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瀚,就这样被美征服

就这样被美征服

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是欢聚,也是离别;是出发,也是归来。

它只是流动的浮土,却也是永远的归宿。

自从那一年踏上开往绵阳的火车,犹如踏上了一条充满希望和梦想的旅途,而梦的终点便是东辰.

初到东辰时,便被它那一排排白瓦红砖的房子给震撼住了,那一排排白瓦红房,伫立于校园,一眼望去,辽阔宏伟,而草坪中,晨光下的露水在树叶中闪烁着光辉,恰似有白色小花,散落其间,而青色的根,盘虬卧龙,苍劲有力, 犹如一幅绝美的山水画,美不胜收.

东辰的雨是最美的画卷,它如烟、似柳,在一拂一动间,皆是温婉祥和,在一颦一笑中,皆是隽美宁静.恰如“沾衣不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时如奔腾的野马,从天而降,发出“哗哗”的巨响,雷声的轰鸣,雨声的激烈,枝叶合着狂怒的风声,演奏着一曲大自然独有的交响乐,在一排排红砖白瓦中,撑着伞,听着雨水滴在伞面上的声音,看着雨中濛濛胧胧的校园,我就这样被东辰雨中美景所征服。

东辰的雨后也是一幅绝美的画卷,树叶上残留的雨滴挂在叶尖,晶莹剔透,娇艳欲滴,格外惹人怜爱,空气中混夹着一股泥土味、青草味,好不惬意,令人心旷神怡,校园中的一个个水潭里,红色的、白色的、还有那红白相间的鱼儿,随着微风吹起的层层涟渏游来游去,发出一声声属于鱼儿世界的欢歌笑语,池中的菏叶随风轻舞,偶尔露出一株株粉红的、白色的莲花,更加美丽,而水则被微风吹起层层涟漪,如少女被掀起的纱巾一般,清澈空灵,我就这样被东辰雨后的美所征服。

东辰的晴天当然也不失一首绝美的诗,在细细品读中,各种美感悄然而起,天空上的烈日毫不怜惜地炙烤着大地.房子、树木、人,乃至于每个花草都在地上投下了他们的影子,地面上,黑白相间,如鲜明的版画。天空上清澈悠远,偶尔有几片白云漂浮在湛蓝的天空上,白云的纯洁,蓝天的梦幻,红日的灿烂,也常常令我神往,就这样被东辰晴日的美征服.

东辰的美数不胜数,景美人更美,景美让人欣赏,让人享受,而人美则让人一生难忘。东辰的老师就是一群最美的人,任课老师课堂上循循善诱,无私地将知识传输给我们,生活老师在生活中无微不至,呵护我们健康成长,用一言一行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同学间彼此关爱,学习上互相互助,生活上相互关心,有竞争,又友爱,让我们在东辰这所美丽的校园里携手共进,健康成长。 是起点,但愿不是终点——路的终点.

是开始,但愿不是结束——梦的结束

是出发,归宿尚可寻求——心的归宿

红尘天堂何处寻?梦里东辰似仙境。

美在人间,美在东辰,美在心灵,就这样被美征服,我就这样被东辰的美征服。

 

第二篇:就这样被你征服

多么神奇的“你”

“90后”中学生的考场作文中,常常流露出冷漠、麻木、孤僻、自私的语气,缺乏人性关怀和生命激情。

据笔者的经验,这种状况,靠学生自己在写作活动中自然改善,是比较困难的,需要语文老师潜心钻研作文教学的内在规律,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真正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以期在积极有效的写作指导过程中逐渐加以改变。

在日常作文教学中,笔者曾经进行过多种尝试,变换作文中常见的“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叙述角度,让学生直接使用较为少见的第二人称行文,就是其中极为有效的一种。

让文章中的主人公以第二人称“你”来叙述,有以下显著特点:

一是很快就能营造起一种真实的情境。这种真实的情境,很容易激发写作者的倾诉欲。如果说,第一人称的“我”是散漫的,第三人称的“他(她)”是虚拟的,那么第二人称的“你”就是真切的。“你”一出现,文章立刻就有一种无法回避的直面感,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你”一举手,一抬足,一声一嗽,一颦一笑,都清晰可辨、历历在目。

二是能够使作者迅速进入角色。当文章中的主人公以“你”的身份站在作者面前时,作者必然会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仰视让人敬畏,俯视让人怜悯,平视让人产生亲近的冲动。面对“你”,在文章中“隐身”的“我”(作者)无法不说真话,无法不诉真情,无法置身事外,无法冷若冰霜,“你”仿佛具有神奇的魔力,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融入到文章中去。 “你”是真情的使者

为什么一个如此简单如此普通的人称代词“你”,能产生如此巨大的作用?让我们比较一下三种叙述人称的区别。

第一人称“我”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

“我”是自由而散漫的,犹如一条小溪,快慢急缓,喧响沉静,可以任意地流淌。“我”又仿佛是紧闭的房屋里那微微开启的一扇小窗,读者可以从这里慢慢了解房屋里的摆设是否高雅,书画是否珍贵,主人是否可亲可爱。总之,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事情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考场作文用“我”叙述,它的局限性是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不宜虚构。

第三人称“他(她)”是上帝式无所不知的全方位叙述方式。

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他”或者“她”的叙述,虚构的成分特别强,如梦如电,亦真亦幻。第三人称很适合讲故事,作者可以在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限制,可以天上人间、海市蜃楼、碧落黄泉,无拘无束。在使用第一第二人称时,我们必须写真实的人与事、情与景,不能写“我来到了天宫”,不能说“你见到了如来佛”等等天花乱坠的言语;但是使用第三人称叙述,我们说“他偷喝了王母娘娘的仙酒”,却可以让精彩的故事更增添神话的色彩。

但是,第三人称也有局限性,它无法产生第一人称那样的亲切感。 而第二人称“你”行文最独特之处,在于其拥有无可比拟的抒情性。情

感激荡时,作者可以毫无保留地向“你”倾诉衷肠,读者之心与“你”之心的距离顷刻之间贴近。依依眷恋,款款深情,似长江之水滚滚滔滔,似淙淙溪流缠缠绵绵。当作者的抒情对象不是人,而是自然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之时,用“你”来行文就更为真情洋溢了。天地共悲,日月同喜;流水有意,青山含情;花石草木,禽鱼鸟兽,大自然中万物通灵。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对三种人称的分析,是要研究各自的特性,比较各自的异同,而不是要决出叙述人称的优劣,让三者分出高下。事实上,三种人称的效果各有千秋,各擅胜场,可谓“称呼无高下,情绪有隐显”。笔者向学生推荐考场作文使用第二人称,主要是因为,“你”营造着真切动人的对话情境,蕴涵着极其鲜明的现场氛围,具备真情易于流露的抒情方式,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记真事、说真话、抒真情。 就这样被“你”征服

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写好考场作文,也是如此,应注重平时针对性的训练。高二下学期,笔者布置学生写命题作文“今天是你的生日”。事先有两点思考:

首先,“生日”这个日子很独特。生与死,是人生命的两极。一个始,一个终;一个因,一个果;一个是偶然,一个是必然。然而,毋庸置疑的是,生与死都极其重要——因为它们定义了生命。“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每个出生纪念日,都会让人感慨万千。这个日子引发我们对亲人的赤诚思念,对亲情的纯真缅怀,对挚爱的感激眷恋,引发我们探讨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其次,题目中的“你”,明确了第二人称的叙述角度。这种叙述角度,比较少见,较难使用;可是一旦用好,亲切自然,诱发情思,可以创设很好的对话抒情语境,特别适宜抒发我们对亲人的依恋、感恩、悔恨、歉疚、怀念之情,能唤醒我们深埋心底、郁积已久、岩浆奔突似的激情。 如下两种用法可以借鉴:

一是全文使用第二人称,怀念已逝亲人。例如古代的一些祭文,就常常采用这种模式:一幕幕难忘的往事,洋溢着浓浓的亲情,然后,笔触微转,荒郊野外,阴雨霏霏,黄土坟堆,纸灰飞扬,至爱的亲人,如今阴阳两隔,人鬼殊途,于是,平素深深隐藏起来的情感此刻倾泻而出,如火山般喷涌。痛惜、哀伤、悔恨、无奈等情感有机交融,浑然一体,产生了让人痛断肝肠的艺术感染力。

二是起初使用其他人称叙述,等到感情掀起高潮时,自然而然地转入第二人称,进行倾吐式叙事,呼告式抒情。

为了让学生有深刻的情感体验,营造一种良好的写作氛围,我播放了歌曲《懂你》,在悠扬的旋律中,笔者深情地朗诵了下面的两首诗。

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

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

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

第一次,我不会记得

是听你说的

第二次,你不会晓得

我说也没用

但这两次哭声的中间啊

有无穷无尽的笑声

一遍一遍又一遍

回荡了整整三十年

你都晓得,我都记得

——余光中的《今生今世》

你不记得你的生日

你好像没有生日

你好像舍不得使用自己的记忆 你的记忆只刻写儿女们的履历

花也有自己的生日,草也有自己的生日 我的母亲却没有自己的生日 我从你满头的白发推算你的生日 却推出一个下雪的日子

我从你纵横的皱纹猜测你的生日 却猜出一个干旱的日子

我从你倾斜的步履联想你的生日 却想出了一个地震的日子

天上,太阳和月亮没有自己的生日 地上,我的母亲没有自己的生日

多么悲哀,我没有最神圣的节日

——李汉荣《生日》

由于作文题目设计比较新颖,叙述角度比较独特,写作情境比较感人,结果,此次作文精彩纷呈,妙文迭出。“90后”中学生常见的所谓“冷漠、焦虑、孤僻、自私”,似乎烟消云散了。

有写已逝亲友的。在死亡的铁幕前,在永恒的阻隔里,作者顿改往日的满不在乎和轻松随意,思念的潮水汹涌袭来,泣诉仿佛从心底流出,全文洋溢着难以抑制的伤感。

有写父母之爱的。全文情感起伏,曲折有致,虽是平实道来,却是情真意切。选择的事例典型,使用的第二人称恰当,把母爱的伟大与“我”的感激表达得淋漓尽致。

也有自己给自己写信的。角度奇特,语言俏皮,嬉笑调侃之间透露出对自己的热切希望,显露了新世纪青少年的独特个性。真情投入,用心思考,笔触伸进灵魂深处。

这次作文,不经意间,教师和学生,都被“你”征服了。

与“你”永远相约

指导学生使用第二人称行文,还应该注意如下几点:

“你”来代称文章中的主人公(笔者推荐学生使用),有时以“你”来代指读者(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碧野的《天山景物记》等,此类用法将另文详述)。

常与其他人称综合交错使用,并且由叙事转为抒情,或在文章的局部使用更自如。只有书信体或某些

抒情性极强的文章——如悼念文章、抒情诗等,第二人称成为通篇主要的叙述人称才适宜。

尤其是对学校对老师的批评文章,不宜使用第二人称。第二人称的行文,很容易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态势,激发原本并不尖锐的矛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