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究竟是什么?

一、什么是教学案例

所谓案例,从字面上理解是“案例实例”的意思。它必须是“具体情境下发生的典型事件”。“具体情境”,指的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和条件等背景信息;“典型事件”,指的是在“具体情境”下发生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有价值的实例。它也可以是具体情境的某一项决策。

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偶发事件、有意义的、典型的教学事例处理的过程、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行为与艺术的记叙,以及对该案例记录的剖析、反思、总结。

案例不仅记叙教学行为,还记录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反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它既具有具体的情节、过程,真实感,又从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高度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其中的育人真谛,予人以启迪。

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简单地说,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这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来理解:

1.教学案例是事件:教学案例是对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它讲述的是一个故事,叙述的是这个教学故事的产生、发展的历程,它是对教学现象的动态性的把握。

2,教学案例是含有问题的事件:事件只是案例的基本素材,并不是所有的教学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能够成为案例的事件,必须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并且也可能包含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内。正因为这一点,案例才成为一种独特的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

3.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的事件:案例必须是有典型意义的,它必须能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启示和体会。案例与故事之间的根本区别是:故事是可以杜撰的,而案例是不能杜撰和抄袭的,它所反映的是真实发生的事件,是教学事件的真实再现。是对“当前”课堂中真实发生的实践情景的描述。它不能用“摇摆椅子上杜撰的事实来替代”,也不能从抽象的、概括化的 理论中演绎的事实来替代。

可以说,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具体教学情景的故事。在叙述这个故事片的同时,人们常常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真实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二、案例与其他体例的区别

1、案例与论文的区别:

A.从文体和表达方式上来看:

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

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

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说明道理。

B.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上来看:

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

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2、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的区别:

教案、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 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的反映。

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相近,它们同样是对教育情境的描述。

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是有选择的。

(选择什么内容,取决于案例撰写的目的和功能。)

三、教学案例基本特征

1、客观性:

所谓客观性,是指来自教育教学实践,事例的经过与结果是真实的,如实反映了事实的本来面目。

2、典型性:

所谓典型性,一般是指最具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有价值的实例。它最能显示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意义,通过对一个事例的研究,就能探索同一类事例相同的内在规律,这一事例具有很强的标准性、联系性。

3、指导性:

所谓指导性,是指本案例具有启发迁移作用,对其他事例的分析与处理具有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

4、鲜明性:

所谓鲜明性,是指具有时代感,有明确的指向,富有鲜明的个性。

四、教学案例的一般要素

1、背景:

所谓背景,即是向读者交待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背景介绍也不必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和条件。背景是案例很重要的环节,描述的是事件的大致场景,是提供给读者了解事件有用的背景资料,如所在学校的情况、个人工作背景、事件发生的起因等。

2、主题:

每篇案例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即这个案例要说明的某个问题,是反映对某个新理念的认识、理解和实践,还是说明教师角色如何转变,教的方式、学的方式怎样变化,或是介绍对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和处理等等。案例的主题,是案例描述的人物行为、事件所显示出来贯穿于全篇的基本思想,它是案例撰写者对事例经过深入了解、综合分析及对案例题材、背景的处理与提炼而得出来的思想结晶,是案例的灵魂。

3、细节:

有了主题,就要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选择最能反映主题的特定内容,把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要特别注意揭示人物心理。因为人物的行为是故事的表面现象,人物的心理则是故事发展的内在依据。面对同一情景,不是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做法?这些教学行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执教者是怎么想的?揭示这些,能让读者既知其然,又知所以然。在这个环节中,要讲明问题是如何发生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可以和事实材料交织在一起。这是整个案例的主体,要详尽地描述,展现问题解决的过程、步骤的及问题解决中出现的反复挫折,也可以涉及问题初步解决成效的描述。

4、结果:

案例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待教学的结果——某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感受,解决了哪些问题,未解决哪些问题,有取得成功的体会,也有成果的遗憾以及今后的打算、设想等。以问题为主线,有矛盾、冲突甚至悬念,能引起读者兴趣和深入思考。

细节和结果是案例正文的最基本的要素。正文是案例的主体。案例描述是案例的主题部分,应该能够比较客观准确地讲明案例所要反映的事件和情况。语言要求平实、简洁、准确、生动,忌文学化和过分拖沓,同时也应该保证能够讲清楚案例的来龙去脉,不能遗漏与事件有关的主要事件和重要因素。

案例正文形式,没有严格规定。

5、评析:

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表明对案例能反映的主题和内容的看法和分析,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评析可以是自评,就事论事,有感而发,也可请专家点评、深化。通过对背景、问题、解决问题方法的描述,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总结利弊得失和启示。 案例能够直接地、形象地反映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因而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操作性,也非常适合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第一线教师来写作。要写好案例,首先要有实践的基础和经验的积累,其次要有一定的写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一篇好的案例,可以胜过许多泛泛而谈。

 

第二篇:初中教学案例“磁是什么”

初中教学案例

教学课例:《磁是什么》

【教材分析】

《磁是什么》是初中物理新课程教材(沪科版)九年级第十六章《从指南针到磁浮列车》的第一节。本节内容主要分为“磁现象”和“磁场”两部分内容。在《课标》中这部分没做太多要求。对于“磁体的性质、磁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磁化和地磁场”可放手给学生去探索发现;在磁场的探究中,“磁体周围有什么”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鉴于初中生的接受能力,教材中不讨论场的物质性,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去发现磁场的存在;教材中没有给出磁感线的具体分布图,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验探究时,能够充分观察不同磁体周围磁感线的分布情况,再自己动手画出来。

【学生分析】学生对于磁铁并不陌生,磁铁有两个磁极大部分学生也知道。但对于磁极的判断、磁化、磁场的分布学生知道的并不多,因此,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去发现、去探索,就显得尤为重要。

【设计思路】本节课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磁性、磁体、磁极、磁化、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及地磁场”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去探索发现;二是“磁场”的认识与理解,通过实验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去发现,从而能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的分布情况。

【教学目标】通过实验知道“磁性、磁体、磁极、磁化、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地磁场和磁场、磁感线”;让学生在实验探究时,能够充分观察不同磁体周围磁感线的分布情况,再自己动手画出来。

【教学重点与难点】“磁体周围有什么”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实验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学生用具】

水槽(内有:大头针若干、铁钉2个、条形磁铁2、铜铁铝圆柱体各1个)、蹄形磁铁1个、铁架台1个(带胶棒和挂钩)、纸杯2个(1个是筛子、1个盛铁粉)、小磁针8个(盛在纸杯内)、玻璃板、白纸;

【教师用具】

橡胶棒、两个环形磁铁、条形磁铁周围磁场的立体模型;

事件一: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物体“失重”

学生:猜想原因;

【点评】学生很容易就知道老师手中有磁铁,这是利用了同名磁极间的排斥作用实现的。因此很自然的就进入到了本节课磁的学习中。

事件二:“简单的磁现象”

教师:对于磁铁大家并不陌生,在我们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磁铁的应用?

学生:讲述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磁的应用;

教师:从古至今人们都没有停止对磁的探索,从指南针到磁悬浮列车,充满了人类探索的聪明和智慧。今天,请同学们也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桌面上的器材看看你都能发现哪些磁现象?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点评】教师可结合学生在实验中的发现,将“磁性、磁体、磁极、磁化、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和地磁场”的知识贯穿在学生的发现中。如学生通过观察磁铁能吸引大头针、铁块等铁性物质,而无法吸引铜块、铝块、塑料等物质,教师可将“磁性、磁体”的概念给出。同时补充磁铁除了能吸铁之外,还能吸引钴和镍。通过学生发现铁铁不同位置吸引大头针的多少不同,让学生感知“磁极”;再通过有的小组发现磁铁吸引铁块后,铁块还能吸引大头针,而铜块、铝 1

块无法实现,让学生自己得出什么是“磁化”;对于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学生很容易知道;通过发现小磁针静止时指南北,从而学生自己说出“地磁场”的存在。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提供给学生特定的实验器材,像断了的条形磁铁,让学生通过利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从而发现任何磁体都有两个磁极。这里可结合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得出两个轻小物体都带电。

事件三:发现磁场的存在

教师:提出问题

问题1:对于悬挂的磁铁,你有几种方法让它转动起来?

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无论用手拨动还是用嘴吹,都有物质作用在小磁针上。小磁针在磁体周围也受到了力的作用,说明也有一种物质作用在小磁针上,这种物质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它真实存在于磁体的周围,我们把它叫做磁场。

【点评】通过“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将磁场这种物质引入,让学生感知磁场的存在。 教师:前面,在学习电学时我们是怎样看到电流的存在的?那我们怎样能将这看不见的磁场展现出来呢?

【点评】学生知道电流的有无可通过灯泡是否工作来知道;这里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意识到要借助于看得见的来展示看不见的,无形间将物理方法“等效替代”进行运用;学生的方法会比较多,有用大头针的,有用小磁针的,有用铁粉的;放置的方式也不相同,这都体现了学生的思维的发散性和学生的创造力。

教师:展示学生的设计方案;

初中教学案例磁是什么

初中教学案例磁是什么

教师:把小磁针摆放在条形磁铁周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小磁针的指向性;根据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知道带红点的小磁针一端是N磁极; 教师:介绍磁场的方向规定;比较撒铁粉和放小磁针的不同效果;

学生:用铁粉可以更详细的展现磁体周围的磁场;

【点评】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去发现磁场的的存在和方向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加深了对磁场的理解;

教师:下面各小组利用玻璃板、白纸、铁粉和条形磁体来观察一下条形磁铁周围的磁场分布情况。

学生实验,并展示??

(学生展示如图示)

初中教学案例磁是什么

初中教学案例磁是什么

初中教学案例磁是什么

2

【点评】关于玻璃板、白纸、条形磁体的位置,教师不要指定学生怎样放置,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得到最佳的放置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巧;

事件四:磁感线的出现

教师:让学生用线条将磁场的分布情况描述下来;

学生:在描画过程中发现这种方法的好处和磁场中铁粉分布的疏密不同;

教师:讲解磁感应线是一种描述磁场的方法;在磁体的外部磁感线的方向是由N极指向S极。磁感线越密的地方,磁场越强,磁感线越疏的地方,磁场越弱;

【点评】让学生在画图中,感知这种方法展现磁场分布情况的直观性,教师可结合初二的“光线”来讲;从而将“建立物理模型”的物理方法进行渗透;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磁体周围的磁场分布的情况;

学生实验:分别探究“蹄形磁体、同名磁极间、异名磁极间”的磁场分布情况?? (学生展示如图示)

初中教学案例磁是什么

初中教学案例磁是什么

初中教学案例磁是什么

教师: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小结

初中教学案例磁是什么

教师:通过人们对有些有关磁现象的未解之谜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