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实验报告

心理学实验课题

陈舒2010210621

注:以下为做过的每个实验的详细的实验报告,关于题目要求作答的部分,在实验报告中以加粗楷体的形式重点突出。

1、简述短时记忆广度的测定方法

一、实验原理

1)        概念再现:短时记忆广度即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在1分钟之内的操作性的、正在工作的、活动着的记忆)的容量。其操作定义是按固定顺序逐一呈现一系列刺激以后,刚刚能够立刻再现的刺激系列的长度。

2)        要求:试验过程中所呈现的各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必须相等,再现的结果必须符合原来呈现的顺序。与感觉阈限的概念相似,所谓“刚刚能够立即再现”即是指50%次能够立即再现。

二、实验方案

1)实验者测定的一般方法:数字记忆广度的方法

  ① 8位的数字能够通过,9位的数字不能通过,则记忆广度为8.5;

  ② 如将每一系列连续呈现3次,则以3次都能通过的最长系列作为基数,再将其他能通过的刺激系列的长度按1/3或2/3加在基数上,两者之和算作记忆广度。本实验就是用这种方法测量和计算数字记忆广度的。如:3次均能通过的最长系列为7位数,则基数为7,如果8位数系列3次中通过2次,9位数通过1次,10位数一次也未通过,则记忆广度为:7+2/3+1/3=8;

③、如果用恒定刺激法来测量记忆广度,也可以采取直线内插法来计算。

本次实验方案:采用了方法②的测试方案,结果数据中列出了此次测定的数字记忆广度,以及每一水平(数字个数)列出做对的遍数,如果全对,则为3,如果全不对,则为0(此时实验结束)。

2)具体实现:

   主试指导被试认真阅读指示语,搞清楚识记的方法和输入答案的方法。在输入答案时,数与数之间不能有空格,如有错误可按倒退键(Back Space)删除,重新输入,输完后按回车键表示确认。

数字与数字之间的间隔是750ms,每个数字呈现250ms,从3位数字开始,然后4、5、6…,直到同一位数字系列的3遍都错了为止或达到12位数字。

三、实验结果

===== 结果图片 =====

===== 结果分数 =====

短时记忆广度值:   9.33

------------------

水平  正确率

------------------

 3  100.00%

 4  100.00%

 5  100.00%

 6  100.00%

 7  100.00%

 8  100.00%

 9   66.67%

10   66.67%

11    0.00%

12    0.00%

------------------

===== 备  注 =====

测验耗时:391秒

[参数表]

数字呈现时间(毫秒)=250

数字间隔时间(毫秒)=750

两组数字间隔时间(毫秒)=1000

四、结论

1)   从实验的设计方面:每组设计三个长数对实验者进行测试,降低了实验的随机性,可靠性有保证;同时采用控制变量法,使得每次数据的出现频率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数值上,提高了实验的科学性。

2)   从图片及结果分数分析得出:随着每次数字的增加,尤其是到8位以后,短时记忆的能力明显下降,到第11个时就完全记不住了,说明了短时记忆的瞬间性、可扩展性低的特点。

3)   所遇问题:在记忆数据的同时难以判断每次会出现的数字有几个,导致难以抓住计数的规律而出现记忆错误的现象。

2、什么是选择反应时,选择反应时中涉及了哪些心理加工的成分

一、实验原理

1)概念再现:反应时即从刺激呈现到做出反应之间所经历的时间称为反应时,一个完整的反应过程,其分为:简单、选择、辨别反应时,唐德斯将它们分别命名为:a、b、c反应时。它的过程由五部分组成:(1)感受器将物理或化学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的时间;(2)神经冲动由感受器到大脑皮质的时间;(3)大脑皮质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时间;(4)神经冲动由大脑皮质传至效应器的时间;(5)效应器作出反应的时间。

 选择反应时:又称b反应时,指的是在测试中呈现的刺激为两个或多个,要求被试对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二、实验方案

本实验测量视觉和听觉选择反应时。视觉刺激有两个,分别是红圆和绿圆。要求被试看到红圆按Q键反应,看到绿圆,按P键反应。听觉刺激有两个,分别是低音和高音。要求被试听到高音按P键,听到低音按Q键。反应错时,反应时记为0,且该次反应不计入最后平均值内。两个刺激随机呈现,各20次,准备信号后2秒呈现刺激,以40次反应中的正确反应的反应时均值为选择反应时,并给出错误次数(建议错误次数大于7次的数据不予采用)。

三、实验结果

视觉测试结果:

===== 结果分数 =====

选择反应时:   414ms

 错误次数:     3次

===== 备  注 =====

测验耗时:176秒

组号对应的名称=1 视觉

[参数表]

间隔时间(毫秒)=1000

准备时间(毫秒)=2000

听觉测试结果:

===== 结果分数 =====

选择反应时:   349ms

 错误次数:     6次

===== 备  注 =====

测验耗时:154秒

组号对应的名称=2 听觉

[参数表]

间隔时间(毫秒)=1000

准备时间(毫秒)=2000

四、结论

1)从实验的设计方面:采用控制变量法,使得每次数据的出现频率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数值上,提高了实验的科学性;每次随机出现颜色及声音,排除了被实验着对出现状态的规律捕捉的概念的形成,使实验的结果更具真实性。

2)从详细反应及结果分数分析得出:视觉的选择反应时明显高于听觉的选择反应时,其原因在于人们在对外界信息形成反射的时候,在对声音的接收的速度上明显快于视觉影像的形成,说明了声音信号比视觉信号在反射弧上的传播上更快。当然,由于个人的差异性,不同人群对这两种感觉的敏感性对实验结果也有一定的影响。

3)所遇问题:开始由于对实验的标准不是很熟,导致一些按错键的现象的发生;后来因为对颜色与按键的匹配度没有形成规律性的行为,导致反应时间的延长;在听觉的测试中,错误率明显高于视觉测试,原因是声音刺激的强度太大导致一些潜意识的按错按键情况的出现。

3、谈谈你对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的感受与认识

一、实验原理

1)   概念再现:表象(representation)是客观对象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主体观念中所保持的客观对象的形象和客体形象在观念中复现的过程。

2)   要求:实验要求被试在看到呈现的字母后,不管其具体方位和倾斜角度如何,尽快判断该字符是正的还是反的,并按键作出反应。如果反应错误,该次实验在以后还会重复,直至反应正确。

二、实验方案

实验用字母R来重复Cooper的表象旋转实验。有不同方位的正和反的R字母共12种,随机呈现给被试,每种呈现6次,共72次实验。

主试指导被试认真阅读指示语,说明反应方式:P键为正,Q键为反。强调要在尽量正确的前提下,尽快反应。

三、实验结果

===== 结果图片 =====

===== 结果分数 =====

----------------------------------------------------------------

            0度   60度  120度  180度  240度  300度

----------------------------------------------------------------

正R 反应时(ms)    448    496    598      0    789    494

   正确率(%) 100.00 100.00 100.00   0.00  50.00 100.00

反R 反应时(ms)    557    477    940    985    878    634

   正确率(%) 100.00 100.00  83.33  16.67  83.33 100.00

----------------------------------------------------------------

===== 备  注 =====

测验耗时:157秒

[参数表]

间隔时间(毫秒)=1000

重复次数=6

四、结论  

1)从实验的设计方面:采用控制变量法,使得每次数据的出现频率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数值上,提高了实验的科学性;每次随机出现的旋转角度及正反R值,排除了被实验着对出现状态的规律捕捉的概念的形成,使实验的结果更具真实性。

2)从详细反应及结果分数分析得出:旋转180°时,反应时最长(无论正反),而0°和360°时,反应时最短。说明样本偏离正位的度数越大,所需的心理旋转越多,用时也就越多。由于个人原因,开始不知道实验判断的标准,故在读值上出现了一些实验偏差,但是从综合结果上还是可以分析出,对于正反R的辨别上呈现出了正相关的状态,说明了日常的行为惯性对意识的反常行为的判断影响不是很大。

3)所遇问题:开始不是很明白实验的标准以至于出现了大量的错误;后来因为旋转角度的影响,选择反应时比较长,导致了时间的延长;同时因为对判断结果与按键的匹配度没有形成规律性的行为,更进一步增加了时延。

4、简述你的概念形成的过程

一、实验原理

1)概念再现: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个体掌握一类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就是概念形成的过程。

实验室中为了研究概念形成的过程,常使用人工概念(artificial concept)。人工概念是对自然概念的模拟,一般是选择刺激的若干维度和属性加以结合而制造出来的。实验者事先规定某个维度的某一属性(如红色)或几个维度的属性(如红色圆形)为某个人工概念的特有属性,即以这些维度和属性构成某个人工概念。

我的概念的形成:此过程即个体借助于语言,从成人那里继承和学会包含于概念中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实验中我以感觉、知觉和表象为基础,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逐步把握一类图形事物的本质。这个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学习过程,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

2)要求:被试都是需要经过概括-假设-验证的循环来达到概念形成的。制造人工概念时制造者先确定一个或几个属性作为分类标准,但并不告诉被试,只是将材料交给被试,请其分类。在此过程中,反馈给被试是对还是错。通过这种方法,被试可以发现主试的分类标准,从而学会正确分类,即掌握了这个人工概念。

二、实验方案

本实验模拟叶克斯复杂选择器来研究简单空间位置关系概念的形成,共有4个人工概念,难度顺次增加。

  实验时,屏幕上会出现十二个圆键,有空心和实心两种。其中只有一个实心圆与声音相联系,此键出现的相对位置是有规律的,被试要去发现其中的规律(概念),找到这个键。被试用鼠标点击相应的实心圆,如果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表明选择错误;如果有声音呈现,同时该圆变为红色,则表明选择正确。只有选择正确,才能继续下一试次。当连续三次第一遍点击就找对了位置时,就认为被试已形成了该人工概念,实验进行到下一个概念。如果被试在60个试次内不能形成正确概念,实验自动终止。

三、实验结果

===== 结果分数 =====

---------------------------

    达到正确前所用遍数

---------------------------

概念1           2

概念2          11

概念3           0

概念4           4

---------------------------

备注:-1表示概念没有通过

===== 备  注 =====

测验耗时:161秒

[参数表]

间隔时间(毫秒)=1000

单个题目最大猜测次数=12

实心键颜色=黄

===== 详细反应 =====

概念1:实心点的中点

概念2:中间的空点起,往前的第2个实心点

概念3:依次选实心点的第1、2、3、4,循环

概念4:依次选空白点前一个、后一个实心点

概念编号 序号 错误次数 所用时间

       1    1        0     1248

       1    2        1     2051

       1    3        0     1247

       1    4        0      679

       1    5        0     1919

       2    1        1     3375

       2    2        4     5331

       2    3        0     1123

       2    4        1     2095

       2    5        6     6847

       2    6        2     3891

       2    7        0      995

       2    8        0     1687

       2    9        4     4711

       2   10        0     2692

       2   11        1     2348

       2   12        0     1272

       2   13        0     1055

       2   14        0     1519

       3    1        0     1079

       3    2        0      927

       3    3        0      855

       4    1        3     4199

       4    2        2     2699

       4    3        1     2091

       4    4        5     5063

       4    5        0      763

       4    6        0     1903

       4    7        0     1095

四、结论

1)从实验的设计方面:实验通过分组的形式进行,每组设置多个概念测试,形成了概念的规律性,体现了实验的渐进性与科学性;同时在每种概念的设计的个数上并不完全相同,避免了被试者一味的遵循上次的规律而没有达到新的概念形成的效果,是实验更具全面性。

2)从详细反应及结果分数分析得出:对于简单的概念,很容易让被试者找到规律并迅速的做出答复,对于困难一些的规律,被试者的概念的形成则相对较为困难,其在反应时间的体现上也明显有所增长。

3)所遇问题:在顾及到时间因素的同时判断图形的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比较大的困难,尤其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实验开始训练另外一个概念的形成,从而导致每次都要斟酌,有时候导致了混淆之后更是找不出规律。

 

第二篇:心理学范文

心理学论文范文

【摘要】 性格是一个人个性中最重要、最显著的心理特征,是区别个性的主要心理标志。

它也是表现一个人的社会性及精神面貌的主要标志。本文通过对性格及性格差

异的阐述和分析,论述性格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同时,讲述如何在教学中如何

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并充分利用学生的性格扬长避短,从而使教学收到更好

的成效。

【关键词】性格、性格差异、教学、培养良好性格

【正文】

一、引言

爱因斯坦说过:"智力上的成就依赖于性格上的伟大"。

二、性格的概念及其表现

所谓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其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它表

现在人对现实事物的一贯态度上的特征和在恒常的行为方式上的个性特征。

三、性格的类型和结构特征

(一) 性格的类型

性格的类型是指在一个人身上所共有的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由于研究对象本身的复杂性,现有的性格分类还很不统一。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机能类型说

从知、情、意三者在心理机能上的优势性的角度来分析,人的性格可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和混合型。理智型者在心理机能方面理智成分占优势,表现为能

够从理性的角度思考和看待问题,不容易受情绪的影响和支配,思维活动多,观

察事物认真仔细。情绪型者在心理机能上情绪成分占优势,表现为情绪波动大,

不稳定,处理问题易感情用事。意志型者在心理机能上意志成分占优势,表现为

行动目标明确,做事果断而坚定,自控力强,但有的人则失于固执、任性。混合

型者则兼有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的部分特点。

2、 向性说

从个体心理活动的倾向性角度来分析,性格可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外倾型者心

理活动倾向于外部,经常对外部事物表示关心和兴趣,开朗活泼、不拘小节、善

于交际;内倾型者行礼活动倾向于内部,一般表现为沉静、深思熟虑、反应缓慢、适应环境较困难、交际面窄、较孤僻。

3、 独立——顺从说

从个体认知方式的角度来分析,性格可分为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场独立型的人

倾向于以自我内部的参照作为认知的依据,在认知事物时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对物比对人更感兴趣,,喜欢抽象的、概念性的东西,空间方向感强,属于非社

会定向者。场依存型的人倾向于以外界的参照作为认知的依据,在认知事物时易

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对人更感兴趣,善于与人交往,空间方位感较弱,属于社会

定向者。

(二)、性格的结构特征

从结构组成的观点看,人的性格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构成物,它是多方面的,

包含有多种多样的特征,其中包括: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

情绪特征和性格的理智特征。这些结构特征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它们在个人身

上结合为独特的整体,从而形成不同于他人的、个人独有的性格特征。

四、性格与教学

从性格的分类及结构特征可知,性格的个别差异是很大的。有人热情、开朗、活泼、外露;有人深沉、内向和多思;有人大胆自信有余而耐心仔细不足;有人耐心仔细有余,大胆自信不足;有人快中易粗,粗中易错:有人却慢条斯理,有条有理。性格就是由各种特征所组成的有机统一体。每一个人对现实稳固的态度有着特定的体系,其行为的表现方式也有着他所特有的样式。而这些性格差异可以在教学上得到体现。

尽管性格多种多样,也存在差异性,但是性格无所谓绝对优劣与好坏。正如歌德所说:"在一棵树上很难找到两片叶子形状完全一样,一千个人中也很难找到两个人在思想情感上完全协调的。作为教育者,应该首先承认这种差别,不论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丑小鸭还是白天鹅,老师不能因为这些差异而造成在教学态度上的不同,厚此薄彼,冷热不均,更不能歧视性格不同、生理有缺陷或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应该尽量做到一视同仁,一样地满腔热情对待、尊重理解他们。因为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是同等的。因此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重视学生整体,又必须看到每一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扬其某一性格之长,而避其之短,通过创造性劳动,使具有不同性格的学生都朝着有利于教学的方向发展。

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就必须注意学生的性格差异。因为内向型性格与外向开朗型性格的学生接受语言知识的程度和效果是不一样的。外向型性格的学生爱参与、乐于表达、善于交往。有些在课堂上爱举手发言,极愿意在老师和全班同学面前表现自己,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不怕出错误,竭尽可能地为自己创造语文交流的机会,抓住一切可能来弦耀和卖弄自己的语言能力。而性格内向的学生

则恰恰相反。有些同学沉默寡言,不善长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话,回答老师问题时未说话先红脸。自己从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即使会回答也羞于表达,对他们我们应尽量做到多鼓励少批评,满腔热情地引导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从心理上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逐步克服性格上的弱点。上课时尽量创造不让内向型性格同学畏惧的课堂气氛。有意识地多给他们一些机会来表现自己,教师提问时有目的地预留给他们一些较容易回答的问题。尽量做到让这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去努力尝试,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就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走路,多给鼓励,多给期望,以弥补因社会、家庭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发展不良的损失,只有当他们深深地感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时,自尊、自爱、自强的意识才会萌发。”

既然性格对学生的学习如此重要,那教育者应该了解并掌握学生性格特征在学习上的具体表现,并根据这些不同表现类型进行不同的教学。

1).竞争型。这类学生为了表现自己比班上其他人学得更好,往往喜欢张扬个性,出风头,把课堂视为定胜负的场所。他们注意分数和教师的奖励,希望在与其他学生的竞争中获胜。但由于竞争机制的引进,例如教学竞赛游戏活动,烘托了课堂教学气氛,吸引了其他同学学习的目光和注意力,所以尽管这类学生虽然热情高,有时对问题考虑也并不成熟,在抢答问题或竞赛时,可能弄得哄堂大笑,从而使教师难于驾驭课堂,延误教学时间。另外,这类学生每次都希望教师请他们回答问题,当教师让别的学生来代替他们时,心里就会闷闷不乐。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类学生的性格特征,给予他们适当的展现自我的机会。

2).协作型。这类学生喜欢与同伴和教师合作,把课堂看作学习社交的场所。愿意同其他人交换意见,也乐意帮助别人。在当今交互式互动教学模式中,这种性格类型的学生最容易被教师所喜爱。但他们有时缺乏竞争性和创造性,教师就应该在这些方面多给予他们意见和建议,多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培养其创造性思维。

3).回避型。这类学生对课堂学习和班里发生的事不感兴趣,不愿意参与课堂里的师生活动。尤其对英学习不感兴趣,其中有在学习上没有成功体验的人,有羞涩胆小,不善言词的人。这时候教师必须创造条件,想方设法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滋味,对于羞涩胆小,不善言词的学生,要多鼓励,多表扬,维护和建立起他们的自信心。

4).参与型。这类学生对课程内容和上课感兴趣,喜欢参加班级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教学过程中需要大量这类学生,他们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参与教学活动,表现得不是特别积极,也不过于拘谨,能按部就班,循规蹈矩。

5).依赖型。这类学生只想学习教师布置的内容,对知识缺少好奇,总指望权威人士指导和告诉他做这做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依赖型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不敢表现自己,怕这怕那,没有独立性和竞争性。教师应当激励他们敢于开口,不怕出错,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积极与他人合作,投入互动教学、竞赛活动之中。

6).独立型。这类学生喜欢自己独立思考,自己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学习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但也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和想法。这是可喜的一类学生,教学过程中也需要独立型学生。但他们有时可能会缺乏协作精神,陷入一种孤军作战的困境,故而教师要善于引导他们既要独立思考,又要参与合作,协同完成互动教学任务。

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学习效果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良好的性格特征有助于学业成功。而学习上的成功又能增强学习者的信心,得到情感上的满足,产生良好的心境,使其提高未来的学习志向水平,学习便会更加勤奋。进而促进开朗、乐观和积极进取的性格发展。反之,

学习常常失败,必然导致消极、颓丧、恐惧、退缩、羞愧等情绪体验,久而久之,会加强消沉、悲观、自卑、厌世等不良性格特征。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注重学生的性格差异,因材施教。

五、良好性格的培养

性格在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那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呢?

根据家庭、社会、学校及自我教育等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特征:

1、 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社会学习理论强调榜样在性格行程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学生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利用榜样任务的影响往往能受到潜移默化

的教育效果。同时应该遵循“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原则,教师应该不断地完善

自己的性格,成为学生性格发展中能够直接模仿的榜样。

2、 提高学生的自立意识,培养其自立行为。自立是个体从自己过去依赖的事物那里

独立出来,自己行动、自己做主、自己判断、对自己的承诺和行为负起责任的过

程。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学校的教育是影响学生自立的主要因素。家长和

教师对孩子做好事情的能力常持怀疑态度以及包办、代替太多,亦不利于自立意

识和自立行为的养成。因此,教育者和抚养者应大胆放手让孩子从事力所能及的

事情,提供其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采用民主讨论的方式帮助其做好事情,并对

其自立意识和行为进行鼓励、认可和赞赏。同时,学校要树立学生的全面发展观,除了抓好学习外,也要注重包括自立在内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3、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其自尊水平。自信是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和自我价值判断

的感受;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价值感、重要感的情感体验。两者都是个体自我意

识的重要方面。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和自尊水平:一是

教师、家长和学校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成功体验,而非挫折教育;二是教师和家长

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期望、鼓励和赞赏,以代替中国传统教育中过多的挑剔、批评

和指责;三是帮助学生分析、发现自身的优点和长处,改变把自己的缺点与别人

的长处进行比较的习惯;四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缺陷与不足,强调与自己

过去比较所获得的进步。

4、 培养学生的自强意识和自强行为。自强是个体不断提升自我,充分发挥自身潜能,

努力进取,克服困难的一种人格动力特质。个体的成就的动机对自强具有直接的

预测作用,高成就动机的个体往往具有高自强意识。此外,父母抚养方式、家庭

气氛对学生的自强意识和自强行为也有一定的影响。对于学校教育工作者来说,

在培养学生的自强意识和自强行为上,既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成

功,也可以给学生适当的挫折或者失败体验。可以在归因上进行训练,训练学生

把失败的原因主要归为自身的不努力,把成功归为自身的坚持和勤奋。最重要的

是让学生完成困难性任务,在实践中养成学生不怕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六、总结

由于学生的性格各不相同,性格差异往往使得每个学生都有着与他人不同的认知方式和学习风格。所以,个体的学习特殊性一定与个体的性格特点相联系。只要我们抓住学生性格特点的差异与学习状况的相关联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通过教师、学生与家长素质的共同提高和相互间的互促与互动,营造出"了解性格,承认差异,创造条件,指导学习"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认识自我中完善性格,发挥潜能,在学会学习策略中,提高智能,体验成功,不仅对研究学生如何学会学习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对探索教学的改革,也是十分有益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