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作文范文

父爱

我永远无法忘记那天。那天,父爱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情感决堤,让我泪水奔流。

那时,我读五年级。同学们下楼,喜欢在离平台还有四五级时飞身一跃,“嗖”地跳下,重重落地,我也尝试着体验了几次,真爽。可是有一次不小心扭伤了脚。当我回到家时,母亲细致关怀,轻柔地帮我揉着。而当我将目光转向父亲,希望得到同样的关怀时,却遭来一阵训斥:扭伤脚了吧,罪有应得,活该。那目光好冷,我的心好凉好凉。 第二天放学时,细雨迷蒙,我看见了一个模糊而熟悉的身影。

“今天我来接你,来晚了。”

“天还没黑呢!”我挖苦道。

“来,我背你。”

“不要你背,留点面子,我这么大了,还要你背?”说完,跳着一只脚,走出了教室。 可是这古怪的走法,让我没坚持多久就气喘吁吁了,走到楼梯口,再也坚持不了了。父亲拎着书包:“下楼我来背你,小心点。”我心理暗想:让我等那么久,后勤工作怎么做的?原本想推开他,看见迎面走来的班主任,我也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我伏在父亲的背上,双手搂着他的脖子。父亲说声“搂紧些”,就背着我走下楼去。 他一步一顿,左摇右摆,一边叮嘱我不要乱动,一边托紧我,手腕里还挂着书包,很是艰难地走下楼梯,他没有抱怨,默默地坚持着。看见这情景,我有些心疼起他来:“爸,我把书包背在身上,你方便些,好吗?”“不用,我能行。”

我突然想起,父亲的胃病最近又犯了,晚上总要很早休息。而此时他能坚持住吗?这时,父亲的白发是如此刺眼,那深深的鱼尾纹也一下子刺痛了我的心,仿佛在嘲笑我的不孝和无知,一种深深的愧疚充塞在我心中。我把脸埋进他的头发里,那熟悉的味道,在我心中激起阵阵涟漪:爸爸冒雨前来背我,可是我却不领情,责怪,挖苦,拒绝,父亲的心里好受吗?我的眼眶里满是泪水。

我发现父亲身上湿了一大片,不知是雨水还是汗水。心中一阵隐隐作痛,不知是内疚的痛,还是悔恨的痛。四层楼,是如此漫长。我的眼前又浮现出小时侯父亲关怀照顾我的一幕幕情景……感激、后悔、愧疚,从心底喷涌而出。我再也忍不住了,热泪夺眶而出。

对不起,爸爸。”

“儿子,怎么哭了?”爸爸温柔地说,“不怨恨我了?”

那一刻,我感觉到父亲的肩膀是如此的有力亲切,如此的宽厚温暖。

父亲的身材并不高大,然而他能给我最安全的保护;父亲的身体并不结实,然而他能为我提供最好的帮助;父亲的爱并不是那样轰轰烈烈, 然而他能使我倍感温暖。 父爱如水,源源不断,触动我的心灵,滋润我的心田。

他们

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亦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1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

然而,在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

记得那年春晚他们稚气的宣言:“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是我们的2008!”他们逐渐成熟,告别昨天的羞怯,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简评】上海卷这篇满分作文,最大的优点是怀着深厚的感情去关注农民工子女,去表现他们,为他们忧,为他们喜,为他们感动,为他们骄傲。文章点睛之笔就是最后一句:“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考生没有一味抱怨,写出了变化和希望。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时尚的包装,但是立意高,角度新,字里行间透露出很强的社会责任感。

作为一名现代高中生,就要以一腔热情去关注生活,用爱去表现真善美,用恨去表现假恶丑,歌颂公平与正义,批判偏见与邪恶,这是良知,这是使命。

二是发掘和捕捉生活中的动情点。

生活中的动情点,于人来说,可以是神情,可以是语言,可以是行动,还可以是思想;于事来说,可以是意义,可以是作用,可以是影响。我们既要善于捕捉普通人和平凡事中的动情点,更要善于发掘普通人和平凡事所蕴含的价值。

用爱搭桥

雨稀稀拉拉下个不停,耳边还响着电话里妈妈说个不停的“谢谢”,实在不知道要谢什么,一件生日礼物而已。然而,仔细想想,十八年来,母亲过生日我还真没表达过什么,这第一次也难怪让她震撼了。

亲情最淡也最浓,它永远也不会像爱情那样轰轰烈烈,似乎淡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中,但它又永远是人内心深处最深沉、最难以割舍的情感。平时,我们很少在意这份其实浓浓环绕自身的感情,然而当我体味生命的珍贵时,深感爱是一定要表达的,因为很难说什么时候,也许那只能成为一辈子的遗憾,再也没有机会。于是,距妈妈生日两周的时候,我决定表达我的爱。

在精心挑选的纸张上写下祝福,才发现不善言辞的我竟然可以说得那么多,那么好。写的时候,思维早已脱缰。忆起小时漆黑的雨夜,妈妈骑一个多小时自行车送我学小提琴,摔跤简直是家常便饭,可似乎有强大的力量支持着她,一坚持就是五年;忆起初中时为离学校近,住在租下的狭窄的空间里,三人同苦同乐;又忆起高中以来住校,我和妈妈几乎没有谈过什么思想上的问题,只在送来拿去的衣食间默默递送着关怀??渐渐,我已不太在意自己写下了什么,只是写着一种淡淡的感情。爱,不说出口,也许永远不过是揣摩,偶尔还会变成误会。代沟的存在是必然的,但跨越沟壑更是可能的,我选择用爱搭桥。

拿出淡蓝色的纸折出一件衬衫,里面小心地藏好一颗火红的心,那大概是我挚诚的心吧。也只在妈妈面前,我会不怕显露自己的幼稚、脆弱,揭去在众人面前坚强的面具。有人说, 2

其实你能伤的都是爱你的人,因为别人根本不会在意你。每念及此,我总不禁忐忑,头脑中闪过一个个镜头,搜寻我伤害过妈妈的画面。寻得一次,便愧疚难当,然而往往不止一次。只能在心上刻下“爱你”二字,用心去爱,用爱的真诚抚平伤痕,可那些或许早已被妈妈淡忘。

折好一份大大的信封,让爸爸帮我拿回了家。简简单单,送去我的爱与祝福。

沟通也许针对的未必是堵塞,有时是一份明示,让人清楚你的想法。沟通也并不困难,当你用蓄积的勇气引领心中的爱时,它们便会一往无前,冲破一切不必要的障碍。 不知什么时候,窗外雨霁,一道彩虹斜倚天边,回应我脸上幸福的微笑。

幸福的感动

有一种感觉叫做幸福,有一种幸福叫做感动。而我,正是会享受这种幸福的一个幸运女孩。 那年冬天,雪下得纷纷扬扬。除夕前那晚,我趴在窗边看雪。灯光中满是飞舞的雪片,仿佛抑制不住满心的喜悦。接连不断的鞭炮声,洋溢着春节来临时温暖的气氛。一切仿佛都映在橘红色灯光的背景里,包括父母发丝里所夹的依稀可见的几丝银发,在这幅冬夜画中闪闪发亮。

我不会忘记,父母是如何把我养育成人的。他们用淳朴与善良浇灌着我,让聪明和热情渗透了我,使我这朵小小的花儿快乐茁壮地成长。记不清有多少次,我摔倒过,父母用鼓励的眼神与亲切的笑容,让我振作,重新站起来;忘不了有多少夜,我在灯下温习功课,父母也在灯下呆呆地坐着,默默地陪伴我大半夜------记不得有多少件充满父母亲爱意的小事,忘不掉有多少父母亲太阳般的关怀------

蓦然,感觉灯光中盛满了爱,在雪花的飞舞中,我的脸上不知不觉湿润了。望着这安详的夜景,我忽然有一种感动,觉得自己应为它做点什么,第二天我要给爸爸妈妈一个惊喜。 第二天天刚亮,我就悄悄起床了。一整夜鹅毛般的大雪,把大地装成了一片亮丽,连窗口射进的太阳光也是那样的耀眼。我急忙公文有约提供推开房门,一推开门,我呆住了。一个雪娃娃立在我家门前,俏皮的神情,头上扣着一顶大红帽,挥舞着“大手”,咧着嘴儿在甜甜地笑。扑哧一声,我也忍不住笑了。“新年快乐!”从雪娃娃后面走出两个人,原来是爸爸妈妈,他们温柔地望着我。我的鼻子突然间酸酸的,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我本想给父母亲一个—— 没想到他们却----面对父母亲的笑容,我无言以对。就在那片雪地上,我拉着爸爸妈妈,深情地望了很久、很久---- 记得有位诗人这样说:“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是呀,让我怎样感谢你们,爸爸妈妈。你们赋予了我生命,你们赋予了我力量,你们赋予了我幸福,而我却无以回报。有一种感觉叫做幸福,有一种幸福叫做感动。谢谢你们,爸爸妈妈,谢谢你们给了我幸福,谢谢你们让我学会了感动。我明白你们的含辛茹苦,我懂得你们的满心希望,我将尽我的力量给大家幸福,让大家学会感动!

微笑改变了我

真奇怪,不知从什么时间开始,我只喜欢独来独往:很少会帮助别人,也不希求别人的帮助。纵然得到别人的相助,也会像还债似的报答于人。大有我不负天下人,也莫让天下人负我之势。然而,这多年支配着我的思想,却在那一次微笑的光芒中,瞬间变得如同一粒尘埃,飘散得无影无踪……

那是一场连续两天的大雨过后,那条我每天上学必过的河上的水泥桥已被河水冲刷得找不到踪影。只有那座高高的旧木桥还架在河的两岸。那是一座只用两根并排的又圆又滑的木头架起的桥;平时我空着两手走过也要胆颤心惊的桥。

面对着那桥我犹豫着,还差10分钟就要上课了。我猛子扛起我的自行车,做了一个连我自己也不敢相信的决定:扛着车从木桥上走过去。开头的十几米,是在雄纠纠气昂昂的气氛(势)中行进着,没感到什么。渐渐地,脚下的木头在拼命地抖着,木头下面湍急的河水使我头晕,腿越来越软,好像很难再支撑我的身体的重量。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到木桥中央的。只剩下一半的路程了,我却再也挪不开脚步。曾想着一点点挪回去,可我连转身都 3

困难,耳边哗哗的流水声使我近乎绝望了,几次想把自行车扔进河里。

正在我前进不能。后退不得的时候。突然,肩上的车子一下子轻了起来,继而渐渐离开了我的肩。是一只大手从我的手中取下自行车。那一刻,我真无法说出心里的感激。我慢慢扭过头:是一张陌生的脸,脸上充满了微笑。时间没有容我仔细看,但只那一瞬间,却使我感到那微笑是那么真诚、可爱!

车子和我终于安全到达了对岸,满心的感激使我仔细地看了看那微笑的脸:不算黑的皮肤,眯细的双眼掩不住真诚的目光。细碎的皱纹爬满眼角,干裂的嘴唇微微张开。啊,是一位40多岁朴实无华农民。

这是何等普通的一笑呵!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却让我始终不能忘却,它使我第一次体会到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东西,尽管那只是淡淡的一笑。许多年以来,那微笑一直深深埋于我的心中,我曾学着以同样的微笑扶起跌倒的儿童,帮着推一反艰难行走的货车,或是(借)一把雨伞给同学。而每一次当你不求回报帮助别人并与之真诚的一笑时,你才会真正体会到那埋于心底的微笑的真正含义与价值。那是一种称不上崇高但却让你足以自豪的滋味。微笑,寄予着美好的情感,我实在找不出恰当的词语形容它,或许,这句诗会表达它的含义吧: 别人把微笑给予了我,我又把微笑给予了更多的人。\\

“与人玫瑰,留有余香!”

你,深深的触动了我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它说“老人永远是寂寞的,……活得越久,意味着越要忍受寂寞的煎熬”。那时,我不太懂,老人寂寞吗?为什么从不表现在脸上?

一个酷热的夏天,让我明白老人的寂寞往往是被我们忽视的。你不喜欢城市加速度的生活和喧杂的气氛,效仿陶渊明归隐田园。您的伴侣走的早,爸妈本想阻止您,想让您到城里来住,但又因为工作忙,就让您住在乡下了,你成了孤单一人。 那个夏天,爸妈出差,我就住在老家一段时间。中午,我陪着您看电视。电话铃“呤……”的响了,我一接,又是爸妈,在这住了几天,就已经想我想得睡不着,一天两个电话还不够。按常例,听完电话便挂了。坐在一旁的一直沉默的您问:“是你爸,还是你妈?”我笑了笑,说:“是妈!”你叹了口气:“水总是往下流!”对于这句话,我二丈的和尚摸不着头,“您说的是什么意思?”您的眼神让我永远忘不了,我记得您说:“我一个人住在这,电话十天才响一次,而有了你,电话三天就可以响十次!”

这句话,深深的触痛了我的心灵。的确,对于您来说,同代的人一个接一个的去了,朋友越来越少,对于家庭成员来说,也是如此,子女都独立,有了自己的家,去了别的城市,有谁还会关心老人呢?赶快为老人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桌的山珍海味;,也许是一枚亲手采摘的野果;也许是一束美不胜收的花;也许是一张问候的小卡片;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在“孝”的天平上,它们是等值的。最便宜也最现实的,应该是一句问候和一个拥抱吧。

想到这些,我心里一震,我的爸爸的爸爸,您,在一个夏日里,独守着寂寞。抬头看看您,您的绽放脸上出笑颜,殊不知,您深深的触动了我。到了走的那一天,你挥挥手,抬起袖,别过头,不让我看见你的泪,爷爷,爷爷,最亲切的称呼,心中却隔着千万里远。 我缓缓拿起电话:“喂,爷爷吗?我到家了,最近会和爸爸妈妈回去看你的……”电话那头,爷爷满足的笑声,又一次深深的深深的触动了我。

4

 

第二篇: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及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对于学生来说,写作文最大的障碍莫过于没有内容可写。传统的作文教学多侧重于审题、立意、构思等技巧性的指导,对于写作素材,往往只是蜻蜓点水,泛泛而谈。所以学生的写作要么是模仿、抄袭之作,改头换面,张冠李戴;要么冥思苦想、胡编乱造、杜撰故事、空泛笼统。这种“无中生有”的训练思路一开始就让学生的写作脱离生活。也许有人会说,创作离不开虚构,但是虚构也离不开对生活本质性真实的把握,对于中学生的写作训练,应该有联想、想象等“写虚”的训练内容及安排,但必须立足于写实训练的基础之上。有人形容学生编造作文的情形为“挤牙膏”,可以想见这种状态下产生的文章自然无情可言、无理可道,更不必说运用创新思维,充分抒发个性,拓展作文新境。即使偶有文采华美、辞句绮丽的文章,如果缺乏了真诚的内核,也不可能有感人的力量。

另一方面,凡属于技能的训练,掌握一定的知识是必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是训练。传统作文教学的模式主要体现为“命题─指导─写作─评改─评讲”五个环节,教师讲得多,改得累,学生却一片茫然!限制太多,老师“紧箍咒”老念,学生写作的热情和兴趣必然消减!现代心理学认为,成功等于自由,自由就是对幸福的体验。因此,作文教学必须反思传统作法,否定教师教,实则为“套”(圈套的套)──把学生牢牢控制在圈定范围内的作法,而应开阔心胸,还学生以自由,引导学生自我发展,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准确地说,以学生为师,向学生学习,从他们的写作训练中,学到教学方法,探究育人艺术,完善自我。

表达交流

心音共鸣 写触动人心灵的人和事

教材解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表达与交流”方面学生应达到的目标有如下的表述:“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进一步提高记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观察、感受、思考是写好作文的必要的积累与条件,而用最恰当的语言与形式传达自己的所得则属于“技巧”方面的范畴。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的语文教材是必修1,本册书除第一单元是诗歌外,其他单元都是记叙性的文章。所以本学期的写作训练主要是记叙文写作。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学习了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在《荆轲刺秦王》一文中学习了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及场面描写的具体方法;在《鸿门宴》一文中学习了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对比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在第三单元《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等文章中学习了人、真事,抒真情等记叙文写作要领。但是学生在写记叙文时还是抓耳挠腮,写不出东西来,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是没有用心去观察和感受生活,没有抓住心灵的出发点。

不少同学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命题作文时,如果题目能触动自己的感情,或者引起自的兴趣,就可能写出一篇好作文,即使平时作文写不通的学生,也会写出比较通顺的作文;反之,如果学生对题目不感兴趣,像挤牙膏一样硬写,即使

平时作文不错的学生,也会写得磕磕绊绊。这就说明写作文,不能光会写法,更要选择内容。本单元设置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性,作文时要尽量发掘感动点,从自己的生活储备中提取曾经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学情分析

学生总觉得生活平平淡淡,没有什么可写,总觉得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才能够打动人。所以写起作文来,搜肠刮肚,没米下锅。写出来的不是俗话套话就是纯属虚构。实际上,生活处处都有美,每一天都有感人的人和事,关键是我们能否发现身边的这些触动人心灵的生活画面。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怎样才能抓到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2. 如何提炼素材?

3. 怎样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学习准确表达自己的心灵感悟。

情感与态度

1.要勤观察、勤纪录、勤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有情人。

2.要热爱生活,有动于衷、常动于衷。

3.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激之情和敏锐的感受力

过程与方法

本内容分两课时,第一课时,结合印发的典型例文讲写作知识——怎样

才能抓到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及如何提炼素材。第二课时分析鉴赏典型例文来明确讲如何写。

教学重点

怎样才能抓到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如何提炼素材?

学习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

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怎样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教学设想

指导作文,不能光指导写法,更要指导内容。本单元是全套书的第一单元,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作文时要尽量发掘感动点,从自己的生活储备中提取曾经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选修教材《文章写作与修改》第三章第一节“捕捉动情点”可作为重要参考。

附加:一、何为“动情点”?

“动情点”即情感的触发点,通过它能够引起我们的种种情思。古人见柳思别离、望月念故人、赏秋悲人生、遇水生愁绪,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在那一刻,柳、月、秋、水就是诗人的“动情点”,就是和心境吻合的情感触发点。

很多观众对有的节目主持人产生了审美疲劳,不是他们主持得不好,而是他们习惯于只把握一种“动情点”──落泪。单一的动情形式演变成固定的煽情方法,看多了自然就会失去兴趣。实际上,人在不同事物面前会产生不尽相同的“动情点”,即使是在同一事物面前,不同的人有时候也会有所不同。有时候一个人在类似情况面前也会因为年龄的变化、经历的增多、立场角度的改变而触发不同的“动情点”。

人有喜怒哀乐愁很多种感情,当你看见沿街乞讨的人会心生怜悯,当你遇到儿时伙伴时会喜出望外,当你听说坏人坏事时会义愤填膺,当你面对挫折时会沮丧彷徨。更深一步,只是一个“哭”,失去亲人时是伤心欲绝的哭,久别重逢时是喜极而泣的哭,身陷困境遇人帮忙时是感动的哭,有时候甚至是含泪的微笑,那到底是笑呢还是哭?为什么笑,又为什么哭?哭哭笑笑里面蕴涵的是什么?学生能不能体会到其中的千差万别直接影响到他对“动情点”的捕捉。

同样是看一部电影,观众会出现多次的高潮反应,一方面是因为电影本身创设了多个“动情点”,另一方面,每个人的“动情点”又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欣赏电影《孔雀》,有的人受到女主角对理想执著追求的感染,有的人感动于哥哥虽然傻乎乎却很是善良的性格,而有的人却一面唏嘘弟弟的堕落,一面感慨生活可以无情地改变一个人,还有的人无法完全理解妈妈对于智力低下的哥哥的极度关爱,以至于导致弟弟妹妹对哥哥的仇恨。那么,这里面就有激励、感动、愤慨、无奈和茫然很多种感情。我们都很熟悉每年的3·15晚会,面对揭露出来的质量问题,受害群众觉得无比气愤,没遇到此事的群众也担心不已,而制假、售假者却害怕自己被暴露。他们的“动情点”一样吗?

知道了“动情点”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就应该学会适时地抓住“动情点”。

二、如何抓住“动情点”?

是否自觉地、有意识地捕捉自己的“动情点”很重要。当自己内心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波澜时一定要抓住它,以它作为写作的绝好契机,否则就会是雨打地皮湿,干了连一点儿痕迹都没有留下。怎样抓住“动情点”呢?那就是在恰当的时候多问自己一个为什么。当你愤慨时,问自己“我为什么愤慨”?寻找到愤慨的原因其实就寻找到了更多的写作素材 。比如说看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被感动。尤其是看到身材臃肿、动作蹒跚的父亲翻过铁道去买桔子的片段,眼眶都会觉得湿润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无非是阅读者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想起了围绕在自己身边的父爱,也许自己身上发生的故事会一件一件蹦出来。这个时候,抓住“动情点”,选取众多材料中的精彩事件就能够形成一篇真实感人的好作文。抓住了“动情点”,就等于抓住了写作的“领子”,就再不会出现面对作文题目无话可说、不知从何说起,或是东拉西扯、乱说一通的情况。

想抓住“动情点”就必须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正所谓经历得越多,感受得越多。就好像议论文的写作需要有论据的积累一样,情感体验越丰富,就越能够感受到人生的酸甜苦辣,也就越能够受到外界的激发,产生共鸣的冲动和倾诉的欲望。作为老师,帮助学生强化某些人生体验的感受对于学生的情感积累是很有帮助的。比如,经常朗读或印发一些优秀的、饱含感情的文章,引导学生对某种情感反复揣摩;运用多媒体展示经典的图片或照片,以文字之外的方式刺激学生平时没有注意到的或是感受不深的某类情感;寻找旋律优美、歌词蕴涵丰富的情感意味的歌曲给学生听,几个角度一起下手,激发学生心灵的共振。有条件的学校,甚至可以播放感人的电影片段、flash等,事实证明,这些方法带来的情感体验、情感强化效果很好,有时甚至具有震撼性。作为在校生,接触到的人是有限的,经历过的事也是有限的,这些无疑都是他们丰富自己人生经验的障碍,这时候就很需要老师的帮助和指点,老师可以通过情感移植,不断培养学生心灵的情感小苗,让它茁壮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情素材库,并在写作时让情感自然流淌出来。

想抓住“动情点”就必须学会思考生活、思考人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人

生经历,有的人过完了就忘了,而有的人却在经历之后有所思索。感情是感性的东西,但感情也需要理性的思考作为指导,否则就是盲目的感情。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个学生看见自己的同学对待家长态度很粗暴,觉得很惊讶,很气愤,认为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如果就到此为止,那他的情感体验是浅层次的,只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上。但是他一下子联想起,自己也曾经以这样的口气和妈妈说话,于是眼前那个尴尬而伤心的妈妈就幻化成了自己的妈妈,认识马上上升到了自责悔恨的层面,上升到了如何去爱自己的父母的层面,这就是对生活现象有了思考。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怎样才能抓到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2.如何提炼素材?

一、导入设计:

导语:

月升月落,秋去冬来,岁月无痕,当我们蓦然回首,翻阅着自己的心灵,总有一段段记忆在生命中留下深深的痕迹,无法忘却,时时触动我们心灵的琴弦,激起心灵的阵阵涟漪。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顾一下,在你的生活当中,有哪些人和事在你的心灵深处划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时时触动着你心灵的琴弦?

请同学们先阅读感受一篇高考满分作文:

踮起脚尖

湖南考生

夜很深了,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父母还未回来,我有些怕了,也有些生气。一家三口挤在这二室一厅的房子里,家具很少,却还是有一部老掉牙的黑白电视机,虽然穷,却仍是不愿低头。

在这个陌生的大城市,我没有钱去上优秀的高中。但我有自己的理想与目标,我虽然衣着破旧,却有自己的尊严。今年是高三二期了,高考是我实现人生梦想的转折点。

唯一让我心中有一丝不满的便是父母,他们每天总是那么早地起床离去,又是那么晚的回来。我多么想有一次我们一家三口在周末去公园游,去河边吹风,可是连这一点小小的要求,上天也没有给过我一次答应。

不行,今天一定要等到他们回来。我知道他们是为了挣钱,是为了我,可是我不愿他们如此劳累。我愿意过得更艰苦些,毕竟我还有很长的明天。

门外的楼梯隐约传来了一丝丝响动,那么轻、那么微弱、缓慢,那声音慢慢地靠近,到了门口,颓然停下。

过了好一会儿,才慢慢的听到一丝轻微的金属碰撞声,一个物体慢慢地插入锁孔,又是一声轻轻的转动声。门,悄然打开了,“轻点,孩子睡着了”,这是母亲的声音。

我能感受到她正踮着脚尖向我走来。

没有声音,我却能感受得到,那个轻轻的脚步,正一步步地温暖我的心。“又

踹了被子!”

母亲轻轻地拉过被子,慢慢地移到我的身上,又抽身慢慢地离去??

自始至终,家中的灯没有亮一下,也没有发出什么很大的声音,只有父母那踮起的脚尖,一步步踩在我的心头。

拉过被子蒙住头,我强忍着声音不被流露,泪水却一行一行的滑落。、 这一晚,我不知道自己哭了。多久,我只知道湿了一大片。

男儿有泪不轻弹,今夜我却泪千行!多少年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每晚父母都是这样踮着脚尖,在一片漆黑的房间里慢慢地移动,我还有什么要感到生气呢?

朱自清有父亲的背影,史铁生有母亲推着轮椅的身躯,傅聪有傅雷先生殷切的家书,而我,我有什么?我有父母踮起的脚尖!

父母是平凡的,父母对子女的爱却是伟大的,是无与伦比的,是一个人一生最大的财富。

踮起脚尖,父母的爱,今生永不忘,也不敢忘!

请学生读下面的文章:

我的母亲(片段)

邹韬奋

我六岁的时候,由父亲自己为我“发蒙”,读的是《三字经》,第一天上的课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个人坐在一个客厅的炕床上“朗诵”了半天,苦不堪言!母亲觉得非请一位“西席”老夫子,总教不好,所以家里虽一贫如洗,情愿节衣缩食,用省下的钱请一位老夫子。说来可笑,第一个请来的这位老夫子,每月束惰只须四块大洋(当然供膳宿),虽则这四块大洋,在母亲已是一件很费筹措的事情。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教师的每月束惰已加到十二元,算增加了三倍。到年底的时候,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的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根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得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我心里知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和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地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由现在看来,这样的教育方法真是野蛮之至!但是我不敢怪我的母亲,因为那个时候就只有这样野蛮的教育法;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在我额上吻了几吻。

问题:读完上面的文章以后,不知同学们读了上面的文章是否被感动?感动你的是什么?什么叫“心音共鸣”?

明确:上面的文章很感人,打动人的是那深深的母爱。深深的母爱打动了作者,也打动了读者,这就叫“心音共鸣”。

小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写触动人心灵的人和事,使读者和作者“心音共鸣”是记叙文所要达到的写作效果。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本模块“表达交流”部分的“心音共鸣——写触动人心灵的人和事”。

二、合作探究:

1.怎样才能抓到触动人心灵的人和事呢?

方法:让学生阅读《父亲》,结合自己的写作体会,集体讨论,合作探究,互相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父 亲

父亲是三天前的一个下午到家的。当时无人在家,他搁下背篓蹲在门口抽叶子烟。楼上的张婆以为是盲流,呵斥他走开。我向父亲求证此事时,他像犯了错的孩子,局促地搓着双手, 目光游移,嗫嚅地说:“下次,我一定要穿周正点。” 家里不宽敞,我们把父亲和儿子安排在一间屋里。父亲进屋不久,我就听见巴掌落在脸上的“啪”声。开门一看,儿子正大吵大闹:“你脏,你脏,不准你亲我,滚出去!”我对儿子动了武,妻子对我怒目而视。父亲垂着手,呆呆地站在一旁,这一夜很晚还听见父亲辗转反侧的声音。

次日早晨,妻用不友善的腔调对父亲交代: “茶几上有好烟,有烟缸,别抽叶子烟,别乱抖烟灰。别动音响,别动气灶,别动冰箱,别动电视??”父亲谦恭地说:“叫我动,我也动不来的。”中午我俩回来,看见满地的水,父亲正蹲在地上,拿着抹布,手忙脚乱地擦地板。妻子一甩手进了卧室, “砰”地一声关了门。父亲便立即又像做错了事一般,不知所措起来下午下了一场小雨,下班回来不见父亲。父亲回来时,湿漉漉的头发搭在皱纹堆砌的额头,松树皮一样的手提着一个塑料袋。他鞋也没有脱就进了屋,妻子“哼”了一声,又进了卧室。 父亲说:“我去买东西了,不会买,也不知你们缺啥,就琢磨着买了这些。蜂蜜治胃病,你记着,一早一晚都要喝一勺。她是用脑的人,核桃粉补脑。孙儿胃口不好,瘦,就给他买了健脾糕,吃了开胃。”

父亲最后从贴身衣兜里拿出一个塑料袋,说:“这5000块钱是我卖鸡卖猪攒的,都攒3年了。我用处不大,你拖家带口的用得着,拿着。我明天就回去了,你有空就回来,看看你妈的坟,你爷的坟。没空回来,爸也不怪你,你们忙,单位纪律严呢!”说完父亲笑了一笑,摸出叶子烟,正要点,可能想起了妻的交代,又揣了回去。

父亲执意要走。怎么留也留不住,我决定叫一辆出租车送他回去。

一生都没坐过小车的父亲不知怎么打开车门,:他的’手在车门上东摸西摸,一脸尴尬。我上前一步,弯下腰来,打开车门,待父亲坐进车,再为他关上车门。父亲伸出头来,一脸的幸福,他说: “儿啊,爸算是村里最有福气的人了。”说完,抬手抹着眼圈憨憨地笑着看我,我霎时百感交集。

活在世上,活在城里,活在官场,我在许多人面前弯过腰,为许多人开过车门,但从没有为父亲弯过腰,开过车门。父亲是农民,我是干部,父亲是庄稼人,我是城里人,父亲这辈子已无法超越我们的高度。但我们能有今天,全仰仗父亲

的奠基。父亲为我们弯了一辈子腰,吃了一辈子苦,操了一辈子心,人到老年依然念念不忘为子孙分担忧愁。但我们呢?给了他那么多不敬,仅仅为他开一次车门,就叫他心满意足,泪流满面。那一弯腰,对父亲来说,是一种孝道和良知,对我来说,是向他及天下所有像他一样的父亲乞谅和深情致敬啊!

明确:

(1)培养感受生活的意识。

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作者之所以能写出感人的《父亲》,那是因为作者他有一颗敏感的心。作者在为父亲关车门的一刹那,就捕捉到了写作的灵感。本文之所以能感人,就是因为作者在为父亲关车门的一刹那父亲的言行打动了作者。这就说明作者的心灵非常细腻。不经常写作,或不经常细致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人的心灵往往是粗糙的,但我们写文章时就需要主动地去体味生活,努力使自己的心灵丰富、细腻起来,真切的感受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比如,一个善于观察、体味生活的人,当他因考试失败而一蹶不振却看到一个同样的失败者向他微笑时,他就会感悟到“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以后不能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只有乐观的看待失败,失败才会转变为成功”这样的道理;当他看到一个雨天,就会联想到“生活并不总是阳光灿烂”;同样,一阵和风,一次偶然的事件,都会使他对生活产生丰富的联想,进而激发他的创作欲望,从而表达对生活丰富而真切的感受。

(2)调动生活情趣,热爱生活。

创作者总是怀着满腔的热情去生活,用爱来表现真、善、美,用憎来表现假、恶、丑。只有热爱生活,才能有意识地去观察、体味生活,并用自己笔去表现生活,启发读者。比如作者在《父亲》一文中表现出自己对父亲深深的愧疚之情,从而唤醒读者孝敬父母的良知,这就是他热爱生活的表现。

(3)要抓住自己的独特感受。

因为在座的大家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历史,共同的环境,共同的经历,所以很多情况下,我们有着共同的感受。而写文章大家就要善于避开人们共同的感受,抓住与众不同的感受写,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好文章来。比如说,形容黑,多数人会说像墨一样,也有人说像夜一样,这样都可以,但难免人云亦云,可是有人说:像盲人一样黑。这是一种非常独特,非常细腻的感觉,一下子就能打动读者。比如《父亲》一文的最后一段就是作者的独特感受。

老师总结:

通过上面两项内容的学习探讨,我们已经明白了记叙文的写作要求,即心音共鸣——写触动人心灵的人和事以及怎样才能抓住触动人心灵的人和事。但抓住了触动人心灵的人和事,这只是事情的表象,要让你观察到的表象打动读者,并获得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作用,还要对你所观察的表象进行深入思考,提炼出对读者具有启迪和教育作用的深刻思想,也就是你的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下面我们讲如何从所观察到的事件表象中提炼深刻的思想主题。

2、怎样才能做到提炼素材,深入思考生活呢?

方法:老师明确提炼素材的方法,并提供素材让学生运用方法进行提炼素材的练习,最后就每位同学提炼的结果进行全班交流,以达到相互启发的目的。

师: 同学们,提炼素材就是对我们平时所观察到的事情进行深入思考,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从特殊到普遍,从表象到本质逐步深入的过程,只有在反复思考、推敲中,才能使自己的认识不断深化,才能把握生活的“真实”,然后,在写作上才能在写作上寻找到最佳立意、恰当的表现角度以及清晰的文章思路。

学生读下面两则故事,进行提炼素材练习:

(1) 在火车将要启动的时候,一个人急匆匆的地上了火车,可是他的一只脚被门夹了一下,鞋子掉了下去。火车开动了,这个人毫不犹豫地脱下了另一只鞋子扔去。有人奇怪地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如果一个穷人正好从铁路旁经过,他就可以见到一双鞋,这或许对他能有所帮助。”这个人脚甘地。后来他被印度人尊为“圣雄”。

提示1:当我们自己得不到某些东西时,何不成全别人得到?该放手时就放手,时时为别人着想。

提示2:我们要学会成全他人,成全他人的同时也是在成全我们自己,因为坦然舍弃成全他人的同时,你得到了精神上的回报,这比物质上更有意义。

(2)我6岁的时候母亲和别人打架,很凶。为了给母亲报仇,晚上,趁着月光,我拔光了仇人家已经开了花的辣椒秧。

拔光了仇人家的辣椒秧后,我回来向奶奶表功。一向和善的奶奶抓过一根棍子,劈头给我一顿猛打,直打到我答应每次见到仇家的人,该叫爷的就叫爷,该叫婶的就叫婶,奶奶这才住了手。

秋后我家盖房子。父亲给石头砸了脚,可是“上梁”的那天,很多和我家有仇的人前来帮忙。看到母亲一脸愧疚,他们说:“娃儿平时喊人喊得可好,不看大人面也看娃儿面哩。”

提示1.惩罚伤害自己的人,最好的武器是宽容,是正义,而不是武力,勾心斗角,正如战争中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曲人之兵”一样,用自己的新去战胜别人。

提示2.宽容和忍让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

提示3.懂得尊重别人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提示4.母亲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注意以宽容的行为给孩子做好榜样。

三、课堂小结:

用审美的眼光审视生活,那么生活处处充满哲理。

阅读文学作品,读者总希望能与作品产生情感的共鸣,真正的文学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的,真正的哲学思辨也都是来自于生活的,对于自然中的一人一事,都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用诗意的观点看待生活,那么生活处处洋溢着诗情。

著名的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是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的。”我们若用诗意的眼光看待生活,万事万物皆可为诗。山野的鲜花,雨后的彩虹,清晨的薄雾,无不让人心旷神怡;看世俗价值,坦然面对责难,微笑承受负重,无不让人心胸豁达乐观;超越庸俗的生活,拥有博大的情怀,挥洒激荡的热情,无不让人激情澎湃。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用善感的心灵去感悟生活,那么生活处处流淌着感动。

欧阳修说:“人为动物,唯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播其情。”只有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好作品。张晓风说:

“如果有一天,我因生命衰竭而向上苍祈求一两年额外加签的岁月,其目的无非是让我回首再看这可惊可叹的山川和人世。能多看它一眼,便能多用悲壮的、虽注定失败却仍不肯放弃的努力再解释它们一次,并且也会欣喜地看到人如何用智慧、用语言、用管弦、用丹青、用静穆、用爱一一对这世界作圆融的解释。”用我们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我们的思想去思考社会,用我们的心灵去感悟社会。同学们,当你们具有了这样的修养的时候,怎么可能还会感觉到无话可说、无事

可叙、无情可抒呢?

板书设计

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及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明确怎样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让学生阅读原文,弄清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从哪几方面入手,然后老师结合例文讲具体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阅读原文,明确怎样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明确:1.发掘感动点。

感动点就是触发你心灵颤动的地方,它可以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也可以是一件物品,如一封信,一件工艺品;或者是天上的一片云,地上的一颗树,水中的一层浪花。总之,不管是什么,你一定要被它感动过,并通过细节,把它形象地再现出来,并将你的感情融合进去。

2.提炼素材。

素材只是表象,运用素材的目的是表达你对生活或人生的看法和领悟。你写的人或事触动了你的心灵,它让你体会到了什么感情,明白了什么道理,你一定要把它们写出来,因为这些才是你写文章的目的。

3.整体构思。

好的内容必须有好的形式去表达,这样才能锦上添花。所以动笔之前,你得好好构思一番。如果写人,就想想,写他的哪些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这些事与自己的感情与认识是不是相吻合;如果写事,就要想好,如何开头,如何结尾,重点应放在哪几个环节,是用顺序还是倒叙等。最好先列一份提纲。

二、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记叙文单元,让学生温故而知新,深入领会记叙

文的一些具体方法。

明确:

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学习了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在《荆轲刺秦王》一文中学习了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及场面描写的具体方法;在《鸿门宴》一文中学习了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对比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在第三单元《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等文章中学习了人、真事,抒真情等记叙文写作要领。

三、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几篇好的记叙文,让学生领悟记叙文的一些写作技巧。

1..让学生读《父亲》中的如下段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设计:同学们想一想下面这些事“父亲”当时真的做了吗?为什么? 父亲说:“我去买东西了,不会买,也不知你们缺啥,就琢磨着买了这些。蜂蜜治胃病,你记着,一早一晚都要喝一勺。她是用脑的人,核桃粉补脑。孙儿胃口不好,瘦,就给他买了健脾糕,吃了开胃。”

父亲最后从贴身衣兜里拿出一个塑料袋,说:“这5000块钱是我卖鸡卖猪攒的,都攒3年了。我用处不大,你拖家带口的用得着,拿着。我明天就回去了,你有空就回来,看看你妈的坟,你爷的坟。没空回来,爸也不怪你,你们忙,单位纪律严呢!”说完父亲笑了一笑,摸出叶子烟,正要点,可能想起了妻的交代,又揣了回去。

父亲执意要走。怎么留也留不住,我决定叫一辆出租车送他回去。

学生思考后发表意见:

提示:“父亲”真的做了,因为从文中可以看出,“父亲”一辈子都在为儿女着想。

提示:也许这个情节是作者虚构的。因为从文中可以看出,“父亲”是在农村,儿子一家是在城里,而且儿子的条件很好,而“父亲”的条件比较差,从文章开头“父亲”的穿戴及所吸的烟,还有5000快钱的来历等都可以看出。再结合现实,我们不难看出这些事是作者虚构的。

小结:同学们都说得非常有道理。因为父爱是真实的,所以父亲有可能为儿子做任何事情,但结合现实,“父亲”做这些事情又似乎不可能。这就说明文学作品与现实是生活的关系。文学作品来源与现实生活,但高于生活。作者为了更好的表现生活,使作品的主题更突出,可以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上进行虚构,进行艺术化的处理,所以文学作品来源与生活,但又与生活有距离。这就告诉同学们写作记叙文时,素材来源于生活,但写作时必须对素材进行艺术化的加工处理,使它更典型,从而更具有表现力。

2.让学生阅读《小站歌声》,学习本文的构思技巧。

问题:本文构思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这样的构思有何好处?

小站歌声

子夜时分,山村的小站昏暗静谧。苗老师提着行李,来到站台。突然,她像触电般浑身颤抖起来。

她本在夜深人静时悄悄离开山村,没想到全班四十多个孩子全站在这里为她送行。

站牌下,放着一篓子山核桃,蒌把上贴着个红双喜字。这是山里人祝贺新婚的礼节。

三天前,她去了趟县城。回到山村,她对孩子们说,她要去千里外和她的男朋友举行婚礼。婚后,她就在那里定居。

孩子们舍不得她,却没张口挽留,只将一串串难舍难分的泪水洒下。

远处传来列车的长鸣。

四十多个孩子含着泪水,想一棵棵被雨水浇伤的禾苗一样,悲凄地立着。 班长说:“咱们为苗老师唱一首《好人一生平安》吧。”

歌声在夜空中响起:“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有过多少朋友,/仿佛还在身边。/也曾心意沉沉,/相逢是苦是甜。/如今举杯祝愿,/好人一生平安。”

这歌声低沉悲哀。这是孩子们真诚的祝愿。

列车徐徐向前开动着,孩子们像一阵旋风一样随车跑着,唱着。

歌声像泪水滤过似的。

车上秒老师失声痛哭起来。

孩子们怎知道,她不是去结婚。三天前,去县城体检,她患了白血病,在人生的路途上,她只有半年时间了。

明确:本文在构思方面最大的特点是:结尾出人意料。这样构思的好处是:一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一似的文章更感人,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3.让学生阅读下文,学习下文的构思技巧。

问题:本文在构思方面与《小站歌声》有何不同?

我的母亲(片段)

同盟军在欧洲大陆登陆时,我从家乡寄来的信中感到一种快乐安宁的情绪,似乎母亲已经知道胜利即将来临。信中流露出一种特别的温情,还时常夹杂了一些我不能理解的歉意。

“我亲爱的儿子,我们已经分离了这么多年了,我希望你已经习惯身边没有我这个老母亲了。话说回来,我毕竟不能永远活在世上。记住,我对你从未有过丝毫的怀疑。我希望你回家明白这一切之后,能原谅我。我不得不这样做。” 她做了什么事需要我的宽恕?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

巴黎快解放了,我准备坐飞机在法国南部跳伞,去执行一项与秘密抵抗组织联络的任务

匆忙忙,急躁得浑身热血沸腾。除了想早点回到母亲身边;其他我什么都不想了。

我一路匆 现在我要回家了,胸前佩着醒目的绿黑两色的解放十字绶带,上面挂着战争十字勋章和五六枚我终生难忘的勋章,我的黑色战服的肩上还佩带着军官肩章,帽子斜向一边戴着。由于我面部麻痹,脸上露出一种异常的刚毅。我写了一部小说,挎包里装着法文和英文版本。这时候,我深深地陶醉在青春和自信中。 ,

对我来说再往下继续回忆是痛苦的。因此,我要尽快结束它。到达旅馆时,我发现没有一个人问候我,跟我打招呼。我询问的那些人说他们隐隐约约记得几年前有一个古怪的俄国老太太管理这个旅馆。但是他们从来没有见到过她。原来,我母亲在3年零6个月前就已经离开人间了。但是她知道我需要她,如果没有她在这儿给我勇气,我绝对不能独立生存下去,不能像一个法国人那样勇敢战斗。因此,她临死前定出了她的计划。

在她死的前几天中,她写了近250封信,把这些信交给她在瑞士的朋友,请这个朋友定时寄给我。当我们在圣·安东尼门诊所最后一次见面时,我看到她眼中闪着天真狡黠的目光。毫无疑问,这些信就是她当时算计的新花样。

就这样,在母亲死后三年半的时间里,我一直从她身上吸取着力量和勇气——这些能够使我继续战斗到胜利的那一天所需要的力量和勇气。

明确:本文在构思方面有如下特点:

1. 开头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2. 首尾呼应,揭示事实真相,感人至深。

3. 详略得当,详写母亲,略写自己。

四、课堂小节:本节课,我们重点探讨了怎样写触动人心灵的人和事。具体方法

如板书。

【方法指导站】

同学们之所以觉得没有东西可写,是因为缺少对生活的敏感。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一种发现美的眼光。我们除了要对生活敏感外,还应该有一颗对生活感恩的心。可能是因为我们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已经司空见惯了,所以,我们会忽略例如一个感人的生活场景、一句真情的话、一个善意的微笑之类的能够触动我们心灵的细节。

那么,怎样写出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第一、发掘感动点——抓住细节。从自己的生活储备中寻找材料,要特别留意,是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地方曾使你的心灵受到了触动,要把它发掘出来。在发掘感动点时,要注意抓住细节,把它形象地再现出来。

第二、提炼素材——发掘主题,深化意蕴。要善于从触动你心灵的人和事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它为什么触动你?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一定要把这些感悟写出来。

第三、整体构思。动笔前一定要想一下要写的人和事,需要从哪点展开叙述?重点安排什么材料?在何处、做怎样的议论和抒情?怎么收尾?

总之,只要善于观察、思考,家庭、社会、学校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都会给我们的心灵带来许许多多的触动。只有心灵受到触动,真挚的感情才会很自然地在我们的笔下流露出来。否则,勉强为之,一定写不出好文章。

怎样选择材料?

1、着眼于“小”。在写作时,不一定要写大人物、大事件,生活中的平凡人、平凡事,只要我们感受独到,写出来就是一篇好文章。正如艺术家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2、着眼于“真”。总有一些同学逃不出选材虚假、陈旧的“怪圈”。比如,他们写老师总是固定的选材套路:“五个一”——雨天里的一把伞(学生忘带雨具,老师出手相助)、病痛中的一片药(学生高烧难耐,老师授以良方)、缺席后的一堂课(学生卧病在床,老师排忧解难)、失败后的一番话(学生失败沮丧,老师开导解惑)、暗夜里的一盏灯(夜半时分,孤灯一盏,老师奋笔疾书,默默奉献),这“五个一”近乎笑话,但我们却随处可以看见它的影子。这些脱离了生活真实的“故事”,自己读了也要反胃,更不用说以情动人了。当然,文章中的真,并不是客观描绘,生活实录,而是经过提炼、升华的真实,是一种艺术上的真,是“一种生活中的可能”。

3、着眼于“深”。要深入挖掘材料本身的意义,并把这种影响施加给读者,以期引起一种感情上的共鸣。要想深入挖掘材料的意义、价值,除了自己的思考,还要多读书,弄明白成功的作品是怎么做的,模仿、借鉴会对提高自己的水平有很大帮助的,正如梅兰芳所说“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写作也是这样。

【写作素材站】

☆作家谈有感而发

1.我写东西时是有感情的,没有感情时,我就不写。──巴金《在四川省文学创作会议上的讲话》

2.没有感情也就不存在真正的艺术。──歌德

3.你自己要先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容。同样,你自己得哭,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哭的反应。──贺拉斯

4.你的感情只要有一点不真实,读者一下子就会念得出来。所以,要对读者真实,首先要对自己真实,要把自己的真实感情写出来。──冰心《写作经验琐谈》

☆作家谈细节

1、当一切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再前进一步,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巴尔扎克(法国著名作家)

2、有时候,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生动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穆青(著名记者)

3、一个细节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作用上,有时和一个情节、一场戏肩着同样的作用。我写人物,主要手段就是细节和语言。——李准(著名作家)

☆题记示例

1、学会感动,时刻感动,体验生活,珍爱生活。——题记

2、进取的勇气往往来源于平凡的感动。——题记

3、感动是生活的筛子那针孔般缝隙中摇落的细微感觉,是源于对于善良的厚积薄发。——题记

4、感动,点燃了精神家园的一瓣心香,萦绕着人的一生。——题记

5、心存感动,自己能真心地对待周围的每一个人。——题记

6、我们一直在寻找感动,感动就在我们身边。——题记

【精彩构思台】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这类文章的题材几乎无穷无尽,大致有以下几类: 亲人类

主要是与自己有密切血缘关系的人,因为他们与自己相处的时间最多,相处的空间最近,观察得最多,感受最深刻。

社会关系类

主要是指与自己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人,一般的说,这类人与自己的关系仅次于亲人,自己对他们的观察也较多,感受也很深。

同学朋友类

这是人除家庭之外的另一个与自己关系密切的群体,自己与他们相处相交,有机会观察并感受他们的人和事。

不特定人群

这类人根据每个人的生活空间、价值取向的不同而不同,有的是一位经常看见的拾荒者,有的是路边的小贩,有的是一位经常到学校来送衣物的学生家长。

作者会根据自己的不同审美观、价值观去观察并感受有关这个群体的人和事并写出好文章。

邂逅的人和事

这类人和事完全是在偶然情况下出现或发生的,你以前对他(或她)一无所知,然而他(她)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空间向你展示了自我,让你感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