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鑫计算机教学反思

计算机教学反思

新田中学远程教育办公室 彭鑫

一.模式及其操作过程具体做法大体可分为教学设计和实施两个步骤:

1.教学设计

首先教师要认真分析将要讲授的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即从教学内容中理出需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以及重点和难点)。接下来设计教学过程(备课)时,关键是设计对学生有一定吸引力的一个或多个“任务”,要求它能基本涵盖教学内容的各个知识点。其中教学目标是设计“任务”的依据,也是课堂小结的主要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这一步在传统教学方法中也是需要的,不同的是教学过程不是以教学目标为中心,而是以包涵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中心展开的。

2.教学过程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提出具体的“任务”,接下来授课紧紧围绕如何完成任务这个中心来展开,任务完成时,教学也在不知不觉中取得预期的目的。教学过程因为有了一个十分具体的教学目标——“任务”而显得有条不紊。接下来是关键的一步,在整个教学过程结束之前,一定要留有适当的时间进行知识点回顾和总结。一来可弥补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的缺点——缺少系统性和条理性,二来可弥补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造成的部分学生知识点的疏漏。在具体做法上,根据所学知识的复杂程度可采用口述回顾、画知识结构图等方式。若有可能,也可让学生先试着总结,以培养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但

教师在最后一定要把好关,即把知识点陈述完整。

在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以下几种具体的课堂教学方式:

A.教师分析讲解,学生模仿

教师展示一个已完成的或基本完成的作品并讲解其制作过程,要学生模仿着去做。

比如在讲Word的图文处理功能时要涉及到图文框、文本框、图片、自选图形等几个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按传统教学模式,很容易讲成:

1.图文框,概念、作用、操作方法、实例;2.文本框,概念、作用、操作方法、实例;3.……。看似条理很清楚,但当教师讲完后发现多数学生仍然一头云里雾里。原因其实很简单,对各个知识点的讲解如此相似给学生制造了新的难点不说,缺少综合性的实例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即使在教学内容结束前来一个综合性的实例,在讲某个知识点时仍然很难看清它在实际应用中所处的地位。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可为该教学内容设计一个具体的任务——制作贺卡,课堂上通过讲解这张贺卡制作过程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首先,学生们看了教师展示的一张精美的贺卡,头脑里会对将学的知识有何实际应用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这时候,教师再分析这张贺卡的结构,哪部分是图文框,哪部分是文本框或自选图形,哪些地方可用其它形式替代,哪些地方不能等。通过教师的分析,学生对图文框、文本框、图片、自选图形等概念就有了直观的认识。接下来教师再讲解如何利用这些知识修饰、美化贺卡各部分的详细操作方法。由于教师在备课时已做过一遍,对学生可能出错或易混淆的地方心中有了

数,教学时,重点突出。而且授课顺序就是制作贺卡的顺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教学,学生学得快、记得牢。

若学生用现有的知识和技巧难以独立完成该“任务”,宜采用这种方式。

B.教师点拨,学生尝试

若学生已有完成该任务的基础知识,可采用这种方式。

例如BASIC语言的特点是容易入门,一开始学生必然对它有浓厚的兴趣。但若按有些教材的顺序,先讲常量、变量、数据类型、输出格式、流程图等一大堆理论,一半教学时间过去了,学生仍未能编出一个像样的实用程序。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若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我们设计了在每堂课内、每个教学单元内、各教学单元之间乃至整个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任务”,通过这些任务来达到教学目标。一般的“任务”都是由教师在课前编好程序,上课时先让学生看到程序的运行结果。然后在教师的点拨下,让学生尝试着编出程序。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有的可通过阅读教材解决,有的可通过同学间相互交流、讨论来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再稍加点拨指导。

 

第二篇:计算机教学中的反思

计算机教学反思

计算机与基础教育相结合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大趋势。电脑作为人类总体指挥的结晶,作为新的现代化,谁不重视它的普及教育,谁就会在人才的激烈竞争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地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不落伍,要想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决定因素是其民族自身素质的提高,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

一、优选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情趣的培养。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在学习《计算机组装》一课,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计算机内部结构时,大家都怀有一种畏惧又好奇的心理,很想知道计算机究竟由哪些部件组成,甚至产生亲自组装电脑的冲动。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动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我抓住这一契机先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你拆开过计算机吗?”、“你想自己动手组装一台计算机吗?”,学生纷纷举手,各抒己见。接着我打开一台计算机主机,并将各部件拆下,通过观看,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其实计算机并不复杂”的想法。这时学生学习兴趣倍增,教学气氛活跃,从而顺利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在教学理论指导下,采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激发兴趣,让学生自始至终愉快地学习,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二、组织协作学习,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

在安排配置一台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急于展开教学,而是首先分组,将几个同学分为一组,并告诉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相互合作,共同进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开展小组竞赛的活动,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好胜心,并促进同学间的团结协作,只有合作愉快,才能获胜。同学间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困难,互相指正错误。共同进步,这样掌握知识又快又好,同时,这种协作精神还可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工作。

三、加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前,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的重任。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必须重视计算机的基础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习,常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些都是相当基础的内容。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已成为中小学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作为与创新教育有着“天然结合”的计算机学科应当担起这个重任。

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进行自由讨论,互相交流方法,互相启发思路,以实现解决问题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向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材料,还可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直觉力。

在计算机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求新出异,提高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计算机学科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将眼光仅仅局限于课本,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认真实践,及时总结,才会有创新,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也才能为培养21世纪实用人才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完成由学生的被动学习到自觉学习的飞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发挥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