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姐纪录片观后感

中国空姐纪录片观后感

得知20xx年7月28日,由中国航空运输协会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电视系列专题片《中国空姐》在北京举行开机仪式。据中国航空运输协会常任理事长罗朝庚介绍,这是民航的历史上第一次以真人真事的纪录片形式反映中国空姐的生活,该纪录片终于在20xx年1月30日、31日晚间22:28分在中央一套播出。怀着一份激动,一份期许,早早的便坐在电视机前守候《中国空姐》。《中国空姐》共分四集:历史传承篇、中国空姐的首要职责篇、空姐的热情服务篇、空姐的成长历练篇。以纪录片形式反映中国空姐的工作和生活,在国内尚属首次。片中推出了一系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先进人物,讲述了一个个生动感人的精彩故事,同时也普及了与社会大众相关的民航知识,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富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历史的回忆,19xx年,民航局招收了第一批空中女乘务员,也就是著名的18姐妹,纪录片中的前辈们说,当时,觉得能上机是一种革命工作,她们始终以周恩来总理“保证安全第一,改善服务工作,争取飞行正常” 电力论文发表/dllwfabiao/的批示为工作指导方针,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批驳奋斗,同时,她们的行为方针为:“五勤、四美、三不怕”,作为一名厦航资历六七论文范文 年的两舱乘务员,当我听到了前辈们口中说出来的五勤,三不怕都是我们厦航贯穿始终的行为方针时,我由衷的感觉到一种历史的使命感,18姐妹为中国民航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们是中国民航的骄傲,是中国民航的宝贵财富,她们值得尊重、值得学习、值得讴歌,作为新时代的空中乘务员我们是否更该继承和发扬这个已经有着五十年的职业传统美德!

空乘工作是民航的重要岗位,是民航的窗口,窗口洁净,民航有光。而今,五十五年过去了,中国民航的空姐队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队伍的规模日益宏大,人员的素质全面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空姐,为了我们的民航兴隆发展,我们一起努力吧!

保障客舱安全是空姐的第一履行职责。面对危重病人,中国空姐依靠专业的医疗知识和一颗无私的爱心化解危机;面对飞机的机械故障,面对突发的人为安全事故,中国空姐临危不惧,训练有素,守护生命。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身为一名客舱乘务员,这不仅是一个服务工作,更重要的是要保障旅客的生命安全。航班执行中,飞机不着天不着地,所以在飞机和机组人员的要求上就更加严格,纪录片中的这个故事深深的引起了我的共鸣。讲诉的是越洋巡航中,一名婴儿因为气道梗堵,脸色发紫,呼吸困难,四肢松软疲沓冰冷,乘务组临危不乱,报告机长寻求找最近的机场给予备降,同时广播找医生,幸运的是确实有一名老医生乘坐该航班,不过老医生看到婴儿的病状,直接就说小孩不行了。当时作为一名乘务员,除了我们,只有我们能救旅客了!要采取一些救治措施,是需要担负起很重大的责任的。因为我们是乘务员我们没有处方权,没有医师证。但是,这位乘务员能够在紧急的情况下,选择把小孩抱过来自己身上,让小孩倒立,从后背适力的拍打小孩的肩胛,坚持了五分钟,突然听到了小孩的一声打嗝,像男人般的打嗝声,这位乘务员没有放弃,继续适力拍打了两分钟,小孩的手心慢慢有了温度,脸色也慢慢红润,哇,听到这里,我的心里真是莫大的感动!因为小孩活过来了,更加的认为乘务员的使命感是这么的神圣。这是一种责任感的体现!更是一种专业技能的体现!也只有在平时抓好业务学习,拥有者较强的职业技能,才能为旅客提供安全优质的服务,才能在关键时候顶上,才能真正的做

到用自己的实力来保障客舱和旅客的安全!

李家祥局长强调,空乘的变化折射出民航的发展,空乘的风采反映民航的兴旺,体现着时代精神。今年是中国民航局提出建设统计论文发表/tjxlwfabiao/民航强国战略的开局之年,建设民航强国任重道远,需要民航业内齐心协力、拼搏奉献,也需要全社会的关心、理解和支持。为此,必须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加强对民航业的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做到内外互动,共同奋斗。看完了《中国空姐》从空乘的角度反映民航生活的系列专题片,我不仅看到了民航业绩,学习了民航知识,也备受鼓舞!《中国空姐》这部精品力作,让我成长,让我感动,也相信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空姐将助推民航强国战略的实施和中国民航的腾飞!让我们行动起来,一起努力吧!

 

第二篇:中国地下纪录片

[转]一些中国的地下记录片

冬至 (中国)

An Anti-Ant (China)

导演:野干

片长:34分钟

出品时间:2002

有人物,没有故事。拍摄地点在北京,街道、铁路边、饭馆、地下室、屠宰场、天安门、野外、写字楼前、公共汽车??还有图片、声音、语言、节奏、光、色彩、幻觉和现实。等等。

野干简历:

19xx年8月出生于内蒙古鄂尔多斯。现居北京。

导演自述:

如果我知道为什么要拍电影的话,我还会拍电影吗?

每当别人问我为什么要拍电影的时候,我就会这样问自己;这样,就产生了下面的问题: 如果我知道我为什么要知道为什么的话,我还会问为什么吗?

这不是什么悖论,而是一个值得一直问下去的问题。

而我提问的方式,却不是提问,只是拍摄。

中国地下纪录片

查看原图

北京的风很大 (中国)

There's A Strong Wind in Beijing (China)导演:雎安奇

片长:48分钟

出品时间:1999

中国,北京,1999。一个变迁中的国家和一个变迁中的城市,即将面对新千年和建国50周年大庆。抛开中国传统形式的电影和媒体,雎安奇在大街上,在广场上,在居民楼里,在学校、饭店、美发厅甚至是公共厕所里,直接面对工人、市民、小学生、民工等人,问同一个问题:“北京的风大吗?”每个人有不同的反应。

《北京的风很大》珍贵之处在于,它以这种方式所获得的最终效果令人兴奋。不同的中国人面对摄影机、话筒杆和那个莫名其妙的问题时的不同反应,充满了张力。有人认真回答,有

中国地下纪录片

人不屑一顾,有人逃之夭夭,有人高度戒备,有人长篇大论,有人说你们经居委会批准了吗你们就上楼来敲门,有人以为他们是电视台的故而拿出一副深情的腔调。

查看原图

铁路沿线 (中国)

Along The Railway (China)制作:杜海滨

片长:98分钟

出品时间:2001

20xx年春节,在陕西省宝鸡市火车站附近的垃圾台上,聚集着一群流浪汉。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年龄相仿。白天,他们在城市里漫无目的地游荡,晚上就住在铁路边。平时他们拣点垃圾和旅客扔下的瓶子,然后换点吃饭。其中的周富是在从打工城市回家的路上丢了钱和身份证;另有两个李小龙和火红昌(火狐狸)都是从家里跑出来的;小云南在工作了三年后被老板甩了;凤翔因为婚事和家人闹矛盾而跑了出来。

六个月后,他们大多都不见了。传闻有人见到周富当街脱光了衣服跳舞,如何变疯的谁都不知道。李小龙被一个公安收养,他也许算是比较幸运的,因为他开始靠开烤羊肉店挣钱。小云南则成了孩子王。火狐狸被送回了家,但很快又跑了回来。凤翔偷东西被抓。 铁路沿线的生活在继续,尽管它在大部分人眼里更象是出戏。

杜海滨是20xx年中国纪录片最大的收获之一。《铁路沿线》获得了中国首届独立映像展最佳纪录片和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一项特别奖。他在学校所学的专业是图片摄影,与纪录片的关系看似不大。

《铁路沿线》的拍摄对象,是一群在宝鸡铁路两岸搭窝棚、拾破烂、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他们大多比杜海滨还要年轻,甚至未成年。一些看上去比杜海滨年长的被摄对象,实际年龄未必真的比杜海滨大。

他们一律是男性,而且没有任何人有女友或者女伴。在《铁路沿线》的视域中,没有时下主流媒体畅行无阻的两性主题,只有单身的和未成年的男子。杜海滨用摄像机看到他们时,他们已经不上学、不上班、没有父母或兄弟姊妹在身边。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还仇视女人,在小龙唱的歌里,就有把世上的女人统统骂倒的倾向。

在《铁路沿线》的视野中,为什么没有女性流浪者呢?是因为她们不喜欢过流浪的日子,还是生理结构根本不适合肮脏的居住环境、颠沛流离的生存节奏,或者是杜海滨在宝鸡那一段铁路线上没能看到她们的流浪身影?《铁路沿线》似乎是杜海滨现代男性人类学考察的第一章——出离家庭、脱离母性之后,底层社会的男人如何生存。

当代中国,年轻的、未婚的单身男人们“离家在外”大致有这样几种类型:1、上大学;2、出国留学,取得全额奖学金或者自己打工或者由有钱的父母供养; 3、出国打工,寄钱给国内的亲人;4、到经济发达的城市去打工,寄钱给下岗的或在乡下的贫穷父母;5、参军入伍;

6、触犯当前法律,被关进监狱或劳改营; 7、成为“职业”流浪儿或流浪汉。杜海滨连贯而流畅地铺展了上述七种人中“第七种人”的主体行为:日间行为。夜景较少出现在杜海滨的镜头里,可能是“第七种人”付不起电费,可能是“第七种人”的居住环境和夜生活不便

于拍摄,或者拒绝拍摄。只有流浪者们聚集在一起唱夜歌那一场,既真切又感人。在没有剧情、没有高潮的纪录片里,这一场“夜戏”似乎成了“戏眼”。

有光明的时空,小龙、小胖、小四川他们在成山的垃圾中间,用别人抛弃的材料生火煮饭——垃圾燃具、垃圾燃料、垃圾器皿、垃圾食物。他们穿着又脏又破的冬装——看上去,就知道是从垃圾中挑拣出来的。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靠捡垃圾过活。少数人,有小偷小摸的生财之道。有人生了病,不去治。有人拥有绚丽的梦想,但停留在梦想阶段。几乎没有人把一生的事业定位在垃圾堆里,但是,他们又几乎人人安于现状,甚至乐在其中。

他们人人都有一笔属于常规社会的生活史,人人都有一个脱离常规社会的微观原因。他们对这两种记忆都有津津乐道的倾向。那是他们人生中充满戏剧性的大起大落。此后,流浪途中的颠沛流离,似乎成了家常便饭。

他们也效仿常规社会,不自觉地建立了仅仅属于他们内部的“社会等级”。他们也有正统的道德观念,譬如推崇捡破烂的“自食其力”,反对小偷小摸的“不良习俗”。他们也有自己的审美标准和需求,并且因此来选择朋友或伙伴。

经历了时间的考验,跨越了时间的顺序,他们中的某些人重新浮上了常规社会的生活平面。依流行标准,他们只长相最好的小龙被人挑中,剪理了干净利落的发型,穿上了干干净净的时装,拥有了正儿八经的工作,住进了暖暖和和的屋子。在这个人群中,他似乎原本就有“星相”,只要“星 探”出现,必然要挑走他,而不是别人。

有时平铺直叙、有时讲求乐感的杜海滨,对此绝无渲染之意。但是,当冬天过后、春节过后,衣冠楚楚的小龙从街道的远处走近镜头的时候,《铁路沿线》立即涌现出一种抚慰与失落兼具的情绪倾向。它来得相当感人,甚至相当有冲击力。但是,它也无意中显露了杜海滨的地位与出身:他绝不是一个流浪汉。

中国地下纪录片

查看原图

老头 (中国)

Old Men (China)

制作:杨天乙

片长:94分钟

出品时间:1999

杨天乙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拍摄了她周围常聚集在街角的一伙老人。老人们为自己对国家的贡献而骄傲,但同时他们也发现自己已被下一代人所忽视。他们在临近生命终点时开始对命运产生了抱怨。摄影机追随他们身体的律动,观察他们的老迈之相,聆听他们的交谈及抱怨,在尘土飞扬的北京郊区经历了四季。

影片最深刻的描写是关于死亡的。老太太病危,僵直的躺在床上,脸色铁青,静止的长镜头——死神笼罩的夜晚,看片子的人一样会窒息,会有来自上方的压力感。而真正到了大限的是杨老头,近景脸部的特写,随后他酣然入睡,让我开始联想他的过去,他那推着小车的步态,然后就是一次死亡的真实记录,仰直的脖子,急促的呼吸,略有抽搐的身体,我们没有看到死亡的那一瞬,当时的气氛的确无法让人自持。还有那个冬日,刚死了孙子的老人发自内心深处的悲痛。这些多角度的描写及其引发的思考便是影片的价值所在。

中国地下纪录片

相关推荐