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提纲的方法及写作文提纲的需要注意的事项

其实想写好一个作文提纲不是那么的难你只要注意的写法你也不会觉得有那么的难,首先编辑本段1.标题式提纲 这种提纲比较简单,只写出行文各段的标题,这种标题类似一个版块的概括。相当于写出了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这是一个标题式的作文提纲,用简洁的文字标出了各段的写作要点。它的特点是文字简洁、速度较快,适合于对写作内容较熟悉或时间较紧的情况。但对初学写作的人来说,很难起到指导作文的作用。编辑本段

2.要点式提纲 这种提纲比较详细,它即要表明作文的中心,又要写出作文的大致内容;同时,还要交代出文章的详略。编辑本段3.编写提纲的要求 1.要审清题目,确定中心,选择材料 作文提纲是写好作文的基础,编写作文提纲要按照写作文的三个顺序:审清题目、确立中心,选择材料来进行。 作文题目一般给我们规定了写作范围(记人、记事、写景、状物等)、写作问题(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所以,审清题目,才能明确写什么、怎么写,才能避免文不对题、偏离中心的毛病。 中心思想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在编写作文提纲式时,只有确立了中心,才能围绕选材,确定重点,安排详略,等等。选材时要注意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选择真实可信、新鲜有趣的材料,以使文章中心思想鲜明、深刻地表现出来。 2.要简洁明了 作文提纲只是作文的一个思路,一个框架。因此作文提纲既要完整,又不能过于繁琐;既要简洁,又要达到写作目的。编辑本段4.提纲格式 叙事类作文: 一. 提纲 1. 起因 2. 经过 3. 结果 二. 主要内容 三. 中心思想编辑本段5.应该注意如下 1.先结合审题,记下立意的内容,也就是议论文的中心思想或记叙文的主题,然后根据这个立意去编列提纲,这样做就能抓住中心。

2.提纲的内容应包括立意、段落大意,层次或要点;各段落要用到的主要材料提示;各段的详略安排和各段拟用的写作方法。这样可以使写作时思路畅通,成文结构完整,详略得当 。

3.提纲结构。编列作文提纲总要先找个依据,以记叙文为例。依据有以下四个: ①按事情的过程(开始、经过、结果)来拟定。 ②按时间的转折(早晨、中午、晚上)来拟定。 ③按人物的活动过程(先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来拟定。 ④按照空间的变换(如家中、途中、学校)来拟定。 4.提纲的语气不必字斟句酌,只要自己能看懂,即使有病句、漏词,错别字,也应放到正式行文时去琢磨。 详细的提纲和简单的提纲 列提纲,又有详略之分。最简单的提纲称一级提纲。较详细的提纲称为二级提纲,很详细的提纲为三级提纲。 简单的提纲:则可以把主要段落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或一个记号作为提示,提醒自己不要遗漏次要的部分。编辑本段6.提纲例子 《爸爸睡着了》(记叙文)

第一段:写爸爸要和我们一家人去公园玩 第二段:写爸爸是一个风趣、不顾家、工作上不要命的人。(全文重点、详写) 第三段:写爸爸在公园睡着了。 《骄傲使人落后》(议论文) 第一段:提出论点。 第二段:用古今中外的事例去论证论点。 第三段:进一步举例说明论点。 第四段:结语 上面两个简单的一级提纲只能粗略地见到全文的大体轮廓,按这样的提纲着手成文,一般是缺乏把握的,如果再要从头到尾打一遍草稿,时间又往往不允许,弄不好会处于进退两难的地步。因此作文考试时最好能编列稍详细一点的二级提纲。编辑本段7.例子 仍以上述两题为例: 《爸爸睡着了》 第一段:写爸爸要和一家人去公园玩 1.写这是一个美丽的春日,一家人要去公园玩。

2.爸爸不为晴天所动,睡得正香。 3.爸爸拗不过妹妹,答应一起去公园。 第二段:写爸爸是一个风趣,不顾家、工作上不要命的人。 1.爸爸的工作性质、改革措施、工作态度(突出工作上不要命) 2.爸爸全身心投入工作,苦了妈妈。(不顾家) 3.爸爸向妈妈“赔罪”。(风趣) 第三段:爸爸睡着了。 1.爸爸的工作取得了成绩。由于高兴,劳累多日的爸爸跟我们一起去公园。 2.公园的景色描写 3.爸爸睡着了。 《骄傲使人落后》 第一段:提出论点:骄傲使人落后,是无数事实已经证明了的真理,它是成功和进步的大敌 ,特别 是在“四化”建设中,有了骄傲情绪,就会造成损失,使我国在各方面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 第二段:用典

型论据去论证论点。 1.凡骄傲自大,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的人都会停滞不前,甚至遭受挫折。如明末农民 革命将领李自成,推翻明朝后就自以为了不起,骄傲自满,放松了警惕,结果惨遭失败。 2.19xx年中国女排在奥运会失利了,就是因为连续胜利,背上了世界冠军的包袱,滋长了 骄傲情绪,放松了训练,导致奥运会上的惨败。 3.爱迪生早年有一千多项发明,他晚年变得很骄傲,甚至对手下人说:“你们不必再说什么,任何高明的建议都超越不了我的思维。”结果堵塞了智慧的源泉,再也没有什么发明了。 4.引用巴甫洛夫的格言来说明不能骄傲的道理:“由于骄傲,你们会拒绝有益的劝告和友好的帮助,而且,由于骄傲,你们会失掉客观的标准。” 第三段:进一步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去论证论点(应举例证明)。某某同学因为他处处谦虚好学,所以取得成功;某某同学由于骄傲所以落后了,一事无成,甚至惨遭失败。 第四段,结论:我们必须牢记“胜不骄,败不馁”,“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名言,克服骄傲自满情绪,发扬虚心进取精神,在“四化”建设中才能不断前进。 考试作文提纲一般以编列二级提纲最为合适。原因是:一是能编列出二级提纲,说明思 考问题已相当全面而具体,已有成文的基础。二是从提纲中可以检查出材料与中心是否统 一,段落是否清楚,顺序是否合理,详略是否得当等等,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及时修改。三 是有了二级提纲,无需打草稿了,至多对没有十分把握的]某些段落写点草稿。这样可以节约 很多时间。 当然,在列好提纲以及下笔之后,还会有一些更好的设想涌向笔端。这时,可以按照主题的需要加以适当地调整和修改,不必拘泥于原来的提纲。编辑本段8.三大部分 如何制定作文提纲呢?作文提纲一般包含三部分内容: (1)题目。要把题目(或补充完整的题目)写在第一行正中间。 (2)主要内容和中心。要在题目下面,简要地写出这篇作文的主要内容及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结构安排。这是作文提纲最主要的部分,设计时需要注意做到以下五点: ①安排好材料的组织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全文一共准备分为几大段,每段写什么,要以小标题的形式、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起来。 ②确定好重点写的内容。要依据表达中心的需要,确定出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标明“详”、“次详”、“略”的字样;重点段又打算分几层来写,先写哪层、后写哪层,具体列出准备重点写的步骤、次序。 ③依据文章选用的材料及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确定好开头、结尾的方法,并在提纲中简单注明。 ④设计好点题的时机及具体的方式、方法。 ⑤考虑好层次之间、段落之间该如何衔接过渡,哪些内容需要照应,如何照应,也简单标注一下。 同学们看一看,下面就是一则比较优秀、实用的作文提纲: 题目:难忘的一件事 主要内容:我的脚扭伤,周丽照顾我。 中心思想:关心同学、急人所急。编辑本段9.结构安排: 一、在练习跳绳时,我扭伤了脚。(略) 二、周丽同学细心照顾我。(重点段) 1.周丽把我扶到她的家。(次详) 2.周丽给我洗脚,喷“好得快”。(详) 3.我好了一些,周丽又小心地搀我回家。(次详) 三、我十分感动,至今记忆犹新。(略,点题) 制定作文提纲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第一,形式可以灵活。总的来说,作文提纲没有固定的格式和统一的要求,项目和详略的程度可依材料的特点、表达的需要和自己的水平而定。一般地讲:初学作文时,作文提纲宜细不宜粗;随着构思、布局水平的不断提高,作文提纲就可以写得简单些。 第二,要认真推敲、修改。列出提纲后,要对整个构思做全面的推敲:选材是否切题?立意是否明确、深刻?对选择的材料还需要进一步做哪些取舍?材料的组织安排是否严密、合理,能否突出中心?推敲后,做出必要的修改。自己满意了,才可以动笔行文。 第三,一定要先列提纲后作文。制定作文提纲完全是写给自己看的,是为自己写好这篇文章服务的。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有的同学对列提纲的目的认识不清,认为提纲可有可无,甚至觉得老师要求列提纲是“多事”,于是,为了应付老师,竟然先写作文后“补写”作文提纲。这实在是本末倒置、自欺欺人之举。 第四,务必要养成“不列提纲不作文”的习惯。常见一些同学作文之前不列提纲,见到题目思考片刻便提

笔行文,写写想想,想想写写,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有的甚至都已写了一半又撕掉重写。结果,既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又严重影响了作文的质量。这其中的主要缘故就是没有养成认真构思、布局的习惯,尤其没有养成“不列提纲不作文”的习惯。 作文时,有了提纲的约束,按“计划”行事,写起文章就容易做到一气呵成,写出的文章就容易达到“有中心、有条理、有重点”等要求;反之就会层次不清,详略不当,丢三落四。因此,列提纲是提高作文效率和质量的一种重要方法。

这就提示同学们:要作文,先列提纲;不列提纲不作文。平时要这样,考试或参加作文竞赛更要这样。要重视从五年级第二学期开始,练习不打草稿、依照作文提纲直接成文。

只要你能熟悉流程知道怎么去写,好的作文提纲你也会了!

 

第二篇:写作文四大注意事项

写作文四大注意点

可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 白居易一生正直敢言,为民请命,写下了许多现实主义伟大诗篇。被贬浔阳之后,也写出了揉合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保和”和佛家出世思想的作品。相传他抵湓城不久,即于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建一草堂。这个草堂,“前有奇松数十株、修竹千余竿,青罗为墙板,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与元稹书》),真是贬官闲居的好地方。《草堂记》即写于此时。试题所选的是《草堂记》的第一段,大意是:庐山的风景,秀丽至极,简直是天下诸山的冠军。山的北峰,叫做香炉峰;香炉峰的北面,有一座遗爱寺;就在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的风景更是漂亮,恐怕还远超过庐山本身呢!元和十一年的秋天,太原人白乐天一见就喜欢上它了,就像远行的游子路过故乡一样,眷恋沉迷、依依不舍而不忍离去,于是就对着香炉峰,傍着遗爱寺,盖了一间草堂。

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像本段容易断开的有 “香炉峰”、“遗爱寺”、 “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等。较难断开的有“甲天下山山北峰曰”、“其境胜绝”、“若远行客过故乡”等。对于容易断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

本卷第1页(共25页)

斜线或标点;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

第三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特征”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像上述文段中“而”表承接,使“见”和“爱”有内在联系;“之”代词,指代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的风景。特殊词语服务断句,可概括为如下:“曰”后冒号(:)“哉”后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则”、“以”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边加圆圈(。),“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或逗(,)酌情看。 第四步注意句式,辅助断句。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或排比,或对偶,或对称。这种形式有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另外还可以借助语法来辅助我们断句。如上述较难断开的“其境胜绝”句,“胜绝”是谓语,一般不带宾语,据此可断为“其境胜绝/又甲庐山”;“若远行客过故乡”句,“过”是谓语,“故乡”是其宾语,“若远行客”是其状语,此句不能断开。

按照以上四步,上述文段可作这样的断句: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可加这样的标点:“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训练习题:

1、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20xx年北京卷)

本卷第2页(共25页)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① 马 无 故 亡 而 入 胡 人 皆 吊 之 ② 其 马 将 胡 骏 马 而 归 人 皆 贺 之

③ 家 富 良 马 其 子 好 骑 堕 而 折 其 髀

④ 丁 壮 者 引 弦 而 战 近 塞 之 人 死 者 十 九

⑤ 故 福 之 为 祸 祸 之 为 福 化 不 可 极 深 不 可 测 也

参考答案:

1、 ①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②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③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④ 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⑤ 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2008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六招制胜

文言翻译,高考试卷中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

具体来说,应从“留”“换”“补”“删”“调”“贯”六个方面进行。“留”,凡指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

本卷第3页(共25页)

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方法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可记住口诀:

文言翻译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1. (20xx年湖北卷)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世祖讳伍,有善行,称善人公。??好施予,岁时勤力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贩乡里贫乏者。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高祖讳重光,字廷宣。??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公深入其阻。冲风瘴疠,勤事以死。事闻,特加恩恤,赐祭葬。壬戌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绩诏赠太仆寺少卿。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两弟早夭,抚其遗孤,不殊己子。居乡,恂恂退让,君子也。遇事慷慨,不避艰险。及卒,

本卷第4页(共25页)

无一语及家事。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

【解析】

(1)扶:古代的长度单位,四寸为扶。“枝叶扶疏”是说枝叶相距很近,意译为“枝叶繁茂”。“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既承前省主语(善人公),又是介宾短语(“于其下”)后置。翻译时既要“补”——补出主语,又要“调”——把“于其下”放到谓语“作”前。参考译文: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树,枝叶繁茂,(善人公)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饥民吃。

(2)所知异木:知道的奇异树木。走:跑。从文意通顺的角度应放到“争”的后面。参考译文:忠勤公到后,彝人争着跑去把他们知道的奇异树木告诉他。

(3)“孝友”是两个单音节词,应“换”为双音节词。参考译文:忠勤公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颖川公的二儿子,刚换牙时母亲沈安人就去世了。

2.(20xx年福建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公孙丑下》)

[注] ①充虞:孟子弟子。

【解析】

(1)夫子:旧时称呼学者或老师,在对话中,译成第二人称。易错点是“豫”,我们记住的是“犹豫”,其实“快乐”是它的第一个义项。参考译文:您似乎不快乐。

(2)易错点是“平治”。平:平定,治理。治:治理。“平治”同义。参考译文:如果想治理天下(或“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本卷第5页(共25页)

实战演习

1.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任峻,字伯达,河南中牟人也。汉末扰乱,关东皆震。中牟令杨原愁恐,欲弃官走。峻说原曰:“董卓首乱,天下莫不侧目,然而未有先发者①,非无其心也,势未敢耳。明府若能唱之,必有和者。”??峻又别收宗族及宾客家兵数百人,愿从太祖。太祖大悦,表峻为骑都尉,妻以从妹②。??于饥荒之际,收恤朋友孤遗,中外贫宗,周急继乏,信义见称。建安九年薨,太祖流涕者久之。(《三国志》) [注]①太祖:曹操。 ②从妹:堂妹。

(1)天下莫不侧目,然而未有先发者。

(2)太祖大悦,表峻为骑都尉,妻以从妹。

(3)周急继乏,信义见称。

2.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沈炯字初明,吴兴武康人也。炯少有俊才,为当时所重。??台城陷,景将宋子仙据吴兴,使召炯,方委以书记,炯辞以疾。??陈武帝受禅,加通直散骑常侍。??初,武帝尝称炯宜居王佐,军国大政,多预谋谟。文帝又重其才,欲宠贵之。(《南史·列传第五十九》)

(1)使召炯,方委以书记,炯辞以疾。

(2)武帝尝称炯宜居王佐,军国大政,多预谋谟。

(3)文帝又重其才,欲宠贵之。

3.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本卷第6页(共25页)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①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战国策·燕一》)

[注释] ①不馆:没有(给苏秦)预备住处。

(1)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

(2)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傲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云:“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大学》)

[注]辟:偏颇,偏向,偏爱。

(1)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2)“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参考答案

1.(1)天下没有谁不怨恨(或:天下没有谁不斜着眼睛看),但没有首先发难的。(2)曹操非常高兴,上表让任峻担任骑都尉,(并)把(自己的)堂妹嫁给他。(3)救济(他们的)急事,接济(他们)缺少的东西,信用和道义被称颂。

本卷第7页(共25页)

2.(1)派人召唤沈炯,将要把书记的职位(负责文书的工作)委任给他,沈炯以有病来推辞。(2)陈武帝曾经赞许沈炯,(说他)应居辅佐大臣的职位,军队、国家的大事,(应该)多多参预筹划(谋划)。(3)陈文帝也很看重他的才干,想使他受到宠幸,使他显贵。

3. (1)我自己没有一点功劳,但您到郊外迎接我,使我在朝廷上显赫。(2)一定是有人说我不讲信用,在大王面前伤害我。

4.(1)所以,能喜欢某人又能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的人,天下少有啊。(2)“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于自己庄稼的茁壮。”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管不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文言文阅读文言理解题解密

文言文阅读中有一个考点为“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这是对考生分析、理解文意能力的综合考查。应对这一考点,训练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上。学会分析,又须从研究试题是如何“设障”(即设置与原文说法不一致的干扰项)开始。、

综观20xx年十八份高考试卷,命题者没置干扰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曲解词义

指命题者在设置干扰项时,故意对文言材料中某一词语错误地加以解释,从而导致叙述出错。

1.四川卷第10题B项(选文出自《元史·贺仁杰传》):

贺仁杰屡建战功并数进忠言,颇得世祖喜欢;他敢于为民请命,深受百姓爱戴。世祖曾以供养母亲为由把其父所献之金送还给他,但他最终未接受。

原文中写“帝一日召仁杰至榻前,出白金,谓之曰:‘此汝父六盘所献者,闻汝母来,可持以归养。’辞不许,乃归白母,尽散之宗族”.这里所谓“辞不许”,意思是贺仁杰推辞而皇帝不答应,最终他收下了银两;如果我们联系后面的“乃归白母,尽散之宗族”,判断起来就容易了。

2.福建卷第7题A项【选文为《书博鸡者事》(节选)]:

博鸡者一向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使性好斗,所以乡里侠者都瞧不起他。

文中说博鸡者“任气好斗,诸为里侠者皆下之”,这个“下”是“服从、退让”的意思。高中课文《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中有“公子为人,仁而下士”一句,其中的“下”就解释为“谦逊地对待”,可见A项背离了原意。

3.上海卷第23题A项(选文为《(酌古论)序》);

古代文士和武将的成功道路只有一条。

选项错误理解了文中“文武之道一也”这句话(主要是句中的“道”与“一”),原文

本卷第8页(共25页)

意思是“文、武的规律是相通的”,而非“古代文士和武将的成功道路只有一条”。

4.上海卷第23题C项(选文为《(酌古论>序》):

后世的文士、武将只注重自己的名声。

选项错误理解了“凡后世所谓文武者,特其名也”(主要是句中的“名”字),这句话的意思应当是“大凡后世所说的文和武,只是个名称罢了”

命题者在构拟这类选项时,常常在大体准确的概括、分析中,夹杂一两处故意夸大的地方作为干扰。

1.全国卷Ⅱ第10题B项(选文出自《新五代史·安重荣传》):

安重荣愤然于高祖屈尊事夷,每遇契丹使者均极力轻慢侮辱对方,甚至抓捕杀死他们,高祖屈己礼待契丹,而对重荣的一系列做法坚决反对。

“对重荣的一系列做法坚决反对”这一说法夸大其词,因为依据原文,当安重荣诱吐浑白氏入塞、契丹责问高祖时,高祖曾一度“姑息重荣不能诘”(即“姑息安重荣不加责问”)。

2.重庆卷第11题C项(选文出自《明史·李东阳传》):

李东阳一路上听取了各种意见,认为产生灾异的根源在于势家巨族、亲王贵戚、内廷官员互相勾结,危害百姓。

原文只说“臣访之道路”(意思是“我在道路上询问”),那么选项中“各种意见”属夸大其词,事实上,李东阳是通过调查(主要是目睹)了解灾异情况的。

三、张冠李戴

命题人故意把发生在甲身上的情况说成发生在乙身上,这就属于典型的张冠李戴。

1.全国卷I第10题D项(选文出自《后汉书·宋均传》):

宋均认为烦苛的人,可能廉洁守法,而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早年任尚书令时即想以此向上陈告,只是限于当时形势,因而未敢上奏。

原文中写“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意思是说苛察之人自身可能廉洁守法,却也“巧黠刻削”、毒害百姓,而非“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命题人有意张冠李戴,设置陷阱。

2.全国卷新课标卷第6题C项(选文出自《新唐书·韦丹传》):

韦丹对贪污现象仔细核查,责之甚严。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抄没其家,查得实据,下令一月之内如数补还,保住国家财产不受损失。

比照原文,并不是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也不是下令他一月之内如数补还,应该是当权的官吏强取粮食,韦丹下令侵吞粮食的“权吏’’们一月之内如数补还——相关原文为“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

四、颠倒事实

命题人故意颠倒事实,造成选项错误。

1.北京卷第10题D项(选文出自《淮南子·泰族训》):

治国离不开严刑峻法,否则就会人心涣散,乱象丛生。

《淮南子.泰族训》总论天人之际,古今之变,而落实于治国之道;节选部分主旨在于强调礼义教化的作用,认为君主应该修治礼义,任用贤能,这样就可做到“法设而不犯,刑措而不用”。D项的表述与文章主旨相抵触,在文中找不到任何依据。

2.辽宁卷第12题A项(选文为《冉氏烹狗记》):

作者对冉氏烹狗的行为虽然表示理解但并不赞赏。

原文中说得很清楚——“苟其职之不举,斯固无所用矣,况益之以噬人,庸可留乎”、“由是言之,冉氏之智,过人远矣”,而非“并不赞赏”。

3.湖南卷第12题B项(选文出自《韩非子新校注》):

在作者看来,“舜鼓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以及“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

本卷第9页(共25页)

都是治国有“术”的表现。

“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不是作者所赞成的——文中说“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其远,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意思是“君主听取言论时欣赏说话人的口才,君主观察行动时赞赏他们远离实际,所以群臣、士人、百姓讲话都深远阔大,行为也远离实际”),它不属于治国有“术”的表现。

4.广东卷第8题C项(选文为《聊斋志异。郭生》)

叶公名气很大,郭生珍藏了他的文章抄本,但狐狸却在抄本上泼墨,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

选项中“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与文意相悖,原文为“忽被倾浓墨碗许于上,污荫几无余字;又拟题构作,自觉快意,悉浪涂之:于是渐不信孤”。

5.上海卷第23题D项(选文为《(酌古论)序》):

作者对于写文章和行军打仗都很擅长。

与原文“吾鄙人也,剑栝之事,非其所习;铅椠之业,又非所长”相矛盾,作者明确表示“非其所习”、“又非所长”,即自己不擅文武。

五、无中生有

这种陷阱的设置,在高考中是常见的——干扰项在文段中找不到根据,是命题人臆造出来混淆视听的。

1.安徽卷第10题D项(选文为《古砚说》):

文章对当时盲目好古、仿古、造假的风气进行针砭,体现了作者直面时俗的批判精神和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

实际上,《古砚说》一文并没有谈到“仿古、造假的风气”,只是谈及“真好古”与“假好古”;另外,“体现了作者??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也属无中生有。

2.江西卷第12题B项(选文为《催科》):

驼者之子把治死其父的“驼医”告到了官府,“驼医”辩白说,自己的职业是治疗驼背,只负责使驼背变直,哪管病人的死活。

原文为“驼者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呜诸官”,这个“欲”是“想要”、“打算”的意思,显然“告到了官府”一说在文中是找不到依据的。

六、偷梁换柱

命题者通过偷换某个概念来设置陷阱,这在高考中也是很常见的。

1. 天津卷第14题D项(选文出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错在“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选文中讲得明白——“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D项将“言辞”偷换为“事例”,添加上原文中没有的“类非而是”的“事例”,这样的理解和分析自然不准确。

2.湖北卷第12题C项(选文为《先祖事略》):

颍川公聪敏好学,博览群书,为官即赴颍川王府任教授,刚到任就患病,一年后去世 “为官即赴颍川王府任教授”不合文意,原文的说法是“官永平郡司训,劝学兴行,为多士式。最后迁教授颍川王府”。

3.浙江卷第14题B项(选文为《王定国诗集叙》):

作者在评论王定国诗歌时,称赞他的“清平丰融”之作,认为有“治世之音”;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略有微词,“废卷而叹”。

本项错在“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略有微词,‘废卷而叹’”。“幽忧愤叹之作”是王定国诗歌的一部分,表达的是报答“天子之恩”的愿望,本文作者苏轼并无微词;“废卷而叹”的原因是“自恨期人之浅也”,即对自己“期人之浅”的行为感到遗憾。

本卷第10页(共25页)

4.江苏卷第lO题A项(选文出自《三十国春秋》):

高进之十三岁,母亲去世,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进之四处寻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将军刘牢之。

“高进之十三岁??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说法有误,原文为“父瓒,有拳勇,尝送友人之丧,丧反,友妻为士宦所掠,瓒救之,杀七人,而友妻亦刎颈死,遂亡命江湖。进之生十三年,母刘死,葬毕,走四方,求父不得,乃谒征北将军刘牢之”,也就是说,高进之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的具体时间,原文并未涉及。所以正确的表述应是“高进之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进之十三岁时母亲去世,他四处寻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将军刘牢之”。

5.山东卷第12题C项(选文出自《晋书·王戎列传》

王戎不拘礼法,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

选项因果关系不当,“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本身相当牵强,不合常理;其实,王戎容貌憔悴是因“性至孝”——依据原文“至于王戎,所谓死孝,陛下当先忧之”、“戎先有吐疾,居丧增甚”,这一点不难判断。

此外,命题人还可能“综合设误”,即在同一个选项中,综合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设误法。

文 言 翻 译

所谓的翻译,指的是用现代汉语词汇语法来译出所提供的文言语句。高考说明中要求: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

文,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一、翻译的基本标准:

信: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

达:明白流畅,无语病;

雅:用词造句考究,有一定文采。

二、总体要求: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准确规范,字字落实。

三、基本方法:

对、换、留、删、补、调。

四、注意的地方

翻译文言句子,除了要掌握一定的虚词、实词和相

关的语法知识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保留

原文中表示国名、年号、地名、人名、物名、官职名等之类的词语应当注意保留下来,不必翻译。

例如:

(1)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 本卷第11页(共25页)

译文:假使尧在上主政,咎繇当法官,怎么会有夺人马驹的人呢?

(2)乃遗罴铁券,云城全当授本州刺史。

译文:于是颁赐给王罴铁劵,说只要荆州城完整就一定授予本州刺史一职。

句(1)中的“尧”“咎繇”是表示人名的词语,句(2)的“铁劵”“刺史”是分别表示物名、官职名的词语。上述词语在翻译时均应给予保留。

(二)注意增补

原文如果是一些省略句,那么翻译时应当注意把它补充完整。

例如:

(1)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译文;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皆为他竭尽哀悼。

(2)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译文: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邻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家。

句(1)中“知与不知”的后面省略了“之(代李广)者(的)人”,“为”的后面省略了“之(代李广)”;句(2)中“处”的后面省略了介词“于”,“就”后面省略了宾语“其(代孟尝)”。上述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均应注意补充完整。

(三)注意删减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没有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应当注意把它删除。 例如:

(1)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译文:如果有人像这个老人一样被欺负,也一定不会给他马驹的。

(2)有牵牛而过堂者。

译文:有人牵头牛走过堂下。

句(1)中的“也”是语气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句(2)中的“而”表修饰,相当于“地”,不译。

(四)注意对换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古词,翻译时应当注意将其对换成意义相同的现代词语。 例如:“吾、余、予”译为“我”,“尔、汝”译为“你”,

单音词译为双音节词。

(1)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译文: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石头。

(2)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译文:象我这样的人,可以安抚百姓吗?

句(1)中的“终日”在翻译时应注意将其对换成意义相同的现代词“整天”;句(2)中“寡人”译为“我”,“民”译为“百姓”。

(五)注意选择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多义词,翻译时应注意从其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

例如:(1)范氏富,盍已乎?

译文: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

(2)今皇帝久病不已。

译文:现在皇帝病了很好长时间,不能治愈。

(3)祸如矢发,不可追已。

本卷第12页(共25页)

译文:祸患如射出的箭,不可追回。

句中的“已”有多个义项:a 、取消,停止;b、已经,

C、治愈,病愈;d、语气词,同“矣”;e、通“以”。

句(1)选 a项,句(2)选C项,句(3)选d项。

(六)注意活用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活用性词语,翻译时应注意正确判断它的活用类型。

例如:

(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译文: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2)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译文:在这个亭子上喝酒并以此为乐。

句(1)中的“廷”“面”属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当廷”“当面”;句(2)中的“乐”属意动用法,应译为“以??为乐”。

(七)注意通假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通假字,翻译时应注意它通假后的意思。

例如:(1)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

译文:每月初得到俸禄,仅仅留下自身口粮,其余全都分给或周济亲族,家人绩麻纺线来供给早饭晚食。

(2)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译文:不久他把吴郡百姓阻止官府逮捕周公的事变向朝廷禀报,追查并处死了五人。 句(1)中的“裁”是通假字,通“才”,应译为“仅仅”;(2)中的“按”是通假字,通“案”,译为“追查、考察”。

(八)注意固定

原文中如果含有固定格式的短语,翻译时应注意套用它的固定意思。

例如:

(1)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2)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

译文:特别受皇帝礼遇敬重,但没有得重用,当时的议论为此感到惋惜。

(3)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

译文: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

句(1)中的“??之谓也”是固定格式,应译为“说的是??”;句(2)中的“为??所”是固定格式,表被动;句(3)中的“得无??乎”或“得无??耶”是固定格式应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

本卷第13页(共25页)

(九)注意调整

原文是正常语序的文言句子,翻译时应逐字逐词一

一落实,即“对译”。

例如:

(1)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郑国人

(2)余立侍让我他们的援疑质理,左右,

我站着陪在老师身边,提出疑难问题,询问有关道理,

俯身倾耳以请。

弓着身子倾着耳朵请教。

原文是一些特殊倒装句式(如主谓倒装句、定语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等),翻译时要注意将其调整成正常

语序。

例如:

(1)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译文:想要的东西已经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2)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

译文:他的孝顺、恭谨在他的族人中得到传扬,他的信用、道义在他的朋友中得到彰显。

(3)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译文:能“铿铿”的发出声的石头,到处都是。

句(1)中的宾语“何”前置;句(2)中的介宾短语“于其族”“于其友”作状语后置;句

(3)中“之??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上述倒装句式应首先调整成正常语序进行翻译。

(十)注意意译

原文中如果含有借代、借喻等修辞格,翻译时应注意采用意译方式。

例如:

(1)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译文:官吏的专横,衙役的粗俗太过分了。

(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译文:然后就派大将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镇守边防,把匈奴赶退了七百多里。

句(1)中的“乌纱”用了借代修辞,其本体是“官吏”。翻译时应意译为“官吏”,而不能直译为“乌纱帽”;皂、隶原指奴隶的等级,这里指衙门里的差役。(2)句中的“藩篱”用了比喻修辞,其本意是“篱笆”,这里比喻“边防”,翻译时应译为“边防”“边疆”。

本卷第14页(共25页)

翻译步骤

1、通读全文,领会大意。

2、斟酌字义,揣摩语气。

3、方法通变,合情合理。

4、如无标点,审慎断句。

5、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翻译原则

信: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通顺畅达,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 语习惯,字句通顺,没有语病。 雅:优美自然,译文要生动,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

方式方法:

直译

意译

直译:就是指将原文的字字句句都在译文中得到具体的对应和落实 。

1、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07年全国1)

译文:如今成为民害,罪过在于残忍的官吏,从而不辞劳苦地张网捕捉,不是顾怜的根本方法。

2、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 ( 07年全国1)

译文:忠臣坚持道义,不应有二心。如果惧怕威势丧失公正,我即使是死,也不会改变志向。

本卷第15页(共25页)

1: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

译文:门前种有槐树一株,树叶繁茂,(善人公)时常煮粥给饥民吃在树下。

一株槐树↓在树下

调:在翻译时,有些句子的词序需要调整。

1、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20xx年全国1)

译文:自县令升任京城附近的大郡长官,近代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

2、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20xx年江西卷)

译文:一把竹椅,用它来坐;一张木床,用它来睡。

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被动句

本卷第16页(共25页)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译文:秦孝公已经去世,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受已有的基业,沿袭

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了汉中,向西攻取了巴、蜀。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

本卷第17页(共25页)

本卷第18页(共25页)

写作文四大注意事项

本卷第19页(共25页)

写作文四大注意事项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鼓鼓

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者多异之。(07年上海卷)

乃召其群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04年江苏卷)

主语、宾语、谓语、介词

总结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为:

? 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 2.以今义当古义

? 3.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 4.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 5.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 6.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 7. 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

? 8.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 9.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

? 10.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古文翻译,补充技巧:

? ★一定要直译,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信”)

? 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

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文言文实词推断理解技巧

考点要求

1、 《考试说明》: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本卷第20页(共25页)

2、教学要求:

(1)通过一定量的诵读,增强语感;

(2)掌握常用实词的常用义项和用法;

(3)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

学习目标

1、运用已知的知识归纳推断文言词义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2、学会运用推断文言词义的一般方法和规律来正确理解、解释常见实词的意义

写作文四大注意事项

《考试说明》120实词:

爱、安、被、比、本、兵、病、朝、乘、诚、除、传辞、从、殆、怠、汉、道、得、度、发、方、非、复负、盖、故、顾、固、过、胡、患、或、及、疾、即既、假、间、见、就、举、绝、克、类、名、莫、内期、奇、迁、请、穷、劝、如、若、少、稍、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遂、率、说、私、素通、徒、图、亡、王、望、恶、微、闻、相、向、谢悉、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已、易、意、阴、引、右、逾、狱、再、造、知直、置、至、致、质、治、诸、族、足、卒、走、左、坐

本卷第21页(共25页)

教材积累是前提

? 高考题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文言字词都出自于教材,复习好教材,就能为答好

文言考题奠定基础。每当我们阅读课外文言选段时,要想到自己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类似这样的字词和句式,当然,还要再看一看情况是否相同。总之,教材是本,课外选文是末,所以说牢固的基础是很重要的,建议同学们把各册教材翻看一下,掌握课下注释中重点的实词虚词。

归纳总结很重要

? 例:拜(授予官职) 除(授职) 擢(提拔) 迁(晋升或调离官职,贬谪) 徙

(调动,流放) 辟(征召) 左迁(降职) 谪(贬官,降职或流放) 窜(放逐) 掾(古代属官的通称) 黜(贬退);遣(贬谪) 举(提拔,推举) 下车(新官初到任) 乞骸骨(告老还乡) 乞身(告老还乡)

掌握一词多义,强调多词一义

? 如:

? “造”、“诣”、“之”、“适”、“徂”、“至”、“往”等词,它们除了有其各

自意思外,都有一个共同的意思——到。

? 如:“寻”、“旋”、“须臾”、“俄而”、“俄”、“俄顷”、“既而”、“未

几”等都有不久的意思

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

一、字形推断法

二、引申推断法

三、字音推断法

四、结构推断法

五、联想推断法

六、语法推断法

七、语境推断法

一、字形推断法

例1:“振长策而驭宇内。”(贾谊《过秦论》)析:“策”,从“竹”,凡形旁从竹的字,本义都与竹条有关,据此可知,策在句中的意思是“ ”。(竹质)马鞭

例2:“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

析:“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中的“理”字的意思是“ ”。治玉

1、通过分析形旁来推测词义

凡形旁从“钅(金)、木、氵(水)、灬(火)、土”者,词义与五行有关;凡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 ”者词义与兵器有关;凡“马、牛、羊、 犭、鸟、虫”等与动物类有关;“讠(言)、忄(心)与心理有关,辶(辵)、彳(行)”等与行为有关,“禾”与五谷关; “贝”与金钱关;“皿”与器具关;“宀”与房舍有关;“阝”与地名关;“求”与毛皮关; “旨”与美味关;“隹(zhuī) ”与鸟雀关;“能”与熊罴关;“尸”与身体关;“女”与妇人关;“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关;“纟”与丝织品有关;“攴(pū) ”与敲击关;“歹”与死亡关 ;“月”关肉,“页”关首,“自”关鼻,“目”关眼。

2.有些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也可以通过分析字形来推测词义。

例1:“襟三江而带五湖”(王勃《滕王阁序》)析:“带”,象形宇,上半部分象带纽和左右佩,下半部分象垂带形,本义是腰带,这里是“以??为腰带”的意思;

例2:“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本卷第22页(共25页)

析:“刃”是指事字,指刀上一点表明为刀锋,可知“中的“刃”用其本义。

二、引申推断法 围绕本义逐渐引申的词义,通过推断可以探知词义。

1.特殊向一般引申。

例:“左右欲引相如去。”

析: “引”是会意字,右边的一竖表示弓弦拉到的程度和位置,“拉开弓”是其本义。去掉“弓”,向一般引申开去,“牵拉”其它皆可以说成“引”。

2.具体向抽象引申。

例:“卓既杀琼,珌旋亦悔之。”

析:旋,本义是指旌旗随风飘转。由“转”引申为“快”,由“快”引申为“ ”之义,具体的“旗帜飘转”引申到抽象的“时间不长”。

3.因果引申。

例:“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乐府·陌上桑》析:“好”,从女从子。“子”表男子,女子得男子为伴表示貌美。取的就是此本义。貌美当然“好”,词义由此扩大引申开来.

4.联想引申。

例: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佛。

析:“蒙”,从“屮屮 ”冡(mēng)声。本义:玉女、茑萝一类的蔓生草名。草性贱,丛则覆地,由此引申为“覆盖”“蒙蔽”等义。

三、字音推断法 例:“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析:“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 ”,名词作状语,豁然开朗。 总结:当根据本字的义项无法讲通时,可以借助声旁,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

例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析:“取”,会意字,从手,从耳,象手牵耳而割取之。古代抓到俘虏,割取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引申“拿取”“夺取”等义,在此都讲不通,以“娶”代之,则通,可推断为“取”通“ ”。 娶

四、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例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列传》)

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

“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疾痛惨怛”并列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忧伤”,那么“劳苦倦极”的“极”就不可译为“极点”。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例如:“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的“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

本卷第23页(共25页)

思也是“ ”。再如:“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则迎刃而解,可以推断是“ ”的意思。 疲劳 年幼

五、联想推断法

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或者我们熟悉的成语、一般词语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20xx年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题目所给的义项是:拔——被攻取。

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赵,拔十城”的“拔”当“攻取”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答案是正确的。

“齐人追亡逐北”,题目所给的义项是:北—指败逃者。

依据《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亡”当“逃亡的人”、“北”当“败逃的人”讲,可以推断答案也是正确的。

六、语法推断法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20xx年全国题第11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

“樵”作“取”的宾语,应为名词,指柴草。

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 之意。 险固的地方

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帽”与“环”相对,“带”与“腰”相对,“带”为动词,“腰”也为动词,“ ”之意。腰佩

从句子成分看,“坚”“锐”分别充当“披”和“执”的宾语,动宾如何搭配? “坚”解“ ”,“锐”解“ ”才能搭配。坚硬的盔甲 锐利的兵器

七、语境推断法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A “城”作主语,是“攻取”还是“被攻取”?

C 需要“老弱女子”“巡视”城楼吗?

本卷第24页(共25页)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①的“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 ”。随着,和着

②句中的“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上,动作对象为“诸侯”,而“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 ”。 应答

本卷第25页(共25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