,出门做饭。

〔生配乐表演〕

第三场:逼归

〔形式:话剧〕

焦母:(拄拐上)(吼)兰芝,你死哪去了,还不赶快做饭?

兰芝:(低眉顺眼)婆婆,我这就给你端饭,今天,咱们吃面汤。

焦母:(脸孔朝天)面条太滑。

兰芝:(委屈求全)那??咱们吃包子。

焦母:(顿拐)包子太腻。

兰芝:(声音哽咽)那??吃饼

焦母:(白了兰芝一眼)不行。烙饼太硬

兰芝:(泪水溢满眼眶,强忍不流)那婆婆,你想吃什么,我去做。

焦母:(怒斥)算了吧,你个笨婆娘,我们焦家怎个娶了你,连饭都做不好,算了,快去??

兰芝黯然而下。

第四幕:请归

〔形式:话剧〕

兰芝独坐闺房饮泣,仲卿接信回家,听兰芝诉别。

兰芝(停止啜泣,哽咽):我要走了,不是我不想呆,??只是??婆婆对我不满意,我不能等着被赶走,还是让我自己提出来吧。

仲卿(声音宏亮):你别走,让我去跟母亲说吧。

兰芝仍啜泣不语。

师:好,第一场表演结束,他们表演的怎么样,哪位同学毛遂自荐来评论一下? 生甲:我认为他们表演得很不错,焦母的扮演者把焦母的蛮横、专制表现得淋漓尽致。

生乙:我认为刘兰芝的表演也挺好,把一个善良、委屈求全的兰芝生动地再现在我们眼前。

生丙:我认为焦仲卿的表演似乎不大到位。特别是他声音宏亮地说“你别走,让我去跟母亲说”,这一句话说得口气很硬,不符合仲卿软弱的性格,如果焦仲卿这么刚强,那么还会有“自挂东南枝”的悲剧发生吗?(下面有掌声)

师:看来同学们不光是看热闹,还真看出了点门道,点评非常到位;接下来,请欣赏由高二·五班姜春美导演的第二幕《誓别》

第二幕:《誓别》配乐诗朗诵

〔大屏幕显示音乐背景:Powerpoint制作化蝶的画面〕

〔配乐:古筝《梁祝》〕

导演:姜春美

演员:荣桂饰焦仲卿 王巧丽饰刘兰芝

刘兰芝: 焦仲卿:

女〕山那边, 男〕夜的那头

你在想我 我在想你,

机杼旁困顿的身影 在梦的小舟里飘荡

纺织娘的唱鸣, 弱小的身躯

是我疲惫的声音 能否承受繁重的劳累

夜幕下的星星 刚韧的性格

是你眼睛流放的精莹 能否经得住母亲的苛刻

女〕你知道 男〕我明白

你的心胸是我停泊的港口 你是我永久的天堂

母亲的斥责只是我一时的心痛 我是你渴望的归航

在晨曦夜风里, 可是,你的泪水

我只在乎你 是拂动我心弦的乐章

女〕你也说了, 男〕是啊,我选择,我无悔 你是风儿我是沙, 那西去的马车碾落尘土 你是磐石我是蒲苇 那归去的大雁衔取红叶 蒲苇如丝磐石无移 我希望

地老天荒是我们无悔的选择 你就是我永远的梦乡 女〕母命如山 男〕坚持住,兰芝 母亲的眼神 面对母亲的严厉 是我们畏惧的剑光 我无语,

婆婆的挑剔 面对你的委屈 是我们胆怯的盾牌 我无语

我们的明天 我们的明天,

是阴天还是雨天? 是啊,阴天还是雨天? 女〕我走了, 男〕你走了,

是我自己请求走的, 我亲自送你走的, 我不能允许 走得那么忧郁, 被驱赶的梦魇 走的那么凄离, 别了,仲卿 兰芝

你的美好, 别放弃我,

你的记忆 别放弃我,好吗? 我的心事, 你忘了吗,

我的愁绪 我就是你永久的天堂 就让我们在记忆里面寻找欢笑 你就是我永远的归航 女〕命运,命运 男〕命运,命运

是我们的命运 是上天的安排 斩断了所有的情分 离间了我们的姻缘 在源源不断的清溪中, 在青山掩翠的高山里, 那对鸳鸯鸟 那株情侣松

就是我们相依为命的甜蜜 就是我们握手来生的印证 〔合〕轻轻的风儿吹走了梦的思绪

柔柔的水儿带走了心的路途

你的脆弱交给我,

〔男〕我宽阔的肩膀

〔女〕我温暖的双手

〔合〕就是你明天的搀扶

师:欣赏完这优美的配乐诗朗诵,请同学们也来一点精彩点评。

生甲:这种内心独白,直接把我们带进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对爱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的坚韧。这么美好的爱情却遭到焦母的棒杀,让我们真正的痛其所痛,恶其所恶。

生乙:我觉得女同学朗诵感情充沛,让我们感受到兰芝如泣如诉;男同学比女同学朗诵“稍逊风骚”,把一个文弱小吏变成了一个豪气冲天的大丈夫。

生丙:两位同学的表演各自为战,表演有一些呆板,最好能有一些眼神的交流,动作的变化。这样才能和这首优美的诗珠连璧合。

师点评:同学的眼光都是雪亮的,既看到了优点:形式的多种多样,激发同学们的观看兴趣;也看到了不足,有些同学不能把握住仲卿的软弱、兰芝的忠贞以及焦母的蛮横这些性格特点。但是,尽管这第一只小板凳做得不够精美,但我相信同学们肯定会把第二只、第三只做得会“更上一层楼”。

师 :故事正在一点一点的展开,接下来,高二·六班同学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故事。

请看第三场《抗婚》

〔大屏幕显示〕导演:从英、江雅萍

演员:从英饰焦仲卿 宋晓娜饰刘兰芝

孙冬饰刘兄 从婷钰饰刘母

旁白:孙飞

古代版

〔由大屏幕显示汉代建筑,为灰色的瓦房;气氛:沉闷压抑〕

刘母:(抚兰芝背)(柔声)兰儿,咱们已经回绝了县令的好意,难得太守家也派人来提亲,你就答应了吧!

兰:(眼含泪水)我刚回来时,仲卿还曾一再嘱咐过我,我们发过誓永不分离。今天如果答应了,岂不是违背了当初的诺言。娘,您还是帮我回绝了吧! 母:哎!真是乱透了。难为我可怜的兰儿了。(刘母拭泪下)

兄:(大模大样上)母亲,怎么样?

母:(摇了摇头)

兄:这下可糟了。(进房,坐下,跷腿)妹子,县令家派人来提亲,按你的意思是不答应了?太守家派人来提亲,你还是一口回绝?

兰:(低头,小声)是??

兄:(瞪眼)(大声)你真是愚蠢至极,你回来多日,那个焦仲卿找过你了???本

来你被送回来就够让人笑话的了,你就算不为母亲和我想想,也该为你自己想想?? 兰:(仍低头)兄长说得--有道理??

兄:(心满意足)哎,这才是我的好妹子(出房)

现代版

〔由大屏幕显示背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节奏:明快〕

焦仲卿与刘兰芝手挽手过。

刘兄从背后上,粗鲁地将二人分开。

刘兄:嗨!小子,你也不掂量掂量自已几分几两重,一个小小的的哥也敢追我妹妹? (转身对刘兰芝,并用背把焦仲卿与刘兰芝分开)

妹妹,你说你,放着好好的局长公子看不上,却看上了这么个无产阶级。 〔配乐任贤齐《赶不走》〕

焦:如果我有一千万,我就能买一栋房子。

我有一千万吗?没有。 所以我仍然没有房子。

如果我有翅膀,我就能飞。 我有翅膀吗?没有。

所以我也没办法飞。

如果我只能爱一个人?是的,我能,如果非要给这个时间加上一个期限,我愿意是一万年。

〔焦仲卿与刘兰芝作深情状〕

〔刘兄一旁反复做出发怒、不屑、无赖斥骂状态。〕〔形式:哑剧〕

兰芝:(大声)听见了没?哥,别再跟我提那个税务局长的儿子,不就是有几个钱吗?要嫁你嫁。(转过头来)仲卿,走,我请你吃饭。

刘兄:小子,你等着,要么给我拿两万块彩礼,要么给我赶快走人。咱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焦:(不理刘兄)(深情望着兰芝)吃什么?

芝:吃海鲜。

〔仲卿挽兰芝坚定地走了〕

〔刘兄一人晾在台上,继而叹气而下〕

师:一场戏剧,两种结果,那么你认同哪一种结果?

生:(齐声)第二种。

师:如此一致的选择,可以陈述一下理由吗?

生:有情人终成眷属,爱要越挫越勇

师:哪一种结局更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生:当然是第一种了。

师:面对这两种结局,你的感触是什么?

生甲:封建礼教是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魁祸首。

生乙:不论什么时代,人们都有对爱情忠贞的追求。

生丙:岁月如流水,源源不断,逝者如斯,几千年的抗争、几千年的碰撞,人们终于可以放开自己的心扉,大胆说出心中的所爱。我们幸运我们生活在这个自由民主的时代。

师总结:

从《卫风·氓》中的弃妇到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到曹禺的戏剧《雷雨》中侍萍的怨愤,从刘兰芝的自赴清池到巴金《家》中鸣凤之死,无不呐喊出对封建专制的抗争、对爱情自由的向往。

由以上几幕剧,我们对人物性格、故事主题有了深刻地了解;希望我们这堂课能抛砖引玉,在这个基础上,同学们回去自编第四幕《殉情》,做出精美的“第二只小板凳”。

教后感:远离了那个沉闷的年代,淡漠了自由的概念,而今的中学生无论如何也不会轻易地为悲惨的故事所感动,学完了《孔雀东南飞》,学生们的反映只是盖上书本,唱着“你伤害了我,却一笑而过”,根本无关痛;而在这节活动课上,学生们在自已编剧、自己表演的过程中,却深刻地领悟了课本中所要揭示的主题,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剧中的人物形象,达到了“乐在书中,学在课堂”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高中语文第三册还没有涉及到有关戏剧方面的知识,所以我补充讲解了一些戏剧的基本知识,并引导全班学生从写剧本做起,分组讨论,自由组合,进行排练表演。学生们对这一课程类型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能动性。

当然,相对于“一块黑板,一只粉笔”的传统授课方式,这种课程类型不是我们常常接触的,所以摸着石头过河,难免有失误之处,比如说灯光效果、音响效果不是很到位,一些戏剧语言不是非常符合人物性格特点。这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改进。

教后评记:随着古典作品滚滚涌入中小学语文新版教材,如何教好它们,亟须认真研究,大胆实验。这节课进行了初步尝试,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变教坛为舞台,调动和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强烈欲望。有声有色,又有鲜明的目的:引导学生进入华章意境。二是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到学中演,演中学,达到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的目的。

案例二:《米洛斯的维纳斯》实录

教学目标:

1. 能力训练点:培养“研究探讨、深入领会”的阅读习惯。

2. 美育渗透点:领会“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艺术原则。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课堂以学生讨论、释疑为主。

预习布置:

1. 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维纳斯的神话传说及“断臂维纳斯”雕像的特征。

2. 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并在文中划出疑难语句。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一进教室,立刻投影出维纳斯的图片。全体学生马上“哇”的一声,似炸开了锅!(良久)

师:怎么样,有何感想?

生略带腼腆地说:好美啊!

师:那当然,这是一尊了不起的雕像,为什么能这么说呢?因为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座比她更美的表现女性人体美的雕像!连最伟大的雕像家罗丹见了她都止不住的赞叹。如今这件艺术品珍藏在法国的罗浮宫,罗浮宫里面收藏了四十余万件的珍宝,每一件都是记录了人类文明的一部历史,每一件都是无价之宝,但即便如此,她仍然脱颖而出,成为最珍贵的“三宝”(罗浮宫的世界“三宝”:爱神“维纳斯”雕像、“胜利女神”雕像、《蒙娜丽莎》画像)。

(关于维纳斯与维纳斯雕像: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忒。传说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丽容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小爱神厄洛斯。后曾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十年战争。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举世闻名的古希腊后期的雕塑杰作。它是1820年在爱琴海南部的米洛岛上的一个山洞里发现的,长期以来它一直被认为是迄今被发现的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

——下面我们就从文中的一句话,来进一步了解维纳斯的美。

二、维纳斯美在什么地方?

(投影)“米洛斯的维纳斯显示了高贵典雅同丰满诱人的惊人的调和。”结合维纳斯的图片来理解这句话。

1、高贵典雅

师叫学生先看头部,(最好把其他的部分先遮起来)师:“能发现一点什么吗?”如果那些楞学生还是不得要领,那老师就只能这样出此下策了---------

师问:“她胖不胖啊?”(像这样的一般疑问句,我的学生通常是能够很踊跃、很准确地回答出的)“她瘦不瘦啊?”“她皱不皱啊?”(我想有这三个问题的铺垫,下面的问题学生会懂得的)“脸不胖不瘦不皱,这是一副什么样的人的脸呢?” 生:贵妇人的脸,高贵、典雅的脸!

师:非常好,但我有一个小疑议,难道说就仅仅因为她是贵妇人的脸,就高贵典雅了?随便举一个人,如杨贵妃,说她高贵当然可以,但如果按你们的意思,说她高贵,那她就典雅的话,打死我都不敢承认!

师:我们再认真看一下她的表情,还有眼神。她的表情是那么的平静、秀美、温柔,她的眼神似乎还在告诉我们,她正在认真倾听什么,沉思什么,这才是真正的高贵典雅,非一般女子身上所具备的!

2、丰满诱人

高贵典雅是一个比较难感觉的一种美,而丰满诱人,相信只要你们有眼睛,就不难实实在在的感受到。

师:头部以下的每一个部分,都是丰满诱人的。

3、惊人的调和

师:我们欣赏到了这里,不知你们有没有一个发现?也就是老师刚才说的为什么杨贵妃高贵而不典雅呢?是因为高贵和典雅是不一样的美。不同性质的美组合在一起,通常给人的感觉是不伦不类的,很别扭的,但是它们一旦调和成功,就会出现惊人的美!

三、 维纳斯是一种真正美的东西,她的手的残缺会影响她的美吗?

老师介绍一下维纳斯的残缺情况:曾经有人探索她的原形,她断了的两只手臂原来是什么姿势?是拿着金苹果,是扶着战神的盾?还是拉裹在下身的破布???近年来的考据则较肯定地认为,她的一只手正伸向站在面前的“爱的使者”丘比特。 然后让学生读第五段开头三句,其实还可以有更多更美好的想象,比如?? 她的残缺不影响她的美,理由如下。

1、西施

从“东施效颦”这个成语我们可以知道,西施有胃痛,而且据说她还经常咳嗽,难道仅仅因为她有这些毛病,就没人喜欢她了吗?(生笑笑说:“不会,很多人抢着呢!”)为什么老师既不会胃痛,也不会咳嗽,反而没人要呢?学生不敢说,那我就自己说了,关键的因素就是本质上美与否,对吗?

2、(如果时间够的话)还可以举臭豆腐和圆明园的例子

四、 既然残缺不影响她的美,那现在要不要复原她的手呢?

生:接上总比不接好吧!

师:我们可以不急于表态,请你们先看作者的观点。我相信,如果有一万个观众,就会有一万个不同的维纳斯。于是在场争论中,有一部分人根本就反对为维纳斯复原的做法。本文的作者、日本作家清冈卓行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他们认为,对维纳斯而言,无情的历史,偶然的毁坏,恰恰成全了维纳斯,使她成为了人类艺术宝库中不可或得的珍品。这是一个很大胆、很特别的观点。作者这个看法的建立基础是什么?作者在文中对这个观点的完整表述是怎样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 学生默读全文,思考上述问题。

学生默读完毕,找到答案,回答:作者是“以艺术的名义”反对对维纳斯所进行的任何复原工作的,他认为维纳斯“她为了如此的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教师引导:“她为了如此的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这是作者的根本思想,也是本文的中心。不知大家读着这句话时,心中有没有产生疑问。

学生研读这句话,寻找问题。发现:文章的这一中心句至少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维纳斯的双臂为什么必须失去?”二是“为什么失去的必须是双臂?”

师引导:课文其实就是紧紧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展开的,三、四段是在谈论第一个问题的,六、七段则是谈论第二个问题。下面请大家默读这四个段落快速找出你认为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语句。

学生快速浏览,划出语句。然后回答。

师总结。

师:就“维纳斯的双臂为什么必须失去?”作者认为手的残缺,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一是神秘气氛,二是无胜有,即无手比有手好,你们认为呢?

可以举千手观音的例子:“我们古代神话中有一个女性,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手多,(学生大致都能说出),她有这么多的手,这些手都在干什么呢?有的手也许在托着一个花瓶,有的手也许在捏着佛珠,有的手也许在拿着一个手机,因为手太多了,因此,有的手没东西可拿,只是在迎风招展,但是大家不知道有没有发现,即使她有一千只手,也数的尽,看得透,但是如果她把手遮起来,藏在她的衣袖里,又有谁知道她有多少只手呢?

还可附带讲“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和老子“大象无形、大音稀声”。但即便如此,学生未必完全了解,老师可以讲金庸、古龙里武侠人物,说“整天把武器挂在身上的人,与从不让人看见他的刀的小李飞刀比起来,那个给你冲击更大呢?”又说:现在如果你按照你心目中最完美的样子去复原,满意的是你个人,别人未必会

喜欢,但如果不复原,则皆大欢喜,对不对?

得到学生的肯定,老师:何止是对啊!可以说是作者说的太好了,当你们的老师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是,我恨不得非要我的手臂也砍下来不可!

五、 如果真有无聊的人去把她的手补上了,结果会怎样呢?

课本: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

师:为什么找到她的手,作者会恐惧,空虚呢?

一种很微妙的审美心态,用两个例子轻松搞定:

(1)上网聊天

师:两个人未曾谋面,却在网上相知相交,情深日笃,直至朝思暮想,此时此刻,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办呢?是希望和对方见面吗?

生:害怕,恐惧

生:怕来了一头恐龙!

(2)近乡情更怯

假如你三十年,没能回家,今天你终于可以回家了,你越走近家乡,你就越害怕,家乡变了吗?亲人还好吗?这些都是你怕的理由!

六、总结

师:听了同学们对“断臂维纳斯”艺术的分析,我倒突然有了许多感悟,说出来给大家听听,一是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形体的残缺”不等于艺术的残缺,有时恰恰相反,形体的残缺会铸就“艺术的完整”;二是艺术创作贵在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在艺术创作中舍去一些东西,但能让欣赏者得到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一件艺术品获得更久远的生命力。这也就是艺术上“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原则。感谢同学们,也感谢这位日本的作者,让我们懂得了这些最基本、但又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艺术方法。

七、作业

1、这节课一直在讨论残缺,赞美残缺,歌颂残缺,大家似乎都形成了一种思维,即艺术上的残缺都是值得提倡的。这到底又对不对呢?请同学们课后联系课文,思考:断臂的维纳斯是美的,但是否所有的残缺都能产生美呢?你认为艺术的残缺需要什么条件?

2、米洛斯的维纳斯断了的两只胳臂原来是什么姿势?请你发挥想像,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

(解说:这个练习不是考据,而是想像。因此,天马行空,写出你独有的创造力来。读一些古希腊或者罗马神话,让想象符合传说中的某些情节,这很好。不拘泥于神话传说,把维纳斯放进现实生活甚至神奇未来,也不错。)

3、屠格涅夫在一篇小说里说:《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比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更不容怀疑。意思是说,在保卫“人性的尊严”方面,它也许更有力量。研读有关历史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解说:的确,这个半裸的女性雕像,虽然优美、健康、充满活力,可是并不给人柔媚或肉感的印象,它的转折有致的身姿,显得大方甚至“雄伟”;沉静的表情里有一种坦荡而又自尊的神态。她不是他人的奴隶,所以无须故意取悦或挑逗别人;她也不想高踞于人们之上,故也毫无装腔作势盛气凌人之感。在她的面前,人们感到的是亲切、喜悦,以及对于完美的人和生命自由的向往。——这也许就是屠格涅夫把她和《人权宣言》相比的理由吧。)

思考与实践:

1、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2、设计一份口语交际教学的方案。

3、请结合教学案例二《米洛斯的维纳斯》实录谈谈什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

4、以林语堂为活动内容,设计一份有关“林语堂研究”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方案。

第八章 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教学目的:1、了解当代教学观的基本内容,认识学生和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2、认识语文教师工作的意义,并了解合格中学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

教学重难点:中学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

教学方法:讲述、讨论

课时安排:2学时

讲授内容:

一谈起教师,大家都会想到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有人把教师比作蜡烛,春蚕,园丁,这些都是对教师职业的赞美,可以说教师职业是崇高而神圣的,我们在座的大多数同学很可能毕业后要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然而崇高的职业要求我们要有良好的素质,有人说语文教学的质量最终决定于语文教师的素质。未来的语文教育对教师提出那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呢?我先让大家回答一个问题,你喜欢什么样的语文老师?你认为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合格的语文老师?

一、语文教学观的根本变革

语文教学观的根本变革就是把语文教学变成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

立性不断生成、发挥、发展、提升的过程。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语文教学一定要促进教师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二、 语文教师的修养

1、 政治思想修养

思想政治素质是教师整个素质结构中的统帅,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教师职业活动的目的、方向和动力,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深远的意义。我们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

2、 道德情操修养

教师对社会文明的承前启后起着重要作用,是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理应一身正气,为人师表,道德情操高尚,堪为学生楷模。

(1)热爱学生,献身语文教育

教育的事业是爱的事业。要想做一名合格的老师,首先你要有一颗真诚的爱心,你只有对学生丹心一片,学生才能对你吐露衷肠,跟你心心相印。你要把你全部的爱心情感都诉诸于学生身上,你的教学才会有效果,你的学生才会”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热爱学生,就是要对每一个学生着想,教师不能偏心,对成绩好的学生热情,对成绩差的冷谈,会伤害学生的心灵,是教育工作中的大忌。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差生。例子:

美国的一次心理学试验。开学伊始,一群心理学家、神经科专家、教育家、科学家、学者来到一所学校,检测一个新班学生的智商及学习发展潜力。工作两天之后,专家给任科教师留下了一份有20名优生的名单。专家告诉老师,这20名学生智商超常,有学习发展潜力,将来可能获诺贝尔大奖。希望你们多关心这些未来的人才。一年之后,专家们惊奇的发现,名单上的学生都成了班里乃至学校的优秀学生。专家后来告诉老师,这20名学生根本不是什么治理超常的学生,而是班里最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呢?心理学家坦然解释,教师从专家手里接过的名单,具有权威性,教师的大脑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我要好好对待他们。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倾注着爱,在爱的作用下,这些学生树立了自信,学习更加自觉,也就渐渐赶上并超过别的学生成为优等生。这项实验证明差生是可以转化的。

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

这个例子也说明了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现象,即”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是老师的期望感所产生的教育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他对一座雕像产生了爱慕之情,他的神情终于使这座雕像变成了真人。心理学家发现,教师对学生抱有热切的期望,由此在神情上、言谈中潜移默化地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

和指导,学生也因此而更加努力学习,最终取得教师所期待的进步。

(2)遵纪守法,情操高尚

北师大的校训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孔子也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注重言教还要注重身教。(江泽民的讲话)

(3)团结协作,互相尊重

在新课程的形势下教与学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不断转换自己的角色,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转变,就是合作。语文教师要学会合作,要善于合作,要在互动中合作,在合作中互动。互动的和作是多方面的。

①与学生合作。最重要的是信任学生,允许学生就学习活动提出建议,营造一个学生敢于表达的民主的氛围。好的教师不是以僵硬的教条去限制学生,以教师的权威压抑课堂,当教师要以民主的精神,开放的态度,以合作的方式,以宽松的环境进行课堂管理,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促进学生心灵成长的土壤。

②与其他教师的合作。教师之间的合作可以满足新课程所提出的重大要求-课程的综合化。要善于跟语文教研组里的语文同行,各学科任课教师搞好关系。营造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当我们毕业后,带着一些教育的新理念,这很可能会跟那些干了一辈子老教师在很多观点上出现分歧,你会觉得他们观念陈旧,他们会认为你年轻人不知深浅,这时候你要处理好同事的关系。

③与家长的合作。 别忽视家长的作用,条件允许要做家访,与家长建立密切关系,共同把教育办好。

3、学业修养

扎实的学科知识功底,良好的学业修养,是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必备的基础。学识浅薄,浅尝辄止,教起课来必然干瘪无味,抓襟见肘状况时有发生:学识丰富,源头活水汩汩流淌,教学就会有声有色,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 语文教师学业修养应包括三个方面,即:语文专业修养,教育专业修养和文化科学修养。

(1)语文专业修养。

专业知识是从事学科教学的基础,一名教师如果不熟悉不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结果必然是误人子弟。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从知识来说,有语言学知识,语法学知识,修辞学知识,阅读学知识,写作学知识,文言文知识。就能力来说,有听说读写。这是我们的业务,我们要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教学时才能游刃有余,大学中文专业毕业生经过系统地学习已初步具有了语文

教育的专业知识,有了扎实的专业修养,《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学语文教学法》等等。

(2)教育专业修养

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在具有学科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学科教育知识。我们首先要学习一些教育学理论知识,比较系统的了解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规律等等。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确语文教育属于教育学的一个门类,语文教育也应该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多年来,教育理论的每一项成果都对语文教学产生影响。象我们现在提倡的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 。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一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思想和行动口号。教育思想的着眼点是学生的“发展”,一是指适应社会需要的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二是指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智力的发展。三是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而不是全部学生同一个“模式”的发展四是指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只局限在学校的当前发展。这是教师急需树立的是十分重要的教育理念。

教师角色转换中教师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指引者。

从单向的传授者转换为互动的合作者。

从呆板的经验者转换为教学的创新者。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学习心理学理论知识,教育哲学理论知识。

1、文化科学修养

良好的思想政治修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相当的文化科学修养为基础,语文教师还需要广博的知识修养。象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等等。语文老师也要作到与是俱进,象现在的网络知识,你一天 停止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有了这些学科知识和学科教育知识,就好比“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这一桶水有了,如果你倒不出来,“茶壶里装饺子,倒不出来“ 还不行,还不是一个好老师。就像数学家陈景润,他是一个优秀的研究者,但他当不好老师。语文教师还要有高水平的教学能力修养。

2、语文能力修养

语文能力修养包括听说读写基本能力,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

(1)语文教学能力。 语文教学能力是一个立体结构,中学语文教师要练就多项本领,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充分发挥,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制定语文教学计划能力。

语文教学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切忌随意性。学期开始,你要制定学期计划,年级计划,单元计划,作到对要讲授的内容心中有数,这种计划一般都会以书面的

形式,一式两份,你自己六一份,教务处还要有一份,有时侯教研组长或学校的行政领导会检查。

钻研教材能力。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你必须对教材吃透,关系到语文教学大纲能否贯彻,教学质量能否提高。一要求要对教材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编写思路,框架。二把握单元组合规律,记叙文单元,说明文单元等弄清楚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关系 。三正确查阅资料,涉及课文中的知识,要查阅工具书,切忌搞教学参考书大搬家,现在有一部分老师是这样,一本教材,一本教参,一张嘴,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设计教学能力。

吃透教材是第一步,与此同时,还有了解学生,备教材和备学生要同步。才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设计教学,包括,确定教训目的,教学重点难点,安排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设计作业,设计板书等,我们先在是不是在实习,指导老师肯定会在这方面给你指导,不做具体讲解。

驾驭课堂能力。

我认为驾驭课堂能力是教师能力的核心,我们一般谈到某某老师的课好不好,一般就设计到驾御课堂能力,可以包括三方面能力:

首先组织能力,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位组织专家。面对班级几十个学生,如何把他们组织到教学过程中,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科学,也是艺术。

其次是应变能力,课堂教学出现很多你意想不到的情况,例子??

语言能力,教师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牢牢粘住学生,教师语言要生动活泼,流畅。对学生产生说服力和感染力,产生春风化雨般魔力,教师语言要规范,能对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起榜样作用。在语言方面要多加修炼,本人在这方面很欠缺。

课堂驾驭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的持之以恒的锻炼。

(2)语文教研能力 做为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不仅应具

备较强的教学能力,还要具备科研能力,如果不具备理论修养,不注重教育科学研究,这种人被称为“教书匠”,这种教书匠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式的要求了。语文教育工作者要一手抓教育实践,一手抓教育科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要善于发现语文教学中的问题,然后去探询解决问题的途径,写教研论文,在此给大家提个醒,教学之后,要善于写教学日记,或杂记,把发现的问题,或教学心得记录下来,这是一笔财富,很多特级教师都是这样做的。

最后讲到一个问题,语文教师要想永葆教学上的青春,紧跟上时代的步伐,你

要自身不断的提高,提高的途径很多,①你可以通过阅读来提高,经常翻阅一些语文方面的杂志,《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之友》等,去学习新理念。在《中学语文教学》第10,11期上,就登了“什么样的人有资格教语文?”专题,大家有兴趣,可以去图书馆查阅。②进修,可以参加专升本,还有教育硕士等等,③实践,实践出真知,不断的实践,不断的反思,④积累,知识的积累,教学资料的积累,教学经验的积累。

思考与练习: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的应该具备哪些基本能力和素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