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课题简介模版

毕业论文课题简介模版

毕业论文课题简介模版

 

第二篇:20xx级学生毕业论文部分课题简介

2009级学生毕业论文部分课题简介 2011-12-20 12:52:21 作者:nxy 来源:本站原创 指导老师:谭辉华

课题名称:咪唑啉酮类除草剂在土壤-植物环境中环境行为研究

课题简介:采用手性分离技术对咪唑啉酮类除草剂对映异构体在土壤-植物环境系统中国立体选择性转化、降解动力学研究,弄清其的归趋、转化机制,更准确的评估其环境风险性,同时对手性农药的合理使用以及手性污染物修复技术的发展提供依据。

指导老师:谭辉华

课题名称:咪唑啉酮类除草剂对非靶标生物毒性研究

课题简介:采用手性分离技术和现代毒理学方法研究咪唑啉酮类除草剂对非靶标生物的毒性效应以及在非靶标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蓄积、代谢行为,为咪唑啉酮类除草剂对映体在环境中的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指导老师:谭辉华

课题名称:丁草胺?恶草酮在水稻上的残留研究

课题简介:采用气相色谱法研究丁草胺在水稻田系统中残留特性,为制定其安全合理使用准则提供依据

指导老师:谭辉华

课题名称:氟硅唑在香蕉上的残留研究

课题简介:采用气相色谱法研究氟硅唑在香蕉中残留特性,为制定其安全合理使用准则提供依据

指导老师:曾东强

课题名称:多菌灵在水稻上的残留研究

课题简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多菌灵在水稻中残留特性,为制定其安全合理使用准则提供依据

指导老师:曾东强

课题名称:水茄中螺甾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课题简介:学习掌握天然产物生物活性微量筛选方法,化合物构效关系研究体系,为农药创制寻找先导化合物。

指导老师:曾东强

课题名称:瓜实蝇防控技术研究

课题简介:掌握瓜实蝇的种群生物学特性,研究瓜实蝇与其诱集植物(或栖息植物)的关系、瓜实蝇的抗药性进展以及田间防治技术。

指导老师:唐文伟

课题名称:石墨烯纳米农药的研制

课题简介:石墨烯纳米材料的研制及应用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课题将让学生学习石墨烯纳米材料的研制,纳米材料与农药的合成,以及纳米材料的结构表征等相关知识。建议对化学感兴趣的相关学生选取该课题。

指导老师:唐文伟

课题名称:水茄中螺甾类化合物的分离

课题简介:应用植物化学的方法对水茄中的生物活性成分进行系统分离,让学生通过课题研究掌握植物化学成分分离的系统方法,植物源农药的研究体系,为学生从事生物农药、中草药成分研究的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指导老师:李志刚

薏米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中铬(六价)净化能力与机理研究

小城镇污水简易高效低耗处理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项目特色:利用植物对环境进行生态修复,经费充足

项目背景:

环境污染实质上是对生态的破坏,近年来常见有重金属铬污染的报道,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河南某县的铬渣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周边居民的健康,传统的治理铬污染通常是通过化学或物理的方法进行,但通常存在二次污染,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前人的研究发现,利用植物对铬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具有很好的处理效果,并且起到低投入,美化环境的功效,我们的研究也发现,利用人工湿地对铬污染的污水进行修复,是一项很有潜力的铬污染水体的净化技术。

铬主要以三价铬和六价铬存在于自然界中,其中六价铬毒性最大,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薏米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中的六价铬具有很好的净化能力,但对其净化机理不清楚,为进一步研究其净化机理,我们今年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并得到资助,经费52万。

主要研究内容:

(1)植物在铬胁迫下的生理生态响应;

(2)植物对六价铬的转化、吸收及分布研究;

(3)六价铬对人工湿地净化生活污水的影响;

(4)人工湿地高效净化生活污水工艺优化;

(5)人工湿地基质与六价铬净化的关系

(6)人工湿地微生物变化动态与六价铬转化及固定的关系

研究的时间:

今年冬季至明年11月份。

参与人员及人数:

需要6~8人,最少3名农资专业,欢迎其它专业感兴趣的同学参加,课题与研究生论文相结合,主要研究工作在11月份之前完成,11月份后主要是补充试验阶段。

实验实施地点:

隆安县污水处理厂,啤酒厂、广西大学校内

通过本课题应能有以下收获:

掌握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技术,掌握人工湿地条件下植物生理生态指标检测

技术以及污水相关指标检测技术。

欢迎大家的加盟。

指导老师:何冰

何冰课题推荐材料(农资专业):

课题来源:环保部重金属污染治理专项《大环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项目》 “大环江流域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项目”是全国最大的土壤环境修复技术示范项目,获得20xx年中央专项资金2450万元的支持。项目由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广西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技术依托团队的共同协作完成。

东南景天(Sedum alfredii H)是在我国浙江一古老铅锌矿区发现的一种Zn、Cd超积累植物,矿山生态型东南景天具有很强忍耐、吸收和富集Zn、Cd的能力。田间条件下,地上部干重可达3219kg/ha,含Cd为181mg/kg。可见,东南景天可以修复被Cd/Zn复合污染的土壤,从而修复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HH14号玉米对重金属Cd、Pb具有较强的耐性和较低的累积性。因此,通过超富集植物单种或者与耐性强低累积的农作物间套种,在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同时生产符合卫生标准的农产品或生物能源材料,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是行之有效的技术。

课题一:不同种植模式对东南景天清除重金属的影响(限农资专业)

在本课题中,我们采用东南景天套种玉米、东南景天套种桑树,东南景天单种等不同种植模式,研究在不同种植模式下,东南景天与玉米、桑树的互作对东南景天清除土壤重金属的影响。

课题二:不同土壤添加剂对东南景天清除土壤重金属的影响(限农资专业)

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是影响东南景天吸收土壤重金属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添加重金属活化剂可提高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从而促进东南景天对重金属的积累,但另一方面过高的重金属有效性也可能对东南景天的生长造成伤害,同时也可能造成土壤重金属淋失而污染地下水,因此寻找一种能有效安全促进东南景天吸收但又不会对东南景天造成直接或间接毒害的土壤活化剂,是目前利用东南景天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一个非常有用的辅助技术。本课题通过研究不同土壤活化剂对土壤重金属的提取率及其对东南景天生长和积累重金属的影响,进一步筛选出对东南景天相对安全的又能增加重金属有效性的土壤活化剂。

总之,欢迎大家参加目前国内最大的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这不再仅仅局限于实验室里的理论研究,而是真正的环境治理工程。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将能掌握重金属污染生态治理的关键技术;熟练掌握重金属分析技术和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技术。

由于经常需要去环江出差,可以提供一定补贴。

何冰课题推荐材料(农资专业):

课题题目:超积累植物东南景天田间杂草的防治药剂筛选

由于东南景天种植在农田里,杂草非常多;而东南景天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现在还未真正有一种除草剂即对东南景天安全而又能杀灭其他草本的除草剂。如果通过本课题筛选出一种能有效杀除东南景天田间杂草的除草剂,将为今后东南景天的大面积的推广应用扫除一个较大的障碍。

总之,欢迎大家参加目前国内最大的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这不再仅仅局限于实验室里的理论研究,而是真正的环境治理工程。

指导老师:沈方科

课题简介

(1)不同复种模式下植烟土壤生物学特性研究

本课题是广西区烟草专卖局项目“前茬作物对烤烟产量和品质影响及调控”的部分内容,主要研究在冬闲—春烟、红薯(蔬菜)—春烟、晚稻—春烟三种烤烟复种模式下,不同时期植烟土壤土壤生物量碳、生物量氮、为生物种群等生物学特性变化,进而分析土壤生物学特性对烤烟产质量的影响。

(2)不同复种模式下植烟土壤理化特性研究

本课题是广西区烟草专卖局项目“前茬作物对烤烟产量和品质影响及调控”的部分内容,主要研究在冬闲—春烟、红薯(蔬菜)—春烟、晚稻—春烟三种烤烟复种模式下,不同时期植烟土壤土壤pH、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等理化性状的变化,进而比较不同复种模式下植烟土壤理化特性的差异。

(3)反季节栽培模式下四季蜜芒水肥调控技术研究

本课题主要研究在反季节栽培模式下,通过对四季蜜芒进行不同比例的水肥一体化调控,测定收获期蜜芒的产量、总糖、还原糖、维生素C、总酸度、可溶性固形物等指标;不同时期采集土壤测定水分、碱解氮、速效钾、速效磷、有机质等指标。最终找出适宜反季节栽培模式下最适合四季蜜芒的水肥调控技术。

指导老师:李子玲

植保2009级本科毕业论文题目简介

1.食用菌害虫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

本课题来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食用菌)项目。

课题研究的意义:近年来, 随着食用菌产业的迅速发展, 食用菌害虫发生呈现加重趋势,成为了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而目前系统严格的有关食用菌害虫无公害综合防治的技术的研究报道较少,菇农在生产实际中进行的防治带有较大的盲目性。近年来,在其他农作物害虫的防治上出现了较多的新型防治工具和杀虫剂,有的非常符合无公害防治发展的要求,如能应用于食用菌害虫的防治,可极大地解决这一妨碍食用菌生产发展的难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要将这些新工具和新药剂应用于食用菌害虫的防治首先要了解它们对食用菌害虫的实际效果,其次还需研究它们对食用菌菌丝和子实体(出菇)的影响,最后还需探讨切合食用菌生产状况的具体应用技术等,研究内容丰富,具有较好的创新性。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食用菌害虫的趋光性及新型诱虫灯对食用菌害虫防控效果的研究;食用菌害虫的趋色性及有色塑料菌袋代替常规菌袋对食用菌害虫防控效果的研究;新杀虫剂对食用菌害虫防治应用技术研究。

2.南宁市食用菌害虫种类调查及发生消长规律研究

本课题来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食用菌)项目。

课题研究的意义:近年来, 随着食用菌产业的迅速发展, 食用菌害虫发生呈现加重趋势,成为了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而各地要做好食用菌害虫的防治工作首先要获知本地食用菌上发生的害虫种类,再进一步了解主要为害种的发生消长规律,这样才能在全年生产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做好害虫的防控工作。目前全国各地对食用菌害虫的发生种类、发生消长规律等都有一些报道,而广西区内的相关报道则极少。各种害虫,即使是同种害虫,在不同的地区其发生危害规律均会有不同,各地都必须研究它们在当地的发生消长规律,这样才能制定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综合防治方案,给菇农以正确地指导,避免防治的盲目性。本课题研究南宁市周边食用菌害虫的种类

及发生消长规律,填补了南宁市在这方面的空白。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在08级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更广泛地调查和验证南宁市周边食用菌害虫种类;南宁市平菇优势种成虫数量及菌袋受害程度年发生消长规律的持续调查;南宁市食用菌害螨优势种的年发生消长动态调查及其与气候因子变动关系的研究。

指导老师:谢义林

“岩溶环境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课题简介

广西岩溶地貌特别发育,形成了峰丛洼地、峰林、谷地、岩溶丘陵和峰林平原4种典型的岩溶地貌类型,孕育着特殊的生物物种,具有很高的研究和保护价值,是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最具重要意义的区域,在全国也有重要的地位。但岩溶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比较普遍的生态环境问题有:(1)石漠化严重。根据中国地调局调查资料,20xx年广西石漠化面积为2.73×10 km。,占国土总面积的11.6% ,分布于79个县(市、区)。(2)岩溶干旱导致缺水。虽然广西岩溶地区降雨量丰富,但十分发育的地下岩溶空间导致大气降水一地表水一地下水的快速转化,同时人类对地表植被的掠夺性破坏和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加剧了石漠化的发展,进一步削弱了地表水源涵养和调蓄能力,使旱涝灾害更为突出。(3)水土流失。桂西石漠化区是广西水土流失的重点地区,红水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25 以上,年均侵蚀模数为1622t/km 。泥沙淤积危害沿河水电工程效能和生态安全。(4)洼地内涝灾害频繁。岩溶山区因水土流失严重,造成洼地排水通道淤塞,致使洪涝频繁。(5)土壤贫瘠。广西25个国家扶持岩溶贫困县的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9 9/6,岩溶山区造壤能力差,坡地土壤少,土壤层较薄而不连续,以碱性或中性石灰土及粗骨土为主,土壤熟化程度和肥力低,岩溶渗漏致使土层水肥保持能力差,土壤贫瘠。因此,不断研究、监测其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选定一些特殊区域进行岩溶生态系统针对植物的生物多样性的研究。通过抽样调查相关特征值,计算相关的生物多样性指标,如:(1)物种丰富度指数,(2)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Hill多样性指数,(3)均匀度指数,(4)生态优势度。对研究对象的生物多样性进行评价,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

指导老师:蒋德书

09级毕业论文课题简介

1.薯类调查:

(校外为主)通过对都安、龙州两县种植的木薯、马铃薯、红薯等薯类品种种植现状的调查,结合当地的土壤、气候等条件及市场状况,提出两县发展种植薯类的规划。并写出调查报告。

2.马铃薯品种对比试验:

(校内为主)对广西种植的一些马铃薯品种进行对比试验,探寻最适合在本省推广的马铃薯良种。

3.马铃薯栽培方法探讨:

(校内校外结合)通过不同的栽培方法(如免耕、覆盖、起垄等)探讨对马铃薯产量、品质及对土壤等的影响。

指导老师 :邓英毅

2009级毕业论文课题简介

1、《马铃薯花色苷积累研究》为广西科技厅立项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保健功能型马铃薯种质评价及材料创新研究》中的部分内容,该课题主要研究马铃薯不同品种、不同发育期、不同光照条件下花色苷的种类和含量差异。

2、《马铃薯耐旱生理指标鉴定》为广西科技厅立项的国际科技成果引进与合作研究项目《耐旱马铃薯品种资源的引进与创新利用》中的部分内容,该课题主要研究耐旱性不同的马铃薯材料在耐旱生理指标如叶下表皮气孔数目、叶片和根系的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叶片的SOD(超氧化物酶)、POD(过氧化物酶)和MDA(丙二醛)活力、根系活力、根冠比、植株相对含水量等的差异。

3、《马铃薯薯块中淀粉积累的品种间差异》为广西科技厅立项的国际科技成果引进与合作研究项目《耐旱马铃薯品种资源的引进与创新利用》中的部分内容,该课题主要研究不同的马铃薯材料在淀粉积累等方面的差异。

4、《马铃薯植株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品种间比较》为广西科技厅立项的国际科技成果引进与合作研究项目《耐旱马铃薯品种资源的引进与创新利用》中的部分内容,该课题主要研究不同的马铃薯材料植株的生长发育特性、块茎特征、结薯习性和产量等方面的差异。

5、《黄花角蒿种子发芽试验研究》为广西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角蒿资源在南宁的引进和人工栽培技术研究》部分内容,该课题主要研究不同浸种时间、不同浓度的赤霉酸溶液和不同浓度硝酸钾处理以及不同温度处理对黄花角蒿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找出黄花角蒿最佳的种子发芽条件。

6、《黄花角蒿矮化试验研究》为广西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角蒿资源在南宁的引进和人工栽培技术研究》部分内容,该课题主要研究用不同的浓度的多效唑处理后对黄花角蒿植株的矮化效果研究。

指导教师:何新华教授、李峰农艺师

何新华教授提出的课题简介

1、 一种宽皮柑桔新品种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简介:通过初步芽变选种,初步认定为一种宽皮柑桔新品种(系),但对其生物学特性尚未完全了解。为此,需要观察、研究其在南宁、崇左等地的生物学特性,特别是物候期。

2、二种温州蜜柑新品系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指导教师:何新华教授、李峰农艺师 简介:通过选种,初步选育出一种特大、特早熟温州蜜柑品系和一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的品系,但对其生物学特性尚未完全了解。为此,需要观察、研究其在南宁、崇左等地的生物学特性,特别是物候期。

2、 广西柑桔裂皮病发生情况调查 指导教师:何新华教授

简介:柑桔裂皮病是柑桔上一种重要病毒类病害,在广西柑桔上时有发生,为了掌握该病在广西柑桔树上的发生情况,将采取田间调查、指示植物检测和分子标记快速检测技术调查和鉴定广西柑桔田间及苗圃苗木发病与分布情况。

4、广西柑桔碎叶病发生情况调查 指导教师:何新华教授

简介:柑桔碎叶病是柑桔上一种重要病毒病害,在广西柑桔上时有发生,为了掌握该病在广西柑桔树上的发生情况,将采取田间调查、指示植物检测和分子标记快速检测技术调查和鉴定广西柑桔田间及苗圃苗木发病与分布情况。

指导老师:黄景

毕业论文课题介绍

近十多年来,我国农作物施肥是以化肥为主,导致土壤养分不平衡,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比较单一,导致作物免疫力下降,病虫害发生严重、品质下降,产量逐年降低,对肥料的效应也逐年下降。同时由于红薯、淮生、花生等经济作物这几年需求大量增加,因此种植这些经济作物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特别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提供更多口感好、绿色的农产品。本课题就是在这样背景下产生。

这四个研究课题都是通过设计生物有机肥、普通有机肥、化肥等处理,探讨各种肥料对作物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响。为大田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指导老师:李雪生

课题名称:沙田柚色谱指纹图谱与原产地鉴别及质量控制技术体系研究

课题简介:柚类的质量与其原产地密不可分,本研究借鉴中药指纹谱图与质量控制技术与经验,提出对我国沙田柚类从果皮、果肉及籽粒内涵物的提取、分离,采用HPLC-UV、HPLC-DAD、HPLC-ESI-MS/MS、GC、GC-MS及IR等多种检测方法、分析仪器联用,结合质谱多级离子碎片解析等分析手段对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建立不同品种、不同产地的柚类果实化学指纹谱图库和数据库。结合化学计量学理论建立判别方程模型,建立柚类原产地识别技术体系,建立和完善我国柚类地理标识相关标准。

课题名称:琯溪蜜柚色谱指纹图谱与原产地鉴别及质量控制技术体系研究

课题简介:柚类的质量与其原产地密不可分,本研究借鉴中药指纹谱图与质量控制技术与经验,提出对我国琯溪蜜柚类从果皮、果肉及籽粒内涵物的提取、分离,采用HPLC-UV、HPLC-DAD、HPLC-ESI-MS/MS、GC、GC-MS及IR等多种检测方法、分析仪器联用,结合质谱多级离子碎片解析等分析手段对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建立不同品种、不同产地的柚类果实化学指纹谱图库和数据库。结合化学计量学理论建立判别方程模型,建立柚类原产地识别技术体系,建立和完善我国柚类地理标识相关标准。

指导老师:任立云

课题名称:甘蔗蓟马的发生与防治

课题简介: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已有记述的蓟马约6000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食性复杂,有植食性、肉食性、杂食性之分。很少数蓟马具有捕食性,可捕食小型节肢动物,还有一些蓟马可在一定限度内为植物传播花粉、管蓟马科中有些种类专食一些恶性杂草,可用于生物防治。绝大多数蓟马是植食性的,它们的寄主可以有数十种甚至数百种亲缘关系甚远的植物,其中有数百种蓟马是有害的,包括一些著名的农林害虫,如稻蓟马(Stenchaetothr biforms)、烟蓟马(Thrips tabaci)等,这些蓟马不仅危害作物的幼嫩部位,吸食汁液,使嫩梢干缩,籽粒干瘪,影响产量和质量,而且分泌物可诱发病害,造成植物二次受害; 有些种类可携带病毒,引起植物病毒病;有些种类可形成虫瘿,降低园林植物的观赏价值。而且这类害虫常躲藏在寄主的芽、叶、茎、蕾、花、果等隐蔽场所被动地传播,因此国际间不少蓟马己被英国、日本等大多数国家列为植检对象。

甘蔗蓟马国内分布于广东、广西、台湾、福建等省(区)。以成虫和若虫在甘蔗心叶内,锉吸叶片汁液。因叶绿素被破坏,故令叶片呈不规则的黄色或淡黄色细小斑块。为害严重时,叶尖卷缩,呈黄褐色或紫红色,植株矮黄,影响甘蔗产量。对于甘蔗蓟马的研究,在各方面研究都不是很详细,尤其是在年发生动态、和环境的关系、天敌种类等方面。本项目为了更好地了解甘蔗蓟马的发生情况,拟着重研究甘蔗蓟马的年发生情况,并对甘蔗蓟马的防治进行初步研究。

课题名称: 瓜蓟马对寄主植物的趋向性研究

课题简介:在我国蔬菜上发生的蓟马有20多种, 其中有8~10种造成不同程度的为害, 分属于缨翅目(Thysanoptera)蓟马科(Thripidae)蓟马亚族(Thripina)中的两个属。瓜类蓟马中蓟马属为害较重的有棕榈蓟马(T.palmi)、黄蓟马(T.flavus)、黄胸蓟马(T.hawaiiensis); 花蓟马属中为害较重的有花蓟马(F. intomsa)。其中, 棕榈蓟马, 其余是我国本地发生种。对于瓜类蔬菜生产而言,蓟马原属于潜伏性次要害虫,自80年代以来,由于大量施用化学农药,致使大量天敌被杀伤,田间自然控制力降低,其危害程度逐年上升,发生面积逐步扩大。棕榈蓟马于19xx年在杭州大爆发,严重为害葫芦科等蔬菜,造成当年6~9月大部分菜田瓜类相继枯死,有的甚至绝收。1999~20xx年在山东和北京报道过该虫发生,对两地的瓜类造成严重为害,在北京朝阳区温室黄瓜上有虫株率达到100%。该虫是我国对外农产品贸易双边协定中涉及限定性有害生物及其他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之

一。据近两年观察,为害瓜类的蓟马在广西发生数量大,尤其喜欢为害瓜类植物的幼嫩部位和花,瓜类植物由于蓟马的为害,生长速度减慢,长势变差,以致于影响到最后产量。虽然瓜类蓟马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研究,但就广西范围而言,很多方面都没有涉及,因此,本项目拟就瓜类蓟马的对寄主植物的趋向性进行研究。

课题名称:山豆根害虫发生情况的调查

课题简介:山豆根(Vietnamese Sophora Root)为双子叶植物纲豆科植物越南槐的干燥根及根茎。植物形态为灌木,高1~2m。生于石灰岩山地或岩石缝中。主产广西。它具有清火解毒,消肿止痛。可以用于治疗咽喉牙龈肿痛、肺热咳嗽烦渴、黄疸、热结便秘。对于山豆根的研究,目前仅限于它在医药上的价值,但其在生长过程中各种害虫的种类及其造成的经济损失还是空白。因此,对于山豆根的研究将丰富药用植物害虫的种类,为以后认识该种植物害虫并实施防治打下基础。本课题拟对为害山豆根的害虫进行调查,并研究其生物学特征及防治。

指导老师:周琼

主要针对南宁市主要几种观赏植物,采用石蜡切片法,对植物不同发育时期花蕾进行切片,进行细胞学观察及组织化学观察,整个实验周期大概1.5个月,其间在温箱透蜡时间大约一个月时间。

石蜡切片法是显微技术上最重要、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把材料封埋在石蜡里面,用旋转切片机切片,可以切出很薄的切片。凡是精细的工结构,大都用石蜡切片。全都过程如下:

1.固定 2.洗涤 3.脱水与硬化 4.脱酒精 2.封埋 6.切片 7.粘片 8.脱蜡

9.染色 10.脱水 11. 透明 12.胶封观察

指导教师:张桂英

植物病原黄单胞菌中谷胱甘肽转移酶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

谷胱甘肽转移酶(glutathione transferases,也称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GSTs;EC 2.5.1.18)是一类古老且功能多样的蛋白酶超级家族,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植物、鸟类、昆虫、寄生虫及微生物体内。

编码GST的基因属于多基因家族。至今己经发现拟南芥有48个gst基因,大豆有25个gst基因,玉米有42个gst基因,水稻有59个gst基因。在动植物中,由于检测GSTs活性的异型生物质1-氯-2,4-二硝基苯(CDNB)等的发现促进了真核生物GSTs的研究。相

比之下,由于细菌中的GSTs对CDNB活性相当低或缺乏这样的活性,加上对原核生物中GSTs的研究不够重视,使人们对细菌中的GSTs的认识相对滞后。这也是为什么在大量全基因组序列公布之前,人们对于细菌中的GSTs所知甚少的原因。然而,全基因组序列信息显示原核生物细菌或酵母中含有大量的未知功能的gst基因(每种都有近30个左右的gst基因)。目前已在 Escherichia, Proteus, Pseudomonas, Klebsiella, Enterobacter, Serratia, Burkholderia,Rostolia、Rhodococcus等细菌中发现存在大量的GSTs,但是,这些GSTs,很多仅是根据DNA或氨基酸的序列数据库中编码相关蛋白的序列信息推测出来而已,其功能有待进一步实验去证实。

前期研究发现将一个来源于水稻白叶枯病菌Xoo PXO99A中一个gst基因导入黄单胞菌后可以使Xoo或Xoc的致病力降低,同时具有抑制这些病原菌野生菌株在烟草上激发过敏反应表型的功能,这个gst基因在基因组外的过量表达后与植物病原黄单胞菌致病性有关(张桂英,2009)。本研究工作就是要明确植物病原黄单胞细菌Xanthomonas3个模式菌株水稻白叶枯菌(Xoo PXO99A)、水稻细条斑病菌(Xoc GX01)、十字花科黑腐病菌(Xcc 8004)中GSTs的功能及其在细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

指导教师:贤振华

1.防治香蕉根结线虫的有效药剂筛选

通过室内生测、比较,筛选出对香蕉根结线虫具有较高活性的药剂,为防治香蕉线虫提供有效药剂,或为进一步开发防治线虫的药肥打下基础。

2.不同杀线虫药剂复配的增效作用测定与效用评价

利用不同杀线虫剂进行复配,测定其增效效果,筛选出具有增效作用的配伍和最佳配比,为防治线虫提供有效的复配药剂,或为进一步开发防治线虫的药肥打下基础。

3.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新药剂筛选及其效用评价

通过室内生测和田间药效试验,评价几种新农药对稻纵卷叶螟的活性及防治效果,为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4.不同地区稻纵卷叶螟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的抗性监测

采集广西不同地区的稻纵卷叶螟,测定其对氯虫苯甲酰胺等几种药剂的敏感性,监测其抗性水平,为科学用药提供依据。

5.防治甘蔗螟虫的新农药筛选及其效用评价

通过室内生测和田间药效试验,评价几种新农药对甘蔗螟虫的防治效果及其对甘蔗生长的影响,为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6.防治黄曲条跳甲等蔬菜害虫的新农药效用评价

通过室内生测和田间药效试验,评价几种新农药对黄曲条跳甲、烟粉虱的活性及防治效果,为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指导教师:张君成

1. 广西稻纹枯病菌抗药性现状研究

稻纹枯病是水稻上的首要病害,当前该病害的防治手段主要依赖化学防治。病菌产生抗药性是化学防治中的重大问题,抗药性的产生将导致防治失效,水稻失收。为做好我区稻纹枯病菌的抗药性预警,需要了解我区稻纹枯病菌对有关药剂的抗药现状。

本课题即是开展广西稻纹枯病菌的抗药现状研究。主要工作是从广西各地采集病菌标样,分离病原菌,然后在室内进行病原菌的抗药性测定。研究工作属广西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一部分,至今病原菌的标样采集和分离工作已经完成,可直接进入病原菌的抗药性测定分析。感兴趣的同学(不限植保专业)可以选做。

2. 稻曲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特性研究

稻曲病是水稻的重大病害之一,但至今对该病害的病原菌生物学的了解不多,特别是对具侵染作用的分生孢子的萌发生物学认识很有限,导致制订该病害的防治策略的基础理论不足。

本课题开展稻曲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生物学研究。在已经发现一些营养化合物对孢子萌发有重大影响的基础上,探索这些物质是如何影响孢子的萌发。研究工作属老师的自主探索,颇具创新性,欢迎感兴趣的同学选做。

指导教师:孙宁静

柿是广西的特色水果之一,产量位居全国第一,目前广西柿产业处在快速发展阶段。我国对柿的采后生理学研究工作相对滞后,对柿果实不同脱涩方法及脱涩过程中的果实生理特征研究较少,尚未建立不同品种的适宜脱涩和保鲜处理技术,这已经成为广西以及全国柿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探索柿果采后保鲜技术是我国柿产业化的当务之急。以下课题的实施旨在获得广西不同柿品种果实的采前采后生理学,尤其是柿单宁的基础数据和变化规律,通过不同品种对脱涩处理技术的生理反应进行比较研究,提出切实可行脱涩技术流程,为广西柿产业的贮藏保鲜环节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

《广西柿各生长发育阶段柿单宁含量的变化》

柿,依果实在树上能否自然脱涩分为涩柿和甜柿两大类。涩柿指果实在树上不能自行脱涩,需要经过人工脱涩的过程才能食用。甜柿是指果实成熟过程可自行在树上脱涩。脱涩的机理主要是造成厌氧条件产生乙醛,而后在乙醛作用下可溶性柿单宁聚合或凝结成不溶性物质,脱除涩味。我国原产的涩柿分布广泛,本研究针对广西的涩柿树上的各生长发育阶段的柿单宁含量变化进行调查,为不同品种对脱涩处理技术的生理反应的比较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广西柿脱涩方法的探讨》

涩柿鲜果脱涩处理方式大体分为两类,一是通过树上果实套袋进行脱涩,但仅限于有些品种;二是采后人工处理果实脱涩,如温水、石灰水浸泡,乙醇、CO2 或氮气处理,真空包装,以及自然放置通过冻融交替等途径。本研究主要是综合考察广西不同柿品种对不同脱涩方法的反应,筛选出最适宜的脱涩技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