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专业建设规划

2008-2009通信工程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一、专业现状分析

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电信系通信工程专业是20xx年面向全国招生的本科专业。为了使通信工程专业建设工作突出专业特点,把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卓有成效,特制定通信工程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

在专业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我系始终以教学质量为核心,从培养方案制定、基本建设与改革、培养计划执行与监控三方面建立系统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经过5年的建设,通信工程专业目前的基本情况如下:

1、师资队伍

由于我系成立时间性不长,成长中建设,发展中提高,需挖掘内部潜力、完善学科建设梯队及学历梯队。不足之处在于:教师整体年龄和职称偏低。

2、办学条件

我系目前的基本情况:开展多形式的实践教学和综合设计性教学。在实践教学方面,压缩验证性实验,增设探索性实验,构建由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把学年论文、实训等纳入教学计划,延长专业实习时间,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专业的教学任务要求,专业实验室应该得到大力加强,实验室需要一定的设备投入,目前有如下实验室: 电子信息实验室:信号与系统、高频、电视原理;

电子设计实验室:DSP、EDA、单片机、嵌入式系统;

基础电路实验室:电路、电工、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等电子类课程。 通过上述措施,改革教学模式,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教学,拓展教师教育内涵,丰富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加强基本理论培养,强化实践能力训练。

为了达到既定的专业建设目标,首先需要学校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和重点投入;同时也需要我系自身努力和各职能部门积极配合。

不足之处在于我系实验设备仍缺乏。

3、教学管理

在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过程中,我系以制度建设为先导,针对教学过程中人(教师、学生)、物(教材、试卷、作业、教案资料)、过程(质量监控)等环节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规定和细则,严格纪律。

不足之处在于现在较难保证教师合理的教学强度及科研实践时间,由于专业教育的特殊性,教学效果的评估具有一定的延时性,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自我条件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加大了教师教学的复杂性和难度。

4、课程和教材建设

通信工程专业开设的课程,根据学校的要求分为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相关联的教学实践环节。为了强调教育的体系化和整体性,根据兄弟院校的经验与教学特色,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在保持原有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建设方面,一方面选用国家级、省部级获奖教材、教育部各类规划教材;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和组织本专业教师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和教学要求,编写针对我系实验室建设的讲义或教材。

通信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立足加强实践,又加大了创造性培养的力度,对专业的整体发展、理论前沿都有一定把握,整体教学以开发学生创造潜能为核心,注重培养实践能力,特别强调形成学生综合能力。

教材建设方面,随着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通信工程专业的绝大多数课程均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形成了较为完备、系统的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

不足与问题分析:由于学科发展迅速以及教学改革的推进,教材的整理和出版工作还是相对滞后。

5、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基地建设主要解决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的实习基地问题。投入一定的资金和力量,继续巩固和建设好已有的实习基地,使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圆满完成实习任务。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再增加几个现代化校外实习基地,主要解决毕业实习的实习基地问题,使毕业实习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圆满完成实习任务。

6、生源和就业情况

基本情况:通过全体师生长期不懈的努力,通信工程专业在社会上享有良好的声誉。保持了良好的招生势头。毕业生一直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近两届毕业生就业率都在80%以上,就业主要面向电子、家电、通信、网络等单位。

二、指导思想

为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根据教育部“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的方针,以及“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指导思想,通信工程确立“加强基础、突出实践、培养素质、面向工程”的办学理念。

在教学中,从高校教育的内在规律出发,以通信类课程为主线,建立合理的专业教育体系和完善的知识结构;加强基础教育,兼顾共性与个性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实践条件,强化理论思维与实践能力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基本原则 :

(1)突出优势专业,加强重点专业建设

(2)优先发展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

(3)应对入世、面向市场,设置紧缺专业

(4)学科专业布局的合理性和适应性认识

立足武汉,面向全国,建立具有我校特色的通信工程专业。

三、专业建设定位与目标

专业定位:

根据学院的发展规划、办学层次和办学定位方针,作为地方高校新办的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按照“定位科学、目标明确、特色鲜明、素高能强”的思路,我们把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定位在:

以现代通信技术为主线,融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科学于一体,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工程教育,面向地方特别是沿海城市的中小型企事业单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理论基础扎实、工程素质高、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通信工程应用与开发型的高级技术人才。

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由“培养目标模式、教学管理模式和培养过程模式”三个方面组成。

培养目标模式:以电气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为基础平台,以现代通信技术为方向,以现代电子设计、应用为基础,以计算机为重要工具,构建以 “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 两个二级学科为专业方向的宽口径培养目标;“通信与信息系统” 专业方向包括现代交换技术、数字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多媒体通信、现代通信网、卫星通信、电视技术、微机通信与接口等;“信号与信息处理” 专业方向包括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信息技术、图像处理与传输、数字语音处理、数字视频技术、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等。

教学管理模式:以学分制管理为基础,以选课制、弹性学制、主辅修制为教学管理的主要形式;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对教学管理的检验与督促作用。

培养过程模式:以高素质、强能力为培养目标,知识与能力培养并重,根据市场需要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实现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的统一、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突出创新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学生为本,坚持培养过程的个性化。

专业建设目标:

(一)专业总体发展目标

实现专业教育与教学模式由本科应用型向本科创新型的过渡,在五年时间内把通信工程专业建成具有一定特色的校级重点专业,并力争成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使通信工程专业评估达到优良水平。

① 构建“知识—能力”并行教育模式。根据市场需求,改革与重构专业教学和课程体系,实现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的统一,加强现代电子设计与现代通信技术的结合,促进计算机技术的有机融入。

②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师资队伍,使通信工程专业的师资队伍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科结构上更加合理。

③ 加强学科建设,夯实学科基础,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积极作用,积极申报并承担科研和教研教改项目。

④ 合理规划,加大投入,切实加强实验室建设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⑤ 建立稳定的校内外专业实习基地,建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并行体系。加强本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保证“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改革思路的圆满实现。

⑥ 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稳步发展,保持本专业的鲜明特色。

⑦ 确保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的高质量,确保毕业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争取达到较高的就业率。

(二)教学基本建设目标

① 培养、引进本专业高水平、高职称学科带头人,有“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两个二级学科方向的学科梯队。

② 保持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在校学生150人左右。

③ 在确保基础实验、教学设施配套、完善的基础上,力争建成学院一流的通信工程专业实验系统。

④ 在现有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新开辟2个现代大中型校外实习基地。 ⑤ 配合学科建设,建好一个有较高水准的通信工程专业资料室。

(三)专业建设的分阶段建设目标

① 20xx年12月以前——实现专业建设目标的第一阶段。

师资队伍建设:要求专业教师的生师比达到或接近国家要求,55岁以下高职称教师每年为本科生授课比达100%。硕士研究生以上的学历在35岁以下青年教师中的比例应该大于90%。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合理,有良好的发展趋势,有符合时代要求的师资培养计划和得力措施;有本专业高水平、高职称学科带头人。 专业实验室的硬件建设:不仅要完成专业基础实验室(含通信电子电路实验室、信号与系统实验室和通信原理实验室)基本实验设备的配备,而且要完成现代通信技术实验室的初步建设,包括现代交换技术、光纤通信、数字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等实验设备的购置与配套,确保专业教学计划如期实施,使专业实验的开出率达到100%以上,使通信工程专业评估验收达到合格以上水平。

② 20xx年12月以前——实现专业建设目标的第二阶段。

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与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深入开展科研与教研教改活动,巩固和完善实习基地。

四、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关键。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总体上采取人才引进与自培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建设目标的实现。

1、积极物色和引进一批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从事数字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和数字信号处理方面的高职称、高水平、高学历优秀人才3~5人,壮大专业师资队伍、优化专业师资结构。

2、大力支持在职教师积极申报高一级职称,挖掘潜力,优化专业师资队伍结构。

3、制定通信工程专业在职教师进修、培训计划,适时安排中青年教师到相关领域学习,达到重点培养,全面提高的目的。

4、鼓励在职教师报考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

5、充分发挥高职称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一帮一作用,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6、尽快确立本专业高水平、高职称学科带头人,抓紧专业学科梯队的建设工作,不断优化专业学科梯队结构、不断提升专业学科梯队的层次。

通过以上措施,使专业教师的生师比达到18︰1,主讲教师中高职称数≥40% ;55岁以下高职称教师每年为本科生授课比例达到100%。硕士研究生以上的学历在35岁以下青年教师中的比例≥70%。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合理,有良好的发展趋势;有高水平、高职称学科带头人和“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 两个二级学科方向的学科梯队。

五、教学条件建设

1.实验室建设

① 在总体建设目标下,详细制定每年度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规划。 ② 在现有的基础上,优先考虑实验开出率,确保资金到位、项目建设到位。 ③ 确保通信基础实验室的经费投入和建设质量,保证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一定满足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教学要求。

④ 对现有实验室与实验设备进行科学整合,提高专业课实验的开出率,逐渐加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

⑤ 加强专业实验室指导老师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业务培训、岗位责任学习以及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与管理工作的学习。

2.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基地建设主要解决认识实习、电子工艺实习与毕业实习的实习基地问题。

① 投入一定的资金和力量,继续巩固和建设好已有的几个校外认识实习基地和校内电子工艺实习基地,使认识实习、电子工艺实习、生产实习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圆满完成实习任务。

② 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争取新建立2~3个大中型现代化校外实习基地,主要解决毕业实习的实习基地问题,使毕业实习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圆满完成实习任务。

3、图书资料建设

根据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需要,每年补充和更新中外文图书资料1000册以上。

重点增加拓展学生知识面相关领域的图书资料。增添电子图书和网络图书,订阅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国内、国际学术期刊。

六、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一)专业建设任务

为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人才的需要,本专业遵循“加强基础、突出实践、面向工程、培养素质”人才培养原则,制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细则。

通过与同行院系的交流与合作,开阔视野,拓展自己的办学思想;同时,注重继承和发扬我校优势学科的办学传统,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办学理念,结合学校成熟的办学经验,制定培养方案。在保证课内总学时的框架下,注重全面素质教育,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在学科和专业基础知识方面注重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做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性教学并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并重,教书和育人并重。

1、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从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出发,根据专业特色,理顺课程体系。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衔接方面进行重点研讨,完成教学大纲的重新制订,做到合理安排学时及教学内容,明确每门专业课的任务及内容。

增加课程设计和专业综合设计,从培养目标出发,以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出发点,增加课程设计和专业综合设计的内容。

课程设计内容在选题方面要体现一定的综合性。例如电子线路课程设计要体现对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的统一性和综合性。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针对当前最常用的MCS51系列为内核的具有ISP功能的单片机介绍如何设计应用电路和进行系统调试,并通过具有明确目的的设计任务来组织教学过程。 综合电子设计与实践是以硬件电路(单片机、DSP)为主的课程设计,题目要将传感器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和单片机等多门功课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系统设计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

改革毕业设计的内容,针对当前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改革毕业设计的内容。设计题目要体现专业特色,难度要高于专业综合设计,内容要体现综合性和应用性相统一的原则。

2、教材建设

通过申报国家级、省部级、校级规划教材,建设自编的优秀教材; 推出实践环节指导教材系列;

积极引进国外的优秀教材,实现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的综合建设目标;

积极参与并组织教案评比,鼓励年轻教师参与教材改革,利用多媒体手段,使教材建设多样化。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通过立项研究、专题研讨和日常教学法活动,促进教学改革活动。

最大限度的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特别是实训中心、实习基地、网络资源、图书馆以及现代教育中心等资源的有效利用,以此改善教学条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在多媒体教学已普及的前提下,开拓数字化教学平台,引入虚拟信息空间的理念及实践,推动专业教学改革的持续进展。

深化计算机仿真设计教学内容,在高年级学生中强化计算机仿真设计,保证90%以上的中青年教师能够熟练操作常用的设计软件,并运用到教学中。

4、实习基地和实践性教学环节

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增设新的实践基地,改进和更新实习项目。

完善和更新实践教学项目,加大实践教学投入。

5、实验室建设

充分利用新建实验中心的条件。

6、教学改革和研究

积极开展纵向横向科研合作,形成良好的科研梯队,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

7、教学质量控制——培养计划的执行和监控

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良现象,逐步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监控,做到奖勤罚懒,营造有才能的人脱颖而出的氛围。

根据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要求,遵照课程体系的内在联系和学习、认识的规律,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合理安排各项教学活动,制定可行的培养计划,并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严格执行,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通过日常的学院领导巡视、督导小组听课、教学过程调查和集中的各种教学检查,建立教学信息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教学情况。

明确各级岗位的职责和职权,充分发挥教研室和教学小组的作用,从制度上保证教学法活动的开展,建立多层次的实时决策和控制机制,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制定系统的教学归档资料验收标准,对各类教学成果进行验收,并作为教学档案予以保存。

改进学生成绩考核办法和完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科学地评价教学效果,为决策、方案制定和教学工作的规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8、学风建设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教学和学习活动,保护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加强品德和思想教育,宣扬人文精神,营造文化氛围,丰富学院文化,从规章制度、思想品德、学院文化等方面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

9、生源和就业情况预测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通信工程专业已成为当今的热门专业,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量增大,而且要求也越来越高。可以预测,今后

几年,通信工程专业生源充足,就业形式良好。学生毕业后,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工厂、机关、部队以及现代电子信息企业、公司等部门从事电子及计算机系统方面的设计、研发、技术支持及维护等。

10、图书资料建设

根据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需要,每年补充和更新中外文图书资料1000册以上。

重点增加拓展学生知识面相关领域的图书资料。增添电子图书和网络图书,订阅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国内、国际学术期刊。

11、教学管理

保证管理和教学环节之间的信息流畅,召开教学管理会议,管理和教学人员定期见面。

继续推进教学管理,配合学分制推进,加强教师责任意识和师德建设。

(二)教学改革思路

① 制定教改计划,确定教改课题,拟定教改方案,承担院级以上教改课题,认真组织具体实施。

② 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各个教学环节的规范与要求。 ③ 积极开展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研究,达到压缩理论课时、加强实践环节、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④ 宽口径,以学生为本,全面推行“知识—能力”并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改革研究工作。

⑤ 厚基础,加强专业基础教育,从师资配备、实验设备乃至学生奖励等方面都要加大力度,帮助学生打下牢固的专业基础,确保后续专业课程学习质量的提高。

⑥ 加强课程设置与教材选用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按照信号、信息处理和通信、信息系统的专业课程设置,进行科学分析与比较,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采用21世纪新教材。

⑦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科学地处理教材,经常开展说课与评课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实现网上答疑。

⑧ 加快专业课实验室建设步伐,保证专业课实验开出率达到100% ,逐渐加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的内容和比例。

⑨ 深入研究考试方式与方法,建立和完善专业基础课试卷库或试题库,逐步实现考教分离。

⑩ 建立本专业的教学质量检测与监控体系,确保整体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三)教学改革措施

① 以教研室为教学改革工作的主体,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制定教改计划,确定教改课题,拟定教改方案,承担院级以上教改课题,认真组织具体实施。

② 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各个教学环节的规范与具体要求。

③积极开展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研究,达到压缩理论课时、加强实践环节、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④ 加速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进程,积极推进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研究与推广,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和多媒体教学的合理应用水平。

⑤ 坚持宽口径、厚基础教育,全面推行“知识—能力”并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信息反馈和教学改革研究工作。注重电磁场理论、通信电子电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等专业基础教育,帮助学生打下牢固的专业基础,确保后续专业课程学习质量的提高。

⑥ 充分发动教研室专业教师,按照“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 两个二级学科方向以及专业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科学分析与比较,选用近三年出版的推荐或获奖的新教材,保证教材选用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⑦ 充分发动教研室专业教师参与,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科学地处理教材,讲好每一堂课,经常开展说课与评课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⑧加快专业课实验室的建设步伐,保证专业实验设备的先进性与可靠性,在逐渐增加综合性和创新性选做实验内容的基础上,逐渐加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

⑨ 充分发动教研室专业教师,深入研究考试、考查方式与方法,共同建立和完善专业基础课试卷库或试题库,逐步实现考教分离。

⑩ 紧密依靠中、老年教师,加强学生信息反馈,建立本专业的教学质量检测与监控体系,确保教研室整体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四)专业建设的保障

1、树立“教学中心地位”的思想,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协调各项工作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行院长教学质量负责制和在职称晋升、教师岗位聘任、优秀教师评选等工作中实行“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等措施,保证教学的中心地位。

2、设置合理的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明确机构职能和岗位职责,发挥基层管理人员和组织的作用,并通过定期的述职和岗位竞聘提高教职工队伍的素质和敬业精神。

3、以学校管理制度为指导,完善和落实院级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教研室、实验室、教学委员会、教学督导小组在专业建设中的作用。

电子信息工程系

2008-10-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