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葬礼习俗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葬礼习俗的调查报告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062班 陈乐静

一、调查目的与方法

.随着新农村建设,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许多农民的思想并没有改变,许多传统的习俗并没有随着经济发展而改变。习俗总是两面性的,这其中也肯定存在着一些封建迷信的行为,因此我们需要改变不好的东西,继承良好的东西。因此开展了一次关于农村葬礼习俗的调查。俗话说,人生三件事,出生、结婚、死亡,可是葬礼一般是原始观念和封建观念及其发展的混合体,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流传,形成各地风俗民情。“出门三五里,各处一乡风”。三门各地的丧葬习俗不尽一致各有特点,为展现三门农村地区葬礼习俗,让更多的人了解三门,本人于20xx年7月中旬以花桥镇上潘村为样本,通过聊天的方式,对村中多次参与葬礼并熟悉葬礼习俗且15名年龄在45-60岁的男女行家进行了采访,为保证调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本人7月12日亲自参加亲戚的葬礼。

二、葬礼的内容和形式

葬礼习俗一直存在于当地农村,具体起始年代已不清,可能有千多年,当地凡有老人去世的人家,出殡时大家要行此习俗,表示对逝者的悼念,也希望逝者在阴间生活如意。此习俗主要内容与形式:

1、做坟

人去世后,棺材要寄放在野外几月(年)才可做坟下葬。本户人家请风水先生选好山中一块地方,再选好日子等吉时下葬(在当地人们选地方和日子非常重要,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如果地方和时间选的好,则可以让逝者在阴间生活如意,而且可以让逝者保佑活着的家人永远平安)。

2、送终

长辈要去世时,家人召集回子女、孙辈后代等亲人来见最后一面。在断气时,要喊着称呼(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

3、离床

老人去世后,由拾棺材的人(当地称呼棺材头)给死者换过寿衣、帽、鞋,将尸体抬出放在中堂的长板上,并且用红线绑住死者的手与脚,旁边点上青油灯,同时把死者睡过的床上物品搬出室外,把垫被(稻草垫)、席等烧掉。

4、守夜

老人去世,尸体摆放在中堂长板上后,本户的子孙或亲戚要来陪夜。一方面,表示对死者行孝之礼仪;另一方面,预防动物(如猫、老鼠等)来偷食,但也有传说四脚动物跑在尸体上过,死人要座起来,是不吉利的。

5、入殓

入殓也叫落棺。择日子先生择出吉辰,尸体入殓后儿子拿来一碗米饭,用筷子夹一口在死者嘴上,然后把碗打在地上(当地称海材头),接着棺材头按顺序盖上子孙被、女儿被、媳妇被、客被等。

6、报丧

报丧也称报信,丧家差亲戚朋友的男人,戴白帽带雨伞,雨伞要侧夹,报丧人到客人(亲眷)家,雨伞钩要朝上,吃点东西或喝碗茶,报丧人走出客人家,客人要哭几声或把报丧人座过的凳子扳倒,但是报丧人不能回头。(现农村有50%左右用通信设备代替)

7、吊孝

遗体(现骨灰盒)摆放在中堂,设孝堂,亲戚朋友前来吊孝,儿媳、女儿答谢亲戚朋友要哭,还要每天早晚各哭一次。

8、送葬

送葬这天下午,长子穿麻布孝衣,头戴白帽加“稻杆帽”,腰缚稻草绳,长媳穿麻布孝衣,头戴麻布孝头丝,其余儿子和儿媳,还包括女儿和女婿都应穿白长衫戴白帽。举行祭礼仪式,由道士先生主持祭礼,一边念祭语一边传食祭品,意思是要求晚辈敬献给死者食用,儿子跪接祭品,再送上供桌,一件件传食完毕,再三叩头敬拜,接着儿媳、亲戚、女儿等其他孙子、亲戚成横行跪拜。叩拜完毕,道士先生宣读祭文,颂经超度,这样棺材(现骨灰盒)才可以被抬出大门处,引路长幡、旗、喇叭、棺材(儿子护棺材左右),送行队伍跟着行至。但有个别村还有村口祭、桥头祭。

9、下葬

棺材(现骨灰盒)抬到山上,道士灵前祭语并行子孙米和讨彩。回家时,男子孙的孝衣孝帽不能脱下,其他送葬人员都要在回家路上脱掉白衣白帽,丧家派亲戚在回路口发钉(钉表示子孙兴旺)和红布或红纸(表示吉利),并泼几滴香火水(表示干净,好运回来)。

10、做七

人死后,第六天做第一个七,为死者树魂开路七,共七个七(分什么子孙七、女儿七等),做七要叫道士念经。

11、念佛经

晚上,道士和和尚主持念经,儿子、儿媳、女儿等下跪朝拜,直行之下半夜。

三、调查情况的分析

1、葬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农村葬礼习俗是一种历史的客观存在,从农村习俗看,是民族特殊的表现方式,在农村扎根、生长、发展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是被大家采纳的传承中不可剥离的载体;从过程看,既是信仰,又是习俗,同时又是艺术,意取团结、和谐,使人有笼罩天地、点击万物、触及芸芸众生之感。所以葬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要辩证地、历史地看待,只有从科学的方法去改进。如七个七合起来做,既达到习俗礼节,又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

2、增进家族情感与和谐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一分子。团结、互助、友爱是人生必不可少的道德品质,只有拥有这种优秀的品质,我们才能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和谐发展。社会和谐的基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及在理解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团结精神。葬礼习俗给家庭搭建了平台,团结互助友爱的行为随处可见。在我们家族生活中,也时常有一些不和谐的事情的发生。在调查中得到一例,有一家族的二兄弟因为一件芝麻大点儿的事儿而伤感情,发生矛盾二年多,在父亲去世的葬礼上,设孝堂都为兄弟着想,这样多一份关爱,少一些争执,多一份真情,少一些矛盾,让生活中不和谐的状况通通没有了,让大家在这个温馨的大家庭中快乐的拥抱着,这也让他们的母亲激动不已,并说:没有他们父亲的葬礼,等到何年何月才能亲情相辅而行?再比如近年来的“黄帝陵祭典”、“炎帝陵祭典”、“祭孔大典”、“女娲祭典”、“太昊陵人祖祭典”等,无不是凝聚中华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活动。

3、弘扬孝道文化

“孝”---这一中国的传统美德。“孝子膝下有黄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孝道,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正直的人的起码品德。事实上,就是我们也非常需要感恩,因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领导对我们有知遇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也许,很多家长与老师已习惯了付出,不希望得到回报与感恩,其实这是一种可能会误导孩子,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是道德教育中的不完善之处,所以用农村传统习俗道德教育塑造孩子的孝道意识意义重大。农村习俗葬礼,一是过程贯穿着“孝”字,如穿和戴、行和礼、祭品和祭语等;二是孝道美德在实践中加以落实,并不是仅仅将孝语背得滚瓜烂熟,说得好听,而在实际行动中做不到,容易从自我出发,忽视了他人。也就是说,在岸上是学不会游泳的,只有在下水后才会游泳。

四、现实的思考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看,葬礼既然是文化,当然应该保护。一些人认为:我们的意识形态是唯物主义,葬礼存在着佛教及“神灵”,因此,对所有与宗教和信仰有关的文化,都应该斗争而不是保护。当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它本身便违背了辩证唯物论的核心。 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在大量的宗教文化及与原始信仰有关的文化。当然要传承与发展,但并不等于弘扬。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葬礼要不断改进,对有些迷信及不文明的行为我们必须考虑:一是死者为大和遵守法律的关系需进一步落实监督,如送葬车在送尸体火化及下葬的途中,拖拉机或卡车载人及闯红灯等违反交通法规,我们应该制止。二是葬礼过程的迷信活动(如念佛等),要用科学的方法取代或科学的解析。三是农村葬礼比原来更加浪费(如火化中加送别等开支),需进一步宣传,倡导文明习俗。总之,民政部门要有管理的活力和张力,有效督查和教育,使农村葬礼习俗更加人性化,自然化,科学化。

2007-8-20

 

第二篇:葬礼调查报告

邙山葬礼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葬俗,是中国自古以来名族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是在提倡火葬的今天仍有重大意义。 “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邙山陵墓之多历来为史家公认,这是有其历史背景及地理文化意义的。而此次通过调查实践,在开拓知识面之时,还能锻炼实践能力,了解渐渐淡化了的风俗。

二、调查时间:20xx年5月

调查地点:邙山古墓博物馆及周围地区

调查者:靳千千、张萌、赵冉

调查对象:博物馆工作人员及游客

三、调查资料

古人认为,人死后是有灵魂存在的。灵魂既能庇佑生者,给人带来福祉;也能骚扰生者,造成祸端,至于是吉是凶,完全决定于死者灵魂能否在阴间安宁幸福的生活,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为了达到安慰死者以利生人的目的,古人在处置死者时处处小心谨慎,力求趋吉避凶,将人世间所有的吉祥祝福通过墓地、葬俗、墓葬建筑、葬具、随葬品、装饰纹饰等方面体现出来,构成中国古代墓葬文化趋吉避凶的永恒主题。

在“事死如事生”思想支配下,为了让死者像生前一样过上富足安逸的生活,葬具中的随葬器物几乎包含了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用具,具体的吉祥寓意主要有镇墓辟邪、求财祈福、追求长寿、再生以及升仙、多子多福、追求功名利禄、期盼自然和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古人通过把一些含有吉祥寓意的内容装饰在器物或墓室内,如最常见的吉祥龙凤、四灵;象征荣华富贵、国运繁荣的牡丹、象征长寿的灵芝;可以说,凡是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几乎都能在墓葬中反映出来。

1、 "葬俗",是指一个地区和民族的人们在处理死者过程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包括葬

法、葬式、墓地选址以及一些奇特的葬仪,尽管各地区各民族的葬俗千差万别,但其中趋吉避凶的心理动机是一致的。

2、 家族合葬:汉代庄园经济的发展,是地主阶级的家族关系十分密切,表现在丧葬制

度上,家族墓地往往被长期延续使用,一家数世,父子兄弟并葬。死在他乡的人,也必须归葬于故乡家族墓地。

3、 镇墓瓶:东汉后期墓地中比较流行的器物,因瓶身上写有镇墓性质的文字而得名。

镇墓文的内容表明,镇墓瓶的作用在于使生人家宅安宁,使死者冢墓稳定,以“天地使者”的名义为生人解罪为死者求福,并安慰约束亡灵。镇墓瓶的出现是当时巫蛊之术盛行的产物。

4、 四神:又叫“四象”、“四灵”,即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表

四方神灵。汉代及其以后的各个时期,人们还相信它们具有驱逐邪恶、庇除不详的作用,因此受到普遍崇拜。

5、 异穴合葬:俗称“隔山葬”,指夫妻分别葬在两个并列紧靠的墓穴中,中间用墙隔

开,是西汉前期和中期夫妻同葬所用的形式。人们所知的夫妻同葬是西汉后期才开始流行的。

6、 汉画像石:指汉代地下墓室和墓地祠堂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其所属建筑

一般为丧葬礼俗性建筑。题材主要有镇墓辟邪、祥瑞升仙、历史故事、世俗生活等。

7、 多子槅:为魏晋时期墓内出现的颇有时代特点的物品。通常由槅体和底座两部分构

成,外型上有长方形和圆形两种,北方多方形,南方多长形。在质地上,除陶质外,还有漆器质、瓷质等。全国各地都有发现,洛阳出土最多。

8、 葬具吉祥是指古人装殓死者尸体所使用用具方面所体现出的吉祥寓意。中国古代葬

具种类十分繁多,但不论使用何种葬具,它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保证灵魂能安宁生活,从而更好的庇护生者。

9、 北魏元暐墓:①石棺:置于墓室西部,头朝南,提醒厚重,前部高而宽,后部窄而

低,由盖、底、左右帮、前后挡六块石板装配而成。全身素面无纹饰。

②元暐墓志:墓志记载了元暐的生平概况,他是北魏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其墓志反映了北魏社会动乱,积极矛盾尖锐的社会现实。

10、北宋时期,北方地区的丧葬习俗与前代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墓葬一反唐代大量使用陶俑等明器随葬的习俗,随葬器物大量减少,仅余少量的碗、罐、铜钱之类。这与当时逐渐流行起来的使用纸扎明器、并于坟前焚烧的风尚有关。

11、孝道,是封建伦理道德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古代丧葬制度的伦理和思想基础,自古以来就被封建统治者所重视。起源于春秋、盛行于汉代的孝子列女故事,经过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推行,至宋代形成“二十四孝”概念,被历代视为人伦楷模。

四、分析

葬礼文化是民俗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对此次邙山葬礼的调查 了解了古代葬礼文化,学习了邙山葬礼的流程及分类。对古代的文化习俗有了更深的了解,对邙山葬礼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因此就这个角度,应该得到继承与宣传。确保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但是同时我们应冷静的看到,由于科学文化的落后,古代对于葬礼文化存在一定的迷信色彩,把未来美好希望寄托在死后或来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落后性。因此,对于邙山葬礼文化我们要理性的去接受它,既要对古代思想与文化进行学习与宣传又要深深看到其不足之所在。

建议:1:办一期画报,专门对邙山葬礼文化进行宣传,讲解。让大家了解一下,邙山葬礼文化。

2:请邙山博物馆工作人员到学校,进行一堂邙山葬礼文化科普知识讲座,对邙山葬礼文化进行宣传与知识的普及。

3:召集有兴趣的同学对邙山葬礼文化开展一次讨论,探讨一下邙山葬礼文化的精髓与不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