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联考-论证有效性分析例文讲解-中篇

中 篇

03年联考评论型作文分析

20xx年全国MBA联考“综合能力考试”所考的两篇作文,一是文章摘要,一是评论型作文——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论证有效性分析”。这道题目的题干是这样一段材料:

把几只蜜蜂和苍蝇放进一只平放的玻璃瓶,使瓶底对着光亮处,瓶口对着暗处。结果,有目标地朝着光亮拼命扑腾的蜜蜂最终衰竭而死,而无目的地乱窜的苍蝇竟都溜出细口瓶颈逃生。是什么葬送了蜜蜂?是它对既定方向的执着,是它对趋光习性这一规则的遵循。

当今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经营环境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在高科技企业,哪怕只预测几个月后的技术趋势都是件浪费时间的徒劳之举。就像蜜蜂或苍蝇一样,企业经常面临一个像玻璃瓶那样的不可思议的环境。蜜蜂实验告诉我们,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中,企业需要的不是朝着既定方向的执着努力,而是在随机试错的过程中寻求生路,不是对规则的遵循而是对规则的突破。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混乱的行动比有序的衰亡好得多。

对上述论证进行评论,分析上述论证在概念、论证方法、论据及结论等方面的有效性。600字左右。 (提示:评论型作文思考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该论证的论据是否支持结论,论据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作文要注意内容深度、逻辑结构和语言表达。)

下面我们同样选录几位同学的文章,并进行适当的分析和点拨。希望读者仔细研读,从中悟出论证有效性分析这类文章的写法——这其中主要包括应该怎样开头和结尾,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寻找原材料的逻辑漏洞,在对原材料的逻辑漏洞进行分析和批驳时,我们应该提醒自己不要犯哪些逻辑错误等等。

【一】

这个实验本身无可厚非,而作者由它引申和推出的结论却漏洞百出。具体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首先,文中说“当今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经营环境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显然这里特别强调的是企业的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在上面那个实验中,环境并不是不确定的,相反它是非常确定的,甚至可以说是机械死板的,一成不变的:瓶口永远对着暗处,而瓶底则是对着明处。在这样的确定性的环境下,苍蝇行为的不确定性使它得以逃生,蜜蜂行为的确定性令它最后衰亡。后面的文章多次提到“在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中”、“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等等,而这些从逻辑上根本不能建立在那个实验的基础上,也就是说,两者前提不同,那个实验不可能作为后面推理的论据,两者无必然的逻辑联系。(编者按:这一段的分析贴切中肯,让阅卷人觉得该文作者具有某种令人信服的分析能力。这是评论性写作所要求的最主要的思维素养。)

其次,论据不充分。作者只举了一个实验的例子就得出“混乱的行动比有序的衰亡好得多”的结论,显然是难以令人信服的。要达到真正令人信服的效果,上文作者就至少必须再列举出更多有力的证据来。(编者按:这一段的分析比较平淡,甚至略显牵强,观点也缺乏新意。但不至于让阅卷人觉得该文作者完全是在胡搅蛮缠、胡说八道。所以,这也不妨作为凑字数的一招。)

再次,如果说这个实验启发我们有时不要过于墨守成规还是合适的(编者按:这是题干的论据作出新的解释,企图以新的更合适的结论来衔接题干原有的论据,这也是评价题干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就此得出“不应朝既定方向的努力,而应随机试错”的结论是荒谬的。实验中,苍蝇和蜜蜂的行为不过是两个极

端,而生活中的人绝不是非“苍蝇”即“蜜蜂”,人应该既有确定的目标,又要善于试错,发现错了之后再修正自己的目标。所以,上文作者的结论是武断的。

最后,以偏概全。在实验中,所有条件都是确定的,唯有苍蝇和蜜蜂习性不同;而类比到企业经营以及世界上人的生活之中,决定因素便更多了,远远不止有无确定目标和是遵循规则还是突破规则这个方面。故把实验结果就这样简单地类推到社会,显然不合理。(编者按:这一段可以说是这分作文考卷最大的一出败笔,因为首先“以偏概全”这层意思在“论据不充分”那一节里已经阐述过了,在这里再次阐述,就会显得文章重复罗嗦,让阅卷人觉得你的思路有些混乱不清;其次,这一节本来是试图要论述上文作者的“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但是后来的论述根本和这个主题没有什么逻辑关系——这就严重暴露出了该文作者的思维不严谨、易文不对题的缺陷。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这一节读起来让人有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 综上所述,论据不恰当且不充分,犯了推不出的逻辑错误,使用类比不恰当。(编者按:最后做一个简短的总结,这是一种良好的写作习惯,可以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地知道你上面说过的东西。但是,很遗憾,不知是时间的缘故还是作者写作水平的缘故,最后这么关键的一段竟然只是有“意”而无“文”!) (编者按:这是一篇文章结构完整,行文流畅,分析全面深刻的“论证有效性分析”的文章。但是由于文章有些内容重复,致使文章的条理性不是很强,所以它应该是介于一类卷和二类卷之间的文章。可以考虑给25分)

【二】

这篇文章用一个把蜜蜂和苍蝇放在玻璃瓶里观察其如何逃生的实验,来证明,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混乱的行为比有序的衰亡好得多。(编者按:这样的开头值得学习。它既简单地概括了题干作者的主要观点和基本思路,同时又突现了题干论证过程的荒谬性。可谓一举两得。)

我认为,根据这样一个实验,是无法得出上述结论的。结论的前提是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中,而实验中的世界,即那个玻璃瓶,并不变化,而是始终不变地永远对着暗处。蜜蜂之所以衰竭而亡,并不能简单地归之于蜜蜂对一般“规则”的遵循。在这个实验中,只能解释成为它们的规则是错误的,它们的死亡是因为它们遵循了“错误的”规则,而不是因为它们遵循了规则。假设这个瓶子的出口一开始就对着亮处,那么,可以想象,当苍蝇还在四处乱飞的时候,遵循“有目标地对着光亮出飞”这样一种规则的蜜蜂就都早已经成功地逃生了。(编者按:严格区分了“对规则的遵循”和“对错误规则的遵循”这两个概念。这对分析整个题干文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篇文章可以说是抓住了要害。不仅观点新颖,分析也比较深入。) 高科技企业,很难预测哪怕仅仅是几个月之后的技术趋势,它们处在一个不确定的经营环境,如果它们面对的是实验中的玻璃瓶,那么对它们而言,只要找出那个瓶口的方向,并以那个方向为目标就行。但事实并非如此。一个变化的世界,对它们而言,正如一个瓶口的方向在不断地变化中的玻璃瓶,如果像蜜蜂一样一味朝着一个方向,可能会找到出口,也可能死在瓶中;或者像苍蝇一样,突破规则寻找出路。在随机试错中找出路,同样可能成功,但也有可能失败,所以可以看出,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混乱的行为并不见得就一定比规则有序的行为好。

把高科技企业分为蜜蜂和苍蝇这样两类,也不妥当。蜜蜂遵循的原则只有一条,那就是朝亮的地方飞,而企业的原则却不可能这样简单。如果蜜蜂有一套完整的规则,包括碰壁之后怎么办的话,它们也不会全军覆没,而苍蝇的无目的的乱窜并不是所谓的“突破规则”,而是根本从一开始就没有任何规则和目标。 总之,这篇文章用了类比的方法,但其引用的论据并不合适,尤其是在概念的界定上有严重问题,当然也就无法得到其想要证明的结果了。

(编者按:这篇文章结构比较完整,层次比较清楚,在分析的时候显示出了考生所具有的某些深入独到的眼光。属于二类卷。可以考虑给21分)

【三】

就这段文字来看,我觉得它以蜜蜂何苍蝇的实验来论述当今企业面临挑战时应采取随机试错的方式是不成立的。首先从概念角度讲,一只平放不动的玻璃瓶何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经济环境,这两个环境本身就是不能等同的,不管玻璃瓶是具有特定的两面性——瓶底对着亮处,瓶口对着暗处。但是整个实验过程中,对于实验中的对象蜜蜂何苍蝇而言,它并没有产生任何变化,这与受多元因素影响随时变化而造成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有着本质性的差异。

再来,前文对于实验结果也提到了蜜蜂的死亡可能是它对趋光习性这一规则的遵循。这一规则是蜜蜂这种动物对于光线的生理本能,是不可能经由蜜蜂本身的努力所能改变的,对于蜜蜂而言是不可抗拒的因素,而对于当今企业而言,这种来自本身的不可抗拒因素应该是不存在的。企业发展的方向以及成功与否,基本都是企业本身主观可以控制以及及时改变的(编者按:这样的断言是值得怀疑的。在分析和批判别人的错误时,自己千万同样也要三思而后言之。否则,最容易被阅卷人扣分),而苍蝇的成功逃脱的所谓理由是其无目的乱窜,其实也不过是其本身生理特征的体现以及运气所带来的结果。就我看来,到现在,笨得只会对着玻璃瓶乱撞、而无法从近在咫尺而且大开着门那边飞出房间的苍蝇可谓不计其数,由此可见,苍蝇、蜜蜂也无法与当今企业相提并论。

这样两重概念都无法等同的论述怎么可能成立,就更不用谈其论据以及论述过程了,而且连它所得出的那个结论也当然是不可能成立的。它居然引导企业在随机试错的过程中寻求生路,那几乎是对企业谋杀。 尽管当今企业的经营环境对企业而言的确存在着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这是企业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但是如果因此企业就选择像苍蝇那样无目的地乱撞来寻找出路,那无疑是自杀。苍蝇的乱撞只需要自身体力罢了,企业的乱“窜”会这么简单吗?企业“窜”一次所需要的资金、人力、物力都可能使企业面临崩溃,所以企业是不可能,也不可以这样不顾一切地突破的。当然,对于现今的环境,突破规则确实是有必要的,如果不能随机应变,的确无法在市场竞争中立足,但是企业的努力还是需要制定有序但可变通的计划,才能在竞争中坐怀不乱,定立江山,才能真正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这样决不能称之为混乱的行为,也决不会因有序而衰亡。

综上所述,当今企业的发展方式与蜜蜂苍蝇这个实验是无法共通的。企业的发展仍旧需要有序的经营及随机应变的突破性计划。

(编者按:文章有一定的分析和论证,也能在某种程度上指出题干短文的重大逻辑错误。但是,在分析和批驳别人的论证和观点时,自己也自觉不自觉地犯了一些主观性的错误。三类卷。可以考虑给15分)

【四】

(编者按:文章缺乏一个提纲挈领式的开篇。一开头就直接进行分析,这种开篇方式虽然也未尝不可,但它终究是一种结构上的缺憾。所以不值得提倡)首先,文章中说,不要遵循规则,而要突破规则,看似有理,其实不然(编者按:这种对仗的句法使文章读来生动有力)。因为这一结论是通过实验中蜜蜂趋光而死的结果得出的。我们仔细想一想就不难发现,蜜蜂的趋光性是一种本能,无论在任何条件下都只能如此,而企业的规则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编者按:这里连续两个成语,再次说明了作者具有较高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无法与本能相提并论,自然也就不可能得出这一结论。另外,假如将光源朝着瓶口,瓶底对着黑暗处,那么,所有的蜜蜂都将轻易地逃生。因此题中只由一个特殊例子推出结论的方法是不正确的。我们应该追求思维的严密性和完整性。

其次,文章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混乱的行动比有序的衰亡好得多。如果单从这个实验的结果看,似乎可以成立。但这并不是真理。我们知道,许多科学家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屡屡受挫,有时甚至付出惨重的代价,包括生命。虽然可能一生的努力都没有回报,但我们能说这种行为,这种方式是不好的吗?我们并不否认,有时人们需要奇思妙想,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要遵循一般的规律,不然书中的真理、定理还有何用呢?所以我们认为,作者得出的结论——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混乱的行动比有序的衰亡好得多,是不正确的。(编者按:注意原文中的观点正确不正确,不能以我们评论者心中个人的标准为标准,也即不能因为它和我们自己的观点相吻合,我们就认为它是正确;如果它和我们心中的观点不符,那么它

就是错误的。这种做法不是客观公正的“论证有效性分析”。按照“论证有效性分析”这种文体的要求,我们判别原来题干材料的观点是否正确,是否成立,唯一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和思维的规律相符合。只有在它违背思维规律的时候,也即在它犯了逻辑错误的时候,我们才能说它是不成立的。)

第三,文章有云(编者按:表达同一意思的方式多种多样,再次说明了本文作者较强的表达能力):在高科技企业,哪怕只预测几个月后的技术趋势也是一件浪费时间的徒劳之举。此言差矣!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当今社会更是如此。哪个企业如果能预测到未来某一领域的发展趋势,那将是百利而无一害,虽然预测不是很准,或者说不是很容易,但这决不是徒劳之举!

第四,企业面临的环境绝不像玻璃瓶那样简单,作者仅通过一个极其简单的无说服力的例子,概括出企业面临复杂环境的做法,实在难以让人信服。

综上所述,文章中许多语句是经不起推敲的,甚至可以说是谬论,至于那些由简单的实验推出的貌似正确的结论也实在无法站稳脚跟。

(编者按:这篇文章是“论证有效性分析”这种文体和传统的注重原文的思想性批判的“驳论文”奇妙混合物。文章有一定的逻辑分析分析和论证,也能在某种程度上指出题干短文的一些逻辑错误。但是,整篇文章更多地还是属于传统“驳论文”文体。如果按照论证有效性分析这种文体的要求来看,这篇文章的主要问题在于,在对原材料进行分析和驳论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更多地只是以自己不自觉的偏见来反驳原材料的偏见。这种以一种偏见来反驳另一种偏见的做法,乃是论证有效性分析这种文体之大忌。四类卷。可以考虑给12分)

【五】

从该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文章想要说的是,“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混乱的行动比有序的衰亡好得多”。(编者按:文章一开始就紧紧抓住被评论文章的论点,这是值得学习的。)

我们知道,当今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然而环境的模糊,不能说只有混乱的行为是好的。苍蝇东飞一寸,西飞一寸的,它也可能在快接近出口时改变方向,以至于无法成功。相反,如果我们把瓶口对光,蜜蜂将好不费力地逃出来;而苍蝇仍旧四处飞窜,还是可能无法出逃,苍蝇可能出逃,可能逃不出;当瓶口背光时,蜜蜂难以出逃,苍蝇仍旧可能出逃,可能逃不出。这一比较的话,我们不能断定,苍蝇这种混乱的行为有高明之处。

我们来看这么一个例子。一个人打算在一片大土地上打一口井,他东挖了两丈,不见水出来就换地方挖;西挖了三丈,又换地方,如此如此??在有的地方,离水源只有一点点距离时,他又放弃了?? 从上面例子告诉我们(编者按:这句话有严重的语法错误),混乱的行为不但没有带来好的结果,反而浪费劳力物力。我认为,要想在模糊和不确定的环境中获得成功,基本的预测是必要的(文章说是徒劳之举)(编者按:评论性写作关键不是在原有论点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所谓的更正确的论点,而是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原有论点及其论证是否成立上。另外,在原有论点的基础提出自己新的论点时,要特别小心,千万不要以一个让阅卷人觉得成问题的论点来反驳原有的论点。)。先预测出一个方向之后(编者按:整篇文章从头到尾没有任何论据来证明“预测”的必要性。上面所列举的“打井”的例子,也只能说明应该有“恒心”,而不能说明预测的必要性。),然后我们向着该方向不断努力。如果失败了,我们要总结经验教训(编者按:此处用词不当。失败了只有“教训”,没有“经验”。“经验”是对成功而言的。),再预测出一个方向努力??相反,像苍蝇那样无目标的乱飞,虽然可能获得成功,然而它的代价也是可怕的。这样昂贵的代价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也是不值得的。(编者按:这样的结论让人觉得有些莫名其妙,因为题干并不是在讨论值得不值得的问题。)

(编者总评:撇开作者的文字表达能力不谈,这篇文章最大的缺陷在于:一,它没有对原材料的“论证”的有效性进行逻辑性的分析,而不过是对原材料的“论点”进行了反驳。这种写作方法在总体上是不符合“论证有效性分析”这种文体的基本要求的。二,文章作者的思路比较混乱,文章的结论缺乏应有的条理

性,主题也不太突出;三,即使是在提出自己的观点的时候,也缺乏真正的分析和论证,说明作者的思维缺乏深刻性。四类卷。可以考虑给6分)

【六】

我认为此段论述的论证在概念、论证方法、论据以及结论等方面的有效性并不充分。(编者按:这句别扭的话有严重的语病。)

首先,在概念上,“当今企业面临的最大环境是经营环境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什么是环境的模糊性?什么是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二者又有何区别?甚至又有何联系?文章并没有交待清楚,让读者模糊(编者按:又有语病)。“就像蜜蜂或苍蝇一样,企业经营面临一个像环境瓶那样的不可思议的环境”(编者按:题干说的“玻璃瓶那样不可思议的环境”,而不是“环境瓶那样不可思议的环境”,抄都抄错,最让阅卷人生气)又怎么个“不可思议”呢?文章也没有说清楚。“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混乱的行动比有序的衰亡好得多”。由前面的“经营环境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到“不可思议的环境”到“不确定的经营环境”再到“经常变化的世界里”,概念上违背了同一律原则。

其次,在论证方法上,论证的论据无法支持结论,企业面临的生存环境绝非似有(编者按:“有”这个词在这里用词严重不当)蜜蜂和苍蝇放在一个玻璃瓶的实验那样简单,怎么就能就此推出“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中,企业需要的不是朝着既定方向的执着努力,而是在随机试错的过程中寻求生路,不是对规则的遵循而是对规则的突破。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混乱的行动比有序的衰亡好得多。”(编者按:引文严重超长,明显是在凑字数,这很容易令阅卷人反感)此论证方法,论据根本不充分,违背了充足理由律。(编者按:这一节根本没有任何分析,给人的感觉是在乱打棍子,乱戴帽子。这是评论性写作之大忌)

再次,对于论据本身,蜜蜂和苍蝇完全属于不同类的昆虫,它们的生存方式也根本不一样,而企业则不同,它们都是要赢利的社会组织,二者根本不能同日而语。而模拟的虚假环境玻璃瓶与企业的生存环境也不能轻易进行比较,玻璃瓶模拟的环境是死的,而企业的生存环境时时刻刻都是在发展变化的。另外,对于“在高科技企业,哪怕只预测几个月后的技术趋势都是件浪费时间的徒劳之举”,我看不出对此论述有何作用,且它本身也存在问题。(编者按:究竟存在什么问题?阅卷人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气愤,如此发问道)

最后,对于结论,即轻易就得出“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混乱的行动比有序的衰亡好得多”,好像“混乱的行为”就是高于一切的,我们要想生存,就必须得像苍蝇那样生存,崇尚“混乱的行动”。而这是事实吗?得出这样的结论,完全是不负责任的态度。

因此,这是一篇不成功的论述。

(编者总评:整篇文章强词夺理,思维苍白;既抓不住题干的真正问题,也没有能力深入到题干内在的逻辑结构中进行分析,对自己提出的所有观点也不能进行任何有力的论证。像这样的文章,是很难得到什么分数的。)

(编者按:五类卷。可以考虑给5分)

在研读完几位考生的文章以及我们的点评之后,现在我们在来看看由出题者给出的“评分标准”。 对于总的“评分标准”,出题者的规定如下:“本题要求对题干的论证进行评论;分析该论证在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上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明显的逻辑错误;该论证的论据是否支持结论;论据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

然后的评分标准由可以进一步分成三部分,也就是说,整个文章“根据评论内容、文章结构和语言表达综合评分”。满分30分,其中评论内容占15分,文章结构和语言表达也占15分。现在我们最关注的是评论内容的15分是怎么评定的。

对于15分的评论内容,“评分标准”也给出了明确的规定,并要求阅卷人“对按题干所指出的论证中的存在的漏洞给分”。

题干的论证究竟有哪些漏洞?指出哪个漏洞应该得多少分?“评分标准”也不厌其烦地进行了一一列举。按照“标准”的说法是这样的:

题干的结论存在以下的若干漏洞:

(1)蜜蜂试验只是特定环境下的一个生物行为试验,不能简单地将生物行为类推到企业行为,更不能把生物行为试验的结果一般化为企业

应对不确定性的普遍原则。(3分)

(2)经济发展和技术发展总体上是有规律的。在具有模糊性与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中,虽然企业用随机试错的方法可能取得成功,但是企

业理性决策成功的概率要远远高于随机试错成功的概率。不能用小概率的随机试错的特例否定理性决策。(2分)

(3)企业经营需要明确方向。在具有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中,企业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方向。但方向的调整需要理性分析而不是随机

试错,更不能否定企业朝着既定方向的执着努力。(2分)

(4)技术预测具有不确定性,并不意味着技术趋势不可预测。不能说明进行预测是浪费时间的徒劳之举。实际上对未来的预测是企业经营

决策的重要依据。可预测的时间的长短也不能作为否定预测必要性的根据。(2分)

(5)不能把对规则的遵循和对规则的突破的区别绝对化。事实上,对规则的遵循和对规则的突破不是绝对排斥的。对规则的突破不意味着

不遵循任何规则,而意味着突破或修改旧规则,创建并遵循新规则。(2分)

(6)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要求不能机械地遵循规则,这个正确的观点被偷换成为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要求不遵循任何规则。(2

分)

(7)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混乱的行为和有序的衰亡并不是两种仅有的选择,没有理由因为反对有序的衰亡而提倡混乱的行动。(2

分)

面对这样的一份“评分标准”和“标准答案”,我们的理解是:

(1) 标准答案首先要求我们的是逻辑性的分析,其次才是语文表达能力。所以,我们首先要把它作为一个逻辑题来对待。只有在完成这一

步之后,我们才能把它作为写作题来对待。

(2) 这道题目总共是30分,逻辑性分值虽然表面上和写作技巧的分值是相等的,各占15分。但是,由于题目只要求我们写600字左右的文

章,而这个逻辑性的标准答案就已经共计580个字符。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我们究竟还有多少自由发挥的写作空间?所以,逻辑性的

分析和考察仍然是这种题型的主要目的。

(3) 它从各个方面给出了回答这个题目的逻辑性要点,而且每个要点都严格地规定了分数,只有答上了这些要点,才能给分。这说明这种

题型的考试主要不是考察大家的创造性,而是考察大家的逻辑分析能力。实际上,它完全不是一种传统的写作题目,而是一种问答

题。

其次,我们认为,这样的一种评分标准和标准答案也是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下面就是我们“标准答案”所做的一种评论。大家不妨把它当作一篇评论性的文章来研读。

按照我们的理解,这样的一种评分标准和标准答案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它从各个方面规定了正确答案,这原本是未可厚非的。但是,它给每个小点都严格规定了分值,有这一点就得分,没有这一点就扣

分。这样做就有些过分了。因为它所给出的标准答案并不是绝对全面的。如果它有比较严重的遗漏,也即如果标准答案无视了题干存

在的某种严重的逻辑错误,而某个考生正好在答卷上指出了这一点,而没有指出标准答案所规定的另一点,那么,我们该怎样给分

呢?所以,我的看法是,对这种题目,命题者只能给出一个大概的“参考答案”,而绝对不能给出所谓的教条式的“标准答案”。何

谓大概的“参考答案”?就是尽量全面地指出题干犯了哪些比较严重的逻辑错误,比如有10条比较严重的逻辑错误,只要考生答上了

其中的4-5条,那么,在逻辑性这部分评分的时候,就可以考虑给12分,甚至满分15分,只要考生的分析深入透彻,有理有力。另外,

如果考生在“参考答案”之外,指出了题干犯了别的严重的逻辑错误,那么,“参考答案”就应该赋予阅卷老师适当的自由和权力,

同样可以给分。

(二)标准答案本身分点过细,这就导致了各个小点之间既存在着某些罗嗦重复的嫌疑,而且使得各小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变得不太清楚明

了。比如,第(3)小点和第(4)小点、第(5)小点和第(6)小点之间的就或多或少存在着上述这种毛病。而且最后它也必然导致

整个“标准答案”支离破碎,无法成文,更无法写出所谓的漂亮的文章来。我的看法是,这个“标准答案”最好分成3大块,第一块就

是原有的第(1)小点,它是对整个题干的一个总体性的逻辑错误的评价;第二块是就是原有的第(2)

(3)(4)小点,这一块重点

在于指出题干作者完全否定“规律”的错误看法;第三块主要是指出题干作者对“是否要遵循规则”以及“如何遵循规则”这些问题

的看法是存在严重的偏差的。如果这样来宏观地布置,我们就比较容易地可以写出一篇在逻辑分析方面全面深入、在文章结构方面浑

然紧凑、在语言艺术方面华美流畅的优秀文章来。

(三)标准答案在分析题干的逻辑问题的时候,存在着某些严重的遗漏。这些遗漏主要体现在标准答案没有明确指出题干所犯的以下一些逻

辑错误:

(1)整个题干是一个类比推理。类比推理是两个事物之间的“同中求同”的思维方式。在整个题干中,都没有揭示试验环境和市场环境二

者之间的任何相同点。所以,这样的类比推理是没有任何依据的机械类比。

(2)在试验中瓶口和光亮处的位置是预先确定的,而且是不依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而企业环境,题干说它是不可思议的,是充满不确定

性的。这显然是题干的类比推理过程的自相矛盾、

(3)试验中预设的出口是对着暗处,而对着亮处的是没有出路的死路。这种预设在实际市场中是不一定成立的。

(4)蜜蜂和苍蝇的行动仅仅是由本能决定的,人的行为主要是由理性决定的。把理性的人和纯粹本能性的

蜜蜂和苍蝇做比较,是有失偏颇

的,不太贴切恰当的。因此,题干得出的结论也是成问题的。

(5)标准答案还忽视这样一个严重的问题,也即如果把题干作者的想法应用到实践之中,那会产生什么后果?显然,它所产生的后果是非

常可怕的,它必然会导致整个世界的混乱,并且加速企业的衰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