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报告范例

课堂观察报告

——观察本校高平老师的《物质的检验》专题复习课

本节课是一节习题式的专题复习课,高老师用一段农夫山泉水的广告引出课题,生动的画面吸引了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情景。接着师生合作完成了检验真假山泉水的实验,继续激发学生对化学检验的兴趣,进行深入学习。整节课的设计思路非常清晰,从题目的选择来说,难易程度由浅入深,照顾了全体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求知欲。小组合作实验,既给课堂带来了活力,又挖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了课堂学习中,提高了复习课的课堂效率。

对于本节课,我以两个方面进行观察分析:教学结构分析和教师提问记录分析。

一、         教学结构分析

表一:

表二:

图一:

从上述的表格和图表分析,高平老师的教学结构主体是:师生交流、学生的独立思考、学生的合作讨论和教师讲解。上课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全面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自主的学、主动的学。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学生是真正融入了课堂,效率高。

情景引入、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实验的设计,从各种感官上给学生带来冲击,并不时利用鼓励性的语言,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注重规范格式的设计思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过程中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时互动时间充裕, 多方案的比较和优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记忆口诀,方便记忆。每一次学生的作答,教师都能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能增强学生的持续性学习。虽然超时了4分钟左右,但是整个课堂是比较紧凑的,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知识层面的递进关系也设计的很好。从饼形图上分析可以看出,学生的活动远远大于教师的活动。

小小建议:教师讲解的时间可以再缩短一些,把师生归纳的时间和学生的合作实验时间适当加长一些更好,给予学生思维的时间也可以稍微多一点。

图二:教学活动的先后次序和持续时间

从上图可以形象的看出: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转化频次是20次,属于比较正常的,学生是比较容易接受的。课堂有张有弛,一些常见物质检验,只消耗很简短的时间,就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涉及拔高层次的检验时,给予学生稍微多一点的思考时间,并让他们有记录,有对比,非常行之有效。可见高老师是花了很多心思去设计这些检验题的,也钻研过自己的学生。

二、         教师提问记录

表三:

图三:

(由于个人记录的问题,可能个别问题并没有被记录。)

高老师非常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为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设问,并不断的追问;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对较难或较综合的问题,用按认知层次分化知识点的方法,由易到难步步深入地发问;对学生错误或不全面答案进行反问,特别是最后一题(挑战自己)不断加大问题的思考力度,提高拓展能力。虽然这些问题有的看似很基础,很随意,但是有针对性、指向性的问某一些学生,让一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也能在复习课上动起来,感到自己存在价值,乐于上复习课,所以这是高老师的成功之处。而也考虑了优秀生,分层设计某一些拓展式的问题,让他们也能“吃饱”。

对于大多数提问,学生的回答既有个答,也有齐答,既给学生思维空间,也给学生同伴互助的机会。而高老师很细心,对于大多数问题都有称赞、改正和鼓励,让学生更有自信参与课堂教学。

本节课扎扎实实的复习了很多物质检验的基础知识,又有分类归纳和提升,所以这是一节高效的复习课。

几点反思:

1、要实现复习课的高效,避忌反复操练“炒冷饭”,应有理有序的体现教师的智慧,花时间和精力去积极改进课堂教学设计。

2、课堂活动要实现适量的多样化,有一些必要的措施来激发学生投入复习旧知和提升的兴趣,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记忆方法。

3、习题式的复习,也要有选择性,不可盲目于题海战术,题量和难易度要适中。

4、复习课在强化记忆、巩固双基知识时,还要有一些系统性的归纳和整理,形成知识系统化,提高解题能力。

 

第二篇:观察报告

观察报告(文献综述)

在小学中,孩子的想象力会让你不知所措,他们的好奇心并不是你的知识所能解答的。每天的面对,都有不同的意想不到的问题让你冷静处理。处理不是批评,有时,真正的答案并不能适应孩子的童心和理解力。

学校能作为孩子成长发展的重要环境,对儿童的个性发展,感认知有重要的影响,学校对儿童施加的影响是他们成长和发展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因为学校以有意识地对各种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因素进行选择和组织,系统地发挥主导作用。

学校作为一种教育场所,教育的影响力量更强大,更具有决定性,应注重教育目标要真实反映社会的要求;在成熟的基础上促进个性的发展;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负担着全面培养小学生的任务,因此,小学教师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知识。经验证明,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师,往往由表及里,见微知著,这也是满足小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和发展多方面兴趣与才能的需要,这也是提高教师威信,增强教育影响的需要。

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不是教育产品的生产者,不是学生的塑造者,而是教育生产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不是唯一拥有者,而是学生获取教育资源的指导者和引领者;教师不是教学过程的“独奏者”,而是教学过程的伴奏者与研究者。

儿童发展问题中,儿童表现出五种普遍的特点: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从总体上要把握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才发现这些规律反映出的一些更为深刻的内容,儿童的生理成熟先于心理成熟,尊重和顺应儿童发展的特性,才是促进儿童整体发展水平的丰富性的根本道路。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教师,处理和解决偶发事件,应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多种方式,对症下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教师的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