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报告范例

  《小白兔和小灰兔》——观课报告

  小学阶段是孩子形成良好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在多方面的良好学习习惯中,倾听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孩子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话,倾听同伴的发言,才能积极地、有意义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做到活跃而不失有序。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重要一环。

  为了培养学生精心倾听的能力,孙虹老师在讲授《小白兔和小灰兔》这节课的过程中,综合采用图片、动画、音乐、分角色朗读、即时评价等手段来吸引学生关注教师教学,关注同学发言、朗读,这些手段的巧妙运用,使得90%以上的学生能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课与同学的发言,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的。

  同时,我们也看到,有几个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他们的表现是:1.插嘴。不喜欢听别人说话,在别人开始说话时,他们就喜欢迫不及待地插嘴进来,非他先发言不可。2.神不守舍。坐姿端正,眼睛盯着教师或黑板一动也不动。让他们回答问题或是读书,便会出现不知所然的现象。老师还以为他很用心在听课,其实不然,是“假”听。3.做“小动作”。在课堂上玩铅笔、橡皮,乱翻书,东张西望,偷偷地和小朋友玩耍。4.啃咬东西。在课堂上“啃咬手指或其它东西”,产生倾听障碍。

  对于这部分学生,建议在以后的授课过程中给予充分的关注,多加提醒,从而使学生改掉上述毛病,提高注意力,真正学会倾听。

  

  课堂评价观课报告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有效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发生在学习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

  李老师就非常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先说老师的评价。

  1、       评价很真实。没有出现“你真好”、“你真棒”,而是具体化了,让学生感到了自己棒在哪里,如:(师:你的见解非常独到。)

  2、       评价不空洞。现在大家都在追求课堂丰富多彩的评价语言,于是就会制造出一种假象,不管学生说的好不好,对不对,缺乏了针对性,然而李老师却直截了当的做出评价。如(师:我发现你在概括课文内容的时候,抓住主要内容,干什么,结果怎样。概括的水平越来越高了。请坐。谁还再来说一说。)

  李老师在课堂上除了自己恰到好处的评价学生之外,还叫学生去评价学生,李老师说了这么一句话,我记忆很深:谁来简单地评价一下这几位同学?注意先说优点,再提建议呀。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但里面包含的却不简单,真正地实现了教书育人。

  总之,课堂上的评价语言应该准确而得体,生动而实效,而这决非一日之功。它虽生于即兴,却根植于深厚的教学积淀和文化修养中。作为教师,笔者认为应该懂得多,看得远,想得深,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评价行为,研究课堂评价策略,改进课堂评价语言。只有这样,才能建构属于自己的课堂评价艺术!

  

  

  

  

  第三次观课报告

  本节课是第三次打磨。本节课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整课堂教学流程更加流畅,教学环节更加紧凑、设计更加科学。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察角度,分别从学生参与度、小组内组长和组员情况、小组合作学习的整体情况、教学效果和教师活动多个层面。我主要是从观察教师活动来看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

  本堂课教师教学环节教师又进行了进一步调整,教学设计比较有层次性,开始的guess and do游戏,比较简单易于学生接受,全员参与,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整节课做好了铺垫。趁着游戏的热情,通过复习旧知,拍手chant说过去式而导入新知,设计巧妙过渡自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并切合实际,第一个目标是小组合作学会并掌握单词,第二个目标是小组合作学会并理解课文,第三个目标能将所学知识进行拓展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小组长很好的发挥了作用,组员也积极配合,小组学习的实效性比较高。学生展示的时候热情很高,小组长自信大方,检查方式多变,生生互动很好,课堂气氛活跃。教师调控课堂及时有力,能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精讲点拨比较到位,师生互动也很默契。整堂课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学生活动整齐有序,与教师配合默契。本次教学环节Who’slucky dog?这个游戏也有所调整,通过传递选择自己喜欢的数字,回答问题,问题是对前面学习内容的练习与巩固,简单易答,满足了学生的对游戏的新鲜感和回答对问题的成就感。还有拓展环节也有所调整,更加符合学生学习实际,很好的提高了学生的拓展能力。这也充分说明,本课的教学目标已经充分达成。

  可以说的是教师的状态非常好,情绪饱满,很好的与学生进行了交流,尤其是小组学习过程和展示过程中,教师做到了很好的指导和精讲点拨,做到了三讲三不讲。教师的评价及时到位,评价语比较丰富。时间把握比较紧凑,均衡分配了单词和课文的学习时间和教学内容。

  总体感觉这堂课的效果非常好,小组合作的实效性还是我们应该一直关注并探讨下去的问题。打磨课确实是很好的研究课堂教学的方式,让我们真正静下心来研究实实在在的课堂,一次比一次更加合理,更加完美,对我这个年轻教师来说是很好的锻炼和学习的机会。

  

  

  多种方法识字专题观察报告

  20##年5月24日听了周老师的课,下面是1、对学生识字方法的观察记录。

  课题:《识字二》

  在这一节课中,有4个字用了“加一加”的识字方法,6个字用了“扩词”识字的方法,4个字用“换一换”的识字方法, 5个字用“形旁表义”的识字方法,有2个字用了联系生活识字的方法,还有2个字是通过看实物进行了识记。本节课运用的识字方法有七种之多。特别可喜的是,许多字同时用到了多种识字方法,比如,胡这个字,就用了六种方法:古月胡,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用“蝴蝶”的“蝴”减去偏旁识记;把“明”的“日”换成“古”来识记;在看书看电影时认识了“胡”,联系生活识字;通过观察二胡这种乐器来识记“胡”。

  识字方法的多样化,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所以,只有通过引导孩子运用各种识字方法,鼓励他们识字,才能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汉字,提高学习效率。

  在本节课中,“加一加”、“形旁表义”、“换一换”及“扩词”这几种识字方法运用得较多。教学中,学生们喜欢的识字方法可能与我们预想的不一样,毕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只要他们喜欢的方法,就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教师应该充分加以肯定。 

  2:学生参与情况观察表“学生课堂参与数量”统计分析

  根据课堂观察,我对学生参与数量进行了统计:教师课堂提问共33次,其中,学生主动参与30次,占问题总数的90.1%;集体回答1次,占问题总数的3.3 %;小组或同桌讨论2次,占问题总数的6.6%。

  通过数字统计,我们了解到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以主动参与为主,全体学生都能得到活动。学生并不是消极回答,而是结合自己的思考,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学生课堂参与质量”统计分析

  在本节课中,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还是非常高的,能过用上面的统计表进行统计,学生的参与度一目了然。大家可以从上表看出,全班有三分之二左右的学生独立回答过问题,即使没有单独回答问题的学生,也通过小组讨论、齐读、开火车读等形式,参与了课堂活动,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背诵、齐读、开火车等集体活动,做到了全班参与,这样的集体活动,整堂课一共有8次,说明课堂上教师能充分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并尽力照顾到全班学生。

  2.通过小组、同桌讨论的形式,小组内互助学习,让生生之间有了互动。

  3.课堂上有几个孩子还是特别活跃的,比如D3单独回答了五次问题, D4单独回答了六次问题。E2,D5回答了四次。

  4、当然,也有个别孩子受知识面和学习能力的限制,思维比较懒惰。有几个孩子除了集体活动,没有单独回答过问题,比如:A3、B1、B4、D2、E1、E4、F1、G1、G3、G4这十名孩子,说明教师在照顾全体学生方面,可以继续完善,同时,需要教师多激励孩子。

  3、“教师提问情况”统计分析

  通过课堂观察,我对周老师的课堂提问进行了记录和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本节课中,教师的课堂提问共计33次,其中以认读字音为指向的问题有4个,占问题总数的12.12%;以识记字形为指向的问题有12个,占问题总数的36%;以理解字义为指向的问题有10个,占问题总数的30%;以规范书写为指向的问题有5个,占问题总数的15.15%;其他问题有2个,占问题总数的6%。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本节课字形、字义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两个环节中提出的问题占所有问题的三分之二。字音不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因此只有4个问题。纵观这五种指向的问题数据,可以看出,本课问题设计与教学难易程度、教学重点吻合,问题分配非常合理。

  从问题的有效性分析,我们能够看出,周老师对每个问题的设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通过不断地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识字方法,进而把生字记住。在所有的问题中,教师提问有效的有31个,占问题总数的94%;低效的有2次,占问题总数的6%。可见,教师提问的有效性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在解决识字环节,通过环环相扣的提问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

  4:写字达成度观察

  周老师对写字教学非常重视,在书写指导上,教师讲解细致,对重点笔画的位置,做了明确的指导。

  写字之前,周老师先引导学生观察,先找“戏、观”两个字的共同点,学生们能够发现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都是又字旁,并且,写的时候注意左窄右宽、左低右高;然后,让学生观察“写好这两个字哪笔最关键”,清楚关键笔画所写的位置,如“戏”的斜钩在竖中线起笔,要写得长一些,舒展一些,“观”的“竖”最关键,竖在写在竖中线上,引导发现字的书写规律。

  其次,教学中注重了教师的范写,在展示写字的全过程时,又强调了关键笔画的书写技巧,边范写边讲述:每一笔画的名称、运笔方法以及笔顺,学生再加以模仿,使学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在学生第一次书写后,又找了2名学生的字做了详细地讲评。肯定了写的好的地方,给写的不到位的同学进行了修改,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评价。以评促写,巩固了学生对字的认识。

  展示评价后,教师要求学生每个字再写一遍,巩固书写。

  课后,我们随机收集了10名同学的写字本,认真了解学生对“戏”、“观”这两个字的书写情况,其中8名同学在结构、关键笔画的书写中很到位,并且整洁、美观;2名同学写的“戏”,关键笔画“斜钩”没有从竖中线起笔,对关键笔画的掌握不到位,建议周老师在巡视孩子们写字时,注意个体辅导,边评价边指导。

  5、师生活动时间观察

   通过观察、计时,这节课的设计思路非常合理,时间安排还算恰当:

  导入用时1分7秒,讲话引导共用时13分20秒钟,学生个体活动共用时21分钟08秒,小组(同桌)活动用时3分33秒,字音和朗读共占用了10分半钟左右的时间。时间重点分配在了字形字义和书写方面,字形字义总共用了20分13秒,写字指导用时10分钟。

  “字形字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这一环节,用时也最多。在这节课中,教师和学生运用到的识字方法有很多,教师以“胡”字做例子,学会了“换一换”“生活中”、“加一加”、“减一减”等方法,这对孩子来说已经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为后边生字的识记做好了铺垫。如果教师在教给学生一定的识字技巧后,放手让孩子自己总结新的识字方法,充分调动孩子的识字积极性,用小组展示的方法汇报识字方法,或许能更快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书写指导环节,用时10分,书写教学没有流于形式。在教学生字环节,通过观察、范写、练写、评析、再次练写等步骤,训练扎实有效,孩子的书写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关键笔画的走势及占格。我的建议是:为了更好的体现孩子的自主性学习,两个生字只需指导一个进行评价,另一个字让孩子自己观察后发言,综合孩子的观察发言后,找两个观察仔细的学生在黑板上书写,其后书写,或许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识字方法的指导也非常到位,若能将各个环节设计的更加紧凑,那么这堂课将会是更加精彩!

  

  

  《装满昆虫的衣袋》观课报告1

  《装满昆虫的衣袋》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通过描写他对昆虫的痴迷,表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李老师执教的这堂课课堂气氛宽松和谐,学生思维活跃。教学过程中,李老师驾驭自如,通过创设情景,或让学生角色互换体验,或在读中感悟,特别是教学过程从“文本解读”走向“能力培养”、把阅读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语文实践的过程,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一、教师的课思路清晰流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边读便想,找出3个意思相近、但表达的程度不同的词语。学生们兴趣盎然,愉快地投入到阅读中。抓住“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这个中心句,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会着迷”、“哪些事情说明着迷”、“对他一辈子有什么影响”这几个问题。

  二、教师的课能够突出重点,善于抓住关键句子,指导学生去阅读感悟。第二部分先提出法布尔的几句话来重点理解。“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住了一只会叫的虫子!”“嗬,真漂亮!”学生联系上下文来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与迷恋。一遍又一遍地朗读,学生仿佛也进入了当时的情境之中。后来又重点理解父母对法布尔的态度,老师和孩子们模拟表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 教师的课堂充满智慧和情趣。如果说准备时间仓促,教者并没有精心设计的话,那么课堂的精彩就更能显出李老师的功底之深了。他给几幅昆虫图片,配上了充满童趣的标题,可以很快拉近学生和昆虫世界的距离,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为走进法布尔的精神世界做了很好的铺垫。对学生的朗读和发言,他总是幽默的加以点评,课堂上既轻松活泼,又不失深刻。

  李老师的课不只是在讲课,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方法更重要,在讲课时李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学习并且总结出方法,这种教学在现在的教学中很实用,学生现在最需要的是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会学,这才是最主要的。

  《装满昆虫的衣袋》观课报告2

  我看了李老师的《装满昆虫的衣袋》这一课,收获很多,下面就我的一些心得体会做一简单的总结。

  李老师对整堂课胸有成竹:教材分析、学情分析、重点、教学设计,整个过程流畅。首先是教学目标明确,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的意思,学生懂得如何抓住关键词语揣摩人物特点,如何找关键词语,如何写批注的方法,如何概括文字大意,看后受益匪浅。

  一、 利用故事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故事对孩子有较大的吸引力,通过故事,一下子就就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引出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引出这篇课文。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有自由读课文,识记生字,读词语,再到读课文,一步步引导孩子自学,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把生字词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懂得了这种方法,目标就达到了。

  三、  在整体感知方面,李老师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如学抓关键词。如:痴迷、迷恋、着迷。紧接着,李老师又采取默读的方法来默读,直接点明写了哪两件事,学生就很容易找出来,降低了难度,学生又乐意接受。孩子自己学会了概括课文大意,一是失踪捉纺织娘,一是抓甲虫被父母责骂。能力一步步在提高。阅读方法很多,有自读、默读、齐读等。既训练了语言,又训练了表达能力。

  四、  课堂练习,情感升华。    李老师在请学生齐读课题后,给学生出事了一个思考题:“法布尔的高高鼓起的衣袋里,装满的不仅仅是_____, 还装满了______,还装满了____________。”在学生对课文由初步感知到精读感悟之后,设计这样一个练习题对于深化中心,升华情感真可谓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 总之,李老师的课真正实现了由“教课文”向“教语文”的完美转变,为我们语文教育者指明了一个方向。

   《装满昆虫的衣袋》观课报告3

  《装满昆虫的衣袋》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通过描写他对昆虫的痴迷,表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本节课李老师驾驭自如,灵活机智,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课堂气氛宽松和谐,学生思维活跃,教学效果好。我从教学流程的设计方面对这节课进行了观察,感觉李老师这节课真如行云流水,驾驭自如。

  教学目标的制订紧密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进行了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操作性强。从李老师的教学视频来看,李老师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会了学生“批注式”阅读,关注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李老师以《昆虫记》中的一个故事片段导入本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起学生探索的欲望。紧接着李老师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由问题入手,直奔中心,这一点设计非常巧妙。

  课堂提问是引发师生交流的主要途径,是教师引领学生深入学习的策略之一。李老师提出的问题有属于思考性的问题,有属于启发、想象性的问题,有属于机智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判断性的问题没有。与学生学习无关的课堂提问没有。在精读课文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借助课文的具体语句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热爱与痴迷,让学生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李老师抓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的特点,将揣摩的感受作好批注。然后回顾方法,接着放手让学生去自学第4-10自然段,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李老师的课堂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李老师给学生出示了一个思考题:“法布尔的高高鼓起的衣袋里,装满的不仅仅是_____, 还装满了______,还装满了____________。”在学生对课文由初步感知到精读感悟之后,设计这样一个练习题对于深化中心,升华情感真可谓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课堂中,李老师十分重视语文基本功的训练。认读和理解词语、朗读课文、写字,花的时间比较多,指导得法,再通过每个学生的练习,把基本训练落到实处。

  在课堂中,如果让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有自我矫正、修改、补充的时机,比如听了同学的批注修改自己的批注,这节课教学的实效会更好。

  《装满昆虫的衣袋》观课报告4

  看完李老师的课,我感觉受益匪浅。我选择的观察角度是教学流程的设计。《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记叙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着迷的故事,而这个课题就突出地显示了法布尔的与众不同。课前学生预习课文时我让学生在本子上对这篇课文提三个问题,其中问得最多的是:“为什么要在衣袋里装满昆虫?” “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为题目?”

  的确,看到这个课题便能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但更重要的是突出地表现了法布尔对待昆虫的极其喜爱的态度。说到虫子,一开始很多学生表示出了“不喜欢”,甚至说“恶心”(特别是毛毛虫之类的),我这样说:“可是法布尔却跟你们不一样,他非常喜欢小虫子,课文哪一句话直接告诉我们?”

  学生很快找出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这一句。我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两个比“着迷”还要“着迷”的词语:“迷恋”、“痴迷”。应该说,“迷”是全文的线索,是通篇的灵魂。因此,教学本文我紧紧扣住“迷”字展开。

  课文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讲法布尔终于找到了“歌唱家”纺织娘;二是法布尔在放鸭子时捉到了小甲虫,后来受到父母的责骂,却依然迷恋于昆虫。引导学生体会时我抓了两个方面:一是描写纺织娘和小甲虫的语句,从而来体会在法布尔眼里这些虫子是多么漂亮,很多学生也不由得喜欢上了这两种昆虫;二是描写法布尔如何对待捉到的小虫子的语句,体会法布尔对小虫子的珍爱。尤其是课文的用词非常精确,通过抓关键词、换词比较等方式感悟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甚至是痴迷。

  课文中还写到了法布尔受到了父母的责骂,我让学生联系课文谈谈自己对法布尔的父母的看法。大约一半的学生表示理解法布尔父母的做法,主要是从安全方面考虑(这部分孩子平时属于“听话型”的);而另一半的学生表示不支持法布尔父母的做法,理由是没有顾及到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尊重孩子的意愿,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从“眼泪刷刷地往下流”可以看出(这部分孩子是属于“有主见型”的)。到底是高年级的学生了,说话有理有据的,我在课堂上也没有说法布尔父母的做法是对是错,应该说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对于法布尔来说,“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他对昆虫的迷恋”,已经达到痴迷的地步了。

  我想,学生在课文中充分感受到了法布尔对待昆虫的痴迷之后,课前提出的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了

  《装满昆虫的衣袋》观课报告5

李老师这篇课文的教学,无论从目标的设计还是教学流程的安排上,都可以说是非常优秀的。

  首先,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阅读是学生带有个性的学习活动,每个学生由于其个人经历与知识阅历的不同,面对相同的文字,产生的内心体验不尽相同。在尊重学生独特感受的基础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文本对话,使他们在总体把握文本的内容,定下与文本对话的情感基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不断引导,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第二,教会学生思考

  在一次次多种形式的读中,引导学生去领悟文字中间蕴藏的情感,思考文字背后的意义。从而获得更多的内心体验,更完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自己的思考所得。

  第三,感悟与“训练”并重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力求把“感悟”与“训练”巧妙地融为一体,通过说话、引导、朗读、想象、写作等训练,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使语言形式的掌握与内容的感悟、情感的体验相互交,有机结合,放飞学生的灵性!

  第四,注重知识拓展,追求超越升华。将充分利用教参提供的人物资料,把法布尔多层面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学习本文后,不仅对课文有全面感知,还有对法布尔的深深钦佩。符合《课标》对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生多渠道地进行探究性阅读的要求。

  书本上的语言文字是固定的,但我们要让学生透过这些表面固定的文字去感悟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李老师就做到了这一点,在课堂上,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读好文中的文字,尤其要读好最能传递作者情感的语句,也就是要把训练学生朗读的着力点放在这些具体的语句上,不惜花时间,花功夫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训练。学生读好了,他们的理解就会更准确、更深入,他们的情感也就会随之发生变化,甚至完全被作者的情感所陶冶,所感染。

  总而言之,李老师的这节课,有点颇多,值得我认真学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