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文本解读

专业定制 扣扣:三八七七五八九六

不经意的眼神在说话

——《两朵童稚》文本解读

“一上车,我就注意到她们,只因为她那么不经意地看了我一眼,那眼神!”一个不经意的“眼神”深深地吸引住了作者,由此便产生了下文的一系列幻想和细节描写,顺着作者的思路,我对文中小女孩的眼神也感触颇深,这是一个会说话的眼神,它告诉我一个似曾有过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两个相貌普通的女孩,一个是姐姐,一个是妹妹,这是作者根据她们的相貌进行的猜测。然而,随后发生的一切也确切证明了这一猜测。小女孩热了、睡了,以及下雨了姐姐关窗时的表现,充满了关心、体贴和怜爱,这过程中女孩的眼神是柔和的,而在妹妹熟睡之后姐姐眼神游离于窗外的时候,眼神仿佛又含有几许轻愁,几许心事,几许遐想??“我不禁好奇,她到底在想什么?”当作者正陷入深思时,出乎意料的事情又发生了,下雨关窗的时候作者发现女孩竟然右手只有半截,五根指头完全没有了。这不仅焕发出作者的怜悯之心,同时也使我陷入了更多的深思。当然,我仿佛能从作者描写女孩的眼神里找到答案:家庭发生了不幸,甚或父母已经离世,两个小女孩相依为命,姐姐带着一颗悲怆的心又不得不抚慰年幼的妹妹,但同时她又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文章在作者的祈祷中结尾,我和作者的心情一样,看着这对年少而又懂事的姐妹,除了祝福,我们还能给予什么?

 

第二篇:教材解读文本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解读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解读的教材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说。

课程改革把小学分为两个年段,1---3年为一年段,4---6年为一年段 20xx年新版课标对本学段,也就是对1---3这个年段的的基本要求是这样的:

第一学段(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具体情境中,能进行简单的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

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2.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3. 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4.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本册教材编写意图

本册教科书按“情景+问题串”的基本叙述方式展开,将思考、分享与提升体现其中。教材中把情境给孩子,让孩子提出问题,从这些问题中选取能够体现重要学习目标的问题,鼓励学生探究,然后交流分享,在分享中促进孩子反思、提升,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教科书或从一个情境引出一个问题,围绕这个核心问题不断追问,从而产生问题串;或围绕一个情境从多角度引发思考,提出一系列问题;或呈现多个情境下的问题,组成围绕核心内容的问题串,以从不同角度促进学生理解。体现了从头思考和由浅入深、由儿童粗糙的数学现实到数学王国的数学化过程。避免程式化地叙述“算理”和死套题型地进行操练。下面具体阐述本册教材编写的意图

(一)在数与代数的学习中,重视结合生活情境发展学生的数感

(1)发展学生的数感,是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数与代数学习的核心目标之一。这部分内容占了很大的比重,本册中百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运算等内容的学习,除了保证学生在数数、读数、写数、比大小、加减运算等方面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外,特别重视学生数感的形成和发展。

数感主要体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理解运算的意义,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

第一单元“加与减(一)”。是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降低一年级上学期孩子们学习数学的难度。退位减法是一个难点,学生掌握比较慢,但同时也是今后竖式减法的重点所在。所以在介绍的:数小棒、倒着数数、凑十法、看减法想加法、借助计数器??这些方法中,孩子们喜欢用什么方法不统一要求,

自己怎么快怎么算,但是要介绍这些方法。

(2)把加减运算的学习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自己生存的世界,解决在这个世界中发生的问题,解决问题过程的本身就提供着丰富的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机会。本册教材将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避免过去应用题人为分类、套公式等的弊病,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当加减运算问题从具体情境中自然提出时,学生既体验到发现问题的成功,又能切实感受到学习计算的必要性。例如,在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中,教材通过小兔请客、采松果、青蛙吃害虫等情境,鼓励学生从中提出问题,在解决部分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引入如何进行计算的内容。在计算的练习中,教材安排了许多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这些问题现实、有趣、呈现方式多样,并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如教材第29页提供了中国在20xx年北京举行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获得金牌第一的资料。

(3)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保证基本的运算技能

保证基本的运算技能是这部分内容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基于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教材为加减运算设计了形式丰富的练习。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呈现方式多样的实际问题外,教材还提供了富有童趣的多种活动和游戏,如神奇算式的找规律活动、火星探险的数学游戏、谁先到家的竞赛、森林医生的诊断错误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逐步提高运算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

(二)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注重通过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空间与图形学习的核心目标之一。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观察、感知、操作、思考、

想像等的基础上,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实际观察和操作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必备环节。因此,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教材安排了丰富的操作活动。

这部分内容做了一些调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都”放在第二学段;而在第一学段原要求能够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改为: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知道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1)在实际观察物体的活动中,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

(2)在测量活动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理解常用的长度单位

(3)在从立体到平面的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经历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

(4)在操作,思考和交流中,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2.关于“有趣的图形”

关于教材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教材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从常见的物体出发,设计了下面的操作活动:把一块底面是三角形的积木在沙滩上按一下,出现一个三角形;把小圆印章盖在纸上就是圆;把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个底面画下来就是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活动中,学生将认识和了解常见的平面图形,初步体会面在体上。这样的设计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思路。

(三)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在第五单元之后安排了一个大的实践活动,即“分扣子”和“填数游戏”。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从根据事物的非本质的、表面的特征把事

物进行分类,发展到根据客观事物抽象、本质的特征进行不同方式的分类,促进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安排学生填数游戏,旨在对孩子的口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的训练,感受数学的乐趣!

(四)在整理与复习中,注重发展学生回顾与反思的意识

教材安排了两个整理与复习。整理与复习改变单纯做题的模式,注重发展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每个整理与复习都分成三部分:你学到了什么,我的成长足迹和一些练习题目。你学到了什么”这个栏目,目的是鼓励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反思,由于学生年龄小,所以采取看图说一说的形式,给学生一些提示。学生在观察图的基础上,说一说学到了什么知识,然后提出一些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我的成长足迹”这个栏目,目的在于让学生回顾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进步,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倡导的记录学生成长的理念,是学生自我评价的一种方式。教材中提出了若干问题作为引导,学生可以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也可以把这些资料放入自己的成长记录中,并适时更换,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成长足迹。

? 本册教材包括哪些知识,每个知识领域以什么样的逻辑线索把知识结构窜起来的?

本册教科书一共安排了六个单元,其中数与代数有四个单元,一个单元是数的认识,三个单元是加减法;图形与几何安排的事观察物体和有趣的图形。除此之外,还有“数学好玩”“整理与复习”和“总复习”。

数与代数

100以内数的认识及比较大小。包括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在数与代数领域考虑到学生对于计算学习的年龄特征,避免难点集中,教材有效的分散了难点,呈循序渐进式,100以内的加减法的扎实学习为以后的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做了很好的铺垫。

图形与几何

1. 不同方向观察单一物体的形状

2. 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体会面在体上

在图形与几何领域中,教科书设计了观察物体的活动,鼓励学生实际观察身边的物体,逐步建立起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体会从不同方向去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在“有趣的图形”的学习中,让学生通过从立体到平面的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借助折纸、拼图、设计图案等实际操作,认识平面图形,促进他们空间观念的发展。为以后图形的深入学习做好知识储备。

《平面图形》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有趣的图形》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起始课,这部分教材是以学生已学习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为基础进行的空间与图形领域的进一步学习。教材和实际生活给了学生对各种立体图形的直观感受,因此本课就是以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为知识的生长点,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通过想、猜、摸、印、画等方法,从立体图形的到平面图形,整个课程知识从具体到抽象,从实物到模型,从整体到局部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 2. 教材在呈现这部分内容时,以动手操作为主线,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从引入到认识设计了大量的活动,使学生在逐步操作中,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积累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3. 通过一系列的有趣活动,让学生认识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的特点,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认识这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它们的特征、周长以及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 会“面”在 “体”上。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标】

通过过一系列的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想象能力、概括能力,初 步的推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与态度目标】

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参与知识形成全过程的创新意识,应用意识,同时 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德育目标】

让学生在探究与合作过程中,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与协作意识,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培 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在操作中认识这四种图形。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三.教法学法

为了落实重点,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在教学中,我安排学生在摸一摸、说一说、做一做、涂一涂这些活动中来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来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建构,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四、教学设计

活动一:认识老朋友----引入新知

小朋友们,老师这里有大家熟悉的老朋友?想知道他们是谁吗?老师从课桌下面拿出包装盒、饮料瓶、茶叶桶、魔方、小皮球。帮助学生回忆起已学过的知识。接着,让学生摸一摸 这些立体图形,感知每个立体图形面的特点,有的平平,有的滑滑,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平平的面(板书课题) 。

活动二:认识新朋友

提出问题1:这些新朋友的家在什么地方?我们到哪儿去找它们呢? 2:请你从桌面的物体上找出长方形。可能会有人从长方体上找出长方形,也可能会有人从三棱柱上找出长方形,甚至会有人找到了好几个长方形,找出长方形后,提出拓展性问题:3你能从桌面的物体上找出其他图形吗?在这里,我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希望他们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来亲身体验,从体上找面,面在体上,从而突出本课的重点,找出这几种图形后,然后引导学

生观察课件演示面从体上滑下,加深学生对"面在体上"的理解,因为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认识各种平面图形,能够更直观、生动的揭示体与面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起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活动三:给新朋友画像 ---把面请下来

提出问题1:小组讨论,看谁能想个好办法,把你喜欢的新朋友从立体图上请出来呢?学生可能想到画的方法、印的方法、折的方法等等,通过学生的做数学,来让他们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活动四:找朋友

提出问题: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些图形呢?让学生体验到这些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了体验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创设了一个小朋友在上学路上的情境,我把学生引入现实的情境当中,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活动五: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在这里,我设置了不同层次的4道练习题。

1、连一连:有几个小朋友不小心把自己的名字弄丢了,请你用今天学的本领帮他找一找吧!通过此题,加深学生对这4中图形的认识,区别形和体。

2、猜一猜:我们今天请来的3个小朋友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要来考考我们了,他们出了几道谜语,你们有信心猜出来吗?通过这道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面在体上。

3、涂一涂:粗心的彤彤画完了画,却发现忘记带彩色笔了,小朋友们,你们能帮她完成这幅漂亮的画吗?在这里,指导学生发现图形并按要求涂色,通过动手,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这四种图形的辨认。

4、数一数:老师用我们今天学过的图形拼成了一辆小车,请小朋友们看看老师都用了哪几种图形?各用了几个?看看谁是火眼金睛,能很快数出来,此题是通过数一数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几种常见的平面图形。这里我会引导学生来数,加深图形的综合应用。 活动六:拓展延伸,发展能力

同学们想自己动手拼一个图案吗?通过这个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的创造欲,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相互参观,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相互欣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小兔请客

我说课的内容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题目是:“小兔请客”。

我将从以下三方面谈谈我的设想。我将本次说课分为“设计理念、设计思路、教学程序”三部分。

第一部分:设计理念

1.创造利于学生成长的课程环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让学习数学、探索知识成为学生的需要。

2.提供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不断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

3.鼓励算法多样化,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应有的尊重。

因此,在现实情境中,我要有意识地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第二部分:设计思路

1.教材特点

“小兔请客”的教学内容是100以内的整十数加减法,是本册教材计算教学的起始,也是进一步学习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它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和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小兔请客”

的童话故事,创设加减法的具体情境,从中引出问题:①一共有多少个果子?②草地上还剩下多少个果子?然后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果子摆一摆,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的表象,最后鼓励学生列出抽象的算式,再让学生尝试解答。通过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同时结合算式引导学生认识加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本单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根据《标准》的理念,在教学中,把计算教学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学生分析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有意注意时间短,他们只对数学学习的过程和外部活动感兴趣,他们更乐于在动口、动手、动脑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学习。那么,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形象具体的直观演示,丰富多彩的游戏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激起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

3.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意识。

4.教学重难点: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熟练地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第三部分:教学程序

依据这节课的教材知识结构,为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课堂教学要求,这节课的程序安排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通过课件显示情境图:春天来了,小草绿了,森林里的小动物也该出来活动了,你们看这些小动物在干什么呢?请同学们把这幅美丽的画面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通过让学生讲故事来了解图意,然后揭示并板书课题:小兔请客。

[以谈话的形式自由交流,并正确灵活地运用情境教学,使学生融入想像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学生感兴趣的连环画,创设了“小兔请客”情境。

1.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1)出示第一幅图并提问: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吗?“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指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提出问题,更能激起学生的探求欲望。

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仔细观察,积极思考,会提出许多问题。比如说:①一共有几盘果子?②一共有多少个果子?其中解决较难的问题“一共有多少个果子?”视为重点。

(2)提问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果子”怎样列算式呢?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不但要学会提出问题,还要学会解决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0+30=或30+20=

(3)那么20+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学具,先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算法。

[这样的教学安排,是依据“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个理念设计的。作为教师要深入每一个学习小组,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让每一位学生学会相互倾听、相互质疑。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懂得尊重别人,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知道如何吸取和采纳别人的建议。]

反馈计算方法。

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可能得出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时,可能出现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先摆2捆小棒,再摆3捆小棒,合起来是5捆,也就是50根小棒,所以20+30=50;

②因为2+3=5,所以20+30=50;

③因为2个“10”加3个“10”是5个“10”,所以20+30=50;

④用数一数的方法10,20,30,40,50;

⑤在计数器十位上先拨2个珠子,再拨3个珠子,合起来5个珠子表示50,所以20+30=50。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并把它说给你的小伙伴听一听。

[新课标倡导鼓励学生根据具体问题的需要选择算法,教师要特别尊重每个学生的思考,注意保护每个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学生在实践与交流中,基础好的学生可以自主探索出新方法,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可以从众多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教师不要限制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而是让学生在实践与交流中,自己去体会、理解、选择。这样既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又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2.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

课件显示第二幅情境图,指导学生说出图意,重点在于同第一幅图相区别。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把你的问题在小组内说一说,并试着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有了上面的学习和引导,学生对于这些问题应该会很容易的解答出来。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问题,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小组交流后,进行全班交流。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0-10=40或50-40=10。

[ 在学生已探索出加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很容易由加法类推到减法,由此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

3.学习加、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在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中,每一个数都和你们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想知道

它们的名字吗?这时如果有的学生知道,就让学生介绍。并边说边板书如下:

20 + 30 = 50 50 - 10 = 40

加 加 和 被 减 差

数 数 减 数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可再次举例说明。

[运用儿童化的语言,再次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

经验,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4. 课件显示小动物们参加完联欢会,都要回家,

把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所学知识与实际

生活的密切联系。

[以故事的形式贯穿练习,生动、有趣、层次分明。这样设计既符合儿童的特点,又为学生的思维提供足够的素材、足够的空间,使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发展,特别是“乘车”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分扣子

一、教材分析:

《分扣子》的教授内容是以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整理和分类为基础,同时也是以后学习各种知识点归类的起点,能让其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分扣子的实践活动,了解分类是需要标准的,在不同的分类标准下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2、经历实际分类操作的过程,感受分类方法的多样行,初步提高把握图形特征、抽象出多个图形共性的能力以及整理数据的能力。

3、培养学生把握图形特征,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在回顾、整理、交流活动中,初步学会全面合理地评价活动过程和方法等,发展自我反思能力。

三、教学重点:

结合分扣子的实践,了解不同分类方法的标准。

四、教学难点:

经历实践操作过程,感受分类方法的多样性,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教学用具:扣子卡片、贴纸

布置预案

1、引导提问

同学们,如果老师想将我们班的同学分成两个小组,你会怎么分呢? ——男同学和女同学。

对喔,这是最容易的分法。那现在,请同学们一起看大屏幕,在这图画里,你们能看到什么信息呢?

——扣子,圆形、正方形、小圈圈(引入“扣眼”的名词)??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怎么样分扣子?分扣子有多少种方法?(板书)

也就是说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分扣子。(板书)

2、扣子分类。

我们都知道这节课要解决“怎么样分扣子”“分扣子有多少种方法”这两个问题,现在我们首先来做第一步,把扣子先分成两个小组。

(1) 形状(圆形和正方形)(学生展台演示、学生解说)

(2) 扣眼(2个和4个)(学生展台演示、学生解说)

同学们很聪明,用了不同的方法,把扣子分成了不同的两个小组。接下去,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中一个小组,有没有特点?

——都是圆形的扣子,但是有的是2个扣眼,有的是4个扣眼。

回答非常好,也就是这组的扣子还是有点乱,还能把它分类吗?

——可以,一组是2个扣眼,另一组是4个扣眼。

好,那老师再给一点时间给大家,看你们怎样才把已经分出的两个小组,再继续分。

【设计意图:让学生既是对上面老师的引导环节的一个巩固过程,又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完成任务的良好习惯的平台。】

(3) 形状(圆形和正方形) → 扣眼(2个和4个)

(学生展台演示、学生解说)

(4)扣眼(2个和4个)→形状(圆形和正方形)

(学生展台演示、学生解说)

3、小结分类。

我们用了不同的方法,都把扣子分成了4个小组,这不同的4个小组,同学们能发现了什么吗?

因为有了不同的状况,所以,就有了分享的平台,也就有了分享的价值。孩子们在分享的过程中会得出相同的结论:1、还可以继续分;2、不论哪种分类的标准,分到不能再分的时候就会得到相同的结果。

4.回收扣子习惯培养:

按老师的要求把扣子装回到袋子里,让学生再次感受:1、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类;2、不管按什么标准分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5、方法训练。

(A卷)实际操作

(1)老师终于知道,你们都比老师聪明喔。老师这里有一些贴纸,既然大家都这么乖,老师决定了把这些漂亮的贴纸都奖励给同学们,但是,你们先要完成一件事情,就是老师剪贴纸的时候把贴纸都弄乱了,你们先把贴纸分类,好不好啊? (学生展台演示结果)

(2)还记得老师刚上课的时候,要大家分的是什么吗?

——分男同学和女同学。

除了男同学和女同学,你觉得还能怎么分呢?

——男与女、长头发与短头发、长袖与短袖、校服与便服、书包颜色??

5、课堂小结。

很好,这一节课,同学们都学了什么东西呢?

怎么样分扣子?——先分成2组,再分成4组;

分扣子有多少种方法?——按形状分类,或者按扣眼的个数分类。

6、学生自我评价。

(教科书第65页“自我评价”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