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案

复课内容:中考文言文复习

复习目标:

1、掌握文言文词语的解释方法。

2、掌握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方法。

3、提高学生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4、激发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复习重点:

1、掌握文言文词语的解释方法。

2、掌握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方法。

3、提高学生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复习难点:直译的方法

复习准备材料:《中考说明》、《中考内参》、《语文学习报》 课时安排:四课时

复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考点解读)。

1、考题展示:

2010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17——20题

2010秦并赵,北向迎燕。燕王闻之,使人贺秦王,赵王系①之。使者曰:“秦赵为一,燕之所以受命于赵者,为秦也。今臣使秦,而赵系之,是秦赵有 郄②。秦赵有郄,天下必不服,而燕不受命矣。且臣之使秦,无妨于赵之伐燕也。”赵王以为然而遣之。

使者见秦王曰:“燕王窃闻秦并赵,燕王使使者贺千金。”秦王曰:“夫燕无道,吾使赵有之,子何贺?” 使者曰:“ 臣闻全赵之时,南邻为秦,北下曲阳为燕,赵广三百里,而与秦相距五十余年矣,所以不能反胜秦者。国小而地无所取。今王使赵北并燕,燕赵同力,必不复受于秦矣。臣切为王患之。”秦王以为然,起兵而救燕。

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秦赵为一,天下服矣。 (顺服,顺从,服从)

(2)秦王以为然而遣之。 (释放,使离去)

(3)而与秦相距五十余年矣 (通“拒”,抗拒)

(4)臣切为王患之。 (忧虑,担忧)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一样的是 ( C )

A 且臣之使秦 北有愚公者,且年九十

B无妨与赵之伐燕也属予作文以记之

C国小而无地所取 忌休八尺有余,而形体昳丽

D乡为深思而不受 臣切为王患之

19.将文中句句子翻译 燕王窃闻秦并赵,燕王使使者贺千金 译文:燕王私下听说秦国兼并了赵国,就派我带千金来祝贺

20.选文中的燕使和足迹讽齐王纳谏有何不同? 答案:燕使从对方角度舍身处的进行劝说。

2、分析考点:

中考题型

1、解释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找出加点词解释错误或不同的一项

3、翻译文中重要句子。

4、对文章内容进行初步分析。

5、联系实际谈主观感受。

二、师生互动,巩固双基。

一、文言文实词辨析

1、通假字

?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通假

? 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两种形式,

通假字的格式 “ ”通“ ”-----------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②百废具兴

? ③将军身被坚执锐

? ④为天下唱

2、古今异义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一词多义

【例题】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

? (1

? (2)古道西风瘦马

? (3 【练习】解释下面各组中加横线词语,体会它们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区别 ? 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

? ③野芳发而幽香 /发闾左谪戍渔阳 可怜白发生

? /

4、词类活用

一狼洞其中 打洞 妇抚儿乳 喂奶 名词活用为动词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向北,向南 名词作状语

此皆善良 指善良、诚良的人

温故而知新 旧的知识 新的知识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亲贤臣,远小人” “亲””远”意为亲近 疏远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猛浪若奔 奔跑的马 动词活用为名词

父利其然也 。利:原为名词,现做意动动词,可译为“认为这样是有利的” 不耻下问 认为――是耻辱 一览众山小 认为――都是渺小的 意动用法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使――恼怒 动词的使动用法

无案牍之劳形 使――劳累 形容词使动用法

【练习】指出并解释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情况

? ①愿为市鞍马

? ②其一犬坐于前

? ③不能名其一处也

? ④箬篷覆之

? ⑤乃丹书帛曰

三、课堂精炼,提高能力。

? 请找出下文中所出现的各种文言实词并辨析其用法

肃王与沈元用

(宋)陆游

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①,馆于燕山愍忠寺。暇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甚偶俪,凡三千余言。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馆,欲矜②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书毕,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③,略无矜色。元用骇服④。

(选自陆游的《老学庵笔记》) 【注释】①虏:指北方的金国。②矜:自夸。 ③他语:说别的事情。④骇服:吃惊佩服。

四、课后作业精选。

第二课时

二、文言虚词辨析

师生互动,巩固双基。

1、【例题】下列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多助之至

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笑而止之曰 呼尔而与之

D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代词 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们).它(们)”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之 助词 不译 汝心之固

音节助词,无实义 怅恨久之

动词 相当于“到”、“往” 辍耕之垄上

“拿”.“用”.“把” 必以分人

“凭”.“根据”.“按照”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介词 “因为”.“由于” 先帝不以臣卑鄙

以 连词 表目的,相当于“来”.“用来”.“以便”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表结果,相当于“以致” 以塞忠谏之路

动词 与为结合,相当于“认为” 愚以为营中之事

表顺承,相当于“就”、“然后”、也可不译

表并列,相当于“并且”,也可不译

而 表修饰,相当于“着”、“地”,也可不译

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但是”

表递进,相当于“而且”

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相当于

“在”、“到”。

于:介词 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

“对”、“对于”、“给”

用在形容词之后,表比较,可译为

“比”、“胜过”

2、常见文言虚词

(略)

课后作业精选。

第三课时

三、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

师生互动,巩固双基。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文言文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式。

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也”式。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

3.用“为”、“乃”、“则”、“悉”、“即”等词表示。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4、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起义较晚并且少见。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练一练

1.环滁皆山也。

2.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3.夫战,勇气也。

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5.臣本布衣。

6.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省略句

文言文中常见的省略有以下几种:

A.主语省略 (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 )问:“何以战?”

B.谓语省略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C.宾语省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分人。

小惠未遍( ),民弗从( )也。

D.介词省略

得之( )心而寓之( )酒也。

莲之出( )淤泥而不染,濯( )清涟而不妖。

E.量词省略 命夸娥氏二( )子负二( )山,一( )厝朔东,一( )厝雍南。

练一练

指出以下句子各属于何种省略,并补出省略的词语。

1.( )便舍船,从口入

2.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3.可以( )一战

4.或异( )二者之为

5.( )杂然相许

6.( )见渔人,( )乃大惊,( )问( )所从来。

7.贫者自南海还,以( )告富者。

8.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分人。

3、倒装句

文言文中常见的倒装句有:

孔子云:何陋之有?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3、定语后置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4、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

练一练

翻译下列各句中划线的部分。 1.何有于我哉?( ) 2.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

3.王曰:“何为者也?” ( ) 4.微斯人,吾谁与归?( ) 5.子将安之? (

指出下列各句为何种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

2.惟利是图

3.尝射于家圃

5.孔子云:何陋之有

6.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7.韩告急于齐

8.何以战

按现代汉语的规律,调整下面各句的语序。

1.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 )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 )

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 )

4.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 )

5.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 )

6.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 )

7.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 )

8.开小门于大门之侧( )

9.赵急,请救于齐 ( )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以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文言语句翻译

留: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

留不动。

删: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同义连用、偏义复词等)、虚词删去。

换:对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

达明快。

调:文言文倒装句应依据现代正常语序进行调整。

补:对句中省略成分,须据上下文文意,适当补充,使语意完整。

贯:指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翻译。首先要“直译”(留删换调补),在“直译”

不能完成时,不得已才用“意译”,这个“贯”就是所谓的“意译”。

三大原则:

信:忠于原文

达:文意通达流畅

雅:语言富有文采

总要求: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应对策略

1、翻译以直译为主。

2、翻译要字字句句落实,注意文言文中的

特殊字词的意义。

3、翻译要译出文言句式的特点。

4、翻译还要补充省略成分。

四、内容理解和欣赏评价

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对主题、语言、写作特色、背景材料、人物、事物等的赏析。

【例题】

① 曹刿是怎样的人?请结合课文加以评价。

②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 《爱莲说》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现实生活中,有人却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简述理由。

课后作业精选。

第四课时 综合训练

板块一

一、导入:

越人溺鼠

以水,浮糠覆水上。而鼠不知也。逮夜,复呼群次第入,咸溺死。

【注释】①盎(àng):腹大口小的盆子。

解释加线的字词:

1

2、 鼠呼群类入焉,必饫而后反

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

2、逮夜,复呼群次第入,咸溺死。

二、讲解:

解释加线的字词:

1放纵放任。“恣睢”《故乡》 顾1、回头看。可引申为看,理睬。如“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顾野有麦场”《狼》

2、探望、拜访。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将军宜枉驾顾之”《隆中对》

2、

于此

1、句中作疑问代词,哪里。例:“且焉置土石”

2、句末作语气助词或兼词“于此”。例:“始一反焉”;“惧有伏焉” 饫

根据语境进行合理的推断。吃饱

三、方法指导

字词翻译的方法:

? 联想推断:当试卷上给出某一个加点实词时,应该联想到课文中有关此词的用法和

意义,将二者比较,再确定其含义。

? 语境推断:结合整段选文、整个句子上下文的意思来确定某个实词的意思。 ? 词性推断:根据词语在句子中位置,推断其词性和意义。

? 组词推断:在单音节词的前或后加词,组成双音节词来推测词义。

四、实战演练:

解释加点的字词

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自陈尝在秦王幕府;上怜之,欲听还旧任。魏征谏曰:“秦府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是使为善者惧。”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赐帛遣之。相寿流涕而去。 (20xx年福建漳州考题)

【注】①坐:因犯……罪或错误。 ②秦王:李世民。他在称帝前被封为秦王。③幕府:将军的府署。④上:皇上,指李世民。

板块二

一、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

越人便用水替换粟,使糠浮盖在水面上。 (留、换、调)

2、逮夜,复呼群次第入,咸溺死。

到了晚上,(老鼠)又招呼它那一群依次爬进(盆子),(结果)全都淹死了。 (补)

3

庞相寿流着眼泪离开了。(删)

4

我以前作为秦王,是一个王府的主人;现在我在皇位,是天下的主人,不能只偏爱老朋友。(贯)

二、句子翻译的方法:

留: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删: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同义连用、偏义复词等)、虚词删去。

换:对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调:文言文倒装句应依据现代正常语序进行调整。

补:对句中省略成分,须据上下文文意,适当补充,使语意完整。

贯:指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翻译。首先要“直译”(留删换调补),在“直译”不能完成

时不得已才用“意译”,这个“贯”就是所谓的“意译”。

三、实战演练:

翻译语段

范元琰为人善良

范元琰,字伯珪,吴郡钱唐人也。及长好学,博通经史,兼精佛义。然性谦敬,不以所长骄人。家贫,唯以园蔬为业。尝出行,见人盗其菘①,元琰遽退走。母问其故,具以实答。母问盗者为谁,答曰:“向所以退,畏其愧耻,今启其名,愿不泄也。”于是母子秘之。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自是盗者大惭,一乡无复窃。 (选自《南史·隐逸下》)

【注】①菘:白菜。

课堂小结

翻译歌诀: 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古今同义,保留不译。 古今异义,辨析仔细,以今换古,要合原义。 句中省略,括号补齐。如遇倒装,调整语序。 个别虚词,无法翻译,没有影响,不妨删去。 直译为主,辅以意译,忠于原作,贯通顺利。

(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句顺调补贯)

三大原则:

信:忠于原文

达:文意通达流畅

雅:语言富有文采

总要求: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四、课后作业精选。

小犬复仇

龟生村民赵五家,犬生子方两月,后随母行。忽为虎噬,五呼邻里数壮夫持矛逐之。虎捷驰不可及,稚犬奔衔虎尾,虎带之以走。稚犬为棘刺挂罥,皮毛殆尽,终不肯脱。虎由此系累稍迟,追及,毙刃下。

注释:(1.)龟生村:村庄名。 (2).噬:咬 (3). 棘:有刺草木的通称

1、解释加点的词:

(1)虎带之以走 ( 2)持矛逐之

(3)忽为虎噬 ( 4)稚犬为棘刺挂罥

2

3、这则故事歌颂了小犬的什么精神?

郑人逃暑①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rěn): 卧席。 ④濡(rú):沾湿。⑤逾:同“愈”,更加。

7.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徙衽以从阴 ( ) (2)其阴逾去 ( )

8.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9.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2分)

10.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2分)

事物是在发展变化的,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来对待不同的事物

遇事要随机应变,不能墨守成规。

五、学生复习建议。

整文阅读指导

第一步,粗读古文,捕捉大意,以求了解。这一步只是统览全文(段),不追究难词难句,只图明白文中写的是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品质。

第二步,排除死字,分析关系,以达理解。 所谓“死”字,即不需译的人名、地名、朝代名、官职名、时间名词等,要边读边用铅笔在其下边一一标出。分析“关系”以达加深理解。即分析文中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的关系,理清主次,分析事件的原因结局,分析人物的命运归宿,从而理解文段的中心思想。 第三步,扫清障碍,筛选概括。可重温课文中学过的类似的字词的用法和句式;可借助狭义语境,瞻前顾后,疏通“文气”;可借助题目答案(四个选项),进行比较,验证选优;可借助“注释”(有的文段后边附有),解决相关文化常识和写作背景;甚至还可以大胆猜测推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