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说课稿:《力的分解》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说课稿:《力的分解》

一、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延续和扩展,他所遵守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规律。分解法是高中物理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分解的等效替代思想为解决其他类似物理问题奠定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基础。

2、教材加工

教材安排了两个实例详细说明如何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教材的编排渗透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认识问题的方法观点。在学生直接经验中没有对例1的实际问题的感性认识。因此,根据现有学生情况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在教学内容处理上删去了实例1,增添了另一实例“塔吊”。自行设计、改进了一些物理实验等来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这样调整可以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     教学目标的确定

结合教材的分析、学生具体的认识水平和能力发展需要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根据一个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的基本思路。学会用平行边形定则画出力的图示、求出分力的大小。

能力目标:在演示实验时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总结实验的能力;在学生分组实验探索实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在实际问题讨论时培养学生运用理想化思想创建物理模型的能力。

德育目标:在实际问题的讨论过程中渗透通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方法。

三、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确定

根据对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基础的分析确定如下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两个分力方向的确定及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求出分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和物理情境的分析。

四、     教学方法与用段

本节课教学采用情境教学模式,实验探索教学方法的主要原因是:

1、  有助于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通常学生的主动探究,使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渐向自主、探究合作式转化;

2、  强化了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的解剖问题的方法。遵循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感性认识到理发认识,透过实际现象去挖掘其本质所在。

3、  通过实验、图片、录像、现代媒体技术等教学手段创设出生动形象的真实物理学习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也为学生明示了一种学习物理的方法。同时也渗透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获取途径。

五、     教学过程

为达成教学目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依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教学和学习理论,采用了情境教学模式,在这种以学生的“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现代媒体技术是用来创设情景,进行协作学习的工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围绕一定的问题,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动手实验,主动介入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中,在实验探究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寻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 物理情境的创设(课题引入)

挑战极限:用一根强度很大的绳子把一个重物悬挂在中间,让一个同学双手各拉绳子一端,要求尽力把绳子水平拉直,看谁做出来。这样一个挑战性的问题不仅在学生的认识情感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还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解决问题的动机。

2、 学习环境的建构(确定研究问题)

展示现代的各种大型桥梁的引桥很长的图片。确立这样一个与城市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学生探索学习的中心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同时也指导了学生如何观察生活和发现问题。

创设物理模型:汽车在引桥上行驶→斜面上物体的平衡问题。

演示实验:斜面上静止的物体随斜面的倾角增大,重力作用效果的变化。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的过程中,要明确观察的要点和体会教师设计的实验目的及为达到实验目的实验装置的妙处。考虑到学刚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实际情况和习惯于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实验中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如何进行观察和如何进行总结实验结论,为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实验法,为下一步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理解重力的作用效果,从而确定出两个分力的方向,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求出两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关系。然后再次将结论引入到引桥为什么很长的实际问题中去,体会实际生活现象的本质含义。

3、 自主协作学习的设计(实验探索过程)

实际生活现象:塔式起重机运机运载建筑材料的图片,抽象出塔吊的理想模型。

自主实验探索:启发学生利用所给仪器,设计模仿塔吊受力的实验,亲身体会力的两个作用效果。如图所示,用铅笔支起图中的绳子,可以使学生直观感受到手指受到的是拉力,手掌受到的是压力,从而确定出两个分力的方向。

成果交流:将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展示交流,完善实验操作的方法,学生结合实验结论绘制出重力的分解示意图,投影展示各种不同的成果进行交流,教师及时给予恰当地发展性的评价。教师介绍自行设计的实验和学生交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考虑问题和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

扩展应用:再次将结论重新引入到塔吊问题中去讨论塔式起重机设计原理,再次体会要透过现象看其事物本质的思想认识方法。

此过程中要求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索,教师只提供相关的线索和帮助,并不介入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中去。

4、 巩固练习的设计(实践过程)

问题:空中索道的缆绳是尽量绷紧些好还是稍松弛些好?从而解决挑战极限问题。

研究性题目:菜刀上的力学。

 

第二篇:高中物理5总结

高中物理教学总结

一、高中物理教学概述

高中物理是学生望而生畏的学科,对于高中生来说它更是“老大难”。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更感教学中困难重重。有来自教学条件方面的,更多的是来自学生自身素质方面的。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发现:一些创新意识比较强的学生,并非学习的佼佼者,他们往往对作业不够认真,却很喜欢看一些课外杂志;而一些学习很努力的学生,思维却并不活跃,遇到实验中的一些小问题就显得束手无策,他们为了提高自己的成绩,到处找参考资料,天天闷头解题。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传统物理教学实践中,由于对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偏差,往往仅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忽视对学生自主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重教师而不重学生,如讲细讲透、面面俱到、滴水不漏的教学表演,往往就被认为是一堂好课;重管教而不重自觉,如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学生的自我调控、独立判断;重统一而不重多样,如学生几乎没有可能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或自行规划、安排学习进程,教学强求千篇一律,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得不到承认。

三、物理教学探讨

1.转变物理教学的观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在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4个因素的整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2.在力学与电学中的教学实践经验

(1)巧设实验。物理学中的某些结论学生难以接受,即使记下来,也不能理解,很快就会忘记。如在力的合成的教学中,当两个力F1和F2的合力一定时,随着F1和F2之间夹角的增大,F1和F2将不断增大,F1和F2之间的夹角不可能等于180°。学生难以理解,对此我设计了实验,使学生既有兴趣去了解它的原理,又能把原理记下来。

设计实验,要有针对性,既要客观,又要效果或现象明显,更不能让实验失败。这就需要在演示前进行反复调试和修改,做到万无一失。否则,问题不但得不到解决,又让学生去考虑这个实验,结果把一个问题变成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

(2)形象对比。高中物理中,有相当一部分物理概念很抽象,表述不具体,使学生难以理解。如电动势的概念,必修本的定义是:“电源的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这种表述,没有说明电动势的实质——电动势是电源把其他形式能转化成电能的本领,也没有达到让学生理解的目的。

形象类比。首先要求既形象又恰当,否则不但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会把学生引入歧途。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中备好类比事例,做到类比通俗易懂、形象逼真且符合实际,才能真正突破教学难点。

四、总结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难点是一个一个困难和障碍,每克服一个困难,排除一个障碍,往往给学生一个学习的动力,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学习物理的兴趣就会产生,物理学习成绩就会不断提高。当然,关于难点的突破,可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去突破。以上只是自己教学中的体会,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试着运用于教学,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