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论文

浅析《复活》

内容提要:《复活》列夫·托尔斯泰是最后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作者世界观转变后创作的最重要的作品。《复活》除了谈论当时的的俄国社会制度问题以外,也涉及到了道德问题。男主角聂赫留朵夫想要借上层社会的力量援助女主角玛斯洛娃,但是,在他为玛斯洛娃平反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俄国制度之迂腐、社会之黑暗。本文主要内容在于男女主人的艺术形象及其复活的过程及《复活》中人性是怎么样得到复活的。

关键词: 复活 聂赫留朵夫 玛斯洛娃

忏悔的贵族——聂赫留朵夫

聂赫留朵夫,一个叛逆的地主阶级的形象,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托尔斯泰才华的特征在于他并不局限在提示心理活动,他感兴趣的是过程的本身。”

聂赫留朵夫的性格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首先是纯洁,善良,追求理想的阶段。他接受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认识到土地私有制的种种残忍和不公,把他父亲名下继承的土地分给了农民。他真挚的爱着姑妈家半养女半婢女的玛斯洛娃。当时,聂赫留朵夫从内心迸发出来对玛斯洛娃的爱情是无比纯洁的。

第二阶段是放纵情欲,走向堕落的。受习惯观念以及违背真与美原则的日常生活榜样的影响,聂赫留朵夫变得委琐,空虚,渺小。他对女人不再有纯美的爱情,而认为女人不过是一种享乐的工具。他与同事抢情妇,与有夫之妇通奸,并罪恶地诱奸了玛斯洛娃。在这过程中,他也有过内心的斗争,忏悔和自责。他的本性是善良的,他希望玛斯洛娃幸福,但在欲望的驱使下他还是滑下了堕落的泥潭。这样的描写也是对后面的“复活”做了铺垫。

第三阶段是从忏悔走向复活。早法庭上认出玛斯洛娃后,聂赫留朵夫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开始对自己10年堕落的生活进行反省。他承认了是因为他才导致了玛斯洛娃现在如此悲惨的命运。于是他开始为玛斯洛娃上诉申冤。在为她申冤的过程中,聂赫留朵夫广泛接触了社会各阶层,进一步认清了社会的罪恶。他愤怒地揭露了法庭,监狱,政府机关和教会的黑暗。他看出了农民贫穷的主要原因,并按“真理的原则”处理家庭财产。在人民生活与官僚世界的强烈对比中,他看到了人民是无辜的受害者,认识到人民的苦难是不公平的社会制度和腐朽的官僚贵族所造成的,于是他放弃财产随玛斯洛娃流放西伯利亚,最后在上帝那里找到了灵魂的归宿。聂赫留朵夫有忏悔走向复活的过程,就是人性由失落走向复归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他的每一步都要经过痛苦的斗争。这一切都使

聂赫留朵夫的人物形象显得丰满。

综上所述,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忏悔的贵族”的形象,他身上表现了作者自己世界观的矛盾,具有自传性。因为列夫·托尔斯泰本人就是出生贵族,早期一直生活在自己的贵族庄园里,直到晚年他才幡然悔悟,开始与旧制度展开了斗争。

玛斯洛娃

玛斯洛娃原先是一个天真纯洁的少女,她最初对人的态度的变化是在了解到聂赫留朵夫的欺骗的卑鄙之后。

半养女的生活环境已经使她不能不能适应工厂、作坊的艰苦劳动,去有钱人家当女佣,结果遭到主人的奸污。这一切都强化了她对人的最初认识,而对善,对上帝的信念开始动摇,对恶的存在与力量之强大深信无疑。在环境的影响,逼迫下,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与痛苦后,最终沦落为麻木不仁,卖弄风情的妓女。与聂赫留朵夫不同的是,她的堕落是由聂赫留朵夫的罪恶和社会逼迫出来的。 玛斯洛娃的复活是在聂赫留朵夫向她表示忏悔的时候。当聂赫留朵夫第二次来探监,并提出向她求婚的时候,玛斯洛娃宣泄了自己的全部愤怒和仇恨:“你在尘世的生活里拿我取乐还不够,你还打算在死后的世界里用我来拯救你自己!”这是在具体情景下对自己人格尊严的维护,表达了一个受尽侮辱的妇女对贵族社会的强烈抗议和

控诉。这种愤怒在以前麻木不仁的玛斯洛娃身上是看不到的。她在聂赫留朵夫身上重新看到了人的善,恢复了从前信念,内心也产生了真正的人的情感,并决心做一个新人。这说明玛斯洛娃也开始复活了。

玛斯洛娃态度的转变的过程是真实的,她的复活是有深刻的依据的。转变的契机是聂赫留朵夫的忏悔。他有两方面感动了她,一方面是他不仅自己悔罪,而且开始真诚的关心她的命运,前途,并向她劝善。二是他受她的委托,真心为监狱中那些无罪的犯人奔走求援,真诚地关心下层人民的疾苦。她看到他的这些表现改变了看法,接受了他的规劝,戒烟酒,不卖弄风情。当她去了西伯利亚,受到革命者思想的感染后,她的思想和性格都起了明显的变化。如果说聂赫留朵夫感动了她,使他“弃旧”,那么革命者的感染使她“图新”。这正是她“复活”的全过程。最后她没有和聂赫留朵夫结合,而是跟着革命走者西蒙松走了,说明她已接受革命者的思想,获得了新生。

托尔斯泰通过男女主人公“复活”的描写,强调了“道德自我完善”在改造人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但托尔斯泰所制定的这种拯救人类的宗教道德药方是空想的,虚幻的,具有消极性。不过,在作品中,作者“撕下一切假面具”,对沙皇俄国时代的一切国家制度,社

会制度,教会制度,经济制度作了强烈的批判。因此,尽管这部作品在思想内容上有消极的一面,但它的社会批判的深度和力度以及对社会各阶层的描写,都是作者以前的任何一部作品所不能比的。

参考文献:

《外国文学名著导读》 任晓晋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xx年10月版

《外国文学》 蒋承勇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xx年6月版

《复活》简介与赏析评论及读后感

《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xx年7月第6版 《笔的见证∕托尔斯泰理想的实践──小说<复活>的赏析与启迪》 黄友玲 《新编外国文学》 蒋承勇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xx年4月版

《外国文学史》 朱维之 南开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外国文学论文题目

总 论 论题

01、全球化与21世纪的外国文学研究 02、“世界文学”新论

03、西方文学的发展与人道主义传统 04、“摹仿说”流变史散论

05、试论西方文学中的表现主义传统 06、“乐园神话”与后代西方文学 07、中西抒情诗的一点比较:“无我”与“有我”

08、中西叙事文学作品的结构比较 古代文学 论题

01、试论古代神话与现代科幻小说 02、神话现实主义与魔幻现实主义 03、中国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形象比较 04、中国希腊神话中的女神形象比较 05、荷马式的比喻与古代人思维模式 06、《俄狄浦斯王》――古代先民的生命密码

07、《美狄亚》的女权主义重读 08、荷马史诗种族主义倾向初探 09、《波斯人》与东方主义 中世纪文学 论题

01、中世纪文学与基督教文明

02、从通俗到经典――中古城市文学的悲喜剧

03、试论《神曲》的近代意义 04、对“信仰”的真诚拥抱——重读《神曲》

05、对列那狐形象的再认识 06、西方文学中的骑士文学原型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论题

01、《十日谈》的狂欢化民俗特征 02、《巨人传》与高卢气派 03、哈姆莱特形象的接受与误读 04、莎士比亚戏剧中的阴谋学类型揭密 05、莎士比亚是种族歧视主义者吗 06、女权主义批评视角下的莎士比亚 07,《堂吉诃德》的想象性虚构与写作策略 08、流浪汉小说结构模式论 09、《奥赛罗》的后殖民重构 十七世纪文学 论题

01、简论拉辛笔下的女性世界 02、重评巴洛克风格

03、试论莫里哀性格喜剧的类型化特征 04、《熙德》的帝国意识 05、古典主义诗学的二重性 十八世纪文学 论题

01、启蒙文学的现代意义 02、菲尔丁小说美学初探 03、再论“席勒式”

04、欧洲狂欢文化平台上的《浮士德》 05、“浮士德精神”的现代性 06、《浮士德》与文化超人

07、法国哲理小说的“非诗意化”特征 08、18世纪英国文学的“海洋情结”(或“荒岛情结”)

09、《格列佛游记》的种族主义思想 10、《鲁滨逊飘流记》与“成人仪式” 11、从后殖民主义批评角度解读《鲁滨逊飘流记》

十九世纪初期文学 论题

01、浪漫主义文学的现代精神 02、欧洲抒情诗的发展与繁荣 03、“湖畔派”诗人的历史功过

04、自由主义――法国浪漫派的精神之母 05、诗仙雪莱

06、“拜伦式英雄”的现代阐释 07、拜伦诗歌中的"世界悲哀"哲学 08、雨果创作中的乌托邦情结

09、《巴黎圣母院》人物设置的圆形结构 10、浅论霍夫曼小说的怪诞性 11、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人与疾病 12、中西抒情诗的若干方面比较 十九世纪中后期文学 论题

01、浪漫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产婆

02、“现实主义”定义的再探讨

03、试论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科学化倾向

04、简论19世纪欧洲小说的戏剧化风格 05、于连形象的当代性 06、从原型批评角度看于连形象 07、司汤达心理分析的实验性 08、巴尔扎克小说创作的文献学意义

09、巴尔扎克小说创作的自然科学因素 10、伏脱冷:“一首恶魔的诗” 12、环境与人——谈谈巴尔扎克创作中的环境描写

13、“狄更斯式怪人”的现代阐 14、狄更斯与欧洲小说叙述学 15、圣洁的天使:狄更斯小说中的儿童形象

16、普希金创作的民族性与独创性 17、普希金创作的文化解读

18、从奥涅金看“多余人”的精神失落 19、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现实主义与“意识流”

20、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父亲形象 21、“东方不动学说”与托尔斯泰对历史的误读

22、安娜.卡列尼娜与女性文化意识 23、马克. 吐温的幽默与美国气派 24、“易卜生主义”的存在主义诠释 25、彼尔.金特:对“绝对”的探求 26、《德伯家的苔丝》――欧洲农业文明的挽歌

27、19世纪前期英国文学的哥特风 28、《玩偶之家》(或《茶花女》)的女权主义解读

29、文学与自然科学——以十九世纪文学为例

30、力的图式与组合——从格式塔角度看巴尔扎克的创作

31、对危机的嘲讽与批评:《废都》与《洪堡的礼物》的对读

32、索尔.贝洛创作中的“追寻”主题 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论题

0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评价问题 02、高尔基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03、高尔基早期创作的象征意蕴 04、高尔基早期创作的流浪汉形象 05、肖洛霍夫“严峻的现实主义”新论 06、《日瓦戈医生》的人道主义意蕴 07、“战壕真实派”的创新与迷误 08、爱特玛托夫的创作与中亚风情 09、试论转折时期的苏联文学 10、当代俄罗斯文学的现状与前景 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论题

1

01、“神话的回流”与现代主义文学的深度模式

02、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精英意识” 03、无序与有序:现代主义叙事文学的结构特征

04、《荒原》的“死亡情结”" 05、方兴未艾的中国“卡夫卡学” 06、卡夫卡创作中动物题材的民族文化基因初探

07、“人必须有一种不可摧毁的精神”——卡夫卡精神世界的另一面 08、《饥饿艺术家》:停顿的痛苦 09、“来自地狱的最美妙的歌声”——论卡夫卡的负罪心理

10、一个灵魂裸露者的独白——卡夫卡内心日记评述

11、“写作是祈祷的形式”——从一个侧面看卡夫卡的文学观

12、“斯人独憔悴”:卡夫卡的爱情与婚姻(或:不幸的妙用:卡夫卡的爱情与写作) 13、权力的图像:卡夫卡作品中的父子冲突主题

14、伟大的孤独者与离群索居的英雄——略论尼采与卡夫卡的主人公

15、“地洞”的密码:一个关于逃遁的话题 16、“变形”的哲学——对葛里高尔“变形”的评价与认识 17、残雪与卡夫卡

18、《尤利西斯》与历史循环论

19、不一与整一:《尤利西斯》的结构特征 19、《喧哗与骚动》的“对位式结构”解码 20、沃尔夫创作的诗化倾向

21、超现实主义艺术革命的时代特征 22、加缪的创作与现代“西绪福斯神话” 23、“我反抗故我在”——评加谬的《西西弗斯神话》(或,评加谬的《局外人》) 24、尤奈斯库与荒诞派戏剧 25、“愤怒的青年”与青年的愤怒 26、黑色幽默对传统幽默艺术的消解与颠覆

27、人生的真正乐园——评《追忆年华似水》中的“时间”主题 后现代主义文学 一、论题

01、走向艺术消费的后现代主义文学 02、试论“元小说”

03、罗格里耶小说创作的电影化倾向 04、论《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集体无意识

05、《寒冬夜行人》(尔维洛)小说艺术的裂变式重组

06、博尔赫斯的创作与迷宫模式 07、《百年孤独》——“美洲式痛苦”的文化镜像

08、从新小说看后现代写作

09、形醉意不醉——论黑色幽默的美学意蕴

10、论《嫉妒》中的“嫉妒”

同学们还可以选取相关的东方文学命题。 一、和《圣经》有关的有: 《圣经》中的上帝形象

《圣经》在《汤姆叔叔的小屋》里的体现 《圣经》与《简爱》 《圣经》与《呼啸山庄》 《圣经》对莎士比亚创作的影响 《圣经》与王尔德的《莎乐美》 《圣经》中的女性形象 《圣经》的叙事学研究

鲁迅《药》中的基督受难形象分析 鲁迅《复仇》中耶稣形象

霍桑的《红字》与《圣经》中的象征意义 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圣经》意象 周作人和圣经文学 歌德的《浮士德》与圣经 狄更斯的《双城记》与圣经 劳伦斯的《虹》与圣经 托尔斯泰的《复活》与圣经 普希金与圣经

基督教对许地山创作的影响 基督教和郭沫若的忏悔小说 基督教和郁达夫的小说 基督教对冰心诗歌创作的影响 徐志摩的基督教情节

二、和川端康成有关的有: 川端康成的小说美学及其艺术成就 川端康成小说的思想艺术特点

川端康成《雪国》思想艺术特点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思想艺术特点

《伊豆的舞女》:社会底层群体的生存价值观诠释

《边城》和《伊豆的舞女》的比较研究 川端康成在《雪国》中的物哀思想 川端康成的写作风格 川端康成与20世纪中国文学 佛教对川端康成创作的影响 川端康成笔下的“悲”与“美 贾平凹与 川端康成的比较研究 《雪国》中的“雪”与“火”的意象 川端康成作品的美学特征 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之美 《雪国》的虚无思想 川端康成的死亡情节 川端康成与日本传统文学 穆时英与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 王安忆《长恨歌》与川端康成《雪国》的比较

论冯至与川端康成的生命意识 三、和泰戈尔有关的有:

试论泰戈尔散文诗《吉檀伽利》的艺术成就。

泰戈尔小说的中的女性形象 泰戈尔小说中的悲剧内涵 泰戈尔对徐志摩的影响 泰戈尔对王统照创作的影响 泰戈尔对冰心创作的影响 泰戈尔思想中的神秘主义因素 泰戈尔笔下的中国形象 泰戈尔的民族观

泰戈尔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泰戈尔的自然美学

泰戈尔的《沉船》与易卜生的《娜拉》中女性形象的比较 泰戈尔的泛神论思想 泰戈尔诗歌的艺术特色 泰戈尔的创作思想 四.其他相关的还有:

论古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的人物形象及其文化意义。

论印度两大史诗的文化影响。

试论《源氏物语》的小说成就。 论《源氏物语》的女性形象及其意义。

2

《源氏物语》的思想意义

阿拉伯民间文学杰作《一千零一夜》研究。 《一千零一夜》的思想内容 《一千零一夜》的民间艺术特色 《莎恭达罗》的主人公形象

《春香传》的思想内容与主人公形象 《我是猫》的讽刺艺术 泰戈尔短篇小说的思想内容 普列姆昌德《可番布》的思想艺术 普列姆昌德《戈丹》的思想意义 普列姆昌德《戈丹》主人公何利形象 以上选题仅供参考,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拟定毕业论文题目。

1. 试论古代希腊文学的“永久魅力”。

2. 论欧洲中世纪文学与古代希腊罗马文学的关系。

3. 试论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戏剧观。

4. 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形象比较研究。

5. 试论古典主义文学的进步作用与局限。

6. “狂飙突进”运动与“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比较。

7. 试析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与雪莱创作风格的异同。

8. 论雨果小说创作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9. 分析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形象。

10. 阿巴公、葛朗台、泼留希金形象比较。

11. 试析巴尔扎克的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矛盾。

12. 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宗教

问题研究。

13. 论易卜生对欧洲文学中“问题剧”的继承和发展。

14. 论欧洲象征主义文学思潮对中国现代诗人的影响。

15. 试论新教伦理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16. 论海明威小说创作中的“硬汉性格”。

17. 论卡夫卡的创作对欧洲文学中的荒诞意识的继承和发展。 18. 肖洛霍夫《静静的顿诃》中的葛里高利与陈忠实《白鹿原》中 的黑娃(鹿兆谦)形象比较。 19.评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 20.评莎士比亚悲剧的艺术特色 21.评莫里哀的喜剧艺术

22.评雨果《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倾向

23.评拜伦诗歌的艺术风格 24.评普希金的抒情诗

25.评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金钱”主题

26.评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艺术) 27.评左拉创作的自然主义倾向 28屠格涅夫的中短篇小说(可选择其中一部)

29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描写艺术 30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

31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中的“复调”艺术

32契诃夫短篇小说艺术 33.评《静静顿河》的艺术成就 34.从《双城记》来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

35.评《简爱》的爱情主题 36.评《呼啸山庄》的艺术特色

37.评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 38. 哈姆雷特之性格分析

39. 论悲剧《李尔王》的艺术技巧 40. 浪漫主义文学与新古典主义文学之对比研究

41. 王国维的“出入说”与华兹华斯的诗论

42. 由爱反映出的个性—《简.爱》

中情爱的分析

43. 浅析王尔德的文艺主张

44. 托马斯.哈代—一个传统主义者还是现代主义者

浅析《苔丝》中哈代的宿命论思想 45. 苔丝:一个纯洁的女人 46. 殖民地时期美国文学的特点 47. 华盛.欧文—真正的美国文学之父

48. 清教与美国文学 49. 论马克吐温的艺术风格 50. 论亨利詹姆斯的“国际题材” 51. 美国现实主义文学运动的特点 52. 美国梦与美国噩梦—试析《大

人物盖茨比》

53当代汉语文学与外国文学的联系 54. 《章鱼》:有的放矢的一本小说 55. 《第二十二条军规》与黑色幽默 56. 从女权主义的视角解读《简.爱》 57 《红字》里的象征主义

58. 解读《老人与海》的主题思想 59. 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子形象 60. 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诗的比较 61《榆树下的欲望》与《雷雨》 62. 尤金奥尼尔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63.<<看不见的人>>中看得见的种族歧视 64.价值观的碰撞—中美交流的根本冲突 65. 析功能翻译理论 66 对资产阶级道德和伦理的有力批评---评哈代的<<苔丝>>

3

67. 论<<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 68. 野性与文明的冲突—<<呼啸山转庄>>

69.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个人主义

70. 早期美国现实主义小说初探 71. 自由之旅—析马克.吐温<<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

72浅谈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中的“性格”和“环境”的关系 73海明威小说的叙述声音

74从嘉莉妹妹的形象看德莱塞的女性观 75《红字》中的海斯特·白兰形象解读 76《白鲸》的宗教意义透视

77《老人与海》中主人公圣地亚哥的命运新析

78从《永别了,武器》看海明威的写作技巧

79论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80《喧哗与骚动》的象征意义 81哈代小说中的自然主义

82《太阳依旧升起》中“迷惘的一代” 83试析《红字》中海丝特·白兰的女性意识

84.评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 85.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86 解读布莱克诗篇《老虎》的象征意义 87 弥尔顿创作目的和结果的矛盾之我见

88 华滋华斯诗歌的自然观 89 简析《秋颂》的美学价值

90 由《云雀颂》看雪莱的诗歌创作观 91 论叶芝诗歌中的象征主义 92 狄金森诗歌的现实意义

93 论现代诗歌与后现代诗歌的异同 94 解读《麦克白》的创作意义 95 由海明威的《杀人者》理解客观叙述法

96 解读福克纳的《干燥七月》

以上选题仅供参考,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拟定毕业论文题目。

中外文学作品比较

(1)《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理论》,《外

国文学研究》20xx年第3期;

(2)《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百年》,《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xx年第2期;

(3)《20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的回牟与展望》,《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xx年第2期。 (4)《福柯的知识考古学理论剖析》,《法国研究》,20xx年第2期;

(5)《叙事主体的衰落与置换—库切小说〈福〉后现代、后殖民解读》,《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xx年第4期;

(6)《疯癫与理性的对话》,《理论界》,20xx年第5期;

(7)《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知识的空间秩序》,《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xx年第9期; (8)《“理解”与“诠释”—论西方诠释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宁波大学学报》,20xx年第1期;

(9)《世代递嬗:贝克的黑人文学理论》,《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xx年第4期; (10)《比较文学视野中的中国唯美主义思潮》,《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xx年第4期。

1、《走近卡夫卡》,《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xx年第1期;

2、《追寻拓荒者的足迹》,《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xx年第2期;

3、《试评美国第一代“女性文学”》,《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xx年第4期; 4、《女权的呼声—试评吉尔曼的〈黄色糊墙纸〉》,《台州学院学报》19xx年第4期; 5、《重析安娜.卡列尼娜》,《阜阳师范学院学报》,19xx年第4期。

一位作家、一篇名著,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进行选题。以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为例,相关的论文有:

1 弗洛伊德主义和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 06

2 劳伦斯与三位女性———兼论《儿子与

情人》的创作 山东外语教学 1997 01 3 劳伦斯和他的《儿子与情人》 天中学刊 1997 01

4 多元视角中的《儿子与情人》 外国文学研究 1997 01

5 劳伦斯精神自我的成长与“柏拉图式恋爱”的关系——《儿子与情人》的人物形象分析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 05

6 浅析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 社科纵横 1998 06

7 灵与肉的冲突——《儿子与情人》中的爱情悲剧 殷都学刊 1998 04

8 “恋子情结”,畸爱的悲剧——重读《儿子与情人》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8 04

9 试论《儿子与情人》的“恋子情结”与“恋母情结” 外国文学研究 1998 04 10 运冷静之笔,书变态之爱──小说《儿子与情人》评介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 03

11 理智与情感在现代文明中的撞击——读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99 03

12 从瓦尔特·莫雷尔形象看《儿子与情人》的社会批判主题 铁道师院学报 1999 02 13

13 《儿子与情人》象征意象分析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02 14 《儿子与情人》的叙事裂痕 福建外语 2000 03

15 从灵与肉的分离走向灵与肉的结合——评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0 01

16 畸形母爱的社会和心理因素及其灾难性后果——劳伦斯长篇小说《儿子与情人》评析 山东外语教学 2000 04

17 《儿子与情人》并非是对俄狄浦斯情结的解释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 02

18 摹本:异化的两性关系——《儿子与情人》人物谈 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03

19 《儿子与情人》中颜色在人物塑造过程4

中的作用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01

20 论《儿子与情人》中俄狄浦斯情结的悲剧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03

21 论《儿子与情人》中的俄荻蒲斯情节和劳伦斯的潜意识 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 03

22 时代的牺牲品——《儿子与情人》的悲剧人物瓦尔特·莫雷尔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 01

23 《儿子与情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精神与肉体冲突的三重诠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S1

24 论《儿子与情人》中莫瑞尔太太的自恋情结 理论与创作 2002 02

25 寻求完美的人性——评劳伦斯《儿子与情人》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2 05 26 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自恋情结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 03

27 浅析小说《儿子与情人》、《虹》中的象征手法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2 01 28 对立产生冲突——评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 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02

29 灵与肉的冲撞——《儿子与情人》译后记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04 30 《儿子与情人》的结构与风格(英文)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01 又如《呼啸山庄》,相关的文章有: 1 论《呼啸山庄》的叙事特色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04

2 《简·爱》和《呼啸山庄》创作上的“近似性”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06

3 《呼啸山庄》的现代主义解读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2 03

4 双重性在《呼啸山庄》中的广泛运用 衡水师专学报 2002 02

5 从《呼啸山庄》看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的爱情理想 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01

6 《呼啸山庄》女性意识解读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03 7 艾米莉·勃朗特的焦虑:生命力悖论——

重读《呼啸山庄》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02

8 艾米莉·勃朗特的焦虑:生命力悖论——重读《呼啸山庄》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2 06

9 对《呼啸山庄》复仇主题的原型分析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 05

10 展现人性的两极搏杀——比较《呼啸山庄》与《金锁记》中的人物心理 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02

11 展示生活的真——试析小说《呼啸山庄》男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01

12 一个深蕴情感的象征世界——试论《呼啸山庄》的象征表述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2 03

13 试论《呼啸山庄》的审美底蕴 泰安师专学报 2002 02

14 《呼啸山庄》与哥特传统 外国文学评论 2002 01

15 《呼啸山庄》希克厉形象再审视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03

16 论《呼啸山庄》中的象征主义 嘉兴学院学报 2002 S1

17 略论《呼啸山庄》的叙事技巧 株洲工学院学报 2002 S1

18 试析《呼啸山庄》中希刺克利夫和凯瑟琳的自私性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06

19 人性的一面——自私个性的剖析——《呼啸山庄》主题新探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04

20 爱情乎?激情乎?——《呼啸山庄》中男女主人公爱情质疑 运城学院学报 2002 04

21 反叛社会 返回自然——《呼啸山庄》的主题新论

36 空白之美——试论《呼啸山庄》中缺失的场景

37 本我·自我·超我——《呼啸山庄》之魅力解析

呼啸山庄的凯瑟琳的人物分析

1 对《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爱的原型分析

2 试析《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爱和其原型

3 论《呼啸山庄》中凯瑟琳和希克历之间的超人间的爱

4 论《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双重人格 5 对《呼啸山庄》中凯瑟琳悲剧的女性主义解读

6 试析《呼啸山庄》中希刺克利夫和凯瑟琳的自私性

以上选题仅供参考,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拟定毕业论文题目。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