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缩写稿

我国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分析

行政101班:吴陈 指导教师:卓莉

(陕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21)

摘 要:我国大学生“村官”政策是国家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出台的,它对加强新农村建设、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政策本身、政策执行主体、目标群体、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政策执行的效果不尽理想。本文将以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为切入点,分析我国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问题

Analysis of the College Graduates "Village Official"

Policy Implementation

ABSTRACT:Our College "Village Official" is a national policy in the context of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t strengthened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ease employment pressure college is important.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due to the impact of the policy itself, the main policy implementation, target groups, policy environment and other factors, making the effect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is not ideal. Factors in this article as a starting point will be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licies, analysis of College "Village Official"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reasons for the problems and propose appropriate measures of improvement.

KEY WORDS: Student Village, policy implementation, issues

1 大学生“村官”政策概述

大学生“村官”政策,是新时期党和政府为实现新农村建设和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共赢而颁布实施的一项中长期战略性目标政策。

1.1 大学生“村官”政策背景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新农村建设遭遇发展瓶颈的情况下,大学生“村官”政策应运而生。一方面,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就业难”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新形势下,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着经济保障自给能力不足、组织自治能力不足和干部自律能力不足等问题,使得农村的人才配置出现负外部性现象。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学生“村官”政策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1.2 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的意义

第一,促进了农村的全面发展。高校毕业生受新思想、新文化的熏陶,知识丰富、眼界开阔、思想活跃,富有激情与活力。他们到农村后,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为农民出谋划策,促进干部群众观

念更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指导农民科学致富。从不同层面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第二,促使大学生成长成才。到广阔的农村去,对大学生而言是一次珍贵的人生经历。到农村去任职,既可以直接了解、掌握农村基层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又可以利用知识、信息的优势为发展生产、致富农民、建设新农村搞好服务。不但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责任感;还可以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促使大学生成长成才。

第三,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通过选派一些优秀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在农村开辟大学生就业岗位,缓解了大学生在城市市场的就业矛盾和压力,引导社会开辟更多的就业渠道。这样,增加了就业机会,也满足农村对新型人才的需求,缩小城乡的劳动力供需市场的差距,促使供需趋于平衡。 2 政策执行现状的因素分析

2.1 政策自身

政策目标的科学合理、政策内容的明晰完善、政策体系的持续健全,是政策成功的根本保障。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十余年,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为执行提供了经验基础。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对政策实施的阶段性目标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只有宏观上的把握;政策内容方面的规定也有所缺乏,对大学生“村官”角色缺乏合理定位,岗位职责也没有明确规定;相应的配套机制也未形成,一些地方只重视前期选拔与任用,后期管理、评价、退出等机制却跟不上。

2.2 执行主体

政策执行主体的有效执行是政策成功的首要前提。大学生“村官”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由于执行主体认知水平、认知能力、执行能力的缺乏,对政策未形成正确的认知,或是存在偏见和思想上的误区,消极执行,甚至因缺乏认知而抵制执行,严重制约着政策的有效实施。即使执行,也是把大学生“村官”留在乡镇政府,主要从事的也是文书及琐碎的行政工作,没有机会下到农村与村民交流,为农民服务,也就得不到村民的信任,根本无法开展工作,对自身的锻炼和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微乎其微。

2.3 目标群体

目标群体是否能够认可和接受政策,是决定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为了实现大学生“村官”的政策执行效果,必须重视目标群体的认知、认可程度。一方面,大学生在报考过程中存在盲目性,功利性,在利益选择面前,缺乏基本的政策认知。另一方面,村民对大学生的态度并没有像新闻媒体宣传的那样充满了信心。大部分民众对大学生“村官”政策持怀疑态度。

2.4 政策环境

执行环境的稳定和谐是政策成功的动力所在。政策总是在一定环境下制定和实施的。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过程中,其所面临的政策环境不仅影响着政策实施的整体方向性,更决定着政策目标效果的达成性。大学生“村官”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缺乏对政治环境因素的重视,缺乏对经济条件的考虑,缺乏有效的社会动员与宣传,难以使政策符合社会民众心理预期,政策执行效果不理想。

3 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3.1 政策本身存在的问题

首先,大学生“村官”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目标导向性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有些基层政 1

府对政策的落实只是做出一般性号召,并没有真正地响应,象征执行、敷衍了事,对政策内容不仅是象征执行、官样文章、形式主义,更是视发展为儿戏。有些政府也做出了积极回应,但是缺乏阶段性政策目标,忽略本土化、忽略政策的初衷。

其次,大学生“村官”仅有政策,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规为政策内容提供依据。一方面,目前,尚未对大学生“村官”的身份进行准确定位,使得他们在工作中力不从心,障碍重重。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缺乏明确的工作机制。不仅导致各级政策主体难以执行,更使得大学生“村官”群体产生迷茫、彷徨的消极心态,造成农村人才资源的巨大闲置和浪费。

最后,大学生“村官”政策,缺乏相应的配套机制。在选聘、培训方面,有章可循,却缺乏一定的管理、评价、激励、退出等机制。在选聘方面,虽是有章可循,却也存在问题,选聘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人才需求的地区差异。在管理方面,对他们在岗期间的工作表现、业绩信息等无从考核。在退出方面,对于工作期满的出路问题则缺乏实质性的考虑,优惠政策难以落实,政策失信于民。

3.2 执行主体存在的问题

首先,行政村领导因自身素质水平方面的原因,不能正确的认知政策。政策解读过程中出现偏差。政策理解偏差使得执行各异,出现盲目执行或曲解执行。对于大学生“村官”政策,各地政府纷纷响应,但由于对政策缺乏正确认知,并没有考虑需不需要,盲目执行。

其次,部分执行人员因利益驱动忽略政策目标。他们对于本土所需要的人才和现代大学生知识结构是否契合都没有考虑,就将村官工作的开展作为专项任务下发给各个行政村,也不考虑下辖行政村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忽略本土化,致使所选大学生难以胜任基层工作,造成人才浪费,阻碍政策实施。

最后,村干部能力欠缺,在大学生“村官”政策落实的过程中,也是一味的完成政策规定,执行也可谓是大同小异。很少有村干部愿意花心思去挖掘他们的潜力,有的甚至愚昧地认为大学生“村官”队伍触犯了他们自身的利益,阻挡自身的仕途,不给予他们帮助与配合,甚至出现抵制执行的现象。

3.3 目标群体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大学生工作动机不纯,不能胜任基层工作,很难真正扎根农村。大部分大学生出于逃避就业压力,对到农村任职抱有“短期性”和“功利性”目的,并未全身心投入到农村的实际工作当中。他们是在解决就业和享受优惠政策的双赢下,做出的临时性职业选择。另一方面,社会民众对政策的认同程度不足。大部分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态度比较冷漠,在他们看来,大学生“什么都不懂”,当村官是来“体验生活的”,对通过大学生“村官”政策使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并不以为然。

3.4 政策执行环境问题

第一,大学生“村官”政策在具有排外性的“熟人社会”中执行,缺乏一定的民众基础。第二,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出现地域差异化。大学生“村官”普遍反映工资水平较低,现有的薪酬待遇已不能完全满足个人基本生活所需。第三,大学生“村官”政策在农村基层的社会环境中运行,没有符合民众的心理预期,他们对“村官”工作也就谈不上认可,对于通过大学生“村官”政策带动农村发展不置可否。

4 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问题的优化途径

4.1 调整政策目标,完善政策机制

2

一方面,大学生“村官”的政策目标应该具体化、协调化。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需要执行主体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灵活性和主观能动性,做出符合当地实际的、全面发展的实施策略。另一方面,完善政策机制,给大学生村官合理的定位、明晰的工作职责、健全的退出机制。让他们可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4.2 增强执行主体的责任意识

提升行政主体的政策解读能力,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要求他们具有较强的政策解读能力。只有他们认清当地实际,理解政策,灵活运用政策,发挥主观能动性,找准政策实施和当地发展的契合点,才能确保基层政府正确执行,保质保量的实现政策目标。

增强基层村干部责任意识。村干部是最为关键的政策执行主体,只有先让他们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给予支持与配合,才可以最终实现政策目标。

提升执行力,大学生“村官”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需要优化基层干部的队伍结构,提升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新的工作观念的指导下完善自我,强化自我。还需要他们能认真对待工作,以积极的心态帮助大学生“村官”。

4.3 提高目标群体的政策的认同感

一方面,加强民众对政策本身的认同。要让民众充分认识到大学生“村官”政策绝不仅仅是大学生一方收益,他们在解决自己就业问题的同时,也能给农村发展带来帮助。他们并不是完全的逃避就业、无所作为。另一方面,加强大学生“村官”对政策的认同感。政府和高校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政策宣传教育,使大学生“村官”群体理解政策,增强他们选择的自主性,避免盲目报考。

4.4 优化政策执行环境

第一,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执行,需要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经济待遇,保障大学生“村官”的基本生活。第二,应该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优势,展现大学生“村官”的服务风采。第三,高校应完善学科建设,加强就业指导,提升大学生“村官”的执行能力和适应能力。

5 结 语

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以来,总体上还是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实现了政策目标。但在具体执行中还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使发展走了弯路,出了问题。因此,要及时进行政策反馈,纠正政策问题,为大学生“村官”政策的顺利实施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真正发挥这一政策所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汪大海.现代公共政策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71-172.

[2]王雅菊.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问题研究——以陕西XX地区为例[D].陕西:西北大学,2010. [3]王拥风,谢钢.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研究[J].学工广角,2011,23:165-167. [4]练月琴.大学生“村官”理论与实践探索[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

 

第二篇:毕业论文缩写版

“定位转臂(机车转向架用)”零件机械制造工艺设计

汽车与机械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05-4

指导老师:吴康雄

摘要:本文介绍了定位转臂(机车转向架用)的机械制造工艺设计。该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定位转臂机械加工工序的制定;(2)加工设备的选择,切削用量的选取;(3)钻孔夹具的设计。在夹具设计中,采用一面两孔定位,一面就是定位转臂的底面,两孔就是?25H7和?42H7两孔。先加工底面和这两个孔,再加工其他表面。在钻孔夹具设计中,设计成翻转分离式钻模,这样就很好地解决因零件复杂而造成的安装问题。在钻孔过程中装卸零件和安放钻模更加方便省力。夹具中的夹紧装置分别采用移动式压板和快速螺旋压紧机构,使得零件的夹紧更方便,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关键词:定位转臂;机械加工工艺;工序;夹具;钻模龙辉

1引言

现代制造工艺技术是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最具有活力的部分。产品从设计变为现实是必须通过加工才能完成的,工艺是设计和制造的桥梁,设计的可行性往往会受到工艺的制约,工艺往往会成为“瓶颈”,因此,工艺方法和水平是十分重要的。工艺是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同样的设计可以通过不同的工艺方法来实现,工艺不同,所用的加工设备、工艺装备也就不同,其质量和生产率也会有差别。有了某种工艺方法才有相应的工具和设备,反过来,这些工具和设备的发展又提高了该工艺方法的技术性能和水平,扩大其适用范围。

本文对定位转臂(机车转向架用)的机械制造工艺进行了制定,并为其中的一道工序设计了专用夹具。2定位转臂机械制造工艺总体设计

2.1定位转臂的工艺分析

定位转臂零件如图1

毕业论文缩写版

毕业论文缩写版

所示:

图1定位转臂

1

定位转臂零件的主要加工表面有以下几个:

(1)底面以及以底面定位的孔。这些孔包括4×?21mm以及沉头孔4×?34mm、4×?17mm以及沉头孔4×30mm、?42H7mm的孔以及沉头孔?72mm、?25H7mm孔、两个?10mm的孔以及一个?25mm的孔。其中主要加工表面有底面、4×?21mm以及沉头孔4×?34mm、4×?17mm以及沉头孔4×?30mm、?42H7mm的孔以及沉头孔?72mm、?25H7mm孔。底面有粗糙度要求,同时零件比较复杂用底面定位比较方便,4×?21mm以及沉头孔4×?34mm相对B、C、D三个基准有位置精度要求,4×?17mm以及沉头孔4×?30mm也有位置精度要求,?42H7mm和?25H7mm孔有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同时这两个孔与底面组成一面两孔定位,使得加工过程中的定位方便。

+0.1+0.1(2)?2960?1800mm孔以及2-?60孔。其中?2960

?1mm孔、?1mm孔和?1800mm孔中心线距离误差

+0.1+0.1为±0.5mm,?1800mm中心线对中?2960mm孔中心线平行度公差为0.2mm。?1800mm中心线和?1

?25H7mm孔中心线的距离误差为±0.2mm。

+0.5+0.5(3)以?400mm孔为中心的加工表面。这一组加工表面包括:?400mm孔、?600

?0.2mm外圆面、

?250±0.2mm的内孔和底面。

2.2定位转臂工艺的制定

(1)粗基准的选择

对于一般零件而言,以外表面为粗基准是完全合理的。最好以非加工面为粗基准。如果选用?2960

?1mm

+0.1孔的外圆面和?1800mm的外圆面为粗基准,由于零件复杂,很难用定位装置对?2960mm孔的外圆面定?1

+0.1+0.1位。因此,在这我选用右端R55mm的上端面和?1800mm的外圆面为粗基准。?1800mm的外圆面利用

+0.1两个短V型块支撑,限制X、以及绕X、Z轴的转动自由度,R55mm的上端面和?1800mm的外圆面

联合限制绕Y轴的自由度。

(2)精基准的选择

精基准的选择主要应该考虑基准重合的问题。当设计基准与工序基准不重合是,应该进行尺寸换算。在本设计中选用底面和?42H7mm孔以及?25H7mm孔作为精基准

(3)定位转臂工艺路线:

工序1:粗铣,半精铣底面(立式铣床X53K、YG8端铣刀、专用夹具)

工序2:钻、扩、铰?25H7mm的孔(立式钻床Z535、直柄麻花钻、扩孔钻、铰刀、专用夹具)工序3:扩、铰?25H7mm的孔及锪钻孔?70mm(立式钻床Z575、扩孔钻、铰刀、专用夹具)

工序4:粗铣、半精铣?2960

?1mm外圆面前后端面(万能卧式铣床X60W、YG8端铣刀、专用夹具)

+0.1工序5:粗铣、半精铣?1800mm外圆面前后端面(万能卧式铣床X60W、YG8端铣刀、专用夹具)

工序6:粗车、半精车?250±0.2mm内孔及底面(立式车床C512A、高速钢车刀、专用夹具)

工序7:粗车、半精车?600

?0.2mm的上端面及外圆面(立式车床C512A、高速钢车刀、专用夹具)

工序8:粗镗、半精镗?2960

?1mm的孔(镗床T612、高速钢镗刀、专用夹具)

+0.1工序9:粗镗、半精镗?1800mm的孔(镗床T612、高速钢镗刀、专用夹具)

2

工序10:粗镗、半精镗2-?60mm的孔(镗床T616、高速钢镗刀、专用夹具)

+0.5工序11:扩?400mm的孔(立式钻床Z550A、扩孔钻、专用夹具)

工序12:钻扩铰4×?21mm的内孔及锪钻孔?34mm(立式钻床Z535A、直柄麻花钻、扩孔钻、锪钻、专用夹具)

工序13:钻扩铰4×?17mm的内孔及锪钻孔?30mm(立式钻床Z535A、直柄麻花钻、扩孔钻、锪钻、专用夹具)

工序14:钻2×?15mm的孔(立式钻床Z535A、直柄麻花钻、专用夹具)

工序15:钻孔?25mm和孔?10mm(立式钻床Z535A、直柄麻花钻、专用夹具)

工序16:插削8×60°的倒角(插床B5050、插刀、专用夹具)

工序17:插削宽20mm的面(插床B5050、插刀、专用夹具)

工序18:去毛刺

工序19:终检

3夹具设计

3.1设计任务

设计钻4×?21mm和4×?17mm8个孔的钻床夹具,设计的夹具必须能够保证这8个孔的尺寸精度以及形状位置精度。

3.2夹具定位方式的选择

通过对零件的分析,钻4×?21mm和4×?17mm8个孔需要限制五个自由度。参考现有的定位方式,在这里选择一面两销定位方式,一面可以限制三个自由度,两孔共同限制另外三个自由度。一面就是零件的底面,因为底面是加工的精基准,容易保证钻孔的精度,也易实现钻孔时的定位。两孔其中一孔采用右边的?42mm的孔,另一孔采用?25H7mm的孔作为定位孔。?42H7mm的孔与圆柱销配合进行定位,而?25H7mm的孔与菱形销配合进行定位,这样可以避免过定位

3.3一面两孔的误差分析

(1)依据参考文献[9]由孔?42H7的位置变动引起的位置误差。这个误差与单孔定位时相同[9],在任何方向上均为

W1=TD1+Td1+ε1=0.025+0.016+0.05=0.091

TD1:孔?42H7的公差

Td1:圆柱销的公差,取g6

ε1:装卸工件所需的最小配合间隙,等于孔的最大直径减去销的最小直径,即D1max-d1min=42.025-41.975=0.05mm

(2)?25H7孔的位置误差,沿连心线方向(X方向)上的位置误差受圆柱销的制约[9]

W2x=W1

而在垂直连心线方向上?25H7孔中心的位置变动为:

W2y=TD2+Td2+ε

TD2:孔?25H7的公差2(1)=0.021+0.013+0.7Td=0.034+0.7Td

3

Td2:菱形销的公差,取g6

装卸工件所需的最小配合间隙,等于孔的最大直径减去销的最小直径ε2=ε2:b(TLD+TLd)[9],其中TD、D2

Td分别为两孔的中心距公差、两销的中心距公差,Td=

将数据带入得ε2=0.7Td2TD,b查表得5mm,D2是孔?25H7的基本尺寸,5

(3)由于在垂直连心线方向上两孔中心的位置变动方向可能不同,而造成工件绕Z轴的转角误差,最大转角误差θ[9]

tgθ=TD1+Td1+ε1+TD2+Td2+ε2

2L

=0.125+0.7Td

2×465

(4)分析一面两孔对4×?21mm和4×?17mm8个孔的精度的影响。如图2

毕业论文缩写版

所示:

图2一面两孔定位误差分析

(5)影响孔1、2、3、4(4×?21mm孔)水平方向的位置尺寸X1、X2、X3、X4的基准位置误差均由孔?42H7与圆柱销的间隙决定[9]

Wx1=Wx2=Wx3=Wx4=W1=TD1+Td1+ε1=0.025+0.016+0.05=0.91

而孔1、2、3、4的工序基准为?25H7,工件沿连心线方向的定位基准是圆柱销所在的孔?42H7,故产生基准不重合,存在基准不重合误差[9]:

Bx1=Bx2=Bx3=Bx4=TD=2.5Td

所以对孔1、2、3、4在X方向的定位误差为:Dx1=Dx2=Dx3=Dx4=Bx1+Wx1=2.5Td+0.091≦0.3则Td≦0.083

(6)对于垂直连心线方向的位置尺寸Y1、Y2、Y3、Y4的基准位置误差要看工件的平移和倾斜那个占优势来确定。由图明显可见孔1、2、3、4工件的平移要大于倾斜的影响,由几何关系可得影响Y1、Y2的基准位置误差为:

Wy1=Wy2=W1+L?X85(W2y-W1)=0.091+(0.7Td-0.057)≦0.3L465

4

其中X为1、2孔到孔?42H7中心的水平距离

Y3、Y4的基准位置误差为:

Wy3=Wy4=W1+

则Td≦2.425L?X(W2y-W1)=W2y=0.034+0.7Td≦0.3LTd≦0.38

(7)孔5、6、7、8(4×?17mm孔)的定位误差计算类似。最后综合8个孔的定位误差计算结果取Td=0.08=±0.04,TD=2.5Td=0.2=±0.1

3.4确定圆柱销直径d1的基本尺寸及其偏差

圆柱销与?42H7配合,圆柱销的基本尺寸取?42H7的下限尺寸,其公差取g6或f7,在这选取d1=42g6。与夹具体之间的配合尺寸是?20H7

n6

3.5确定菱形销的尺寸及公差

b(TD+Td)5(0.2+0.04)==0.048D225

H7。n6菱形销与?25H7配合,由表差的尺寸参数b=5mm,装卸工件所需的最小配合间隙:ε2=则菱形销基本尺寸:d2=D2-ε2=25-0.048=24.952mm,与夹具体配合尺寸是?16

3.6钻模板的设计与钻套的选择

3.6.1钻模板的设计

对零件的分析,由于零件形状较为复杂且比较重,用人工的方法去装卸是很难的而且也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在考虑加工过程的加工精度与夹具体的相对位置,还需考虑便于加工及零件在加工后如何从夹具取出的问题。在这参考翻转式钻模和分离式钻模的基础上,将翻转式钻模和分离式钻模结合起来做成翻转分离式钻模。钻模板做成对称分离的两个部分,每个部分用两个圆柱销和夹具体连接起来。夹具如图3

毕业论文缩写版

毕业论文缩写版

所示。

图3夹具总装图

5

圆柱销与夹具体配合采用过渡配合即N7G7,而圆柱销与钻模板采用间隙配合即,钻模板与夹具体凹h6h6

槽处采用间隙配合即H8。这样钻模板可以绕圆柱销翻转,便于零件的装卸。查手册,根据GB/T1184—1996,f6

11~。258级精度时钻模板上表面和夹具体上表面对夹具体底面的平行度公差值取0.06,固定钻套对夹具体底面的垂直度公差值取0.03。夹具中与工件加工尺寸误差有关的尺寸误差取工件加工尺寸误差的

4总结

本设计完成了定位转臂零件的工艺过程设计和工序卡的编制,并设计了其中一道工序的专用夹具。在夹具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定位转臂零件结构复杂,外形尺寸偏大,工件安装困难等因素,结合翻转式钻模板和分离式钻模板的特点,将钻模板设计成对称的两块,每块钻模板通过圆柱销与夹具体相连,翻转钻模板就可以方便地装卸工件,很好地解决了工件的安装问题,采用移动压板和快速螺旋压紧机构相结合,使得两块钻模板能同时且快速夹紧,因而操作方便,省力。

参考文献

[1]王先逵.机械制造工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

[2]孟少农.机械制造工艺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6

[3]吴宗泽.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

[4]张耀宸.机械加工工艺手册[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4.1

[5]孙丽媛,机械制造工艺及专用夹具设计指导[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7

[6]李益民.机械设计与制造工艺简明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

[7]赵慧欣.机械制造工艺基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1

[8]徐鸿本.机床夹具设计手册[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

[9]傅承基,杨桂珍,桑立卫,蒋洪章.夹具设计[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

[10]陈日耀.金属切削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

[11]ZhuY,zhangSandRongY.ExperimentalStudyonFixturingStiffnessofT-SlotBasedModularFixture.TransactionofNAMRI/SME.VolumeXXI.1993

[12]武良臣等主编.先进制造技术[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

[13]孙巳德.机床夹具图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3.

THEMANUFACTURINGPROCESSPLANNINGOFPOSITIONING

TUMBLER

Abstract:Thispaperintroducesthemanufacturingprocessesplanningofpositioningtumbler(usedinlocomotivebogie).Itincludesseveralaspects:(1)thedevelopmentofmachiningprocessforthepositioningtumbler;(2)thechoiceofmachiningequipment,andcuttingparametersandthecalculationofcuttingtime;(3)thedesignofdrillingfixture.Inthisfixtue,twoholesandaplaneareusedasthelocationdatum.Thetwoholesaretheholesof?25H7and?42H7.Theplaneisthebottomofpositioningtumbler.Thetwoholesandtheplanearemachinedfirstly,thenothersurfacearemachined.Thisfixtureisdesigedtobeflippingandsplittingtosolvetheproblemscausedbythecomplexityofpositioningtumbler.Thisjigdevicecansavelabourwhenloadingandunloadingpartsandplacing

6

jig.Theclampingdeviceincludesaremovebalepressureplateandarapidspiralcompactionmechanismtoclamptheworkpiececonvinienlyandefficiently.

Keywords:positioningtumbler;machiningprocess;process;fixture;jig

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