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质量计划

1. 目的和适用范围

本计划规定了长城酒庄工程项目(以下简称本工程)的质量体系要求,用于本工程及分部工程的质量控制,以达到合同要求的质量标准和公司内部质量目标。 本计划适用于按合同约定由我公司承建的工程内容,有效期自工程开工(实施)之日起至工程竣工之日止。分部程质量合格率为100%,质量目标为合格工程。

2.编制依据:

2.1《质量手册》第五版

2.2《程序文件》第五版

2.3其它质量文件

《工程项目质量计划编制纲要》

《成品保护管理办法》

《施工现场管理办法》

《材料试验检验管理办法》

《项目施工技术管理办法》

《项目部质量管理职责》

2.4使用规范和标准

《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104—97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标准》GBJ107—87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屋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2002

《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02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10—200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1

《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02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91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范》JGJ18—96

《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1999

《低碳钢热轧圆盘条》GB/701—1997

《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光圆钢筋》GB13013—91

《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1499—1998

《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92

《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3—92

《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53—92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98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

《龙门架及井架物料提升机安全技术规程》JGJ88—92

《烟台二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施工工艺标准》YEJ—SG01—1-4

及其它相应规范、标准

3.工程概况;

3.1工程名称:长城酒庄

3.2建设单位:烟台中粮葡萄酿酒有限公司

3.3地理位置:蓬莱南王山谷。

3.4结构形式:框架、剪力墙结构

3.5建筑面积:约24000m2

3.6建筑物耐火等级:一级,抗震设防烈度:为七度,结构安全等级:二级

本工程基础持力层为地质第三层,强风化石墨大理石岩层,±0.000相对于绝对高程为53.8米

3.7合同工期:

计划开工日期:2005.4.15

计划竣工日期:2005.11.15

4.质量体系要求

4.1组织机构:

项目部人员包括项目总指挥、项目工程师、项目经理、项目技术负责人、项目副经理、施工员、技术员、材料员、质检员、安全员、文明施工员、保管员等,详见项目管理人员名单。

4.2职责和权限

项目总指挥——柳玉江,本工程质量计划的最终负责人,对工程质量负全责。 项目工程师——安家洲,负责工程项目质量计划和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核批准工作,负责工程质量的全面技术管理。

项目经理——张吉轩,负责质量方针的宣传教育,参与合同评审,组织实施质量计划;协助项目总指挥抓好工程项目的全面质量管理。

项目技术负责人——刘旭冉,负责工程项目质量计划和计划文件的组织编写、实施和日常质量管理工作,负责同业主联络解决质量问题,负责准备标准、规范、规程、标准图集,协助项目工程师抓好工程质量,进行项目技术管理。

施工员——李本强,负责工程施工的日常管理工作,严格按合同和图纸要求施工,完成项目质量和进度要求;负责对关键工序过程参数和产品特性进行控制,作好各种施工记录,向技术负责人反馈;负责施工过程中不合格品的标识及隔离,并通知技术负责人;负责依据工程进度的成品保护内容、方法,实施成品保护;负责依据项目经理的进度计划要求编制工程月份生产计划、任务单,协助技术员对班长进行安全技术交底。负责工程项目的每月工程量统计,作月份结算,负责依据月生产计划安排,作好下月工程预算,进行材料、人员、机械用量分析,为下月施工作好准备。

技术员——杨吉波,负责项目文件和资料的收集、编制,负责本项目范围内质量记录的填写、收集,负责编制项目预算用材料计划和各种检验、试验状态的标识;负责提出机械设备需用计划,负责测量、试验设备的保管和保养;负责本工程中纠正和预防措施;

材料员——邹广涛,负责施工材料的购买,对施工现场材料进行标识,负责甲方供应材料的接收和验证,材料二次倒运的车辆安排、物资搬运和储存 工作。

质检员——于功晓,负责贯彻执行项目质量方针及目标,完成分部分项质量目标和工程计划质量等级;负责工程的质量管理、检查和验收验收工作;督促指导各施工班组搞好自检、互检、交接检;参与对质量通病的预防和处理,参与对不合格品或质量事故的调查和处理,配和技术人员制定有关技术措施,对影响工程质量的行为有限令其停工、返工、整改,有工程质量奖优罚劣权;参与施工过程中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制定和实施。

安全员——牟从峰,负责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法规,负责施工安全生产和全员安全教育培训;制定安全防范措施和奖罚规定,监督检查安全措施落实情况,严格禁止违章冒险作业;负责事故现场的安全保护工作,按规定及时做好事故调查处理和上报。

文明施工员——张大才,负责施工现场的文明施工管理工作,监督检查工地、班组文明施工措施落实情况,杜绝不文明施工行为,保证道路硬化、场区干净;负责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警示牌、标语牌、工程牌的悬挂和检查,设置工地样板,积极做好企业形象宣传工作。

材料保管员——董建辉,负责入库物资的保管和发放,建立健全各项材料保管账目;负责对所保管的材料进行标识,确保可追溯性;负责对入库物资进行验收,填写验收单;负责不合格物资的标识、隔离,及时报告材料员或材料负责人;负责保证库房防雨、防盗、防潮,库内物资按要求存放。

4.3质量目标

4.3.1单位工程质量目标:达到合格标准4.1.1.2各分部工程质量目标:

4.3.2分部工程质量计划

地基与基础工程: 合格

主 体 工 程: 合格

装 饰 工 程: 合格

屋 面 工 程: 合格

水电安装 工程: 合格

4.3.3分项工程质量:主控项目全部合格,一般项目合格率大于85%。

4.4项目资源

4.4.1劳动力:详见项目劳动力配置一览表

4.4.2设备:详见项目设备一览表和检验试验设备一览表

4.4.3物资:详见项目材料计划和周转工具计划一览表

1.合同评审

5.1由项目经理张吉轩同志负责接受公司经营处的合同交底,并负责合同的执行。

5.2张吉轩同志负责将合同更改的信息传递给公司经营处。

5.3施工中出现模糊不清的问题及业主有不同意见时,由张吉轩同志负责同业主协调解决。

5.4项目部由刘旭冉同志负责合同副本的管理及《合同更改通知单》的保存。

6.文件和资料的控制

6.1本工程项目质量计划、施工组织设计、由刘旭冉同志负责组织编制,安家洲同志负责审批。

地下防水工程作业指导书、屋面防水工程作业指导书由刘旭冉同志负责编制,安家洲负责审批。

6.2工程需用的文件和资料(包括图纸、合同、标准、规范、规程、技术交底、作业指导书)由刘旭冉列入文件和资料清单,建立借阅登记和收发登记。

2.3本项目部自编的文件资料需要更改或补充时,由原编制人更改或补充,由原审批人审批。

3.分承包方控制:

7.1本工程的钢筋、模板分项工程实行分项承包。

7.2劳务分包的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由施工员负责监督,通过试做样板间、样板件选择。样板完成后由项目质检员于功晓同志负责检查,达到要求后报公司质量处认可确定,由技术负责人刘旭冉同志负责收集保存其质量记录。

7.3劳务分承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由施工员李本强同志负责向项目经理汇报,由项目经理负责组织研究处理。

7.4分承包方的选择和控制管理执行《工程、劳务分承包控制程序》。

8.施工过程控制:

8.1进入施工现场的物资和分部分项工程应进行标识。

8.2标识方法和内容执行公司相关质量体系文件,标识内容由技术负责人负责检查。

8.2.1原材料、半成品的标识采用40×50cm绿色底漆标识牌,白色粉笔书写标识内容。应记录如下内容:材料名称、品种、品种、规格、产地、出厂日期(水泥、外加剂)、炉批号(钢材)。半成品标签;分部、分项工程的标识采用检验批验收记录。

8.2.2钢材、水泥、外加剂、电焊条、防水材料等对工程质量有重要影响的物资均需追溯,材料进场后以进货检验记录表作为实现追溯的记录;可追溯物资被使用或改变时,由材料保管员在保管帐上登记所用物资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厂家、炉批号、使用部位,实现可追溯;施工过程中各种隐蔽工程记录、施工记录、检测记录,应按要求及时填写,记录内容应包括:单位、分部及分项工程名称,部位,所用物资,规格,型号,合格证编号,试检验报告编号,检查项目,日期,验收人员等内容,以实现可追溯。

8.2.3进场材料由项目部保管员董建辉同志负责标识。

8.2.4施工过程产品标识由技术员杨吉波同志负责。

8.3本工程确定钢筋连接为关键工序,地下防水为特殊工序。

8.3.1关键工序由刘旭冉同志负责组织,技术员编写编制作业指导书。

8.3.2作业指导书应填写关键工序实施监控记录,由李本强同志负责实施。

8.3.3本工程采用的新技术为钢筋连接,水平钢筋采用闪光对焊连接,竖向钢筋采用电渣压力焊连接。

8、4安装与土建施工交叉作业,由项目经理张吉轩负责协调。

8、5施工设备由操作人员按机械设备使用说明书的要求进行使用和保养,并严格执行《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保养规程》JGJ93—86和《施工机械技术保养规程》(YEJ—CX10—02)。

8.5.1操作工必须认真填写机械设备使用保养记录(塔吊)。

8.5.2项目组所有的检查、测量器具必须经过公司实验室或有关部门检验使用,标识采用帖条和检验合格证。

8.5.3项目组所有检验合格的工具由技术人员使用、保管并维护,测量器具每年校准一次,建立检测设备台帐。

8.5.4计量员负责对所使用设备的状态及偏离状态时的送检,以保持计量器具始终在校准状态下使用。

8、6建立检试验台帐,由项目技术员杨吉波记录。

8、7验收

8.7.1施工中的检验批及隐蔽工程在下道工序施工前必须经项目经理及技术负责人与监理、建设代表共同验收,并在检验批及隐蔽工程验收表上签字盖章。

8.7.2基础验收、主体验收由总公司技术质量处组织核验,项目部负责评定,项目部填写工程保证资料核查申请表,经项目工程师批准后报监理,由建设单位组织各相关部门验收评定备案。

8.7.3工程竣工后项目部交完整的工程技术资料报总公司技术质量处审查,确定资料符合要求后,填写保证资料核查表,项目部填写单位工程质量评定申请表,经项目部技术经理签字后,报施工安全处,技术质量处会签,最后由总工程师签批意见,各相关部门对工程进行综合评定,填写观感质量评定表,报监理单位、建设单位评定后同有关资料一并报法定质监部门。

8.8本工程各种试验由项目取样员(孙奎波)取样,监理公司的见证员负责见证。

8.9成品保护按编制的《成品保护管理方案》执行。

8.10现场安全文明施工按《施工现场管理办法》执行。

9 .不合格控制

9.1进入现场后的发现的不合格物资,由材料员邹广涛同志立即在产品检试状态标识牌上填写“不合格”,可能的情况下加以隔离,同时填好《不合格物资通知单》及时报告项目部。

9.2施工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品由施工员李本强同志负责做出明显不合格标识。

9.3不合格品四种方式处理。

9.3.1返工:指产品特性不符合规定要求,返工后可达到规定要求且具有返工价值的不合格品,应审定为返工。

9.3.2返修:产品特性不符合规定要求,返修后可达到试验要求,且具有返修价值,可审定为返工。产品不符合规定要求,但可达到使用要求,且无法返修或无返修价值,可审定不返修让步接收,并报建设单位认可。

9.3.3降级改做他用:指产品的特性不符合规定要求,但可满足较低一级的或其他不同的规定要求,可审定为降级改做他用,一般指原材料,构配件等可从主体上分离的不合格品。

9.3.4拒收和报废:指原材料外购半成品因分承包方原因或建设单位提供产品,造成不符合规定要求也不满足使用要求,可审定为拒收,产品不符合规定要求,无返修价值或修复可能,可审定报废。当项目部对不合格品准备让步接收、降级、拒收或报废时,需由技术员填写《不合格品通知单》报项目部技术经理。

10.纠错措施

针对本工程易出现的质量通病或反复出现的不合格品要调查分析原因,制定纠正措施,执行《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11.预防措施

针对本工程易出现的质量通病或反复出现的偏差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分析原因,制定预防措施组织实施,执行《预防控制程序》。

12.记录控制

12.1 项目部由项目技术员杨吉波同志兼任资料员,负责编写、收集及材料员编写的质量记录,在项目组解散后将整理好的质量记录按文件的保管部门办理移交手续,并填写“质量记录移交表”。

12.2 记录采用试验报告单、合格证、记录表格形式。

12.3在每项记录表前建立质量记录编目表,确保需要时可随时查找记录,并满足法律、法规的要求。

12.4 项目部质量记录清单。

13. 顾客服务及满意评价。

13.1 工程施工期间由项目经理与业主(监理)每月召开一次联席会议进行沟通,并建立沟通记录。

13.2 回访保修

13.2.1工程竣工后回访保修由项目经理负责组织实施,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13.2.2建筑装饰工程竣工后一年、两年进行回访。回访期内和回访期结束后要经常与用户保持联系,征询用户意见,对用户投诉反映的质量问题,凡属于施工责任均由项目部返修,返修后项目部质量检查员检验认可,必要时质量处组织认证。工程回访要填写顾客满意度信息调查表,执行《工程回访保修和顾客满意度测评工作程序》。

14.统计技术

14.1 本工程施工中采用QC方法分析并控制质量,具体应用的统计方法为:调查表、因果图、排列图,原材料随机取样法。

14.2 混凝土强度评定按GBJ107-87规定的有关统计技术进行。

14.3 上述统计技术应用由项目部技术员杨吉波负责实施运用并进行记录,有关信息及时反馈给项目部。

附表

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登记表

工程项目持证上岗人员一览表

主要机械设备台帐

计量器具一览表 受控文件和资料清单

持证上岗人员一览表

建筑施工质量计划

计量器具一览表

建筑施工质量计划

受控文件和资料清单

建筑施工质量计划

建筑施工质量计划

编号:Z0402

批准,不得翻印、外借或泄露。 施工单位:山东德信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长城酒庄项目部 编制人(签字):刘旭冉 年 月 日 审核人(签字): 批准人(签字): 年 月 日 本文件所含全部信息为本公司所有,未经本公司书面

更 改 栏

建筑施工质量计划

主要施工机械设备机具台帐

建筑施工质量计划

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登记表

工程名称:长城酒庄

建筑施工质量计划

 

第二篇:外文文献翻译案例 精诚翻译公司 建筑施工项目质量计划编制流程

精诚翻译五折优惠中 翻译报价50到70元千字(市场价100左右),全网最低,找最便宜,就百度搜索 精诚翻译或者50元翻译 免费试译,免费修改 满意付款

① 辨别核心流程

1)根据价值的流动和工作顺序,我们可以提出一个建筑企业流程的划分:

a)核心流程

吸引顾客的流程:为公司吸引并维系顾客的流程。

业务信息管理流程:该活动意味着去解释或者追踪顾客对产品的需求。

项目运作流程:该流程的任务是项目的生产和交付、验收。

顾客服务流程:这些活动的目的在于项目交付以后维持顾客的满意度。

开发新项目或者新服务的流程:构思、设计并实施向顾客提供新的附加值的服务。

开票流程和收款流程:是公司建立与顾客之间双赢关系从而保证公司获得财务成功的关键要素,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它是一个核心流程。

b)辅助流程

取得资金的流程:为公司开展业务和实施战略提供财务资源的流程。

不断扩大公司资产的流程:运用现有资金(尤其是现金),赢得与公司价值战咯目标一致的尽可能大的回报。

预算流程:该流程规划一段时间内的资金分配。

招聘流程:该流程不断吸纳新员工来完成公司的工作。

员工绩效评估流程和报酬流程:该流程按员工为公司所做的工作和所创造的价值来评估其工作绩效,并支付他们工资。

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流程:该流程要求员工为当前工作和未来工作的需要做好技巧/知识方面的准备。

遵守法律流程:该流程保证公司遵守所有法律法规。

基础设施建设流程:该流程提供并维护公司办公场所和办公设备,以保证公司能够实施自己的职能。

信息系统流程:该流程传输并处理有关数据和信息,推动公司的各项运作和决策。

职能部门和流程的管理流程:该流程包括所有确保公司工作有效实施的系统和活动。

2)在列出主要流程清单后,搞清楚其中哪些向顾客提供价值,流程的输出物是什么,界定其范围,从中找出核心流程,开始建立核心流程模型,绘制和使用核心流程图((SIPOC)。aSIPOC流程图的名字来自五个元素的首字母:

供应商(Supplier):向流程提供关键信息、材料和其他资源的人或全体。

输入物(input):供应商提供的东西。

流程(PROCESS):使输入物发生改变的一组步骤,将增加输出物的价值。

输出物(OUTPUT):流程的最终产品。

3)注意事项:

a)要以能够直接增加顾客价值的活动未中心

你可以在做这项工作时兼顾辅助流程,但你首先要理解并改进那些可以推动公司成功的事情。

b)要站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

如果陷进太多的细节中,你将失去全景视角,而全景视角正是界定核心流程的最大优势。 c)要吸收不同的成员来做此项工作

做这项工作要吸收不同职能部门的成员来描述各项跨越不同职能部门界限的流程。要利用这次机会来重新审视公司的业务如何运作。

d)不要使流程的输入物和输出物太多

关键输入物往往很少,关键输出物一般也只有1-3项。

e)不要认为核心流程不变

6σ管理法系统的目的就是通过采用新技术和新的组织结构来满足易变的顾客需求和竞争形势需要,从而使公司获得更大成功。

③ 改进管理流程

1)定义阶段

首先,我们要编写计划和有关材料(即“项目章程”),其内容包括:问题说明、目标说明、限制和假设条件、有关问题和初步数据、小组成员及责任、小组指导方针、初步的项目蓝图。在章程指导下,利用“顾客反馈”评估系统进行初步评估,最后形成与项目有关的流程“蓝图”。

注意事项:

a) 按真实情况编写问题说明,尽可能具体;

b)将章程作为各项活动的指南;

c)保持章程“公开化”,并适时修改;

d)倾听顾客反馈意见;

e)不要对章程修改过多;

f)不要陷入流程的细节当中去。

2)评估阶段

评估阶段是过渡性的关键阶段,该阶段证实并精简存在的问题,开始寻找引起问题的根本原因。概阶段完成两个核心问题:根据对流程的评估,分析问题的焦点和范围是什么;找寻关键数据,使之集中于主要因素或及其重要的根本原因。

注意事项:

a)要保持产出评估量和投入评估量的评估;

b)要使用一些评估量来缩小问题的范围;

c)要预期你今后想分析什么对象;

d)不能操之过急。

3)分析阶段

使用数据分析工具,如帕累托分析方法、频率图、走势图、散布图,对数据进行分析,结合因果图解法,采用根本原因分析循环(如图3.7所示)分析根本原因:

4)改进阶段

组织实施头脑风暴活动,集思广益,广纳良言,收集能够处理根本原因的众多可能建议方案。压缩建议方案,将各种主张提炼成能够运用于流程的方法,并用正式的报告形式将其描述出来。评估方案清单上的各种方案,选出一个能够实现预期目标的最佳方案。 注意事项:

a)要寻找真正具有创造性的改进方案;

b)要把目标指向你的解决方案;

c)要事先做好细致的规划;

d)不要忘记进行评估。

④ 设计/再设计管理流程

1) 定义:定义再设计的目标、范围和要求

订立设计/再设计的章程,规划目标、范围和要求,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设计一种切实可行又能富有成效地完成组织中关键工作的新方法,定义和修改流程的产出和需求。

注意事项:

a)要设定一个在机会与风险间取得最佳平衡的范围;

b)不要认为“产出”和“需求”是“一成不变”的。

2)评估:建立绩效基准

小组在流程设计/再设计评估阶段的工作与在流程改进计划中相比几乎没有什么不同。如果存在区别的话,那可能就是前者的评估更简单一些,因为流程设计的最终目的不是要寻找到基本原因,而是仅仅对当前流程有一个足够的认识以保证新流程能实现显著提高的绩效水平。

注意事项:

a)确信在所有关键性需求上都有坚实的基本流程绩效评估标准;

b)要在流程内及组织外搜集有助于你确认再设计机会的信息;

c)不要再你计划再设计流程时还继续搜寻有关基本原因的数据。

3)分析:建立再设计的基础

价值和周期时间分析是非常有用的一种工具,在流程设计计划中可以被用于确认流程的有效性及效率得到大幅提高的可行性。我们已知道的一些最强有力的创造力就来自于人们认识到其工作时间价值的重要性之时。在流程改进活动中,这些工具非常有用。

注意事项:

a)要使用流程分析弄清楚再设计收益的潜力;

b)要在所获认识的基础上准备修正你的计划。

4)改进设计和实施新流程

流程改进所应遵循的最佳途径,就是要在设计进程中不断使其具体化和完善,同时要交替表现出一定的创造力和分析力。紧随最初“设计”阶段的“完善”阶段中要做的工作多是检验、精简以及通俗化流程,而在最终的“实施”阶段流程将被全面投入运行。

图3.8提供了对改进阶段的一些高层次步骤的说明,这些步骤贯穿了从设计到实施的各个历程

注意事项:

a)要注意用新的方式来认识流程;

b)要设定绩效标准以分析设计;

c)要反复完善和改进流程;

d)不要在“停工”条件下进行试验;

e)不要假设所有人都会喜欢新流程;

f)不要放松对流程的监控。

⑥扩展、整合系统

1)提供连续的评估量和措施以支持改进

注意事项:

a)要做好文件记录以支持新流程;

b)要选择一种评估量间的平衡搭配来检测流程绩效;

c)要编制传递信息简洁迅速的评估报告;

d)要准备流程中一旦产生问题时的应对计划;

e)不要对记录弃之不用。

2)定义流程负责制及管理责任

由传统的职能管理转向流程管理,其中重要的一步就是任命“流程负责人”, 并确立其责任。

3)实施闭环管理并向6σ管理法的绩效水平推进

注意事项:

a)要记录流程改进和设计/再设计计划中的步骤和经验教训;

b)要起草完整的计划来控制流程和保持所取得的成果;

c)不要未经认真考虑就实行流程管理;

d)不要编制可以和你目前正在使用的相衔接的流程报告和记录。

3.4.3具体实施的方法

①管理形势分析

1)建立挣值问题解决队伍;

2)指导第一次问题解决队伍会议;

3)界定有关历史事件的状况;

4)界定现在状况;

5)评审所有相关的存在的信息;

6)建立改善目标(相对于当前的实际情况);

7)确认主动的积极因素和被动的阻力因素的影响;

8)建立一个满意的工作目标;

9)决定用什么形式测量系统满足工作要求;

10)选择一个适合的变量对工序绩效进行测量;

②指导文献评审

1)检查实验目的;

2)检查相关的变量;

3)检查测量方法;

4)检查实验的因子;

5)检查相关变量;

6)检查互变量;

7)评价作者偏差;

8)评价内容是否明确;

9)评价参考文献是否是最新的;

10)评价设想的研究方法和相关的行动策略;

11)研究分析的方法;

12)研究结论所需的各种支持证据;

13)研究抽样方法;

14)确认裁决人的身份资格;

15)确认作者的背景材料;

16)考虑正本文件;

17)考虑月报文件;

18)考虑固定期刊;

19)考虑白纸记录;

20)考虑电视录像;

21)考虑音频合成;

22)考虑专题研究材料。

③培训行动

1)建立培训和教育的机制;

2)确立共同的目标;

3)确定知识的要求;

4)确定技能的要求;

5)设计培训和教育行动计划;

6)准备使开始的成本最小;

7)获得最高管理者批准并使将来得到改善;

8)开发培训教材;

9)辅导必要的培训。

④综合及聚焦问题

1)如有必要反映新的信息可考虑修改报告书内容;

2)如有特殊的要求可写成技术报告;

3)如有特殊的要求可写成管理报告;

4)传达报告和信息的内容给相关的人员;

5)如有必要将有技术水准的报告进行陈述;

6)如有必要将有较高管理水平的报告进行陈述;

7)如有必要可作进一步的陈述;

8)获得高层批准进行持续研究;

9)确定下一次会议的初步日期;

10)计划安排下一个问题解决队伍的会议;

11)发布初步日期给改善队伍人员,使其每个人有其个人策略和办法;

12)指导改善问题队伍会议。

⑤定义因变量

1)仔细研究问题现象;

2)确认潜在响应因子的影响;

3)每一个因变量是我们描述的唯一特性;

4)描述可描述的每一个变量;

5)描述每一个变量的约束条件;

6)为每种情况选择最可行的因变量。

⑥定义自变量

1)采用脑力激荡法时建立一个因果矩阵备用;

2)将分析结果填入因果矩阵;

3)标出所有对脑力激荡有用的自变量;

4)将因果矩阵复印给每个参与者;

5)每人记录因果矩阵(图)的输入;

6)安排第一次脑力激荡会期并通知所有参与者;

7)召开脑力激荡会议。

⑦定义控制变量

1)标出须受控的主要自变量;

2)确定每个变量的控制目标;

3)描述用SPC方法进行控制的技术可行性;

4)评估内部成本;

5)取得管理者批准和支持。

⑧标识测量系统

1)为每种因变量确定可能的测量工具;

2)建立每种测量工具的测量方法;

3)标识所有相关测试工具之实际的成本、时间和资源限制;

4)研究各种测量工具所涉及的数据分析;

5)建立选择标准;

6)选择基于标准的最有效的测量系统。

⑨标识数据媒介

1)确定数据媒介的主要目标;

2)标识数据媒介必须具有的特性;

3)评审所有相关于数据媒介特点的数据;

4)确定所有与数据媒介相关的工序特性参数;

5)设计特性、需求和规格的最终清单;

6)建立标准和现存媒介之间的兼容性;

7)确定与现有媒介的可靠性相关的工序。

○10进行测量有效性研究

1)设计一个测试方法来研究与数据媒介相关的测量灵敏度;

2)评估研究的内部成本;

3)取得管理者批准和研究成本;

4)改进测量灵敏度测试;

5)研究测量灵敏度,有效性和可靠性;

6)如果需要,改变测量方法;

7)将所有与方法有关的信息文件化。

○11设计研究用柏拉图

1)建立研究目标;

2)评审与研究有关的产品质量参数;

3)需要时设计缺陷代码标识系统;

4)选择最适合于数据显示的格式。

○12进行参数能力研究

1)评审需研究的变量;

2)标识与研究有关的规格;

3)确定控制界限;

4)如需要,确定参数分布;

5)如需要,建立标准能力指数;

6)确立研究被限制的所有相关状态;

7)选择研究代表者及参与人员;

8)做好后勤事务安排。

○13进行多变量研究

1)建立研究目标;

2)评审被调查(研究)的因变量特点;

3)确定所有与调查相称的主要变异种类;

4)根据确定的变异种类设计多变量格式;

5)在参与人员中传阅多变量研究图来作关键性评审;

6)根据评审结果对变量图进行修改。

○14实验设计研究

1)确定实验的目的;

2)建立并研究因子的数量;

3)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条件选择实验因子;

4)确定实验等级并考虑实验误差;

5)确定实验因子的水平;

6)最后确定实验因子和相关变量;

7)如果有必要建立一个固定的统计计算模型;

8)根据计算模型确定统计假设形式及目标和约束条件;

9)确定适合的实验设计方法及标准;

10)选择一个合适的实验设计方法;

11)评价假设实验方案的合理性;

12)修订系统设计;

13)先要准备将实验成本减到最小;

14)指导模拟实验;

15)实验设计的各个方面文件化;

16)获得高层管理批准并支持持续研究;

17)更新系统组成。

15设计参数控制方法研究

1)考虑评审系统变量因素;

2)选择需被控制的统计参数及相关变量;

3)计算并标识每一个变量参数的敏感度;

4)根据参数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控制图表;

5)界定合适的控制图于每一个变量参数;

6)界定每一个参数的控制中心线;

7)针对不同的控制图表选择控制界限;

8)建立基准计算控制界限给每一个参数。

○16开发数据分析系统

1)确定数据分析目标;

2)建立精确分析水平;

3)确认输出方式达到满意的目标;

4)确认特定方法达到输出的方式;

5)选择采用具体的特定的数据分析方法;

6)研究所有假设优先选择方法;

7)设计计划保证相关假设方案的实施;

8)建立要求测试的信赖度和风险水平;

9)如有必要界定实验的误差来源;

10)根据合适的方程和表格获得样本的大小;

11)确认实际环境下的样本大小;

12)根据约束条件调整风险的比率和成分大小;

13)如有必要,修改样本的大小;

14)获得高层批准和支持使其进行持续研究;

15)修改系统组成;

16)确认最经济的计算方法;

17)界定软件的要求;

18)界定硬件的要求;

19)使数据分析系统取得最小的成本;

20)获得最高管理层的关注;

21)指导一个完整的模拟实验数据分析系统;

22)调整系统组成;

23)如有必要编写一个指令性文件。

○17开发数据记录系统

1)确定记录的要求;

2)建立并记录在工序过程中收集的数据;

3)设计标记/标志样板系统;

4)设计数据记录系统(如DAS系统);

5)将有关数据记录系统成本减低至最小;

6)获得高层管理者的批准和关注;

7)指导数据记录系统实际运行和操作;

8)修订系统组成;

9)将数据记录系统方面的运作文件化。

○18开发数据收集系统

1)建立数据表格与数据分析要求相一致;

2)确认相关的信息与附带的数据相统一;

3)设计方法使建立数据准确和有效;

4)建立在工序过程中的数据收集点;

5)设计数据收集表格;

6)提供不受控的数据表格;

7)指导模拟运行收集数据的装置和工具;

8)评估模拟运行结果;

9)更新系统成分;

10)所有相关收集数据系统方面进行文件化;

11)准备将成本减到最小;

12)获得高层管理的批准使数据收集系统得到持续改善;

13)准备编写详细指令标准文件;

14)编写详细数据收集指令文件;

15)评审指令文件;

16)按要求设计数据收集系统指令文件;

17)数据收集系统所有相关方面文件化。

○19指导数据收集

1)保证所有要求测试和测量仪器是校正过的;

2)准备的样本与指令文件相符合;

3)目的样本来自工序过程中;

4)将测出的数据记录在数据收集表中;

5)验证记录数据的准确度。

○20指导数据分析

1)评审数据分析计划;

2)建立数据分析总表;

3)记录的数据符合数据分析计划;

4)研究记录数据可能的失真,如刻度影响;

5)验证收集的信息的准确度;

6)解释统计的结果;

7)计算确定总的指数;

8)计算确定的统计结果;

9)如有必要须考虑相关假设测试作判定;

10)解释统计的结果;

11)使统计的结果与记录的数据有合理性;

12)如有必要可建立统计总表;

13)指导第二次数据分析行动;

14)验证计算的准确度;

15)严格地根据数据作出结论;

16)根据数据及解释作出结论;。

17)将结果文件化;

18)将所有分析结果转化成成本百分率。

○21确立样本大小

1)确定抽样目的;

2)考虑初步方案;

3)将响应测量的刻度进行分类;

4)确定测试的灵敏度;

5)建立I类风险(生产者风险);

6)建立II类风险(客户风险);

7)确认实验误差(Residual);

8)界定要求运行的次数;

9)如有必要重复确立自由度的大小;

10)围绕实际限制条件确立抽样数目的大小;

11)根据约束条件调整风险和灵敏度;

12)修订系统组成成分;

13)将所有抽样有关方面文件化;

14)获得高层管理者批准和支持使其进行持续研究;

15)更新系统结构。

○22确定抽样方法

1)随机抽样法;

2)连续抽样法;

3)系统抽样法;

4)时序抽样法;

5)分层连续抽样法;

6)分层随机抽样法;

7)分层系统抽样法;

8)确定抽样区间;

9)确定子样本大小。

○23设计测试工具

1)确定设计标准;

2)引导必要设计行动;

3)预先考虑将成本减到最小;

4)获得高层的批准以便将来得到改善;

5)建立测试样本;

6)根据相关的设计标准验证测试工具性能。

7)按要求修改设计测试工具;

8)将测试工具所有相关方面文件化。

4建筑施工项目质量保证

4.1建筑施工项目质量保证概念

建筑施工项目质量保证是指为确保建筑施工项目的质量满足需要(满足设计要求、技术标准规定、需方的愿望),而对建筑施工项目的全过程实行全面的质量控制,并对其提出完整、准确履行各自质量职能的证据,以使需方满意并增强其对项目的质量信任感的全部有计划、有系统的活动。简言之,建筑施工项目质量保证是项目为确保其工作质量,使用户满意并确信之的全部有效手段和活动。

4.2建筑施工项目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

4.2.1建筑施工项目质量保证系统的构成

建筑施工项目质量保证系统由以下分体系构成:

①经济技术开发系统

负责同行业及竞争对手的质量水平的调查、分析,调查用户对质量的要求及施工可行性研究、新技术开发和研究。

②质量管理系统

负责编制质量指标计划、措施计划、项目各项质量管理制度、质量检验流程;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根据工序能力分析实行工序质量控制;调查分析处理质量事故等。

③物资供应系统

负责调查供货单位质量信誉,审查新供货单位资格,签订供货合同,组织进货质量检验和试验及处理不合格材料等。

④外委加工系统

负责零部件、加工件的向外委托加工的组织及其质量检验、确认,交货后质量问题的处理和索赔。

⑤质量检验和试验系统

负责施工全过程检验、试验、无损检测及质量评价等。

⑥技术管理系统

负责施工组织设计、技术(工艺)措施的编制,对操作者进行技术交底,按标准、规范、规

程要求指导施工,作好施工日志和施工记录,编制汇编、技术资料等。

⑦备机具系统

负责设备、机具操作规程的编制及组织使用评价、故障分析和维护保养等。

⑧教育培训系统

负责各类人员的技术培训及考试等。

⑨计量系统

负责编制项目计量管理规定及计量检定计划,组织安排检定,并监督执行。

⑩质量成本系统

负责质量成本的项目分类、成本资料收集、分析、汇总、报告等。

○11交工后服务系统

负责质量回访,质量问题分析处理、返修及赔偿等。

○12质量信息及反馈系统

质量信息及反馈系统可分为项目质量保证体系的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和各专业(业务)系统的质量反馈系统。项目质量保证体系的质量信息来源有项目内、外两个方面。项目内的即各业务部门、各阶段中的管理信息的传递;项目外的,一是用户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提供的工程质量信息,二是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的技术质量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和情报。

4.2.2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

质量保证体系是为适应外部质量保证要求,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质量体系,它的建立主要包括:

①任命企业质量保证总工程师

企业负责人(经理)任命质量保证总工程师,并呈报上级主管部门和第三方质量监督机构。 ②任命项目的质量保证工程师

由质量保证总工程师任命项目的质量保证工程师(技术负责人),并呈报企业所在地和施工项目所在地的第三方质量监督部门备案。

③选定质量保证模式

由质量保证总工程师和项目质量保证工程师组织各有关部门人员,根据项目

所处的合同环境条件及所承担主要工程(产品)任务的特点,选定质量保证模式和确定质量体系要素。

④量体系要素分解和质量职能展开

质量保证总工程师和项目质量保证工程师组织各有关部门人员对质量体系要素进行分解,并同时对质量职能展开及确定质量体系要素的证实程度。

⑤编制质量保证体系文件

由质量保证总工程师和项目质量保证工程师组织各有关部门人员,根据所选定的质量保证模式、质量体系要素的分解及其证实程度、质量职能展开与落实等方面的具体情况,编制以质量保证手册为主的质量体系文件。

⑥建立项目质量保证机构

针对工程类型特点,建立相应的质量责任制,使各项质量保证工作均有归口的管理岗位。 ⑦各项配套管理制度的完善或建立

根据质量保证工作的要求,要在原各专业系统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完善或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规定。其完善或建立的原则是,必须与质量保证手册规定相一致,即以保证质量保证手册能得以有效贯彻和实施为前提。

4.2.3质量保证体系审核

质量保证体系审核分两种:外部的监督审核与内部的自我审核。内部的自我审核是质量管理组织对自己构建的质量体系的审核,其目的是验证是否持续满足规定的要求并且正在运行。企业外部的监督审核,是以合同规定及第三方的强制性要求为依据,按照需方或第三方拟定的审核计划或提纲,对质量保证体系要素进行逐项审核。

4.2.4监察

质量保证体系在运行中,除了要按照企业或企业上级、第三方质量监督机构的要求进行必要的质量保证体系审核外,还应根据工程类型的特点,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质量保证监察工作。

①质量保证监察的含义

质量保证监察是在施工现场,对工程质量形成全过程中的各项操作及质量保证活动,是否按照质量保证手册、程序文件等要求落实质量职能所实施的一种监督检查工作。它是质量保证体系审核的必要补充。

②量保证监察的作用

通过在施工现场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质量保证监察可以达到:

1)对现场施工操作人员及基层管理人员落实质量职能的情况实行全面监督,可及时纠正违反质量保证手册、程序文件等规定的行为或倾向。

2)通过对发现的不合格原因及其责任分析,可及时采取纠正措施,防止类似问题的再发生。

3)通过不断发现、排除异常,可使质量保证体系运行始终处于正常状态。

③执行质量保证监察的机构和人员

质量保证监察如质量体系审核一样,其参加的人员也应是由独立于施工的非基层的第三方人员来进行。在企业内部,一般可由施工单位的上级质量保证或质量管理机构组织进行,企业的上级质量监督机构及政府第三方质量监督机构驻施工现场的代表也可以(实际上是必要的)组织或单独实施监察。

4.3建筑施工项目质量保证组织的设置

4.3.1设置原则

①有利于组织项目的质量管理;

②有利于实行权威性的质量监督。

4.3.2主要职责

①认真贯彻国家、有关部委及省市自治区规定的质量方针、政策、规程、标准等,并结合具体情况制定执行的措施或实施细则,并监督检查执行情况。

②制定质量管理目标计划,指导审查及质量指标计划及质量措施计划的制定及执行。 ③参加重要工程的图纸会审及施工组织设计、重要工程施工技术措施的审批工作。 ④参加重大质量事故的调查、分析和处理工作。

⑤负责项目特种工作人员的资格审查和档案管理。

⑥组织质量信息的综合、分析、反馈、处理及存储工作。

⑦建立及管理质量资料档案。

⑧会同教育部门组织全企业的质量管理培训教育工作。

⑨组织质量管理的经验交流和组织推广新的管理方法及先进经验。

⑩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对用户的质量回访工作。

○11汇总处理用户意见,会同计划部门安排工程返修或赔偿。

4.3.3组织方案推荐

对于项目的质量保证机构及其管理系统,推荐如下设置方案:

① 量保证工程师

② 量检查员

在质量保证工程师的直接领导下,设质量检查站,派驻质量检查员,实行全面的质量监督和检查。

③试验管理员

设置专职试验管理员,负责原材料和成品的试验工作。

④量管理员

建立计量组,设专职计量管理员,如图4.1所示:

4.4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管理责任制的制定

质量保证工作的中心是认真履行各自的质量职能,并提出其相应的证实。所以无论从哪一方面讲,建立各部门、各级人员的质量责任制都是十分必要的。只有把涉及质量保证的各项工作的责任和权力,明确而具体地落实到各部门、各级人员身上,才能真正实现质量保证的目的。下面将各级管理人员职责列出如下:

4.4.1质量保证工程师

①质量保证工程师对质量保证的具体工作负全面责任。

②贯彻执行上级的各项质量政策、规定及各项质量管理制度、规定和质量保证手册的实施。 ③组织制定保证质量目标及质量指标的措施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

④组织质量保证的活动。

⑤有权及时制止违犯质量管理规定的一切行为,有权提出停工要求,或立即决定停止施工。 ⑥分析质量动态及综合质量信息,及时提出处理意见。

⑦负责组织质量大检查

⑧执行质量奖惩政策,定期提出质量奖惩意见。

⑨对于工程不合格交工或因质量保证工作失误造成交工后严重质量问题的,应负管理责任。

4.4.2项目经理

①是施工组织者和质量保证工作的直接领导者,对工程质量负有直接责任。

②组织质量保证活动,认真落实《质量保证手册》及技术质量管理部门下达的各项措施要求。 ③虚心接受质量保证部门及检验人员的质量检查和监督,对提出的问题应认真处理或整改,并针对问题性质及工序能力调查情况进行分析,及时采取措施。

④负责组织质量自检活动和工序交接的质量互检活动的开展,督促施工班组做好自检记录和施工记录。

⑤认真处理质量和进度的关系,严格要求职工按程序办事。抵制来自各方面不顾质量抢进度、抢工作量的压力。因抢进度而造成质量事故时,应负直接责任。

⑥坚持“质量第一”的思想教育,对违反操作规程、不按程序办事而致质量低劣的,应制止其继续施工或决定返工。

4.4.3项目技术负责人

①对工程质量负有技术上的责任。

②要将上级质量管理的有关规定、技术规程、技术质量标准和设计图纸的要求,变成施工技术方案、技术交底中的具体措施。

③负责贯彻质量保证手册中与本单位施工内容有关的具体规定,有权对所辖范围内的质量控制措施作出相应的决定。

④对质量问题或工序中失控环节,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分析判断,提出解决办法和措施,使工序施工保持稳定。

⑤有权制止不按技术措施要求和技术操作规程施工的不良行为,必要时应制止其继续施工。已造成问题的,应向负责人反映,提出返工意见。

⑥检查质量自检进行情况以及自检记录的正确性及准确性。

⑦掌握质量情况,对质量问题和质量事故,应在上级检查处理前,提出详细情况及原因初步分析意见。

⑧组织分项、分部工程的质量评定,参加单位工程的质量评定。

⑨协助质量检查员开展质量检查工作。

4.4.4施工班组长

①是具体施工操作的组织者,是把设计意图的技术措施要求变成现实的直接指挥者,对本班组的施工质量负直接责任。

②认真执行上级各项质量管理规定、技术操作规程和技术措施的要求,严格按图纸施工,切实保证本工序的施工质量。

③织本组的质量自检,并认真做好检查记录、施工记录和必要的标记工作。施工质量不合格,不得向下道工序移交,否则追究班组长的责任。

④接受技术人员、质量检查人员对本班组施工过程的监督、检查,并为他们

提供必要条件和技术质量数据。

⑤发现投入施工的材料有异,必须向上级反映。拒绝使用质量不合格的材料,

避免因材料问题造成质量事故的发生。

⑥出现质量问题或事故,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提供真实情况和数据,

以利事故的分析和处理。隐瞒或谎报,均应追究班组长的责任。

4.4.5操作者

①操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对下程质量起决定作用的责任者。因此说,操作者应对工程质量负直接操作责任。

②坚持按技术操作规程、技术交底及图纸要求施工。凡因违反上述要求,造成质量事故的,均应负直接操作责任。

③认真按规定要求作好质量自检,并做好自检记录和必要的质量责任标记。

④对本岗位、本工序操作负责,做到三不,即:不合格的材料、配件不使用;上道工序质量不合格不承接;本道工序质量不合格不交出。

⑤虚心接受质量检查员和技术人员的监督检查。出现质量问题,主动提供真实情况,不隐瞒、不谎报,否则追究操作者的责任。

4.4.6专职质量检查员

①专职质量检查员是严把质量关、对工程质量实行全面监督检查的、重要的、特殊岗位的工作人员。其应对管辖范围的质量监督检查工作负全面责任。

②严把材料检查关、工序交接关、隐蔽验收关、重要工种考试资格审查关、交工验收检查关。

③发现施工中违反操作规程、技术措施、设计图纸等要求时,应坚持原则,立即提出,可分别决定返修或停工。

④收集、整理施工过程的检查记录,及时、准确、如实填报各种质量报表。

⑤ 协助做好分项、分部、单位工程的质量评定。

5建筑施工项目质量控制

5.1概述

5.1.1事前控制[77]

①对工程各项参与者进行审查

1)监理工程师应该是懂经济、懂技术、懂管理、懂法律,并且还要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的全面的技术人才。因此在资格审查时必须严格,做到持证上岗。

2)施工队伍的思想素质、技术素质及身体素质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工程质量。为此,在审查时发现有不合格者,坚决不能上岗。

②对工程所需的材料进行检查

所有用于工程中的材料必须有产品合格证、技术说明、抽验报告,并经质量管理人员认可后方能使用。

③对工程设备进行审查

永久性生产设备的采购,应通过质量管理人员的认可,并且要经过验收后才可进场。重要的施卫机械设备应定期提供机械性能检测报告,经质量管理人员认可后方可使用。

④对施工方法进行审查

审查施工单位提交的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经审核后即作为施工依据。

⑤在施工前进行环境调查

施工环境包括施工现场的气象、水文地质、交通及周边有关条件等。对环境进行调查的目的。

⑥建立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系统

1)一个过程:从施工阶段的事前准备,经过事中各工序的施工以及检查验收,直到事后的工程总体验收及资料归档的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2)四个阶段:施工前的准备阶段、各个分部分项的施工阶段、各个分部分项的检查验收阶段、发现井处理问题的阶段。

3)八个步骤:

a)做好旋工前的准备工作;

b)对各部布分项施工的监控;

c)对各分部分项施工质量的检验;

d)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

e)及时解决所发现的问题;

f)整理整个施工阶段的有关数据和有关资料;

g)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并将有关文件归档。

⑦组织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并下达各部位的质量标准

⑧把好开工关,必须将上述准备工作完成后,才可以签署开工指令文件。

5.1.2事中控制

①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依据

1)共同性依据:包括设计文件(施工图及设计说明)、合同文件、工程质量评定标准等。

2)专用性依据:包括有关建筑安装作业的操作规范、产品技术标准、材料验收的技术标准、实验及取样的技术标准以及有关采用的新技术的详细的技术报告。

②工序的质量控制

1)每道工序开始前及施工过程中都要对影响工序质量的条件或因素进行控

制。如:要保证有足够的劳动力去参加工作,以防由于疲劳而出现怠工现象等。

2)每道工序完成后要运用一定的检测手段对其进行检测,确保其能够达到预定的质量标准。

③质量控制点的设置及工程质量的预控

设置质量控制点的目的:是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抓住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对施工中重要部位和薄弱环节事先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便对其进行预先控制,并在施工过程中作为重点严格控制。

④施工过程的质量检查

质量管理人员主要采用的检查方法有目测法、仪测法、实验检验法等。在施工过程中,应重点进行以下方面的检查:

1)施工操作质量检查:对违章操作及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应及时纠正。

2)工序质量的交接检查:指前道工序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移交下一道工序。

3)隐蔽工程的检查与验收:这一部分是防止质量隐患和事故的关键。例如:混凝土工程必须在浇筑前进行钢筋的检查,确认无误后方可同意进行浇注,此间质量管理人员须做好记录,井在现场进行监督。

4)施工过程中的监控:对某些重要的分项工程应特别注意经常进行预检和复核。

5)成品保护的质量检查:必须对己完成部分采取妥善措施予以保护,以免造成损坏,影响工程整体质量。

⑤问题的处理

如发现施工中出现问题应立刻解决,以保证质量与工期的要求:如发生严重的质量问题,则要停止施工,然后要求提出报告说明质量情况,产生的原因和处理的方法以及提出如何确保此类问题不再发生的措施,经质量管理人员审批同意后进行处理。解决完该问题后经质量管理人员认可后下达复工令。

5.1.3事后控制[78]

①对整个施工阶段的工程质量进行验收,如发现问题则要进行修复,必要时进行返工,绝对不可以疏忽;

②审核提交的质量检验报告及技术性文件,如有缺损则要重新检测或整理,直到补齐为止; ③审核提交的竣工图,如与原设计的施工图不符(有设计单位提供的变更图者除外)必须说明原因,否则需按照施工图返工;

④要注意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控制。

⑤整理各分项工程的检查验收数据及报告,按照国家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系列进;

⑥建文工程项目的技术档案。

5.2人的控制

领导者的素质和领导层的整体素质,是提高工作质量和工程质量的关键。在选择工程项目的承建单位时,对项目经理、总工程师、计划、财务、质量、试验、机械等主要管理人员的个人经历及能力均要进行考查以提高领导者素质和管理水平。

施工管理人员,班组长和操作人员的技能和知识应满足工程质量对人员素质的要求。从事特殊工种和关键工序的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同时引入竞争机制,从人的理论水平、技术水平,人的生理缺陷,人的心理行为,人的错误行为,人的违纪违章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制定程序化的优化过程,把住用人关,让人的流动始终处于全面受控状态,从而靠人去实现质量目标。

5.3机械设备的控制

5.3.1设备购置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①必须按设计的选型购置设备;

②设备购置应向质量管理人员申报,经审核后方能定货;

③优选订货厂家;

④签订定货合同;

⑥ 备制造质量的控制;

⑦ 置的设备在运输中,必须采取有效的包装和固定措施,防止碰撞损伤;

⑧ 强设备的贮存、保管,避免配件、备件的遗失,设备遭受污染、锈蚀和控制系统的失灵。

5.3.2设备进场时

要按设备的名称、型号、规格、数量的清单逐一检查验收,关键性大型设备,一切随机的原始资料、自制设备的设计计算资料、图纸、测试记录、验收鉴定结论等应全部清点,整理归档。设备的安装要符合有关设备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在安装过程中,要对每一个分项、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进行检查验收和质量评定。在设备安装检验合格后,必须进行试压和试运转,这是确保配套投产正常运转的重要环节。

5.3.3机械设备的选择及合理使用机械设备

机械设备的选择,应本着因地制宜,按照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生产上适用、性能上可靠、使用上安全、操作和维修上方便等原则。机械设备的主要性能参数是选择机械设备的依据,要能满足施工需要和保证质量的要求。如起重机的性能参数,必须满足构件吊装中的起重量、起重高度和起重半径的要求,才能保证正常施工。

合理使用机械设备,正确进行操作,是保证项目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应贯彻“人机固定”原则,实行定机、定人、定岗任责任的“三定”制度。操作人员必须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止出现安全质量事故。

5.4材料购配件的控制

为杜绝不合格建材危害工程质量,要坚持材料准用制度。业主、承包商、政府质量监督机构和监督人员,材料检验、检测人员都应认真负责,严格把关,坚决堵死伪劣建材的销路,切实保证工程质量。

所有工程用料、构配件均应符合相应的规范和质量标准,不合格材料不得进入现场。在施工过程中,现场各类材料应合理堆放、隔离、搬运和保管,以确保其适用性,保持施工过程中的材料标识,以确保对原物质质量状况的可追溯性。施工过程中的半成品、成品的防护工作应贯穿于施工全过程,搞好半成品、成品的防护与管理,进行质量控制,将会大大减少施工故障,避免不必要的质量缺陷和经济损失,以及不必要的翻修,保证工程质量与施工生产的顺利进行。

5.5施工方法的控制

方法控制是包含整个工程项目整个建设周期内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检测手段、施工组织设计等的控制[79]。

技术文件是建设项目施工的依据。为了确保这些技术文件的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有效性和及时性,工程管理人员应建立技术文件资料目录清单,建立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对文件资料实施动态管理,保证文件的可追溯性。施工图纸是组织建设项目施工的重要技术文件,是进行项目施工管理的依据。作好施工图纸会审工作,能有效地避免因图纸差错而影响工程质量。每个项目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应将施工图报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施工图审查。一般情况,建设单位都会组织设计人员、施工人员、监理人员进行图纸会审,但这不能代替

施「过程中的图纸会审。为此,在施工过程中,应将图纸会审贯穿在每道工序施工过程之中,建立图纸会审制度。图纸会审后必须详细整理及确认,并分发给图纸持有人。若在施工中发现图纸仍有误差或与实际状况不符,需对施工图修改,必须严格执行技术核定和设计变更签证制度,让施工图在变成成型产品的过程中处于受控状态,为施工生产提供准确的依据。

施工方案的制定、论证选择,其前提要满足技术的可行性,目的是确保质量目标的实现。为此,施工方案必须进行优化控制。施工方案正确与否,是直接影响工程项目建设的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投资控制三大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在制定和审核施工方案时,必须结合工程实际,从技术、组织、管理、工艺、操作、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力求方案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工艺先进、措施得力、操作方便,有利于提高质量、加快进度、降低成本。

施工技术方案交底是工序的技术性指导文件。若技术方案交底能做到制度化,并且行之有效,则可保证工程有序地实施。因此,必须将技术方案交底作为过程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控制。

在每一分项工程施工之前,作到“方案先行,样板先行”。施工方案必须实行分级审批制度。方案审完后,作出样板,反复对样板中新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

直至达到设计要求方可执行。对于技术交底,应将其分成两个部分:一般性的分部工程技术交底和关键过程、特殊过程的技术交底。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要进行连续的监控,并应有实施记录。

针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需要对施工方案进行修改,必须要制定程序化的制度文件,使施工方案的实施处于受控状态环境的控制[80]。

5.6施工环境的控制

环境监控是指工程技术环境的监控及现场管理环境的监控。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如临近河边进行人工挖孔桩施工,暴雨、酷暑、严寒都使地下水位发生大的变化,从而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前一工序人工挖孔就是后一工序浇筑成桩的环境。因此,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应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

对环境因素的控制,又与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紧密相关,必须综合分析,全面考虑,才能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同时,要不断改善施工现场的环境和作业环境;加强对自然环境和文物的保护:减少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健全施工现场管理制度,合理布置,使施工现场秩序化、标准化、实现文明施工,从而达到环境的监控,以保工程质量第一。

5.7施工工序控制

5.7.1工序质量控制原理

采用数理统计方法,通过对工序一部分(子样)检验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判断整道工序的质量是否稳定、正常,若不稳定,产生异常情况,必须及时采取对策和措施予以改善,从而实现对工序质量的控制。

5.7.2工序质量控制内容

①严格遵守工艺规程

施工工艺和操作规程,是进行施工操作的依据和法规,是确保工序质量的前提,任何都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②主动控制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

工序活动条件包括的内容较多,主要是指影响质量的五大因素:即施工操作者、材料、施工机械设备、施工方法和施工环境等。只要将这些因素切实有效地控制起来,使它们处于被控制状态,确保工序投入品的质量,避免系统性因素变异发生,就能保证每道工序质量正常、稳定。

③及时检验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

工序活动效果是评价工序质量是否符合标准的尺度。为此,必须加强质量检验工作,对质量状况进行综合统计与分析,及时掌握质量动态。一旦发现质量问题,随即研究处理,自始至终使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满足规范和标准的要求。

④设置工序质量控制点

控制点是指为了保证工序质量而对重点部位、关键部位或薄弱环节加以严格控制,以便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进行强化管理,使工序处于良好的控制状态。

5.7.3质量控制点的设置

质量控制点设置的原则是根据工程的重要程度,即质量特性值对整个工程质量的影响程度来

确定。为此,在设置质量控制点时,首先要对施工的工程对象进行全面分析、比较,以明确质量控制点:然后进一步分析所设置的质量控制点在施工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或造成质量隐患的原因,针对隐患的原因,相应地提出对策措施予以预防[81]。

由此可见,设置质量控制点,是对工程质量进行预控的有力措施。质量控制点的涉及面较广,根据工程特点,视其重要性、复杂性、精确性、质量标准和要求,可能是结构复杂的某一工程项目,也可能是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的某一结构构件或分项、分部工程,也可能是影响质量关键的某一环节中的某一工序或若干工序。总之,无论是操作、材料、机械设备、施工顺序、技术参数、自然条件、工程环境等,均可作为质量控制点来设置,主要是视其对质量特征影响的大小及危害程度而定。列举如下:

○1人的行为

某些工序或操作重点应控制人的行为,避免人的失误造成质量问题。如对高空作业、水下作业、危险作业、易燃易爆作业等精密度、或操作要求高、或技术难度大的工序,都应从人的生理缺陷、心理活动、技术能力、思想素质等方面对操作者全面进行考核。事前必须反复交底,提醒注意事项,以免产生错误行为和违纪违章现象。

○2物的状态

在某些工序或操作中,则应以物的状态作为控制的重点。如加工精度与施工机具有关;计量不准与计量设备、仪表有关;危险源与失稳、倾覆、腐蚀、毒气、振动、冲击、火花、爆炸等有关,也与立体交叉、多工种密集作业场所有关等。也就是说,根据不同工序的特点,有的应以控制机具设备为重点,有的应以防止失稳、倾覆、过热、腐蚀等危险源为重点,有的则应以作业场所作为控制的重点。

○3材料的质量和性能

材料的质量和性能是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尤其是某些工序,更应将材料的质量和性能作为控制的重点。如预应力筋加工,就要求钢筋匀质、弹性模量一致,含硫量和含磷量不能过大,以免产生热脆和冷脆;N级钢筋可焊性差,易热脆,用作预应力筋时,应尽量避免对焊接头,焊后要进行通电热处理。

○4关键的操作

如预应力筋张拉,在张拉程序为0→1.05σcon(持荷2min),σcon中,要进行超张拉和持荷2min。超张拉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混凝土弹性压缩和徐变,减少钢筋的松弛、孔道摩阻力、锚具变形等原因所引起的预应力损失;持荷2min的目的,是为了加速钢筋松弛的早发展,减少钢筋松弛的应力损失。在操作中,如果不进行超张拉和持荷2min,就不能可靠地建立预应力值;若张拉应力控制不准,过大或过小,亦不可能可靠地建立预应力值,这均会严重影响预应力构件的质量。

○5施工顺序

有些工序或操作,必须严格控制相互之间的先后顺序。如冷拉钢筋,一定要先对焊后冷拉,否则,就会失去冷强。屋架的固定,一定要采取对角同时施焊,以免焊接应力使己校正好的屋架发生倾斜。升板法施工的脱模,应先四角、后四边、再中央,即先同时开动四个角柱上的升板机,时间控制为l0s,约升高5-8mm为止,然后按同样的方法依次开动四边边柱的升板机和中间柱子上的升板机,这样使板分开后,再调整升差,整体同步拉开,否则,将会造成板的断裂。

○6技术间隙

有些工序之间的技术间歇时间性很强,如不严格控制亦会影响质量。如分层浇筑混凝土,必须待下层混凝土未初凝时将上层混凝土浇完。卷材防水屋面,必须待找平层千燥后才能刷冷底子油,待冷底子油干燥后,才能铺贴卷材。砖墙砌筑后,一定要有6~10d时间让墙体充分沉陷、稳定、干燥,然后才能抹灰,抹灰层干燥后,才能喷白、刷浆等。

○7技术参数

有些技术参数与质量密切相关,亦必须严格控制。如外加剂的掺量,混凝土的水灰比,沥青胶的耐热度,回填土、三合土的最佳含水量,灰缝的饱满度,防水混凝土的抗渗标号等,都将直接影响强度、密实度、抗渗性和耐冻性,亦应作为工序质量控制点。

○8常见的质量通病

常见的质量通病,如渗水、漏水、起壳、起砂、裂缝等,都与工序操作有关,均应事先研究对策,提出预防措施。

○9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应用

当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虽已通过鉴定、试验,但施工操作人员缺乏经验,又是初次进行施工时,也必须对其工序操作作为重点严加控制。

○10质量不稳定、质量问题较多的工序

通过质量数据统计,表明质量波动、不合格率较高的工序,也应作为质量控制点设置。 ○11特殊土地基和特种结构

对于湿陷性黄土、膨胀土、红粘土等特殊土地基的处理,以及大跨度结构、高耸结构等技术难度较大的施工环节和重要部位,更应特别控制。

○12施工工法

施土工法中对质量产生重大影响问题,如升板法施工中提升差的控制问题,预防群柱失稳问题;液压滑模施工中支承杆失稳问题,混凝土被拉裂和坍塌问题,建筑物倾斜和扭转问题;大模板施工中模板的稳定和组装问题等,均是质量控制的重点。

5.7.4工序控制措施的设计

选择了控制点,就要针对每个控制点进行控制措施的设计,主要步骤和内容如下[82]。 ○1列出质量控制点明细表;

○2设计控制点施工流程图;

○3进行工序分析,找出主导因素;

○4制定工序质量表,对各影响特性的主导因素规定出明确的控制范围和控制要求; ○5编制保证质量的作业指导书;

○6绘制计量网络图。该网络图明确标出各控制因素采用的计量仪器,编号、精度等,以便进行精确的计量;

○7质量控制点审核,可以由设计者的上一级领导进行审核。也可由监理工程师参与审核。

5.7.5质量控制点的实施

○1交底:将控制点的“控制措施设计”向操作班组进行认真交底,必须使工人真正了解操作要点,这是保证“制造质量”,实现“以预防为主”思想的关键一环;

○2质量控制人员在现场进行重点指导,检查,验收。对重要的质量控制点,质量管理人员应当进行旁站指导,检查和验收;

○3工人按作业指导书进行认真操作,保证操作中每个环节的质量;

○4按规定作好检查并认真记录检查结果,取得第一手数据;

○5运用数理统计方法不断进行分析与改进,直至质量控制点验收合格。

5.8施工顺序和成品保护

在施工过程中,有些分项、分部工程己经完成,其他工程尚在施工,或者某些部位己经完成,其他部位正在施工。如果对己完成的成品,不采取妥善的措施加以保护,就会造成损伤,影响质量。这样,不仅会增加修补工作量,浪费工料,拖延工期;更严重的是有的损伤难以恢复到原样,成为永久性的缺陷。因此,搞好成品保护,是一项关系到确保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按期竣工的重要环节。加强成品保护,首先要教育全体职工树立质量观念,对国家、对人民负责,自觉爱护公物,尊重他人和自己的劳动成果,施工操作时要珍惜已完成的和部分完成的成品。其次,要合理安排施工顺序,采取行之有效的成品保护措施。

5.8.1施工顺序与成品保护

合理地安排施工顺序,按正确的施工流程组织施工,是进行成品保护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 ○1遵循“先地下后地上”“先深后浅”的施工顺序,就不至于破坏地下管网和道路路面。 ○2地下管道与基础工程相配合进行施工,可避免基础完工后再打洞挖槽安装管道,影响质量和进度。

○3先在房心回填土后再作基础防潮层,则可保护防潮层不致受填土夯实损伤。

○4装饰工程采取自上而下的流水顺序,可以使房屋主体工程完成后,有一定沉降期;己做好的屋面防水层,可防止雨水渗漏。这些都有利于保护装饰工程质量。

○5先做地面,后做天棚、墙画抹灰,可以保护下层天棚、墙面抹灰不致受渗水污染;但在已作好的地面上施工,需对地面加以保护。若先做天棚、墙面抹灰,后作地面时,则要求楼板灌缝密实,以免漏水污染墙面。

○6楼梯间和踏步饰面,宜在整个饰面工程完成后,再自上而下地进行;门窗扇的安装通常在抹灰后进行;一般先油漆,后安装玻璃:这些施工顺序,均有利于成品保护。

○7当采用单排外脚手砌墙时,由于砖墙上面有脚手洞眼,故一般情况下内墙抹灰需待同一层外粉刷完成,脚手架拆除,洞眼填补后,才能进行,以免影响内墙抹灰的质量。 ○8先喷浆而后安装灯具,可避免安装灯具后又修理浆活,从而污染灯具。

○9当铺贴连续多跨的卷材防水屋面时,应按先高跨、后低跨,先远(离交通进出口)、后近,先天窗油漆、玻璃,后铺贴卷材屋面的顺序进行。这样可避免在铺好的卷材屋面上行走和堆放材料、工具等物,有利于保护屋面的质量。以上示例说明,只要合理安排施工顺序,便可有效地保护成品的质量,也可有效地防止后道工序损伤或污染前道工序。

5.8.2成品保护的措施

成品保护主要有护、包、盖、封等四种措施。

○1护

护就是提前保护,以防止成品可能发生的损伤和污染。如为了防止清水墙面污染,在脚手架、安全网横杆、进料口四周以及临近水刷石墙面上,提前钉上塑料布或纸板,清水墙楼梯踏步采用护棱角铁上下连通固定;门口在推车易碰部位,在小车轴的高度钉上防护条或槽型盖铁,进出口台阶应垫砖或方木,搭脚手板过人;外檐水刷石大角或柱子要立板固定保护;门扇安好后要加楔固定等。

○2包

包就是进行包裹,以防止成品被损伤或污染。如大理石或高级水磨石块柱子贴好后,应用立板包裹捆扎;楼梯扶手易污染变色,油漆前应裹纸保护;铝合金门窗应用塑料布包扎;炉片、管道污染后不好清理,应包纸保护;电气开关、插座、灯具等设备也应包裹,防止喷浆时污染等。

○3盖

盖就是表面覆盖,防止堵塞、损伤。如预制水磨石、大理石楼梯应用木板、加气板等覆盖,以防操作人员踩踏和物体磕碰:水泥地面、现浇或预制水磨石地面,应铺干锯末保护;高级水磨石地面或大理石地面,应用苫布或棉毡覆盖;落水口、排水管安好后要加覆盖,以防堵塞;散水交活后,为保水养护并防止磕碰,可盖一层土或砂子;其他需要防晒、防冻、保温养护的项目,也要采取适当的覆盖措施。

○4封

封就是局部封闭,如预制磨石楼梯、水泥抹面楼梯施工后,应将楼梯口暂时封闭,待达到上人强度并采取保护措施后再开放,室内塑料墙纸、木地板油漆完成后,均应立即锁门,屋面防水做完后,应封闭上屋面的楼梯门或出入口;室内抹灰或浆活交活后,为调节室内温湿度,应有专人开关外窗等。总之,在工程项目施工中,必须充分重视成品保护工作。道理很简单,那怕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优质品、上等品,若保护不好,遭受损伤或污染,那也就将会成为次品、废品、不合格品。所以,成品保护,除合理安排施工顺序,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外,还必须加强对成品保护工作的检查。

5.9量化控制

5.9.1控制过程[83]

○1确定质量控制的目标参数。如土方工程可以选择土体类别,含水率,塑限、液限,最大干容重,最优含水率,压实系数作为目标参数;基础工程可以选择级配,含水率,地基承载力承载力系数,压缩系数为目标参数;混凝土工程可以选择骨料级配,表面含水率,摩损度,坍落度,含气率,抗压强度,容重,配合比为目标参数。

○2确定目标参数的控制标准。控制标准一般可直接根据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确定,但大数情况下必须通过试验分析确定。

○3确定工作方法或作业标准以保证质量处于某一稳定状态。当参数的控制标准确定后,就要详细地确定实施作业标准、方法和程序以使质量能随时得以控制和保证。作业标准可以参照以往类似工程的经验和试验结果。

○4根据选定的作业标准、方法和程序进行施工,并在施工过程中收集相应的原始数据。 ○5根据收集的原始数据利用直方图判断质量标准是否得到满足;若满足则利用控制图分析过程是否稳定;若稳定则延伸控制图作为将来与收集数据等时的时间段内的控制标准,以便对后续过程进行相应的质量参数控制。在后续施工过程中,当有数据超出控制标准时,说明异常发生应立即找出原因,采取措施,消除异常并防止再度发生。

○6当一个控制图对施工过程的动态控制的时间段达到了该控制图据于确定的数据收集段时间,或控制过程覆盖的数据点数超过了20点,或控制的时间超过一个月,应重新按最新数据或结合最新数据确定新的控制图对未来施工过程进行控制。

5.9.2常用统计学方法

○1控制图法

它可以有效地分析正常波动(在工程上不可能要求任何一种产品的质量完全相同,只要能使代表产品质量的特征参数以一定的概率落在规定的范围内,就可以认为它们是合格的产品,因此而产生的数据上的被动称为正常被动),及时地发现异常波动(可以控制的因素)以便提早解决。若将控制图与静态直方图等方法比较使用,更有利于对工程质量进行控制[84]。在控制图中,可按照偶然因素和系统因素的数理统计的典型分布规律及工差要求,定出两条平行线上、下控制界限和位于中部的中心线,在生产过程中,定期抽取试样,测得其样品的质量特性值,将测得的数据用点,按时间序列一一描绘在具有坐标的控制图上,即可观察这些点,落于图中的位置变化。若各点落在控制界限内,表示施工处于稳定控制状态;若超出界限或

排列异常,则判断有异常原因存在,需要及时解决。在采用该方法时应注意,图中的点必须具有一定的数量,以减小误差。

○2回归分析法

利用回归分析法主要解决下列问题:找出给定变量之间合适的数学表达式,进行显著性及其它项目的统计检验,确定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密切程度。利用回归方程,根据一个或几个变量的值,预测或控制另一个变量在一定概率要求卜的取值。如它们之间相关程度很大,可以对其中一个变量的观察来代替对另一个的观察,从而达到简便的目的。根据预测和控制所提出的要求,选择实验点,对实验进行设计要求下的取值。如它们之间相关程度很大,可以对其中一个变量的观察来代替对另一个的观察,从而达到简便的目的。根据预测和控制所提出的要求,选择实验点,对实验进行设计[85]。

○3抽样检测法

质量检查其主要作用是对产品的合格性进行控制。然而,在工程中我们不可能对每一种原材料,每一种产品全部进行检测,而是抽取一定数量的样品进行检测,根据抽取样品的合格率来判断这批材料或产品合格的概率是多少,当其数值在某一允许的范围内,则被认为合格。这种方法在工程检验,原材料检验等方面被广泛运用。

○4其他方法

如基本控制方法排列图、散布图、直方图,和其他可选择使用的选控图、通用图等。

本文将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从质量计划的编制、质量保证、质量控制三个方面,对如何提高我国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管理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对相应的信息化管理也作了一些探讨。

①主要创新之处

1)将6σ质量管理方法应用于建筑施工项目质量计划的编制,并提出了实施的构想。

2)结合实际,提出了质量保证组织的构建方案。

3)从建筑施工的各个组成因素来研究建筑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

4)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中考虑了建筑施工的外部环境。

②建议及后续工作展望

1)对使用6σ质量管理方法进行质量计划的编制,本文给出的是总体的、通用的原则和方法,对结合实际情况的具体做法有待进一步研究。对于质量保证体系建立,本文进行了不同质量体系结合建立“综合体系”的构想,但是实施起来非常复杂,如何解决不同体系之间的冲突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本文提出的质量保证组织和质量责任制,还有待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2)本文所构建的基于网络的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并不完善,因为随着硬件和开发环境的更新换代,信息系统的发展日新月异,不断的有新技术被应用,比如人工智能、数据仓库、数据挖掘、联机分析、知识数据库、联邦数据库等等,极大的推动了信息系统的进步。而且先进的管理方法,如6σ方法,使用了大量先进的统计工具和数学工具,为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奠定了基础,这一部分本文也未深入涉及。而且因为系统的开发必须有团队的配合,所以本文仅仅给出了该系统的设想,并未开发出完整的软件。

3 Preparation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Quality Plan

3.1 Role o f Construction Project Quality Plan

3.1.1Providing Basis For Division of Quality Management Activities

In order to realized certain quality goals,certain activities of quality management are needed. Quality management activities are conducted by different departments and members in different time and space.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they provide the required contributions, and their activities must be coordinated well.In this regard, scientific division must be conducted.Quality plan offers detailed decomposition of quality management in terms of time and space, so as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scientific division.

3.1.2 Providing Basis For Resources Funding of Quality Management Activities

Any activity need processing and conversion of certain resource. In order to make quality management activities carried out smoothly at the lowest possible cost, corresponding resources must be in place before required time. If the provision of resources is not timely, or they are insufficient, this may cause interruption of whole process; While the excessive resources will lead to backlog of resource, which will not only increase required fund, but also cause the waste of resources. The plan specifies decomposition of quality management activities in space and time, required activities for different departments in different time, as well as required number of various resources, so as to offer the basis for collection and supply of resources.

3.1.3 Providing Basis For Inspection And Control Of Quality Management Activities

Due to different qualities and abilities, project members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quality management's tasks and requirements; Their abilities in different segments are not always balanced with each other; The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overall project and its each part may not coincide with prior estimates. Therefore, the actual conditions in each part of project may not be in line with goals and requirements, deviation may occur. If this deviation is not found and dealt with in a timely manner, it will not only result in failure of activity, but also endanger the survival of the project. To discover the possible deviation, we must inspect on actual conditions of quality activities. The plan offer objective standard and basis for assessing different departments and members' implementation conditions in different periods.

3.2 Procedures For Preparing Construction Project Quality Plan

3.2.1 Collecting Data, Developing Quality Management Objectives

Developing quality management goals is the premise for preparing action plan. First of all, production process's final product is used by external customer, therefore, collecting information concerning project's external environment become the basis. In order to realize quality management objectives, members at different links need to use certain resources, so data about different departments' abilities and supply of external resources are also needed to offer basis for goal setting.

3.2.2 Decomposition of Quality Management Goal

Decomposition of quality management goal refers to decomposition of overall goal and assignment of each goal to various departments and, various activity links, as well as decomposition of long-term goal into short-term goal. Through decomposition, specific tasks and requirements for each link in the future are determined. The decomposition bring about project's goal system, including time

structure and space structure for goals. The goal system describes the mut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 level goals ( overall goal and long-term goal ) and low level goals( goals for various departments, links and stages, as well as personal goal).

3.2.3 Analysis of Quality Management Goal System

Analysis of quality management goal system is studying whether low level goal can be realized. Namely, it is about whether specific goals in each period can be achieved to ensure realization of long-term goal; Whether specific goals in each part of project can be realized to ensure realization of overall objective. If the lower level goals can not be fully realized, relevant remedial measures should be considered, otherwise we high level objectives and requirements need to be adjusted, sometimes it even may lead to revision of overall decision.

3.2.4 Comprehensive Balance

①The analysis is determined by quality goal system, or whether tasks in various periods are mutually coordinated, and it includes tasks' time balance and spatial balance analysis. Time balance is to analyze whether the project's tasks in each period are coordinated with each other, and whether project activities can be carried out smoothly; Space balance is to study whether tasks in each part of project meets corresponding proportion, and whether the project's overall activities can be conducted coordinatedly.

②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ject activity and resource supply, analyze whether adequate resources can be collected at appropriate time, so as to ensure the continuity of project activities.

③Analyze whether tasks and abilities are balanced at different aspects and time, namely research on whether abilities are sufficient to realize specified tasks in each part of project. Due to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as well as conditions of project often change, which may lead to possible adjustment of tasks, some adjustment room should be arranged so as to ensure opportunity for necessary adjustment.

3.2.5 Prepare and publish implementation plan

Based on comprehensive balance, action plan for various departments can be prepared and published.

3.3 Methods of Preparing Construction Project Quality Plan

3.3.1 Establishing Work Breakdown Structure

Work breakdown structure ( WBS )'s basic starting point should be quantitative control of each work in project's implementation progress,

so the work decomposition include both lateral (content)and longitudinal( project schedule) decomposition

We can divide work breakdown structure into two categories: project breakdown structure(PBS) and organizational breakdown structure(OBS).

3.3.2 Code and Code Compilation

Based on project breakdown structure and organizational breakdown structure, unique code for each management object can be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they are regular code and random code.

3.3.3 Determining Yardstick

Work breakdown structure establishes the basic unit for quantitative project management control- activity, different measurement method determines efficiency and accuracy of quantitive management ; With a good measurement method, it is impossible to carry out accurate control on project, thus quantitive control is not possible. According to decomposition results of PBS and OBS , different metrics are used for works with different systems. Taking PBS as an example, earned value method is used to assess implementation condition of each activity i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n earned value method, based 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requirements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manpower, equipment, time, place and others in each activity, basic units with same properties are used to determine overall construction amount.

The earned value method has two steps: first of all, database for overall construction amount for each activity is established, then calculation method of earned value is determined. The establishment of construction amount database is a accumulation process, it can be developed with reference to data of construction amount in previous projects or similar projects, as well as national quantitative standards. The calculation of earned value has certain flexibility, and can be determined with earned value regulation 01( EVC rule).

3.4 Introduction of 6 Sigma Method Into Quality Planning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Project

3.4.1 Some Problems In TQC Can Be Solved

(1) Integration

In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quality activity is usually secondary, and may be separate from company's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key issues of performance. 6 sigma management method combines process management, process improvement and process assessment, emphasizing responsibilities of daily management activities. It aims to help people develop the concept- 6 sigma management method is part of job, and help achieve the goal of full integration. (2) Goal Clear goal is the main purpose of 6 sigma management, this goal is extremely challenging, but it is also achievable. Whether it is expressed in the form of output ( 99.9997% perfect ) or the number of defects per million (3.4DPM0), or in terms of number of σ, 6 sigma management staff can see performance growth, they can also convert it into the amount of change. It is also important that due to focus on tracking changes in customer demand, 6 sigma management method can help establish a dynamic system, and assess on performance based on customers' most urgent needs.

(3) Quality Purification Theory

The theory has the following two aspects:

1) The use of inappropriate or unnecessary tools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will result in a waste of resources, or even bad influence; 2) Common people are not familiar with implementation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 management. People always look for complex tools and technologies, although it is not necessary to implement those complex tools and technologies, they do not notice this.

(4) Coordination Between Different Departments

The most visionary implementors of 6 sigma management method usually put mutual support between different sectors at the first place. In order to build more efficient and smooth company, mutual support between different sectors is extremely. Nevertheless, eliminating internal gap in a company with the successful use of 6 sigma management method is a long-term effort, several small successes does not mean overall victory, this is the reason whey progress management is as important as progress assessment and progress improvement in 6 sigma management method. (5) The Focus

Many quality measures in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mainly focus on production or manufacturing process, service, logistics, marketing, and

other equally important aspects are not considered.

6 sigma management method not only considers manufacturing process, service process and transport process which have important impact on quality are also emphasized. Therefore,6 sigma management method is more comprehensive than overall quality management.

3.4.2 Implementation Steps

① Defining Customer Needs

1) Clearly define the company's customers. Change of market conditions and business policy adjustment can lead to change of customer group. For example, when a company which is mainly engaged in building construction build roads and village, its main customer change, which will lead to change of quality system. Therefore, the first step is identifying your customers.

2) Discard some traditional survey methods, adopt new technology and establish an effective customer feedback system. Many of traditional techniques, including interview method and focus group survey method have shortcomings: they are direct survey tools,in other word, customers know you want to know their thoughts. Customers often say one thing and do another, this is quite common. Commonly used new technologies include directional survey and multi-level survey.

3) Collect and summarize specific data. It is necessary to distinguish service demand from product demand. As for construction project, service demand is customers' requirement on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between two parties, its evaluation criteria is subjective; product demand is customers' requirement on quantitive assessment ( such as quality level)of building project. We must give the past thought of only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product demand, and attach same importance to service demand.

4) Prepare demand description, analyze on customer needs, and distinguish basic demand, variable demand and potential demand. Then market trend is predicted and strategic decision is mad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much reliable data.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