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的案例》给我的帮助

在学习《小学语文教学实例及分析》这门课的过程中,《习作教学的案例》给我的帮助最大。

背景分析:不论是古诗文还是习作教学,不论是口语交际还是写字教学,背景分析都是想当重要的,教师只有把学生的学习背景分析清楚了,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例如《习作教学案例》中例举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习作”《我学会了》,教师在“学情分析”方面先简单说了这篇习作训练在整册教材的位置和要求,然后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2.习作做到语言较通顺,内容较具体;

3.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说真心话,吐真情。

有了这样明确的教学目标,习作就有了方向。这些目标是教师心中的导向,并不是直接的告诉学生。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得出。

案例描述:“案例描述”不等同于我们平时的说课,因为案例描述的时间比较长,大约是36分钟,所以教师在描述案例的时候非常详细的向我们讲述了“教学过程”中的精彩设计,例如,中关村三小的耿春龙老师在描述他的《包饺子》教学过程中给我们讲讲到:教师从语言与穿厨师衣服进行导入,像模像样的向学生展示自己的包饺子,然后让学生从下边三个回合进行训练,把训练目标隐藏在活动当中。激发学生听、说、思考、写的兴趣。

第一回合:像不像,重点训练写“详细”。

第二回合:美不美,重点训练习作写“具体”。

第三回合:新不新,重点训练习作写出“个性”。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进行无痕引导,引导学生不仅仅要知道老师做了什么,更重要的观察老师是怎样做的,能还原老师包饺子的过程。这样就可以做到“详细、具体”;在学生兴趣达到极点的时候让学生去体验包饺子,并在此环节中训练用词的准确性,意图是不论成功与否,对学生都是一种锻炼,都是一种真切的生活体验,而作文所需要的就是这种生活体验。

习作训练不是学生实践完了就完了,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回忆比赛中的精彩瞬间:

当老师宣布今天我们要举行包饺子大赛时,我__________,心想__________。

当我笨手笨脚地包完第一个饺子时,我__________,心想__________。当__________时,我__________。

此环节引导学生由关注“事情”到关注“心情”,写出自己当时的心情,不仅能使习作具体,而且真实。 针对习作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还安排了“范文欣赏,领会神韵”。

案例反思:俗话说“作文作文难死小人儿”,小孩子对作文的抵触感越来越严重,究其原因是我们的作文教学脱离了孩子的实际生活。作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孩子写作的功能性,“作文是写给谁看的?”很多老师从一开始就给学生暗示了“作文是给阅卷老师看的”,告诉学生“开头要精彩,结尾要扣题,过程要详细”。甚至有老师让学生背诵大量的各类题材的范文,让学生考试的时候“灵活运用”。从这节案例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们写作不是为老师写,而是与孩子的现实生活相融合。”

孩子的文章写出来后教师要评改。评改并不一定是老师面批面改,或者全部大修改改。在评改的过程中也要培养学生学会自己就改,注意维护学生的写作的积极性,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思想强加到学生的文章里。 “习作的兴趣”的培养,这个案例中告诉我们“兴趣的培养“要注重给孩子文字表达的现实意义,例如建立班级网站,把学生的习作表现发表上去,入选后通知家长朋友去看,可以跟帖回帖,这样有读者的期待,

学生就会有写作的动力。另外我还想到我们的实际做法:新课标在写作目标上强调“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鼓励学生的成就意识。有研究表明,100%的儿童都希望得到教师、家长的赞许,并希望自己是最棒的。利用学生的这些附属动机,我和其他语文教师在学校成立了一个广播站,只要学生写稿子就能成为小记者,并发给记者证,享受采访权利,而且每月评出若干名优秀小记者。另外我还在学校的网站上发表学生的优秀作品,并告诉他们:全国各地的小朋友都能欣赏到你们的作品。极为优秀的文章我会不断地投到各种报刊,直至发表。从一年级到现在,虽然只有一年半的时间,但是我班已有八篇作品分别在《中国儿童报》《百家作文指导》《读写知识》上刊登。学生看到自己名字在报刊上出现,还能拿到属于自己的稿费,那种成就感与自信心自然产生,写作欲望越来越高。

总之:无论是哪类课程在做语文教学设计时,必须以帮助每个学习者学习语文为目的,明确学习者需要学什么,承认每个学生的学习语文个性或潜能,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系统设计的语文教学应有利于学习者自身的发展,必须基于人们如何学习语文的知识。语文教学设计必须以教与学的理论作为科学决策的依据。目标是学习活动、评定和决策的驱动力,目标、学习活动、评定三者应该协调一致。同时,评价和修改是语文教学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再有,无论是哪个学段的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不能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年级,一定要放眼学生的未来,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做铺垫。

 

第二篇:习作指导教学案例

习作指导教学案例

观察 思维 表达紧密结合

师:昨天去参观动物园,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不能告诉大家,对哪几种动物印象最深?(生纷纷举手回答)

师:现在我要请你们猜个谜语:红屁股,长尾巴,拱拱的嘴巴,毛茸茸的头,站着象人,趴下象狗,是什么?

生(齐答):猴子!

师:为什么你们一猜就说是猴子?

生:因为猴子的屁股是红的,头是毛茸茸的,还有嘴是拱出来的。 生:这个谜语讲得很形象,把猴子的特点讲出来了。

师:还有一个原因,由于你们参观时看得很仔细,很认真,抓住了猴子的特点,所以你们很快就猜出来了,今天我们练习说说猴子的特点。

(边说边在黑板上画起了猴子)

师:它有什么特点呢?大家先看猴子的头部,猴子的眼睛怎样?嘴巴是什么样的? 生:猴子的眼睛不大,圆溜溜的,整天眨巴眨巴的。

生:猴子的嘴巴鼓鼓的。

师:不错,请大家看着黑板上的画,联起来小声说说猴子头部的模样。 (先让学生自由小声说,然后指名说)

生:猴子的头毛茸茸的,脸上长着一双圆溜溜的小眼睛,不停地眨着,嘴巴是拱出来的,象含着个桃子。

师:大家看看、想想、说说,猴子的身体、尾巴怎么样?

(边问边在黑板上画猴子的身体、尾巴,学生边看边各自小声说,然后发言。) 生:猴子全身长满棕色的毛,背上颜色深,肚子那里比较淡,微微发白,尾巴拖在身后,竖起来象旗杆,有时象大钩子。

师:跟别的动物比,猴子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跟河马比,跟大象比,跟老虎比…… 生:灵活好动。

师:对,猴子最主要的特点是好动,整天动个不停,俗话说:“猴子屁股坐不住。”在参观时,我们看到猴子有哪些活动?

生:有的追跑,有的抢糖。那天,有个人丢进了一根棍子,有些猴子就去抢棍子。 师:猴子抢棍子的情形,我们哪些同学看见了?(生纷纷举手)

师:这情景我没看见,谁能说给我听听?

(生详细描述,不时有同学补充)

师:好,今天同学们都能抓住特点,把猴子的模样、活动讲得清楚、具体,这样,听的人就能想象出猴子到底是什么样子,怎样活动的。刚才说了猴子的特点,动物园里的其它动物也各有特点,它们的特点各是什么呢?比如说老虎、金鱼、海豹……

(生纷纷举手发言)(略)

师:现在我们不说了,请大家把参观时最感兴趣、观察最认真、印象最深的动物选一种写一写,要围绕它的主要特点去写。可以先取题目再写,也可以写好了再加题目。如果感觉写其它动物有难度,你可以写刚才我们讲的猴子。动笔前,想一想,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约20分钟)

师:现在停笔,我们交流一下情况,看看写得象不象那种动物,看看是不是抓住了特点,写得具体不具体。

(指名几名学生读习作,对尚未写完的部分,要求接下去口述)

(学生回答略)

案例评析:

这是一节“观察、写话、指导”的习作课,突出了观察写话的教学特点,

做到了观察与说话、写话,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的紧密结合。观察是说话、写 话的前提,只有在观察事物时抓住特点,细致、条理地观察,在说话、写话时才 能抓住事物特点,写清楚、写具体。本节课上课时,老师边说边在黑板上画猴子, 学生随着老师的板画,从上部到下部,从局部到细节,从外部形态到活动特点, 边观察,边回答问题,最后,在口述的基础上,按观察的先后顺序写下来,这样 把观察与说话、写话结合起来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口 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同时在进行说话写话训练时,这位教师又十分重视启发学生 思维,使学生在发展语言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相应发展。如一开始上课让学 生回忆参观动物园的印象,在学生回忆和观察黑板上画出的猴子外形以后,又 提出让他们拿猴子与其它动物相比,说说猴子的特点,讲完猴子之后,再说说其 它动物的特点,学生既要观察、想象、分析、进行一系列思维活动,又需将内 部语言转化为口头和书面语言,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同时得到了发 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