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度过大学生活范文

大学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但也需要我们去把握和深人体会。有人说:“平凡的大学生有着相同的平凡,而不平凡的大学却有着各自的辉煌。”但,你可以选择平凡,但却不可以选择平庸;可以的话,相信谁都想不平凡。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大学生活充实有意义,怎样做主自己的大学生活呢?我随便谈谈个人的几点观点。

首先是要确立目标和计划,放远目光。古人有“志当存高远”,毛泽东也有“风物长宜放眼量”。没有目标便没有前进的努力方向,也毫无动力可言。计划目标,又可分为近期和远期。如近期我要看完多少本书,这一个月我要学懂什么知识,假期有什么实践打算等等。远期的如:争取毕业前拿到自考文凭,人际关系网应该多大,实践能力应有达到怎样的程度等等。而且,目标的实现又是一个个小怒表实现的连贯过程。如一天记5个单词,到考前便可记到很多。但,这需要坚持和毅力。

第二,是要放远眼光,是指不被暂时的情绪和心情所拖所沉溺,要成就大事业,就必须大事抓紧,小事放松。如,不要被上网玩游戏等所带来的满足感所一直沉溺,孰不知,暂时满足的背后的更大的空虚。相信大家都有这种体会。

第 三是树立就业危机感。我们总是在怪自己自己控力不强,没有上进的动力。孰不知是自己的意识上没有清醒。有人会说:“爱情是学习的动力”或“家境贫穷的学习的动力”等等。其实,从直接意义上来说,就业危机感才是也应该是我们上进的动力。我自己常想自己毕业以后究竟能干什么?又多从报纸杂志上看到目前就业形势的异常严峻,所以心里很是后怕。有人说目前找工作:要么有关系,要么有文凭,要么有才能(技能)。而我们呢?文凭,只是大专;关系,相信在坐的大部都没有什么关系。所以,我们唯一的出路便是要有什么才能。而这,就要问问自己:你学到了什么,你掌握了什么?现在的问题不是我们不知道学什么,而是我们不想学。

第四,是要学知识与发展能力并举。以前是重知识而轻能力,但现在不同了,恰相反,由于社会上影响,文凭要求的适当下降,所以现在的很多大学生纷纷跑出外面找兼职。如果他们是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去的,那没话说,反而应该提倡。但他们有些不是,为了一份端菜的服务生工作,不惜请假旷颗,晚自习也不上。我身边就有这样的现象。现在,出现了这样一种错位思潮,就是,在职的机关企业工作人员,纷纷利用业余时间”充电“,而在校的大学生们却纷纷跑到社会兼职。我觉的应该纠正这种思潮,归位。 此外,还有,就是,要多看看书和报纸杂志。了解最新社会动态,知晓国家大事,掌握第一时间的时政经济新闻……是的,这不仅对我们以后找工作容易有帮助,而且对我们本身的工作也有帮助。广告是一们综合边缘性学科,我们做为未来的广告人,就应该博学,什么都应该了解一下,并且要有重点地突出模些领域学科!

好了,我今天的演讲也到此为止了。最后,只上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的,送给我自己,也与大家共勉!

我的大学生活演讲稿

学生活最经典的说法是鲁迅先生的四部书:大一是《徬徨》,大二是《呐喊》,大三是《伤逝》,而大四是《朝花夕拾》。其实不然. 大学生活虽说是多姿多彩的,但也需要我们去把握和深人体会 .

说句实话,我的大一和很多人一样,是茫然的没有方向的,大一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天天背着书包去上课,晚上去自习,周六周日有时候也就是跑到自习教室里。因为除了自习,当时根本就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事可以做。忙碌了一年,却不知道在忙碌些什么,辛苦了一年,却什么也没有得到过,除了迷惘,除了那些自以为满满的生活感慨,现在的我没有任何值得去吹嘘的收获. 转眼间,一年的时间已经偷偷的溜走了,而现在我也已是大二的学生了。经常在想,如果上天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可以重头来过,那么我所希望的大学生活会是怎样的呢?可惜,生活没有如果,失去了的,就永远不会再重来.在过去一年的大学生活里,我经历了许多,有开心的也有不开心的,我或许得到过但我失去的更多.

刚进入这个大学我就想着好好学习,尽可能多的去掌握知识,但是我错了,从一开始就错了,大学生活并不是仅仅掌握知识就可以了,还有很多的东西是应该在大学里面学的.一直以来我都是浑浑噩噩的追逐着时间的尾巴在奔跑,没有好好地去想过自己的人生,没有为自己的未来仔细谋划过.可以说,我的大一是没有目标的,因为没有目标,所以我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不知道什么东西是我自己想要的;也正是因为没有目标,所以即使我很努力的去学习却不知道自己得到了什么,不知道我应该怎么做,才可以让自己取得进步.我总爱做梦,却因为没有对梦想做过规划,而一次又一次地承受梦破碎后的痛楚;我也总幻想着自己可以取得让人为之侧目的成就,,却因为没有好好地为自己的人生,为自己的未来,甚至于为自己的生活进行过思考,而一次又一次地使自己徬徨 不已......所以,大学生活最重要的是要对你的四年生活有一个规划,也就是你希望你的大学生活是什么样,换句话来说就是你在大学四年里的目标是什么, 当然这个目标可以很粗略的,只代表一个大方向,不必很细致的,有了方向才不会迷茫。而且只要你朝着这个目标努力过,就算失败了你也不会一无所得,更不会后悔。

有人说:“平凡的大学生有着相同的平凡,而不平凡的大学却有着各自的辉煌。”但,你可以选择平凡,却不可以选择平庸;可以的话,相信谁都想不平凡。大学生活多姿多彩,如何让自己的大学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相信这是很多大一大二的学生苦苦探索的一个问题。说真的,大学与我想像中的差很远,尤其是当我选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而无力扭转时,有时我真想再回去重新上多一次高中算了,但既来之则安之,抱怨甚至后悔都没有任何的意义,现在我应该做的是如何让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得更多的生存技能,如何能让自己变得更强!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没有好好想过毕业后的就业问题,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学识是不是能够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没有考虑到自己在学校应该怎样做才能

学得更多更好。如果我不经过思考,我不会知道我自己竟然会有这么多的不足,不经过思考,我不会知道自己在过去的大学生活里面竟然浪费了整整一年。现在我不敢说我真正的知道了自己以后的路会是怎么样的,但我想,至少我知道了我在剩下来的大学生活里面我需要做的是什么,我应该做的是什么。一年的大学生活使我学会了如何去思考自己的人生,如何去看待奋斗路上的苦难,同时也让我明白到想要在大学生活里有所收获,想要在大学里实现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愿望,就必须要懂得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懂得去思考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应该做的是什么.对过去,我不怨天尤人,对于未来我也不会盲目乐观,我有信心,在以后的日子里,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我都会过得比现在好,我的未来终究也会是让我满意的!!

最后一句:" 人生因为有梦,才会有希望;心若在,梦就在,就算失败了,我们还可以重头再来! "送给自己,也愿与大家互勉共励!

 

第二篇:如何度过大学生活

如何度过大学生活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是人生最美好的时段。可以说19岁~23岁是人生精力最充沛的黄金时代,这时的体力、记忆力、反应能力都达到巅峰。非常幸运的是,我们会有整整四年可以心无旁骛、专心学习,提高未来工作和生活的能力。这很可能是我们一生中最后一次有如此大段的时间用于学习,也是我们一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系统性地接受教育和建立知识基础,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可以拥有较高的可塑性、可以不断修正自我的成长历程。同时,这也很可能是我们最后一次在相对宽容的,可以臵身其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的理想环境。

几个月前,又一批大学毕业生离开校园,有人带着 “对什么都可以拥有的自信和渴望”跨进社会,进入工作岗位;有人带着对专业问题的研究热忱和更高的理想进入国内或国外的大学研究生部继续深造;也有的人感到彷徨和焦虑:不知道自己在社会如何定位,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悲叹自己的前途如此渺茫。现在,又一批大一新生进入大学,开始人生新的一章。“大学生活未来四年如何度过”将成为每个大学新生都要面对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认识和态度将影响到四年之后每个人大相径庭的人生之路,不同的人生理想和规划将带来不同的结果。我们特地邀请了蓝棣之、俞敏

洪、亦夫、潘岩四位曾经的“毕业生”谈他们的体会,同时在技术层面上请校园心理学专家就如何度过大学四年生活进行心理指导,让我们一起分享吧!

给自己一个目标,让你的生命燃烧

文-蓝棣之(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近些年来,随着就读的社会文化环境发生的显著变化,大学生度过大学四年的方式、理念以及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市场经济、大学扩大招生、就业困难、电脑的普及、网络信息爆炸、手机短信和E-mail所带来的青少年交往模式的深刻变化以及我们所处的大众消费社会和后现代知识状态等等,所有这些新情况,都给我国的大学教育带来机遇,但同时也带来挑战甚至困扰。这就是20xx年秋季进入大学的上千万大学生走进大学校门时相关的时代背景。

就我个人的有限观察,我提出几点想法,和年轻的读者共同探讨怎样度过大学四年的生活。

一、要有远大目标 。我记得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当我们最初接触到香港大学生时,我向他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读书为了什么?你有什么样的理想?对这些问题,他们觉得很奇怪,很难回答,读书不就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吗?我当时认为这就是大陆学生与港台学生最大的区别。我

们的学生虽穷,但我们有理想;港台学生有钱,但没有理想。从那时到现在,时光过去了20年,如果我拿当年的问题来问大陆大学生,我想他们的回答就会和当年香港大学生一个样。找到一份好工作就是理想。可我总觉得工作是职业,是饭碗,而理想是精神,是人活着的原动因。找个好工作是很困难,可是要说这就是理想,那也太可怜了,也太平庸了。因为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好歹总能找到一份工作的。所以,我觉得,随处都能感觉到的就业压力,掩盖着我国年轻一代理想的丧失。而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你就永远飞不起来,也体验不了做人的尊严。有两句诗写得好:“给自己一个目标,让你的生命燃烧。”理想指的是远大的目标,而且与人类的未来连在一起。有了理想,才会有正确的价值观。我记得斯大林曾经说过:伟大的抱负产生伟大的精力。这话讲得很好啊,如果没有大的抱负,你的大学四年在实质上将是无精打采和萎靡不振的。

二、要带着问题学,并且以自学为主 。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因为他的头脑只是老师的跑马场。剧作家曹禺曾经说,在读大学期间,他虽然缺课很多,但他尊重老师,而钱钟书虽然很少缺课,却看不起老师。这话说明,他们二位都是以自学为主,而且对老师的授课持有一种批评和质疑的求真态度。现在有一种不好的倾向,学生选课以作业少、阅读量小,拿高分为标准,其实,学术水平差的老师才轻易

给你打高分。“高分低能”的现象与学生对待分数的态度很有关系。毛主席曾在19xx年春节指示中号召学生不要跟着分数转,而要自己主动去学习。能主动去学习的学生是头脑中随时都有问题的学生。带着问题就能主动地去学习,因为正是那些问题才可以使你日夜渴望学习。钱钟书先生说他学外语的动因是因为少年时代为林纾译的西方小说深深吸引,因而渴望了解外文原著是怎样写的。虽然在他学好了外语,并且阅读了那些西方原著,而且还发现西方小说原著远没有林纾的译本精彩,但最初的问题却成就了一位大学者。我说以自学为主,并不是否定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很重要,但并非都很理想。与美国等国家的大学生相比较,我们有不少学生听课不做笔记,不喜欢上课发言,发言不愿意说自己的看法(因为得要有根据),经常是去网上找资料,而老师每次课布臵的阅读书目数量太少。

三、青年成长的过程是文化社会建构的,而非自然生长 。大学四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成长阶段,可是成长的真相是怎么样的呢?前两年我曾经指导过一篇不错的硕士论文,题目是《知识女性在婚恋中的成长》。作者在论文中引用一项西方学者观察与研究成果,大意是说,一个人的成长并不是通常所设想的那样,沿着一个目标前进的直线过程,而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排除你的内心肯定不认可的机会和可能性。用我们自己的经验来印证,也觉得这话深有

道理。这就是说,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与危机,往往并不因为我们没有在追求理想的路途上前进,而是在于不会拒绝,或者拒绝时犹豫不决、优柔寡断、患得患失。老舍《骆驼祥子》描写了城市平民祥子的悲剧。祥子的悲剧自有社会根源,但从他个人方面来看,则是他不能拒绝虎妞的诱惑,而其中的原因又在于他那小生产者占便宜的思想。我们从观察一个人不能拒绝诱惑,或在诱惑面前的患得患失,往往可以窥见他很深的灵魂和灵魂深处的弱点和污点,而这正是一个人命运的决定性因素。可能,拒绝一次,你就会朝理想前进一步。然而,还有比拒绝诱惑更难的,那就是对社会的习俗的拒绝。冯至在19xx年一篇译序里深有感触地说:“青年的一切都充满了新鲜的生气,而社会的习俗却是腐旧的。人每每为了无谓的喧嚣,忘却了生命的根蒂。只在人生的表面上永远滑下去,只是隐瞒和欺骗,而欺骗和隐瞒的工具就是社会的习俗。”他说,谁若是要真正地生活,就必须脱离现成的习俗,自己独立成为一个生存者。

四、两种文化要平衡 。大学生是知识分子的后备军,在经历了学位教育之后,很快就要成为知识分子了。然而读者可能不了解,知识分子有两种,而你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其中的一种。英国科学家兼作家斯诺在20世纪中叶写过一本叫《两种文化》的名著,他警告说整个西方社会的智力生活已经日益分裂为两个极端的

集团,一极是文学知识分子,另一极是科学家,特别是最有代表性的物理学家。二者之间有着互不理解的鸿沟,有时还互相憎恨和厌恶,都荒谬地歪曲了对方的形象。他们对待问题的态度截然不同,甚至在思想方面也难以找到很多共同的基础。斯诺还指出,纯粹科学家和应用科学家之间的鸿沟也很大。纯粹科学家同工程师之间经常发生误会,他们的行为往往很不一样:工程师必须生活在有组织的共同体中,不管他们内心多么乖谬,都要向世界显示出一副遵守纪律的面孔。纯粹科学家则不然,他们根据统计在政治上左倾的比例,仍超过其他专业。工程师就不是这样,他们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保守派,他们专心致志于创造,现有的社会秩序对他们来说已经够好了。据斯诺观察,在他那个时代,文学知识分子代表、说出并在某种程度上形成和预言了非科学文化的情绪,他们不作任何决策,但他们的话却渗透到那些决策者的头脑之中。尽管这样,文学文化也在不断衰退,而且被年轻的科学家看不起。因为他们轻而易举就可以找到舒适的工作,而那些英语或历史专业的同行却要少挣近一倍的收入。这种情况,在文学边缘化的今天,已经更盛了。我请了一些优秀诗人来课上朗诵,我的理工科学生们则评论说他们一个个看上去都很落魄,很不以为然。两种文化必须有必要的平衡,你的大学四年生活,每天都要面对这种平衡。而这种平衡将决定你能否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大学中那些应该去做的事

文-俞敏洪(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

我的大学经历已经向青年学生们讲过许多遍,大家一定能从我的讲座中和我的书里了解,有些学生甚至比我自己都还记得清楚。要跟青年学生讲的话,我也讲过许多遍,当然, 我自己也在不断学习,不断在新东方的发展中感悟,所以,也常有些新的想法愿意讲给学生们听。大学的时候,有些事我做了,有些事我想做却没能做成,有些事我今天才觉得当年应该去做,我愿意在这里把这些事与大家分享。

一、应正确地设定目标 。任何一个人在某个生命点,一定要确立一个目标,你不能够没有目标,没有目标的人就进入了空虚。目标跟你的眼光和你目前的能力相关。你的眼光越好,你设立的目标就越正确。你的眼光越高,你设立的目标就越崇高。所谓眼光,就是你看事情的着眼点和你的人生价值观直接相关,决定了你的人生方向。我在这里打个比方,在滑冰的时候,假如你想改变方向,你的眼睛向什么方向看,你就能转向那个方向。因此,如果你的人生价值观以财富为主导,你就会设计和财富相关的目标;如果你的人生价值观以个人的爱好为主导,你就会设计和你的爱好相一致的目标。除了眼光外,你的人生目标是否取得成功也和你目前的能力相关。我们的能力和资格决定了我们下一步到底定

什么目标。如果你现在是北京大学的毕业生,每门课都达到了90分,你就可以把下一个目标定在到哈佛去上硕士或博士;但如果你现在只是个大专生,你就决定要去哈佛,这无疑显得太遥远,太不切实际。人生目标总是一步一步完成的,就像爬上一座高山,你必须一步一步往上爬一样。另外,在设计人生目标时,一定要把你的天性考虑在内,做不符合自己天性的事情,通常失败的可能性比成功的机会要多。比如你应该分析一下你是外向型的人还是内向型的人。内向型的人适合做自己喜欢的专心致志的工作,外向型的人可能适合做跟人打交道的工作。对自己的判断下错了,跟着而来的可能是一辈子的痛苦和挫折。

二、应认真地感受过程。生活的路由两大内容组成:生命不同阶段的目标和走向这些目标的过程。目标固然十分重要,因为没有目标生命就没有了方向,但走向目标的过程更加必不可少,所有生命的精彩都是在过程之中走出来的。我们所能够真正体验到的永远是一时一刻的感动,一草一木的芳香,或对一人一事的刻骨铭心的记忆。目标就像是一座山的顶峰,即使我们天天看着这座山的顶峰,但是只要不采取行动去爬这座山,所有一切精彩的故事将不会发生,一路上所有的风景将跟我们无缘。当我们向顶峰迈开第一步时,我们就进入了生命的过程,我们生活的全部内容从此展开,而目标已经静悄悄地沉睡在了我们心灵的某个角落,只有当我

们迷失方向时才清醒过来。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到痛苦和不幸,我们过分期待目标的实现,我们过分夸张困难的程度。我们嫉妒别人的成就却把自己的胸怀丢失,我们懊悔于昨天的错误却把今天的时光抛弃。其实,每天都有无数鲜美的草莓等待着我们去采摘。每天早上的第一缕阳光都在为我们升起,别人的每一声问候都是对我们至诚的关怀,我们遇到的每一个烦恼和困难都是对我们勇气和耐力的考验。只要我们付出真情的努力,我们是否能够成功地达到目标已经不再那么重要,因为即使我们失败了,我们也能从失败中学到更多的东西。世界上很少有永恒,大学生谈恋爱,每天都在信誓旦旦地说我会爱你一辈子,这实际上是不真实的,只是在表达一种愿望而已。但我们还是在说,因为至少在那一刻,我们这样的表达是真实感情的流露。追求永恒的爱是人类的毕生梦想,因为人在爱中永远充实。但现实生活并不是这样的,统计数据表明,大学生谈恋爱的100对里有90对最后会分手,最后结婚了的还有一半会离婚。你说爱情能永恒吗?所以最真实的说法是:“我今天,此时此刻正在真心地爱着你。”明天也许你会失恋,失恋后我们会体验到失恋的痛苦。那我们就去体会,去体验,这种体验也是丰富你生命的一个过程。

三、应坦然地面对失败。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在失败中寻找把握机会的过程,没有失败就无所谓成功。没

有遭遇过挫折和失败的人生是不丰富的人生,就像白开水,纯净却没有味道。一个人是否活得丰富不能看他的年龄,而要看他生命的过程是否多彩,还要看他在体验生命的过程中能否把握住机会。人生的机会通常是有伪装的,它们穿着可怕的外衣来到你的身边,大多数人会避之不及,但那些具备独特素质的人却能看到其本质并抓住它们。这些素质中最重要的就是承受失败的能力和勇气。我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遭遇了很多次失败,但也正是这些失败及其背后隐藏的机会最后成就了我。最终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就是藏在失败背后的机会也许是最好的机会,这也使我进一步增加了坚强面对失败的勇气。到后来坦然面对挫折和失败便成了我的一种常态,在失败面前,我会不断激发自己的斗志,就像高尔基在《海燕》中所说的那样:让暴风雨(失败)来得更猛烈些吧。一个人可以从生命的磨难和失败中成长,正像腐朽的土壤可以生长鲜活的植物。土壤也许腐朽,但它可以为植物提供营养;失败固然可惜,但它可以磨炼我们的智慧和勇气,进而创造更多的机会。只有当我们能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失败和考验,我们才能成熟、收获。而那些失败和挫折,都将成为生命中的无价之宝,值得我们在记忆深处永远收藏。

四、应相信自己和别人 。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够走出困境,相信自己能够创造财富和成就,相信别人能做到的事情自己也能做到,相信这个世界依然是光明灿烂的。另外,

我们一定要深入社会,了解别人。一个人最可怕的黑暗是内心的黑暗,一个人最可怕的封闭是灵魂的封闭,一个人最绝望的状态是失去对别人的信任。只有我们主动地去了解别人,和别人交朋友,我们才会有更光明的生活和更多的机会。我这里有两句话大家一定要记住:第一句是:Don’t wait to be loved to love。第二句是: Don’t wait to have a good job to start to work。这两句话包含了几层意思,一是我们要有自信,相信我们能够爱别人,相信我们能够把工作做好;二是我们所拥有的东西一定是主动的道德,只有我们爱了别人,别人才会爱我们;只有我们做出了好工作,我们才会拥有好工作。三是世界是美好的,我们要对世界充满信心,因为我们爱了别人,别人必然会爱我们,我们做好了工作,一定会被别人所承认。有人说,我爱了别人,别人不爱我,我做好了工作,别人不理我怎么办?这依然是你的心态不对。做任何事情都希望得到当时的回报,这是一种自私,是一种没有远见的心态。一个急功近利的人是没有人会喜欢的。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态,生活中好多事情,是你的心态正确了,事情才能做正确,生活才能向好的方向改变。我们觉得这个世界浮躁,是因为我们的心浮躁,我们觉得这个世界平庸,是我们的心平庸。只要改变了心态,我们的生活就会不一样。我自己就是很好的例子。过去,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loser。高考考了3年才考上,我是个loser;进了

大学没有一个女孩爱上过我,我是个loser;大学三年级得了肺结核,我是个loser;在北大教了7年书没有什么成就,我还是个loser;在北大10年没参加过任何活动、任何团体,我是个loser;被北大开除出来无处安身,我更是个loser。在30岁以前,我几乎从来没有尝到过成功的喜悦。我的自信心被现实不断地摧毁。后来我到外语培训部去上课,不断努力地提高自己的上课水平,终于逐渐在课上、在学生的眼神中找回了一点儿自信。当我对培训越来越有兴趣的时候,我就下决心做自己的学校。在做学校的过程中,在和别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不断地失败,不断地成功,又不断地失败,再不断地成功。在这种过程中建立了我自己坚韧不拔的性格。我的好朋友王强对我有一句评价,说:俞敏洪像芦苇一样刚强。意思是我的性格尽管柔韧,但却不容易屈服。后来我发现,我周围许多中国的成功人士的个性里,都有着非常柔和非常刚的两面性。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要少一点胆怯,多一点勇气;少一点自卑,多一点自信;少一点疑虑,多一点信任。多相信世界一点,多相信别人一点,对自己没有什么坏处。当然,相信别人的前提是首先要相信你自己的判断力,判断所交往的朋友对自己有无好处,所处的环境对自己有无好处。但我们必须对这个世界表示信任,否则我们寸步难行。

让自信的阳光普照年轻的心田

文-亦夫

(北京大学理科出身,出版有多部长篇小说及中短篇小说、散文等,并在多部电影、专题片及音乐电视中担任编剧、总撰稿及策划。自20xx年起旅居日本东京,在写作之余以教授中文和为华文报纸写稿为生)

大学四年,于漫长的人生而言,虽短暂却极其重要,尤其是在高等教育还不够普及的中国,尤其是对于那些藉此改变身份和命运的农家子弟。20多年前我从西北一个偏僻的农村考上北大时,连县城也只去过很少的几趟。远离家乡的首都带给一个农家少年的,无所适从远远要大于新鲜刺激。原来似乎清晰而简单的人生计划,一瞬间如同透过了万花筒,变得纷繁多姿而又捉摸不定。大学时期是人生思辨能力的成熟和定型期,面对如此巨大的反差和如此多头的诱惑,要不走向迷失甚至造成人格缺陷,并非一件水到渠成的易事。作为一名从农村出来的曾经的大学生,我的四年求学经历的点滴体会,希望能对刚入校不久的新生,尤其是对刚刚步入繁华都市的农家弟子,能有些微的参考价值。

在我看来,与大学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相比,培养良好的思维模式、生成健康的精神世界和人格魅力,要远为重要和具有实际价值。而要形成客观理性的判断力,学会尊重与自尊,变得磊落而坦然,对未来的人生充满热情和憧憬,这一切都需要自信心来支撑。而一个人自信心最初的养成,是

在一次次地被认可、被肯定中获得的。它就如同一株脆弱的嫩芽,来自环境的鼓励会像甘露一样滋润它,使其茁壮成长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相反,一次次的挫折则会使它早夭,成为心理上永远挥之不去的一片阴影。

从中学进入大学,生活一下子多了许多自主的选择。除了专业课之外,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形形色色的报告会和演讲、范围极广的选修课,加上班级、系及学校里临时组织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既给同学们提供了汲取营养、提高自身的环境,同时也提供了一个个展现才华、炫示自我的舞台。刚刚大开眼界的新生们往往会热情洋溢地广泛涉猎,甚至盲目参与。我们班当年有一个来自南方农村的同学,从大一起,参加过的培训班或学生社团包括吉他、围棋、国标舞、校园广播站、西洋绘画鉴赏等等,可谓五花八门、无所不包。可结果不但全部无果而终,更为严重的是,一次又一次挑战自我的挫败,使他的自信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进而影响到学业和性格。他从一个热情外向的人变得萎靡不振,似乎对什么事情都失去了兴趣。

我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说不要广泛涉猎,而是不主张盲目地挑战自我。人的性格类型、成长环境、人生经验各有不同,注定了动静之分、文武之别,在性格和思维逐渐定型和成熟的大学阶段,我主张顺应自己性格特点和能力长处,选择性地参与课外活动或社团,这样容易发挥自己的特长,成功展

现自己的几率相对就大。周围环境对自己的认同,会一次次累加为培养自信心理的营养,而只有自信的嫩芽成长为一棵大树的时候,它才能真正成为你性格中的一部分。而盲目的、不加选择的挑战,无形中会增加挫败的几率,而重复性的挫败感,无疑会让成长期的自信心产生动摇和怀疑,甚至转变成不可矫正的心理自卑,为今后的人生埋下失败的种子。我清楚地记得,我班那个来自南方农村的同学,是个大脑非常聪明而缺乏运动协调性的人。在国标班学习跳舞的那段时间,他因为屡屡被女生拒绝伴舞而沮丧不堪。这样发展的结果是,他对自己最擅长的围棋都变得不自信起来。

我强调在参加学生社团或课外活动时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并无意否定专业课的重要性。相反,专业成绩的好坏,更直接地影响着大学阶段自信心的形成。只是专业课的学习与中学时代的学习截然不同,并非耗时越多,伏案越久,就越容易取得好成绩。以我粗略的认识,如果选择了那些衔接性强、需要靠累积方能达到某一高度的理科专业,一定要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而如果选择了某些需要培养眼界和阅历的文科专业,大可不必将时间全部花费在那些其实意义并不是很大的课本上,而是应该尽可能参与一些课外活动,这无论对丰富自己,还是对日后选择职业,都会有很大的好处。

我的大学

文-潘岩

(20xx年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同年赴英留学,获建筑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在伦敦进入英国最著名的福斯特事务所工作,现居北京,独立设计师)

一、一次旅行 。我的大学生涯伴随着多重的体验。我头一次长时间的在故乡以外的城市生活,这首先是一次旅行。就仿佛裸身游憩在黄油中,听着半懂不懂的方言,看着未曾经历的场景,吃着风格迥异的食物,任由这些未有的体验侵袭着你。更重要的是接触很多和我在不一样的环境下生活的人,理解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

更长的旅行是去伦敦。我真切地体会到人与人的思想可以那样的不同,这些思维你可以不同意,但一定要知道。从此我爱上了旅行,在海外学习期间,我常翻看着地图册,揣度在不同的经纬、等高线扭曲的地方,会有怎样的风景,怎样的人文,接着就在互联网上订机票,查旅馆。旅行中的人和事比风景更难忘,马德里的蟊贼神不知鬼不觉地拿走我的钱;瑞士意大利语区生活在当地的一个美国哥们儿听到我说英语时,激动地大叫;纽约的黑人老兄友善地给我让座位……就算在自己国家的上海,我也遇到了一位听我们问“距离这里有多远”时,回答“我又没量过,我怎么知道”的老先生,被上海式的精确撞了一下腰。这一切都极大地丰富了我的阅历,六七年的时间在人生中不算短暂,大学教育

如果只是通过了几次考试,拿到一个硕士、学士之类的文凭不得不说代价太大。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观,明白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在自己的一生中应该怎样自觉地为之努力才更具有持久的价值。接触不同的人,理解不同的思想,体悟不同的生活方式,这恐怕也是古人“游学”的真意。而在当今全球化,个性化的社会下,不仅是重要,简直就是决定性的因素了。

二、专业人士。大学的一项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把你塑造成某方面的专业人士。从此,平凡的世界在你眼中因所学专业不同,在不同的方面变得毫微毕现。对专业的热爱是你全身心投入其中的原动力。我是幸运的,在我上大学之前就对将要学的专业有了一定的理解;当我真正开始学习建筑时,有一种为自己中学阶段那些不务正业的爱好找了一个出口一般的快乐。但很可惜的是,在我们现有的教育体系下,多数中学生对大学各专业的信息并不了解。或者印象模糊。很多人开始学习了才明白自己并不喜欢或并不适合这个专业。于是从痛苦到颓废。对于社会来讲也可能浪费了一个在其他方面或许很有作为的人。当我到英国后,我发现在这个国家教育体系中有一种很好的制度——A Level。在这种体系下,学生在高三就开始对他们将来在大学所学专业的导入式学习。学习的重点不在记住多少知识来应付考试,而是弄明白究竟这门学问是关于什么的,要解决哪些问题,采用什么样

的研究方法。这样学生就会对自己、对专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专业选取时的三岔口谜局。

说到研究方法,这也是大学教育中必须提到的,大学教育与中小学最大的不同也就在此。中小学所学知识绝大多数是已知的,有定论的事实,所以在我国学生人数众多,整体人口素质的提高是压倒一切的问题的现实情况下,中小学教育采取讲授式,学生不做过多研讨,较被动地接受知识也是一种不是办法的办法。但到了大学阶段,这样的学习方法,必将成为限制专业发展的桎梏。从学问的源头起,不断质疑,不相信权威,以宽广的学术视野自主地进行研究才是大学之道。学习的自主性无比重要。自主性首先来源于对专业的热爱。之后,是对于专业研究构架的清醒认识,明白自己站在这个由无数古今人物建构的框架中的位臵,自己的创新才会有的放矢。

三、自主生活。大学是很多人脱离家庭的襁褓,以独立个体的身份面对社会的开始。在大学的集体生活中,大家就像一堆未经磨砺的顽石互相碰撞在一起,而社会的要求也第一次现实地摆在每个人的面前。我在此方面也曾经经历了无数的困惑和痛苦,并从其中一点点成长起来。从填鸭式到放羊式,面对从未有过的自由,如何安排自己。这是我上大学后一直在学的一课。从中学被人为创造出来的纯而又纯的单一环境、单一目标变成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那种感觉就像

尼奥吃下药丸后听到莫菲斯说:“欢迎来到现实”一般的困惑不解。

大学是一种集体生活,在这里我结识了可引为终生至交的朋友,还遇到了彼此深爱的女友。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How to be yourself?”“怎么做我自己?”这也是我刚到伦敦,学院里一位英国的学姐给我上的第一课。对自己负责,随时保持自省和独立思考能力是我能给出的答案。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我从一本杂志上读到介绍日本年轻一代建筑师的文章,上面说:“对于60、70年代后出生的日本建筑师来说,证明自己存在的理由成为一种必须”,当时不甚理解,现在却感触良多。因为在多元化的社会里,特性已经成为存在的唯一理由。

大学各年级常见的心理困扰

文-路勇(中科院研究生院心灵之约心理协会会长)

大学一年级。大一期间的特有问题几乎都可以归纳成适应性问题。每个有志青年满怀豪情地走进大学校园、开始人生新阶段的时候,由于生活环境、学习内容、理想目标、兴趣爱好、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发生很大的变化,他们的心态也变得复杂,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矛盾和问题,这就是所谓的“新生适应不良”。具体包括:生活环境不适应。大学新生从原来父母包办一切到大学生活的一切靠自己。这种依赖和独立

的心理反差,容易让新生们产生难以适从的感觉,对大学原有的浪漫想像也随之打破,同时会滋生出孤独感、怀旧情结和对新事物的紧张情绪。

建议:多和同学、舍友交流,大家在这方面都有类似的感受,有无法适应的情况应适时求助。这时候父母不应该继续鼓励依赖而是要信任孩子,相信孩子能够很好适应大学生活。

学习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学习心态和目标不适应。心态方面,新生从高中时备受关注的佼佼者到大学里的普通一员。优越感的丧失和学习失去了原有的支撑点使得很多新生感到空虚和无聊,甚至开始在浑浑噩噩中度日。学习目标方面,大学与高中具有显著的不同。高中学习的目标很明确:在高考中取得高分;高中时代学生不是学习的主体,而是“填鸭式教学”中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进入大学,很多新生无法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意义,又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由此产生的压力感和无力感成为新生的难题。

建议:调整自己的心态,找到自己的学习兴趣和目标。多向老师和师兄师姐请教,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大学二年级。大学二年级是心理问题的多发阶段,学习、爱情、人际交往都成为问题的来源。

人际关系困扰。人际关系已经超过学习成为大学生最关注的问题的同时,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来源。人际

关系问题常常表现为难以和别人愉快相处,没有知心朋友,缺乏必要的沟通、交往技巧等。一些大学生高中时期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不知道如何和人交往,同舍友、同学甚至老师的关系紧张。所以这就成为他们要面对的重要困扰。

建议:搞好人际关系的本领其实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人际交往的本领完全可以通过学习得来。只要注意以下原则,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是难事。这包括: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真诚地关心别人;多请别人提意见和帮助自己;留心为别人服务;多参加集体活动和社团活动等。

恋爱问题。大学生生理的发展和成熟早已让他们走向了“异性吸引”的时期。在此基础上,由于自主性的获得,从众心理的影响和社会大环境的推波助澜,大学生恋爱已经成为大学生最关注和投入精力最多的事情之一。大学生恋爱由于其自身的特点,表现出一些不同之处:恋爱动机多样化、周期短,频率快、悲剧多等。这就使得大学生们容易对爱情产生失落感、虚无感以及建立在爱情梦想破灭的基础上的人生缺失感、幻灭感;而另一部分总感到自己缺乏被爱的吸引力的大学生又常为自己还没有恋人而自卑。

建议:多参加各类活动,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不要因为空虚和孤独而去恋爱。积极主动地待人接物,消除对异性的神秘感。一旦爱情失意,反思自己的同时,把注意力放到

学业和生活中来,可有助于早日度过心理的低潮。

大学三年级。大三学生往往有着突然意识到自己是高年级学生的压力感,大部分学生开始考虑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和考研问题。专业课学习的深入也让部分大三学生感到压力沉重。网络和游戏成瘾或者爱情都成为他们逃避这些压力的方式。

网络成瘾现象。网络之于大学生,正如世上的金钱、权力对于成年人一样,是充满吸引力的。据保守估计,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占大学生比例为7%,其中男生上网成瘾的人数比女生多。其原因之一是:在大学,同学之间的联系过于松散,各人顾各人的,也就无法形成与现实中他人、团体的紧密联系,一些大学生开始借上网来打发时间,久而久之,就变得对网络极度依赖。对网络的沉迷使得很多大学生对现实生活产生厌恶和逃避,导致人际关系疏离,自我迷失,无法完成学业等问题。

建议:多参加各种团体活动,在团体活动中,不仅能加深彼此的了解,也能让自己学习之外的能力得到展示,更能增强对团体的群体归属感,这种情感的依恋有助于降低单独性的活动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上网正是这种活动。反之,当个体游离于团体之外,不被团体所接受时,就更有可能转而从网络上寻求精神支持。

大学四年级。大四是大学生活的落幕剧,是人生中重要

的转折点。就业市场上的艰难、考研道路中的迷惘以及遭遇分离考验的爱情,是毕业生最大的三个心病。

就业的难题。随着社会竞争激烈、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就业问题已然成了压在大学生心头的大山。越是求职择业难,大学毕业生越是容易背上种种心理负担。如:在社会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不能主动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无法找到自己的求职方向;就业期望值过高,择业脱离实际,等等。

建议:表面上看,就业问题是在大四时候解决的。其实,大四只是一个收获期,就业问题不单是大四的问题,而是整个大学四年都要面临的问题。大四以前的行为,基本决定了大四时所面临的境况。在大四择业时,要把自己的特点和职业选择相结合,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职业测评,作为择业的参考。要避免攀比心理、从众心理对自己的择业造成不良影响。

分离的感伤。对大多数毕业生来说,就业问题早晚会解决,刚松一口气,又会发现自己马上就要离开的大学校园是如此美丽,大学同学是那样亲切,再往前看,却是迷雾一般的社会;而有些同学还要面对劳燕分飞的爱情。这一切,都冲击着毕业生们的心。分离的感伤和情绪的波动是最正常的情绪反应。但如果陷入伤感的情绪无法自拔,乃至出现抑郁状况,无法去面对社会和现实生活,就会对自己的未来造成

不良影响。

建议:使用适当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感情,妥善处理好爱情,珍惜好自己最后的大学时光,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完成自己内心的未完成情节,为未来的人生做好准备。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同样也应记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列举了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建议之后,需要说明的是,心理有问题是最正常不过的现象,而心理问题往往蕴含着积极的含义,往往恰是心灵成长和自我超越的契机。解决一个又一个心理问题的过程也是个人逐渐走向成熟、走向社会的过程。祝愿各位大学生:青春相伴,成长不止! (安徽大学 江凯供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