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文献综述(示例)

文献综述

——基于音乐喷泉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除综述题目外,其内容一般包含前言、主题、总结、参考文献四个部分,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1. 前言

为了使设计更具有合理性、前沿性和实践性,我参考了音乐喷泉系统控制、音乐喷泉历史形态以及其相关的部件等一大批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对音乐喷泉相关的系统控制有了一定意义上的了解,从中去糟取精,从而对我所查阅的文献资料做出了如下的概述与总结。

2.主题

假山、楼阁、喷泉自古以来就是园林景观中的经典,喷泉跟音乐的结合,也就是音乐喷泉,它的出现更是园林学上的一大进步,声、光、水、色的完美结合从形、色、韵、感等多方面展示了它的独特魅力,刺激了人们的感光,丰富了人们的美感,特别是彩色音乐喷泉。音乐喷泉主要用于建造公园、广场等休闲场所以营造气氛为目的,广泛适用于大型商场、星级宾馆、音乐厅等室内外,它不仅可以增加周围空气湿度,减少空气中的尘埃,降低空气温度,更为人们生活增添了不少情趣,同时喷泉的细小水珠同空气分子撞击,能产生大量的负氧离子,有益于改善城市面貌和增进居民身心健康。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居住环境的改善和美化,在城市建设与规划中,人们对休闲场所的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各种休闲广场、公园的建设也越来越美化,其中音乐喷泉是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大、中城市已争相建设音乐喷泉、并向小城市发展。目前很多广场和公园等也采用音乐喷泉美观设计,个类花样的喷泉、色彩的灯光和优美的音乐形成了一幅宜人的夜景而吸引着人们,使得音乐喷泉系统日渐被推广应用。

音乐喷泉是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利用喷泉来表现音乐的美,令人赏心悦目。早期的音乐喷泉其音乐和喷泉并无密切关系,目前发展趋势是喷泉随着音乐变化改变其形态,呈现丰富多彩的花型变化,经由视觉和听觉共同感受音乐丰富的内涵。每支乐曲所表达的情感不同,喷泉的花型变化也应不同。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音乐喷泉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特殊的功能,愈来愈成为城市休闲娱乐产业中一项重要产品。喷泉控制系统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音乐喷泉的表演效果。目前,国内的喷泉项目逐渐向智能化,分散化,综合化方向发展,从而也对喷泉控制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音乐喷泉控制系统集合音乐控制、可编程序控制、人工智能控制技术,综合当今国际上最流行的先进科技成果,是一种工业现场控制系统,也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光机电一体化应用系统。目前音乐喷泉控制系统主要采用以下三种形式:集中式控制系统、现场总线式控制系统、网络总线式控制系统。为了节省能源和改善系统性能,其控制方式正在由调压调速向PWM控制和矢量控制方向发展。

目前许多单位均推出了自己的音乐喷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纵观这些音控产品,有的利用音乐的时域变化来控制喷泉;有的将音乐分成几个频段来控制喷泉的花型,且多采用低频、中频和高频三个频段来控制。缺点是都没有在频域上很好地展现音乐,因此不能很好地体现音乐的内涵。在王月琴、张笑微、朱玉玉的《TMS320C6713DSP在音乐喷泉控制系统中的应用》[2]一文中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来控制喷泉的变化,通过喷泉水柱的喷射高低来实时地展现音乐的频谱,首先对音频信号进行放大、滤波、采样和A/D转换等预处理,经过DSP对音频信号进行傅立叶变换,可以得到音频信号的频谱,即各频率对应声音信号的强度,通过变频控制系统就可以将频谱图用喷泉的水柱表现出来,水柱的高低按线性比例反映音频信号的幅度。

音乐喷泉的系统控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各种控制形式规格不一、优缺点也不样。在音乐喷泉的控制方式上,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工控机加上扩展的模拟量和数字量输出卡构成的集中式控制系统。在《改善音乐喷泉“水声”滞后效应的计算机控制方法》[5]一文,讲述的就是这种工控机控制方法及其相关原理,把多媒体计算机作为音乐喷泉的控制核心,采用基于预处理的计算机控制处理来协调音乐、灯光、流水的变化,效果理想;但是这种传统的(工控机和电气驱动柜都置于一个单独的喷泉控制室内,然后电缆直接从控制室连入喷泉池设备现场)的控制方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只适用于控制点数不多,且分布比较集中的场合。 然而,目前大型喷泉系统的控制点数(包括模拟量和数字量)达到数百或上万,而且倾向于多池化设计,设备也越来越分散化,若采用传统控制方式,务必会耗费大量电缆,成本太高且不易维护和扩展,在《基于以太网的音乐喷泉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9]中提出了一种基于以太网的分布式的控制系统架构,即上位机部分仍采用PC或工控机整体协调控制,下位机部分采用具有远程控制功能的嵌入式控制器完成I/O功能,两者根据预先制定好的上层协议通过以太网的方式进行通讯的方式对音乐喷泉进行控制的方法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变频控制系统在音乐喷泉中的应用》[3]一文中讲述了音乐喷泉的变频器控制的有关原理及其控制方法,频控制技术引入音乐喷泉控制系统,可以使水柱随着音乐快慢变化,使音乐喷泉更加生动化;在《基于VB的音乐喷泉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6]一文中具体全面的叙述了在VB环境下,利用VB相

关控件来控制音乐喷泉的控制系统。

目前,大型音乐喷泉的控制方式主要有工业PC和以工业PC为上位机,PLC为下位机的总线控制两种方式。这里的工业PC控制方式是指以工业控制计算机为核心,通过各种10板卡和通讯卡发送控制信号的音乐喷泉控制系统。随着大点数工业10板卡的推出以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相比以工业PC为上位机,多个PLC为下位机的总线控制方式相比,它具有更高的性价比,而且充分利用了目前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在《基于工业PC的音乐喷泉控制系统》[7]中对工业PC的音乐喷泉控制系统及其原理、方法做了具体的介绍。然而在《单片机控制在音乐喷泉中的应用》[4]一文中阐述了用可编程控制器PLC作为音乐喷泉的控制系统,用工控机作为控制核心对小型音乐喷泉来说不太恰当,不适合其经济性,在此文中介绍了一种最适合于小型音乐喷泉系统的单片机控制方法,以单片机作为其控制核心,控制简单,成本低廉且易于普及。

目前最前沿的音乐喷泉控制方式是矢量控制法和PWM控制方法。矢量控制放法:它基于粒子系统的基本思想,把喷泉划分为水珠、水柱、喷泉三个层次来分别实现,对音乐与喷泉的结合更上一个台阶;PWM控制方法则是运用状态空间法和功率键合图建立了音乐喷泉的仿真模型,用仿真的方法找出其视误差,这样不但可以在设计时找出系统参数的最佳结台点,还可按得出的仿真结果,在计算机输出控制时对音乐喷泉的不同环路采用不同的延时,使音乐广场各个方位的观众都能感觉到音乐与水型的同步,最终获得满意的效果,这样大大的节省了能源且改善了音乐喷泉的性能。

3总结

音乐喷泉的设计包括音乐分析、给排水、电气、通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喷泉工程的工艺系统通常由水泵、喷头、阀门及管道等组成,其系统控制方式多种多样。但不管是工控机控制还是以太网控制,不管是单片机控制还是工业PC控制,都有它的优点和缺陷。从喷泉的经济性、合理性、实际性出发,为了实现音乐与喷泉的完美结合,实现喷泉声、形、色、感全方面的完善,音乐喷泉系统控制将向矢量控制和PWM控制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 1 ] 孙维东,屈福政.基于PWM变频调速的音乐喷泉的仿真.

[ 2 ] 王月琴,张笑微,朱玉玉.TMS320C6713DSP在音乐喷泉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 3 ] 王连涛,张长君.变频控制系统在音乐喷泉中的应用.

[ 4 ] 张长君,王连涛.单片机在音乐喷泉中的应用.

[ 5 ] 屈福政,吕传林.改善音乐喷泉“水声”滞后效应的计算机控制方法.

[ 6 ] 王宝祥.基于VB 的音乐喷泉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 7 ] 梁广瑞,林小峰,宋绍剑,蔡春晓.基于工业PC的音乐喷泉控制系统.

[ 8 ] 马骏,朱衡君,龚建华.基于矢量控制法和LOD的音乐喷泉模拟.

[ 9 ] 李晨曦,李昌智,胡包钢.基于以太网的音乐喷泉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0] 刘丹,张乃尧,朱汉城.基于音乐特征识别的音乐喷泉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

[11] 陶红,唐年庆,蒋猛.音乐喷泉控制系统设计.

[12] 唐莉萍,汪颍.音乐喷泉上位机控制系统的设计.

[13] 贾树军,任晓红.组态王在音乐喷泉中的应用.

[14] 丛福建,吴军辉,田梦倩.用MCS51单片机制作的音乐喷泉控制器.

[15] 吴仁华,祁大勇.大型音乐喷泉控制系统的设计.

我把相关的参考文献的格式附录在下面,主要看看下面的示例:

9.参考文献

论文(设计说明书)引用的文献应以近期发表的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直接有关的文献为主。参考文献是论文中引用文献出处的目录表。凡引用本人或他人已公开或未公开发表文献中的学术思想、观点或研究方法、设计方案等,不论借鉴、评论、综述,还是用做立论依据、学术发展基础,都应编入参考文献目录。直接引用的文字应直录原文并用引号括起来。直接、间接引用都不应断章取义。

参考文献的著录方法采用我国国家标准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中规定采用的“顺序编码制”,中外文混编。论文中,引用出处按引用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和方括号[ ]放在引文结束处最后一个字的右上角作为对参考文献表相应条目的呼应。文后参考文献表中,各条文献按在论文中的文献序号顺序排列。各类文献的著录格式如下:

(1) 专著

顺序号 著者.书名.版本.其他责任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文献数量 示例:

1 夏小华,高为柄.非线性系统控制及解耦.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2) 期刊

顺序号 作者.题名.其他责任者.刊名,年,卷(期):在原文献中的位置

示例:

2 高为柄,程勉,夏小华.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发展.自动化学报,1991,17

(4):513~523

(3) 论文集

顺序号 作者.题名.见:编者.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在原文献中的位置

示例:

3 Fox R L, Willmert K D.不等式约束的连杆曲线最优化设计.见:机构学译文集编写组. 机构学译文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2.232~242

(4) 技术标准

顺序号 标准代号 标准顺序号—发布年标准名称

示例:

4 GB3100~3102—93 量和单位

(5) 学位论文

顺序号 作者.题名:[学位论文].保存地:保存者,年份

示例:

5 陈淮金.多机电力系统分散最优励磁控制器的研究:[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1988

 

第二篇: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范例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院(系、部)名 称 : 教育学院 专 业 名 称: 教育技术学 学 生 姓 名: 郭晓梅

学 生 学 号: 1911070210 指 导 教 师: 薛枝梅

20xx年 3月 10日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务处制 我国“教学设计师”的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或成人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网络为主要媒介的在线学习,此趋势扩大了教学设计师的应用领域和就业市场。所以有必要探讨一下国内教学设计师的培养现状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来完善教学设计师的培养机制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教学设计师。该论文首先从教学设计师的概述着手,介绍了教学设计师的定义、应具备的技能及教学设计师的工作范畴等。接着详细介绍了国内外教学设计师的培养现状,然后具体分析了一下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培养教学设计师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借鉴国外教学设计师的培养经验再结合我国具体的国情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主要包括教育技术学专业内部方案的变革、教师队伍的建设、评价方式的转变、开展校企合作、出台相关教学设计师认证考试政策以及改变传统的学生招收范围等。这些策略可以完善教学设计师的培养机制,有助于培养出优秀的教学设计师,这样不仅可以扩展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的就业领域,而且有助于教学设计学科的发展。

关键字:教学设计师;培养现状;对策

前言

教学设计师在国外已经成为一种非常热门的职业,他们在高校和企业中都有较广阔的就业市场。近年来,在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也出现与该职业相关的招聘信息,由此可见教学设计师有很大的就业市场。但在我国教学设计师的培养机制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如社会上广泛存在着“培养、培训、考试”之争。而在美国教学设计师的一个很重要的来源既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但在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就业难问题,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只能去学校从事电教工作。这不仅是对该专业人才的一种浪费,更显示出该专业培养方案的不完善,因此有必要思考通过教学设计师的培养来拓宽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就业方向。所以现在我们要加紧了解国内教学设计师的培养现状然后提出相应的对策来完善对其的培养。

1 国外教学设计师的研究现状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该职业已有多年的发展历史,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已有大批教学设计师工作于培训和开发领域。

在美国,教学设计师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从就业领域来看:他们的工作单位遍及各行各业, 如航天、汽车、证券金融、军事等,尤其以科技产业居多。在人才培

养上,许多大学已经开设了教学设计师专业,而且分别为两种不同层次教学设计师( 初级和高级)的培养制订了完整的教学方案,他们目前比较关注的是, 教学设计师如何更有效地在实际工作中与各领域专家配合。

在印度,教学设计师已成为发展最快的职业之一。目前,已有成千上万的教学设计师从过去仅仅只是为教学参考书进行课程设计拓展到教育电视,多媒体视频(包括:教材、企业培训、电脑游戏等)的设计、印刷教材设计、以及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从总体上来看,他们主要以服务于教学为主,在企业的发展空间不及教育领域广阔,各大院校也没有为教学设计师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

2国内教学设计师的研究现状

由于教学设计师在我国还属于一个新兴的职业,在此方面的研究相对来说较少。目前,在我国台湾教学设计师的发展较好,台湾的教学设计师主要从事数位教材(也即电子教材)的制作,因此,在台湾人们一般将教学设计师成为“数位教学设计师”。随着数位学习在台湾的兴起,许多院校和部门也纷纷举办数位教学设计师认证班或培训班,如:由“经济部”工业局即资策会主办的“在职班——数位教学设计师人在养成班”、国立台湾是否大学主办的“数位教学设计师硕士学分班”等。这些培训班都是以从现有的教师队伍中培养能够进行数位教学的教师为宗旨,培养了一批能从事数位教学的专业人才。

当然,内地也有些学者也开始在此领域进行探究。如李念、乔贵春、徐素霞通过阐述教学设计师的岗位职能、性质,介绍了教学设计师这一新职能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现状,并从“机遇与挑战”两方面对该职业在国内发展的现实性进行了探讨;李文超、吴瑗、汪琼介绍了教学设计师的技能定义及几所培养教学设计师时间较长的美国高校对教学设计师的培养目标,他们通过分析这些高校的初、高级教学设计师的培养方案,然后针对我国现状提出了教学设计师在高校中培养的推荐方案;郭雨、桑新民系统考察与透析了美国教学设计师的岗位职责及其资格认证体系发展的历史、现状、主要内容及其理论与政策基础,介绍了教学设计师在当前美国高校的角色与岗位职责,并从中国的现实出发,提出了研究和借鉴美国成功经验,使中国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设计师更快走向世界的三点重要启示;巩云飞、罗晋华通过对几所美国教育技术发展较好的高校的教学设计师的培养方案的分析,介绍了教学设计师的培养和就业情况,为我国教育技术专业的发展和教育技术人才的就业提供借鉴;汪基德、张刚阳、梁萌在教学设计师的工作范畴与素质结构探究中详细阐述了教学设计师的具体工作内容、工作范畴以及其素质结构;聂会宇在教学设计师在企业中的定位详细阐述了教学设计师的定义、教学设计师在企业中的定位以及教学设计师应具备的技能。

综合来说,我国对于教学设计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下列方面:教学设计师在国内外发展的现状及现实性,教学设计师的定义、工作范畴、岗位职责、技能要求以及素质结构,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分析了美国教学设计师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并据此根据我国的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培养方案。总之,我国已经开始对教学设计师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这都极有利于该职位在我国的发展,同时也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就业以及教学设计学科在我国的发展极有帮助。

3对国内、外教学设计师的研究现状的评价

由于各个国家的具体国情不同,教学设计师的工作职能也有些许不同,所以各个国家关于教学设计师的研究现状也存在着一些区别。

在美国,教学设计师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他们对于教学设计师的研究也相当深刻、全面,如对教学设计师的定义、工作范畴、岗位职责、培养方案等各方面的定位都极为明确,他们目前关注的是教学设计师如何更有效地在实际工作中与各领域专家配合,我们可以很好的借鉴美国的研究成果来指导我国教学设计师的发展。在印度,教学设计师主要服务于教学,在企业中的发展空间不及教育领域广阔,各大院校也没有为教学设计师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课程,我们可以借鉴印度教学设计师在教学中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教学设计师在高校中工作提供丰富经验。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各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并不相同,有些研究成果在我国未必适用,我们在借鉴的同时还要更深刻的考虑我国的现状,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设计师。

在我国台湾,教学设计师主要从事数位教材制作方面的工作,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学设计师的岗位职责、工作范畴,而对于教学设计师的培养机制、课程设置等方面的研究相对来说较少,这些对于教学设计师的培养及教学设计师人才的规模化来说都较为不利。在内地,近年来才有公司公开招聘教学设计师,所以对于教学设计师的研究相对来说还较少,但有些学者已经在此方面进行了尝试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学设计师的定义、工作范畴、岗位职责、课程体系等方面,虽然是刚刚涉足,却让人十分欣慰,让我们对于教学设计师未来的就业前景充满希望。

对于都这些研究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有利于我们更深刻的了解教学设计师这样一个职位,同时更有利于教学设计师这一职位的发展。但也要注意到,目前我国对教学设计师研究还比较少,有些方面还没有涉及到,比如更好的培养教学设计师的一些具体措施、策略等,这些方面我们还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4对我国教学设计师培养策略思路探讨

综合所参考的文献,我会取其精华,有所创新。下面我详细介绍下我们的论文构思:

首先我将介绍一下教学设计师的概述,包括教学设计师的定义、工作范畴、岗位职责及技能要求等。教学设计师是从事教学设计工作的人员,他们能够在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应用系统化的方法设计各个学习事件的具体内容。教学设计师的工作涉及多个领域,但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企业培训、数字化教育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和辅助学校教学三个方面。教学设计师的基本技能包括艺术技能、专业技能、组织技能。艺术技能方面要把握非线性交互产品的实质,了解图形设计原理。专业技能方面要掌握学习理论和认知科学的基本知识;熟悉信息图示和流程图分析;具有分析可用性的实践经验,精通数据库和程序设计。同时教学设计师还要具备优秀的组织技能,能够和团队成员协同工作;具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后我会分析一下目前我国教学设计师培养的现状及问题所在。在美国,教学设计师的主要来源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有些高校还专门设置了教学设计师专业。当然,在我国,教学设计师的最好来源当然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然而,目前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杂而不精,培养方案模糊不清,导致该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都只能去中学从事电教工作,这说明我国并没有为培养教学设计师制定明确的培养方案。同时,有些学校采用培训该校教师的方法来使其掌握相应的教学设计知识,让他们从事教学设计师的工作。还有一些人士主张通过设置教学设计师的资格认证考试,让相关领域的人才通过参加指定科目的考试来获得教学设计师的职位认证。这种“培养”、 “培训”、 “考试”方式的不明确对于我国教学设计师的发展都极为不利,我们只有认识到问题所在,然后采用相应措施才能彻底将问题解决。

最后,我会借鉴国外教学设计师培养的丰富经验提出教学设计师培养的对策。我会从课程体系、培养方式、教师队伍、评价方式等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教学设计师。课程体系方面,我会借鉴美国的培养方案,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通过设置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定向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技术选修课程来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从而培养出优秀的教学设计师。在培养方式方面,我会从导师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校企合作三方面来详细介绍。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我会从鼓励教师学习相关教学设计技能、开展教学设计师资格认证、组建教师团队、引进校外优秀“教学设计师”方面的人才等几个方面来详细说明。在评价方式上,我会从合理评价方法、多元评价方式等方面来详细阐述。

参考文献

[1]李文超,吴瑗,汪琼.教学设计师:如何在高校中培养——从美国高校的培养方案谈起[J].中国

电化教育,2004,(12):78—82.

[2]李念,乔贵春,徐素霞.对教学设计师在国内发展现实性的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6,

(10):42—44.

[3]武瑶.高校中的教学设计师[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xx年1期:13-14.

[4]郭雨,桑新民.教学设计师的岗位职责及其资格认证[J].电化教育研究,2008,(12):24—27.

[5]汪基德,张刚阳,梁萌. 教学设计师的工作范畴与素质结构探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09):16—20.

[6]聂会宇.教学设计师在企业中的定位[J].集团经济研究,2007,(30):324.

[7]巩云飞,罗晋华.美国教育技术人才的就业方向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03):76—79.

[8]靳君.从美国看我国教学设计师培养的课程设置[J].才智,2010,(15):254.

[9]Bailin Fang.从用户到顾问教学设计人员在当前教学中所担任的新角色[J].开放教育研究,2008,(02):67—73.

[10]朴姬顺,张萍.中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比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5,(03):174—176.

[11]梁萌.教学设计师的素质结构与培养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6.

[12]代玉龙.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与企业新型培训师的培养[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101—102.

[13]卞丽娟.教学设计师发展研究[D].沈阳:东北师范大学,2006.

[14]张淑萍.谈数位设计师之养成[EB/OL].

[15]徐立芬.教学设计师的职场版图[EB/OL]./wenni?p-6.

[16]邹景平.数字教材设计师的功力[J].远程教育杂志,2005,(6):63.

[17]代玉龙.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与企业新型培训师的培养[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101.

[18]韩瑛,程杰.中美教育技术教学重点的比较及原因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5,(1).

[19]胡苗苗,刘梓红,赵志超.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6,(16).

[20]穆桂斌,王坤.国内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走向企业的路还有多远[J].电化教育研究,2007,

(10).

[21]美国教学设计师就业状况调查报告[EB/OL].

http://162.105.142.5/jxsj/materials2/instructional%20designer_career.doc,2005-03-1.

[22]孟海东.新高薪职业启动:培训师[EB/OL].

/article/20030326/3080849.shtml,2003-03-26.

[23]沙景荣,王晓晨.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工程学思想[J].电化教育研究,2005,(07):9—12.

[24]汪琼,熊澄宇.论教育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发展[D].2002教育技术国际论坛,2002(12).

[25]刘美凤.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有关教学设计的课程 [J].中国电话教育,2001,(10).

[26]梁正杰.新增职业IT领风骚[EB/OL].

/gb/content/content_1077754.htm.

[27]ISD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EB/OL].

http://162.105.142.5/jxsj/lecture2005/instructiondesigner.doc,2005-03-12.

[28]陈晓慧,陶双双,孙晶华.对教育技术学本科课程设置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研究,2004,(9):26—30

[29]任剑锋,杨晓宏.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现状的调查研究[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1: 60—64.

[30]徐冰,徐磊,崔健.关于教育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12: 85—87.

[31]Instructional designer (good) [EB/OL].

http://www.canberra.edu.au/celts/teachlearn/priority-development/instructional_designers,2005-04-28.

[32]Reuben Tozman.The Next Generation of Instructional Designers[J].Learning Solutions,2007.12(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