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实验报告

《社会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一

论文名称:女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的调查与干预研究 论文来源:中国知网

论文作者:丁芳;王云婷

1.研究目的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尤其是女大学生面临的挑战更为严酷。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虽有多方面,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在心理原因就是择业自我效能感较低。

2.研究假设

(1)不同区域女大学生的择业自我效能感没有差异;(2独生与非独生女大学生之间的择业自我效能感没有差异;(3)同伴讨论能够有效提高女大学生的择业自我效能感。

3.研究方法

3.1 被试

本研究从苏州大学女大学生中随机抽取115名被试进行调查,发放问卷115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其中大一女生占27,大二女生占55%大三女生占16%,大四女生占20%;农村女大学生占50%,城市女大学生占50%;独生子女占49%非独生子女占51%。样本女大学生的平均年龄是21岁。

3.2 实验设计

通过应用“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量表”进行调查,实现不同年级、不同区域和独生子女与否的女大学生之间的比较,从而研究女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3.3 实验材料

本研究采用的是龙燕梅编制的“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量表”。量表共包括25个项目。量表得分越高,表明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越高。问卷共分为五个维度:自我评价、收集信息、目标筛选、制订计划、问题解决。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098

3.4 实验步骤

本研究对实验组5名被试进行干预训练,每次1个小时左右,共8次。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第一次干预:小组成员第一次见面,进行自我介绍,由主试向成员陈述小组的任务、目的及其意义,使成员明白讨论的形式是开放自由的;共同确定讨论的次数与时间;主试提出第一个讨论话题“你们觉得根据兴趣择业可能性大吗”后自由讨论;主试布臵下次的讨论问题为“对未来走的路你认为自身存在的障碍是什么”。

(2)第二次干预:针对各成员的问题进行自由讨论,聚焦问题。主试引导大家结合想要达到的择业理想状态对每个成员的问题进行具体讨论,将困难一步步分解,寻找可以解决的途径。

(3)第三次干预:对女大学生面对的择业压力进行讨论,确定择业压力的主要来源,并试图寻找缓解择业压力的方法。小组成员讨论之后暂时没能提出一个有效的缓解方法,但由于问题的暴露,使得择业压力分担到每个成员身上,焦虑度有所减轻。

(4)第四次干预:小组成员交流已经积累的择业和求职经验,畅谈各自拥有的信息来源。主试布臵给小组成员的作业是收集职业相关信息,以便为进一步分享做准备。

(5)第五次干预:有针对性地分析小组各成员在“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量表”上得低分的原因,并讨论如何去对待。

(6)第六次干预:主试将收集的择业自我效能感干预材料发放给各个成员进行学习,并把一些重要问题拿出来做具体讨论。经过这些探讨,帮助成员形成积极的态度、开阔的视野,并学会求职的一些基本知识。

(7)第七次干预:继续对有关的干预材料进行学习,分享各自的理解,制定职业选择的步骤,针对不同的发展方向提出可行的方案。成员之间达成的共识是:不好高鹜远,在现实的范围内尽自己的最大

努力。

(8)第八次干预:小组各成员分享整个干预过程中的感受,表达主观体验到的干预效果,积极结束干预。

干预结束后,采用“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量表”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被试进行后测,并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以考察干预的效果。

4.研究结果

1.女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现状

将被试的家庭所处区域分为农村和城市,计算其平均数、标准差,并进行差异检验,从表1可以看出,区域差异对女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没有显著影响。

将被试区分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计算其平均数、标准差,并进行差异检验,结果见表2可以发现,独生子女与否对女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没有显著影响。

本研究最初的设想是比较大一学生和大四学生之间择业自我效能感的差异,但由于研究过程中大四学生已相继离校,导致样本收集不足,因此放弃对不同年级大学生之间的比较。

5.研究结论

(1)不同区域女大学生的择业自我效能感没有差异;

(2)独生与非独生女大学生之间的择业自我效能感没有差异;

(3)同伴讨论能够有效提高女大学生的择业自我效能感。

实验报告二

论文名称:自尊、自我效能和自我概念的关系及对抑郁的作用 论文来源:中国知网

论文作者:陈洁;刘铁桥;郑敏婕;陈冲;焦彬;李凌江

1.研究目的

探讨自尊、自我效能和自我概念三者之间及其与抑郁的关系。

2.研究假设

自尊和自我概念对抑郁具有独立预测作用自我效能通过自尊的完全中介效应对抑郁产生作用。

3.研究方法

3.1 被试

20xx年9月采用“年级一专业一班级”多阶段整群抽样法抽取长沙市某综合性大学787名大学生,在取得知情同意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问卷测评。回收有效问卷732份,回收率93.01 %,其中男361人,女371人;年龄17 }24岁,平均20.42士1.05岁;大二334人,大三398人。

3.2 实验设计

通过应用“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量表”进行调查,实现不同年级、不同区域和独生子女与否的女大学生之间的比较,从而研究女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3.3 实验材料

3.3.1 Rosenberg自尊量表(SES)共10个条目,分4级评分,总分范围10-40分。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

3.3.2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CSES)共10个条目,各条目均为1-4四级评分。

3.3.3 Wallace自我概念量表(WSCS)包括15个双极形容词,内容涉及个体对“我是怎样的一个人”的知觉,是对自我总体性的测量。

量表采用1-7七级评分,得分范围为15-105。分数越高表示个体的自我知觉越好。

3.3.4贝克抑郁自评问卷(BDI)原量表共21个条目,每个条目代表一个抑郁症状类别,并按严重程度0-3分赋值,得分越高表明抑郁程度越重。本次研究中“丧失性欲”条目应答率极低,故将其去掉。

3.3.5 运用SPSS 17.0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学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t检验、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

3.4 实验步骤

按照温忠麟等人建议的方法应用线性回归分析对自尊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首先将各变量得分中心化,即各自减去相应的均值,然后:①以抑郁为因变量,自我效能为自变量,检验回归系数是否具有 显著性;②以自尊为因变量,自我效能为自变量,检验回归系数是否具有显著性;③以抑郁为因变量,自我效能和自尊为自变量,检验回归系数是否具有显著性。若前两步均显著,第三步不显著,说明完全中介效应显著;若三步均显著,说明部分中介效应显著。由表3可知,前两步回归系数均显著,第三步自我效能的回归系数不显著,因此,自尊对自我效能和抑郁关系的完全中介效应显著。

4.研究结果

以抑郁为因变量,自尊、自我效能和自我概念共同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时,只有自尊(β=-0.300,P=0.000)和自我概念(β=-0.244,P=0.000)进入回归方程。自尊在自我效能与抑郁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5.研究结论

自尊和自我概念对抑郁具有独立预测作用自我效能通过自尊的完全中介效应对抑郁产生作用。

实验报告三

论文名称:成就动机理论应用于健美操课教学的实验研究 论文来源:中国知网

论文作者:马冬秋

1.研究目的

了解成就动机理论对健关操课教学的影响。

2.研究假设

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3.研究方法

3.1 被试

选取黑龙江科技学院2007级健关操两个选项班的女生,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每班均为30人,两个研究组在身体素质上无显著性差异。

3.2 实验设计

通过应用“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量表”进行调查,实现不同年级、不同区域和独生子女与否的女大学生之间的比较,从而研究女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3.3 实验材料

2 3. 1实验内容

(1)成就动机量表(Achieve entMotivation Scah简称AMS)。采用叶仁敏和挪威Hegtve.K.A.于19xx年合作译制,并于19xx年修订的成就动机量表。量表一共30个问题,涉及到成就动机中关于追求成功(Motivation of success以下简称ms)和回避失败(Motivation of avert failu以下简称maf)两个方面各15个问题。实验组以及对照组的学生针对每个问题认真填写选项,每个问题的选项均采用李克特5点评分,每个分量表的得分为所属题口得分的总和,根据阿特金森的理论得到合成动机得分,即:成就动机总分一追求=成功动机得分(me)一避免失败动机得分(maf),从而测出每名受试者的成就动机水平。

(2)漪体素质。身体素质测试分为每人lmin最多做仰卧起坐数量、

坐位体前屈触脚最远、立定跳远远度、肺活量。

(3)腿关操期末专项技能考核。实验组与对照组考核内容均为第二套健关操大众锻炼等级2级操,评分标准分为两个部分:内容达标烤核动作的熟练与连贯)、技术等级(完成动作的规格、姿态、音乐感受能力、体力、表现力、精神状态等)。满分为100分,其中内容达标占40石,技术等级占60%。

3.4 实验步骤

实验前,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进行身体素质功量、耐力、柔韧、灵敏)测试和AMS量表测试,测试成绩作为实验前测试指标;在14周每周2的学习之后,再对两组学生进行同样的测试,作为后测指标。比较前测指标和后测指标之间存在的差异,同时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期末考核成绩进行对比。

实验过程中,教师对实验组学生采取多种手段引导和激发学生提高自身的成就动机水平,而实验组学生仍按照传统的教学法进行。

4.研究结果

麦克利兰认为,具有强烈的成就动机的人渴望将事情做得更为完关,提高工作效率,获得更大的成功,他们追求的是在争取成功的过程中克服困难、解决难题、努力奋斗一的乐趣,以及成功之后的个人的成就感。这种成就动机表现在健关操课上即为:学生在学习健关操的过程中的一种内化的、想要学好的愿望。因此,成就动机高的学生通常表现更为积极、刻苦,勇于创新,乐于表现,动作完成规格较高,学习效果好。

5.研究结论

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实验报告四

论文名称:大学生消费结构内隐态度实验设计研究 论文来源:中国知网

论文作者:王丽;吴继霞

1.研究目的

大学生在消费中存在短视和不成熟的现象,其消费结构存在明显的失衡问题。在消费者作出消费行为或产品选择时,消费者的内隐态度有时也起着一定的甚至是主导的作用。使用近年来兴起的内隐联想测验,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角度,对大学生的精神消费和物质消费这两种消费形式的内隐态度的测量提供一系列的实验构想。

2.研究假设

本实验构想拟采用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范式,通过小样本实验进行研究,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角度,对大学生对精神消费(发展性消费和娱乐性消费)和物质消费这两种消费形式的内隐态度的测量、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的预测做出一系列的实验构想。

3.研究方法

内隐联想测验

3.1被试

2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3.2实验设计

(1)通过一系列的选择反应任务来测量概念间的联系.内隐联想测验中有两个维度的概念(目标概念和属性概念),每个维度上都应该根据明确的标准分成两个相对的概念。对每个概念选取一定数量的样例用做刺激材料。概念词和属性词可能是相容的,也可能是不相容的。所谓相容,就是说目标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联系和被试的内隐态度一致;而不相容就是说,二者之间的联系和被试的内隐态度不一致。当概念词和属性词相容的时候,被试的内隐态度和目标词、属性词之间的联

系一致,此时,被试的反应方式是自动加工的方式,反应时比较短。而当,被试的内隐态度和二者的关系不相容的时候,就会导致被试的认知冲突,于是,其反应时就较长。两种不同情况下的反应时之差即为内隐态度的指标。

(2)每一个步骤的开始由被试自己掌握,按“空格”键开始,一旦开始,一个步骤之内的所有刺激都会逐一随机呈现完,此间不容被试自己决定呈现的速度和次序,待全部刺激呈现完且被试反应完毕,进入下一个步骤。在每个步骤结束时,都会把该步骤的正确率和平均反应时反馈给被试。相邻两步骤之间允许被试稍作休息。为了平衡学习和疲劳效应,每组中有一半的被试先做联合任务1,再做联合任务2;另一半先做联合任务2,再做联合任务1。

3.3实验材料

计算机

3.4实验步骤

(1)练习对目标概念的反应方式

这是一个简单的选择反应任务,计算机每次随机地呈现一个刺激,它属于两个目标概念中的一个,被试需要根据指导语的要求,尽量快速准确地作出反应,如按“E”键或按“I”键。如被试在出现代表“我”的刺激时左手按“E”键,出现代表“非我”的刺激时右手按“I”键。

(2)练习对属性概念的反应方式

这个任务与第一步基本相同,只是刺激材料属于属性概念,被试要按的反应键还是原来的两个。如出现代表“精神消费”的刺激时被试左手按“E”键,出现代表“物质消费”的刺激时右手按“I”键。

(3)进行第一项联合任务的练习

联合任务可能是相容任务,也可能是不相容任务,它们出现在第三步的可能性是随机的,而且和前两步存在对应关系:第一步和第二步相当于分别对本步骤要进行的任务进行分解练习。本步骤中,出现的刺激可能属于目标概念,也可能属于属性概念,不论属于哪一个维度,被试都要按下相应的按键进行反应。如出现代表“我”或“精神消费”被试左手按“E”键,出现代表“非我”或“物质消费”的刺激

时右手按“I”键。

(4)重复第三个步骤

(5)用相反的方式对目标概念进行反应

本步骤和步骤1基本相同,唯一的差别是,两个目标概念所对应的正确反应恰好和步骤1相反。如出现代表“非我”的刺激时左手按“E”键,出现“我”的刺激时右手按“I”键。

(6)第二项联合任务练习

其中的联合任务相当于步骤2和步骤4的组合,其相容性和步骤3中的联合任务相反。除此之外,其他方面和步骤3相同。如出现代表“非我”或“物质消费”的刺激时被试左手按“E”键,出现代表“我”或“精神消费”的刺激时右手按“I”键。

4.研究结果

IAT的测量结果对于预测消费行为,确实是有效的。消费者的外显态度和IAT测得的内隐态度都可以有效地对消费行为进行预测。但是,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预测模式是不一样的。Wanke等人的研究发现,当消费者有充足的时间作出选择时,外显态度的预测效果是显著的;而当时间很紧迫时,消费者的内隐态度对其消费行为的预测效果是显著的

5.研究结论

进行统计分析的数据来源是两个联合任务的数据。不相容任务的平均反应时减去相容任务的平均反应时得到的差值,称为IAT效应(IATEffect),它表明了目标概念和属性概念之间的联系。(注:该论文最后部分也许存在问题,没看到明显的结论)。

实验报告五

论文名称:高中生文理分科刻板印象的实验研究

论文来源:中国知网

论文作者:叶茂林;叶莲花

1.研究目的

本研究将就性别是否会引起对文理分科期望的刻板化加工进行考察,探讨刻板印象是否可以加以意识性抑制,并验证目前占主导地位的对范畴信息信任的减弱会增强对个体化信息的信赖这一假说。

2.研究假设

刻板印象比较顽固,较难受到意识性的抑制。

3.研究方法

3.1被试

24名长沙市中学高一学生,其中男生16人,女生8人。

3.2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2×4×2多因素设计。因素1为性别(男、女)是组内变量;因素2为描述(文科生、理科生、中性、无描述)也是组内变量;因素3为组别(有提示语组、无提示语组)变量。被试分为2组,一组12人,第一组12个被试呈现有提示信息的指导语,另外一组12个被试则呈现无提示信息的指导语,并将呈现顺序随机化。

3.3实验材料

男女生照片各16张。其中,24张照片附有简单的描述,内容涉及靶子的籍贯、爱好及特点的描述。这些特点是实验前通过开放式和封闭式问卷收集的,分别为:典型理科生、典型文科生、中型的描述。将这些描述随机分配给不同性别的照片。这样就得到了4对6组照片靶子对:4个理科生男生、4个文科生男生、4个理科生女生、4个文科生女生、4个中性男生、4个中性女生。此外,还包括个4个无描述的男女照片,如此则形成8种刺激类型。这些照片全部存储到一台手提

式电脑里,以便呈现。

3.4实验步骤

预备实验

让被试熟悉操作程序,先分别呈现4张照片让被试做出选择。 正式实验

实验者向被试呈现照片,被试的任务是对照片上的人物的专业(是文科还是理科)做出判断(1=文科生,0=理科生)。其中的24张照片呈现时伴随有对于文理判断作业有用的靶子的个体化信息。向其中12个被试呈现有提示信息的指导语,另外12个被试则呈现无提示信息的指导语,并将呈现顺序随机化。有提示语组的指导语为:下面将呈现32张照片,每张照片呈现时间为7秒,请你判断他们很可能是文科班还是理科班的同学。你一定要根据你所看到的具体信息进行判断,而不要认为男生更可能是理科生,女生更可能是文科生,同时,不要根据照片人物的性别做出你的选择,因为男生和女生的各50%是理科生或文科生。你认为是文科生请按1,认为是理科生请按0。无提示语组的指导语为:下面将呈现32张照片,每张照片呈现时间为7秒,请你判断他们很可能是文科班还是理科班的同学。你认为是文科生请按1,认为是理科生请按0。实验采用2×4×2多因素设计。因素1为性别(男、女)是组内变量;因素2为描述(文科生、理科生、中性、无描述)也是组内变量;因素3为组别(有提示语组、无提示语组)变量。

4.研究结果

经多因素方差分析检验发现,指导语变量所造成的差异不显著,F(1,22)=0.614,p>0.05;照片性别变量所造成的变异比较显著F(1,22)=6.73,p<0.05;描述变量所造成的变异非常显著F(3,66)=22.75,p<0.01;照片性别变量与描述变量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3,66)=1.8,p>0.05;指导语变量与描述变量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3,66)=0.28,p>0.05;照片性别变量与指导语变量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22)=0.199,p>0.05;照片性别变量、指导语变量与描述变量三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3,66)=0.25,p>0.05;这表明即使是施加了对

于社会范畴的意识性抑制,刻板印象效应依然存在,并且比较明显。虽然标志着意识性抑制的指导语变量未造成显著变异,而标志着个体化信息的描述变量的作用显然不可忽视。指导语变量与描述变量的交互作用较之另外两种交互作用(照片性别变量与指导语变量、照片性别变量与描述变量)显著也表明,个体化信息对刻板化信息会产生很大影响。所以我们可以推论:当个体化信息与刻板化信息的含义相反,并且就观察者而言个体化信息比刻板化信息更重要时,个体化信息极有可能抑制刻板印象效应。

5.研究结论

(1)性别刻板印象会影响对文理科生这种社会范畴的判断。刻板印象比较顽固,较难受到意识性的抑制。

(2)与刻板化信息完全相反的个体化信息的作用大于刻板化信息的作用,对刻板化信息的作用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但无法完全抑制。

(3)刻板印象与个体化信息的加工通路是平行的。同时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联系和限制的。

实验报告六

论文名称:大学男女生自我认同感差异研究

论文来源:中国知网

论文作者:文莎;安子兰

1.研究目的

通过对大学男女生自我认同感的差异研究,旨在了解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具体的表现,以更好的促进不同性别的群体更好的建构自我认同感,促进个体积极健康的发展。

2.研究假设

女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高于男同学。

3.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

3.1 被试

广州地区大学生100名

3.2 实验设计

测量方法——采用李克特量表

操作方法——“大学生自我认同感”主要维度

3.3 实验材料

Ochse 和 Plug 编制自我认同感量表

3.4 实验步骤

(1)确定量表,本文采用Ochse和Plug编制的自我认同感量表。

(2)分层抽样调查,从某大学抽取共120名学生,其中大一大四各60名,在各年级上又包括男女各30名,城镇30名。

(3)采用问卷法对以上被试进行研究,其中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38份,有效问卷为120份

(4)把所得数据运用SPSS15.0软件进行 2×2×2 三因素方差

分析

4.研究结果

从性别来看,男女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女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显著高于男大学生。

原因分析:从生理心理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在青春期,女生的身体发育早于男生,而心理是在身心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下发展的,因此,女生对于青春期的过渡要早于男生,处于青春期的自我认同感的发展也早于男生,心理发展更为稳定一些。

从社会角色定位方面来看,社会对男女社会角色的要求不同。这种社会定位导致男生的社会压力比女生大,使得他们对理想自我的要求比较高。所以,在面对挫折和不确定时,现实刺激对其的心理的冲击力更大,从而造成自我认同感偏低。

5.研究结论

自我认同危机--不能确定自己的价值或者不能确定生活的方向。 认同--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由Freud提出。

自我认同--它并不是被给定的,而是作为个体动作系统的连续性结果,是在个体的反思活动中必须被惯例性的创造和维系的某种东西。它包括了我们的个体感、唯一感、完整感以及过去与未来的连续性。

实验报告七

论文名称:愉悦情绪对前瞻记忆影响的实验研究

论文来源:中国知网

论文作者:杨伟岸;李雷

1.研究目的

研究愉悦情绪对前瞻记忆的影响

2.研究假设

愉悦情绪是否对前瞻记忆有影响

3.研究方法

3.1 被试

被试和实验设计。被试来自芜湖市某高校共68名。其中男生25人,女生13名,年龄19-24岁(平均年龄21.16岁)。被试裸视或矫正视力正常,之前未参加过类似实验。实验采用3愉悦度(低愉悦、中等愉悦、高愉悦、负愉悦)×2年级(低年级、高年级)混合设计,愉悦度为被试间变量,情绪为被试内变量。

3.2 实验材料

随机抽取20名被试对收集的80张图片和9首音乐,进行诱发愉快情绪程度评分,评分区间为0一5,0表不能诱发强烈的不愉悦情绪,5表不能最大程度的诱发愉快情绪。图片和音乐的呈现顺序是随机的,最后根据图片和音乐愉快度分数选出能诱发愉快情绪的}15张图片和3首音乐。负愉悦图片组、低愉悦图片组、中等愉悦图片组和高愉悦图片组的平均分数分别为。0.03,1.36,3.11和1.75;负愉悦音乐、低愉悦音乐、中等愉悦音乐和高愉悦音乐的分数分别为0.11,2.02,3.10和1.81,不同愉悦组间差异显著。

3.3 实验步骤

(1)呈现进行中任务、前瞻记忆的指导语,即“下面每隔一定时间会随机呈现两张图片,请根据你的第一感觉尽快判定更喜欢哪一张,

如果更喜欢左边的图片,请按‘F'键,如果是右边的图片请按‘.T'键。如果屏幕中呈现了一张黑白色的图片,那么请按空格键”。被试练习五分钟。此实验中使用的图片从最初的80张中随机选择。

(2)干扰测验。要求被试完成8个成语接龙题目,并将答案写在白纸上。目的是防比被试将前瞻记忆任务保留在短时记忆中。之后被试休息两分钟。

(3)情绪诱发。将被试分为四组。第一组为高愉悦情绪组,给该组被试呈现高愉悦诱发图片15张,图片呈现过程中播放高愉悦情绪音乐;图片和音乐呈现过程中要求被试认真仔细的观看图片和听音频。第二组作为低愉悦情绪诱发组,给该组被试呈现低愉悦情绪图片15张,并播放低愉悦情绪音乐;第三组为中等愉悦情绪诱发组,呈现中等愉悦情绪图片,并播放中等愉悦情绪音乐。第四组为负愉悦组,将给该组被试呈现负愉悦情绪图片,同时播音频。

(4)开始进行任务。此实验中,各组使用的图片为各自情绪诱发中所使用图片的随机组对。例如:第一组正式进行任务中使用高愉悦情绪图片组随机组对的图片。记录被试进行任务中的反应时和前瞻记忆任务的准确率(正确反映频数嘿白图片总数)。

4.研究结果

高愉悦组正确率显著高于负愉悦组(p<0.05);中等愉悦组正确率显著高于负愉悦组(p<0.05);中等愉悦组和高愉悦组成绩高于低愉悦组,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低愉悦组成绩优于负愉悦组,差异不显著。

高愉悦组、中等愉悦组、负愉悦组的反应时均大于低愉悦组,并且低愉悦组同其他三组反应时差异均显著(p<0.05)。高愉悦组、中等愉悦组和负愉悦组被试间的差异不显著。

5.研究结论

愉悦情绪对前瞻记忆效果影响明显,愉悦情绪能够显著提高前瞻记忆的效果,负愉悦情绪(消极情绪)会降低前瞻记忆的效果;中等强度的愉悦情绪对前瞻记忆的促进效果依次优于高强度情绪和低强度情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