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建设规划定稿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规划

(2006-20xx年)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一项教学基本建设,它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办学特色,成为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根据学校提出的专业发展规划要求,为了进一步配合学院建设特制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规划。

一、 指导思想

根据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实事求是,以科学调查为依据,以学校已经具备的和潜在的办学条件为基础,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保证质量,突出特色,并把专业建设同学科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充分体现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特色。

二、专业建设思路

1.岗位群确定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自20xx年开始每年的3-9月即毕业生就业之时对唐山市人才市场、各大建筑公司项目部、各大咨询公司、唐山市各高校所开设课程及唐山周边地区的相关单位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结果进行岗位需求的分析,并聘请相关的企业专家对人才培养模式及开设的相关课程进行论证,确定市场需求与企业培养人才的“无缝”对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立足曹妃甸,定位于为建筑工程行业培养基层一线的应用性技术人才。根据这一专业人才需求趋势,考虑我院的优势和特点,本专业主要面向建筑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培养能担任施工员、预算员、质检员、监理员等技术人员。强调以职业培养为根本,以技能实训为手段,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培养计划为规范,培养符合社会和行业需求的实操技能型人才。本专业目前只设建筑工程技术这一专业,培养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人员为主,在20xx年将适当拓宽专业口径,扩大学生就业面;加强与企业结合,建立更多实训渠道,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2、创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

本专业在20xx年首次成立,并面向全国招生。在建立初期人才培养以岗位群所需技能为目标,以理论与实践两种体系并行。本专业在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和完善“工学交替——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按照“校企合作”进行专业建设,通过课堂进工地和实训室,实训室进企业,模拟现场进学校,实训基地共建,双师共建,学训同步等方式充分实施工学结合,实现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的教学过程,将职业技能培养融入到操作性实验到应用性实训到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中,实现学习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

3、重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

根据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和施工员、预算员员等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施工员等的执业资格标准,与企业技术骨干合作,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对接,重组项目课程体系。

①改革课程体系

1、、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和优化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本专业主干专业课课程标和教育技术标准,并以课程标准和教育技术标准为基础,进行本专业课程整体教学的整合优化设计,进一步修订完善本专业教学计划,同时认真加以实施。

2、专业课必须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整合一些同类课程,形成体系,精简课时,除专业基础课外,所设专业课程的要求,应是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工作能力和训练实际技能的目的。

3、强化实践性教学,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性教学安排较多课时,达到占总课时的45%以上,并逐步扩展实践教学的内容、范围和课程种类,不断改进实践教学的手段方法,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和质量。

②改革教学方法

1、、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加强课堂讨论,特别是积极开展采用以案例分析为背景的教学模式。

2、、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减少课堂教授时数,每门课程提出适当的课外学习要求,供学生自主学习,培育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实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培 2

养。

4、结合生产实践安排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要注重强化学生的求实创新的精神。

5、、结合科研促进教学,科研和教学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得到一举两得的效果。从科研任务中选择一些有实用价值的题目在课程中进行实验。

6、鼓励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教学手段,主干专业课程除了配备多媒体课程和计算机网络外,相应开发网络远程教学课程。

7、利用各种虚拟系统、模拟系统,提高教学和实验的效率与质量。

③结合职业资格认证工作,深化双证书制度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课程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的训练三个层次。把职业资格认证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根据职业资格认证(上岗证和职业技能证)的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课程标准相衔接,并融入各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④改革评价方式,实现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

校内评价继续坚持“应知+应会”的考核方式,增加过程考核;校外评价以企业评价为主,由企业人员根据企业的岗位工作考核标准,制定对应的核心课程的评价标准,并组织对学生的考核,以实际操作为主,尝试对考核合格者签发“工作经历证书”,同时,教师和企业人员对学生在实训或顶岗实习时的表现评价记录在“工作经历证书”内。

4、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在现有实训设施的基础上,建成集教学、执业资格培训、技能鉴定、师资培训、企业职工培训、社会服务为一体、由企业参与共同建设的校内实训基地。对于图纸识读、材料抽检或复检等实训项目按现场真实环境进行建设,对工程造价能力训练按模拟环境进行建设。并且制作施工录像,建立施工规范、规程、技术标准查询平台。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新增4个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推行合作教师制度,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使之能够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

未来3年,实验室、实训场建设的重点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3

1、配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需要,在中冶京唐、唐山市建筑集团公司等大型建筑企业建设实训场,并增添部分实验设备,为该专业学生参与行业考证培训以及进一步提高专业实践教学的比例提供良好条件;

2、继续加强实验室建设。争取使建筑工程测量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按计划学生人数配齐。

4、加强土力学、建材等实验室建设,逐步提升实验室设备档次,增强设备承接生产和科研的能力,并积极与行业联系,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

5、完善以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为两大平台的实习实训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规定各科专业课的课内实训学时,设置与各科专业技能课相对应的实训项目;制定学生实习实训工作规划,编制全部的实训实习项目教学大纲和实训项目的教学工作安排计划。计划编制一套专业系列实习实训项目指导教材。

5、加强“双师”结构教学队伍建设,构建专兼结合“工程型”专业教学团队

高职教育既要坚持“大力发展”,又要着力“提高质量”。针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发展的必由之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已成为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专业建设发展中,始终坚持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的办学方针,狠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名师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学科带头人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围绕人才培养的要求,最根本的就是建设一批优秀的专业教学团队,研究专业建设规划,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实专业教学工作,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特别将“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和专兼结合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政策与办法,聘请一批精通企业行业工作程序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兼职,促进高水平“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列为提高示范性院校整体建设水平的一项主要内容。

4

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以提高高等职业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由专业带头人、专业中青年骨干教师以及其他专兼职教师(包括校内外兼职教师)组成的具有合理的硬件结构,团队成员有共同愿景,团队内部角色与能力互补,成员之间相互沟通与信任,具有特定的团队精神与文化,有一定的自发行为与创造力的正式群体。

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就是要在教学管理中有计划地组建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水平。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对推动学校内涵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①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

高职院校教师面对专业课程随市场需求变化不断调整的新局面,这就要求高职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专业发展的思想,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法,熟悉专业技能。然而,专业发展仅凭教师个人的学习和探索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通过团队学习实现教师的知识交流与共享,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构建合理的教学团队一般应具有梯队层次,基本思路是:第—梯队是专业开发和建设的领军人物,即专业带头人。他们不仅要有较高的学术造诣,而且要远见卓识,具有引领专业发展方向,根据社会市场发展需要,提出专业队伍建设目标,制定产学研和专业发展总体思路,选拔培养年轻的专业骨干能力。第二梯队是专业领军人物的接班人,即专业骨干。建设第二梯队不仅仅要提高他们自身的专业水平,培养他们的“双师”素质,而且要培养他们传承团队精神能力和领导、组织才能。在教学教研工作中提升他们的骨干作用,并大胆提拔年轻教师参与团队中的管理工作,锻炼年轻人的组织和管理能力,调动年轻教师参与团队建设的积极性。第三梯队是专业发展的后续力量,主要是刚毕业的优秀硕士研究生、青年教师。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要在团队创造和谐、民主、团结有凝聚力的学术和教科研氛围为年轻教师创造良好的专业发展大环境。

②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方面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另一方面教学内容又不断增多、加深。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教学过程 5

都变得异常复杂,使传统的“单兵作战”式的教学模式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这就需要建立有效的团队教学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教学团队是由一定数量业务能力互补、结构合理的教师组成的,各成员无论是教学能力还是知识结构、专业背景等都各有千秋。因此,组建教学团队,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知识的融合、思路的启迪,可以实现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相互借鉴和共同提高,可以有效促进教学系统优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6、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提供地区建筑企业的专业技术支持和服务,加大教育培训服务的力度,积极承担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任务,加强技能鉴定工作,加强技术服务的力度,为社会提供建筑管理、造价、测绘等方面的服务。

7、加强教材及图书建设。

各门专业课程使用教育部推荐教材或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和公认水平较高的教材,没有统编教材的课程,要结合我校实际,编写教材、教案和讲义。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反馈,适时调整教材,增加其适用性、合理性。适应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需要,有计划地开展建筑工程专业高职教育教材建设。

图书资料建设

1、协助院图书馆的工作,积极参与院图书馆的购书活动,健全院图书馆的本专业图书资料收藏.

2、进行系图书馆的建设,购置专业各种工具书和教材参考书籍,方便教师和学生借阅.

8、提高科研水平。

以科研促进教学和专业建设发展。根据学校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有关政策,积极扶持和帮助教师进行学术研究,特别是在学术研究上有一定基础的教师,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学术交流和学术研究。并将教科研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二、专业建设实施

(一) 学科专业建设保障措施

6

1、发挥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

2、加强与唐山市各大高等院校的密切合作。

3、适时进行专业调研,建立毕业生回访制度,利用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修订人才培养计划。

4、积极推行产学研合作,建立互补双赢的合作机制,优化专业建设。

5、积极引进国内和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办学,加强专业建设。

(二)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措施

1、积极发展在职教师,选择聘用优秀社会教师。

2、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拓宽知识、更新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

3、每年聘用教师约2-3人,研究生学历占90%。

4、根据学科发展的要求,对专职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

5、着力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制定相应的政策,规定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必须参加工程实践;选送一批优秀教师和实验员到国内一些重点大学进修或培训。

6、营造工作氛围和生活环境,做到事业留人,机制留人,环境留人,情感留人。

7、深化教师职称聘任及分配制度的改革,以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三)人才培养保障措施

1、加强学风建设,完善考勤实施办法和上自习实施办法,以提高上课率与上自习率。

2、加强教风建设,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业务能力和职业素质。

3、大力推行“双证书”教学制度。

4、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信息反馈体系。

(四)实验室及实训基地建设保障措施

1、建立和完善实验室、实训基地的组织领导机构,全面规划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工作。建立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

2、08年建设校内土力学实验室,20xx年建设建筑材料实验室。 7

3、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形成满足教学、科研、生产技术推广、社会服务和培训等需求的实习基地群。

4、积极争取建立具有行业特色的职业技能资格鉴定站。

5、加强实验室、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满足教学、科研、培训和对外技术服务需求、结构合理、技术精良的实践教学队伍。

(五)科学研究保障措施

1、开展教学研究与应用研究,参加工程实践。

2、教师在担任教学任务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省和企业研究课题,每学年完成一定数量的论文,并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一定数量文章,出版专业教材。

3、要求管理人员及专职教师进行高等教育研究。

4、广泛开展学术交流,积极举办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20xx年2月

8

 

第二篇:国际商务专业建设规划

杭州开元商贸职业学校国际商务专业建设规划

(20xx年-20xx年)

一、行业背景

(一)产业发展基本状况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随着WTO的加入,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接轨进一步加快,国际经济与贸易活动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蓬勃发展态势。从20xx年加入WTO后,对外贸易发展增速已经连续五年保持在20%以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大国。我国在20xx年已经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20xx年又举办了世博会,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对外贸易依存度将进一步提高,国际贸易行业无疑将有一个更加广阔、光明的发展前景。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在其推动下,浙江经济也取得了快速发展。浙江对外贸易呈现出增长速度快、总量大、在全国对外贸易总量中所占比重大、私营经济总用突出、外贸顺差大等特点。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在国外市场进入门槛大幅降低的刺激下,浙江对外贸易更是呈现出爆发式发展。20xx年浙江省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1075亿美元,20xx年上半年,浙江省进出口总额622.79亿美元,同比增长26%。外贸出口规模继续保持全国第四位。新设外资企业1631家,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65家。截至20xx年6月底,浙江省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7306家。到20xx年浙江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达到1073亿美元,随后仅用三年时间,20xx年就突破了2000亿美元关口,达到2111亿美元。到20xx年,浙江进出口总值达到2111.3亿美元,其中出口和进口值分别为1542.96亿美元、568.4亿美元,与19xx年数据相比,分别增长了163倍、141倍和282倍。

(二)行业人才市场需求情况

江浙地区进出口贸易发展势头强劲,又有着良好的港口优势,据资料显示在20xx年1-10月,浙江省的进出口总额为686.7亿美元,同时该地区的私营企业数量多,出口比重不断上升,比如在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从事外贸业务的企业有9333家,外贸出口占整个市场成交额的1/3。在这种发展势头下,江浙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外贸人才的需求量也巨大。调查资料显示,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提供的外贸工作岗位主要是出口营销、单证处理、报关、报检四项工作,它们所占比例分别为:24%、36%、22%、 1

18%。企业对外贸人才的新需求首先表现在不仅要能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实务操作的能力,同时还必须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

随着20xx年7月1日新外贸法的出台,外贸准入门槛大幅降低。而作为我国传统外贸大省的浙江,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已近10万家,对外贸专业人才的需求自然“水涨船高”。20xx年我国外贸企业将逾40万家。新老外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叠加”,无疑将使国际经贸类人才缺额骤增。仅以每家新建企业需5~7名外贸专业人员计,全国就需180~250万人。而目前我国外经贸从业人员中拥有外销员资格证书者仅有8万余人,据有关部门的统计,20xx年平均每家外贸企业需要新增外贸专业的人才为2.5人,20xx年每家外贸企业预计需要新增外贸专业人才3.5人,比20xx年增加40%,20xx年,每家外贸企业预计需要新增外贸专业人才为4.2人,比上年增加20%。在调查中显示,20xx年需要的外贸专业的人才中本科以下学历的占需求人才总数的34.8%。外贸专业初级人才供不应求的现状由此可见一斑。教育部明文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他们应当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因此中职学校培养的应该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一批初级技能人才。”为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和造就能胜任单证制作、跟单、办理货运、报关与商检、外销业务以及其助理等工作,能面向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外运公司、商检等单位从事对外贸易与管理工作的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国际贸易应用型初级专门人才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本专业发展现状概况

(一)本专业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国际商务组拥有一支学历层次较高、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教学团队精诚合作,具有极强的敬业精神,教学队伍学缘广泛,知识结构合理,教学效果受到校内外教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1、学历和职称结构:本专业共有8位专任教师,其中高级教师1名,中级教师2名,占38%。硕士2名,占25%。

2、年龄结构:教学团队主要由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组成,其中:40—50岁之间的1名,占12.5%,30—40岁之间的2名,占25%,20—30岁之间的5名,占62.5%,年龄构成比较合理,教学梯队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

2

3、学缘构成:有7名教师的学科专业都是与国际经济与贸易有关的,占87.5%,毕业院校主要有厦门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师范学院等。学缘广泛,知识结构比较合理。

4、中青年教师培养: 20xx年5月—20xx年8月,范旻旻、龙娟、娄珺、翁信慧、秦贝贝、康敏娜、杨溢老师先后参加了由浙江省外经贸厅主办的“国际商务单证员培训班”,了解国际商务单证员国内考试的最新情况,并均获得培训证书; 20xx年12月,范旻旻老师受省教育厅派遣,赴英国公立唐卡斯特学院(Doncaster College)学习进修。这些学习培训和研讨,使教师及时掌握国内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专业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高。20xx年7月,为提高教师教学应用能力,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全部教师参加了由市职教中心举办的采购员师资培训,通过此次培训,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采购洽谈买卖等技巧得到有效提升。20xx年7月,学校组织部分教师进行阿里巴巴课程培训,本专业的范旻旻、翁信慧、康敏娜、杨溢4位老师参加了此次培训。这些培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5、教研成绩:本专业教学团队每年每人都要出论文1 篇,其中有不少获奖刊登在校刊中;范旻旻老师20xx年的论文《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中的实践》获市级合格论文资格,同时范旻旻老师分别在20xx年-20xx年参与出版教材《商务英语阅读》和《进出口贸易简明操作指南》2部,娄珺于20xx年主持立项课题《模拟公司在进出口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获市评比二等奖。

(二)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较基础地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具有辅助处理组织货源、签订合同、制单跟单、办理货运和处理纠纷等外贸业务的一般能力,了解的商务洽谈的技巧、外贸函电的业务处理等基本能力,能够胜任单证制作、跟单、办理货运与保险、报关与商检、外销业务的基本环节等一般性的基础工作,面向外贸公司、外资企业、外运公司、报关和商检等涉外经济部门,从事对外贸易与管理工作的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国际贸易应用型初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的教学改革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定方向”“工学结合”的中职教育办学模式要求逐步推进,从浙江和长三角地区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在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设计 3

方面,通过岗位、知识与能力的分解,构建适合职业岗位人才要求的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有以下要点:

1、构筑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中心的中职教育体系。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课程体系的确立,从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到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所有这些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节都是紧紧围绕学生将要从事的具体职业的行业特点和岗位要求来进行设计和展开教学。在10级新生中全面推行“导师制”“学分制”等新措施,从学生入学第一天开始,就对其进行职业规划的系列跟踪指导,从而彰显“以培养职业技能为核心” 的高职教育特色,有效提高适合个人职业规划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2、以就业为导向,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将专业教育与职业岗位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的考核相结合,按照国际商务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国际货运代理等本专业毕业生具体从事的岗位与项目,将教学模块按照不同的项目设置成“国际商务单证操作”、“报关与报检”、“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若干项目课程模块,以适应学生就业职业岗位(或具体工作项目)的要求。

3、体现“能力本位”。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强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强化实习(训)教学环节,确保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接近教学总量。

4、工学结合,积极与企业合作,同企业生产一线专业人士共同研究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广泛吸收企业的相关专业人员参与,以此扩大工学合作、产学合作的渠道。

(三)专业实训室、实训基地建设现状

目前,经贸系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拥有一个国际贸易专业实训室,一个商务英语语音室,实验室配有国际贸易综合模拟实习软件若干套,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性较高的业务模拟实训平台。比如国际商务单证操作软件、世格外贸操作软件综合模拟软件等需要将课程系统进行优化整合。实训基地建设是加强和保证实践性教学环节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正积极通过多种办法,寻找合适的渠道,努力创造有力条件争取为每个学生在实训期间获得操作训练。通过模拟操作,学生能够比较客观地了解国际贸易活动的诸多复杂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对国际贸易活动形成较强的实操能力。

三、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4

国际商务专业建设必须坚持以教育部大力发展中职教育为依据,坚持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开展各项国际区域经济技术合作,适应各种新的环境和提出的新的要求,面向浙江省对外贸易的加速发展和对国际经贸人才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和变化的社会现实需要,合理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担负起培养好国际商务初级专业人才的重任。

(二)总体目标

构建以国际贸易实际操作能力为核心、工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造就一支专兼结合、由“教学高手、技术能手”组成的师资队伍;建成国际贸易实务校内实训基地;推广与利用好以岗位核心能力的模块化与项目化课程体系和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料库。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打造成为适合本校本地区发展的具有特色鲜明的专业。

四、专业建设的具体措施

1、构建以国际商务实际操作能力为核心、工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以国际贸易实际操作能力为核心、工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模式,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项目为载体”的中职教育理念,不断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具体措施有: 围绕岗位或具体的工作项目中的核心能力与具体工作环节中的要求,构建以项目教学为主要教学方法,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职业素质训导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以基本技能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体系。遵循基本能力、核心能力、拓展能力之间的联系规律,形成岗位能力模块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做到单元技能反复演练,综合技能集中强化。集中实践教学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模拟实习;第二阶段在校外实训基地相关岗位进行的生产实习。实施引导式教学,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项目为载体”的中职教学模式。如采用“项目教学法”,让学生了解行业的现状和就业前景,明确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增强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如采用“实训教学法”,对单元操作技术反复训练,使之达到娴熟水平。再如采用“模拟教学法”,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深入开展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建立校企合作。与企业联合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研制本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共同指导毕业生就业。

2、造就一支“教学高手、技术能手”组成的师资队伍

到20xx年下半年,专业教师总人数将达到10人,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技术结构更加合理;服务社会等方面的能力有显著提高;教师团队中有很多老师一批学生喜欢、行 5

业认可的教学高手,教学民主评估达到优秀的教师占80%;培养一批实践能力强、操作水平高、具备国家职业资格高级证书的技术能手,具有全国职业经理人培训师、单证员、推销员、采购员等职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达90%。最终形成一支在国内外同行中有声誉、有成果、有影响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具体措施有:制订本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规定教师每年下企业锻炼时间,至少取得1项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针对专业师资队伍目前的薄弱环节,加大师资引进力度。在每年引进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1-2名;“培优、促新”,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和专业知识更新。重点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每年安排1名教师进修或合作研究;安排1名教师参加国内培训;制订优秀教师培养计划;坚持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度、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和实训室工作制度;另外,通过教师互相听课、优秀教师公开课、教学研讨等途径进行示范,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3、在学校有关部门支持和配合下,整合现有院内有关国贸专业的教学软件资源。

除国贸专业外,建立涵盖商务英语、英语口语、外贸函电等相关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本专业实训室的规模化经营运作,提高本实训室的综合利用效率。在教学中不断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建立有利于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新模式。实验室、实训基地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模拟一致,形成仿真的职业环境。进一步规划现有实训室的建设和管理,保障专业校内实训正常进行。

4、开发体现岗位核心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和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构建国际商务单证实务、报关、货运三大技能模块课程体系;建成一个共享型、教学互动的专业资源库;出版具有教学互动性、实践标准性、内容科学性为一体的专业系列特色教材;使《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单证》、和《国际贸易综合模拟操作》等专业核心课程成为市、校级精品课程。

以就业为导向,从广度和深度上动态地对外贸行业尤其是杭州市外贸行业进行调研,由学校与企业管理者、岗位从业者和专业教师共同参与,分析行业特点和岗位(群)的人才定位。改革课程内容,与“双证制”有效衔接。将国家或行业标准、企业规范分别内化于课程,形成标准化的课程内容体系。并且在学校期间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学生毕业时除了毕业证书也取得了相应的岗位证书。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的整合。采取“教师、企业从业人员、学生三方结合”的方式,紧跟国内外贸行业的发展,同时注意收集分析学生和企业的反馈意见,对教材进行及时修改。重点抓好《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单证实务》、《报关实务》、《国际贸易综合模拟实操》等核心课程的教材建设。优化教材结构的总体设计,突出重点和难点,突出实 6

训环节,适应中职教育的发展需要。

5、紧紧围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一批初级技能人才。”

来展开所有教学工作。具体而言,就是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课程模块的设置、项目课程的开发、实习实训环节的教学、专业教学改革与教研工作的展开等诸多方面,无一例外地都要以“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职业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为宗旨,通过密切结合就业市场需求,强化专业技能的培养,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以此提升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

6、以就业为导向,继续实行“双证书”制度。

坚持应用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理论与技能为本位,培养符合高职教育素质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将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认证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专业教学中的课程模块设置以及教学内容改革都直接与相关职业岗位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的考核内容相对接,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本专业在校生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考试的通过率,而且基本能够满足学生就业所要从事的工作岗位的具体技能要求,从而有效提高本专业学生的专业就业率。

五、专业建设的进程与时间安排

(一)师资队伍建设 20xx年—20xx年:每年引进或培养1-2名专业教师

(二)教学条件建设 未来五年预计将继续加强实验室建设,更新或添置实验设备,购买图书资料等。

(三)课程体系建设 参考对外经贸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大学等重点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并结合中职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培养方案,完善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制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程的教学大纲,丰富或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争取未来五年将《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建设成校级优秀课程,并努力建设成省级优秀课程。

(四)加强教学管理 进一步以“学生”为中心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专业建设的根本宗旨,使学生考研率和毕业就业率都有明显提高 7

(五)学科建设

1.争取申报成功省级重点学科。

2.每两年申请市级课题至少1项。

3.争取填补国家级奖项的空白。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